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可遽杖
民不可遽杖。平民一經受杖。則終身玷蔑雖創既平捫之猶有余痛嘗見有無辜受杖父母妻子相視環泣雖族鄰慰之。終邑邑無色。竟有憂憤成病而卒。及自盡者。每念及此。大可畏也。
一杖之易系人生平
范忠宣尹洛。多惠政。后為執政。其子道經河南。少憩村店。有翁從家出。注視其子曰。明公容類丞相。乃其家子乎。曰然。翁不語。入具衣冠。出拜。謂其子曰、昔丞相尹洛。某年四十二。生平麤知守分。偶意外爭鬬。事至官。得杖罪。吏引某褰裳行刑。丞相召某前。問曰、吾察爾非惡人。膚體無傷。何為至此。某以情告。丞相曰、爾當自新。免罰放出。非特某得為完人。此鄉化之。至今無爭者。觀此可見人不幸而偶得微罪。上之人寬而宥之。使得自完。必感而思勉。若依法杖之。則自視缺然。不復愛惜。而其流愈下矣。然則一杖之易。系人生平。吁、可不慎哉。
杖人之病
杖人之病有數端。一是天姿溪刻。深求百姓之過。一是火氣盛。觸之輒動。一是習以為常。視同游戲。一是見道不真。以為合當如此。一是才短。不足以詟服人。故以刑威之。然欲矯數者之病須是學道學道則見理明。不恃此為政。學道則能擴充其才。不假刑服。學道則變化氣質。不至以民嘗其怒。學道則心常提撕。不敢稍放以厲民。論語曰、君子學道則愛人。斯言盡之矣。
不行鞭杖
劉寬厯三郡。吏人有過。但用蒲鞭罰之。示辱而已。崔伯謙為濟北太守。改鞭用熟皮。不忍見血。朱邑為桐鄉嗇夫。以愛利為行。未嘗笞辱人。司馬朗為當涂長。政務寬惠。不行鞭杖。而民不忍犯。裴子野為諸曁令。不行鞭罰。民有爭者。示之以理。徐有功為蒲州司法。寬仁為治。任滿事治。不杖一人。彼數公者、所至何嘗不治哉。益知任刑者之太草草矣。
老幼不加杖
凡老幼有事在官。雖有罪不可予杖。呂叔簡所謂老不打。少不打。是也。周禮司刺。掌三赦之法。一赦曰幼弱。再赦曰老旄。三赦曰惷愚。重罪且赦。況輕罪乎。
用杖以不及為得中
事期于中。過與不及。非中也。然有以過為得中者。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是也有以不及為得中者刑罰是也試觀尚書。流宥五刑。金作贖刑。罪疑惟輕。寧失不經。五刑不簡。正于五罰。五罰不服。正于五過。王制、附從輕。赦從重。春秋傳、善善也長。惡惡也短何莫非不及之謂乎
愛人者必有天報
厯觀前史。所謂酷吏者。皆鍥薄小人。假刑立威。使庭市流血。視民如仇。民亦仇之。其究也后嗣不昌。而身亦卒不克免。所謂循吏者。皆寬厚長者。以德化民。不事鞭撲而事亦治。視民如子。民亦父母視之。其究也后嗣克昌。而身亦大有譽慶。魯恭曰、愛人者必有天報。豈虛語哉。
作威致兇
洪范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臣無有作福作威。臣之有作福作威。其害于而家。兇于而國。藐茲下吏。受一方之寄。顧喜怒任性。水火由已。虎哮獅吼。欲以詟服斯民。其兇也必矣。
酷吏傳不可不讀
觀漢書所載郅都周紆董宣輩。公正體國。清介無私。擊鋤貴豪。纔如振籜。發擿奸伏。有若神明。皆廉能吏也。祇為治嚴峻。便同失囗。史臣廁之酷吏。與惡人為伍。而風斯下矣。又魏書亦列酈道元于酷吏傳。道元名士多讀奇書。所撰水經注。至今傳焉。祇為治威猛。便墮陷至此雖孝子慈孫。末由湔洗。然則為治者。烏可尚嚴哉。所當以前事為戒。諸酷吏傳不可不讀也。
酷吏之稱
郅都為治嚴酷。號曰蒼鷹。嚴延年用刑急迫。決囚至血流數里。號曰屠伯。羊祉天性酷忍。頗為深文。所經之處。人號天狗。王志愔以剛鷙為治。號為皁鵰。谷楷吵一囗。而性嚴忍。號為瞎虎。卞袞性慘毒。專事棰楚。有大蟲之號。吳淵所至有能名。而政尚嚴酷。有蜈蚣之謠人奈何不為祥麟威鳳使人愿得而見之而顧同擊物之鷹鹯噬人之豺虎使人望而畏之惡而避之哉由擇術之不審也。
循吏酷吏之分
