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
前志載昆山在華亭境而在昆山者乃馬鞍山其說已詳今以劉澄之揚州記考之謂婁縣有馬鞍山天將雨輒有云來映此山山亦出云應之乃大雨益信馬鞍山在昆山之境而山外之云自相感召乃他山所未聞豈不為勝地乎
前志載吳松江三江口之說皆按古以驗今者若摭今而證古尚有說蓋江宗于海謂之江口當于海求之今大海自西甲分南北由轉料而西朱陳沙謂之揚子江口由徘徊頭而北黃魚垛謂之吳松江口由浮子門而上謂之錢塘江口雖無三江口之總名而三江口之跡顯然可考況楊子江下流屬于浙錢塘吳松江分隸蘇杭俱與震澤水勢相入實妄謂以海囗囗甲為三江口以此三江為禹貢三江其說粗有考于韋昭姑錄之以質證于覽山川者
前志載陽城湖包湖傀儡蕩三水合為一水今按其跡考之陽城湖在縣西北囗囗里與常熟接境南出尤涇真義浦黃瀆浦通至和塘北自陸涇入傀儡蕩歸上元涇入于縣傀儡蕩去陽城湖有囗囗里自尤涇朱昌涇南入大虞梁里浦通吳松江包湖乃巴湖又在西北囗囗里此三水勢脈雖相通中有支港貫穿其閑然未嘗合為一也
前志載淀山湖在縣東南八十里今考證得水在華亭北岸屬本縣
前志載陳湖在縣西北七十里此自界浦渡頭浦入吳松江今考證得湖中有涂上有廟名三鄉垛蓋昆山吳江華亭三縣分界之處
前志載百家瀼大駟瀼在縣北囗囗里鰻鱺湖在縣西北一十八里江家瀼在縣西北二十里昔皆深闊旱澇藉以潴溉今多成圍田所存不過白蕩僅存其名而百家瀼大駟瀼之跡并不可考矣
前志載新洋江在縣東南六里近年為渾潮壅漲屢塞咸淳戊辰鄉貴象山陳令君明復嘗筑堰于橋之南雖足以障渾潮之入而堰外泥積遇旱澇尚資通掘云
前志載小虞浦在西柵南出吳松江北通諸湖近年亦為渾潮漲塞咸淳戊辰郡守黃侍郎萬石嘗發錢置閘于嚴村灣之北初意障渾潮而潴清水為費踰二萬金然閘去江遠且當港為啟閉不能殺渾潮外泥易滿加之潮浪沖嚙屢至坍圮亦有拘沒廢寺田租擬充修治
前志載至和塘自縣西柵至界首二十七里近年壅塞尤甚咸淳戊辰鄉貴鄭開國竦嘗作小斗門于問潮館前欲障渾潮而亦無益若界首西至夷亭九里地屬長洲本縣開浚而不及尤于民旅非便或謂于塘南曹涇界浦薦浦三港各立堰閘障斷渾潮則吳涇陸市浦諸港湖水不南下而東注日夕自浚不惟至和塘不塞而并利于小虞浦其議頗是然其閑多邸第湖田每慮捺斷則湖水無泄恐致渰田而圍田于北潮者羽翼其說以阻撓殊不知置閘啟閉初無所害郡守黃侍郎萬石置小虞閘時常議及之將上其事于朝省會黃公他除事遂寢數至而人出當有任事者又或謂此說終不可行則三歲須一浚有能辦阡畝之租積三歲而興一役不科擾于田主不妨礙于莊舍以種田之佃鑿田頭之河事<閑>役平久而無弊此說不獨可行于至和塘而近年所開河處皆可仿而行之姑錄芻蕘之言以俟后之采擇者
郡國志載婁縣山下有巫咸故宅止言婁縣而不言何山按婁縣諸山今隸本縣者止馬鞍山無巫咸故宅之跡他如昆山之類分隸華亭者恐故宅在其下然考云閑志亦不載此不知志郡國者何所據而云姑錄以俟博古者問之
風俗
前志載之詳矣然皆全盛時氣象時異事殊巨家上室公私交困率多替徙市井蕭索如歲懺迎神雙林無礙會皆僅存其名而取鐙于郡與角抵觀潮等不復見矣然士風愈淳民俗素樸士以到訟庭登酒壚為恥民以務孝養勤本業為事心業有常古今如一則他邑所不如云
戶口
前志載主客共管戶四萬五千三百六十八口一十三萬四千五百可以稱壯邑矣今踰二十年切料為數未必增益蓋富者遷避貧者轉徙賦役既缺團甲多廢未從以考其實恐貽虛增之誚姑仍其舊云
