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 須真天子經
  • 佚名
  • 11357字
  • 2015-12-27 00:49:13

無畏品第五

須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菩薩何從造發道意。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從一切欲而起道意。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正作此語。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于愛欲中與欲從事。爾乃成道不隨愛欲。則菩薩何緣得起一切道意。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心從何所建立于道。文殊師利答言。天子。于諸佛法中建立道意。何以故。天子。道意本從諸佛法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一切佛法在何所起。文殊師利答言。天子。一切佛法本無無所起。何以故。天子如虛空本無。從虛空本起一切佛法。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一切佛法為幾何乎。可數知不。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如諸法等佛法亦爾。所以者何。如一切法。如來從是最正覺故。是故天子。如諸法等。佛法之數等亦如是。天子復問。云何文殊師利。淫怒癡寧復是佛法耶。文殊師利答言爾。天子。淫怒癡是為佛法。何以故。愛欲無覺。以道之教教授故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將無一切皆當得佛耶。文殊師利答言。天子。一切皆當得佛。審當作佛。卿莫疑也。所以者何。天子。一切當得如來正覺故。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皆得佛乎。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為入寂然。為入空故。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寂之與空云何得覺。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若不得空何從得覺乎。用空無侶無強無弱故。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如來曉空便得道乎。文殊師利答言爾。天子。如所語空則是道。佛說解空則為入道。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如空之行當云何行。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無色欲行是則空行。于欲界行不為情行亦不香行。亦不色行亦不無色行。亦不身行亦不心行。何以故。不行是行是亦空故。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如來為不行是本空行耶。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如來之空亦如是空。彼無所有于我亦爾。如無所行則如來行。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如無所有當何等行。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如無所有當行無所有。不他余行至于他余亦無所有。如是行是亦無所有。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假無所有持何等來。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至于淫欲而離于欲。則名曰無所有。于淫欲中習無所有。貪怒癡欲無欲不欲。是故名曰無所有也。于欲不習名曰無所有。以吾我身而住空行。名曰無所有。習是無所有亦無所有。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所習而無所有。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習寂然則無所有。是空是閑是不生無所起。寂然則無所有習。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所施作而名為習。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無所壞敗。是名曰習。明諸所有而無沾污。是名曰習。不可限度等如虛空。是名曰習。離于貢高常照明一切。是名曰習。亦不多亦不少。是名曰習。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所是不曉習者。文殊師利答言。天子。不知法習者。是名不曉習。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所名曰曉于習者。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知法習者是則曉習。天子復問。文殊師利。意不妄信何所是其相。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無掛礙行是其相。天子復問。文殊師利。意不妄信菩薩。云何報畢信施之恩。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意不妄信者。是名曰眼見了一切諸法。不隨他人教有所信從也。意不妄信者。不復報信施之恩。何以故。從本已來悉清凈故。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下須發菩薩不肯入眾不隨其教。是名何等。當何所應。文殊師利答言。天子。除須發菩薩不肯入眾不隨他故。是名曰世之最厚也。何以故。天子。所作無為名曰眾僧。菩薩不住無為不止無為。是故名曰世之最厚者。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設使菩薩正住于無為有何等咎。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設使菩薩住于無為無益一切。便墮弟子習為滅度。是其咎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無為則八道地。有為則凡人地。菩薩為住凡人地故。為世之最厚耶。文殊師利答言。天子。不也。所以者何。菩薩亦不住于無為地。亦不住于有為地。是故名曰世之最厚。何以故。菩薩興發行者會止于有為。不住無為不造無為。是故為世作厚。住于有為悉知可否處。住于無為知諸慧處。已知有為可否便住其中。已知無為慧不止其中。天子。譬如勇悍健男子。張弓建箭仰射虛空。箭不住空亦不下墮。文殊師利語天子言。是為難不。天子報言。甚難甚難。文殊師利言。菩薩所作又難于此。所以者何。于有為中而不舍離。便得無為故住于無為。于有為中養護一切。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菩薩之畏從有為致耶。從無為致乎。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畏懼從兩因緣致。亦從有為亦從無為。所以者何。從有為中畏于愛欲。在無為中畏于無欲。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尚無愛欲云何復畏。文殊師利答言。天子。于三界不近是則為畏。不近三界為墮弟子地。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無所畏。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于有為中常行智慧之慧。以善權慧不墮無為。是為菩薩得無所畏。復次天子。菩薩以一切故不舍有為。以佛法故不墮無為。是為菩薩從得無畏。復次天子。菩薩所有福施因緣近于有為。所有佛慧因緣不墮無為。是為菩薩得無所畏。復次天子。菩薩住于有為為已立禪。住于權慧為從禪還。是為菩薩得無所畏。復次天子。菩薩以道意。住便起功德。以大哀住廣護一切。是為菩薩得無所畏。復次天子。菩薩于空閑住覺知魔事。已善權住降伏魔行。是為菩薩得無所畏。復次天子。菩薩以大慈住普而說法。以大哀住為行雜施。是為菩薩得無所畏。復次天子。菩薩住于生死殖泥洹本。住于泥洹殖生死本。是為菩薩得無所畏。復次天子。菩薩于不生中而為已生。于有為中為已出生。現所見法不于五陰及與六衰有所稱譽。悉見知離而無所生。寂然已寂不然不熾。于然熾中而無所生。悉持愛欲不為愛欲之所沾污。學者不學者皆為已伏。不以弟子解脫而為奇異。入于人身不舍法身。于魔界而現行于法界。無所放以慧入于無為。以權從無為而還。多所分現諸可不可皆而忍之。佛所示現常思樂見。法所示現而無狐疑。是為天子菩薩得無所畏。

