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大荒西經(4)
- 山海經校注
- 郭璞
- 3109字
- 2015-12-27 00:07:19
6 郭璞云:“自竄于巫山,巫山今在建平巫縣。”郝懿行云:“(漢書)地理志云:『南郡巫。』應劭注云:『巫山在西南。』郭云『今在建平巫縣』者,見晉書地理志。”
珂案:夏耕斷首神話,充分表現成湯亦是具有神性之英雄人物,故其伐夏也,亦得神助。墨子非攻下云:“沓至乎,天有酷命,五谷焦死,鬼呼國,日月不時,寒暑雜至,鶴鳴十夕余。天乃命湯于鏕宮,用受夏之大命。湯焉敢奉率其眾,是以鄉有夏之境。帝乃使陰暴毀有夏之城。少少,有神來告曰:『夏德大亂,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予既受命于天,天命融(祝融)隆(降)火于夏城之閑,西北之隅。』湯奉桀眾,以克有夏,屬諸侯于薄。”是其征也。雖然,已帶宿命論之色彩。楚辭天問云:“緣鵠飾玉,后帝是饗,何承謀夏,桀終以滅喪?帝乃降觀,下逢伊摯,何條放致罰,而黎服大說?”夏殷之事,概括于此數語矣。
有人名曰吳回,奇左1,是無右臂2。
1 珂案:王念孫校改經文“奇左”為“奇?”,恐非。
2 郭璞云:“即奇肱也。吳回,祝融弟,亦為火正也。”郝懿行云:“此非奇肱國也。說文(十四)云:『孑,無右臂也。』即此之類。吳回者,大戴禮帝系篇云:『老童產重黎及吳回。』史記楚世家云:『帝嚳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后復居火正,為祝融。』是皆以重黎為一人,吳回為一人。世本亦同。此經上文則以重黎為二人,似黎即吳回。故潛夫論志氏姓云:『黎,顓頊氏裔子吳回也。』高誘注淮南(時則篇)亦云:『祝融,顓頊之孫,老童之子吳回也;一名黎,為高辛氏火正,號為祝融。』其注呂氏春秋(孟夏篇)又云:『吳國回祿之神托于?。』與注淮南異也。王符、高誘并以黎即吳回,與此經義合。重、黎相繼為火官,故皆名祝融矣。”
有蓋山之國。有樹,赤皮支干,青葉,名曰朱木1。
1 郭璞云:“或作朱威木也。”珂案:朱木已見大荒南經,青葉作青華,是也,此蓋字形之訛。
有一臂民1。
1 郭璞云:“北極下亦有一腳人,見河圖玉版。”
珂案:一臂民即一臂國,已見海外西經。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1。有人焉三面,是顓頊之子,三面一臂2,三面之人不死3,是謂大荒之野。
1 珂案:此大荒之山,蓋日月所入山之六也。
2 郭璞云:“無左臂也。”郝懿行云:“說文(十四)云:『孓,無左臂也。』即此。”
3 郭璞云:“言人頭三邊各有面也。玄菟太守王頎至沃沮國,問其耆老,云『復有一破船,隨波出在海岸邊,上有一人,頂中復有面,與語不解,了不食而死』。此是兩面人也。呂氏春秋曰『一臂三面之鄉』也。”珂案:郭說本三國志魏志東夷傳,所引呂氏春秋求人篇文,云“禹西至三面一臂之鄉”。注文“頂中復有面”句,宋本、明藏本、毛扆本、吳任臣本、畢沅校本、百子全書本,頂均作項,三國志魏志東夷傳亦作項,作項是也,頂字訛。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后開1。開上三嬪于天2,得九辯與九歌以下3。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4,開焉得始歌九招5。
1 珂案:開即啟也,漢人避景帝(劉啟)諱改。
2 郭璞云:“嬪,婦也,言獻美女(宋本作人——珂)于天帝。”郝懿行云:“離騷云:『啟九辯與九歌。』天問云:『啟棘賓商,九辯九歌。』是賓、嬪古字通。棘與亟同。蓋謂啟三度賓于天帝,而得九奏之樂也。故歸藏鄭母經云:『夏后啟筮,御飛龍登于天,吉。』正謂此事。周書王子晉篇云:『吾后三年,上賓于帝所。』亦其證也。郭注大誤。”珂案:郝說甚是。天問“啟棘賓商”,據近人研究,商乃帝之形訛,“啟棘賓商”者,即“啟亟賓帝”也,是知郭注所云為“大誤”也。
3 郭璞云:“皆天帝樂名也,開登天而竊以下用之也。開筮(啟筮——珂)曰:『昔彼九冥,是與帝辯同宮之序,是謂九歌。』又曰:『不得竊辯與九歌以國于下。』義具見于歸藏。”
4 郭璞曰:“竹書曰『顓頊產伯鯀,是維若陽,居天穆之陽』也。”珂案:經文天穆之野,王念孫校改作大穆之野,然“天穆”、“大穆”,古書并見,天、大古本一字,不必改也。
