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2)
書名: 臺灣私法物權編作者名: 佚名本章字數: 4899字更新時間: 2015-12-27 00:18:41
臺灣古稱荒服,土著老少,內地客民鶩利而來,風氣宣淫,土地松惡,其客死無依者累累相望也。舊棺槥率寄頓城廂南北壇中,重洋遠隔,音耗不聞,內地眷屬搬運為難。干隆二十四年,臺灣縣知縣夏瑚心甚憫之,設法捐貲,代運至廈,俾客亡親屬各按氏籍赴廈識認,一時傳為善政。其詳文略曰:伏查臺灣遠隔重洋,內地商民人等謀利奔馳,往來如織,其間留滯病故者實繁有徒,悉寄南北二壇及城廂廟宇。在臺既無眷屬管顧,而內地之親族慮及波濤之險阻、工費之浩繁,運葬甚罕,停積日久,累累相望,傷心慘目。前于飭埋民間棺骸之便,查出流寓棺骸共計三百五十八具,悉屬歷年停頓,搬運無期,若不籌議歸埋,必致拋殘海外,實堪憫側。輾轉思維,惟將有姓名籍貫之棺骸代運赴廈,仍先移知原籍,不必出差,只須示召親屬,定限半年內赴廈認領,既免涉險多費,自必爭先恐后,而客死枯骸庶得咸歸故土。但至廈之日,必須寄頓有所,經理有人,自應預擇附近海口寬曠廟宇一、二處以資停寄,選撥誠妥僧人,按月給予辛勞銀兩,端司其事。俟船戶續續運交棺骸之日,設簿逐一登記,小心存貯,俟親屬赴領,即將其領姓名、月日登記簿內,以憑查考。如一年之后無人赴領,就于廈門預擇無礙閑僻官山,作為義冢。至期即令該僧人雇工抬埋,將死者之姓名、籍貫,深文鐫刻小碑,豎立墳頭,以便識認。所有掩埋工費,每具酌給銀四錢,并將年月日期,抬埋棺柩若干具,用過工資若干兩,逐一填簿,不得遺漏。于每年夏杪,令該僧人將或領或埋總數注明原簿,繳廳備查,照抄一本,行知臺邑存案。如此辦理,則流寓棺骸不致再有累積,可免暴露拋殘之慘,似亦敬體憲仁之一端。現將查出有姓名、籍貫之棺柩九十三具,每具捆扎草辮,計需草工銀三錢,抬至海口用夫四名并雇囗〈舟古〉船運交海艇,需工腳銀五錢,共需銀八錢。至廈打抬寄頓,每具用夫四名,酌議價銀四錢。又骸礶一十四身,交船上岸共擬夫價銀二錢以上。通共需銀一百一十四兩四錢,按數捐出給辦。所有查出姓名籍貫未確,及無姓名籍貫之棺柩共二百四十八具,似難遽運。俯容申請內地各府行縣出示曉諭:民間如有親屬在臺歿故未經開留姓名籍貫者,限半年內逐一開明,并棺礶記認,停寄處所具呈籍縣,移知過臺一體代運,統以一年為期;如過期尚無移知,則屬實在無主,毋庸運廈,就臺地另擇義冢掩埋;倘或查辦時有親屬領運,仍聽其便。此次辦竣之后,每年春季風平浪靜之時,循照查辦一次,永遠遵行。但在臺查辦,得以悉心區劃,在廈之寺僧辛勞及掩埋工費,應先捐廉俸銀五十元,以資經理。惟是船只系臺防廳專管,應作何飭配?免差或另籌船只免應差使端運棺骸之處,未敢擅議。而在廈選擇廟宇,遴委僧人及預撥官山,代給辛勞工費各若干之處,未便懸定,不揣冒昧,謹造具流寓棺骸數目清冊,據實詳明,伏祈憲臺察核,賜移臺、夏二防廳定議舉行。
第一○諭示
