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 清季臺灣洋務史料
- 佚名
- 4071字
- 2015-12-27 00:49:19
至沈葆楨原折內稱「丁日昌請于江海關借撥銀二十萬,當俟下半年籌銀十萬解臺接濟,其余各海關請飭下各監督酌量情形力籌共濟」;李鴻章原折內稱「江海各關協撥緊餉皆屬入不敷出,請飭部于各關解部四成及所存招商局稅項酌量借助若干」;丁日昌原折內稱「伏惟圣慈獨斷,飭下總理衙門籌議有無經費」各等因。戶部查江海各關洋稅供支京、協各項要餉,需款浩煩,恐無余力兼顧臺餉,礙難借補。沈葆楨請俟下半年于江漢關籌餉十萬解臺接濟,亦請邀免籌解,以紓餉力。至四成洋稅,現在只有鎮江、九江、江漢三關解交部庫留充西北各城請領部餉,斷未便再議外撥。招商局稅項,系議定全解部庫,為數無多;即令移解臺灣,無裨實濟:均請毋庸置議。惟臺灣籌辦輪路、礦務各大端,既據沈葆楨、李鴻章、丁日昌等僉議興辦,并經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核準,方今事事創始,需用孔殷;必須指定有著的餉源源報解,方易集事。溯查光緒元年六月間,臣部會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具奏「指撥海防需餉」折內議令粵海、潮州、閩海、浙海、山海等五關并滬尾、打狗二口應提四成洋稅暨江海關四成內二成洋稅,應令按結分解督辦南北洋海防大臣李鴻章、沈葆楨兌收應用;并請每年酌提江蘇厘金銀四十萬兩、浙江厘金銀四十萬兩、江西厘金銀三十萬兩、福建厘金銀三十萬兩、湖北厘金銀三十萬兩、廣東厘金銀三十萬兩,每省分解督辦南北洋海防大臣李鴻章、沈葆楨兌收應用。均自光緒元年七月為始,遵照奏案按期如數批解,不準絲毫蒂欠。嗣于光緒二年正月間,臣部會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具奏「提還部庫撥給西征餉銀」折內議將粵海等五關并滬尾、打狗二口四成洋稅暨江海關四成內二成洋稅本解南北洋海防大臣之款,自光緒二年七月為始,以一半批解海防大臣、以一半委解部庫陸續歸還部撥西征餉銀二百萬兩之數。俟此款如數還清后,再由臣部酌度情形,奏明辦理:先后奉旨允準,行知各該省四督、撫、監督等欽遵照辦各在案。復因北洋創設水師,準南洋大臣沈葆楨咨,令各省將海防經費統解北洋兌收。計光緒元年七月起、截至現在止計報部有案可稽者,合四成洋稅、厘金兩項約已解交北洋大臣李鴻章兌收銀一百九十余萬兩。竊查海防經費一款,原系奏明分解南北洋大臣李鴻章、沈葆楨兌收應用。臺灣地屬南洋,且經理各事均與海防相為表里;若將臣等原議各省應解南洋一半海防經費移充臺餉,庶臺事即可逐漸經營,足以維持南洋全局并可以拱衛北洋。臣等公同商酌,所有指撥海防經費之各關四成洋稅、各省厘金截至本年六月止,仍令全解北洋大臣李鴻章收用。自本年七月為始,粵海、潮州、閩海、浙海、山海等五關并滬尾、打狗二口之四成洋稅暨江海關四成內二成洋稅,以一半批解部庫抵還部撥西征餉銀,以半分之半批解北洋大臣李鴻章兌收,劃出半分之半批解福建巡撫丁日昌兌收。其每年酌提江蘇、浙江厘金銀各四十萬兩,江西、福建、湖北、廣東厘金銀各三十萬兩,亦自本年七月為始,以一半批解北洋大臣李鴻章兌收,以一半批解福建巡撫丁日昌兌收。如此量為酌劑,則北洋仍得原議分撥之款,臺灣即用南洋應得之款;各省均系指定應解之款,于財力足敷周轉而支用皆歸有著。相應請旨飭下各該省督、撫督飭司道暨各關監督等遵照此次奏案,按期如數分別批解,不準絲毫蒂欠。