住道品第六

爾時須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菩薩云何得住于道。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說滅貪法不于滅貪而求其證。說滅淫怒癡諸愛欲法。不于其中而求其證。是故天子。菩薩得住于道。復次天子。菩薩說空不以空為證。說無相不以無相為證。說無愿不以無愿為證。說不會不以不會為證。說無生不以無生為證。說無所起不以無所起為證。說無分際不以無分際為證。說離貪不以離貪為證。說離所作不以離所作為證。說滅事不以滅事為證。是為菩薩得住于道。復次天子。菩薩無所施為具檀波羅蜜。不持戒為具尸波羅蜜。有嗔恚為具羼波羅蜜。以懈怠為具惟逮波羅蜜。喜亂忘為具禪波羅蜜。志愚癡為具般若波羅蜜。是故天子。菩薩得住于道。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因作是說。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有四事無所施。何等為四。一者不舍一切。二者不舍法。三者不舍道意。四者不舍諸功德。是為四法不舍。為具檀波羅蜜。天子。所以持戒。用心未調故。心已調便舍戒。已舍誡出于冥。已出冥為已明。已舍明為得等。已舍等便得慧。已舍慧便得解脫示現慧。天子當知。如是是以舍戒為具尸波羅蜜。天子設是菩薩形。呰弟子乘贊嘆大乘。已贊大乘為至大乘。便具羼波羅蜜。天子。設是菩薩不為身口意所詭。則為無懈怠所作。如是法為具惟逮波羅蜜。天子。設是菩薩若于夢中。心不念著兩際。所以者何。不樂弟子乘辟支佛乘故。已不樂弟子辟支佛乘為至大乘。已至大乘為具禪波羅蜜。天子。一切法皆癡。譬如草木墻壁瓦石。愚癡如是。見用久習羸劣癡義。是故一切癡法之本。以智慧慧備于道故。便具般若波羅蜜。天子。所作已應。是為菩薩得住于道。復次天子。菩薩不舍生死跡。不求泥洹跡。于跡無斷。于跡無作。亦無所住。其入邪者為立正道。是為菩薩得住于道。復次天子。菩薩索一切人求一切法。亦不得一切人。亦不得一切法。所以者何。不舍菩薩道故。所說至誠而皆有效。是為菩薩得住于道。復次天子。菩薩知弟子道無所悕望。知辟支佛道亦無所悕望。知菩薩道具足其根。滿諸功德然后乃隨。是為菩薩得住于道。復次天子。菩薩如生死所作會皆為之所作果實不受也。合會之態不能沾污。一切功德悉作道愿。不見有不退轉之道。所以者何。悉具足故。是為菩薩得住于道。復次天子。菩薩于道而求于道。而不滅度。是為菩薩得住于道。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于道而復求道。文殊師利答言。天子。以生死故名曰道。菩薩求道欲脫一切故。一切無所有。亦無所求亦無所度。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一切世間所入道是菩薩行耶。文殊師利答言。如是天子。審如所說。一切世間所入則菩薩行也。何以故。如是天子。行于世間不為俗法之所沾污也。隨愛欲現無欲。不墮無欲于生死而示現。知一切法不生不起為無榮冀。于無榮冀而不求證。持于五陰六衰。離于五陰六衰。非我所見知持五陰六衰者。一切而為說法。五陰六衰空無所有。亦不可見。已知無所有。便逮禪惟務三昧三摩越。合以為一便得意止。心便堅住已得堅住。便能遍入一切人心。其心不止為樂于魔眾。菩薩不為魔事之所污。不舍于佛界。于魔界隨所作為。于法界處而不動還。于人界處施護眾生。是為菩薩精進隨一切世俗之行。

