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8章

  • 三國史記
  • 金富軾
  • 6927字
  • 2015-12-27 00:56:24

雜志第七。

職官上。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零一

<新羅>官號,因時沿革,不同其名言,夷相雜,其曰侍中郞中等者,皆官名,其義若可考。曰伊伐囗伊囗等者,皆夷言,不知所以言之之意。當初之施設,必也職有常守,位有定員,所以辨其尊卑,待其人才之大小。世久,文記缺落,不可得囗考而周詳。觀其第二<南解王>,以國事委任大臣,謂之大輔,第三<儒理王>,設位十七等。自是之后,其名目繁多,今采其可考者,以著于篇。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零二

大輔,<南解王>七年,以<脫解>為之。<儒理王>九年,置十七等:一曰伊伐囗[或云伊罰干,或云于伐囗,或云角干,或云角粲,或云舒發翰,或云舒弗邯。];二曰伊尺囗[或云伊囗。];三曰囗[或云囗判,或云蘇判];四曰波珍囗[或云海干,或云破彌干。];五曰大阿囗,從此至伊伐囗,唯眞骨受之,他宗則否;六曰阿囗[或云阿尺干,或云阿粲。],自重阿囗至四重阿囗;

七曰一吉囗[或云乙吉干。];八曰沙囗[或云薩囗,或云沙囗干。];九曰級伐囗[或云級囗,或云及伏干。];十曰大奈麻[或云大奈末。],自重奈麻至九重奈麻;十一曰奈麻[或云奈末。],自重奈麻至七重奈麻;十二曰大舍[或云韓舍。];十三曰舍知[或云小舍。];十四曰吉士[或云稽知,或云吉次。];十五曰大烏[或云大烏知。];十六曰小烏[或云小烏知。];十七曰造位[或云先沮知。]。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零三

上大等[或云上臣],<法興王>十八年,始置。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零四

大角干[或云大舒發翰。],<太宗王>七年,滅<百濟>論功,授大將軍<金庾信>大角干,于前十七位之上加之,非常位也。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零五

太大角干[或云太大舒發翰。],<文武王>八年,滅<高句麗>,授留守<金庾信>以太大角干,賞其元謀也。于前十七位及大角干之上,加此位,以示殊尤之禮。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零六

執事省,本名稟主[或云祖主。],<眞德王>五年,改為執事部。<興德王>四年,又改為省。中侍一入{中侍一人/執事中侍},<眞德王>五年置。<景德王>六年,改為侍中,位自大阿囗至伊囗為之。典大等二人,<眞興王>二十六年置。<景德王>六年,改為侍郞,位自奈麻至阿囗為之。大舍二人,<眞平王>十一年置。<景德王>十八年,改為郞中[一云<眞德王>五年改。],位自舍知至奈麻為之。舍知二人,<神文王>五年置。<景德王>十八年,改為員外郞。<惠恭王>十二年,復稱舍知,位自舍知至大舍為之。

史十四人,<文武王>十一{二}年,加六人。<景德王>改為郞,<惠恭王>復稱史,位自先沮知至大舍為之。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零七

兵部,令一人,<法興王>三{四}年始置。<眞興王>五年,加一人,<太宗王>六年,又加一人,位自大阿囗至太大角干為之,又得兼宰相私臣。大監二人,<眞平王>四十五年初置,<太宗王>十五年,加一人,<景德王>改為侍郞,<惠恭王>復稱大監,位自囗囗{級囗}至阿食{阿囗}為之。弟監二人,<眞平王>十一年置。<太宗王>五年,改為大舍。<景德王>改為郞中,<惠恭王>復稱大舍,位自舍知王{至}奈麻為之。弩舍知一人,<文武王>十二年,始置。<景德王>改為司兵,<惠恭王>復稱弩舍知,位自舍知至大舍為之。史十二人,<文武王>十一年,加二人,十二年,加三人,位自先沮知至大舍為之。弩幢一人,<文武王>十一年置。<景德王>改為小司兵,<惠恭王>復故,位與史同。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零八

