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例律·
·常赦所不原
乾隆五十七年諭:『京師自春徂夏,總未得有透雨。朕齋心虔禱,望云瞻禮,宵旰靡寧;節經降旨屢沛恩施,以期感召甘和,渥沾澍澤。旬日以來,尚在盼雨未得,朕心實增焦切。因思近年來臺灣海洋盜氛甚熾,曾諭該省督、撫從重示懲;原期禁城兇暴,以安良善。乃積年附近海洋省分督、撫等奏報拿獲洋盜,多系一面奏聞、一面即行正法;雖屬「辟以止辟」之意,第恐所獲之犯未必盡系正盜,甚至重利輕生、頂兇認盜,而正盜轉至遠揚,又或奸民因讎誣指,其中或有冤抑亦未可知,殊非朕靖盜安民之本意。
各省用刑失當,雖距輦轂甚遠,然皆朕率土之民;京師缺雨,或由此乎?朕子惠元元,遠近豈有歧視!此后臺灣地方拿獲盜犯,該督、撫審明后如果系首盜,自應即行正法以儆兇頑;若止系隨從伙黨及把風接贓等犯,仍按照常例分別辦理。其附近海洋及各直省,凡遇命、盜等案,俱應細心研訊,務期情真罪當,按例辦理;不得有意從嚴,株連拖累!此系朕吁天祈澤、夙夜焦勞之極思,各督、撫等尚其敬體朕意,詳慎庶獄;以期共迓祥和,庶冀甘霖速沛』!
——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七百三十。
·犯罪存留養親
一、閩省不法棍徒引誘偷渡之人包攬過臺、中途謀害人未死同謀者,應發臺灣無籍游民兇惡不法、犯該徒罪以上情重者,引誘包攬偷渡過臺、招集男婦至三十人以上者,俱不準聲請留養。
——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七百三十三。
·徒流遷徙地方
一、應發黑龍江等處條例內,如閩省不法棍徒引誘偷渡之人包攬過臺、中途謀害人未死為從同謀者,俱改發回城喀什噶爾、烏什、葉爾羌、阿克蘇、和闐等處先盡大小伯克酌給為奴,再分給力能管束之回子,俱面剌「外遣」字樣。如有不服管教及脫逃被獲者,除用藥迷人得財為從一項系照強盜免死減等仍應正法外,其余各條人犯俱在配用重枷枷號三月、杖一百,給主嚴加管束;仍將一年內發到人犯若干、現存若干名,于年終咨報軍機處、刑部匯開清單具奏。
一、應發黑龍江等處條例內,如臺灣游民獷悍兇惡肆行不法、犯該徒流以上情重者,俱改發新疆給官兵為奴,以上改發新疆人犯,均面剌「外遣」二字。
一、應發黑龍江等處條例內,如閩省不法棍徒引誘偷渡之人包攬過臺、中途謀害人未死為從同謀者,俱改發回城酌給大小伯克(今裁)及力能管束之回子為奴,面剌「外遣」字樣。如有不服管教及脫逃被獲者,除用藥迷人得財為從一項系照強盜免死減等仍應正法外,其余有條人犯俱在配用重枷枷號三月、杖一百,給主嚴加管束;仍將一年內發到人犯若干、現存若干名,于年終咨報軍機處、刑部匯開清單具奏。
一、應發黑龍江等處條例內,如其閩省不法棍徒引誘偷渡之人包攬過臺,中途謀害人未死為從同謀者,共十條,俱仍復舊例,發往黑龍江給披甲人為奴,照例刺字。
一、應發黑龍江等處及停發新疆改發內地條例內,如臺灣游民獷悍兇惡肆行不法、犯該徒流以上情重者,共三十五條,俱改發云、貴、兩廣極邊煙瘴地方充軍。
以上改發駐防及內地充軍者,俱面刺「改發」二字;有應刺事由者,仍刺事由。
一、應行發遣黑龍江、吉林等處人犯,除其余應發黑龍江為奴條例內如閩省不法棍徒私充客頭包攬過臺引誘偷渡之人、中途謀害未死為從同謀者,共十八條,俱改為實發云、貴、兩廣極邊煙瘴充軍,毋庸以足四千里為限,面刺「改發」二字。如在配脫逃被獲,用重枷枷號三月。倘在配滋事及逃后行兇為匪并拿獲時有拒捕者,俱照平常遣犯治罪。
——以上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七百四十三。
·戶律倉庫·
·錢糧互相覺察
