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翼
趙翼(1727--1814),字耘松,一字云崧,號甌北,晚號三半老人。江蘇常州府陽湖縣人。
早年家境清貧。自六歲起,即隨在私塾任教的父親就讀于外。十二歲為制舉文,一日能成七藝,人皆奇之。
十五歲,父卒,迫于生計艱難,他接過父業,挑起生活重擔。十九歲入府學,成為秀才。在此后的數年中,他一直應聘為富家課徒。
乾隆十四年(1749年),私塾職被解雇,饑寒驅迫他離家北上,投奔作幕于京城的親戚。時年二十三歲。
抵京后,趙翼以其文才受知于刑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劉統勛。劉文正公延至家,纂修《國朝宮史》。翌年秋,他在順天鄉試中一舉克捷,中乾隆庚午科北榜舉人。由于主考官汪由敦的器重,自同年冬起,趙翼在結束《國朝宮史》的編寫之后,又被聘入汪氏幕署。汪氏家中富于藏書,加以汪由敦本人深于文學,又極愛趙才。積以日月,趙翼的詩文修養不覺大進。在此期間,趙翼雖在會試中邊遭敗北,但仍然以文理暢通而先后考取禮部教習、內閣中書。乾隆二十一年,入直軍機。此時正值清廷興兵征計西北準噶爾,軍事文書往返頻繁,為趙翼嶄露頭角提供了良機。尹文端公、傅文忠公咸倚重之。其扈從行在,或伏地草奏,下筆千言,文不加點,一切應奉文字,幾非君不辦。
辛巳(乾隆二十六年)成進士。殿試擬第一,高宗以清代陜西未有元,因取第三,卷互易,即王文端也。授翰林院編修。以后數年,他相繼參加了《平定準噶爾方略》和《御批通鑒輯覽》兩部官修史書的編寫,還數度主持鄉會試事宜。
乾隆三十一年冬,出任廣西鎮安知府。地固邊徼,雖民淳訟簡,而倉谷出入,吏緣為奸;為痛革其弊,民大悅服。尋奉特旨,令赴滇參軍事,籌劃與緬甸的戰事。說經略:大兵欲渡戛鳩河,則偏師宜由蠻暮老官屯進,庶兩軍可互為聲援。功卒以濟。一年后,復返鎮安。
乾隆三十五年,調守廣州。獲海盜一百八人,按律皆當死,乃條別其輕重,戮其魁,馀多遣戍。未幾,擢貴西兵備道。乾隆三十七年十月,他當初在廣州處理失誤的一樁舊案被朝廷追究,受到降一級調用的處分,當路將奏留,以母者力辭。歸里侍養者五年,暨終制,遂不復出。
乾隆四十五年五月,他取道山東赴京,打算在宦海競渡中再決雌雄。行至臺兒莊,忽患風疾,雙臂不能自主,他只好向命運屈服,掉頭南歸。從此開始了長達三十余年的歸隱生涯。
乾隆五十二年,閩督李侍堯征臺灣,道常州,邀往贊畫。李素精嚴,君則濟以寬大。時兵將云集,群謂不日蕩平;君獨難之,亟清密調粵兵為備。及兵敗,李乃服其先見。事平,欲奏起,仍堅辭。
既歸,復以著述自娛。主講安定書院。往來常蘇間,所至名流傾倒,傳寫詩篇,江左紙貴。與錢塘袁枚、鉛山蔣士銓齊名,如唐之“元、白”。而君高才博物,既歷清要,通達朝章國典,尤邃于史學,非袁、蔣所及也。
家居數十年,手不釋卷。所撰《廿二史札記》三十六卷,鉤稽同異,屬辭比事;其于前代弊政,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又撰《陔馀叢考》四十三卷、《檐曝雜記》六卷,雖未逮《日知》《養心》,并足為多聞之助。其馀《皇朝武功紀盛》四卷,亦征史才。所為詩,無不如人意所欲出,不拘唐宋格律,自成一家。有集五十三卷。又《唐宋十家詩話》十二卷。
嘉慶庚午,重赴腐鳴宴,賜三品冠服。卒年八十八。
趙一清
趙一清,字誠夫,號東潛,詩人谷林之子。