調府,<眞平王>六年置。<景德王>改為大府,<惠恭王>復故。令二人,<眞德王>五年置,位自衿荷至太大角干為之。卿二人,<文武王>十五年,加一人,位與兵部大監同。大舍二人,<眞德王>置。<景德王>改為主簿,<惠恭王>復稱大舍,位自舍知至奈麻為之。舍知一人,<神文王>五年置。<景德王>改為司庫,<惠恭王>復稱舍知,位自舍知至大舍為之。史八人,<孝昭王{孝照王}>四年,加二人,位與兵部史同。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零九

京城周作典,<景德王>改為修城府,<惠恭王>復故。令五人,<圣德王>三十一年置,位自大阿囗至大角干為之。卿六人,<圣德王>三十二年置,位與執事侍郞同。大舍六人,<景德王>改為主簿,<惠恭王>復稱大舍,位自舍知至大奈麻為之。舍知一人,<景德王>改為司功,<惠恭王>復稱舍知,位自舍知至大舍為之。史八人,位與調府史同。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一零

四天王寺成典,<景德王>改為監四天王寺府,<惠恭王>復故。衿荷臣一人,<景德王>改為監令,<惠恭王>復稱衿荷臣,<哀莊王>又改為合{令},位自大阿囗至角干為之。上堂一人,<景德王>改為卿,<惠恭王>復稱上堂,<哀莊王>又改為卿,位自奈麻至阿囗為之。赤位一人,<景德王>改為監,<惠恭王>復稱赤位。靑位二人,<景德王>改為主簿,<惠恭王>復稱靑位,<哀莊王>改為大舍,省一人,位自舍知至奈麻為之。史二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一一

奉圣寺成典,<景德王>改為修營奉圣寺(使)院,后復故{古}。衿荷臣一人,<景德王>改為檢校使,<惠恭王>復稱衿荷臣,<哀莊王>改為令。上堂一人,<景德王>改為副使,后復稱上堂。赤位一人,<景德王>改為判官,后復稱赤位。靑位一人,<景德王>改為錄事,后復稱靑位。史二人,<景德王>改為典,后復稱史。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一二

感恩寺成典,<景德王>改為修營感恩寺使院,后復故{古}。衿荷臣一人,<景德王>改為檢校使,<惠恭王>復稱衿荷臣。<哀莊王>改為合{令},上堂一人,<景德王>改為副使,<惠恭王>復稱上堂,<哀莊王>改為卿[一云省卿置赤位。],赤位一人,<景德王>改為判官,后復稱赤位。靑位一人,<景德王>改為錄事,后復稱靑位。史二人,<景德王>改為典,后復稱史。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一三

奉德寺成典,<景德王>十八年,改為修營奉德寺使院,后復故{古}。衿荷臣一人,<景德王>改為檢校使,<惠恭王>復稱衿荷臣,<哀莊王>又改為卿。

上堂一人,<景德王>改為副使,<惠恭王>復稱上堂,<哀莊王>又改為卿。赤位一人,<景德王>改為判官,<惠恭王>復稱赤位。靑位二人,<景德王>改為錄事,<惠恭王>復稱靑位。史六人,后省四人,<景德王>改為典,<惠恭王>復稱史。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一四

奉思寺{奉恩寺}成典,衿荷臣一人,<惠恭王>始置,<哀莊王>改為令。副使一人,<惠恭王>始置,尋改為上堂,<哀莊王>又改為卿。大舍二人,史二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一五

靈廟寺成典,<景德王>十八年,改為修營靈廟寺使院,后復故{古}。上堂一人,<景德王>改為判官,后復稱上堂。靑位一人,<景德王>改為錄事,后又改為大舍。史二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一六

永興寺成典,<神文王>四年始置,<景德王>十八年,改為監永興寺館。大奈麻一人,<景德王>改為監。史三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一七