署福建臺灣北路淡水總捕分府、加十級記錄十次張,為勒石示禁,以垂久遠事。案據舉人許超英,貢生魏紹華、葉呈芳,暨生監總理、郊行鋪戶人等僉稟:臺地五屬界外荒山,凡無耕無賦之地或畬或麓之區,均聽流寓民人隨處筑墳瘞葬。經于嘉慶年間,欽奉皇上恩詔,大憲札行,即如我塹垣自入版圖,生斯葬斯,相安相樂。查干隆四十二年間,息莊佃民及紳士人等先后稟請各前憲準以香山埔內外獅山一帶山麓曠地巡司埔、枕頭山、蜈螟窩、雞蛋面、風吹輦、石頭坑及埔頂設為義冢各在案。又蒙各大憲行飭,準以界內番山之金山面、大崎、雙溪、青草湖、石碎侖、茄苳湖,至鹽水港老衢崎止,概為冢牧之地。至道光年間,李前憲捐廉,買郭陳蘇之土地公坑以東大崎、雙溪口、金山面等處橫直各三千余丈以為義冢,但民人隨處埋葬,合塹久蒙厚澤。至道光十五年間,塹南界外之番山有墾戶金廣福奉諭設隘筑堵,以防兇番,自樹杞林起,至中港三灣,連結三十余里,末墾以前,附近人民葬坆不少;自墾以后,藉墾混界,戕害甚多,破確露骨漫山遍野,為子若孫誰不酸鼻,往來行旅莫不傷心。雖經各憲先后設立義冢,奈歷年既久,生齒日眾,各義冢已魚鱗層迭,且被墾戶藉墾,生索威逼遷移,稍拂所愿,輒加錐鋤,盜挖牌記,抽滅骸確。有力者用銀買好,給與山批;無能者懇求還骸而不可得。縱令爭較互控,反言物各有主。蓋思皇恩廣大,恩詔頻頒,憲德高深,札飭屢推,是枯骨久沾厚澤,何市利竟敢居奇,實屬上負皇仁,下悖憲章也。爰是相率籌議將前定各處界,合請勒石嚴禁,毋許私墾田園,混占冢界,藉墾生端。即金福所墾之處,有不堪為田園、不便以耕種之山畬巔麓,應請附近民人隨處安葬,該墾戶、佃人不得藉端刁難,亦不得持為奇貨,致畬爭端。即墾內旱瘠埔窩無礙田地陂圳者,亦應聽人瘞葬;如謂墾費所需,隘糧攸關,似應酌給幫貼,或五元或三元,隨力措辦;倘若修筑,毋許阻索,即在平時,亦戒戕傷。是否妥洽?懇請鴻裁,僉乞恩準核案,出示勒石嚴禁,切稟等情。據此,當經前分府朱飭差查勘,未據報到。本分府蒞任,據該差高升、蔡云勘明各處冢坆界址及金廣福承墾地方山場,逐一繪明圖說明白,稟復前來,除批示外,合行出示勒石嚴禁。為此,示仰合屬紳耆、墾戶、佃民人等知悉:爾等當知掩骼埋胔,古有明訓,豈容藉端阻葬,任意踐踏。經各前憲先后捐買義冢牧場界內,概聽民人隨處瘞葬,該處居民不得再行混占冢界,私墾耕種。即金廣福墾界內旱瘠埔窩無礙田地陂圳者,亦應聽人瘞葬。惟墾費所需,隘糧攸關,準予酌給番銀或三元或五元,隨力措辦。倘若修筑,毋許阻索,即在平時亦戒戕傷,庶凡生養有地,死葬有方,以安幽魂。該民人等亦不得在別人契買界內,藉端占筑虛埋,希圖售賣漁利,致干查究,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咸豐元年九月日。
給冢人立碑舉人許超英
貢生魏紹華、葉呈芳
暨生監總理郊行鋪戶人等同勒石
第一一義冢碑文
蓋聞脫驂贈喪,孔子有解組之義;掩胔埋骼,文王發施濟之仁。南素讀圣賢書,守祖宗訓,如遇善舉,無不量力而為之。茲本處有山崗一所,迄數十年來,凡屬附近鄉里多在此處埋葬骨殖,均弗而聞;倘明以間,業必微租、物各有主之條未免大干乎例禁。今而鄉耆士庶明約寬其既往,昭示來茲,即于本山東至第二條小龍頂為界,西至小龍頂為界,南至茶園岸為界,北至水流落為界,四至各立界石,內許其建置坆墓,掩葬先人;若于界外再侵立錐地,定必請官究治,決不姑寬。其各體諒,毋違,是所厚望焉!特此布告,咸使周知。