權德輿曰、得柔之道者為循吏失剛之理者為酷吏夫既具柔德。又合于道。其被于民也。如惠風之噓物。所滋長者多矣。既已剛中。又不中理。其被于民也。如疾風之蕩物。所覆折者多矣。以吏言之。則一為偱吏。一為酷吏以人言之則一為吉人一為兇人而其分途之初祇是剛柔異用慎哉
下馬風
俗初到官。每事敲撲。以立威棱。謂之下馬風。此大謬也。使其后由之而不改。則為暴虐。使其后倦而漸反其所為。則為縱弛吏民有以窺吾之深淺而作奸不可止矣何如正已不忒處事得中自然則而象之。服而從之。所謂不怒而威于鈇鉞也。陸象先按察劍南。政尚仁恕。司馬韋抱真諫曰、公當峻撲罰以示威。不然、民慢且無畏。對曰、政在治之而已。何必刑罰以樹威乎。卒不從而蜀化。最為知道。
變化氣質
人不必多才祇寬和則民受其福人雖多才祇躁急則民受其害西門豹性急。乃佩韋以自緩。人必變化氣質。乃可臨民。
仁厚是第一美德
天姿仁厚居官第一美德近吾豐有父母滿公岱者。滿洲人。天性長者。寬恕有容。未嘗求民之失。而善煦嫗之。嘗自春迄冬。僅用杖二十。吾豐劇邑。素稱難治。公不事鞭撲。而事亦治。吾豐猾役。夙善剝民。公不妄鞭撲。所以民不畏役。而無從染指。其后因事被參。百姓無智愚。為之飲泣。此公性度。純任自然。不可強至。當以為法矣。
公廉慈愛得民之本
汝州防御使劉審交卒。吏民詣闕上書以審交有仁政。乞留葬汝州。得奉事其囗壟。詔許之。州人相與聚哭而葬之。為立祠。歲時享之。太師馮道曰。吾嘗為劉君僚佐。觀其為政。無以踰人。非能減其租賦。除其繇役也但推公廉慈愛之心以行之耳此亦眾人所能為。但他人不為。而劉公獨為之。故汝人愛之若此。可見公廉慈愛。為得民之本。但公廉而不慈愛。民不我與也。
去思碑
北方多去思碑。凡阛阓市鎮。所在有之。皆官去任后。民思其德。而碑以志之也。余每過必審視之。大都曰仁廉父母某。不則曰仁明。不則曰仁惠。不則曰仁愛。不則曰仁慈從未有頌其嚴者此可知民情之所與也夫仁者物之所以托命亦己之所以自生故百果之實曰仁以其有生理也反是則生理戕矣然則務為仁者豈特使斯民受其福哉
戒石銘
宋紹興間、以黃山谷所書戒石銘。頒于州縣。令刻石。文曰、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后二語即蜀孟昶所頒官箴中語也。曩在會同。其石猶巋然立于署后。每摩挲讀之。不禁淚下安敢以一日之長結怨于民以獲罪于天也
報收成
凡報收成大約皆禾黍在田。相其情形。酌定分數。非能待稼穡登場。始行按報也。如既報之后。驟為風雹淫雨所傷。距先報之數相遠。則當仰體圣主孳孳拯民之心。將先豐后祲情形補報。若護前匿災。致圣主起饑援溺之膏。不能下逮。則罪人矣。雖有他善。烏能自救哉。
賑饑之法
滕元發知鄆州。淮南京東饑。元發慮流民且至。將蒸為癘疫。度城外營地。諭富室使出力為席室。一夕成二千五百間。井灶器用皆具。民至如歸。凡活五萬人。富鄭公知青州。河朔大水。流民就食。公勸部民出粟。益以官廩。得公私廬舍數萬區。散處其人。簡老弱病瘠者廩之。山林陂澤之利。可以資生者。聽流民取之。明年麥大熟。民各以遠近受糧歸。凡活五十余萬人。夫賑饑者。每為粥食之。而其害愈滋。為粥勢不能隨到隨給。隨到隨給。則既得者必復來。而官不能給。勢必設粥廠。來者扃之廠內。俟既齊而后放而給之。不免擁擠踐踏守候之苦。害一。就食者眾。則粥難驟辦。非日中不能得。甚至有竟日不得者。而饑者淹淹欲絕矣。害二。扃之廠中守候竟日。而所得不過一粥。不能以其余力逐食。害三。為粥既多。則先熟者冷。民既病饑。又病冷粥。害四。饑民叢集。人氣熏蒸。必生大疫。害五。既給粥。聞風來者必多。必多設廠。凡廠灶器具。薪水役夫。官不易辦。而胥役又從而漁侵之。害六。若擇空房。或為席室。而散處之。大小冊以志之。數日一就。而廩給之。其利亦滋。無守候擁擠踐踏之累。利一。無偏枯不得食之患。利二。無食冷致疾。熏蒸生疫之患。利三。民得官米。為粥為飯。撙節而時食之。皆得自便。不待日中而后得之。利四。既散處之。得采野菜。或別逐食。以佐官賑之所不足。利五。官無廠灶器具薪水役夫之費。吏亦不得而漁侵之。利六。固知二公之賑饑。真萬世不易之良法也。