倉部,昔者,倉部之事,兼于稟主,至<眞德王>五年,分置此司。令二人,位自大阿囗至大角干為之。卿二人,<眞德王>五年置,<文武王>十五年,加一人。<景德王>改為侍郞,<惠恭王>復稱卿,位與兵部大監同。大舍二人,<眞德王>置。<景德王>改為郞中,<惠恭王>復稱大舍,位與兵部大舍同。租舍知一{二}人,<孝昭王{孝照王}>八年置,<景德王>改為司倉,<惠恭王>復故,位與弩舍知同。史八人,<眞德王>置。<文武王>十一年,加三人,十二年,加七入{人};<孝昭王{孝照王}>八年,加一人;<景德王>十一年,加三人;<惠恭王>加八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一八

禮部,令二人,<眞平王>八年置,位與兵部令同。卿二人,<眞德王>二年[一云五年。]置,<文武王>十五年,加一人,位與調府卿同。

大舍二人,<眞德王>五年置。<景德王>改為主簿,后復稱大舍,位與調府大舍同。舍知一人,<景德王>改為司禮,后復稱舍知,位與調府舍知同。史八人,<眞德王>五年,加三人,位與調府史同。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一九

乘府,<景德王>改為司馭府,<惠恭王>復故。令二人,<眞平王>六年置,位自大阿囗至角干為之。卿二人,<文武王>十五年,加一人,位與調府卿同。大舍二人,<景德王>改為主簿,后復稱大舍,位與兵部大舍同。舍知一人,<景德王>改為司牧,后復稱舍知,位與調府舍知同。史九人,<文武王>十一年,加三人,位與調府史同。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二零

司正府,<太宗王>六年置。<景德王>改為肅正臺,<惠恭王>復故。令一人,位自大阿囗至角干為之。卿二人,<眞興王>五年置。<文武王>十五年,加一人,位與乘府卿同。佐二人,<孝成王>元年,為犯大王諱,凡丞皆稱佐。<景德王>改為評事,后復稱佐,位自奈麻至天奈麻{大奈麻}為之。大舍二人,位自舍知至奈麻為之。史十人,<文武王>十一年,加五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二一

例作府[一云例作典。],<景德王>改為修例府,<惠恭王>復故。令一人,<神文王>六年置,位自大阿囗至角干為之。卿二人,<神文王>置,位與司正卿同。大舍四人,<哀莊王>六年,省二人,<景德王>改為主簿,后復稱大舍,位與兵部大舍同。舍知二人,<景德王>改為司例,后復稱舍知,位與弩舍知同。史八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二二

船府,舊以兵部大監弟監,掌舟楫之事。<文武王>十八年別置,<景德王>改為利濟府,<惠恭王>復故。令一人,位自大阿囗至角干為之。卿二人,<文武王>三年置,<神文王>八年,加一人,位與調府卿同。大舍二人,<景德王>改為主簿,<惠恭王>復稱大舍,位與調府大舍同。

舍知一人,<景德王>改為司舟,<惠恭王>復稱舍知,位與調府舍知同。史八人,<神文王>元年,加二人,<哀莊王>六年,省二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二三

領客府,本名倭典,<眞平王>四十三年,改為領客典[后又別置倭典。],<景德王>又改為司賓府,<惠恭王>復故。令二人,<眞德王>五年置,位自大阿囗至角干為之。卿二人,<文武王>十五年,加一人,位與調府卿同。大舍二人,<景德王>改為主簿,<惠恭王>復稱大舍,位與調府大舍同。舍知一人,<景德王>改為司儀,<惠恭王>復稱舍知,位與調府舍知同,史八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二四

位和府,<眞平王>三年始置,<景德王>改為司位府,<惠恭王>復故。衿荷臣二人,<神文王>二年始置,五年,加一人,<哀莊王>六年,改為令,位自伊囗至大角干為之。上堂二人,<神文王>置,<圣德王>二年,加一人。<哀莊王>改為卿,位自級囗至阿囗為之。大舍二人,<景德王>改為主簿,后復稱大舍,位與調府大舍同。史八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二五

