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刑
呂刑曰、告爾祥刑又曰監于茲祥刑。刑、兇器也。謂之祥者。有慈良惻怛之意焉。用刑者須識此意。
得祥刑意
盛吉為廷尉。每至冬節。罪囚當斷。妻夜執燭。吉持丹筆。夫妻相對垂涕決罪。雋不疑為青州刺史每行縣錄四徒還。其母輒問不疑。有所平反。活幾何人。不疑多所平反。母喜笑為飲食。語言異于他時。或亡所出。母怒為之不食。夏原吉嘗夜閱爰書。撫案而嘆。筆欲下輒止。妻問之。曰、此歲終大辟奏也。此皆慈祥惻怛。得祥刑之意者。
治獄主仁恕
漢書載于定國父于公為獄吏。決獄平。閭門壞。父老共治之。公曰、少高大門閭。令容駟馬高車。我治獄多陰德。未嘗有所冤。子孫必有興者。至定國為丞相。后漢書載虞詡祖父經為獄吏。案法平允。務存寬恕。每冬月上其狀。泣涕隨之。嘗曰、于公高為里門。其子卒至丞相。吾決獄六十年。雖不及于公。其庶幾乎。子孫何必不為九卿邪。故字詡曰升卿。后詡為尚書令。夫獄吏之微。但能平恕。遂克當天心若此。唐崔仁師曰、治獄主仁恕。蓋仁恕者。天地之心也能以天地之心為心天必福之矣。
非至明不敢折獄
人必至明。方可折獄。茍明不能極其至。不敢以獄為試也。易旅之義。火在山上火至明而又在山上明無不燭故曰、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賁之義。火在山下火雖明而在山下明不能及遠故曰、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
非佞折獄
呂刑曰、非佞折獄。惟良折獄。言非口才便給之人。可以折獄。惟溫良忠厚之長者。乃能折獄也。或者恣其才辯。以口給御人。以致愚民應對失措。遂以為能窮其說。塞其口。矜聽斷之能。為余人所莫及是直謂之佞耳非真能折獄者也。
慎用三木
凡鞫獄。慎用三木。路溫舒曰、人情安則樂生。痛則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蓋民不勝其痛。多自誣服也。況取供于刑求之下。其解上也每多翻異。可不慎哉。
不用刑求
凡鞫獄。兇人多用刑求。吉人不用也。無才者多用刑求。有才者不用也。初入官者多用刑求。厯練久者不用也。
不躬坐獄訟
周禮、命夫命婦。不躬坐獄訟。謂遣人問之。不使到案。所以養其廉恥。亦貴貴之道也。若遇有官犯。跪之堂下。泰然鞫之。非周官之義矣。
刑官不易為
刑官最不易為。茍無術。切勿處此。皋陶之明刑。可謂允矣。而英蓼先亡。王猛之治秦。可謂能矣。以用刑嚴。而其孫鎮惡等七人。卒受橫戮。蓋用刑之余殃。及于后裔也。今人一入官。便以獄為寄。甫去筆墨之役。付以生殺之權。不辨別則恐譏其不才。不了結。則恐劾其不職才短則惟以威服識闇則專事刑求致其私聰。為誤不小。乘其火氣。所傷滋多。吁、過矣。
一成而不可變
圣賢重改過惟刑罰誤雖知之不能改也王制曰、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變。故君子盡心焉。死者不可復生。斷者不可復續。然則定案之初。其可茍乎。
一刑誤則天怒
