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古荒服,福建海中孤島也。在澎湖嶼東北,故舊名北港,又名東番;以地勢似彎弓,后有臺灣之稱(參取明史、閩書、臺灣紀略、香祖筆記)。日本人稱之塔伽沙谷(長崎夜話草)。至鄭成功割據,改東寧(鄭成功傳)。清朝復舊為臺灣(平臺紀略)。其地在南紀之曲,當云漢下流。東倚層巒,西迫巨浸,北則雞籠城,與福建對峙,南則河沙磯,小琉球近焉。周袤三千余里,孤嶼環瀛,相錯如繡。自鷺門、金門迤邐東南以達于澎湖,可數千里;風濤噴薄,悍怒闘激,瞬息萬狀;子午稍錯,北則墜于南風炁,南則入萬水朝東,皆有不返之憂。又東至鹿耳門,門旁夾以七鯤身、北線尾(鄭成功傳)。臺地多大溪,溪流入海,水澹,故外洋名淡水(明史)。雞籠,淡水小城也,紅毛所筑。七鯤身起伏相望,狀如龍蛇。鹿耳門為臺灣之門戶。大線頭、海翁窟為臺城之外障。船之往來由鹿耳,至清設官盤檢(臺灣紀略)。鹿耳門,水淺沙膠,雖長年三老,不能保舟之不碎(鄭成功傳)。上淡水城對面,有兩石雙峙海中,謂之石門。淡水城海中有兩石雙起插天,謂之旗竿石;又有圭礁嶼,船遇之則碎(臺灣紀略),實為天險不測區(鄭成功傳)。水道順風,自雞籠、淡水至福州港口,五更可達;東北至日本,七十更可達;南至呂宋,六十更可達。海道不易以里計,舟人分一晝夜以十更而計之,稱之幾更焉(明史)。其地原有室屋而無城郭(閩書)。有城郭,自紅毛據有而始。安平鎮城在一昆身之上,東抵灣街渡頭,西畔沙坡抵大海,南至二昆身,北有海門,原紅毛夾板船出入之處。一昆身周圍四、五里。紅毛筑城,用大磚、桐油灰共搗而筑,基入地丈余,深廣亦一、二丈,城墻各垛俱用鐵釘釘之,方圓一里,堅同不壞。東畔設屋宇市肆,聽民貿易。城內屈曲如樓臺。赤嵌城與安平鎮相對,方圓不過半里(臺灣紀略)。其山水:金山在雞籠;火山在北路;野番奇冷山在奇冷社;水沙漣在半線東山中;玉山在鳳山野番中;鴉猴林南路萆目社,傀儡番常伏刼殺人,至清置土官加老斯統制;黑水溝在澎湖東北,水中有蛇皆數丈,觸之即死;淖泥島在臺灣東,人至泥土即陷沒,其高處有番居之;暗洋在臺灣東北,無居人,秋成昏黑,至春始旦,紅毛嘗留人而悉失之云(臺灣雜記)。共余地名,有起魍港(?)、加考灣、歷大員(?)、堯港、打狗嶼、雙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幫坑等(閩書)。臺灣氣候與中土殊,雪霜絕少,人不挾纊。三春常晴;至于霪雨每在秋,臺颶時起(臺灣紀略)。臺灣風信與他海殊異,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臺。颶倏發倏止,臺常連日夜不止。正、二、三、四月發者為颶,五、六、七、八月發者為臺。九月則北風初烈,或至連月,為九降。過洋以四、七、十月為穩,以四月少颶、七月寒暑初交、十月小春,天氣多晴暖故也(香祖筆記)。其土乃浮而不堅,故種殖五谷,但秋季一收。至阻饑,救之以薯芋類(臺灣紀略)。