菩薩行品第七

爾時須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謂菩薩為精進行。愿為說之吾等欲聞。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無所行是為甚清凈所敬之行。皆已得住是菩薩行。于諸所有無所缺減。于空閑所作應意已辦。意存于道是不忘行。心意平等是施與行。心意已調是為戒行。心意已寂是為忍辱行。意不懈惓是精進行。身意靜默是禪思行。于法界行不著所有是智慧行。不為不可是慈心行。一切不有是大哀行愛欲非我所為已空是則喜行。廓然無念是則護行。不愿天人是寂定行。了知眾事是苦智行。計陰如幻知緣起行無黠等類是滅知行。分部以滅是道慧行。不樂合聚是因慧行。了知陰然是緣慧行。于義決律是俱會行。無處所義默無所語是依法行。法界無所壞是依滅行。名色無所有是依報行。如音如響依上義行。示現具好依身慧行。身情嚴好具依經空行。有罪自悔是依戒行。知人心是天眼行。罪凈是耳聰行。戒甚凈是知他心行。眾罪已畢是宿世行。計三涂等是神足行。心得自在是堅強行。無所壞敗是為要行。不動不搖是安造行。不震不駭是為等行。常念無怙是虛空行。觀而悉知是為幻行。莊嚴相是夢行。邊幅相是炎行。不聚相是影行。不貪相是響行。義決律相是野馬行。恍惚相是空行。身分部相是無想行。意分部相是不愿行。三界分部相是無相逢行。相逢分部相是降伏魔行。心意識不有不相。是不斷三寶金剛行。一切增益是行之相。如是之心。天子。菩薩行道之行。

