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 須真天子經(jīng)
- 佚名
- 10480字
- 2015-12-27 00:49:13
問四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游舍衛(wèi)國祇樹之園給飯孤獨精舍。與大眾俱。比丘千二百五十人。菩薩萬人。及諸欲天子諸色天子諸遍凈天子。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于是世尊與無央數(shù)百千之眾。圍繞會聚而為說法。爾時文殊師利童子。須真天子。于會中坐。須真天子察眾坐定。便從坐起整衣服。叉手長跪白佛言。愿欲有所問。惟佛分別解說其決。佛言善哉善哉天子。為世一切求最上義。乃以此念問多陀竭。所疑便說恣所欲問。須真天子踴躍歡喜即白佛言。世尊。何謂菩薩得不妄信而志大乘。何謂菩薩所作堅強得不怯弱。何謂菩薩得無能及最禑之福。何謂菩薩得知無所掛礙之行。何謂菩薩去離冥塵而得智慧。何謂菩薩入眾勇辯得無恐懼。何謂菩薩得所聞義依而有護。何謂菩薩得依法奧超絕于俗。何謂菩薩得恭敬順行佛世尊教。何謂菩薩得承法教導利一切。何謂菩薩得不可及神通之慧。何謂菩薩得魔現(xiàn)怪心不傾動。何謂菩薩得深遠智而不可逮。何謂菩薩得不為俗法之所沾污。何謂菩薩得入深行殊勝無侶。何謂菩薩得知巧方便根為眾說法。何謂菩薩得入脫門在生死中不與色欲會。何謂菩薩得奇特方便降伏貢高。何謂菩薩得因緣方便知諸所作。何謂菩薩得律方便離諸所見。何謂菩薩得善權方便長育一切。何謂菩薩得吉祥愿身意清凈。何謂菩薩得忍辱力心無恚怒。何謂菩薩得波羅蜜度于彼岸。何謂菩薩得應所乏饒益一切。何謂菩薩得為一切世人所愛敬。何謂菩薩而得智黠為人所譽。何謂菩薩所行功德而不可盡。何謂菩薩堅其本要會得至佛。何謂菩薩常為豪尊攬持諸法而得自在。何謂菩薩諸所施造輒為作師。何謂菩薩總持眾事無所不了。須真天子問已默然。佛言善哉善哉須真天子。所問甚深。多所過度于世人民。念持是事以問如來。起菩薩意濟脫生死。諦聽諦受。佛當為汝解說其義。踰于所問疾得是事。于是天子受教而聽。佛告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不妄信而志大乘。何等為四。一者以善權方便入于智慧而不動轉。二者以立大哀住無蓋慈。三者以立法義所問能報。四者以立于道逮得神通曉知所有。是為四事。菩薩得不妄信而志大乘。佛爾時歌頌而言。
堅住于權方便 已見慧智無底
普弘廣行大哀 慈護人常得脫
得義法善方便 應所報無躓礙
神通達道化之 以得是無能壞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所作堅強得不怯弱。何等為四。一者精進不轉。二者身所行凈及凈他人。三者其意純淑得至于道。四者不厭惓于佛法而得成就。是為四事菩薩所作堅強得不怯弱。佛爾時歌頌曰。
得堅住于精進 立中正無兩際
常清凈無垢濁 身意行口亦爾
所作為常純淑 以是故乘佛義
于請益不厭惓 常思念于佛法
此四事法之上 是則為微妙持
若有堅住法者 便當?shù)玫佬袕?