臺灣地,原土番居之,不知所自始。至明季,漳泉人始徙而混居。土番種類甚蕃,別為社,社或千人、或五六百,無酋,子女多者為眾雄之,聽其號令。土番之俗,其性頑蠢,無姓氏,無祖先祭祀。自父母而外,無伯、叔、甥、舅之稱。不知歷日,以草青為歲首,亦不知其庚甲。俗尚勇,好殺人。暇即習走,走日數百里,不讓奔馬;足皮厚數分,履荊棘如平地。善用鏢槍,竹柄鐵鏃,铦甚;善斃鹿,鹿千百成群,獲如丘陵。性畏海,捕魚則于溪間。男女椎結,裸逐無所避,女或結草裙蔽體;男子穿耳,女子年十五斷唇旁齒以為飾。俗重生女,不重生男;男出贅,女則納婿。其耕田,女子健作;女常勞,男常逸。有賊,則僇之社,故夜門不閉(參取明史、閩書、臺灣紀略)。疾病不知醫,浴于河,言大士置藥水中濟度(臺灣紀略)。后太監鄭和嘗植姜于其地,土人傳言,可以療百病,名之三寶姜(香祖筆記)。和,世人稱為三保太監(明史)。人死,灌以酒深葬,不用棺槨。番屋高四、五尺,深狹如船形,多植椰樹、修竹,避暑。人好飲;嚼爛米于口中,藏竹筒,不數日熟(臺灣紀略);或采苦草雜米釀(閩書)。至明季,社有正副土官,隨其支派,各分公廨。有事咸集于廨以聽議,小番皆宿外供役。有能書紅毛字者,謂之教冊;凡出入數,皆經其手(臺灣紀略)。土番居海中,畏海,不善操舟,故老死不與他夷相往來,——其地不載版圖。永樂初,鄭和航海,撫諭諸夷;東西洋獻琛恐后,獨東番還避不出。和惡之,家貽一銅鈴,俾掛項,擬之狗國以辱焉。番不悟,傳以寶之(明史、閩書。鄭成功傳曰「宣德中,太鑒王三保舟下西洋,因風過之」。今按明史無王三保者;明史鄭和傳曰:「世所謂三保太監也」。然則作王三保者誤矣)。嘉靖末,海寇林道干作亂,都督俞大猷剿之;追及澎湖,道干入臺灣,大猷不敢逼,駐偏師于澎湖,哨鹿耳門外。道干遁去,澎湖駐師亦罷(香祖筆記)。自茲,明人始知臺灣水路紆曲云(鄭成功傳)。道干遁浡泥,又避呂宋(明史)。嘉靖、萬歷間,奸民誘日本邊民悍譎者,令侵略明地,明人稱之倭寇(閩書)。道干,所謂倭寇之黨也(明史)。初,臺民悉居海濱,遭倭寇焚掠,土悉殘破,乃避居山后(明史、閩書)。日本長于鳥銃,番獨恃鏢,故不能敵(閩書)。琉球遣使,言日本有取臺灣之議;以其地密邇福建,詔警備沿海。中國漁舟嘗飄至臺地,遂往來通販(明史)。后番人漸通中國,及漳泉人徙居,往往譯番語貿易,以瑪瑙、瓷器、銅簪、環類易其鹿脯、皮等(閩書)。紅毛嘗泊舟,因事耕鑿設阛阓(明史)。日本或據北線尾,出沒為沿海患(臺灣紀略)。時南海盜起,海澄人顏振泉為魁。
熹宗天啟元年辛酉(日本元和七年),振泉稱日本甲螺,率倭寇占臺灣地;甲螺,猶頭目也(參取明史紀事本末、鄭成功傳、香祖筆記。成功傳,「振泉」作「思齊」。香祖筆記曰:「振泉引倭酋歸一王屯臺灣」。按歸一王,紅毛酋也,事詳見于下,筆記蓋傳聞之訛,故不采焉),與群盜分十寨保焉(談往)。群盜陳哀紀、楊六、楊七、劉香、袁進、李忠等相共嘯聚(鄭成功傳。袁進、李忠,據明史),鄭芝龍亦以其黨殊顯焉。芝龍字飛黃,小名一官(鄭成功傳),后號飛虹將軍(武經開宗、華夷變態);泉州南安縣石井巡司人也。父紹祖。芝龍兄弟四人:仲芝虎,叔鴻逵,季芝豹,伯為芝龍。芝龍生而姿容秀麗(鄭成功傳),稍長,膽智材略,過絕等倫,時人或以戚繼光擬之(談往)。頗有文才,吹彈歌舞,無所不解(談往)。紹祖嘗為泉州太守蔡善繼庫吏。芝龍時十歲,戲投石子,誤中善繼額;善繼禽治之,偶見其容止,笑曰:「后當貴而封」,釋而不問(明史紀事本末、鄭成功傳)。