斟酌米價
凡遇米貴。措置須有道。如本地米足。不藉客米則應減價不減則富民居奇而民食艱矣如地近水次。仰藉客米則不應驟減驟減則米商裹足而民食愈艱矣文潞國在成都。米價騰貴。因就城門相近凡十八處。減價平糶。翼日米價遂減。趙清獻在越州。兩浙旱蝗。米價踴貴。饑死相望。諸州皆榜衢路。禁人增米價。公獨榜通衢。令有米者。增價糶之。于是米商輻輳。米價更減。二公所行。若水火之不相侔。而行之各有效。由蜀地米足。不藉客米。越地米不足。仰藉客米故也。
賑饑以近民為主
隋度支尚書長孫平。奏令民間每秋家出粟麥一石以下。貧富為差。儲之當社。委社司檢校。以備兇年。名曰義倉。此社倉之法。所由始也。夫賑饑以近民為主。貯之州縣。則所及者寡。而為惠偏貯之四鄰則所及者眾而為惠溥是社倉之惠民。視常平為較勝也。
分鄉平糶
劉清之為萬安丞。時江右大祲。州縣議減常平米直。清之曰、此惠不過三十里內耳。不能及遠。鄉民必有餒死者。我有政。使大家得錢。細民得米。兩得其便。乃請均境內之地為八。俾有粟者。分賑其鄉。官為主之。規畫防閑。民甚賴之。因思凡歲兇散賑。固當分鄉貯米。以就民便。如不及賑例。谷貴民饑則勸諭富戶分鄉平糶或分運常平谷益之俾民就近得沾實惠神明劉公之法。惟拯民者運量何如耳。
通融平糶之法
徐九思知句容縣。歲祲谷涌貴。巡撫發倉谷數百石。使平價糶。而償值于官。九思曰彼糴者皆豪也。貧民雖平價不能糴。乃以時價糶其半。還值于官。而以余谷煮粥食餓者。全活甚眾。事載明史。因思邇來州縣平糶。皆奉應故事。得糴者非囤積之戶。即近城豪民。貧者無錢。價雖平不得也。弱者挨擠不上。守候竟日。不得也。距城遠者。知不能及已。不來糴也。如遇谷貴。民饑。徐公之法。實可仿行事雖違例但能有濟于民而官不染指上官必見原宥即不然。而罹于參譴。官之罪。民之福也。何惜焉。
張虛聲以勸糶
令狐文公除守兗州。境方旱。米價甚高。迓吏至。公首問米價幾何。州有幾倉問訖。屈指曰、舊價若干。四倉各出米若干。定價出糶。則可以賑救矣。左右聽之流言達郡中。富人競出其所蓄。物價頓平。畢仲游知耀州。歲大旱。仲游先民之未饑也。揭諭境內曰、郡賑施與平糶若干萬石。實虛張其數。富室知有備。亦相勸發廩。民就食者。七十余萬口。無一人去其鄉者。此二公張虛聲以勸糶。真仁術也。
官錢運糴
辛棄疾知隆興府。時江右大饑。令盡出公家官錢銀器。召官吏儒生商賈市民。各舉有干實者。量借錢物運糴。不取子錢。期月終至城下發糶。于是連檣而至。其直自減。民賴以濟。事見宋史。因思生茲
圣世。每遇偏災。圣主孳孳為民。有加無已。所費金銀無算。實為前史所未曾見。惟未嘗成災。不及賑例。而谷價偶貴。民食維艱。則惟有藉用官錢。分路采買米多其價自賤得價仍可還公近時如陳公滄州之在蘇州。陳公榕門之在江西。皆用此道。利益地方不小矣。
查災必親至其鄉
朱子為浙東提舉。歲大饑。案行所部。窮山長谷。靡所不到。拊問存恤。所活不可勝計。劉清之為萬安縣丞。時江右大祲。郡檄視旱。劉徒步阡陌。親與民接。凡所蠲除。具得其實。李道傳為江東提舉。歲大旱。李分賑池宣徽三州。窮冬行風雪中。雖深村窮谷必至。賴以全活者甚眾。夫遇事勇往。州縣之職況被災之地萬民之命判在呼吸其可茍安乎必親至其鄉得其情實而后胥役里保無所行其奸災民乃得沾其實惠矣
查賑為難
散賑非難查賑為難查賑非難。無濫無遺為難。蓋濫則傷財。遺則傷民。無濫無遺。辦賑之的也其道在被災之初印官不憚煩苦親厯鄉莊眼同鄰保。逐戶挨查。詢其人口。詢其田畝。詢其生理。相其屋宇。相其丁壯。相其畜產。親記檔籍。分別何者應賑。何者不應賑。于應賑之中。斟酌極貧次貧。銖兩無差。彼不得與者。亦帖然矣。其所以不傷民不傷財。行之順而無所拂者。由查之確也然與其失之刻寧失之寬此又查賑者不可不知
善于勸賑
林概知長興縣。歲大饑。富人閉糴以邀價。概出俸粟庭下。誘土豪輸數千石。以飼饑者。趙閱道知趙州。歲大歉。公集富民。誘以賑濟之義。自解腰閑金帶置庭下。于是施者云集。全活甚眾二公善于勸賑而又有以倡之故民樂從如此。
安富
