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3章

一、倭逆志在兼并,勢難姑容。李鴻章立約蠹國,逆節愈著;雖平日信諒之如臣等,今亦悟矣。外間所見約章,更有不忍聞者:曰通商約章未批準,雖交清賠款,仍不撤兵。是即此次條約一一謹從。如所曰割地,則許之;如曰黃海北岸在奉天省所屬諸島嶼一并在所讓境內,則遂并山海關外附近諸要島,不分界劃而全許之;曰賠兵費二萬萬,則許之;曰已開通商口岸之外,應準添設,以便日本臣民往來僑寓、從事商業工藝制作,日本得在通商口岸、城邑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又得將各項工藝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則亦遂任其設立制造局、轉運機器而概許之;曰荊州沙市、重慶、蘇、杭,日本得派領事官駐扎,則又許之;曰進口商貨暫行存棧,除不納稅錢、派征一切諸費外,得租棧房存貨,則亦不復計其包攬民間貨厘、煽惑人心而盡許之;曰劉公島及威??跒逞匕墩杖毡痉ㄎ謇镆詢鹊胤剑s合中國四十里以內)為日本軍隊駐守之區,則亦遂將沿岸數百里而漫許之;曰此次交仗所有交涉軍隊之中國臣民,概予寬貸,并飭有司不得擅為械系,則亦遂屈我國家三尺法、倒持太阿授人以柄而徑許之:我事事不惜步印度、越南、緬甸之后塵。我皇上不復護惜臣民、臣工不復忠愛皇上,俱等諸破甑不顧以求速成此次之和約、以求速鑄成今日之大錯;而后此陸路通商章程,又將何以應之?恐爾時更不敢措手矣!獨坐窮山,果可放虎以自衛乎?臥榻之側,果可容盜賊鼾睡乎?小不忍,則亂大謀;婦人之仁,果不足斷大計也。我皇上得無信左右近習诐淫邪遁之言,疑戰事萬無辦法乎!不知前此軍事之誤,始誤于李鴻章遷延縱敵,不許各軍開仗;而政府大臣又輕任意氣、專事操切,不思謀定后戰,孱將既不可用,陸路咸鏡道又無兩支勁旅一戰、一守以附漢城之背。繼誤于政府大臣袒護親屬私人吳大澄輩,任其空言取巧,將士側目,遂致搖動大局??鬃釉唬骸壕创蟪紕t不眩』;皇上優禮大臣,何以失之于吳大澄乎?擬請我皇上檢查光緒二十年十二月初三日劉坤一奏「辭督辦關內外軍務,吁懇收回成命」原折內稱「將軍、巡撫未便節制」,巡撫非指吳大澄乎?貽吳大澄望風潛逃、狂竄數百里,全軍數十營因之俱潰。而劾宋慶者有人矣,劾董福祥者有人矣,為吳大澄洗刷轉圜者有人矣。忍歸咎于諸帥,不忍加誅一吳大澄;忍廢弛軍務、忍奉倭逆約束、忍誤盡君國,但求為吳大澄出脫死罪。我皇上試察情形,果有之乎?倭仁有言:『辦天下事,如何使得意氣私心』!今日軍事,皆意氣私心壞之也。伏愿我皇上深鑒劉坤一、李秉衡、宋慶、董福祥、魏光燾、聶士成、李光玖諸臣之忠勛,以協力合謀勉為祉稷之臣,一切假以便宜,勿為遙制、勿為牽掣;遇有機宜,宮中、府中、營中聯為一體,推心置腹、婉商互證,不設成心。先帝詔旨每到江南軍營,將士讀之,無不感泣思奮;良以此也。先帝諭旨、曾國藩等奏議具在,至今人讀之,猶感先帝之誠明而嘆曾國藩等之知遇也。又尉繚子曰:『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殺人而萬人喜者,殺之』。又曰:『軍自千人以上,有戰而北、守而降、離地逃軍命曰國賊,身戮家殘』。又曰:『古之善用兵者,能殺士卒之半;其次殺其十三,其下殺其十一。能殺其半者,威加海內;殺十三者,力行諸侯;殺十一者,令行士卒。故曰百萬之眾不用命,不如萬人之斗也;萬人之斗不用命,不如百人之奮也。賞如日月、信如四時、令如斧鉞、制如干將,士卒不用命者,未之聞也』。吳大澄、葉志超、龔照玙、衛汝成諸人,真所謂國賊也;如之何其不殺也?伏愿我皇上確訪此數人之罪,立與正法,傳首天津、遼陽、山東!如是,則將士感奮,敵不敢加威于我;此烹阿大夫之說也。楚殺子玉而晉文喜,喜殺其所忌耳。倭逆勒我赦諸逃將,殺之而倭逆始懼。至于戰守之法,在知倭逆所長,穩慎以持之;知倭所短,變化以破之:而亦在于知人、用器。臣前保游擊袁祖禮戰守機宜極為熟悉,天佑蒼生,棄軍之將俱已敗露,軍事必有轉機;此劉宋諸帥之事。若夫開誠布公,明忠邪之歸、功罪之分,信賞必罰;此我圣主、賢執政之事也。自古國家存亡之故,未有不由于此。昔俄夷棄舊都以誘法軍,殲拿破侖六十萬眾,法京屢破,卒為地球雄國。君民一心、患難與共,何畏乎倭逆、何患乎列邦!防刀避箭,豈是丈夫!曾謂中國之大,果群工上下集思廣益、盡心盡分,思患預防,尚欲束手以待斃乎?