于內外皆已了 悉逮得道之節(jié)
在于此三處中 為法王今不久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法。得無能及最禑之福。何等為四事。一者以般若波羅蜜。廣教授諸菩薩。二者未發(fā)道心者。而勸一切令發(fā)道意。三者常行三品愿一戒二智慧三平等。應是事者所作功德而無恚怒。四者心念于道而無懈怠。是為四事菩薩得無能及最禑之福。佛爾時歌頌言。
用智慧度無極 教導于解黠者
便以等住于道 則恒以是道心
廣勸勉于眾人 皆使令發(fā)道意
于三品而不轉 若有應于是者
便為合于道義 其一切諸所作
是功德遂當辦 稍得依近于道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知無所掛礙之行。何等為四。一者有所作常以慧。不為頑佷自用。二者知一切法因緣所屬。離于吾我而無嗔怒。三者以空法攝護一切。四者遠離愛欲曉了六情。是為四事菩薩得無所掛礙之行。佛爾時歌頌言。
所作常以慧 不佷不自從
信用律方便 所見而不受
是法為以空 終不舍離人
行過諸所欲 內外為已凈
如是最上法 四事之所立
便得智無礙 慧度于無極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去離冥塵而得智慧。何等為四。一者所聞不厭足。二者應人所欲。而為說法心無所冀。三者一切所作如幻。于諸法界慧無所壞。四者一時發(fā)道意。超入法城。是為四事菩薩去離冥塵而得智慧。佛爾時歌頌言。
常求深學 聞不厭足 審觀法義
應所欲教 已得總持 自以意說
不復從人 有所啟受 所作若夢
及野馬幻 視一切法 癡分如是
其所修設 而不壞法 一發(fā)凈意
便棄苦痛 如是法品 甚為殊杰
是經(jīng)尊特 常當親近 去離冥塵
而得慧明 游于三世 譬如日光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入諸勇辯得不恐懼。何等為四。一者得陀鄰尼念持不忘。二者語能報諸所問。皆斷其狐疑。三者以大哀。教授一切使入空。四者所作離于魔事。便得神通之智。是為四事菩薩入眾勇辯得不恐懼。佛爾時歌頌言。
已得于總持 所聞而不忘
語報堅諸問 皆斷眾狐疑
大哀廣教授 一切無所有
神通為已達 魔欲不能制
如是四事法 則為應菩薩
于是無恐畏 在眾住不懼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所聞義依而有護。何等為四。一者諸所聞者皆悉持之。于所聞無所聞。亦無力亦無持亦無所至。二者諸所音聲非是正行。皆遠離之諸法皆解脫等。若如稱義議如響。三者若聞他方有深經(jīng)。輕身往求。四者已入寂靜義。而無有憒鬧。是為四事菩薩得所聞義依而有護。佛爾時歌頌言。
雖欲多聞法 不聽采其義
無聞亦無力 因義是其要
三界諸音聲 皆非正道行
響等譬如稱 知義亦如是
于是得聞聽 觀受奉其義
無使身自行 彼說聞歡喜
其義最第一 法寂無憒義
用是深法行 稟承敬其義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依法隩超絕于俗。何等為四。一者聚會眾人。而為說法。二者于大眾中。為現(xiàn)無常事。三者勸大祠祀者。使為覺愿。四者常欲舍諸所有止空閑處。是為四事菩薩得依法隩超絕于俗。佛爾時歌頌言。
在于大城 常處其中 因其黠慧
而為說法 住身大會 建立眾人
淫放逸中 為現(xiàn)無常 會于大祠
彼我等佐 因祠勸助 用已覺故
與無有俱 常念舍離 心常愿求
處在空閑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恭敬順行佛世尊教。何等為四。一者心常在道。究竟不離。二者所聞受持。念未曾忘。三者所許如言。有求不逆。四者習于空無。入一切法。是為四事得菩薩恭敬順行佛世尊教。佛爾時歌頌言。
身更諸苦痛 道意終不轉
得聞入法要 是則大導師
心口有所許 身行亦如言
習諸空無慧 入眾智黠法
奉行如法教 得離淫怒癡
不懈不中止 無恚亦無懊
十方稱名譽 歌嘆其功德
若應順此教 法慧無過者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承法教道利一切。何等為四。一者受空身住。能為眾會廣說大法。二者已自調心去離淫欲而得泥曰。復令會者調心止欲說泥洹法。三者自身所作滿足至道。復令一切立摩訶衍。四者自身求法已暢眾妙。復教于人令求索法。是為四事菩薩得承法教導利一切。佛爾時歌頌曰。
教授于人 令受空要 調心止欲
得住泥曰 有德至尊 及大神足