倘有藉詞推諉及延不報解情事,即由北洋大臣、福建巡撫指名奏參。臣等通盤核計,分撥臺灣四成洋稅及厘金兩款,每年約銀一百數十萬兩。應請飭下福建巡撫丁日昌將臺灣應辦事宜酌度緩急,實心區畫、撙節動用,總期功歸實在、款不虛糜;仍將支用數目,隨時咨報臣部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查核。其本年七月以前撥款未到,該處如有緊急要需,應由丁日昌設法籌措;俟各省銀兩解到時,如數歸還。此項撥款請于三年為限,俟利源漸開,即可收其盈余補充公用。應請飭令丁日昌將輪路、礦務、墾務遴委賢員妥慎承辦,必期支銷無絲毫之耗、余羨皆涓滴歸公;庶幾丁日昌所稱「十年成本可還、二十年庫儲可裕」者,不致徒成虛語。再,閩海關四成洋稅,臣部于光緒元年十二月會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議覆福州將軍文煜「奏撥船政經費」折內請自光緒二年正月為始,由閩海關四成洋稅內月撥銀二萬兩抵充船政經費,應仍照舊劃撥。
又,丁日昌上年奏請速派威望素著知兵重臣駐臺督辦,并派熟悉軍火大員辦理后路糧臺;此次奏稱輪路一事于臺防相宜,請特簡熟悉工程大員經理督率,成效方有可睹各等因。茲沈葆楨、李鴻章均以為專派重臣不如責成該撫一手經理,并稱丁日昌遇事認真、不避嫌怨。臣等查丁日昌勇于任事、不避艱辛,早邀圣明洞鑒。臺灣一切事件,自應統歸丁日昌一手經理;非但責成攸屬,亦覺呼應較靈。所請專派知兵重臣熟悉工程大員之處,應毋庸議。惟指撥臺餉,若責令各省解赴臺灣,遠隔重洋,恐致遲誤。或咨行各省批解福建布政使衙門兌收轉解,抑或另派妥員擇地駐扎以便接收轉運?亦應由該撫臣酌定奏明,以便分咨各省遵照。
丁日昌公忠夙著,籌劃精詳。番社剿撫事宜,業已相機酌辦;調遣勇丁、輪船及撥借炮位各節,俱奉諭旨準行。其統籌臺灣全局所擬俱極允當,必能任勞任怨、宏濟艱難,以固東南海防,以維中外大局。
(注一)按李折見「文叢」一三一種「李文忠公選集」一九九面及第二一○種「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選輯」一面(沈折未見)。
(注二)按上諭全文見「文叢」第一九三種「清德宗實錄選輯」三面。
福建巡撫丁日昌奏將省城前存陸路電線移設臺灣并擬派學生專司其事片(光緒三年三月二十五日)
再,電線一件,所以達要報而速軍情,為用至明。惟前議由福州造至廈門,系由洋人發縱;太阿倒持,未免利少害多。臣到閩后,當經買回拆毀,仍將電線留存,延請洋人教習學生;曾經分別奏陳在案。
臺灣南北路途相隔遙遠,文報艱難;設立電線,尤為相宜。臣現擬將省城前存陸路電線移至臺灣,化無用為有用,一舉兩得。并擬即派學生六品軍功蘇汝灼、陳平國等專司其事,定于四月動工,先向旗后造至府城,再由府城造至雞籠。目前暫不雇用洋人;倘于理有窒礙難通之處,即翻譯泰西電報全書以窮奧妙,或隨時短雇洋工一、二人以資參核。中國之言工也,儒者窮其理,匠人習其事;故理與器兩不相謀,形上與形下終難一貫。今惟因器窮理、即理成器,庶幾「格致」之學漸有端倪。將來仍擬將洋字改譯漢字,約得萬字可敷通報軍情、貨價之用;然后我用我法,遇有緊急機務,不致漏泄。
惟從前收存電線機器,皆系臣一手經理;必須臣親自來省交代并分派學生添購物件、裝運輪船赴臺,庶免遺誤。除俟電線設造有成分別奏報外,理合先將移線購料及分派學生來臺緣由,附片陳明。
福建巡撫丁日昌奏報臺灣煤務、硫磺、煤油情形片(光緒三年三月二十五日)