嘗失愛于紹祖,紹祖怒逐之。芝龍奔海船,而父怒未解;船刻期揚帆,乃懇巨商,共往海外(談往),遂來日本(鄭成功傳)。時年十八「談往),居肥前平戶(南塾乘、華夷變態),賣履為業(華夷變態)。娶其地婦,生成功鄭成功傳)。及芝龍貴,婦封國夫人(南塾乘)。成功生夜,島中萬火齊明,芝龍心異之(鄭成功傳。談往曰:「芝龍日就島主宴飲歌舞,主室有文君悅之,即成功生母也」。南塾乘曰:「芝龍娶長崎婦生成功」;而據華夷變態,長崎婦,芝龍妾,與成功母異)。無幾,去之臺灣,共弟芝虎入振泉黨曰:「請為我許一發艦而磚略,獲之多寡,得以卜我命」。振泉許之,眾亦相佐。俄而,磚得暹羅好貨四船。芝龍分每艘半與九酋。九酋以芝龍所請得,不受,悉畀之。于是芝龍富甲十寨矣(談往。共芝虎,據鄭成功傳)。臺多居人,自振泉、芝龍等始(鄭成功傳)。及振泉死,九寨無所統,欲推擇一人為長,不能定。因共禱于天,割牲而盟,插劍于米中,令各當劍而拜;約曰:「拜而劍躍動者,天所授也」!次至芝龍,劍躍出于地,眾皆異之,俱推為魁,縱橫海上(明史紀事本末、鄭成功傳)。時則輦金還家,或以琉球外國物交易蘇、杭、兩京寶玩;沿海州縣,搶掠一空,以裕島中(談往)。官軍莫能抗,朝廷始議招撫,以蔡善繼嘗有恩于芝龍,令作書招之。芝龍感恩,為約降。及受降之日,善繼坐戰門,令芝龍兄弟面縛請命。芝龍素德善繼,屈意下之;然芝虎一軍皆嘩不服,故竟叛去(明史紀事本末、鄭成功傳)。總兵俞咨皋招撫楊六、楊七,而袁進、李忠亦降(明史)。芝龍因楊六求反內地,楊六不通(明史紀事本末)。袁進、李忠效功于遼東(綏寇未刻編)。
六年丙寅(日本寬永三年),芝龍據海島,截商粟。時閩中洊饑,望海運不至,于是求食者多往投之。芝龍得商船,勢浸大,與其黨謀攻廣東海豐嵌頭村以為巢窟。十二月,入閩,泊于漳浦之白鎮(明史紀事本末)。
七年丁卯(日本寬永四年),二月,芝龍犯銅山(按明史紀事本末舉大綱云:「七年六月,海寇鄭芝龍等犯閩山、銅山、中左等處」;而至其目,則中左等戰不詳六年、七年。鄭成功傳亦同。今從兩朝從信錄,定為七年)。把總茅宗憲無備;芝龍縱兵殺略,焚毀官民舍屋。四月,巡撫朱一馮入境(兩朝從信錄),遣都司洪先春率舟師擊之,而以把總許心素、陳文廉為策應,鏖戰一日,勝負未決。會海潮夜生,心素、文廉船漂泊失道,芝龍度之,竊遣兵上山,詐為鄉兵出先春后;先春腹背受敵,遂大敗,身被數刃。然芝龍故有求撫之意,欲微達意,故舍先春;進至中左所,俞咨皋戰敗,又縱之,約束麾下,竟不侵擾。警報至泉州,知府王猷謂:「芝龍之勢如此,而似有歸罪之萌,今剿之,難獰滅,撫或可行;不若遣人往諭退舟海外,仍許立功贖罪,有功之日優以爵秩」。興泉道鄧良知從之,遣人諭意(明史紀事本末)。朱一馮上疏謂:「閩中官兵因循養癰,使賊勢益張,我氣遂奪。今欲發援兵,船與兵共損失,造募動費時日,而帑藏若洗,束手共困。臣暫借布政司庫銀,解咨皋債船,以圖再舉」(兩朝從信錄)。八月,帝崩,莊烈愍皇帝即位,至明年改元(明史)。茲歲,臺灣人理加來于日本,幕府召而見之(外國通信事略)。