太歲己亥年六月日業主鄭賓南立。
第一二合約創建義冢樂施田業字
同立合約創建義冢樂施田業字業戶徐景云,總理劉兆榮,紳耆張福東、謝合源、劉阿元、曾益昌、曾昌坤、莊阿三、胡恒源、薛成彩、陳逢熙、曾文郎、劉阿安、曾昌坎、徐云興、徐石康、徐海檀、徐敬維等。緣我大溪墘一帶地方未有義冢,骸骨拋露,云有不忍之心。爰集總理、莊耆公同商議,將云上年間樂施冢地,土名伯公崗山頂,創建義冢。將各莊所有無嗣孤骨,倩工收殮于伯公崗山頂,創建義冢一大穴,其用費由莊中隨人樂意捐題;如有不敷多少,系云一力抵擋,不用加派莊人。云即將冢地墘樂施業一段,東至冢地為界,西至浮圳與云毗連為界,南至石泉為界,北至冢為界,四至公同面踏分明。每年帶錢糧銀三元,贌佃實收租谷十石,以為祭祀,交就近總理、莊耆辦理,永遠作為祭祀用費。此乃云自己發心樂施,即邀總理、莊耆公同妥議,創建義冢,喜捐樂施之田業,日后子孫不敢異言。口恐無憑,同立合約字二紙一樣,云收執一紙,總理、莊耆付執一紙,永遠為照。
批明:此田原帶云自己大坡水灌蔭,應歸云之佃人耕作納租,不可別贌別佃。誠恐水源爭放,反為不美,立批是實。
再批明:丈單系與徐景云共單,批照。
批明:東至冢地,是伯公門首由中心崀透徐景云陂下曲落車路為界,南至石線車路為界。此四至內下下田一甲三分二厘。
光緒十九年(歲次癸巳)三月。
莊耆李干信、徐海檀、徐敬維、彭觀妹、徐云興、徐石康、薛成彩、曾昌坎
曾昌坤、胡恒源、曾益昌、莊阿三、劉阿元、徐阿豪、劉阿安
代筆曾文郎
莊紳耆謝合源張福東陳逢熙
總理劉兆榮
同立合約創建義冢業戶徐景云
第一三諭示
欽加同知銜、署新竹縣正堂施,為出示嚴禁事。本年二月三十日,據舉人吳士敬,生員陳朝英、梁昌年、陳朝龍,暨紳耆郊鋪等僉稟:合塹自入版圖以來,迭蒙列憲捐廉置買及墾戶開墾,先后諭奉設立義冢。香山牛埔內外獅山一帶,又巡司埔、枕頭山、蜈螟窩、雞蛋面、土地公坑橫直各三千余丈,又樹杞林起至中港三灣聯絡七十余里,概準民間隨處埋葬,有案可據,并泐石豎皷樓下可考。近來南門口巡司埔罕有不色之人,心存不端,不特移界毀冢,栽種營私,而且私設小車,一車可駕一牛,不論崎嶇平坦,牛可以行,車即能到,戕壞冢山坆墓孔多,棺骸暴露。伊等目擊心傷,連名僉乞核案,重新示禁,迅飭查拘嚴究等情。據此,查此案前因違禁戕毀,經前廳嚴禁在案,今該處又有奸民私設小車,戕壞官山坆墓,尤屬可惡,亟應示禁,以安窀穸。茲據前情,除批示并飭差查拘究治外,合行出示嚴禁。為此,示仰合邑軍民人等一體知悉:自示之后,所有官山冢地界內,皆系民間埋葬棺骸,無論崎嶇平坦,不準再行混占營私以及私設一牛小車,致令戕害坆墓;倘敢故違,立即差拘究治,決不寬貸,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光緒七年六月日給。
第一四轉典契字
