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續録(下)

  • 困知記
  • 羅欽順
  • 3796字
  • 2015-12-26 23:54:22

九、慈湖紀先訓內一條云:近世有以小道與其門人講習,學者宗仰,語録流行,人服其篤行,遂信其說。其說固多矣,而害道者亦多,遺患頗深。其所指乃伊川程先生也。何以知之?蓋慈湖嘗與學者講“圣人有所不知不能”之說,因議及伊川,又回護數語,云:程之篤行,亦豈易及?不可不敬也。但講學不得不辨明耳。家庭議論,如出一口,決非偶然之故。得無以其所覺者為極致,遂敢于自大邪!夫以大舜之圣,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者無他,惟是“明于庶物,察于人倫”而已。凡伊川與其門人之所講習,無非人倫、庶物之理,千萬世之所通行者也。安有千萬世之所通行者,而可目之為小道哉!若謂大道混成,不容分析,則伏羲既畫八卦,又重為六十四卦,文王系卦,周公系爻,孔子作十翼,又出許多文字,何其不憚煩也?安知千條萬緒,無非太極之實體,茍能灼見其精微之妙,雖毫分縷析,自不害其為一。伊川所作易傳,蓋深得四圣之心者也,顧可以小道目之邪!必如其言,則是大道不在伏羲舜文周公孔子,而黃面瞿曇獨得之矣。害斯道者,非若人而誰!

一〇、千圣相傳,只是一理。堯舜禹湯所執之“中”,孔子所不踰之“矩”,顏子之所謂“卓爾”,子思之所謂“上下察”,孟子之所謂“躍如”,皆是物也。上圣大贒,惟其見之真,是以執之固,而行之盡。其次則“博文約禮”,吾夫子有明訓矣。蓋通天地人物,其理本一,而其分則殊。必有以察乎其分之殊,然后理之一者可見,既有見矣,必從而固守之,然后應酬之際,無或差謬。此博約所以為吾儒之實學也。襌家所見,只是一片虛空曠蕩境界,凡此理之在吾心與其在事物者,竟不能識其至精至微之狀為何如,而顧以理為障。故朱子謂“襌家最怕人說這理字”,誠切中其病矣。

慈湖訓語有云:近世學者,沉溺乎義理之意說,胷中常存一理不能忘舍。舍是則豁然無所憑依,故必置理字于其中。不知圣人胷中,初無如許意度。其怕這理字也,不亦甚乎!圣人胷中固自清明瑩澈,然于中則曰“允執”,于矩則曰“不踰”,豈是漠然蕩無主宰,而凡視聽言動、喜怒哀樂,一切任其自作自止,真如水泡之自生自滅乎哉?必不然矣!且吾儒若除個理字不講,更講何事?若見得此理真切,自然通透灑落,又何有于安排布置之勞!為此言者,適以自狀其不知理焉爾。

一一、慈湖遺書不知何人所編,初止十八卷,有目錄可考,皆自諸稿中選出。續集二卷,又不知出自何人。自十八卷觀之,類皆出入經傳,不雜以佛氏一語,有以知編者之慮至深,吾雖目為襌學,人或未必盡悟。及觀至續集,則辭證具備,亦其勢終有不可得而隱者,如炳講師求訓、奠馮氏妺詞二首,己自分明招認,尚何說哉!程子嘗論及佛氏,以謂“昔之惑人也,乗其迷暗;今之入人也,因其髙明。”若慈湖者,天資亦不為不髙矣,乃終身為禪學所誤。今其書忽傳于世,有識之士固能灼見其非,亦何庸多辨?惟是區區過慮,自有所不能已爾。

一二、易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其名易知,其理未易明也。自道體言之,渾然無間之謂仁,截然有止之謂義。自體道者言之,心與理一之謂仁,事與理一之謂義。心與理一,則該貫動靜,斯渾然矣。事與理一,則動中有靜,斯截然矣。截然者,不出乎渾然之中。事之合理,即心與理一之形也。心與理初未嘗不一也,有以間之則二矣。然則何修何為,而能復其本體之一邪?曰敬。