一、賢人者,天地之心、國家之寶,敵人之害也。咸、同中興之功,不可謂非得人之盛所致。擬請旨飭下一、二公忠大臣暨督撫臣:遇有賢才,出具切實保語,奏請錄用;所舉非人,與之同坐。竊見前山西道監察御史屠仁守,矩矱程、朱,希風孔、孟;心如繩直,道若砥平。與人親言,止于慈;與人子言,止于孝;與人臣言,止于忠。且精算術、西學,猶其格致之緒余。壯年足跡遍天下,師友必殊倫。中國藝術之有裨實用者,亦多精詣,而未嘗輕以示人。官御史時,每上一疏,必潛思存誠,宿齋預戒,期以實意相感孚。后因言事見忤于我皇太后,雖責其言之失體,猶諒其心之無他;雨露雷霆,莫非高厚生成之德。該廢員安土敦仁,居易俟命,默察天時、人事、風俗、人心。去國之初,即在山西講學;德行政事,因材器授,期于體用兼賅、本末俱進。該省人士聞風興起者,甚不乏人。昔倭仁見謫于文宗顯皇帝,卒為中興重臣。該廢員生平志事不后倭仁,大用大效、小用小效;內而公卿輔導之選,外而封疆將帥之任。茍以該廢員處之如烏獲,舉百鈞之鼎,無慮弗勝。我皇太后裁成該廢員,猶是文宗顯皇帝裁成倭仁之妙用。我皇上述先帝之大美,所以復中興之丕基。微臣等念「委贄事君」之義、讀「善人為寶」之訓,懷文宗顯皇帝裁成倭仁之至德、思我皇太后放黜該員之至意,猶是文宗顯皇帝裁成倭仁之苦心。若徒視我皇上宵旰焦勞、屢興乏才之嘆,避咎弗言,何以對我皇上、何以對九廟之靈、何以對天下蒼生、何以質諸幽獨!君父安賴此微員、圣賢安有此學問!且該廢員已年逾六旬,縱后此諸大臣中有薦之者,恐年力就衰,將不能為我皇上效犬馬之報矣。此事甚大,臣少閱歷,恐涉疏妄;擬請旨飭下內外公正大臣虛衷衡量該廢員學術、心術,倘有不孚人望,不敢逭斧锧之誅。又副將銜候備游擊袁祖禮,雖久經錄用,未展所長。當此議約停戰之日,似宜早加驅策,俾竭其才。各路布置,亦宜趕緊整理;勿俟決裂之日,仍是著著落人之后,反誤視倭逆為不可敵。

以上各節,皆據實可征,不敢浮亂妄飾;愧事君之未能,舍盡心而焉可。事關存亡大計,不揣冒昧,謹合辭上陳;懇請代奏皇上圣鑒!謹呈。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囗囗日。