乾隆五十四年諭:『伍拉納等奏「審明營書盜用鈐記冒領餉銀,把總知情朋分,將黃國材擬斬立決、陳得擬絞監候,請旨即行正法」一摺,此案營書黃國材膽敢于進剿臺灣賊匪之際乘機盜用鈐記,冒領餉銀;把總陳得通同容隱,分得銀三十兩:均屬目無法紀,情節實為可惡!閩省營伍廢弛已久,而臺灣弁兵等庇賭包差、得受陋規諸弊,接踵破露。現在正須嚴加整頓,從重懲治,庶弁兵等知所儆畏,不敢仍前藐玩。今黃國材、陳得二犯既據該督等審明盜用鈐記冒領餉銀,彼此分用屬實,自應一面正法、一面奏聞;有何屈彼處?乃伍拉納等猶待請旨遵行,殊屬失之拘泥。伍拉納、徐嗣曾俱著傳旨申飭』。
——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七百六十。
·兵律軍政·
·縱軍擄掠
一、調臺兵丁及臺灣催餉社丁,如籍端需索、擾害番社,依嚇詐例,計贓從重論;無贓者,照不應重律杖八十、革退。該管官徇隱失察,交部分別議處(謹案:此條乾隆五年定)。
道光十三年諭:『程祖洛奏「請將縱容弁兵勒索滋事之游擊庚音保等分別革審」一摺,此案征調剿捕臺匪之福寧營兵,內有駐防寧德縣兵定期不行,需索轎價銀兩;該管游擊庚音保開送清單,索用轎夫多名,該縣照單付給。該兵丁等又訛搶林世通鹽館及民人黃連清、張宜等家錢物,并將哨捕林東海毆傷;管領千總李祥福索借番銀二十圓,又與管領把總張世泰縱兵勒索;把總阮飛鳳并非管領之弁,率以該縣未備摃夫、請改行期,又于兵丁訛搶等情代為支飾。庚音保系統轄大員,不知嚴加約束,任令滋事,轉以該縣遲誤軍行為詞;實屬荒謬!所有福寧鎮標右營游擊庚音保、千總李祥福、把總張世泰、阮飛鳳,俱著革職;交魏元烺提集全案人證、卷宗,秉公審辦』。
——以上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七百七十一。
·私藏應禁軍器
一、臺灣民人停止制造鳥槍;違者照例治罪(謹案:此條系乾隆二年定例)。一、內地奸民在產硝磺地方私行煎挖,無論已、未興販,照臺灣之例科斷:十斤以下,杖一百,刺字;十斤以上,杖六十,徒一年;每十斤加一等。百斤以上及合成火藥在十斤以下者,發近邊充軍;三百斤以上及合成火藥在十斤以上者,照私鑄紅衣等大小炮位例處斬,妻子緣坐、財產入官。如將硝磺濟匪,以通賊論:知情故縱及隱匿不首,并與犯同罪,至死減一等。俟軍務完竣,仍照舊例辦理(謹案:此條同治元年定)。
——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七百七十二。
·兵律關津·
·盤詰奸細
嘉慶十二年諭:『漢人私入番地,來往句結,甚且透漏內地消息、指示內地路徑,其釀患不可勝言。嗣后非但通事人等不準私入番地,即內地民人凡有通曉番語者私自潛往,即系漢奸;亦當普行禁止,以杜句結』。
——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七百七十四。
·私出外境及違禁下海
一、臺灣流寓之民凡無妻室者,應逐令過水,交原籍收管。其有妻子、田產者,如犯歃血訂盟、誘番殺人、捏造匿名揭帖、強盜窩家、造賣賭具,應擬斬、絞、軍、流等條,除本犯依律例定擬外,此內為從罪輕之人并教唆之訟師,均應審明逐令過水。其越界生事之漢奸,如在生番地方謀占番田并句串棍徒包攬偷渡及販賣鴉片煙者,亦分別治罪,逐令過水(謹案;以上三條雍正八年定)。