分別品第八

爾時須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住于道菩薩。其行已過諸聲聞辟支佛上。文殊師利答言。如是天子。審如所言。菩薩之行實過諸聲聞辟支佛上。何以故。亦無信證。亦不持法。亦不八行。亦不須陀洹。亦不斯陀含。亦不阿那含。亦不阿羅漢。亦不辟支佛。亦不多陀竭。亦不三耶三佛。亦不世多羅。如是天子。若不知此不計是菩薩為菩薩也。亦不俗法。亦不淫法。亦不怒法。亦不癡法。亦不生死法。亦不泥洹法。若不知此不計是菩薩為菩薩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如此。何因菩薩而得信證至泥洹法。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了信諸法一切遠離。于欲無著不信于余道。所以者何。信六波羅蜜道故。信已便持。所可縛著者而度脫之。常求未然之慧。于生死亦不懼。于泥洹無所畏。是故菩薩得持信要。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持法要。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一切諸佛所說法教皆悉持之。不甘世味以法為飲食。立于法義不住愛欲。則得法力不為俗力。得法義不尚俗義。得法尊不為俗尊。得依怙法不怙于人。說中正法不說非法。住法法處不處非法。以法徹見審無蔽礙。悉知諸法得陀羅尼諦識不忘。以七珍事于寶具足。猗一切法便得住于自在之法。是故天子。菩薩得持法要。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是八事。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出于八邪。以凈功德行八直行。滿于所愿便得入道。一切世人在八難處。皆悉住之。于無難處為得男子八覺之念。常愿道意而不放舍。得八惟務禪。是故菩薩得是八事。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入須陀洹。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視一切人。皆如墮海隨水下流。有多力者逆水上行。斷生死流不毀其本行。而得等斷于三惡之道。一切使得安隱之處。遠離于猶豫諦。住佛法藏。過于凡人跡。樂立佛法跡。了生死際便向泥洹門。于諸世界第一之厚。常立于人志泥洹行。使人向道得會道場。審現教授遠離生死。在有為中示現無為而嗟嘆之。等樂于阿惟越致。是故菩薩得入須陀洹。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入斯陀含。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知一切當來未然之法。來入生死中護于一切而為說法令至無為。不見有法至無為者。亦不見來。亦不見住雖示現來而無愛欲。去則畢于所作。來則不違于本要。來則不隨于魔教。來則到于道場。來便持諸佛教而示現。依怙諸法來護一切。令度生死淵。已得堅強神通之道無能壞者。是故菩薩得入斯陀含。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入阿那含。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一切所見而不復還。不隨諸陰蓋。不墮諸顛倒。于是不復還亦不來亦不去。于是不復還。亦不從非法之教。亦無所畏。亦無所貪淫。亦無嗔恚。亦無愚癡。不復還。所作事常勝具滿于佛法。去來功德等而無異。一切所作已畢無會。為已受決。所可造而不起。所不自在者以慧而度之。黠不從他人侍。是故菩薩得入阿那含。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入阿羅漢。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悉棄所有。降伏貪欲而為一切說法。諸嗔恚者。而降伏之以法教授。使除惡態。伏諸愚癡以法而化。已得空聚悉見諸法。不舍一切精進。于諸佛法。心不樂世間。一切合會皆無有常。于供養中常為之最。譬如蓮華不著泥水。無我無持亦無所有等持諸法常念為之。以慧分別空。隨人所樂而立其志。宿命所愿皆已滿足。意之堅住不隨他人教。諸語之好惡一切無所受。歡喜而得決。以決轉度一切。是故菩薩得入阿羅漢。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入聲聞。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一切所不聞法而為說之。是為聲聞。于聲聞乘而無有信。于諸著法已不生不起法界。使未聞者聞。緣諸因緣者。以無我無人。使習聞之。于空法教不限佛法。其所作法譬如虛空造諸法要。聞常精進無所掛礙。從他聞法不受行。自是于禪不隨他教。去來現在所有音聲悉曉知之。已斷所作不可盡。以為得具足。復得無盡譬喻法義。悉知一切人意所行。以慧示現而導利之。隨其所欲而為說法。令到其處而不貢高。常行本愿。是故菩薩得入聲聞。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入辟支佛。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得因緣便。知諸法無我無人無壽無命無有主。而自莊飾者。偽而無實無所屬。其因緣相譬亦如是。諦見諸因緣。以道為飲食。