以法布施 示人覺乘 所為已具
至于道心 于眾立人 使至大乘
常求于法 便合義力 為眾說法
亦不增減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不可及神通之慧。何等為四。一者日日修梵四凈之行。二者常止宿于空閑之處。三者深入于法忍。四者身心而等慧。是為四事菩薩得不可及神通之慧。佛爾時歌頌言。
日修梵行 以自興立 常樂空閑
處于清凈 已入深法 便至于道
身心平等 自致得慧 已合如是
于行如等 于五神通 為已得達
飛到十方 住諸佛前 多所育養(yǎng)
于一切人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魔現(xiàn)怪心不傾動。何等為四。一者住四禪者皆令入空。二者常以大哀不舍一切。三者供施三寶精進不絕常不厭足。四者以漚和拘舍羅故。六波羅蜜而得堅住。是為四事菩薩得魔現(xiàn)怪心不傾動。佛爾時歌頌言。
空無思想住 建立道四禪
常以無極哀 令眾安入義
其于法寶貫 不截亦不斷
應諸度無極 則是權所引
意尊無能壞 堅住而不動
一切諸四魔 皆悉為之伏
遍見眾庶人 在魔羅網(wǎng)中
示于泥洹道 皆令發(fā)是乘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深遠智而不可逮。何等為四。一者常思惟入深法。二者非義之事常悉舍離。三者常憂念一切便得合法議。四者能調剛強開解愚冥得佛無礙智。是為四事菩薩得深遠智而不可逮。佛爾時歌頌言。
意常思惟 入于空法 放舍非義
常合正義 已入是念 憂勞一切
得深遠智 則意之最 得調剛強
開伏曚冥 令發(fā)起意 立摩訶衍
神通之智 皆為已辦 得智深遠
不可逮覺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不為俗法之所沾污。何等為四。一者若得利若樂若有名若嘆譽不以喜悅。二者若無利若苦若無名若謗毀亦不以憂。三者依受五陰護養(yǎng)一切。四者若得受陰者示現(xiàn)空聚處。是為四事菩薩得不為俗法之所沾污。佛爾時歌頌言。
若有利及名譽 便已得一切樂
有如是稱嘆者 心亦不以為喜
若無利無名苦 有智者不以憂
如蓮華無沾污 于世行亦如是
若受陰用是義 以將護養(yǎng)一切
已能滅盡諸陰 計念之若如幻
于世行隨其法 不為俗所沾污
令一切得樂義 以戒德為涂香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入深行殊勝無侶。何等為四。一者是身亦無人。二者是人亦非人。三者諸法皆靜寞。四者慧無所著。是為四事菩薩得入深行殊勝無侶。佛爾時歌頌言。
是身亦非身 是人亦非人
法靜亦如是 慧亦無欲著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知巧便根為眾說法。何等為四。一者便得神通。二者其慧無所掛礙。三者得辯才之智。四者本愿已凈。是為四事菩薩得知巧便根為眾說法。佛爾時歌頌言。
神通已為達 其慧無掛礙
辯智常如此 本愿畢清凈
已知見人根 如應為說法
聽者輒聞受 不疑怪泥洹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入脫門在生死中不與色欲會。何等為四。一者得住于空聚若見系囚便度脫之。二者得立無想諸著行者皆度脫之。三者逮得無愿安和定隱將育一切。四者得漚和拘舍羅以智慧示現(xiàn)諸法。是為四事菩薩得入脫門在生死中不與色欲會。佛爾時歌頌言。
已得空于聚 系囚即解脫
已立于無想 度諸想著行
已得于無愿 安詳和定隱
隨眾所生處 將育于一切
權慧開化人 則住度脫門
具足以時入 不止無色界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奇特方便降伏貢高。何等為四。一者普視悉見知諸法界。二者了生死本以法度脫之。三者悉知身欲本。四者習于泥洹不疑諸法。是為四事菩薩得奇特方便降伏貢高。佛爾時歌頌言。
普察悉見知 一切諸法界
終無偏恨心 所視悉平等
至于身之本 處欲而自在
已知殊特便 以權應而說
一切無所習 諸法皆滅度
不生無所趣 所有為都盡
不慢不自大 降伏諸貢高
一切以巧智 皆使入泥洹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因緣方便知諸所作。何等為四。一者布施得豪富因此便致是。二者持戒得生天因此便致是。三者博學成大智因此便致是。四者止觀離生死因此便致是。是為四事菩薩得因緣方便知諸所作。佛爾時歌頌言。
布施得豪富 緣是則果報
