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6)

  • 釋氏要覽
  • 釋道誠
  • 3642字
  • 2015-12-27 00:01:02

人間四事必定別離 正法念經云。一少年。二安隱。三壽命。四具足(具足即是富貴)如是四法。必定別離。智者常須觀察

地獄趣 立世論云梵音泥黎耶。此云無喜樂囗毗婆沙論云。泥犁迦。秦言無去處囗大毗婆沙論云。捺洛迦。此云不可樂。論問。何故名捺洛迦。答是那洛迦所趣故。是中有那洛迦故。名捺洛迦。彼諸有情無悅無愛無味無利無喜樂故。名那洛迦也。今稱地獄者。地底也。下也。謂萬物之中最在底下也。獄局也。謂拘局不得自在故囗三法度人經云。地獄有三種。一熱有一十八所。二寒有一十八所(此是根本)三邊又名輕系。又名孤獨。此有三別。一山間。二水中。三曠野

落地獄因 婆沙論云。由先時造作增上暴惡。身語意惡行生彼囗辯意經云。有五事死入地獄。一不信三寶。而行誹謗。輕毀圣道。二破壞佛寺。(三四)輩轉相誹謗。不計殃罪無敬順意。無有君臣父母。五已得為道。不順師教。而自貢高。輕慢謗師(地獄因果。廣有章門。此但梗[目*(既/木)])

畜生趣 立世論云。梵語底(都履切)栗車。此云畜生囗大婆沙論云。傍生謂其形謗故

畜生因 業報差別經云。具造十業生畜生。一身惡。二口惡。三意惡。四從貪起惡。五從嗔起惡。六從癡起惡。七毀罵眾生。八惱害眾生。九施不凈物。十邪淫囗辯意經云。有五事作畜生。一犯戒私竊。二負債不還。三殺生。四不喜聽受經法。五常以因緣艱難齋會

三涂 西域記云。俗書春秋有三涂危險之處。借此名也。涂猶道。非謂涂炭之義。若依梵語。云阿波那伽低此云惡道。道是因義。由履而行

八難 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北洲。五無想天。六佛前后。七世智辯聰。八生盲喑啞

修羅趣 又云阿須倫囗海龍王經。此云無善神囗大毗婆沙論云。阿素洛此云非天。又素洛。是端正義。阿是非義。謂身形不端正故囗楞嚴經云若于鬼道以護法力。成通入空。從卵而生鬼趣攝。若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于日月。從胎而生人趣所攝。若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因變化有天趣所攝。有一類下劣。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虛空。暮歸水宿。因濕氣生。畜生趣攝

修羅因 諸經論。多由嗔慢及疑。三種因生

閻羅王 梵音閻摩羅。此云遮。謂遮令不造惡故囗瑜伽論問。焰摩王。為能損害。為能饒益。名法王。答由(饒益眾生)故。若諸眾生執到王所令憶念故。遂為現彼相似之身。告言汝等自作。當受其果。由感那洛迦。新業更不積集。故業盡已脫那洛迦。是故焰摩。由能饒益諸眾生。故名法王

眾生 梵云仆呼善那。此云眾生謂眾緣所生故囗祐法師云。眾共生世。故名眾生囗唐三藏譯名有情。謂一切無情物。皆假眾緣生。今簡去無情。故云有情囗證契大乘經云。眾生者何義。佛言。是情想和合。所謂地水火風空識名色界入緣起及因業果會對而生故囗楞伽經云。一切眾無明為根本。于愛隨業流運

心 梵音。質多。又唧多。此是緣慮義。唯識論云。集起名心。即八識也囗中陰經偈云。心為人毒本。善惡隨其形。行善即趣善。行惡即趣惡囗正法念經云。一切法行主。所謂彼心是。又云。一切善不善法。心為根本囗心地者。佛言三界之中。以心為主。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谷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三乘。以是因緣。三界唯心。故名心地