左理方府,<眞德王>五年置,<孝昭王{孝照王}>元年,避大王諱,改為議方府。令二人,位自級囗至囗為之。卿二人,<眞德王>置,<文武王>十八年,加一人,位與他卿同。佐二人,<眞德王>置,<景德王>改為評事,<惠恭王>復稱佐,位與司正佐同。大舍二人,位與兵部大舍同。史十五人,<元圣王>十三年,省五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二六

右理方府,<文武王>七年置。令二人,卿二人,佐二人,大舍二人,史十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二七

賞賜署,屬倉部。<景德王>改為司勛監,<惠恭王>復故。大正{大匠}一人,<眞平王>四十六年置。<景德王>改為正,后復稱大正,位自級囗至阿囗為之。佐一人,位自大奈麻至級囗為之。大舍二人,<眞德王>五年置,<景德王>改為主書,<惠恭王>復稱大舍,位自舍知至奈麻為之。史六人,<文武王>二十年,加二人,<哀莊王>六年,省二{三}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二八

大道署[或云寺典,或云內道監。],屬禮部。大正一人,<眞平王>四十六年置。<景德王>改為正,后復稱大正,位自級囗至阿囗為之。[一云:大正下有大舍二人。]主書{主簿}二人,<景德王>改為主事。位自舍知至奈麻為之。史八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二九

典邑署,<景德王>改為典京府,<惠恭王>復設{稱/故}。卿二人[本置監六人,分領六部,<元圣王>六年,升二人為卿],位自奈麻至沙囗為之。監四人,位自奈麻至大奈麻為之。大司邑六人,位自舍知至奈麻為之。中司邑六人,位自舍知至大舍為之。小司邑九人,位與弩舍知同。史十六人,木尺七十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三零

永昌宮成典,<文武王>十七年置。上堂一人,<景德王>置,又改為卿。<惠恭王>復稱上堂,<哀莊王>六年又改為卿,位自級囗至阿囗為之。大舍二人,<景德王>改為主簿,<惠恭王>復稱大舍,位自舍知至奈麻為之。史四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三一

國學,屬禮部。<神文王>二年置,<景德王>改為大學監,<惠恭王>復故。卿一人,<景德王>改為司業,<惠恭王>復稱卿,位與他卿同。博士[若干人,數不定。],助敎[若干人,數不定],大舍二人,<眞德王>五年置,<景德王>改為主簿,<惠恭王>復稱大舍,位自舍知至奈麻為之。

史二人,<惠恭王>元年,加二人。敎授之法,以『周易』『尙書』『毛詩』『禮記』『春秋左氏傳』『文選』,分而為之業。博士若助敎一人,或以『禮記』『周易』『論語』『孝經』,或以『春秋左傳』『毛詩』『論語』『孝經』,或以『尙書』『論語』『孝經』『文選』,敎授之。諸生讀書,以三品出身,讀『春秋左氏傳』,若『禮記』,若『文選』而能通其義,兼明『論語』『孝經』者為上;讀『曲禮』『論語』『孝經』者為中;讀『曲禮』『孝經』者為下。若能兼通五經三史諸子百家書者,超擢用之。或差算學博士若助敎一人,以『綴經』『三開』『九章』『六章』,敎授之。凡學生,位自大舍已下至無位,年自十五至三十,皆充之。限九年,若樸魯不化者罷之。若才器可成,而未熟者,雖踰九年,許在學,位至大奈麻奈麻而后,出學。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三二

音聲署,屬禮部,<景德王>改為大樂監,<惠恭王>復故。長二人,<神文王>七年,改為卿,<景德王>又改為司樂,<惠恭王>復稱卿,位與他卿同,大舍二人,<眞德王>五年置,<景德王>改為主簿,后復稱大舍,位自舍知至奈麻為之。史四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三三