持戒生天上 緣是則果報
博聞慧無欲 緣是則果報
道觀無識著 緣是則果報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律方便離諸所見。何等為四。一者在有常中心得無著。二者在無常中意不有異。三者見諸起者及生死本。乃從十二因緣合會生。其已見知不作是事。四者視諸起滅及生死滅。乃從十二因緣離散滅。其已見知處于三界不作滅事。是為四事菩薩得律方便離諸所見。佛爾時歌頌言。
見計有常者 為示無常事
在于無常中 為現(xiàn)中正法
若為一切人 廣說因緣意
其聞十二事 心普得清凈
一切諸十方 世尊所可說
癡為生死本 上下從是起
諸可所起者 亦終不復滅
因緣皆已盡 不與十二會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善權方便長育一切。何等為四。一者一切人是我所皆為示現(xiàn)其道。二者所作功德而不厭足。三者住于生死無求泥洹無。四者隨諸所樂而入度脫之。以權行不為愛欲所污。是為四事菩薩得善權方便長育一切。佛爾時歌頌言。
堅于一切人 使住于道覺
諸所作功德 不念欲中止
在于生死中 而為求滅度
如其所好樂 因是而濟脫
心意常當念 親近于是法
善權方便故 都以曉了知
恒志在養(yǎng)護 無數(shù)諸人民
攬持一切智 皆使疾逮得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吉祥愿身意清凈。何等為四。一者無慳貪。二者施不擇時與。三者堅于戒。四者身意所作常愿于道。是為四事菩薩得吉祥愿身意清凈。佛爾時歌頌言。
心質樸不慳 持戒凈無瑕
堅住而不動 譬如須彌山
身意之所作 常愿于覺乘
今得吉祥應 如是得不久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忍辱力心無恚怒。何等為四。一者待遇一切人如父母愛其子。亦如自身無異。二者若得苦痛撾捶割剝。計無有身而不愁憂。三者已得解空離諸所見。四者身所行惡常自責悔。他人所作見而不證。是為四事菩薩得忍辱力心無恚怒。佛爾時歌頌言。
視一切如身 若父母愛子
常持大慈意 照育諸人民
若有起恨心 則覺隨而滅
已解了于空 能為第一忍
若身有短惡 常深自責悔
及見他瑕穢 終不證其闕
一切諸人民 吾當盡度脫
在于夜夢中 未曾起恚心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波羅蜜度于彼岸。何等為四。一者所作福無央數(shù)。二者所作慧無有限。三者以一波羅蜜滿諸度無極。四者發(fā)意作功德不求余但愿一切智。是為四事菩薩得波羅蜜度于彼岸。佛爾時歌頌言。
所作福無厭足 如眾流歸于海
修智慧無限量 已得住于佛乘
則持一度無極 滿足諸波羅蜜
凡發(fā)意所作為 常愿求于正道
已得度于彼岸 諸度無極亦爾
則便入泥洹城 如是得不為難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應所乏饒益一切。何等為四。一者有無盡寶藏。二者有無窮法教。三者神通為已達。四者心平等譬如地。是為四事菩薩得應所乏饒益一切。佛爾時歌頌言。
其福藏無有盡 法教化亦無窮
神通智達無礙 心平等其若地
如是法難稱量 已于道而得住
如是者多饒益 便疾得至于佛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得為一切世人所敬。何等為四。一者行四梵行。二者行四恩救攝一切。三者有四諦慧。四者得四無所掛礙一義二法三次第均四報答。是為四事菩薩得為一切世人所敬。佛爾時歌頌言。
如梵住行四凈 常樂施于四恩
已得有四諦慧 用供養(yǎng)一切人
因是恩已得度 應教授而說法
以恩行合會人 用是故見敬愛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而得智黠為人所譽。何等為四。一者多聞具足不犯于戒得無所疑。二者已得樂止安而無害。三者已得寂寞諸根便定。四者自身已得安隱而無所貪所作不自侵悉逮見知。是為四事菩薩而得智黠為人所譽。佛爾時歌頌言。
聞已具便受持 以自戒度彼岸
如是者無所疑 得樂止安隱處
已止宿在空閑 則諸根用寂定
身已安無所貪 悉逮見諸自侵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所作功德而不可盡。何等為四。一者已信得豐饒。二者已精進得豐饒。三者以大哀得豐饒。四者所作功德但愿大乘。是為四事菩薩所作功德而不可盡。佛爾時歌頌言。
已信得堅住 無能動搖者