5 郭璞云:“竹書曰『夏后開舞九招』也。”珂案:經文及郭注九招,明藏本字均作韶。經文“開焉得始歌九招”,王念孫校改“得始”為“始得”,固于今文法為順,然未可以律古文法,亦不必改也。關于夏后開(啟)乘龍賓天神話,詳海外西經“夏后啟”節。
有互人之國1。炎帝之孫2名曰靈恝3,靈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4。
1 郭璞云:“人面魚身。”珂案:經文互人之國,王念孫校改互作氐,是也,見海內南經“氐人國”節注。郭注“人面魚身”四字,畢沅校本以作經文,云藏經本作經文。郝懿行云乃郭本海內南經之文。今案宋本此四字仍作郭注,則郝說是也。
2 郭璞云:“炎帝,神農。”珂案:漢書人表“炎帝神農氏”張晏注曰:“以火德王,故號曰炎帝;作耒耜,故曰神農。”然炎帝與神農在先秦古籍本不相謀,至漢以后始合而為一也。史記五帝本紀云:“軒轅之時,神農氏衰。”又云:“軒轅乃修德振兵,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是以炎帝為神農矣。繹史卷四引周書云:“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斧斤,為耒耜鉏鎒,以墾草莽,然后五谷興助,百果藏實。”拾遺記卷一亦云:“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此炎帝神農之所以號為“神農”也。有關炎帝神農之神話,其最著者厥為嘗藥與鞭藥。淮南子修務篇云:“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搜神記卷一云:“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述異記因謂“太原神釜岡,有神農嘗藥之鼎;成陽山中,有神農鞭藥處”:神話而又加以遺跡之指證焉。而明周游開辟衍繹第十八回王子承“釋疑”且云:“后世傳言神農乃玲瓏玉體,能見其肝肺五臟,此寔事也。若非玲瓏玉體,嘗藥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但傳炎帝嘗諸藥,中毒者能解,至嘗百足蟲入腹,一足成一蟲,遂致千變萬化,炎帝不能解其毒而致死,萬無是理,此訛傳耳。”無論“寔事”或“訛傳”,要為后世神農嘗藥之民間傳說,可無疑問。則炎帝之德施亦溥,愛念亦堅矣。西次三經云:“發鳩之山,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名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其堅志乃甚有父風而令人向慕無窮焉。
3 郭璞云:“音如券契之契。”
4 郭璞云:“言能乘云雨也。”珂案:此經互人國即海內南經氐人國,已見海內南經“氐人國”節注。
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蘇1。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2,蛇乃化為魚,是為3魚婦。顓頊死即復蘇4。
1 郭璞云:“言其人能變化也。”
2 郭璞云:“言泉水得風暴溢出。道,猶從也;韓非(十過篇)曰:『玄鶴二八,道南方而來。』”
3 珂案:宋本作謂。
4 郭璞曰:“淮南子曰:『后稷龍在建木西,其人死復蘇,其中為魚。』蓋謂此也。”珂案:郭注引淮南子墬形篇文,今本云:“后稷壟在建木西,其人死復蘇,其半魚在其閑。”故郭注龍當為壟,中當為半,并字形之訛也。宋本、明藏本中正作半。據經文之意,魚婦當即顓頊之所化。其所以稱為“魚婦”者,或以其因風起泉涌、蛇化為魚之機,得魚與之合體而復蘇,半體仍為人軀,半體已化為魚,故稱“魚婦”也。后稷死復蘇,亦稱“其半魚在其閑”,知古固有此類奇聞異說流播民間也。
有青鳥,身黃,赤足,六首,名曰(鳥蜀)鳥1。
1 郭璞云:“音觸。”珂案:海內西經云:“開明南有樹鳥,六首。”疑即此。
有大巫山。有金之山。西南,大荒之中隅1,有偏句、常羊之山2。
1 珂案:藏經本隅上無中字。
2 郝懿行云:“海外西經云:『帝斷形天之首,葬之常羊之山。』淮南墬形訓云:『西南方曰編駒之山。』編駒疑即偏句。呂氏春秋諭大篇云:『地大則有常祥不庭。』疑常祥即常羊也。不庭已見大荒南經。”
按:夏后開即啟,避漢景帝諱云。(珂案:此按語為原書所有,未詳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