厯觀前史。上虞誤殺寡婦。而致大旱。后守明之。即雨。東海誤殺孝婦。而致大旱。后守祭之。即雨。洛陽有杜洽之冤獄而致大旱。鄧后親按釋之。即雨。河南有王可久之冤獄。而致淫潦。后尹崔碣正之。即霽。刑罰之事其動天地也若此夫一刑誤。而天為之怒。一事白。而天為之解怒。其怒也。一方受其罰。其解也。一方蒙其休。一方且然何有于治獄者之一家乎茍有誤焉。其受天戮也。將無孑遺矣。
收紙先后
曩所厯州縣。每告期收紙。先衿士。次耆老。再次齊民。是士耆。令不得跪。跪者趣之起。此雖小節。亦行余意敬老禮士之一端也。
呈狀無不準無濫準
凡呈狀無不準無濫準事有必不可已者。屢控不準。勢必忿然不平。歸而尋釁。轉滋事矣。事有殊可已者。來控即準。迨后傳齊質審。無大是非。徒滋擾矣。朱子曰、詞牒無情理者不必判。信哉。
為民分憂
人情好靜。而訟則必動。人情好省事。而訟則多事。人情好常吉。而訟則終兇。人情好惜錢。而訟則耗錢。人亦何所樂而為是哉。不得巳也。物不得其平則鳴。鳴矣而不得直。則愈不得平矣。為民分憂。所望良有司至切也。
論勢
余所閱各屬。民風多矣。大約皆論勢也。丁壯多者。謂之有人勢。強桀好鬬者。謂之有蠻勢。以強陵弱。以眾暴寡。謂之行勢。鄉老處事。強者得便宜焉。謂之看風勢。干證在官。不敢以其人非分之為。直陳于上。謂之畏勢。見人之貴者。則曰有宦勢。見人之富者。則曰有財勢。究竟貴者無勢。貴而多丁則有勢。富者無勢。富而多丁則有勢。論勢雖多。無非以人勢勝。此民之所以多憂。而訟之所由以恣也。
勸民息訟
來訟者固有不得已之情。而亦由不能忍。茍能容忍。則十省七八矣。長民者果諄諄切切勸民忍忿興讓必有氣平而已訟者杜畿為河東守。有訟者。為陳大義。令歸諦思之。自后少有訟者。劉曠為平鄉令以義理曉諭。訟者皆引咎而去。劉矩為雍邱令。以禮讓化民。民有爭訟。常引之于前。提耳訓告。以為忿恚可忍。縣庭不可入。使歸更尋思。訟者感之。輒各罷去。李燾知雙流縣。仕族張氏子。居喪而爭產。燾曰、若忍墮先訓乎。盍歸思之。三日復來。迄悔艾無訟。趙豫為松江知府。始至。患民俗多訟。訟者至。輒好言諭之。曰、明日來。眾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來之謠。及訟者踰宿。忿漸平。或被勸阻。多止不訟。顧光遠知泰和州。民好訟。光遠自書牓聯。紙長數丈。誨諭諄切。民爭來觀。觀已。去不訟者十二。又令凡訟者居譙樓上。思三日然后得訴。思不三日。去不訟者過半矣。以數公觀之。善勸諭者。雖未便使民無訟。亦必有效于民。不無裨益。
鄉民和事是古義
周禮、調人掌司萬民之難而諧和之。凡過而殺傷人者。以民成之。言民有相難之事。為之調和。有傷人者以鄉里之民。共和解之也可見鄉民和事原是古義鄉黨耳目之下。必得其情。州縣案牘之間。未必盡得其情是在民所處較在官所斷為更允矣以此廣勸士耆。當亦息訟安人之一道。
息訟之法
余嘗思息訟之法。而不能得。偶閱漢書尹翁歸傳。見其于所治。賢不肖各有記籍。因悟得一法。似屬可行。如到一縣。徧諮所治士耆之方正者。以折記之。注明某人居某里。以其折囊系于紳。每行鄉村。有所得。即補記。遇民來訴。批所知相近之士耆處釋即令來訴者持批詞給之。立言剴切。足以感人。必有極力排解以副官指者。此或息訟之一端也。
傳審之法
真西山知泉州。民有訟者。惟揭示姓名。人自詣州。王陽明知廬陵縣。民有訟者。不令人拘捕。但以一木牌付訟者。俾人隨牌而至。此皆以不擾為治者也。近有用紙皁傳審者。有票給保長傳審者限以期。每依期而至。其非在一鄉。及傳之不至者。然后以差集之均為民省費之一道
詞訟速結則諸弊不作