常修精進行 從是得大力
無盡之大慈 及與無極哀
常為一切人 行于廣大道
以如是之故 得無盡功德
稍稍復增益 遂至不可量
如月盛滿時 凈好無瑕穢
常在眾星中 其明無能蔽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堅其本要會得至佛。何等為四。一者如口所言身意不異。二者已受持要。三者心已安隱得住于道。四者意得堅強若如金剛。是為四事菩薩堅其本要會得至佛。佛爾時歌頌言。
口之所言 所作亦爾 若已敬愛
奉持正要 為已安住 于此道意
其身堅強 譬若金剛 如是則為
四事法行 智黠之人 常修是事
意不猶預 為已得定 已堅其要
會得至佛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常為豪尊攬持諸法而得自在。何等為四。一者得于智力而無欲力。二者得黠慧力離諸癡冥。三者心得自在不隨魔教。四者為得總持隨人所樂而為說法。是為四事菩薩常為豪尊攬持諸法而得自在。佛爾時歌頌言。
已智力得勇慧 為不隨愛欲力
黠慧力消癡冥 已度脫諸所見
心已尊魔皆伏 得總持應問答
教授眾不自侵 已是故疾得尊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諸所施造輒為作師。何等為四。一者不嗔恚。二者常恭敬于人。三者不淫泆。四者意純淑。是為四事菩薩諸所施造輒為作師。佛爾時歌頌言。
心念無淫恚 常住于恭敬
純淑得至道 為師敷要慧
造匠眾方便 于世世之上
世人咸歸仰 一切頭面禮
復次天子。菩薩有四事行。總持眾事無所不了。何等為四。一者已通于智。于智中游無所不過。二者所說十方諸佛皆聞其音佛尋報贊。三者皆已離諸無功德法。四者皆已得諸功德正法即便逮得世雄印。是為四事菩薩總持眾事無所不了。佛爾時歌頌言。
神通為已達 飛行凈眾塵
其智甚廣大 普等如虛空
一切諸如來 皆見聞其音
報答悉滿足 其音無缺減
諸非功德業(yè) 為已悉遠離
愛慶得吉祥 立諸功德本
已住如此者 為能光是法
于是功德中 皆無自侵者
佛說此四事章句言時。萬二千人發(fā)無上正真道意。五千菩薩得無所從生法忍。爾時三千大千剎土六反震動。其大光明無所不照。
答法議品第二
須真天子。則語文殊師利童子言。如來為我發(fā)遣三十二事章句法品。惟愿重為廣說令解。云何菩薩于此大乘意不忘信。文殊師利答言。心自審信不隨他教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所作堅強。答言降棄諸欲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得最禑之福。答言了知法界而不動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得無礙行。答言不為諸入之所惑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去離冥塵。答曰知諸法界本皆凈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入眾勇辯離諸恐畏。答言選求諸法不可得貌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得所聞義依而有護。答言知諸法默然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得依法議。答言已知住法界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而得順教。答言不隨諸音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得隨法教。文殊答言得諸解脫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得無過者。答言于諸法心不動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降伏魔眾。答言以空覺于愛欲而求道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智不可逮。文殊答曰得諸佛法悉受持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不為世法所污。答曰隨世俗行無能污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得諸深行。