學校
前志載之亦詳繼是則開慶閑知縣袁玙創建直舍且拘撥田租數十石有畸咸淳閑知縣林桂發重修創尊道貴德兩祠于講堂東西移四賢六先生祠增廣而崇奉之近者權縣謝公應考核頑佃包占之租申明臺府拘增一十囗石有奇又每遇丁祭助以縣庫錢二百余貫酒三十余斗及以縣庫錢酒增賞堂補前名朔旦講書又率主簿趙時鼎照禮經重飾俎豆亦可見其留意學校然自朝廷創主學為專官遂分養士之半以供官吏咸淳己巳知縣張復之始裁定主學俸給月支省米一十九石更不支錢自訓導以下職事歲給有差以校定分數為升黜以殿謁丁祭為行實月輪前廊兼掌教養盡革前時分弦之弊行之三年莫得而易亦實與諸長上同所建明云
坊市
前志所載三十二坊僅踰二年而廢者大半今書續創者于后
孝感坊在縣市片玉坊內寶祐乙卯邑人曹椿年刲股療母病知縣胡棨白于郡郡守趙右司汝歷立坊以表之及借補椿年為承信郎節制司淮使坊今不存扁藏于椿年家縣于安懷坊歲給米贍之
旌孝坊在縣市忠正坊北咸淳壬申六月邑人榮囗刲股救母權縣謝公應照條支犒錢米仍具酒醴以鼓樂迎引是月建坊繼是又有張囗亦刲股救母縣家如前表犒之
公宇
縣衙已見前志繼是所修改者讀書堂改為清心堂知縣陳紹方于堂后新創一堂雄壯于前咸淳戊辰知縣林桂發創樂全堂于園內取前令張文定公所號以為名吳必大為記壬申權縣謝公應種竹其前尤清閟可愛云
主簿廳已見前志淳祐己酉九年主簿吳堅創高士軒刻晦庵先生作同安簿事實于壁閑寶祐甲寅主簿施丙創書院于西偏
尉司已見前志咸淳壬申縣尉于泰重修
主學廳在縣東北咸淳戊辰知縣林桂發建
縣倉已見前志及于稅賦門載納苗之詳繼是十石以下苗亦赴府倉此倉遂無用每歲惟修夾一兩廒以納職租而隨收隨支亦無可久貯者
酒稅務已見前志自淳祐丙午知縣徐聞詩以坐賈包稅及移酒庫歸縣司存遂廢僅存門廳務官權泊其中贍兵酒庫在縣治東即近民館也自知縣徐聞詩移酒務歸縣創清酒庫積政仍之后歸郡家差官置吏始創名贍兵權不隸縣不可自縣治而入乃從近民館開門庫官就廨其中揭以扁額遂為一司存后雖撥歸本縣而事體仍舊于是近民館松竹林皆不復為候賓讀書之所甚為創建者惜之
安懷坊已見前志元管歲租五百余石后為吏卒侵蠹不能續老者之食咸淳辛酉倉使董左司撲因坊老有詞行下本縣委寓士提督革舊圖新量入為出今以百員為額終歲均得一飽始不孤前人安懷之本心云
本縣有戶部犒賞所酒庫已載前志此外尚有本府節制司酒庫如太倉巴城許墓高墟各有一庫郡帖差人措置月解徑詣郡于縣無預
稅賦
苗稅已見前志后因朝省派買公田常賦隨減今以重修明管催者列于后
秋苗額管五萬四千四百五十七石二斗一升六合
內折苗二千七百零三石一斗二升三合
內糯苗三千九百二十二石一斗二升三合
內粳苗四萬七千八百五十一石九斗七升
夏稅額管絹七千一百四十四疋一丈一尺二寸
和買
綢
綿
役錢除派買田外續改撥積善鄉隸丞廳借充弓手
庸錢今本縣額管催
丞廳管
課利
課利之取辦者酒稅也坐賈包稅始自徐宰聞詩其后鄔秀實以長洲丞攝邑為東倅廳取以供月解力不能爭由是稅官具員而已若酒息則郡家歲撥折改粳苗一千一百五十一石借充酒本以新版帳以酒息多寡為月解虧足近年郡家不復借撥苗錢且酒庫事權屬郡縣者不定所賦不足以供所解鑿空而辦官吏難之解發之數則見前志今亦大同小異有增無損
官租