少學于全祖望。初,祖望告以酈道元《水經注》傳寫訛謬,絕少善本,雅有志審正之,校七遍矣,未有卒業。及得先世舊聞,始知道元注中有注本雙行夾寫,今混作大字,幾不可辨,東潛因本其師說,辨驗文義,離析其注中之注,以大字細字分別書之,使語不相雜,而文仍相屬,如范成大作《吳郡志》、姚宏注《戰國策》例,條理分明,朗若眉列。又據唐《六典》注稱桑欽所引“天下之水百十七,江河在焉”,今本僅存一百十六水,考《崇文總目》載“《水經注》三十五卷”,是宋代已佚其五,今本實后世割裂篇帙以合舊數,此二十一水蓋即在所佚之中。爰取本注為證,雜摭他籍,得滏、洺、滹沱、泒、滋、伊、瀍、澗、洛、豐、涇、汭、渠獲、洙、滁、日南、弱、黑十八水于漯水下,分漯馀水,復鉤稽本經,知清濁漳水大小遼水皆原分為二,共得二十一水,與《六典》原數相符,成《水經注釋》四十卷。考據訂補,頗極精核。更附《刊誤》十二卷,蓋據以校正者凡四十家。其中如二顧、二黃、閻諸本均未寫定,當只就原稿迻錄,用力之勤如此。故博引旁征,既極淹貫,訂疑辨訛,是正良多,全后戴前,誠無愧獨樹一幟者。惟與戴氏注本頗有類似之處,致啟后人疑竇,聚訟紛紜,迄鮮定論。案東潛隱居草野,雖未得窺《大典》于中秘,而閉門造車,容竟合轍。東原入四庫館,見趙書每同《大典》,則但引《大典》作據,以并世之人,遂不別著趙名,正不足為兩賢病也。
鄭元慶
鄭元慶(1660--?),字子馀,一字芷畦,浙江歸安人。
父駿聲,素治樸學,尤邃于《易》、《禮》。元慶自幼即傳其業,并通史傳,旁逮金石文字,覃思著述,期有用于世。當時如西河、竹垞、東樵諸先生并折行輩與之交。康熙庚午秋試報罷,以貧故出游四方,混跡幕府間,非其志也。丁丑食餼。尋以次貢人國子學,復病風而歸,遂不復出,竟赍志以終。儀封張清恪公欲薦未果。雍正乙卯,詔舉鴻博,乾隆中開三禮館,臨川李侍郎穆堂嘆曰:“如鄭芷畦之博物通經,庶幾可應茲選,惜不幸死矣!”
其著述甚富,曰《廿一史約編》者,乃最少之作,嗣深悔之。曰《禮記集說參同》八十卷,曰《湖錄》百二卷,曰《石柱記箋釋》五卷。曰《行水金鑒》百七十五卷,曰《海運議》一卷。卷帙未詳者:曰《周禮集說》,《詩序傳同異》,《家禮經典參同》,《官禮經典參同》,《喪服古今異同考》,《春王正月考》,《湖州重賦考》。又有小谷《口薈蕞》、《今水學》、《兩河薛鏡》、《七省漕程》,附見《行水金鑒》中。其《禮記集說參同》,續衛正叔之作;《家禮經典參同》,纂楊信齋之緒;亟為全榭山所稱許。惜與《周禮集說》等遺編俱佚。《石柱記箋釋》,竹垞作序,亦欽其翔洽。《湖錄》即《湖州府志》稿,訂補舊志缺失,參之廿一史;又采取徐獻忠以下壙家之書,更挾筆硯,遍游七屬,訪問故家譜系,老成之土駁難辨正,雖膏火舟輯之費至耗其產弗顧也。歷八年,凡六易稿始就。
《行水金鑒》代副使傅澤洪作,集古今之大成,自《禹貢》及諸經之注傳,列史之河渠溝洫,山經地志,稗官小說,莫不摭采而條貫之。四瀆大川之外,若金沙、瀾滄之荒遠,展卷按之,皆同指掌。而歷代疏瀹之方,名臣儒者之奏議論說,悉囊括賅備。凡宣力河隍者,莫不奉為圭臬云。
鄭珍
鄭珍(1806--1864),字子尹,晚號柴翁,貴州遵義人。
自幼精力超邁,寓目輒能記誦。舅黎氏多蓄典籍,悉鼓篋讀之,恒達旦。數年而學以大明。
道光五年,選拔貢生,受知干程侍郎恩澤。程詔之曰:“為學不先識字,何以讀三代秦漢之書。”遂大感悟,進求諸聲音文字之原與古宮室冠服車輿之制。久之,經術益更涵肆,莫可殫詰。以道光丁酉舉于鄉。凡三為教官,最后補荔波縣訓導。未見即棄官歸。
同治癸亥,用大臣密薦以知縣發蘇,未行而疾作,卒年五十有九。
其為學也,初實致力于許、鄭,以為明訓詁為讀傳注通經義之階。其于二家,尊信最篤,既治三反,茍有惑則憤發覃思,又不合則群綜諸儒之說,旁參曲證,必求一得當程、朱之義理而后已。如是者積三十余年,始于三禮六書渙然冰釋。嘗謂:“遵義漢牂柯地,自郡人尹珍從許慎受經以教南域,后遂無有經術發聞者。”故毅然以道真自命。以經莫難讀于《儀禮》,則為《儀禮私箋》八卷;人道莫重于親族,則為《親屬記》二卷;古制莫晦于考工,則為《輪輿私箋》二卷;小學莫詳于《說文》,則為《說文新附考》八卷、《逸字》二卷;奇字莫詳干漢簡,則為《漢簡箋正》八卷;漢學莫盛于康成,則為《鄭學錄》四卷。并《巢經說》一卷,文抄詩抄九卷,《樗繭譜》一卷,《母教錄》一卷,均刊行。別有《考工鳧氏圖說》、《說隸》、《老子注》、《世系一線圖》、《無欲齋詩注》,凡若干卷,未刊。而纂輯鄉邦文獻,則有《遵義府志》、《播雅》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