禮部學習主事羅鳳華等呈文

禮部學習主事羅鳳華、兵部學習主事何藻翔謹呈:為權奸賣國,宜亟罷和議而籌戰備;呈請代奏事。

竊聞倭約十款要挾太甚,使臣隱忍畫諾,事事屈從;以此講和,固不待李鴻章始能也。倭約種種乖謬、萬不可俯準之故,詳見諸臣章奏者諒已不少,無庸贅述。

推朝廷遣使之意,不過慮倭氛之惡,震驚畿輔。然倭寇自渡鴨綠江已六月,不能過遼陽、不敢攻天津,又遁而擾臺灣,兵力非甚強也。中國之敗,皆由淮軍望風先逃,吳大澄救援不力所致。宋慶、聶土成、依克唐阿稍能竭力支持,尚可堵御;職等固料倭寇未必遽能震撼我京畿也。如皇上以社稷為重、仍作萬一之虞,則暫請皇上恭奉皇太后巡幸陜西。特簡公忠王大臣留守,協力防堵;即使倭寇闖入京畿,亦不過據我順天一府耳,二十三行省仍安然無恙也。堅持不肯賠款、不肯割地之見,勿與講和,極其量不過肆其蹂躪滋擾人民,彼究無所利焉。觀其占據榮城、文登旋即退出,是其明證。若賠軍費二萬萬、割臺灣膏腴之地,所謂籍寇兵而赍盜糧者也。以二萬萬之款,重賞天下將士:殺倭人一名,賞銀一千;計一萬萬之數,可以給殺一十萬倭人之賞。以此殺敵,何敵不摧!況臺灣自康熙二十二年開島以來,百姓食毛踐土,感戴皇仁;一旦棄而畀敵,何以對臺灣百姓!且今日可割臺灣,異日安知不可割閩、粵,割滇、黔;邊疆有事,誰復肯死力為皇上守土乎!竭祖宗十余年心力經營之地拱手而授敵人,誰秉國政!賣國欺君,罪無可逭。外則李鴻章、內則孫毓汶,實為罪魁,人皆指目。至李鴻藻、翁同龢,人望所歸;此事關系全局,不能力爭,責亦難辭。職等以為今日宜先絕和議,以振士氣;調董福祥之軍出駐天津要隘,嚴飭劉坤一、曹克忠、聶士成等協力固守。只要根本不動,則沿海各省縱有疏失,倭寇必不能深入、必不能久踞。近日用兵之失,在節節赴援;「防海新論」所謂『海口太多,節節防守,顧彼失此;又復調兵赴救,大犯兵家之忌。宜擇要地三五處重兵防堵,余則以棄為守』:良不誣也。西遷大舉,本不宜倉猝;然兩害相形,取其較輕。與其賠巨款,割要地,駐倭兵于黃海天津,梗得南北咽喉、掣我肘腋,不如暫請皇上西巡,俾倭寇不能挾畿輔以為恫喝;一面激勵諸將力掃兇鋒,俟寇氛平定,然后奉迎乘輿。蓋今日和議不成,倭人未必遽能震撼畿輔;倭約一立,則后日事事受制,見侮外夷。發、捻之亂,蹂躪十余省,賴皇太后圣明,一意進剿,卒成中興之功;設當時與賊議和、畫疆而守,至今尚可為國乎?今倭寇不過占奉天數縣之地,在中國如九牛之亡一毛;何遽委曲將就,一至于此!倭寇民窮財盡,能與力持一年半載,必將內蹶;不與議和,而和成矣。

職等位秩卑微,明知妄談國政,得罪大臣,自干斧鉞;然事關大局安危,難甘緘默。伏乞總憲、副憲大人據情代奏,不勝悚惶之至!職等謹呈。

光緒二十年三月三十日。

翰林院編修李驥年等呈文

翰林院編修李驥年、駱景宙、修撰劉福姚、庶吉士關冕鈞、內閣中書陸嘉晉、吏部主事雷祖迪、關榕祚、陸輔清、戶部主事李慶云、傅超衡、謝啟華、龐之盛、金鵬、馮舜生、禮部主事曹穗、兵部主事黨慶奎、陸嘉藻、刑部主事蔡揆忠、張其镃、黃守正、工部主事李演、光祿寺署正唐啟宇、蘇龍恂、林澤,為呈請代奏事。