闈營等田已載前志景定甲子朝省派買浙郡公田本縣所買囗十囗萬囗千囗百一十畝租額斗器各隨朝差職事官分司各州任其事始差莊官催運繼改上戶丞佃人置催租官以為屬近俾憲臺兼同提領官田所遂省分司及催租官而撥還本府慎苗額者為田囗千囗百囗十囗畝則隸郡家自催若東鄉墾地為田租則景定閑知縣陳紹方之所考核為田囗百囗畝亦隸郡家云
令佐題名
縣令題名已載前志令以項公宰而后者載于此而丞簿尉主學則以各廳壁記錄入虛其后以俟續書云
知縣
項公澤 樓昺 胡棨
袁玙 李壽 何處寬
何九齡 楊盍 陳紹方
林桂發 張復之 楊源
縣丞
樓璩 郭王囗吳 吳洵仁
孟益 向準 宋彥振
歐陽佐世 何浚明 王干
向子廣 盛<囗閑>修 劉嶷
洪曉 李耆俊 莫俱
趙善侍 邢銖 宴解
李稷 呂察問 謝深甫
趙善稼 樓鋐 李津
趙盛 范公甯 陳蕃孫
黃博文 趙希倧 趙師晃
張傳霖 翟彬 蔡汝揆
紀極 范大雅 張廣年
趙師汯 高衍孫 秦鋐
萬保先 蔡汝弼 趙櫄
張本 趙囗囗徵夫 林靖之
主簿
郭正仲 俞遠 蔣誼
趙師云 陳壁 趙希懋
余申 張余慶 李堅
項稚賓 湯遇 王顯宗
趙希雋 張飛卿 呂宗元
趙若王囗旃 唐震龍 吳堅
施丙 何垓 丁鑒
陳大用 趙崇潚 逯夢龍
趙崇臺 趙時鼎
縣尉
施廣勤 王齊輿 王萬樞
顏光道 趙伯方 仲度遠
趙明夫 馮必度 陳子沖
葛洪 曹溥 強遵
余<王易> 趙希爽 程渙
應泰之 安輿 姚洽
王友輔 尹彥仁 洪起宗
清要位文昌躋瑣闥今以雜學士奉祠
進士題名
前志已載進士百二十有八今自文天祥榜續列于后寶祐四年文天祥榜
邊云遇龍光應升子 王體文堯章上舍
開慶元年周振炎榜
林文龍用雨
景定三年方山京榜
淩萬頃叔度 張熹子明
咸淳元年阮登炳榜
郁紹定 高烈和父上舍釋褐
人物
自晉以來已見前志然尚有所闕遺如龔立道之有文有學安貧樂道鄉人稱為龔山長名公賦詠多載雜詠名不逮才識者惜之前志僅于龔默甫之下書曰昱馬少伊文筆鳴一時當司金耀勇退家食以觴詠自樂號曰得閑前志僅于馬伯忠之下書曰先覺紹興進士范良遂次卿事叔剛為兄而文學過之筆研不靈卜筑江上且耕且讀書與學俱曉自號墨莊有詩集刊于家吳荊溪為序前志并泯其名而僅于叔剛之下書曰侄慶
鄒宗俊 郁良顯 張宗己
趙汝欽 柳開 潘應申
陳肖孫 趙汝容 俞火囗章
李振之 富宗禮 沈起潛
吳登龍 譙囗囗 葉囗囗
趙孟玳 于泰
主學
倪龍躍 包應許 戴成大
名宦
自梁以來已載前志然葛洪嘗為尉謝深甫嘗為丞俱有政績后登廊廟此則前志失于紀載者事具國史不復重錄自壬子以后若項若吳今則修入云
項公澤字德潤永嘉人淳祐閑自長洲丞辟宰昆山昆宰自李桄滿秩后更十三任不以善去公澤由童科擢第以文學飾吏事留意學校買田養士為政廉敏百廢具舉凡所增創分載前志詞見生祠記秩滿造朝嘗丞國子宗正知安吉州今淹家食見謂未足以盡其才云吳堅字彥愷天臺人淳祐中為簿留意教養詣學講肄無虛日遵晦庵先生簿同安之法以厚風俗正人倫明義利辟奸邪為先務有所增創分見前志嘗登畿甸歷家慶家次卿子也陳正父為端平名執政垂大拜而薨于位事固已載國史而前志略不及其一二衛清叔易名文節而前志書曰文穆李彥平達于生死前志載其作手書遍別親友戒其子毋作佛事而不書其問天色向同秉志筆由今而觀誰執其咎不當以筆之不專而自恕也至若失于記載或載而未詳者今則以類增入并自序實之世系于諸老先生之后云
張匯字朝宗其先濮人文潞公諸壽雋為洛陽耆英會有龍圖閣直學士張燾即匯之祖也匯當南渡初為浙漕時宰臣開督府分道遣兵詔匯隨軍應副不限以路匯歷江淮歸浙建臺玉峰因家焉嘗卿棘寺以刑清得詔有體好生之德行寬大之書之語其家今藏此詔后洊歷麾節終于中大夫直寶文閣由是其子孫為昆山人文脈至今不墜云