于律法而不舍是諸波羅蜜之侶。一切道證則法之侶。于四恩事而無貢高。是神通之侶。知因緣法而不斷著。不信余業得平等覺道。信見知處不以為異意。而不隨壞敗小乘功德。為立大乘。以因緣行一切諸法。是故菩薩得入辟支佛。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至于佛。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悉覺知一切法本皆空寂。覺知一切本無所有。覺知諸行于惡處人中天上。意悉遠離眾所安樂。所以者何。悉曉了諸慧故。自意覺智慧。知諸欲空自身亦空。以一時念則覺道。次不為余轉。便現無數若干之事。是故菩薩得至于佛。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至多陀竭。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以如來道來。如者為諦。無一道忘。如者為造立。如者為施與。如者為戒。如者為忍辱。如者為精進。如者為一心。如者為智慧。如者為善權。如者為慧。如者為人亦不人。現立為人習斷生死行。于諸行中等出其上。度恐畏者至于彼岸。所度無彼亦不在彼。至于在此亦不在此。用本凈故過于二處。遠離于冥平等見明。于冥無冥而度于冥。如來從空來。壞散垢穢使歸于空。是故菩薩得至多陀竭。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至匐迦波壞生死處。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破壞愛欲。得度三界生死之處。于有處示現無處。凡一切人皆擔重擔降壞魔眾。于諸處所樂喜著者皆遠離之。令放重擔絕離其處。遍見所生善惡眾處。已去所處樂舍貪淫。以柔軟心用定身意定于戒智。悉見惡處離而不著。悉入諸身知一切態。正生死處導利福施。廣設橋梁常樂供養。滿覆三處未曾厭廢。為三界人之所戴仰。是故菩薩得至匐迦波。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至三耶三佛平等覺。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心于五逆。若于正道。其意平等。是故無不等覺。等于所見及四顛倒。等于陰蓋諸所覆蔽。于道無異。是故無不等覺。等淫怒癡及于諸欲亦等于道。是故無不等覺。于凡人法習法不習法。辟支佛法菩薩法悉等于道。是故無不等覺。是故菩薩得至三耶三佛。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至世多羅世尊。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教誡世人。使得功德嗔恚不生。聞法教者。則皆奉持教非法教。為轉法輪。甘教慈教三千世界教。為一切世尊教。為受一切自歸。為一切作燈明。為一切明中最明。為一切作寂然之寂。令一切人無有思想滅而不熾。為一切人解諸狐疑。狐疑諸難皆為已斷。為一切人長益功德。為轉輪王四天王釋梵之所禮。為愚所輕不以恚恨。為智所嘆不以歡喜。心恒平等常若虛空。世尊為最等于世間。是故菩薩得至世多羅。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入缽速禪陀嵐凡人法。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一切人民所行。以善權示現一切凡人行。而知之無所著。是故菩薩得入凡人法。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入勒迦陀嵐貪淫法。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常愁悲泣欲得佛法。常貪樂成身如如來身。慈向一切而無恚怒。是故菩薩得入貪淫法。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入[雨/對]陀嵐嗔恚法。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于一事中見十八事。于聲聞辟支佛乘譬如冤家。不勸發人使起是業。于有為中而現愛欲。于愛欲中心無所著。所以者何。欲養一切故。是故菩薩得入嗔恚法。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入瞀訑陀嵐愚癡法。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無所識知是名曰癡。于無識習習等定法。亦不知亦不曉。亦不喘亦不息。亦不作亦不壞。是故菩薩得入愚癡法。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入僧薩陀嵐生死法。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于生死而不動。所以者何。求佛道故堅住不動。一切眾魔不能得其便。一切諸行得無所著。等于生死亦等佛法。于小道而不樂。于大道而等見。不動亦不轉。是故菩薩得入生死法。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入泥洹陀嵐滅度法。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隨諸習俗現泥洹道。知一切法習而滅之。于泥洹行不般泥洹。于泥曰行不永泥曰。是故菩薩得入滅度法。

