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一年(?)題準:凡欽部事件,督、撫、提、鎮皆以文到日為始,限四月具題;兼管二省之總督所管隔省事件,限六月具題。福建之臺灣、廣東之瓊州、湖南、廣西、云南、貴州之苗疆、陜西之安西、四川之寧遠府所屬州縣,各該督、撫于正限之外,分別展限;該省提、鎮,亦照巡撫例展限。江南等處提督管兩省者,照總督例展限。至違限月日,皆專責督、撫、提、鎮計月議處。不分坐屬官,若違限不及一月者免議;違限一月者罰俸三月,二月者罰俸六月,三月者罰俸九月,四、五月者罰俸一年,半年以上降一級留任,一年以上降二級留任,二年以上降三級調用。倘事屬繁重,限內難結者,承查、承辦官將情由申詳該督、撫、提、鎮題明展限。如將易結之事遲延不結、或將難結情由不申詳督、撫、提、鎮,將屬官題參;或限內并違限不及一月者,將承查、承辦官罰俸三月。若事已完結,將屬官以遲延題參違限不及一月者,督、撫、提、鎮免議,屬宜亦免議。若違限一月,承查、承辦官罰俸一年,督、撫、提、鎮仍計月處分。
三十二年覆準:福建之臺灣、澎湖升任官,均令新舊交代。
——以上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六百十六。
·解運
嘉慶十二年議定:臺灣運解兵餉,原例定有限期。惟該處遠隔重洋,風信靡常;倘因守風信致稽時日者,取具該管地方官印結報部,免其遲延處分。
——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六百二十。
·奏章文冊
道光七年諭:『明保系總兵降用副將人員,例本不應遞摺。其在署臺灣鎮總兵任內,因所屬安平協地方有營兵搶毀米船一案意存諉卸,被參降調,毫無屈抑,自應靜候部選;輒敢呈遞封章求賞差使,實屬不安本分,膽大妄為!明保著即革職,交該旗嚴加管束』。
十三年諭:『瑚松額等奏:查明提督馬濟勝因節次奏報各摺遲延,誤以為傳牌內不填里數所致;率于奏報馳赴鳳山拿辦粵匪一摺傳牌內填寫「限行六百里」字樣,實屬錯誤!馬濟勝著交部議處。欽此』。遵旨議準:嗣后尋常摺奏由驛接遞,不得輒限四、五六百里。倘有混行填發者,降一級調用』。
——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六百二十一。
·儀制
道光三年奏定:調補臺灣武職所帶人役,總兵、副將三十名,參將、游擊、都司二十名,守備以下等官十名。旗員外任綠營武職,照漢官加一倍。違定數多帶者,降一級調用。
——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六百二十二。
·拔補
康熙五十二年議準:臺灣營兵以三年為滿,由內地各營選年力精壯、有身家者撥往換班。各該營造具年貌、籍貫并注明疤痣、箕斗清冊三本,一存原營、一交廈門點兵官核驗、一交臺灣驗明收伍。換回之日,仍照冊稽察,發回各原營。其在臺灣逃亡、裁革兵缺,不得在彼募補;于臺灣呈報到日,各原營即照數選兵撥往廈門。無論水、陸,計有十名以上,即委千、把等一名搭船管押,前往歸伍。如換班時有私相頂替及換名不換人者,將管押官革職,內地該管官與臺灣該管官各降二級調用??偙俨换煺撸狄患壛羧?;提督罰俸一年,總督交與吏部察議。如查出揭報題參者,免議。
雍正五年奉旨:『臺灣換班兵丁,著該管官選勤慎可用之人撥往。倘兵丁到彼有生事不法者,或有發覺、或被駐臺官參出,將選撥之該管官一并議處』。
乾隆六年奏準:臺灣換班兵丁,由內地各營選撥。如到臺生事不法,將原選撥官降一級調用。
道光四年諭:『前據趙慎畛奏:臺灣營弁,請照海疆久任之例,計俸升補;當交兵部議奏。茲據奏稱:「駐臺守備以上久停更調,而千、把總以下仍系紛紛更換,于海疆情形未能周知,不足以資約束。嗣后臺灣千、把總、外委、額外外委等弁三年期滿,俱著毋庸調回內地;其留臺分別保題升補之處,均著照所議行。至該督奏請千總俸滿先加升銜,未免過優;且留臺將備等向無此例,亦覺兩歧。所請,著不準行。該處營員現雖更定章程,而班兵仍照舊三年更換。惟兵丁內有由臺召募土著入伍者,一經著有勞績,不得不加以甄拔;若年久拔補漸多,則營弁半屬臺地之人,易滋流弊,殊非杜漸防微之道。著該督等遇有千、把、外委等缺,仍按嘉慶九年兵部奏定章程:凡由臺募兵丁甄拔并召募臺地土著兵丁,均不得過十分之一,以符定額』。