周禮、大司徒以保息六養萬民。六曰安富。言有富民。務安之也。后世人心澆漓。地方有富民。則鄉里嫉妒之。豪強欺侮之。竊盜攘刼之。房族侵騙之。有事在官。則胥吏勒索之。能自立者寡矣所望上之人保而全之甚切也若不平心觀理。專以鋤富植貧為務。不特非周官之意。亦可謂不達時變者矣。
遇富民無禮則緩急無所恃
地方有富民貧民之福也非特貧民之福官之福也茍平日遇之以恩德。優之以禮貌。猝遇歲兇谷貴。亭圮橋傾。必有樂捐以副官之指者。利益地方不小矣。非官之福而何。若平日接之無禮。遇事或故抑之而結怨焉。則緩急無所恃。雖勸不從也。
強者綏之以德
袁紹問陳元方曰。君家在太囗。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夫弱者撫以仁。人所知也強者綏以德人所不知也見人之強而作威以勝之此俗吏之常態耳要之皆內不足也內足則能使之游于吾度量之中化其桀驁不馴之氣而不敢逞呂文清謂仁人所處。能變虎狼如人類。如虎不入境不害物之類。虎狼且可化。況人乎。何以化之綏之以德而已
恭敬可以攝勇
子路治蒲。蒲多壯士難治。問于孔子。孔子曰、恭與敬可以攝勇。夫壯士強有力矣。而恭敬可以攝之彼既感吾之誠吾亦樂彼之順人己之閑豈不泰然有余裕哉反是而以力制之彼亦以力應之是兩較也兩較則不能獨勝即固勝之而巳大費躊躇矣
誤用不畏強御一語
史載循吏多矣。慈祥者可法也。強項者不足法也今人祇誤用不畏強御一語凡紳士富室。有事在官。必愈加掊擊不知我祇平心觀理謙恭接物弊絕風清人自帖服所謂不怒而威于鈇鉞也。孟子曰、為政不難。不得罪于巨室。泰誓曰、虐我則仇奈何為民父母而使其地之望人巨室視為仇敵哉
以仁心行弊政
何遠為東陽太守。視貧細如子弟。疾強富如仇讎為受罰者所謗。坐免官。海剛峯巡撫應天。摧豪強。撫窮弱。貧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奪還之。豪有力者。至竄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機告訐。故家大姓。時有被誣負屈者。由是興怨。遂來臺諫之劾夫二公鋤強植弱仁心也而行之出于一偏是以仁心行弊政也張南軒曰、為政先須平心不平其心雖好事亦錯如抑強扶弱。豈非好事往往祇這里錯須如明鏡然妍自妍丑自丑何與吾事此真通達治體之言。可以藥偏矣。
敢于不善人
董安于治晉陽。問政于蹇老。蹇老曰、忠信敢。安于曰、安敢乎。曰、敢于不善人。夫害苗者不去。則良苗不植。不善人不去。良民之蠹也。古之為政者雖治尚寬恕。而于豪右之害民者。則必鋤而去之。雖天子之所寵貴。不少假借。夫何不敢之有。但生當圣世。無大憝大惡。亟為民害。如所謂當道豺狼者。若十室邑中。鬻呈詞以資生計。三家村內。逞蠻勢而討便宜。此狐貍耳。蒞之以清明緩之以德意自跧伏而不敢動亦何所用吾敢哉
敬老
周禮大司徒、以保息六養萬民。二曰養老。王制、凡三王養老。皆引年。祭義、虞夏殷周所貴異而尚齒同。故養老之禮。有鄉國學之殊。優老之典。有不從力政。不與服戎。不與賓客。不從政之異。古先哲王孜孜敬老如此。俗吏不識達尊之義。遇老者如齊民。不異等視之。遇事或加斥辱焉。即此巳見其不知道矣。
諮問耆老
何易于為益昌令。每召高年。坐以問政得失。張橫渠為云巖令。每于月吉具酒食。召鄉人高年會于庭。親為勸酬。問民疾苦。且使人知養老事長之義。潘德麟為江東提舉。行部所過。延見父老。問疾苦及吏治得失。為令者果能每于月朔。召近城父老。敬而禮之。問一月所行得失。及應興應革之故。其因事往鄉。父老來迎即坐而問以一鄉之事于政事必有裨益
禮士
士者民之秀。異于民者也。因其加于人一等也。而異等視之。則士氣樂矣。甫田之詩。以公卿而適南畝。于耘耔稠人之中。必進髦士而勞之。其異等視之也。自昔然也。所當接之以虛沖。優之以禮貌。有涉訟者直其事。亦必使之有異于齊民。則雖不能如其所期。而士不怨也待之以禮士愈謹飭辱以非禮士愈放恣禮一士則士林皆悅辱一士則士林皆怨果孰得而孰失哉