辦詞訟無他術祇速審結則諸弊不及作而民受其福若拖延歲月。不特奔走守候。費時損功。而證佐飲食之。書差勒索之。訟棍愚弄之。百弊叢生。而所費多矣。嘗見有構一訟而為之破家者。是果誰之過歟。
三公勤于理訟
韓魏公鎮大名。牒訴甚劇。公事無大小。必親視之。雖疾病。亦許就決于臥內。真西山知泉州。決訟自卯至申未巳。或勸嗇養精神。曰、郡敝無力惠民。僅有政平訟理事當勉。陸象山知荊門軍。民有訴者。無早暮皆得造于庭。復令自持狀以追。為立期。皆如約而至。即為決之。其有涉人倫者。使自毀其狀以厚風俗。惟不可訓者。始置之法。三公勤于理訟如此。
聽訟之術有三
尚書大傳曰、聽訟之法。大略有三。治必寬。寬之術歸于察。察之術歸于義。夫察則推求詳細。物無遁情。義則處置攸宜。克中人隱。而又寬以治之不為已甚俾小人之意消而后此之殃熄三者誠聽訟之要道。不可偏廢也。
聽訟須虛中
凡審詞訟必胸中打掃潔凈空空洞洞不豫立一見不豫著一物祇細問詳求。其情自得。若先有依傍之道。豫存是非之心先入為主率爾劈斷。自矜其明。轉致誤也。陳良翰知瑞安縣。聽訟咸得其情。或問何術。良翰曰、無術。但公此心如虛堂懸鏡耳。蓋惟虛故公。公則生明。自然當于事理。而訟判矣。
無以喜怒加人
宋文帝誡江夏王義恭曰。訊獄虛懷博盡慎無以喜怒加人西涼公李暠誡諸子曰、聽訟折獄必和顏任理慎勿逆詐億必輕加聲色二者之言略同。蓋聽訟之要道也。
色聽詞聽
周禮曰色聽。呂刑曰惟貌有稽。人中歉者貌必泚。此常理也。然鄉民初入官府。威棱所加。其色失措者有之。周禮曰辭聽。呂刑曰察辭于差。人情虛者語必移。此常理也。然鄉民初入官府。辯詰之下。其辭失措者有之。聽訟者又不可因是生疑。而致事理之大誤也。
諸經中言訟必曰聽
凡聽訟當令傾所欲言使人人無不盡之隱不可過用聰明廣為辯駁諸經中言訟必曰聽蓋祇聽之而已而已不與也況后世詞訟。必由訟師。雖理直之家。其所訟情節。每為訟師雌黃。既非本情。便有差謬。一加推鞫。罅隙叢生。窮其滲漏。每至不能自明。若據以為斷。則失實矣。楊敬仲司理紹興。凡獄端默以聽。使自吐露。真能聽訟者也。
單辭難聽
呂刑曰、明清于單辭。單辭者。無證之詞。最為難聽。余曩所厯州縣。凡無證之詞。令列地鄰始準。已準而要證不到者不審。蓋以兩造單詞。決不敢信也。亦有主證具在各執一端。情多疑竇。不敢遽斷。令兩造案證公舉其鄉正直衿耆數人。用刺招之。告以詳慎之意。莫不輸情。有不便直者。則懇請囗息。以全兩造之好自用此法無不解之事矣。
無證之詞有思理
凡無證之詞有思理亦能得之傅炎為山陰令。有野父爭雞。炎問各何以食雞。一云粟。一云豆。乃破雞得粟。而罪言食豆者。范邵為浚儀令。有二人挾絹于市互爭。邵斷令各分一半。去后。遣人密察之。有一喜一慍之色。于是擒之。遂服罪。顧憲之為建康令。有盜牛者。與本主爭牛。憲之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竟歸本家。盜者服罪。于仲文為固安太守。有任杜兩家各失牛。后得一牛。兩家爭認。仲文令各驅牛羣至。乃放所認者。牛向任氏羣中。遂責杜氏。單煦為清平軍使。有二盜殺人。捕治不承。煦縱使之食。甲食之既。乙不下咽。執而訊之。果殺人者。單安仁為浙江按察司副使。金華民訟丞受金。安仁曰、丞賢奈何訐之。令圖所受金長短方圓狀。圖畢復命諸左證圖之。圖人人殊。遂抵訟者罪。數事皆思理之極細者。
心入其中必有所見