志學

學 效也。白虎通云。學覺也。覺悟所不知也囗中論云。昔之君子成德立身。身沒而名不朽。其故何也。學也。學者。所以疏神達思。怡情治性。圣人之上務也。學猶飾也。器不飾。則無以為美觀。人不學。則無以有懿德。志者。學之師也。學者。患志之不立故。篇目志學焉囗僧史略云。夫學不厭博。有所不知。蓋闕如也。此土高僧。能攝異宗者。率由博學之故也

二學 毗奈耶云。佛說有二種學業。一讀誦。二禪思囗鈔云。五夏已前。依人受學。律藏五夏已后。應學無人我法

三學 僧祇律云。學有三種。一增上戒學。二增上定學。三增上慧學(又學經律論為三學)

開外學 毗奈耶云。因舍利子。降伏撥無后世外道。佛聽比丘學外論。仍須是明慧強記者。方可于一日分三時。初中二分。讀誦佛經。至晚讀外書。是故只垣中有書院。其中置大千界不同文書。佛許比丘遍讀。為降外道故。不許依其見解。地持論云。若聰明上智。能速受學者。于日月中。常以二分學佛法。一分學外典

學書 五分律云。比丘差次不知書記佛聽學書。不得為好而廢道業(魏韋誕字仲佫。誡子孫曰。書但記姓名而已)

二智 般若經云。禪學。謂開智。講學謂之演智

視肉 法苑云。莊子曰。人而不學。謂之視肉。學而不行。謂之撮囊

府庫 齊高僧僧范。善解群書。號府庫

智囊 吳支謙。字恭明。號智囊。高僧傳云。祇洹寺三千僧。皆號奘法師。為智囊

義龍 陳高僧惠榮。講學縱橫。號義龍

義虎 高僧道光。在江東研窮義理號義虎

律虎 隋高僧法愿。大明律藏。詞辯高亮。彭亨難敵。號律虎

僧英 高僧智琰。與安法師及遍知三藏結交。惠解相敵。號三英(才兼百人曰英)

僧杰 高僧僧慧。與暢法師。長講三藏號二杰囗隋高僧敬脫。號僧杰(才兼萬人曰杰)

彌天釋 道安。法師在囊陽因習鑿齒來謁云。四海習鑿。齒答云彌天釋道安

釋門千里駒 長安。常辯。二法師為上京之法匠。嗟賞奘法師曰。汝可謂釋門千里駒也

義天 婆沙論云。能解諸法義。見一切法空義。名義天

學海 高僧曇顯。山東江表。號為學海

經笥法將 并五印度學人。稱奘法師

釋門瑚璉 隋虎丘惠聚法師。汝南周弘正常嘉嘆也

慧苑琳瑯 隋高僧志念。有學名當時號也

寫瓶傳器 經云。阿難領受佛法。如瀉瓶水。傳之別器。更無遺余。瓶器雖殊。水則無別

傳燈 肇云自行化彼。則功德彌增。法光不絕。亦名無盡燈

投針 西域記云。西天十五祖迦那提婆。初謁龍猛(菩薩本滿猛以金盛)水令弟子持示之。提婆見默以針投之。弟子持返。猛問彼何辭乎。答默但投針。猛曰智矣。若人也。宜速命入于斯際會

三絕 高僧法安。身長八尺有三絕。一風儀挺特。二解義窮深。三精進潔己

四絕 高僧洪偃。博學內外。凡所著述。皆封入秘閣。時號四絕。一貌。二義。三詩。四書

五備 羅什答遠法師書云。夫財有五備。謂福。戒。博聞。辯才。深智。兼之道隆。未具者凝滯。仁者備之(或圣化物之資用。故名財也)

八備 隋彥琮。法師云。夫預翻譯有八備。十條。一誠心受法。志在益人。二將踐勝場。先牢戒足。三文詮三藏。義貫五乘。四傍涉文史。工綴典詞。不過魯拙。五[怡-臺+禁]怉平恕。器量虛融。不好專執。沈于道術。淡于名利。不欲高炫。六要識梵言。七不墜彼學。八博閱蒼雅粗諳篆隸不昧此文。十條者。一句韻。二問答。三名義。四經論。五歌頌。六咒功。七品題。八專業。九字部。十字聲

