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梔子湯類

梔子豉湯

治發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反復顛倒,心中懊 者。

梔子(十四枚生用擘) 香豉(四合綿裹) 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止后服。

梔子生姜豉湯

治梔子豉湯證中,若加嘔者,此湯主之。

梔子豉湯原方加生姜五兩。先煮梔子、生姜,余如前法。

梔子甘草豉湯

治梔子豉湯證中,若少氣者主之。

梔子豉湯原方加炙甘草二兩。先煮梔子、甘草,余如前法。

梔子干姜湯

治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

梔子(十四枚) 干姜(二兩) 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

得吐,止后服。

梔子濃樸枳實湯

治傷寒下后,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

梔子(十四枚) 濃樸(四兩姜炙) 枳實(四枚水浸去瓤炒) 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止后服。

枳實梔子豉湯

治大病瘥后勞復者。

枳實(三枚) 梔子(十四枚) 豉(一升) 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又一煮法。漿水即淘米之泔水,久貯味酸為佳。)取四升,納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渣,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梔子大黃湯

治酒疸,心中懊 或熱痛者。

梔子(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豉(一升)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取

梔子柏皮湯

治傷寒身黃發熱者。

梔子(十五枚) 甘草(一兩) 黃柏(二兩) 水四升,煮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附)豉薤湯

(汪 庵《醫方集解》引張文仲方) 治傷寒下利,如爛肉汁赤滯,伏氣腹痛梔子豉湯原方加薤白一兩。

梔豉湯治陽明表,(太陽之表證當溫散,陽明之表證當清泄。葛根湯治太陽傳入陽明之表而無汗者,桂枝加葛根湯治太陽傳入陽明之表而有汗者,升麻葛根湯治陽明自病之表而無汗者,此梔豉湯治陽明自病之表而有汗者。)脈浮緊而咽口燥,發熱汗出不惡寒,氣喘胸滿心懊 ,(以上皆陽明表證,非因誤治而得者。)虛煩反復不得眠,胸中窒痛舌胎皓。(此因汗下之后,虛其正氣,而邪熱仍擾于上焦,故胸中滿者,變為窒痛,心中懊 者,變為虛煩不得眠,然仍不出陽明之表,觀舌胎白,邪熱在上焦可知。)以上皆宜梔豉療,(《本經》:梔子與滑邪《加入何方之內,當知主治不出此方矣。但世俗治時證,不辨傷寒、溫熱,不分有汗、無汗,開手輒用梔、豉,則又大失制方之義矣。)清泄陽明是其要。(旭高謂梔子豉湯是陽明清泄之法,不是上涌之劑,觀《傷寒論》梔豉湯證數條,并未言及“吐”字,但云“病患舊微溏者不可與”,則梔子之性可明矣。至其方末之“得吐止后服”一句,焉知非衍文錯簡,編書者誤收之耶!柯韻伯謂梔子之性,苦寒泄熱,并非吐藥,惟豉之腐氣,上熏心肺,能令人吐,以瓜蒂散取用豉汁和服為證據。不知瓜蒂本為吐藥,其用豉汁和服者,以豉能調中下氣,恐過吐傷其中氣耳,非瓜蒂必得豉而吐也。按:瓜蒂散證,心下痞硬而煩,欲食不食,欲吐不吐,是寒食并結于胸中,故引而越之;梔豉湯證,心中懊 虛煩,與舌胎頭汗,是濕熱郁蒸于心下,故苦以泄之。一屬有形而可吐,一屬無形而不可吐,何得混同為吐劑哉!試令單煮瓜蒂服必吐,但服香豉則不吐,不辨可知矣。余義見卷四《雜說》。)前證(懊 、虛煩、舌胎等證。)兼嘔加生姜,(名梔子生姜豉湯)若然少氣加甘草。(名梔子甘草豉湯 嘔則加生姜以止嘔,少氣便加甘草以益氣,見證施治,古人每不出此。)梔子干姜湯去豉,下后微煩熱不了。(下后寒氣留中,故用干姜。身熱微煩,故用梔子。不懊 ,故去豉。)又有梔子樸實湯,下后心煩(梔子)腹滿飽。(濃樸、枳實以泄腹滿。)枳實梔豉(湯)勞復宜,(勞復乃病后氣虛,余邪猶未清楚,因勞即發,其證不一,故不著其病形,惟輕清泄卻上焦之邪足矣。后人以補為治,反致變證百出。)食復再加大黃討。(此指食復之重者言耳。若宿食不甚,枳實已能為效。)酒疸心中熱(痛)懊 ,梔子大黃湯亦好。(治疸之法甚多,此治心中懊熱痛者。)傷寒發熱身為黃,梔子柏皮甘草妙。(名梔子柏皮湯 梔子、柏皮以寒勝熱,以苦燥濕,已得治黃之要,而乃緩以甘草者,黃必內合太陰之濕化,若發熱者,熱已不瘀于里,有出表之勢,汗下皆所不必,但當奠安脾土,使濕熱分解,其黃自除。梔子濃樸湯言熱,梔子干姜湯言辛通滑利,是指脾虛

(附)越桃散

(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治下利后,腹中虛痛不可忍者。

越桃(即山梔之大者) 高良姜(各三錢研) 每服三錢,米飲或酒調下,痛立止。

越桃(散)梔子與良姜,等分研和酒服良。痢后腹中虛痛甚,溺紅短數始相當。(痢后腹中虛痛,非有實邪。若小便清利者,此下焦有寒也。若小便短赤者,明是肺氣下郁于大腸,積而成熱,寒熱混而痛也。)寒熱混淆因作痛,通陽泄熱痛斯忘。(山梔從肺入腸泄其郁熱,良姜宣發胃陽,辟除冷氣,陰陽和,痛立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峰县| 佳木斯市| 札达县| 保山市| 昭苏县| 湘阴县| 雅安市| 阜新市| 平潭县| 丹阳市| 襄樊市| 同仁县| 邵阳县| 陕西省| 抚州市| 威信县| 延津县| 江城| 竹溪县| 和静县| 庆云县| 衡南县| 舟山市| 临朐县| 台中市| 克什克腾旗| 西峡县| 伊宁市| 高陵县| 遵义市| 兴文县| 九龙城区| 紫云| 栾川县| 中卫市| 家居| 遂平县| 赤壁市| 安达市| 紫金县| 竹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