凡審詞訟但以心入其中詳細研求必有所見李南公知長沙縣。有嫠婦攜兒以嫁。七年兒族取兒。婦謂非前子。訟于官。南公問兒年。族曰九歲。婦曰七歲。問其齒。曰去年毀矣。南公曰、男八歲而齔。尚何爭。命歸兒族。程明道為晉城令。富民張氏子。父死未幾。有老父至門。曰、我汝父也。來就汝居。且陳其山。張氏子驚疑。相與詣縣辯理。老父曰、某業醫遠出。妻生一子。貧不能養。以與張氏。某年月日。某人抱去。某人見之。明道曰、歲久矣。汝何記之詳也。老父曰、書于藥法冊后。歸而知之。因命以其冊進。冊中書云。某年月日抱兒與張三翁。明道問張氏子。汝年幾何。曰、三十六。又問汝父年幾何。曰七十六。遂謂老父曰、是子之生。其父纔年四十。人即謂之翁乎。老父驚駭。遂服罪。高定子知夾江縣。鄰邑有爭田。十余年不決。部使者以屬定子。定子察知偽為質劑。其人不服。定子曰、嘉定改元詔。三月始至縣。安得有嘉定元年正月文書邪。兩造遂決。三事皆研求之極細者。
讞訟祇憑大可據處
凡讞訟。祇看其大處。大處可據。其小節雖有不合。不必泥也凡訉詞證。祇詢其中之有知者。有知者之言既合。其無知者雖有異詞。不必泥也。大抵鄉井愚民。見理不真。是非之辨。本不足據。加以推鞫之間。游詞無定。往往口之所言。非其心之所命。若以其椎魯齷齪。謂其言為必可信。鮮不誤矣。
審訟為之勸釋
吳佑為膠東侯相。于爭訟者每為和解。陸象山知荊門軍。于爭訟者多所勸釋。即周禮調人諧和之義也。審詞訟原有可以勸釋之處。凡事關親族遽繩以法則其情愈暌事關紳士遽直其事則其色不鮮而尋釁構難將未已矣官為勸釋亦杜釁止訟之一道也。
契劵多買者授稿
周禮聽買賣者以質劑。質劑。今之契劵也。聽民買賣之訟。舍契劵固無可依據。然鄉曲愚民。目不識字。即麤能搦管。斷難一一清晰。若買者黠。則授稿賣者使依書焉。其中界畫。可盡信乎不得一概以契為憑而不詳加推鞫也。
詳細則民不冤
詞訟情變百出。苦難憑信。如證佐可憑也。而多賄托。契約可憑也。而多偽贗。官冊可憑也。而多偷丈。族譜可憑也。而多栽占。然則決訟者。將何所據乎惟有準情酌理詳細推鞫但能詳細民自不冤所可據者此耳。
證佐不敢言實情
律載證佐不言實情。杖八十。而證佐往往不言者。非不言也。不敢言也。言則情見者必出而與之為難。是代人受禍也。故不敢言。然則如之何而可。曰、再三鞫之。捽而下之。將杖而不的決焉。或者猶敢言乎。何也。彼有辭于情見者。曰、吾固不言。而杖及之。故不得不言。如是。情見者其諒之乎。然伏平民而臨之以杖。雖未杖巳損矣。不可不慎也。
判訟如解結
判訟如解結。緩之則得其理而結解。急之則愈煩愈亂。不得其理。而結不可解矣。故審詞訟以去浮釋躁從容詳細為本。
勿行訪
凡詞訟祗當堂細審。其情自得切不可差人探訪蓋所差之人未必可信即可信未必有刺事之才也大抵道路悠悠之口。言人人殊。最不可據若有先入之言以為主而所主又不真轉滋誤矣況此風一播奸胥市棍皆得假探事為名以愚弄鄉曲適足開作弊之門誰職其咎哉
不得其情勿遽斷
詞訟有不待審即得者。有必詳審始得者。有雖詳審而不能得者。不能得者。當緩之令且散去。俟再推鞫。切勿遽斷。遽斷則誤矣。呂文清謂凡事怕待。待者詳處之謂。蓋詳處之。則思慮自出。必無不中也。
訟不決最累民
凡讞訟依違不決最能累民。易訟利見大人。惟九五足以當之。以其陽剛中正。有大人之德也。蓋陽則明無不燭。剛則果而善斷。中正則無少偏倚。有是三者。而后可以斷訟。而要之本于陽明。凡聽訟不能決皆由于不明不明則不能照其所蘊。而操其所短。使民服從而無后言。故游移不斷。或屢審焉。而仍不能斷訟一日不結民一日不安其為累也大矣。