答言于空法不恐懼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知巧便根。答曰于六情悉見諸情之本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得至脫門。答言于一切門為說脫教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得奇特方便。答言于生死索泥洹求而見之于泥洹見生死徑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所作得因緣方便。答曰住于無數(shù)悉見一切諸法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得律方便。答言視一切法無所屬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得善權方便。答言隨世所作不離不著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得吉祥愿。答言已逮道智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得忍辱力。答言從本已來至于泥洹悉知諸法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得度彼岸。答言悉知一切異法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得饒益一切。答言悉知無盡法界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為眾所愛。答言視諸佛剎無有色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得眾稱譽。答言不于諸法言是我所非我所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德不可盡。答曰等知諸法如虛空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得堅其本要。答言于法界無所破壞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得為豪尊。答言無心悉知一切心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而得為師。答言于無念法無所舍故。天子復問。云何菩薩得曉知眾事。答言知一切法無依無怙無來往故。是故天子。菩薩得曉了眾事。爾時文殊師利說是事時。八萬菩薩得無所從生法忍。于是世尊贊文殊師利童子言。善哉善哉。如所解說。分別法義。何快如此。
法純淑品第三
于是須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言。仁者我所問法為純淑不。答言世之所有欲而無厭。心悉舍離。審于法奧。則為法之純淑。如吾所報卿屬所問。豈復純淑法耶。法乎天子無純無淑。所以者何。無像貌故。法乎天子不可得見。所以者何。目之所視不極于微用有著故。法乎天子亦無作者。所以者何。用無起故。法乎天子無有道徑。所以者何。無吾無我故。法乎天子悉皆平等。所以者何。如虛空故。法乎天子不可得等。所以者何。用無侶故。法乎天子常住無來無去無語無言。無毀無譽離于毀譽。無綺無飾無丑無陋故。法乎天子無穿無漏無補無納。所以者何。過于魔行故。法乎天子無長無養(yǎng)。所以者何。離于起滅故。法乎天子無處無住。所以者何。樂于法界故。法乎天子無所畏。所以者何。用不惑故。法乎天子無所愛。所以者何。離于貢高故。法乎天子不貢高。所以者何。習寂然故。法乎天子習寂然。所以者何。離諸念故。法乎天子無所念。所以者何。降諸異道故。法乎天子無有巢窟。所以者何。離淫怒癡故。法乎天子空。所以者何。從本以來凈故。法乎天子無想。所以者何。無聲名故。法乎天子無愿。所以者何。不造立識故。法乎天子無造立。所以者何。無疆界故。法乎天子無所猗。所以者何。用無雙故。法乎天子無動搖。所以者何。用堅住故。法乎天子無我。所以者何。用不滅故。法乎天子無人。所以者何。從本已來無所生故。法乎天子無常。所以者何。無所起故。法乎天子無所起。所以者何。習無所生故。法乎天子無所生。所以者何。無苦器想故。法乎天子無有想。所以者何。離諸相故。如是天子此則為法之純淑義也。天子復問。文殊師利。法無所有亦無所要。云何仁者說純淑法議乎。答言善哉善哉。如卿所語誠無有異。無所有者此則純淑法議。所以者何。無身口意所作。是則法之純淑也。所以然者。天子。法無巢窟故。有巢窟者身與意而異。則為非時之心施。
