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總論(2)
- 明倫匯編皇極典登極部
- (清)陳夢雷
- 4308字
- 2015-12-27 00:19:42
未可知在季氏也定哀多微辭主人習其讀而問其
傳則未知己之有罪焉爾
谷梁傳不言正月定無正也定之無正何也昭公之
終非正終也
注
死在外故
疏
釋曰非正終案桓公之薨于齊與
干侯不異莊公不即位而書正月何解以十八年
如齊至即薨薨而當歲即入入而莊公繼位行既
殯逾年之禮但以先君殺而后立不忍行即位之
禮今昭公前年薨今年喪入定公既殯不居正月
之前欲行即位非踰年之始非始非正故未得即
位不得比之莊公
定之始非正始也昭無正終故定無正始不言即位
喪在外也
胡傳元年必書正月謹始也定何以無正月昭公薨
于干侯不得正其終定公制在權臣不得正其始魯
于是曠年無君春秋欲謹之而不可也季氏廢太子
衍及務人而立公子宋宋者昭公之弟其主社稷非
先君所命而專受之于意如者也故不書正月見魯
國無君定公無正主人習其讀而問其傳則未知己
之有罪焉耳
大
全
薛氏曰元年書正以正其始昭公已卒定公未
克踐祚是昭公之末世未得為定公之始年也
沙隨程氏曰定公未立先書元年春者追書也
汪氏曰秦以前皆逾年即位漢惠以后即位于先
君即世之年然猶逾年改元自漢帝禪即位改元
于昭烈崩之次月厥后皆一年二君而兩建元矣
然朱子綱目必大書先君之年分注嗣君之改元
以為君臣父子之教所關甚大皆取法于春秋逾
年改元之意此年雖定公未即位而追書元年春
者以昭公已薨則是年實嗣君之年不可不書元
年春亦猶晉建武元年愍帝既廢元帝始于三月
即晉王位而綱目追書建武元年春正月也
公即位
春秋夏六月癸亥公之喪至自干侯戊辰公即位
注
定公不得以正月即位失其時故詳而日之
公羊傳癸亥公之喪至自干侯則曷為以戊辰之日
然后即位正棺于兩楹之間然后即位子沈子曰定
君乎國然后即位即位不日此何以日錄乎內也
注
內事詳錄善得五日變禮或說危不得以逾年
正月即位故日主書者重五始也
疏
解云書日所
以得變禮者癸亥之日公喪乃至戊辰之日然后
君即位象五日殯訖即位之禮故錄日以明之言
其變而合禮矣
谷梁傳殯然后即位也定無正見無以正也逾年不
言即位是有故公也言即位是無故公也即位授受
之道也先君無正終則后君無正始也先君有正終
則后君有正始也戊辰公即位謹之也定之即位不
可不察也公即位何以日也
注
據未有日者
疏
釋曰解定公即位特異常文者
欲言繼弒公好卒欲言好卒卒非正終不即日逾
年乃至至正月當即位而皆失時時不得同于常
禮禮有異文文書之在夏是有故與無故兩文并
見即位雖同而時義有別理有所見見必有意故
曰不可不察也
戊辰之日然后即位也癸亥公之喪至自干侯何為
戊辰之日然后即位也
注
癸亥去戊辰六日怪不即位
正君乎國然后即位也沈子曰正棺于兩楹之間然
后即位也內之大事日即位君之大事也其不日何
也以年決者不以日決也此則其日何也著之也何
著焉逾年即位厲也
注
厲危也公喪在外逾年六月乃得即位危故日
之
于厲之中又有義焉未殯雖有天子之命猶不敢況
臨諸臣乎周人有喪魯人有喪周人吊魯人不吊周
人曰固吾臣也使人可也魯人曰吾君也親之者也
使大夫則不可也故周人吊魯人不吊以其下成康
為未久也君至尊也去父之殯而往吊猶不敢況未
殯而臨諸臣乎
胡傳昭公之薨已越葬期猶走得返至于六月癸亥
然后喪至而定之即位乃在是月之戊辰蓋遲速進
退為意如所制不得專也以周書顧命考之成王之
崩在四月乙丑宰臣太保即于是日命仲桓南宮毛
俾爰齊侯呂伋以二干戈虎賁百人逆王世子釗于
南門之外延入翼室宅憂為天下主不待崇朝而后
定也今昭公喪至在葬期之后公子宋自壞隤先入
猶未得立是知為意如所制不得以時定非為正棺
乎兩楹之間故定之即位不可不察也夫即位大事
也宗嗣先定則變故不生蓋代君享國而王其察宜
戚宜懼一失幾會或萌窺伺之心至于生變則為不
孝矣古人所以貴于早定國家之本也今昭公之薨
定公之即位春秋詳書于策非為后法乃見諸行事
為永鑒耳
大
全
家氏曰定公之立不書即位正也今書即位以
其篡君之子受位于賊特書即位以正之也定公