無失士心
漢龐參為漢陽太守。郡人任棠有奇節。隱居教授。參到。先候之。棠不與言。參嘆惜而還。橋元為漢陽太守。郡人姜岐。守道隱居。元召以為吏。稱疾不就。元怒。敕督郵逼致之。曰、岐若不至。趣嫁其母。時以為譏。范史論之曰、龐參躬求賢之禮。而民悅其政。橋元厲邦君之威。而眾失其情。參元皆賢者。同守漢陽。祇此一端之歧。而民有向背。史有異詞。語曰、寧喪千金。毋失士心。豈不信哉。
廣謀議納諫諍
郭伋為并州牧。聘求耆德雄俊。設幾杖之禮。朝夕與參政事。韓延壽厯淮陽潁川東郡太守。所至必聘其賢士。待以禮廣謀議。納諫諍。陸馥為相州刺史。州中有德宿老。名望素重者。以友禮待之。詢以政事。如此者十人。號曰十善。宓子賤為單父宰。父事者三人。兄事者五人。友事者十二人。賢于子賤。師而稟度者五人。而單父大治。所以然者士著之士于地方利弊無不周知與之商略政事必多受益然必賢而后可。不賢則借公行私。竊官之聲靈。以為己利。其弊可勝言哉。
載色笑者起芳風
古者君之于臣。有在車則下。御坐則起之禮。大君且然。況下吏乎。竊謂士耆非以事來而謁我也。雖坐堂皇之上可起也。若過其鄉而來迎我也。雖在肩輿之中可下也一動之微何關輕重而士民沐之若有余潤載色笑者起芳風。亦何靳而不為哉。
采謗言以改過
毛碩為曹州刺史。有書生投書于碩。辭涉謗訕。僚屬皆不能堪。碩延之上坐。謝曰、使碩常聞斯言。庶乎寡過。士論以此嘉之。夫古帝王設謗木。使庶人謗于路。商旅謗于市。無非欲聞謗以知政事之失。而曰遷于善也居州縣之職事叢于猬安得無錯正宜風聽臚言以自改滌若聞謗而怒其亦謬于圣賢之道矣
隨處咨詢得失
管仲樂譏諫之言。蕭何設書過之吏。呂岱喜聞已過。諸葛武侯使羣吏攻其過失。古人孳孳若此者。誠恐一己之徑情未當。冀取證于人。以為后事之戒也。今雖不能以一己之是非。證之胥吏。茍兢兢惟恐有失。則隨處可以諮問知物議所在而亟改之其于民也必無所咈矣
振興學校
文翁為蜀郡守。見蜀地僻陋。大起學舍于成都市中。招下縣子弟。為學官弟子。為除更繇。每行縣。諸生明經飭行者與俱。使傳教令。吏民見而榮之。爭來就學。繇是大化。常袞為福建觀察使。始閩人未知學。袞至。為設鄉校。使作為文章。親加講道。與為客主均禮。觀游燕饗與焉。由是風俗一變。歲貢士與內州等。龔鼎臣知渠州。渠固僻陋。無學者。龔請于朝。建廟學。選邑子弟為生。日講說。立課肄法。人大勸。始有登科之士。此皆能振興學校。化民成俗者。
教士讀書作文
劉寬為南陽太守。每行縣。止息亭傳。輒引處士諸生執經對講。高智周為壽州刺史。每行部。先見諸生。質經義。程明道為晉城令。諸鄉皆有校。暇時親至。兒童所讀書。親為正句讀。朱子知南康軍。每休沐。輒詣白鹿洞。與諸生講論。為州縣。于州縣之事。無不得為。不但于城中設義學。課生徒。凡因事厯鄉村。入鄉塾。教士讀書作文。亦分內應為事也。
敬老敬士之效
敬老所以使民興孝也。吾敬其父。彼焉得不以孝事父乎。故不特來見者。當以禮接之。有百年者。就其家見之可也。敬士、所以使民興行也。吾敬其為士。民焉得不以是為趨而勉為士行乎。故不特來見者。當以禮接之。有賢而隱者。就其家見之可也。人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一人則千萬人悅。居是方而使一方之人無不悅。令聞廣譽。豈不休哉。然而操之者至約也。敬而已矣。
杖士人有咎
都昌江璘、文忠公萬里之祖也。其鄰有史知縣者。夸其能杖嘩健士。璘俯首不答。歸語其子曰、史祖父故寒士。今居官。以杖士人自憙。于我心有不釋然。審爾、史氏且不昌。汝其戒之。是夕。子婦陳夢一貴人入其家。曰、以爾家長有善言故來。已而有娠生文忠夫知杖士人之非。而以戒其子。遂足以感天心而昌厥后。然則杖士人者。其咎可勝言乎。昔人謂蔡京遠竄不足惜。為宰相惜也。士之嘩健。亦不足惜。為士林惜。恐傷其類也。世之為健令者。于士之健者。必以健勝之。甚至親抶之。曰吾教戒爾也。以邑長而執皁隸之役。亦可羞矣。
優禮學行節孝之人