·軍器
道光三年奏定:臺灣地方,除熟番、屯丁應用器械及民間菜刀、農具外,如有私藏弓箭、腰刀、撻刀、半截刀、標槍、長矛等項及私造各色旗幟,該地方官均照失察販賣軍器例分別議處。
——以上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六百二十四。
·約束
嘉慶十二年議定:臺灣換班兵丁脫逃,管帶官防范不嚴,每名降一級留任;其原營派撥不慎之員,每名罰俸一年。
道光三年奏定:臺灣游擊、守備等官,有貪酷乖張以致起釁生事,革職提問。參將、副將、總兵如徇庇不行揭報者,均降三級調用;止于失察者,均降一級調用。若文職同知以下等官有貪酷乖張,武職瞻徇隱匿不行告知督、撫者,降一級留任。
又奏定:臺灣系海疆重地,換班兵丁由內地各營派往,該管官詳加遴選,將動慎安分之人派往;其不安分者,當即革伍,不準派往。至到臺后,責令臺營該管各官嚴行約束。如兵丁酗酒毆斃人命,將臺營約束不嚴之該管官降一級調用,兼轄官降一級留任,原營派撥不慎之員均罰俸一年。若結會拜盟、糾伙持械欺壓良善及逼索詐奸、擾害地方以致釀成事端者,將臺營約束不嚴之該管官革職,兼轄、統轄各官均降二級調用,總兵降一級調用,原營派撥不慎之員降一級留任。
——以上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六百二十五。
·保甲
雍正十一年議準:臺灣多流寓之人,除立有產業兼有父母、妻子者,自有十家甲牌可稽。其并無家室產業如佃戶、傭工、貿易之類,取具業主、房主、鄰佑保結,附于甲牌之末匯報,以備稽察。
——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六百二十六。
·邊禁
乾隆五十四年諭:『大黃藥料為民間療病所必需,前因不準與俄羅斯交通貿易,恐奸商私行偷漏,是以諭令沿海各省督、撫飭屬實力稽查。旋經續降諭旨,不可查辦過當,以致因噎廢食;并令各就地方情形妥立章程,發給官票,以憑查驗。原恐各處海口地方偷販出洋,轉售俄羅斯希圖厚利,必須嚴加查禁。至內地各州、縣本可任其商販流通,若一概令請宮票始準采買行運,地方官辦理不善,非特胥吏藉端勒索擾累商人,而各州縣不肖官員亦難保無從中染指之弊,以致商販裹足,藥材短缺,于民間多有未便,殊非朕惠愛閭閻之意。嗣后大黃一種,止須于各省沿途口岸及直隸之山海關等關口近邊地方嚴行飭禁,母許絲毫偷漏;即陜、甘兩省,亦止當于嘉峪關、榆林等處加意查察。其內地省分,如臺灣、瓊州、崇明等處地懸海外,仍著各該地方官酌定限制,給予官票呈驗,以防私販偷漏;其余各州、縣,均聽其照常販運,毋庸給發官票,以免紛擾而便民用』。
道光四年諭:『趙慎畛等奏「請嚴禁民人私墾生番境內地畝」一摺,福建臺灣彰化縣所轄水里、埔里兩社系在生番界內,向以堆筑土牛為限,民人樵采例禁侵越;近年以來,該處生番因不諳耕作,將熟番招入開墾。據該督等查明,該熟番與漢民交契、結姻者頗多,恐漢奸私入,溷雜難稽?;蛞蛏橙?,逞強欺占;該生番野性未馴,必致爭斗肇釁,釀成巨案,不可不嚴行飭禁?,F在農事已畢,著即飭令各社屯弁及通、土等查明越入各熟番,概行召回,不準逗遛在內;以后,亦不許再有潛往。如敢抗違,該廳、縣等立即會營拿究。并著于集集鋪、內木柵二處隘口設立專汛,即飭北路協副將于彰化營內就近移撥弁兵,實力防堵,毋許番民擅自出入。鹿港同知、彰化縣每年分上下兩班輪往巡查一次,仍按月取具汛弁及屯弁、通、土等切結,由廳、縣加結通報。并責成臺灣鎮會同該道、府嚴行查察,該弁兵如有疏懈徇縱情弊,即行分別斥革治罪;倘該廳、縣視為具文,督查不力,亦即據實參奏,交部議處。該處開墾一事,嗣后不必開端,永當禁止。該督等務飭屬認真稽查,毋得日久生懈,以靖地方』。
——以上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六百二十八。
·海禁
康熙五十六年覆準:臺灣產米,不許私運出洋販賣。至漳、泉、廈門等處米少價貴,有船從臺灣帶米至該處者,準其照時價糶賣。