大日任典,<太宗王>四年置,<景德王>合典京府。大都司六人,<景德王>改為大典儀,后復故,位自舍知至奈麻為之。小都司二人,<景德王>改為小典儀,后復故,位自舍知至大舍為之。都事大舍二人,<景德王>改為大典事,后復故,位自舍知至奈麻為之。都事舍知{舍人}四人,<景德王>改為中典事,后復故,位自舍知至大舍為之。都謁舍知八人,<景德王>改為典謁,后復故,位自舍知至大舍為之。都引舍知一人,<景德王>改為典引,后復故。位與弩舍知同。幢六人,<景德王>改為小典事,后復故。位與調府史同。都事稽知六人,都謁稽知六人,都引稽知五人[或云都引幢,或云少典引。],比伐首十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三四

工匠府,<景德王>改為典祀署,后復故。監一人,<神文王>二年置,位自大奈麻至級囗為之。主書二人[或云主事,或云大舍。],<眞德王>五年置,位自舍知至奈麻為之。史四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三五

彩典,<景德王>改為典彩署,后復故{古}。監一人,<神文王>二年置,位自奈麻至大奈麻為之。主書二人,<眞德王>五年置,位自舍知至奈麻為之。史三人[一云四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三六

左司祿館,<文武王>十七年置。監一人,位自奈麻至大奈麻為之。主書二人[或云主事。],位自舍知至奈麻為之。史四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三七

右司祿館,<文武王>二十一年置。監一人,主書二人,史四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三八

典祀署,屬禮部,<圣德王>十二年置。監一人,位自奈麻至大奈麻為之。大舍二人,<眞德王>五年置,位自舍知至奈麻為之。史四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三九

新宮,<圣德王>十六年置。<景德王>改為典設館,后復故。監一人,位與典祀署監同。主書二人,位與典祀署大舍同。史三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四零

東市典,<智證王>九{十}年置。監二人,位自奈麻至大奈麻為之。大舍二人,<景德王>改為主事,后復稱大舍,位自舍知至奈麻為之。書生二人,<景德王>改為司直,后復稱書生,位與調府史同。史四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四一

西市典,<孝昭王{孝照王}>四年置。監二人,大舍二人,<景德王>改為主事,后復稱大舍。書生二人,<景德王>改為司直,后復稱書生。史四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四二

南市典,亦<孝昭王>四年置。監二人,大舍二人,<景德王>改為主事,后復稱大舍。書生二人,<景德王>改為司直,后復稱書生。史四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四三

司范署,屬禮部。大舍二人[或云主書。],<景德王>改為主事,后復稱大舍,位與調府舍知同。史四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四四

京都驛,<景德王>改為都亭驛,后復故。大舍二人,位自舍知至奈麻為之。史二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四五

漏刻典,<圣德王>十七年始置。博士六人,史一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四六

六部少監典[一云六部監典。],梁部沙梁部,監郞各一人,大奈麻各一人,大舍各二人,舍知各一人。梁部,史六人,沙梁部,史五人;本彼部,監郞一人,監大舍一人,舍知一人,監幢五人,史一人;牟梁部,監臣一人,大舍一人,舍知一人,監幢五人,史一人;漢祗部習比部,監臣各一人,大舍各一人,舍知各一人,監幢各三人,史各一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四七

食尺典,大舍六人,史六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四八

直徒典,大舍六人,舍知八人,史二十六人。

三八卷志七職官上四九

古官家典,幢[一云稽知。]四人,鉤尺六人,水主六人,禾主十五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农安县| 全南县| 都江堰市| 洪江市| 长兴县| 察雅县| 宝鸡市| 新昌县| 德惠市| 高唐县| 枝江市| 崇信县| 泉州市| 泸水县| 绵阳市| 濮阳市| 登封市| 获嘉县| 方山县| 东乡| 阳曲县| 涡阳县| 霍州市| 化州市| 诸暨市| 轮台县| 竹溪县| 师宗县| 成武县| 郑州市| 长葛市| 铜梁县| 洛隆县| 年辖:市辖区| 山阳县| 台北县| 龙海市| 蕉岭县| 武平县| 健康| 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