天子復問。云何得知非時之心。答言天子。有身為六衰相所系。而計有常。則知非時之心。知法求名著音聲響。而隨邪徑。則知非時之心。知法及僧受道果證。則知非時之心。知愛欲本邪相施與。則知非時之心。知戒而離寂靜。則知非時之心。畢三惡道得出為人志在天福。則知非時之心。其意不調而欲布施。則知非時之心。意無寂滅。則知非時之心。意有猗怙而欲忍辱。則知非時之心。不凈其意而欲精進。則知非時之心。多念喜忘禪思不定。則知非時之心。自大貢高忽于智慧。則知非時之心。住于我所而欲行慈。則知非時之心。志于猶豫而欲行哀。則知非時之心。行墮四證而欲行喜。則知非時之心。住于有身而欲行護。則知非時之心。無身痛癢意而欲念法不應止。則知非時之心。知諸起滅不應斷。則知非時之心。身意相猗不應神足。則知非時之心。以六情猗于五根。則知非時之心。以所見力依于五力。則知非時之心。知七法無覺意。則知非時之心。念愛欲貪不應八直。則知非時之心。于苦智而有疑。則知非時之心。于習而有疑。則知非時之心。于滅盡而有疑。則知非時之心。赍俗所有欲入于道。則知非時之心。如是天子。受持凈心用專著故。則知非時之心。
天子復問。云何得知是時之心。答言天子。心等如虛空。則知是時之心。復問云何心如虛空。答言。如虛空無心。心亦如是。如是心。心等如虛空。復問誰當信心等如虛空。答言天子。計有吾我人者則不信。天子復問。計吾我人者何所是。答言心等如虛空。而欲增益過出其上。復問云何增益過出其上。答言計有常者便欲出其上。計無常者亦欲出其上。苦者亦欲出其上。樂者亦欲出其上。憂者亦欲出其上。無憂者亦欲出其上。計有身者亦欲出其上。計無身者亦欲出其上。空無想無愿亦欲出其上。幻夢水中月影響一切諸法。其譬如是。如是等而復欲出其上。如法有所處便可增益淫怒癡更相猗復欲出其上。形此生死不可贊嘆泥洹之事復欲出其上。如是天子。是為計吾我人者。復問云何得無嗔恚而不佷。答言從生死出。住于泥洹。還世間。滅諸愛欲而凈行。于滅不永滅。于起無所起。諸形音聲不以畏懼。如是滅為習者有所脫。脫習者為已度如是事一切法。不能舉其功不能勝其德。是為無恚而不恨。說是法時。三萬二千天子得法眼凈。五千比丘心得解脫。萬二千菩薩得忍辱力。
聲聞品第四
于是須真天子謂諸大弟子。仁者所狐疑。可問文殊師利。長老摩訶迦葉。前問文殊師利言。菩薩云何行八惟務禪。答言菩薩于八惟務禪。本無無所造立禪。無恚禪等禪。是菩薩禪。復問云何作是說。答言惟迦葉。身本無。無造立于三界者。便起愛欲已了離欲。是故知身本無。于三界無所造。于欲無所想。已知空而立禪。如是迦葉而作此說。八惟務禪。本無無造立禪。無恚禪等禪。則菩薩禪。于是迦葉默而無言。賢者舍利弗復問。云何菩薩得無礙慧。答言菩薩于諸礙而無恚恨。于諸掛礙而無制著。一切愛欲而皆見知而不舍離。所以者何。養(yǎng)護一切故。是故菩薩得無礙慧。
賢者摩訶目犍連復問。云何菩薩而得神足。答言。惟目犍連。菩薩于無為而無所受。度脫一切而降盡之。不于有為有所受。所以者何。將護一切故。是故菩薩得大神足。
長老須菩提復問。云何菩薩得知他法行。答言。惟須菩提。菩薩于一切他異法悉了知之。心于道事而不厭。常樂三昧而無足諸所作為而示現(xiàn)。是故菩薩得知他法行。
賢者分耨文陀尼子復問。云何菩薩博采眾義說明慧法。答言。惟分耨。菩薩悉示一切諸根。隨所樂喜而說其德。無常苦空非身之義。各令得其所。無數(shù)生死百千劫。持是法義而遍教授。無有滅盡。其智如是。是故菩薩博采眾義說明慧法。
賢者離越復問。云何菩薩如常樂禪。答言惟離越。菩薩習三摩越悉知諸法。于諸亂意者而起大哀。令發(fā)無央數(shù)行不禪無所樂。是故菩薩得禪。
賢者憂波離復問。云何菩薩得持法藏。答言唯憂波離。菩薩悉知諸法奧藏。從本已來泥曰離愛欲者。已應法藏教授一切。為示愛欲令覺知之。于愛欲中令起道意。是故菩薩得法隩藏。賢者阿那律復問。云何菩薩得天眼徹視。答言。唯阿那律。菩薩于十方諸色。悉照見已。有色習者。而為示現(xiàn)于一切法。悉示現(xiàn)無所著。令尋跡而得出。是為菩薩天眼徹視。
賢者薄鳩盧復問。云何菩薩得諸根寂定。答言菩薩于一切界視如佛界。于佛界。視諸界無所有。是故菩薩得諸根寂定。
賢者鴦掘魔復問。云何菩薩得利諸根。答言菩薩視諸逆惡等之如道。是故菩薩得利諸根。
賢者摩訶迦旃延復問。云何菩薩得分別知眾經(jīng)方便。答言菩薩得四等無盡。何等為四。一者義。二者法。三者次第。四者報答。是為四。以一絕句。于百千劫。廣為一切分別演教。而是教不近有為不有所染。已凈無所卻。而是教于諸法界不動轉。于一切受而為作受。是故菩薩得分別知眾經(jīng)方便。賢者摩訶拘絺復問。云何菩薩得義法次第報答四事。答言菩薩于寂然法得此。已義等教授以住于法。以法等教授于所為常歡喜而無恨。以等次第教授而響不可護持。以報答教授。是故菩薩得義法次第報答。