雍正七年議準:臺灣南路、北路一帶山口,生番、熟番分界勒石,界以外聽生番采捕。如民人越界墾地、搭寮、抽藤、吊鹿及私挾貨物擅出界外者,失察之該管官降一級調用,該上司罰俸一年;若有賄縱情弊,該管官革職,計贓治罪。如三年之內民番相安無事,將該管官紀錄一次;社甲兵丁人等,該督、撫酌加獎賞。
十年議準:臺灣海外重地,文武官弁必互相稽察。若有貪酷乖張以致起釁生事者,如系武職游擊、守備以下等官,將不揭報之副將、參將降三級調用,不題參之總兵官降二級調用,不告知督、撫之文職降一級留任;如系文職同知以下等官,將不揭報之道、府降三級調用,不告知督、撫之武職降一級留任。
——以上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六百二十九。
乾隆九年諭:『此后臺灣武職大小各官創立莊產、開墾草地,永行禁止。倘有托名開墾者,將本官交部嚴加議處,地畝入官;該管官通同容隱,并行議處』。
二十六年奏準:內地民人無照偷渡臺灣者,該地方官拿獲人犯,詳報該總督、提督訊明由何處出口、入口,一名至九名者,將守口員弁罰俸一年;十名以上,降一級留任;二十名以上,降一級調用。其兵目、澳保在本管汛地拿獲者,毋庸給賞。如在洋面拿獲偷渡人犯十名以上同船戶、客頭并獲者,賞銀四兩;每十名以上,照數遞加。如偷渡船只尚未出洋,別汛兵目、澳保盤獲者,減半賞給。所賞銀兩,即令地方官先行墊給;候定案后,于偷渡船只變價充公銀內給還。守口員弁拿獲一起,準其記功一次注冊;積至十次者,查其平日居官果屬才優,即量予拔擢。若非偷渡之人,而員弁、兵役敢于妄拿圖功邀賞者,一經審出,即行嚴參,從重治罪。
又奏準:廈門為渡臺之總路,而臺屬淡水廳及臺灣、鳳山、諸羅(今改嘉義)、彰化四縣所轄各小港,均為進臺咽喉;拿獲偷渡人犯,究明由何處出口、入口,將失察縱放出入之口岸員弁,一并嚴行參處。
四十九年奏準:臺灣流寓民人情愿回籍者,概免給照,準其自赴鹿耳門總口,將姓名年貌、在臺灣在籍住址告知船戶開列總單,由船戶持交口岸員弁驗戳掛號,隨時放行。其南、北一帶口岸不許內地船只往來之處,仍照舊例嚴禁,不許私越。
又奏準:內地民人往臺灣者,該地方官給予照票,由廈門盤驗出口;其無照偷渡者,嚴行禁止。若拿獲偷渡之人,詳報該總督、提督訊系逸犯逃遣,問明沿海陸路在何處進口、何處藏匿;如知情賣放窩隱者俱革職治罪外,其失察進口員弁降二級調用,失察藏匿地方員弁降一級調用。如失察無照民人春屬偷渡過臺者,降二級調用;失察只身民人偷渡者,降一級調用;徇隱不報者,革職。該地方官能盤獲逸犯逃遣,每一名準予紀錄二次;拿獲攜帶妻子脫逃者,每一起準予加一級。其兵目、澳保能將偷渡各項人犯在洋拿獲,訊明屬實,即將船只貨物賞給兵丁,以示獎勵。其有照商船因風飄泊到岸者,驗明牌照,立即放行;如兵役藉端需索,將該管官降二級調用、兼轄官降一級調用。倘有積慣船戶、客頭在于內地沿海小港攬載圖利致奸民私越出洋,地方官能拿獲者,即照拿獲逸犯逃遣之例議敘;如不實力查拿,照偷渡之例查議。至官兵因公差委,將所乘船只偷渡無照人等,專管官知情者革職提問,不知情者革職;兼轄、統轄官不行揭報,均降一級調用;總兵降一級留任;提督不行題參,罰俸一年;總督不行題參,交吏部察議。
五十四年奉旨:『沿海小港查禁既嚴,凡有搭載前往臺灣民人,非由正口無從徑渡;恐不特胥吏、兵役等從中多索錢文,即守口文武員弁亦難保無通同染指。是私渡之弊或可禁絕,而勒掯賣放之端即由此起??傇谠摱?、撫及臺灣鎮、道等督飭守口文武員弁實力稽查,隨時嚴密。若查出胥吏、兵役人等婪索私放,即行嚴辦示懲;不得視為具文,久而生懈。自此次立定章程之后,再有多索搭載船租飯食銀兩、故意刁難及得贓放行、私越海口諸弊,惟該督、撫及鎮、道等是問,不僅將??谖奈鋯T弁從重治罪已也』。
嘉慶六年奏準:臺灣南、北一帶口岸如有私越之人,將不行查禁之口岸員弁罰俸一年。
——以上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六百三十。
·巡洋捕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