判訟誤當改正
訟情詭詐百出無非欲愚坐堂皇之一人耳雖以詳慎處之。不能百不失一。但既知其誤當引咎自責隨時改正并將因何誤斷因何改正并引咎之意俱于讞內聲明民自感服切不可謂既斷復改。必滋訟蔓。堅持其終。令含屈者無伸期也。
審后上控誤多在官
凡自理詞訟。審后上控誤多在官民之刁健不至是也須再為詳鞫應改正者即引咎自責為之改正不可據原斷詳結使民負痛次骨也大抵作吏。不能無過道在不文過耳不但聽訟一端已也。
服罪者當宥
凡讞訟能自明其有罪者即當原宥所以予自新之路也諸葛武侯治蜀。凡服罪輸情者。雖重必宥。書曰、既道極厥辜。時乃不可殺。重罪且然。況笞杖乎。
往鄉聽訟
召伯為政。常出就丞眾于阡陌隴畝之間。而聽斷訟事。吳佑為膠東侯相。民有爭訟訴者。常身到閭里。重相和解。任昉為新安太守。每曳杖徒行。有通詞訟者就路決焉凡因事往鄉即以其鄉訟牒帶置肩輿中暫駐其里為之訊斷了得一案省得百姓一累便民莫要于此矣。
骨肉興訟當有以感動之
凡骨肉興訟。最關風化當以天理民彝感動之感而不動然后為判曲直切勿加刑韓延壽為左馮翊。行縣。民有昆弟訟田者。延壽曰、幸備位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令骨肉爭訟。自傷風化。即日移病。不聽事。因閉閣思過。于是訟者自相責讓。愿以田相移。終死不復爭。許荊為桂陽太守。嘗行春到耒陽縣。有蔣均者。兄弟爭財互訟。荊對之嘆曰、吾荷國重任。而教化不行。咎在太守。乃顧使吏上書陳狀。乞詣廷尉。均兄弟感悔。各求受罪。張萇年為汝南太守。郡人劉宗之兄弟。分析家產。惟一牛單不決。訟于郡庭。萇年見而凄之。謂曰、爾曹以一牛故致此競。脫有二牛。必不爭。乃以已牛一頭賜之。于是境中各相戒約。咸敦禮讓。鄭宏為陽羨太守。民有弟用兄錢者。為嫂所責。未還。嫂詣宏。宏為叔還錢。兄聞之。慚愧自系于獄。遂遣婦。赍錢還宏。宏不受。況逵為光澤縣尹。嘗有兄弟爭田者。逵曰、吾視若貌。非不恭友者。授以伐木之章。親為諷詠解說。于是兄弟皆感泣求解。知爭田為深恥。韋景駿為貴鄉令。有母子相訟者。景駿曰、令少不天。常自痛。爾有親而忘孝邪。教之不孚。令之罪也。因嗚咽流涕。付授孝經。于是母子感悟。請自新。遂為孝子此皆善于感動者也。
扶持倫紀
凡事關倫紀。最宜扶持不扶持則倫紀墮矣倫紀墮則風俗壞矣何由而致治乎。胡霆桂為鉛山主簿。時私釀之禁甚嚴。有婦訴姑私釀。霆桂詰曰、汝事姑孝乎。曰孝。曰既孝。可代姑受責。以私釀律笞之。李孝壽為開封府尹。有舉子為仆所陵。牒欲送府。同舍生勸止。乃釋。戲取牒效尹書判云。不勘案。決杖二十。仆持詣府。告其主仿尹書判。私用刑。尹即追主。備言本末。尹幡然曰、所判正合我意。如數予仆杖。而謝舉子。二事善扶人紀。而出以機警。更覺綽有余趣。
勿令婦女上堂
凡詞訟牽連婦女者于吏呈票稿內即除其名勿勾到案其有不待呼即至者不許上堂祇訊男丁結案其有大案待質者。祇喚到案一次。先取其供。即令歸寓。遞解婦女。令于二門外聽點其犯奸尚在疑似者亦免喚訊祇就現犯訉結凡所以養其廉恥。亦維持風教之一端也。
南北民風不同
南方健訟。雖山僻州邑。必有訟師。每運斧斤于空中。而投訴者之多。如大川騰沸。無有止息。辦訟案者不能使清。猶挹川流者不能使竭也。若北方則不然。訟牘既簡。來訟者皆據事直書。數行可了。即稍有遮飾。旋即吐露。此南北民風之不同。欲為循良之吏者。惟在北方為較易。若南方。則全以精神為運量。精神不足。雖明治理。弗能幾也。