再,頃據督辦礦務局道員葉文瀾稟稱:『雞籠之老寮坑煤井,現鑿至二百六十九尺五寸;已于三月十二日看見煤層,厚約三尺五寸半。據洋匠翟薩云:「此煤成色甚佳,與外國上等洋煤相埒,間有煤油涌出。其質堅亮且輕,能耐久燒并少灰土,洵稱好煤」等因。此煤務之情形也。其硫磺一項,據查產于距雞籠五十里之金包里左右有冷冰窟一處,每月約可出磺二百擔左右。又洞旁有池一區,從前出磺甚多;嗣因山崩為沙泥淤塞,必須將池前石溝鑿深、放出池水,方能定出磺之多寡。又距金包里二十里之大黃山一處,每日約可出磺十數擔或數擔不等。又距金包里之八煙一處,洞口沖出磺灰無多,只須二、三日派工一掃,以備煎煮。又距金包里十八里之始洪窟一處,所出磺數約與八煙相等。又距金包里五十余里之北投鄉一處,磺山吐煙約七、八處,所出成色與大黃山相等。現飭出磺處所一律設立碑界,不準百姓私煮。其從前私煮存而未賣者,亦經葉文瀾起出二千余擔;除每擔仍酌給工本銀五角以免向隅外,應有贏余銀一千一百余兩可以抵起廠、購物經費之用,以資節省。將來各省所配火藥之磺,若能統將臺磺分撥,則銷路可期日廣。此磺務之情形也。
其煤油一項,據查淡水屬牛琢山地方有井一區,磺油與泉水并從石鏬流出;土人盛以木桶,另由桶底開竅放水,水盡則全為油。其色黃綠,氣味與洋油相埒。井之左右有十余窟,亦有油浮水面。其附近四、五里有小沼數處,望之則似沸湯,即之仍為冷水;引以火,則烈焰飛騰,勢難撲滅。詢之土人云:該處現在自出之油,日不過百十斤。而洋人前曾有云:「此油若用機器開鉆,日可得百擔左右」。現已飭該道先行購買小機器一副并雇一熟悉洋匠前來鉆試開辦,庶可冀出油日多,獲利日厚。此煤油之情形也。
查臺灣礦務以煤利為最大,用亦最廣。現于三月十二日已經挖得煤層,成色甚佳;將來推廣擴充,取不盡而用不竭,誠可利國利民,上紓圣廑。
福建巡撫丁日昌奏請將議撥臺灣辦理輪路經費變通購辦鐵甲船而于臺灣先行舉辦馬車路以利師行折(光緒三年五月初四日)
竊臣承準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咨:『本衙門會同戶部并案核議「統籌臺灣事宜」一折,丁日昌于客冬渡臺所擬應辦各條均屬洞中竅要,亟應次第舉行;縷陳輪路之利,備極詳盡。沈葆楨聲稱『鐵路實為臺地所宜行』,李鴻章聲稱『鐵路、電線相為表里,功用最大』。是舉辦輪路為經理全臺一大關鍵,尤屬目前當務之急。丁日昌奏籌「有無經費」?方今事事創始,需用孔殷;必須指定有著的餉,方易集事。竊查海防經費一款,原系奏明分解南北洋大臣兌收。臺灣地屬南洋,且經理各事均與海防相為表里;請自本年七月為始,粵海、潮州、閩海、浙海、山海等五關并滬尾、打狗二口之四成洋稅暨江海關四成內二成洋稅劃出半分之半,批解福建巡撫兌收。其每年酌提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廣東厘金,亦自本年七月為始,以一半批解福建兌收;臺灣即用南洋應得之款」各等因具奏。奉旨:「依議。欽此」』。跪誦之下,仰見皇太后、皇上眷顧海疆,周咨博采;總理衙門及戶部維持大局,補助彌縫,取萬有一得之微長,為兼顧并籌之至計。臣雖糜竭頂踵,何足以仰答高深!感激涕零,曷有既極!伏查臺灣一島孤懸海外、聯絡東南,不獨形勢為南北洋之尾閭,即呼吸動靜之間亦聽命于南北洋而非閩省獨力所能辦理。從前沈葆楨經理臺務,始終藉北洋餉源、兵力,克成大功;是其明效。此次籌辦輪路,亦借撥統解北洋經費以益臺防。在總理衙門、戶部非不知津沽為畿輔重地,不宜弱干以強枝;特以外人心目所注常在臺灣,恐門戶不嚴,則腹心受病。故籌撥于無可籌撥之中,不得已為此剜肉補瘡之計。其經營慘淡,可泣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