劉過字改之自號龍洲本廬陵人客昆山依妻家而居過為人尚氣節喜飲酒為詞章豪放英特如斗酒彘肩風雨渡江豈不快哉等詞皆行于世至扣閽一書請先皇過宮言極剴切尤諸公所稱許死葬于馬鞍山東齋之西崗陳止安志其墓其后詩人即東齋為祠每暮春縣官率士友酬祠下二卿湯囗囗囗囗囗中嘗作文遣祭及騷人墨客吊詠甚多俱留祠壁邑人呂大中嘗裒諸詩作楚些遺音行于世
陳振字震亨其先古靈之后父遵來贅李樂安之女遂家于昆山振幼孤而貧遵死無以葬得片地于縣南六里之圓明卜者謂葬則不利于長子長子即振也振曰使親藏得甯或不利于某則二弟尚可為主祭乃即其地以葬后振為紹熙進士歷朝把麾弟拱亦登端平科陰陽家遂指此墓為邑地最吉振天性至孝而祿不逮養刊木以祀一飯必先祭鄉人尤以此稱之工于作文而詩詞尤高雅好楷書雖小<閑>只字亦不草草人傳為式至今愛之居鄉急義樂善好汲引后進然有過失者未嘗不規之以正仕至太府寺丞歷知永瑞州以朝議大夫致仕自號止安居士有文集五十卷行于世子昌世繼有文聲尤優吏事由大府丞知信州以吏郎召升見之日穆陵有一廉可喜之裦后知瑞州終朝散大夫昌世中年后即絕欲自奉極澹薄故自號澹軒居官初至有遺愛皆以節用愛人為本家非甚有余粟而每于貴糴之時損直濟民鄉人德之子師尹明復俱紹先烈明復宰象山垂四年士民嘗借留當路以達于朝師尹亦通闈籍顯揚未艾識者謂其后必大云
鄭準字器先開封人華原郡王之諸孫祖父皆寓居昆山準由蔭補魁銓闈登慶元進士第歷仕知袁州終于中奉大夫準生長王侯家氣象如儒素薄于功名厚于道義輕財好客赴人之急如己尤加意姻族仿佛范文正公義莊之意買田給贍至今其子孫仍之不替子<立需>今守高郵自試吏至典藩所至以廉稱行報郡最顯達未量侄竦嘗知泰邵韶三州今以奉直大夫奉祠里居尤謙和樂易不與物忤未嘗見其疾聲遽色人以是許之年開八袠福壽未艾諸子俱俊敏能官其后將益昌云
趙綝字君善丞相忠<閑>公之曾孫父監來贅范端明之女兄因家焉監終于知興國軍綝讀書好學至老不倦而謙恭退默真世所謂吉人者蚤由上庠登第歷官宗正丞都官郎官理皇嘗謂執政曰好一諫官有沮之者出知吉州不上賦祠官祿六年遂掛冠除直秘閣進直寶章以朝散大夫終年七十有八自號頓庵又號如舟清修寡欲室無妾媵家之于財非若歷朝把麾者惟藏書萬卷手自校讐則人所難有未死數年前嘗自志其墓死前一夕尚領賓論文是夜洞瀉次早翛然而逝后有人夢其旌旗簫樂導騎甚都疑為仙班中人使其果然亦平日為善之報子序孫勤俱世其賢
王圭字君玉本安吉人父邁來贅昆山因家焉邁登乾道第終通判太平州邁死圭幼忍貧力學孝于其母登嘉定進士主松陽簿就為令講行經界井井有條不惟當時便之至今版繪其式制行于天下為經界者準則后知常州入為司封郎官終朝散大夫自號靜觀有文集十卷存于官其居官廉家無余貲死無以斂子敏學強學俱以圭蔭歷任亦廉謹云
劉必成字與謀居邑之湓浦其先福安人必成少游京庠即馳雋聲嘉熙丁酉有七士同扣閽極言時事必成實為之倡是年七士俱預計偕而必成為武舉解魁戊戌遂魁天下己酉常中鎖廳蓋以文武全才自負者嘗入閣舍兩輪升對慷慨言邊事援古證今玉音裦獎次日宣諭宰執謂劉某所言極好其后俱見于用歷守清潯終于湖南副使自號愛閑翁有三卷詩稿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