一、洋船掛驗出口之時,該汛弁詳細驗明,押交前途各汛押送;俟放洋后,方許回汛。如船戶有違禁攬載偷渡者,一經拿獲,即嚴行究擬。兵役按拿獲偷渡人犯名數給賞:十名以上,各賞銀二兩;每遇十名,遞加二兩;至五十名以上,各賞銀十兩:即于該船戶名下追出充用。倘不實力查拿,以致疏脫十名以上者,兵役各責二十板;每過十名,加責十板;至四十名以上,各責四十板,革役;五十名以上,枷號一月發落,專管兼轄官,分別譏處。其洋船回時,如有照外多載或頂充偷渡、又潛匿不回等弊,船戶、舵水俱照窩藏盜賊例治罪;出結之族鄰、行保,杖一百、徒三年。承查出結及汛口盤查各員,交部議處;有贓革職,杖一百、流二千里,仍計贓從重論。如出洋之人果有病故等情,令同往之人及船戶、舵水具結存案(謹案:以上二條雍正十二年定)。
一、在番居住閩人實系康熙五十六年以前出洋者,令各船戶出具保結,準其搭船回籍,交地方官給伊親族領回,取具保結存案。如在番回籍之人,查有捏混頂冒、顯非善良者,充發煙瘴地方。至定例之后,仍有托故不歸、復偷渡私回者,一經拿獲,即行請旨正法(謹案:此條乾隆元年定)。
一、凡民人偷越定界私入臺灣番境者,杖一百;如近番處所偷越深山抽藤、釣鹿、伐木、采棕等項,杖一百、徒三年。其本管頭目鈐束不嚴杖八十,鄉保、社長各減一等。巡查不力之直日兵役,杖一百;如有賄縱,計贓從重論(謹案:此條乾隆二年定)。
一、閩省不法棍徒如有充作客頭在沿海地方引誘偷渡之人包攬過臺、索取銀兩,用小船載出澳口復上大船者,為首發邊衛充軍;為從及澳甲、地保、船戶、舵工人等知而不舉者,俱杖一百、徒三年:均不準折贖。其偷渡之人,照私渡關津律杖八十,遞回原籍。倘奸徒中途有謀害情事、人已被害身死者,將謀害之人不分首從,俱照江洋行劫大盜例,擬斬立決梟示。如被害未死,將為首者比照強盜傷人例,擬斬立決。同謀之人,照未傷人之伙盜免死減等例,發云、貴、兩廣極邊煙瘴地方,交與該地方官嚴行管束;雖未同謀下手,但同船知情不首告者,杖一百、徒三年。若有船戶私攬無照之人偷載過臺及將哨船偷載圖利者,俱照此例分別治罪。至拿獲偷渡人犯,訊明從何處開船,將失察奸船及隱匿不報之文武官弁,交部分別議處(謹案:此條乾隆五年定。其被害未死為從之犯,于乾隆八年改發寧古塔等處給披甲人為奴)。
一、閩省不法棍徒如有充作客頭在沿海地方引誘偷渡之人包攬過臺、索取銀兩,用小船載出澳口復上大船者,為首發近邊充軍;為從及澳甲、地保、舵工人等知而不舉者,杖一百、徒三年。遇有拿獲攬載偷渡船只,將搭載大船及雇倩小船各船戶俱照客頭例,分別首從治罪,船只變價充公;出具連環互結之船戶并原保澳甲及開張歇寓之人知情容隱者,俱杖一百、枷號一月,均不準折贖。其偷渡之人,照私渡關津律杖八十,遞回原籍。若將哨船偷載圖利者,亦照此例分別治罪。倘奸徒中途有謀害情事、人已被害身死者,將同謀之人不分首從,俱照江洋行劫大盜例,擬斬立決梟示。如被害未死,將為首者比照強盜傷人例,擬斬立決。同謀之人,照未傷人之伙盜免死減等例,發寧古塔等處給披甲人為奴;雖未同謀下手,但同船知情不首告者,杖一百、徒三年。至拿獲偷渡人犯,訊明從何處開船,將失察奸船及隱匿不報之文武官弁,交部分別議處(謀案:此條乾隆三十七年改定。五十六年奏準:此項同謀之犯改發回城為奴,已于嘉慶六年將例文遵改。二十二年,調劑新疆遣犯,將例內發回城為奴改發云、貴、兩廣極邊煙瘴充軍;咸豐二年,改為發往黑龍江為奴)。
——以上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七百七十五。
一、凡臺灣流寓之人,如有過犯罪止杖笞以下、查有妻室田產者,照常發落,免其驅逐。至犯該徒罪以上及奸盜詐偽、恃強生事、擾累地方者,審明之日,一概押回原籍治罪,不許再行越渡。承審各官不行遞逐、容留在臺者,該督、撫查參,交部分別議處(謹案:此條乾隆十六年定)。
一、臺灣地方拿獲番割,除實犯死罪外,但經訊有散發改裝、擅娶生番婦女情事,即照臺灣無籍游民獷悍不法、犯該徒罪以上例,酌量情節輕重,分別充軍。其僅擅娶生番婦女并無散發改裝情事者,杖一百、徒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