鄭袤守濟陰。下車旌表孝悌。敬禮賢職。王希呂所治郡。敬禮文學端方之士。程迥所厯縣。隱德潛善。必表而出之。以勵風俗。凡蒞一方。詢其有學有行好善樂施之士。及孝子節婦。志其里居。歲一存問。每因事過其里。即招其人。并節婦之子。而慰勞之。系士耆。與之抗禮。其家有應試者。高其名次。歲時祭祀。每遺以胙作其氣使之有異于眾人亦闡揚風教之一端也
上下之情必通
凡上下之情。通則治。不通則不治。如官有所行。不為吏役所隔。得達于民。民有所訴。不為吏役所隔。得面達于官此上下之情通也治也。如官有所行。不能達所行之意于民。民有所訴。不能面達所訴之情于官此上下之情不通也不治也。大易之理上下交則為泰上下不交則為否竊謂治一邑。亦有泰有否也。
慰以農里之言
劉寬厯典三郡。每行縣。見父老慰以農里之言。公孫景茂為道州剌史。每單騎巡人家。入閱百姓產業。趙汝愚為江南轉運判官。每輕車馳原隰。訪民疾苦。周忱巡撫江南。嘗去騶從。入田野與村夫野老相語。問民疾苦。每坐一處。使聚而言之。惟恐其不得盡。詩曰、樂只君子。民之父母。四公有焉。
以教為本
為治以教為本祇隨人隨事隨時隨地諄諄教誨民自感化所謂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比之鞭撲之效。則霄壤矣。秦懿伯為山陽守。以禮教人。設四誡以定交親長幼之禮。張譚為和寧令。民有過者。令讀孝經。及忠臣孝子傳。以訓導之。程明道先生為晉城令。民以事至邑者。必告之以孝悌忠信。入所以事父兄。出所以事長上。馮伉為醴泉令。著諭蒙十四篇。大略指明忠孝仁義勸學務農。每鄉給一卷。俾其傳習。劉清之通判衡州。作諭民書一編。大約言畏天、積善、勤力、務本、事親、睦族、教子、祀先、謹身、節用、利物、濟人、詞意質直。簡而易從。家有其書。非禮之訟。日為衰息。皆善教者也。
為民遠慮
張忠定公知崇陽縣。民以茶為業。公曰、茶利厚。官將榷之。不若早自異也命民拔茶植桑民始以為苦。其后榷茶。他縣失業。而崇陽之桑。歲至為絹百萬匹。吳履知濰州。山東兵常以牛羊代秋稅。履與民計曰、牛羊有死瘠患不若輸粟便他日上官令民送牛羊之陜西。他鄉民多破家。濰民獨完二公孜孜為民深思遠慮如此
為民興利
杜詩守南陽。省愛民役。造作水排。王方翼都督夏州。屬牛疫。民廢田作。方翼為耦耕法。張機鍵。力少而功多。戴叔倫守撫州。民爭灌溉。為作均水法。俗便利之。程師孟知河東。開渠筑堰。得良田萬八千頃。裒其事為水利圖經。頒之州縣數事皆善于為民興利者
善補地方之所不足
凡蒞一方。當相其所少。亟為補之。俾民有所利賴。任延為九真太守。俗以射獵為業。不知牛耕。民常告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鑄作田器。教之墾辟田疇。歲歲開廣。百姓充給。韋丹為江南西道觀察使。民不知為瓦屋。草茨竹椽。地多火災。丹召工教為陶。人能為屋者。受瓦于官。度其費。不取贏利。火患遂息。崔實為五原太守。五原土宜麻枲。而俗不知織績民冬月無衣。積細草。臥其中。見吏則衣草而出。實至官。斥賣儲峙。為作紡績練缊之具以教之。民得免寒苦。劉善明為海陵太守。境邊海。無樹木。善明課民種榆槚雜果。遂獲其利數事皆善補地方之所不足為利溥矣
為民省錢
朱恭簡英嘗曰每為民省得一錢還室。神氣頓爽。幸生圣世。無政不舉。無大利可興祇為民省得一錢則民受一錢之利如收錢漕。則徹底洗刷。以省耗余。理訟獄。則迅速審結。以杜妄費。胥吏有禁。毋使婪贓。菜薪之需。不致短價。在官無取辦之物料。里中絕票差之追呼時時以此存心自然觸處有益此今日牧民者第一務也。
毋以游戲之事費民力
蔡君謨守福州。上元日。令民家點燈七盞陳烈作大燈長丈余。大書云、富民一盞燈。太倉一粒粟。貧民一盞燈。父子相對哭。風流太守知不知。猶恨笙歌無妙曲。君謨見之。還輿罷燈凡以游戲之事費民力者皆非也然則如上元燈者。當禁之乎。不必禁也。因其俗而官無好焉。則民不競于費矣。
義渡