頌偈品第九

須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童子。云何菩薩得持權慧自在所入隨俗教化。爾時文殊師利便為天子歌頌偈言。

心于欲無所著  常志求無上道

意所習眼悉見  以是故智慧相

令一切皆發意  常使愿于此道

心于道無所舍  如是者善權相

一切人亦無人  智慧者曉了是

悉已凈諸空寂  以是故智慧相

悉合聚一切人  諸受身有著者

以道德成熟之  如是者善權相

身本空亦如是  于本無無所見

猗三場為已凈  以是故智慧相

諸所有悉惠施  頭目身及珍寶

為一切立所愿  如是者善權相

樂清凈于寂默  不于戒自貢高

身口意悉俱寂  以是故智慧相

自身戒悉已備  亦勸贊持戒者

佛亦皆從戒成  如是者善權相

無吾我而得忍  一切大亦皆空

身口意無缺漏  以是故智慧相

亦不身口所說  心于是不起亂

一切法皆寂凈  如是者善權相

常忍于一切人  若罵詈加捶杖

愍一切護不舍  以是故智慧相

悉了信一切福  皆勸勉一切人

常審行于道軌  如是者善權相

常等行于三昧  皆悉滅于愛欲

于習著而不為  以是故智慧相

所樂禪皆棄捐  于城郭而現行

欲愍導一切故  如是者善權相

不在此不在彼  已正住于中間

所不可見便離  以是故智慧相

常于空無厭足  如是者為曉空

便哀護一切人  如是者善權相

無相法乃見佛  等視之如虛空

于色像無所住  以是故智慧相

已供養萬億佛  為一切供養雄

悉已得佛相好  如是者善權相

法凈無淫欲塵  平等視如虛空

如此法無所持  以是故智慧相

于法界為已住  所造立常究竟

于是而不動搖  如是者善權相

一切人無能知  其法義亦皆如

察視之本端空  以是故智慧相

無所生亦不滅  悉曉知一切法

亦不去無從來  如是者善權相

所在生常安隱  于五陰無色欲

常悉護于一切  以是故智慧相

常習在于空閑  無我法不造立

常奉修禪三昧  如是者善權相

于丘聚及城郭  柔軟音以教授

所說法無厭極  以是故智慧相

于三世無恐懼  于苦樂無所住

自調身根已寂  如是者善權相

于大眾心等定  于憂戚意亦爾

悉現身于其中  如是者善權相

悉已行無礙慧  常不住于名字

如空等無所語  以是故智慧相

于欲縛現其中  法教授于人民

常贊嘆于三寶  如是者善權相

于神通行功德  常調心寂三昧

自處中不高卑  以是故智慧相

神通具飛變化  便去到億剎土

悉供養巨億佛  如是者善權相

視陰蓋譬如幻  于愛欲無色著

便得滅諸魔眾  以是故智慧相

于諸魔而示現  示現已便舍離

于其中度一切  如是者善權相

常親近度脫門  便得空無思想

愿施于所當施  以是故智慧相

于嗔恚無怒害  不愚癡慧之聚

無長益栽不生  如是者善權相

所當作信已辦  常奉行于眾慧

悉過諸波羅蜜  以是故智慧相

雖現于貪欲癡  喻忤之非黠根

用是護于一切  如是者善權相

得平等若泥洹  便能滅于叢聚

已降伏于三界  以是故智慧相

于是世生死聚  一切人是朋友

所作福無厭足  如是者善權相

因八直而空寂  是則為菩薩慧

智慧及權方便  順此乘得世雄

行善權智慧俱  亦不生亦不有

智慧與善權俱  至得黠無貢高

智慧及善權慧  常相隨與并行

如兩牛共一轢  覺法田無有上

道類品第十

須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童子。道為何等類。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我所處是道類。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所處是道處。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寂靜是道處。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所是道之相。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虛空是道相。天子復問。文殊師利。道何所住止而為道。文殊師利答言。天子。住止于虛空是則為道。天子復問。文殊師利。道誰之所立。文殊師利答言。天子。道從諸法立。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所是道之本。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平等則道之本。天子復問。文殊師利。法何所持而為道。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持無我無人。是故為道。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所而與道等。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無所生無所起。則與道等。天子復問。文殊師利。道去至何所。文殊師利答言。天子。道去至一切人心諸所行中。所以者何。無所行亦無所至。天子復問。文殊師利。道何所出生。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大哀則道所出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大哀是道之所生。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度于一切是則大哀。道之所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道從何求。文殊師利答言。天子。道從一切愛欲中求。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愛欲而能出道。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凈八直行是故道。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八直行與愛欲俱耶。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爾八道與愛欲俱。卿將贊道之凈乎。淫怒癡盡是故道。如行愛欲行道亦爾。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于此行中何所為作而與道合。文殊師利答言。天子。于此行中亦不得愛欲。亦不得生死。亦不得泥洹。是故道。道之所行得合于道。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所是菩薩行。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六十二見。四顛倒。五覆蓋。一切無功德輩。是菩薩行。天子復問。文殊師利。是事云何。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以善權方便。廣隨所入欲救度一切。一切所求惟因諸見愛欲四顛倒中求。所以者何。一切從是中生故。于此求索一切不可得見。亦不見所見。愛欲亦不可見。四顛倒亦不可見。亦非一切亦非不一切。所以者何。護脫一切故。如是天子。當作是知。菩薩道于愛欲中求。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菩薩不從三脫門而求道耶。