立轉典契字人洪石官,有自典瓦店一座一間,址在郡城經廳巷,坐東向西,東至內屏,西至滴水,南至鄭家,北至本壁,四至明白為界。今因乏銀需用,托中轉典與水雞潭義冢董事承典,三面議定照原典六八銀二十大元。其銀即日同中收訖;其店即交付銀主掌管,不限年月,聽憑取贖。保此店實系石自典之業,與別人無干,亦無重張典掛他人來歷不明為礙;如有前礙,典主抵擋,不干銀主之事。此系兩愿,各無翻異,恐口無憑,合立轉典字一紙,繳連上手契字二紙,共三紙,付執為照。
同治四年四月日。
為中人升仕升
代書人薛秋水
立轉典契字人洪石官
第一五賣斷山園契字
立賣斷山園契蔡牛港,今有祖上蔡陶源公明買孫榮山園一坵,坐落水雞潭,土名新昌里三角尾,即新冢尾。東至車路,西至冢山,南至楊家墓,北至車路。東量至西橫闊六十四弓,南量至北直長一百二十八弓,內應扣蔡家祖墳橫闊三十二弓,南量至北直長二十一弓除外,余剩現耕為園,年納供粟一石五斗正。今因乏銀別創,先問親疏伯叔兄弟侄不肯承受,外托中將此山園一坵,賣斷與集善堂作為義冢,三面言議本日得過六八番銀六十大元。其銀即日收足;其山園聽憑集善堂永遠管業。自賣斷之后,永斷葛藤,不敢別生枝節。但此山園系港祖遺明買園業,與他人無干,亦無重張典當他人財物;倘有來歷不明,系港出頭承擋,不干銀主之事。此系二比兩愿,各無反悔,恐口無憑,合立賣斷山園契一紙,并繳上手老契六紙,共成七紙,付永遠執照管業,此據。
即日同中過來六八佛銀六十大元,收訖清楚完足,再照。
其上手老契遺失四紙,日后尋出,永為廢紙,合應批明,再照。
光緒六年十月日。
知見人蔡蒼梧、大雹
為中人哲、葉為春、蔡秀三
代筆錢正中
立賣斷契字人蔡牛港
第一六執照
執照
欽加同知銜、署理臺灣府臺灣縣正堂、加十級紀錄十次祁,為給照事。照得西關外賭棍黃江等,在偷食橋頭地方開場聚賭,經將其賭屋四間查封召變。即據水雞潭義冢董事鄒鼎元赴縣稟稱,情愿備價六八銀二百二十元承買,以為義冢祀業。又經據情轉詳請示去后,茲蒙府憲轉奉本道憲批:該董事鄒鼎元承買為義冢祀業等因,并據該董事鄒鼎元將價銀如數稟繳前來,除飭差起封歸管外,合行給照。為此,照給水雞潭積善堂義冢董事即便收執,將偷食橋頭四角賭屋四間遵照承管,永為水雞潭義冢祀業,不準稅開賭間;倘敢故違,一經察出,立即對變拘究,決不寬貸,凜之,慎之,毋違,須照。
光緒九年五月二十六日給。
右照給水雞潭董事鄒鼎元等準此
第一七執照
執照
即補清軍府臺灣府臺灣縣正堂、加八級軍功加一級紀錄四次沈,為給照管業事。照得本縣標封戲臺林義賭屋一座,前后廳房四間,坐西向東,東至街路,西至九屎巷,南至葉家井邊,北至曾炎之屋,業經先后出示召變在案。茲據東安上坊地保吳芳稟報:水雞潭積善堂董事張建功出為承買,估議時價六八番銀七十元,稟請起封給照管業。并據繳到屋價前來,除飭保起封交管,并將價銀撥入書院等項工程內應用外,合給印照。為此,照仰該業戶張建功即便執照管業,切切,須照。
計開:標封入官戲臺后林義賭屋一座,前后廳房共四間。
光緒十三年十月 日給。
右照給買戶張建功準此
縣 限 日銷
第一八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