竊聞倭人和議,已有成約;兵費之外,割臺灣、遼南一帶歸倭管轄,并所攻得之地均不退還等語。此約一出,中外駭異。請將目前大害,為皇上陳之。

臺灣一島雖懸海外,實南洋四省之門戶;輪舟往來;朝發夕至。一為倭人占踞,則咫尺之內,防不勝防。聞臺民志切同仇,紛紛向大吏吁請,咸愿自備資糧、同心死守。此等思義之氣,皆列圣深仁厚澤培養而成;一旦棄諸外夷,不特臺民無所控訴,四海之人誰不解體!且臺地崇山峻嶺,最稱天險;即失一二海口,陸路尚足自固。倭欲取以兵力,猝難得手。今以沃壤千里拱手授人,恐自茲以往,東南無安枕之日矣!若遼東為國家肇基之地,山川雄厚,形勝攸資;陵寢所在,豈可咫尺讓人!今割棄遼南一帶,而旅順、威海復駐倭兵;拊背扼吭,肘腋之間皆足為變。一有緩急,京師遂成孤立之勢。且今之所以議和者,以保京師也;審若是,而京師之危轉甚于今日。何者?南北之路既斷,根本之計又虛;兩路受敵,何以應之!若謂既和之后,再圖自強;無論人懷偷安、積習難挽,即有一、二豪杰力求振作,而割地、償費之后險要盡失、餉源日竭,日脧月削,智勇俱困,誰為皇上力撐危局者!今泰西諸國眈眈虎視,將視此舉為進退;倭如得志,誰不效尤!召兵禍而啟戎心,誠不知何以策其后矣!

抑聞倭人用兵,每戶抽一丁,國人積怨;加以國債累累,外強中干,萬難持久。特藉虛聲恫喝,要挾百端。但能堅忍數月,彼即形見勢絀;故和議愈遲,則就范愈易。伏愿皇上獨奮干斷,勿予批準;將倭人約章飭下王大臣等公同會議,尺寸之地不可輕棄。庶今日所以力爭邊境者,即異日所以力保京師也。天下幸甚!臣民幸甚!

為此呈請代奏。謹呈。

兵部主事方家澍等呈文

兵部主事方家澍等,為勢逼萬難、和戰俱困,請統籌全局,伸明大義,以定策遷都詔示中外;恭請代奏事。

竊見今日之局,主戰者徒爭空名,主和者亦賈實禍。蓋不遷都而戰,是為孤注一擲;不遷都而和,是為鴆脯充饑。何以言之?中國自水師告熸,皇上既屈意議和,而倭人要挾之端,外間傳聞:既不還東省,又欲割臺灣;既厚賠兵費,又欲改造土貨;既逼繳炮臺、軍械,又欲駐兵內地各節。如此和局,為中國開辟以來所未聞、五大洲各國所未有。乃倭人敢于要求無厭者,以為都城岌岌旦夕,在彼掌握中耳;倭人必肆其要求、不留一毫余地者,以中國地大物博,不如是摯其手足、竭其膏脂,不能制其死命耳。然則戰既危在旦夕,和又必不可以為國。統籌全局、深權大義,將使倭人所以恫喝我者一旦失所挾持,莫如以定策遷都詔示中外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尔夫| 上饶县| 榆林市| 镇康县| 全州县| 北辰区| 邵东县| 龙里县| 乌苏市| 东宁县| 定安县| 两当县| 昌黎县| 南丰县| 红桥区| 阿合奇县| 天津市| 榆中县| 都匀市| 惠来县| 崇阳县| 永泰县| 长白| 潍坊市| 台北县| 钟山县| 沁水县| 黎平县| 肥城市| 汶川县| 武定县| 乐业县| 西吉县| 曲松县| 巴中市| 宽城| 华阴市| 丘北县| 电白县| 南安市| 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