鬬毆傷重當急救
凡鬬毆傷重當急救之且勿問曲直葉南巖刺蒲時。有羣哄者訴于州。一人流血被面。腦幾裂。公見惻然。時家有刀瘡藥。公入內自搗藥。令舁至幕廨。委謹厚廨子。曰善視。勿令傷風此人死。汝責也。其家人不令前。乃略加審核。收仇家于獄。而釋其余。友人問故。公曰、凡人爭鬬無好氣。此人不即救。死矣此人死即償命一人又干證連系不止一人破家此人愈特一鬬毆罪耳且人情欲訟勝。雖骨肉亦甘心焉。吾所以不令其與家人相近也。未幾人愈。所保全者甚多。其藥取古城。或廢壙中。千年石灰。碾細末取連根韭菜。搗取汁和之。團作小餅。置檐下風干。勿令見日。凡破傷處。粉餅摻之。即平復。余屢用之皆立效。
辨偽傷
李南公知長沙縣。有鬬者。甲強乙弱。各有赤青痕。南公以手按之。曰乙真甲偽。訉之果然。蓋南方有櫸柳。以葉涂肌。則青赤如毆傷者。剝其皮置膚上。以火熨之。則如棒傷。水洗不下但毆傷者血聚則硬偽者不硬耳事見天中記。又聞有野芋擦汁肌上。亦類傷痕。民之情偽。何所不作。所當詳也。
撞木鐘
訟者求勝心切。每好使錢。謂之鉆門路。奸徒從中播弄。紿之曰。吾有路矣。議金若干。固封。交在事人掌之。待事成交收。其后事幸中。則曰、孔方兄之力也。訟者感激圖謝之不暇。何暇窮其所以。不中。則曰、爾不能言。或曰、爾理太屈。官無能為。以原金反之。訟者得金。亦不虞有他。所以百不發一。謂之撞木鐘。亦曰撞太歲。明世巳有之。見逌旃瑣言。判訟者切宜堤防此事。
謹關防
凡內署辦事當在二堂使近宅門書役于門啟事。必先知之。星卜異色人。勿與之相接。子弟門客。勿使與所治人往來。吏役婦女。勿使出入內署。見紳士。令門子左右之。不得刻離。求見太數。則辭之皆所以謹關防也。
所行皆是吏自畏服
或問兩漢多循吏。而后世不逮。其故何歟。曰、漢時郡縣得自辟吏。山吏掾可至公卿。所舉皆一時賢士。用以自輔。而吏掾亦皆竭力效智。鼓舞于功名之路。而不為奸。以此致治。何事不理。所以汲長孺高臥歲余。而東海大治。操此道也。后世科舉與吏掾分為兩途。重科舉而賤吏掾。居吏職者。皆市井無賴子。既無由策力功名之途。惟作奸犯科耳。州縣稍不聰察。便為所誤。何山收其指臂之力哉。州縣以一身展轉于催科詞訟簿書期會之間。事如猬集。應接不暇。八面受敵。神耗力竭。猶不足以勝之。其有余力與民興利革弊。勸學明農乎。此兩漢循良之治。所以不可幾也。今既不能不與若曹共事。然則馭之之道奈何。曰、清正以率之莊敬以臨之忠告以導之小過則恕之大過則譴之凡已所行皆是。吏自畏服。
約吏當嚴
真西山謂撫民當寬約吏當嚴固也。而嚴之中。亦自有道。無心之過。可恕也有心之過不可恕得罪本官可恕也得罪百姓不可恕數十錢之贓。可恕也數百錢之贓不可恕以杖懲之可也以言辱之不可如是。雖嚴不怨矣。
馭書役之道
凡書役二堂稟事不可令其獨入必令班役站堂。然后喚入。凡接書役不可假以辭色公事外不可泛交一語凡書役不可使知本官有體恤之意凡票差須溥不可專差數人凡役遠差歸。有奔走之勞。不可差勾詞訟。差之彼且以為酬我矣凡書役有犯贓受責者。不可遽聽其隨官遠出人且以為又近之矣。
遠弊之道
凡鞫訟獄。不可使胥吏在旁饒舌。及點頭搖腦。賣弄眼色其弊謂之滿堂皆官凡值堂役。不可使在堂評論外事。使聞乎內。凡公出。不可使跟役在后。評論民事。使聞于官其弊謂之隔壁告狀。