賢者羅云復問。云何菩薩得凈其戒。答言惟羅云。菩薩以凈戒三昧。舍戒犯戒。將養(yǎng)一切。是故菩薩而得凈戒。賢者阿難復問。云何菩薩而得博聞。答言。菩薩一切諸佛所說。樂欲聽聞。已聞則受其義。聞已皆持。所聞便以教授。是為菩薩而得博聞。于是諸大弟子歡喜默然。
爾時須真天子謂諸大弟子言。屬文殊師利所說法仁寧有是事乎。諸大弟子言。吾等尚不能了知一法。何況爾所法耶。天子言。仁者若干種身。各各異類。其道義一也。大弟子答言。譬如牛跡中水。諸余弟子所知如是。若車轂隱地其處受水。吾等之類其譬如是。譬如大海其水廣長。無有邊幅深難得底。于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尊。天子贊言。善哉善哉。所說至誠而不貢高。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弟子所言而不貢高。稱譽菩薩。審諦實爾。天子問文殊師利。仁者云何作是說。答言。如是天子。聲聞辟支佛。為猗貢高為離貢高。菩薩貢高出彼輩上。合聚佛法則是菩薩為行勇悍。天子復問。菩薩貢高。欲令他人稱譽耶。答言欲將導一切故。如是天子。天子復問。云何如是。答言天子。是故菩薩方便稱譽佛乘。毀弟子乘。于大眾中。自現(xiàn)身所行及法事。所以者何。欲令一切皆發(fā)道意。不欲使人起小道意。所以者何。焦燒佛種故。教一切人皆令遠離。所以者何。不欲令人貪樂故也。如是天子。欲令菩薩發(fā)大乘滅弟子乘故。天子復問。得無過耶。答言天子稱譽摩尼琉璃水精甚凈。無所沾污。寧復過乎。天子報言。所說無過。答言如是天子。菩薩稱譽大乘毀弟子乘。不增不減也。天子。譬如長者子稱譽轉輪圣王功德。毀呰國中諸貧乞者。豈有不可。天子言無不可也。文殊師利。自如所說耶。答言如是天子。菩薩稱譽大乘而毀呰弟子乘者。而無所損。佛爾時贊嘆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如是所說為甚快也。何以故。文殊師利。稱譽大乘毀弟子乘。弟子則毀一切乘矣。所以然者。其大乘者。皆生一切乘故。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zhàn)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jīng)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wǎng)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遲來的周先生
青梅竹馬到相看兩厭,簡橙從周聿風的肋骨變成一塊雞肋骨,成了他故事里的蛇蝎美人,惡毒女配。后來兩人解除婚約,所有人等著看她笑話,她轉身嫁給前未婚夫的小叔,那個高不可攀,無人敢染指的矜貴男人。簡橙救過周庭宴一次,求過他兩次。第一次周聿風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挽留,第二次她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恢復自由身。周庭宴說事不過三,救命之恩只能滿足她三個愿望,于是第三次…簡橙:“小叔,你缺老婆不?”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成何體統(tǒng)全2冊(熱播動漫《成何體統(tǒng)》原著)
超人氣作家七英俊腦洞力作!腦洞奇詭的反套路宮廷文,反轉到后一刻!穿進網(wǎng)文小說,成為暴君的枕邊人是種什么樣的體驗?經(jīng)過簡單的計算,庾晚音得出結論:自己只能另辟蹊徑。在這個全員惡人的故事里,她想殺出一條血路,就得當最大的那個惡人,先幫助暴君干死端王,然后再干死暴君,直接當女帝。可當她見到了暴君,仔細琢磨他一言一行中那一絲詭異的似曾相識的感覺,終于忍不住試探道:“Howareyou?”夏侯澹沉默良久,眼眶一紅。“I'mfine,andyou?”
三體全集(全三冊)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jīng)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