而能執子臧季札之讓逃而去之夫然后于義為
盡今也受位于賊臣曾不曰先君有嫡子在我不
當立偃然自以為己之所當得是與篡何遠哉春
秋書即位從桓宣之例夫豈與之亦以誅之也
朱子全書
答潘子善書
問康王釋喪服而被袞冕且受黃朱圭幣之獻諸家
皆以為禮之變獨蘇氏以為禮之失曰天子諸侯之
禮與士庶人不同故孟子有吾未之學之語蓋謂此
類耳如伊訓元祀十二月朔亦是新喪伊尹已奉嗣
王祗見厥祖固不可用兇服矣漢唐新主即位皆行
冊禮君臣亦皆吉服追述先帝之命以告嗣君蓋易
世傳授國之大事當嚴其禮而王侯以國為家雖先
君之喪猶以為己私服也五代以來此禮不講則始
終之際殊草草矣
丘浚大學衍義補
祭告祈禱之禮
舜典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
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臣按王者中天地立為神人主是以其初即位也
明則詔告于遐邇之臣庶幽則祭告于上下之神
祇帝舜受堯之禪以有天下受終文祖之后遂類
祭于上帝謂之類者意其所祭者非特一帝也凡
夫后土社稷與夫境內祀典所載者皆聚合于上
帝而并祭以告之焉始也受終于文祖僅告于受
命之祖一廟而已茲于祭帝之次乃精意以享夫
三昭三穆之宗焉既禋祀矣于是望祀天下之山
川遍索天下之群神蓋以道里遼遠不能親詣望
所在而遙祭之祀典眾多恐有或遺按所有而遍
及之也洪惟我列圣登基之初首祭告于郊廟社
稷繼遣臣僚分祭天下山川等神蓋與有虞之制
越千載而符合也或曰自漢以來解書者咸從周
禮注疏依類之類孔注祭法六宗之宗蔡傳本朱
子非茍同者而取之不以為非曰神之大者上帝
也其次后土其次五土五谷之神舜告攝位雖山
川群神咸望祭而遍及之乃獨遺后土社稷乎受
終文祖文祖之外豈無他祖宗若曾若祖若禰者
而皆不使之與聞乎胡宏取晉張髦之說雖與周
人祖有功宗有德之制不合然帝王異世不相襲
禮其制不必盡同也孔注謂文祖為堯文德之祖
廟有祖斯有宗合此六宗以為七廟故舜始則受
終于祖繼則禋享于宗焉注家又謂四時寒暑日
月星水旱為所尊祭故謂之宗嗚呼后土社稷此
之六者卑耶胡乃遺之也況寒暑即四時之候水
旱乃雨旸之變既祭四時則寒暑在其中矣水乃
雨之淫旱乃旸之亢不常有也古有雩祭蓋有所
因攝告之際夫水旱而預祭之何居或又謂三昭
三穆出于周非帝世制也曰七世之廟可以觀德
商初已有七廟矣安知其非承虞夏之遺制乎
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大禹謨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
論語曰予小子履敢用元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
武成厥四月哉生明王來自商丁未祀于周廟邦甸
侯衛駿奔走執豆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
漢文帝即皇帝位入未央宮十月辛亥見于高廟
光武即位于鄗為壇營于鄗之陽祭告天地六宗群
神
唐高祖即皇帝位命兼太尉蕭造告于南郊
宋太祖即皇帝位差官告天地社稷群神
高宗即位告于昊天上帝
孝宗以三十二年受禪奏告天地宗廟社稷景靈宮
諸宮觀諸陵紹興兩攢宮光宗寧宗亦如之
臣按國家之事孰有大于受終繼體者哉繼天命
以出治承祖宗而踐阼必行祭告之禮自堯舜禹
湯周武皆然自秦漢以來禮文茍簡乃有行不行
者創業之君出于草創繼世之君拘于諒暗遂無
一定之制宜以唐虞之世為則蓋舜受堯禪以姓
言則舜與堯異以位言則舜受之堯蓋兼創與繼
也方其攝位之初既以告于文祖而遍祀群神矣
及夫堯喪既畢之后而復至于文祖廟而告之焉
竊意告祭之禮宜于嗣統之初遣禮官告即位于
郊廟社稷群望分遣近臣遍祭于天地群神迨夫
喪畢之后特于常祀之外如舜格文祖之比擇日
躬詣郊廟行禮庶幾合于舜典之義
荊川稗編
即位謹始例
人君嗣立逾年必改元此重事也當國大臣必以其
事告于廟秉筆史官必以其事書于策緣始終之義