文殊師利答言。天子。不可從空而成道。亦不可于無相。亦不可于無愿而成道也。所以者何。于是中無心意識念亦無動故。有心意識念動者乃成其道。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所施行而名為道。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愚癡與道等。道與愚癡等。施行是等。則名曰道等。于直見等于邪見等。于直念等于邪念等。于直語等于邪語等。于直活等于邪活等。于直業等于邪業等。于直方便等于邪方便等。于直意等于邪意等。于直定等于邪定等。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直見與邪見等。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等于虛空等于寂靜。天子復問。文殊師利。空與寂靜有何差特。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虛無等虛空等。是寧有異不也。天子報文殊師利言。虛無等虛空等。實無有異也。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空寂適等亦復無異。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所說等而復有稱譽贊嘆之差特耶。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無思想因所作而自貢高。便有異而致稱譽贊嘆。設使無思想因所作而自貢高。解知是義相者是無有異也。譬如天子萬川四流各自有名。盡歸于海合為一味。所以者何。無有異故也。如是天子。不曉了法界者便呼有異。曉了法界者便見而無異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法界乎寧可得見知不也。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法界不可得見知也。所以者何。總合聚一切諸法故。于法界而不相知。于是法界而等念得三世之慧。是則法界之處。棄捐煩亂猶豫之心。是則知處所。亂語者終不受之則知其處。譬若天子于無色像悉見諸色。是色亦無等如虛空也。如是天子。于法界為甚清凈而無瑕穢。如明鏡見其面像。菩薩悉見一切諸法。如是諸法及于法界等凈如空。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辯才慧。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以空身慧而無所斷。于諸所見自現其身。為一切人說無常法令離是身。是為菩薩得辯才之慧。知所有空于一切皆無所有。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菩薩得分別諸法。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知空寂于有身無身而不作異。是故菩薩得分別諸法。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為導師。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法亦不住。亦不不住。是故天子。菩薩得為導師。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得知一事了無數事。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于無思想而不動搖。是故菩薩。得知一事了無數事。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菩薩寧能有要現入三品不。何等為三。等于正要。入于不要。入于邪要。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于正要入佛法。于不要入聲聞辟支佛地。于邪要入度一切。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菩薩寧有住于閑復住于懅不。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菩薩有閑務。天子復問。何以正爾。何故得入于懅。答言。以諸懅故而住示現。育養眾生而令得閑。所以者何。瞻視一切故。天子。聲聞解脫自為身故。所以者何。是為得閑。菩薩不于是中而示現。復次有懅者皆來得道。菩薩而往示現。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仁者今得閑耶。而懅乎。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吾亦不懅。亦復不閑。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故如是乎。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吾未有所至。亦無所得。不閑于閑。亦不須臾亦不一時。以生死為拘。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說是法言為降伏魔場已。文殊師利答言。實爾。天子。如仁者所云。說是法言為降伏魔場。何以故爾。天子。如是法言不識五陰。亦不于愛欲有所棄。亦不于解脫有所起。亦不近于解脫。降伏于異道。何以故爾。天子。一切異道行不在其中。為堅立法英。所以者何。無冥皆悉明故。為轉法輪。為斷一切諸所見已。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說是法言為有幾人得知法世。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無世為不冥。是則法世之所作。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世人聞是法言而得解脫。甚哉難值。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其不厭于世縛者乃信是法無不解脫。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厭于世縛為何所是。文殊師利答言。遠淫怒癡棄于愛欲。覺知苦者而欲求脫。是則厭于世間縛。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誰復不厭世間縛者。文殊師利答言。天子。等于淫怒癡。等于愛欲。等于解脫。是故不厭世間縛。于是眾會聞說法言莫不踴躍皆得歡喜。爾時雨于天華及栴檀香。諸天亦復持衣裓盛花香。散于佛上及文殊師利上。鼓樂弦歌來供養佛。億百千諸天以柔濡聲贊嘆于佛。復于虛空奮振衣服。喜踴加倍僥幸乃聞是法。爾時眾會一切人民見是變化皆以華香及與衣服。散于世尊及文殊師利童子上便說是言。世尊。聞是法言而不信解者為不值見佛。云是法言非佛所說者。為非除須發及持大戒者。亦不諷誦復不信樂。亦非沙門婆羅門。而不隨是。是輩無四德。亦無名字。所以者何。用恐畏故。聞是有信菩薩摩訶薩最上菩薩種種功德者。為盡生死底斷絕諸惡道。于過去當來今現在佛世尊所。得持是法而堅住。聞是法因是皆當解脫。有受持諷誦廣為一切解說其義者。是為持戒清凈而完具。是為值見佛。是為轉法輪。是為沙門。是為婆羅門。是為除須發。是為受大戒。是為有所得。是為有名字。