縣境有渡。官之事也。加經營焉。則行路便矣。曩在芷江。有晃州驛便水驛兩渡。為滇黔孔道。行人絡繹。雖設有渡夫工食。而司渡者。每以不敷為詞。勒取渡直。兩地驛卒。又借潤而撐拄之。遂肆為行路之累。雖累禁之。不能止也。歲辛酉。屬僧悟透者為募首。得資頗富。慎擇衿耆十人。經紀義渡事。于附渡各購民田。以資舟子生計。謂之渡田。勒石河岸。永不得牟取行人。而其害遂止。
火巷
凡人煙稠密。必滋火災。曩在會同。所屬洪江。為辰沅大市集。其地倚山濱河地窄而人稠。臨河岸者。累樓而居。每火不可撲滅。至一市皆燼。歲甲寅火。余往勘其災。惟有高墻者巋然尚存。詢之市人。皆曰、火畏墻也。因倡建火巷議。為勸捐。擇士耆使主之。市民基為火巷。中空而旁甃以墻。凡數處。于是蔓延之勢。亦少殺矣。聞后之官是方者。又增建之。而市民稍安枕矣。
收錢糧稅契
凡官與民交易之事。最易滋弊。如收錢糧。收稅契。皆與民交易者也。曩在芷江。惟二事頗利民。至今思之無愧。如收錢糧。于各城門設木幾、庫等、夾剪、各一具。令納戶于城門下稱定。書明里戶銀數。自封投柜。其銀不拘成錠。但足色雖碎者亦收。示民不得多一厘。亦不得少一厘。而民亦竟無少者。如收稅契。設木桶一具。固封而孔其蓋。置之廳事。令民將銀契封投桶中。定期三六九日。辰刻發桶。午刻收桶。未刻當堂發契。民頗以為便。二事行之有效。書于此以為將來法。
催科不擾
催科無他術不擾即是善術所謂催科不擾。催科中撫字是也。寇萊公知巴東成安兩縣。每期會賦役。未嘗輒出符移。惟具鄉里姓名。揭縣門。百姓莫敢后期。楊誠齋知奉新縣。戢追胥不入鄉。民逋賦者。揭其名市中。民讙趨之。而賦自足。葉公衡知于潛縣。征科豫為期限。榜縣門。俾里正諭民。不遣一吏。而民爭先納賦。此無他。不擾而已。曩在楚南。所至邑皆有里差。每里之糧。歲差一人督催。而責其成。而需索挪侵之弊作。余所至。革里差。但令各保長鳴鑼傳催。而賦亦無誤。當此圣人之世。豈復有不踴躍輸將之民哉是擾之固納不擾之亦納特為書差所誤則多此一擾矣
慎票差
票差當慎凡一票往鄉百姓必有所費諺所謂官一點朱民一點血也余所厯州縣每書吏呈票簽押輒握管躊躇不能下。十格其八九。嘗循歲例。于河神廟演戲。票征造臺者甚伙。余曰、一臺之微。動擾木席紬布夫匠等至十余行之多。豈神之所樂乎。一保長請曰、河神廟之東為某廟。舊有臺。于彼演戲。請河神就觀可也。余曰善為民惜力神所與也其后遂以為例。
慎興作
春秋國有興作必書。重民力也。凡有興作。必動眾。動眾之事不易為。所當慎也。若人心悅豫。雖動大眾可也。易曰、豫利行師。行師動眾之大者也。
興作之法
吳江長橋焚。紹興間縣令楊同謀新之。選十僧領其事。分諭上戶使出資為助。未嘗委一吏。科一夫。而橋遂成。瑞州筠陽書院久廢。僅存荒址。近同年生楊公仲興為瑞守。請興復。令屬縣屬紳士勸捐。得資甚富。委經廳掌其藏。學正司其鑰。學副司其封。擇紳士多人。經紀造堂宇事。而主其出納。紳士十日一替。各書所費于籍。令替者稽其數而受代焉。以其余交質鋪。收其息為諸生膏火之用匪特吏不能染指官亦未嘗經手而書院遂成此皆可為興作之法若出庸有司。不知幾許紛擾。幾許漁侵矣。
以身先民
凡有急事用民力以身先之亦鼓舞民氣之一道夏侯惇為陳留太守。大旱蝗起。惇乃斷太壽水作陂。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蘇文忠知徐州。河決曹村匯于城下。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公曰、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驅使復入。公自杖策。詣武衛營。呼卒長。曰、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敢不效命。率其徒以出。筑東南長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公廬于其上。過家不入。堤成。民乃安李聰知饒州。所治火。公往拯之。曰、延火之舍不絕。則熏天之勢難遏。乃令系綆于楹棟間。下車先民力挽拽之。屋將傾。民恐傷之。呼號扶護而去三事皆以身先民者