待胥役必公溥
待胥役必公溥。如有事呼書吏則曰某房不可專指一書之名而呼之也呼班役則曰某班不可專指一役之名而呼之也若以其人麤能辦事。指名呼之。至于再四。則所呼之人。必夸耀于人曰、官用我矣。而外之人亦指而目之曰、此官之所信任者。于是竊官之聲靈。招搖撞騙嚇詐之弊。無所不作。而官聲壞矣甚矣居官之難雖啟口呼喚之間不可不謹也。
禁用鐵索
差役詐贓。恃用鐵索。每勾攝人。輒以鐵索擊其項。被系者以金解之。謂之解鎖錢。曩在芷江知其弊。凡在官人鐵索概收之。貯以桶。封置廳事禁不得私藏于家有大案應用鎖者。啟官發之。其余詞訟細故。概不許用并以不許用鎖之故朱書差票中以故受害者差少。
書差詐贓藉大案
書差勒贓。多藉大案。曩所厯州縣。惟辦命案一節。似無遺憾。凡遇報人命。即喚其人入署。面喻之曰、汝速歸。鳩齊保鄰尸屬于尸所聽審。不許搭棚張彩。有杯水之費。隨裹米而往。詢明情由。不抵之案即于尸場發落告以案結之由不許入城應抵之案。祇帶正犯收禁告以應得之罪不許余人入城默記供情。于內署發稿通報初猶差專役迨后并專役亦不差矣初猶帶刑書迨后并刑書亦不帶矣其有證佐不具。不得確供者。不得已乃諭令入城即日詢明定案告之曰、此案應引某律。得某罪。雖官亦不能高下其手。況吏乎。爾輩速歸。留此無益也。若逗留探聽則處及寓家。自用此法。書差均不能染指。然所以能如此者。由雍正八年蒙世宗憲皇帝特恩。發往鄰省學習。得以豫習刑名之學。故厯官以來。無復棘手之案。而差乃不為民累也。
包莊
北方有包莊之弊。包莊者。如一縣中有村莊若干。其黠者歲納縣胥金。使之庇己而免其差役。謂之包莊。以故每雇車募馬。惟不包之村是問。而巳包者不與焉。又凡雇募車馬。奸胥所呈票內。每不指定村莊。一任承差應東之西。應西之東。而行賄者得免焉。謂之賣差。均不免偏枯為累。莫若先將縣內村莊若干。造一冊。存于內署。其村莊之大小。均于冊內注明。每不得巳而有雇募之事。酌村莊之大小。定所雇之多寡。由內署指定莊名。以次輪雇。周而復始。則差徭既均。而二者之弊俱息。
備車備馬之弊
凡雇車。依府帖定數可矣。何取贏焉。必贏其數。而后吏有車可賣也。凡一車四馬可矣。何取五焉。必五其馬。而后吏有馬可乘也。言備者。額外備之。所以防缺失。慎差務。俾官有不得不從之勢也。殊不知車雖備。離縣郊則賣其贏矣。而所以應差者。仍定數也。馬雖備。出縣門則乘其一矣。而所以駕車者。仍四馬也省一車則民省一車之累省一馬則民省一馬之累何以備為哉。
民得自言其情則不畏吏
周禮、府史胥徒庶人在官者。皆有職名。有廩祿。祿足以代其耕。故皆廉平自好。后世不然縣有六房。房設典吏。皆市井之黠者充之。以冀膺冠帶。其實未嘗在官任事。在官任事者書辦也。書辦大率貧猾無賴。竄身于官。既無職名。又無廩給。赤手在官。勢難枵腹從事。惟以作奸剝民。為飲食衣履仰事俯給之計是胥吏無田以剝民為田胥吏無所以作奸為所緩之則百計營私急之則一紙告退既有日辦百為。勢難任彼皆去。此當官者不可明言之隱也。然則操何道而使不為民害乎惟有平易近民日勤堂事民得時時見官而自言其情則不畏吏吏自不能滋為民害矣舍此別無長策也。
胥吏不可輕革
胥吏茍非蠹民不可輕革若偶有違誤。即行黜革。勢必不敷差遣。后雖有害民者。不能革矣且今日以無罪而革之后日必以為無罪而復錄之其害民滋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