因人顯名 晉吉友。法師永嘉中到江左。丞相王導一見奇之。以為吾之徒也。因此名顯

紙貴如玉 高僧無垢眼。又云青眼律師。初譯出十誦律。京師僧尼競寫。諺云。都人繕寫。紙貴如玉

摽領 僧睿。年二十二。博解經論禪觀。能講說。司徒姚崇重之。時姚興猶未識。問崇曰睿。也如何(崇曰可謂)鄴衛松柏。及興相見語論。觀之才器。興曰乃是四海摽領

領神 高僧慧約。學窮內外。何尚之所重。竟陵文宣王。出鎮禹穴時。有名僧在座。約年夏未隆。王見斂躬盡禮。眾不悅。王曰。此上人方為釋門領神

八達 高僧支學龍。博通內外。阮膽等名士。并為知己。呼為八達

八能 高僧真觀。有八能謂義。導。書。詩。辯。貌。聲。棋

辯鼎 道安號彌天釋。學贍內外。符堅于藍田獲一大鼎。邊有篆字。朝廷人不識乃問于安。安曰魯襄公所鑄。堅敕三館有疑。皆問安師

擔筆 高僧敬脫游學時擔一筆長三如臂有人乞書大小字隨筆而成。曾無修飾。觀者無厭

談諧上首 支遁。字道林。晉哀帝請住東安寺。郄超。孫綽。等一代名士。皆為塵外之交。日造其室。皆推遁談諧為上首

義解名知 高僧法開。以義解知名天下。與謝安王文度等。為文學之友。孫綽曰。深通內外。才華贍逸。其在開乎

寒松 惠隆。學窮義理。宋代名賢多為交友。而節操容貌。有若寒松。時周顆。謂曰隆法師蕭散森疏。若霜下松竹

碧云 慧休。姓湯。工于風雅。嘗吟詩曰。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來(文選中沙門詩惟休一也)

立雪 此土第二祖本名神光。更名惠可。初參達磨立在雪中

撒被 高僧惠韶。學于綽公。獨貧于眾。撒被寫論。忍寒聽講。大曉文義

擁塵 道超。苦學。獨居一室。以儒釋經典環座。手不釋卷。任塵擁室。時中書吳群問曰。蟲鳴塵擁。安得無忤。超曰蟲聲足代蕭管。塵土滿室未暇掃也

擬書 高僧法雅。善內外學。多俗士咨稟。以經義難解雅。將比擬外書為生解之。例謂之挌義

德香 增一經云。有妙香三種。謂多聞香戒香。施香。此三香逆風順風無不聞之最勝無等

道風 寶林傳云。祖師難提至摩提國一日有風西來。占曰此道風也。必有道人至。果得伽耶舍多至

變薤 法苑云。弘始三年。姚興園中植蔥。一日皆變為薤。占之。合有智人至果得羅什法師來

學者二患 肇法師云。雖解深義。未為心用。尊己慢人。不能誨益此學者之外患也。因其所解。而取相分別。雖曰為解。未合真解。此學者之內患也

無錢決貨 法苑云論衡曰。手中無錢之市決貨。貨主必不與也。夫胸中無學。亦猶手中無錢也

炳燭 說苑云。晉平公問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對曰暮何不炳燭乎。臣聞。少而學者如日出之陽。壯而學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學者。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誡 法苑云。今有淺學之人。自謂智出于眾。起大憍慢。放誕形容。陵滅一切。籠罩天地。箕踞于師長之前。叱吒于尊者之側。道本和合。恭順為僧。既心貌乖返。豈成寶也。慎之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寿区| 胶南市| 涿州市| 静海县| 白河县| 香格里拉县| 马龙县| 株洲县| 南汇区| 通渭县| 黄平县| 平定县| 济南市| 桃园县| 腾冲县| 长丰县| 进贤县| 临猗县| 咸宁市| 龙陵县| 三明市| 郴州市| 大关县| 林州市| 黑山县| 那曲县| 抚州市| 丘北县| 巴青县| 德江县| 依安县| 松原市| 长汀县| 沙田区| 金寨县| 方正县| 平乡县| 醴陵市| 开原市| 惠东县| 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