爾時世尊于眾會中贊言。善哉善哉。于是佛語彌勒言。受持是法當諷誦讀廣為一切說之。說是經時十二那術人眾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八千比丘漏盡意解。三萬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五萬菩薩得無所從生法忍。佛語彌勒。仁者得佛時一切菩薩及諸會者。皆當逮得奉持是法。其聞受持是深經者。彌勒皆當授與其決。爾時世尊語賢者阿難。書持諷受是法言品廣為一切說之。阿難白佛言。唯受持之。阿難問佛。是名何經。云何奉行之。佛言。是經名須真天子所問。是名文殊師利童子所報。是名斷一切諸法狐疑。是名一切諸佛法普入方便慧。分別照明教授之持當持審持持而諦持。說是法言時三千大千不可計剎土六反震動。佛說經已。文殊師利童子。須真天子。彌勒菩薩等。賢者阿難及大眾會諸天人民及犍沓和阿須輪阿須輪人民。皆大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遥县| 黄梅县| 勐海县| 鄢陵县| 怀柔区| 清流县| 彭阳县| 云霄县| 洪雅县| 斗六市| 太仆寺旗| 公安县| 修文县| 宜君县| 陇川县| 于田县| 延边| 和顺县| 宁安市| 淮北市| 德令哈市| 图片| 吉木萨尔县| 德惠市| 济源市| 台前县| 平阳县| 饶河县| 杨浦区| 建德市| 西乌| 永昌县| 汉中市| 曲靖市| 措勤县| 龙陵县| 鹤壁市| 南平市| 林芝县| 蛟河市| 保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