莊烈帝崇禎元年戊辰(日本寬永五年),正月,工科給事顏繼祖上疏劾愈咨皋曰:「海盜鄭芝龍生長于泉,聚徒數萬,刼富施貧,民不畏官而畏盜。總兵俞咨皋招撫之議實飽賊囊;舊撫朱欽相聽其收海盜楊六、楊七以為用。夫撫寇之后,必散于原籍;而咨皋招之海,置之海,今日受撫,明日為寇。昨歲中左所之變,楊六、楊七杳然無蹤,咨皋始縮舌無辭,故閩帥不可不去也」。疏入,逮咨皋下于理(明史紀事本末)。芝龍泉人,故侵漳而不侵泉。漳人議剿,泉人議撫,兩郡異議紛然;芝龍愈橫。于是朱一馮、朱欽相亦被逮治(綏寇未刻編)。三月,敕禁漳、泉人販海。芝龍縱橫福建、浙江海上(明史紀事本末)。福建左布政使熊文燦拜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善遇芝龍,令為己用(明史)。六月,兵部議招芝龍。七月,芝龍率所部降于文燦(參取明史、明史紀事本末、鄭成功傳。按成功傳以降系九月,誤)。繼祖又言:「芝龍既降,當責其報效」;從之(明史紀事本末)。九月,芝龍殺衷紀于島上,發劉香父冢(鄭成功傳)。時紅毛夷出沒海島,數省被害甚劇。泊數十巨艘,填塞海口,據澎湖,筑城營,慣用巨炮虎蹲,遠擊巨艦,無敢當鋒(武經開宗。紀效新書曰:「虎蹲炮因形得名,國初有纓子炮,近時有虎蹲及百子等炮,皆利器也;比之烏銃,一可以當其百矣」)。豫章鄒維璉來撫閩(鄭成功傳);右參政興泉守曾櫻素與芝龍善,請維璉以芝龍為將(明史)。芝龍計焚其舟:募龍溪人郭任功率十余人,夜浮荷蘭船尾,潛入焚之,獲五十余人,余船悉遁(鄭成功傳)。澎湖舊屬同安縣,明季因地居海中,人民散處,催科所不及,乃議棄之。后內地苦徭役,往往逃于其中,而同安、漳州之民為最多。及紅毛入臺灣,并其地有之。而鄭成功父子相繼據險,恃此為臺灣門戶。后清滅臺灣,設巡檢一員于此島(臺灣紀略)。大帽山有洞穴,內廣袤數百里,險隘要道,可通五省,寇聚其中,跳梁難制。芝龍領兵繇武平進,令軍士各執鳥銃,五人為隊,連續點放,長矛夾攻,步推步進,侵入洞中,大破之(武經開宗)。
二年己巳(日本寬永六年),四月,廣東副總兵陳廷對約芝龍剿盜。芝龍戰不利,歸閩。不數日,寇大至犯中左所近港,芝龍又敗,敵夜薄中左所(明史紀事本末。按本書不記此役結局,他書亦無所考。鄭成功傳三年條敘芝龍功云:「平廣賊」;然則其所指此役結局乎?姑書以俟后考)。
三體全集(全三冊)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龍族Ⅱ:悼亡者之瞳(修訂版)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六年前的暴雨之夜,楚子航第一次誤入龍的國度——尼伯龍根,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六年后的夏天,龍王還未蘇醒,就已經對世界發出了沉雄的呼喚:“誰來殺我?”這一年,群龍蘇醒,災難接踵而至,那個宿命中的日子即將到來。卡塞爾學院最優秀的學員們,被輸送到世界各地,最高級別的預警已經發出。有時候,你留著命,就是等著把它豁出去的那一天。而在那個古銅色的輪盤上,路明非的生命刻度只剩下1/2。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