一年不二君故不改于柩前定位之初緣臣民之心
不可曠年無君故不待于三年畢喪之后逾年春正
月乃謹始之時得理之中者也于是改元著新君即
位之始宜矣即位而謹始本不可以不正為子受之
父為諸侯受之王此大本也咸無焉則不書即位隱
莊閔僖四公是也圣人恐此義未明又于衛侯晉發
之書曰衛人立晉以見內無所承上不請命者雖國
人欲立之其立之非也在春秋時諸侯皆不請王命
矣然承國于先君者則得書即位以別于內復無所
承者文成襄昭哀五公是也圣人恐此義未明又于
齊孺子荼發之荼幼固不當立然既有先君景公之
命矣陳乞雖流涕欲立長君其如景公之命何以乞
君荼不死先君之命也命雖不敢死以別于內復無
所承者可也然亂倫失正則天王所當治圣人恐此
義未明又于衛侯朔發之朔殺伋壽受其父宣公之
命當有國矣然四國納之則貶王人拒之則褒于以
見雖有父命而亂倫失正者王法所宜絕也由此推
之王命重矣雖重天王之命若非制命之義亦將壅
而不行故魯武公以括與戲見宣王之欲立戲仲山
甫不可王卒立之魯人殺戲立括之子諸侯由是不
睦圣人以此義非盡倫者不能斷也又特于首止之
盟發之夫以王世子而出會諸侯以列國諸侯而上
與王世子會此例之變也而春秋許之鄭伯奉承王
命不與是盟此禮之常也而春秋逃之所以然者王
將以愛易儲貳桓公糾合諸侯仗正道以翼世子使
國本不搖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所謂一匡天下民
到于今受其賜者也至是變而之正以大義為主而
崇高之勢不與焉然后即位謹始之義終矣萬世之
大倫正矣故曰春秋之法大居正非圣人莫能修之
謂此類爾
辨嗣君踰年即位
先儒皆以春秋君薨嗣子逾年即位為正非也不知
圣人所書正以譏非禮且啟禍亂之門也在禮天子
崩七日而殯既殯嗣子即位稱王以示天下之有主
也諸侯薨五日而殯既殯嗣子即位稱公以示一國
之有主也觀書顧命及康王之誥曰乙丑王崩齊侯
以二干戈虎賁百人逆子釗于南門之外延入翼室
恤宅宗癸酉王麻冕黼裳既尸天子太保畢公率四
方諸侯執壤奠群公既已聽命相揖遜而出王釋冕
反喪服此嗣君即位之常禮也夫成王崩齊侯必逆
元子釗入翼室居憂以為天下宗主及既殯遂麻冕
黼裳稱王受冊命同瑁而即位矣既尸天子受諸侯
之奠贄作誥報之君臣之分已定乃釋吉兇之服行
喪禮自乙丑至癸酉九日之間已行即位之禮斯周
公之舊典夫子定書取之以存周制周公孔子豈不
知君父方崩嗣子遽吉服即位改元為未可哉蓋以
大位奸邪之窺名號不早正則窺伺奪嫡之禍作矣
豈惟天子則然方周公薨喪未逾年伯禽因徐戎之
伐稱公以興師蓋諸侯亦然也迨至周衰此禮喪亂
始有逾年即位之制其未逾年也天子不稱王諸侯
不稱公名之為子故平王以隱三年春三月崩至秋
武氏子來求賻奠雖逾三時不稱天王之使以威王
未即位也襄王以文八年秋八月崩至明年春毛伯
來求金雖逾年猶不稱天王之命以襄未葬嗣君未
成君也昭二十二年景王崩于夏四月至冬十月王
猛猶稱子則異乎康王嗣天子之禮也魯莊公薨于
秋八月子般至冬十月而稱子文公薨于春二月子
赤至冬十月而稱子襄公薨于夏四月子野至秋九
月而稱子其他列國皆然僖九年春宋公御說卒其
夏襄公稱子會于葵丘僖二十二年夏衛侯毀卒其
冬成公稱子盟于洮如此之類異于伯禽嗣諸侯之
禮矣嗚呼一人之家不幸喪其主父不有家督以為
之主則豪奴悍婢與其他人窩其私藏謀及田宅必
矣矧大而一國又大而天下其可一日而無君乎方
先君不幸逾年而后正嗣君之位號何以絕覬覦之
望塞禍亂之萌耶所以尹氏得以立子朝而抗猛王
室以危諸父得以立閔而弒般襄仲得以立宣而弒
赤魯以大亂春秋之多變故蓋始于此也使從周公
之典名位早定豈至是乎圣人于春秋所以書其逾
年即位及嗣君稱子者皆著其變周禮而啟亂源也
近世蘇氏讀書顧命康王之誥及據漢儒記禮之說
與春秋列國之制謂康王以嘉服見諸侯又受乘黃
玉帛之幣為非禮且曰使周公在必不為此夫周公
制禮成康之君召畢之臣相與守之以為常制豈有
非周公之典成康召畢乃行之乎行之非禮夫子定
書乃取之乎不知書之所以存顧命者正以見春秋
之非爾蓋蘇氏不究春秋之旨故誤為之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