差役循舊例
凡遇大差役。其地必有舊例循其舊則民從夙所安也不循其舊則民不從今所創也創為之事。民恐以為例。故不從。
差役以田為斷
孟子有力役之征。周禮、歲三日用民之力。是力役者。誠所不免然則當口算以役之乎。非也。以田為斷也。有田則必有力田之人可役也。田多役多。田少役少。則上下戶皆應役。無偏枯之患。而為力易也。若無田之丁。是為窮丁。其可役乎哉。元白景亮為衢州路總管先是民間徭役。不以田為斷。吏得高下其手。富民優有余力。而貧弱者不能支。至破產失業。景亮知其弊始核田畝以均之役之輕重。一視田之多寡。由是大小家咸便。民不勞而事易集。他縣皆以為法可見凡不得巳而有雇役之事必俾民計田出役舍是則民無以應。而事亦閡矣。
差役在撙節調劑
差役未有不累民者惟重民力而撙節調劑之俾民不至大病視他邑為善斯善辦差役者也隋魏德深為貴鄉令。時遼東之役。征稅百端。民不堪命。德深不竭民力。所求皆給。而閭里不擾。宋杜祁公衍。知永興軍。時方用兵民苦調發。吏因緣為奸。衍區處計劃。量道里遠近寬其期會。使民得次第輸官。比他州省費錢過半元申屠致遠為壽昌判官。時造征日本船。遠近騷然。致遠設施有方。眾賴以安。黃文獻溍為諸曁判官。巡海官舸。例以三載一新。費出于官。而責足于民。有余則總其事者私焉。溍撙節浮蠹。以余錢還民。驩呼而去蓋刻刻志存愛民則雖不能及民之處猶有以及之亦視乎其志而已
舊制須作意行之
凡州縣設義學。薦科舉。舉節孝。行鄉飲。下車入學講書朔望宣講圣諭泛泛行之幾同故事茍出以至誠緯以精思恪恭震動以為之自有風動之意
舊俗所便勿遽改
凡地方舊俗所便茍無大害不可遽改曲禮曰、禮從宜。使從俗。王制曰、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初未嘗言邊遠之地。必一其俗。使同于中夏也。明永樂間。平定安南而郡縣之。而安南旋亂。其后再三平之。而卒不能定。此無他。不因其俗。而以中國之法治之。故民不能堪。使因其俗以為治。不且復漢唐之舊域乎。易革卦彖及六爻。皆有慎重之意。蓋凡有所改革。強人所不習。拂人所素便。不力矯則民仍其舊而不從。力矯則滋擾而民受其病。而事亦柅矣故更張之事圣人所慎也
革敝俗須有道
凡地方有敝俗革之須有道徒事敲撲文告。無益也。周舉為并州刺史太原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一月寒食。莫敢煙爨。老小不堪。歲多死者。舉到州作吊書置子推之廟。言盛冬去火。殘損人命。非賢者意。應惠示愚民以還溫食。賈彪為新息長。民貧多不舉子。時城南有盜刼人者。北有婦人殺子者。彪出案驗。掾吏欲引南。彪曰、寇害人此猶常有。母子相殘。逆天違地。遂北行。按致其罪。數年間人養子以千數。曰此賈父所生也。辛公義為岷州刺史。俗畏病。一人有病合家避之。病者多死。公義欲變其俗。分遣官人巡檢部內。凡有病者。皆輿置廳事。暑月疫時。病人或至數百廳廊悉滿。公義設坐其間理事。所得秩俸。盡用施藥。迎醫療之。躬視飲食。于是悉以差。召其親戚諭之曰、死生由命。不關相染。前汝棄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臥其間。若言相染。那得不死。汝等勿信也。諸病家子孫慚謝。自此始相慈愛三事乃移風易俗之最善者
變移惡俗若行所無事
凡俗好鬼神之事。以其能禍福人。驟禁之民恐召災而訛言起矣。西門豹治鄴處置河伯娶婦。大是快人。偶閱后漢書。宋均為九江守。所屬逡遒縣祠唐后二山眾巫取民女為公嫗。有妨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命今后為山娶者。皆娶巫家女。勿擾良民。其害遂絕。較之西門投巫之事。不惡而嚴。變移惡俗若行所無事真善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