一三、虞書之所謂“道心”,即樂記所謂“人生而靜,天之性也”,即中庸所謂“未發之中天下之大本也”。決不可作已發看,若認道心為已發,則將何者以為大本乎?愚于此,所以不能無少異于朱子者,前已有說。平生所見,此為至先。比年反復窮究,益信此論之不容易也。

一四、“允執厥中”之“中”,先儒専以無過不及言,似乎未盡。竊詳其義,當與“中庸”之“中”同,體用兼舉而無遺,斯為圣道之大全也。仲虺之誥有云:王懋昭大徳,建中于民,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其言亦兼體用,可見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一五、“舎已從人”,非見得道理透徹,安能及此?人所以固執己見,善言更不能入者,只是見不到。復有一種性資輕快,聞言便轉,然未必皆當,亦是無定見也。夫所謂“舎已從人”者,豈茍然哉!從其至當而已矣。

一六、舜命禹曰: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后言。禹豈面從后言者邪?益之告舜,則以“違道從欲”為戒,禹則以“慢游、傲虐”為戒,皋陶則以“叢脞”為戒,舜亦曷嘗有此數者之失邪?蓋其君臣相與至誠懇切,惟欲各盡其道而無毫髪之歉,故常致謹于未然之防。讀書者能識虞廷交相儆戒之心,斯可以事君矣。

一七、“善無常主,恊于克一”,時中之謂也。

一八、秦誓一篇,有可為后世法者二,孔子所以列之四代之書之終。悔過遷善,知所以修身矣。明于君子小人之情狀,知所以用人矣。慎斯道也以徃,帝王之治其殆庶幾乎!

一九、鹿鳴之詩,雖云上下通用,要非賢人君子,不足以當之。今以鹿鳴名宴,以賓禮初升之士,待之不為不厚矣。聽其歌,飲其酒,能無感動于其心乎?然而“周行”之示,能言者皆可勉也。“視民不恌”,則非聲音笑貎之所能為矣。不如是,將何以答主人之盛禮,而稱其為嘉賓也邪!

二〇、樂記所舉“欲”與“好惡”,大學所舉“親愛、賤惡、畏敬、哀矜”,中庸所舉“喜怒哀樂”,孟子所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等是人情,但名言之不同耳。凡情之發,皆根于性,其所以為善為惡,系于有節與無節,中節與不中節,辟與不辟而已。樂記大學中庸三說,足以互相發明。孟子道性善,故所舉四端,主意只在善之一邉,其說終是不備。但以大學證之,亦可見矣。哀矜猶惻隱也,賤惡猶羞惡也,畏敬猶恭敬也,如發而皆當,又何辟之可言哉!此可見人心之危矣。危字著在中間,操持向上,則極于中庸所謂“天地位,萬物育”,放縱趨下,則如樂記所謂“大亂之道”,固理勢之所必至也。

二一、漢髙帝紀云:母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父太公徃視,則見交龍于上。夫人夢中所遇,從未聞在他人有見之者。史遷所記,殊費分疏。若太公所見者誠然,則媼決非夢。媼誠夢,則太公之所見者妄矣。

二二、漢武帝表章六經,而黃老之說遂熄,吾道有可行之兆矣。然終帝之世,未見其能有行,豈其力之不足哉?所不足者,關雎麟趾之化爾。善乎,汲黯之言曰:內多欲而外施仁義,柰何欲致唐虞之治乎!黯之學術不可知,然觀乎此言,非惟切中武帝之病,且深達為治之本。

二三、唐之禍亂本于李林甫,宋之禍亂本于王介甫。林甫之禍唐,本于心術不端;介甫之禍宋,本于學術不正。

二四、圖治當先定規模,乃有持循積累之地。規模大則大成,規模小則小成,未有規模不定,而能有成者也。然其間病源所在,不可不知。秉徳二三,則規模不定;用人二三,則規模不定。茍無其病,于致治乎何有!

二〇、久任自是良法。陸宣公明于治體,乃不甚以為然,蓋欲以救徳宗之偏,庶廣登延之路,以濟一時之用,且于惇大之化或有小補焉,爾議法者未可執為定論。正徳間,愚嘗建白此事,而并及超遷之說,大意以為,超遷之法與乆任之法相為流通,超于前自可責其后之久,超于后固無負其前之淹。此蓋區區素見,因他策忤用事者,疏竟寢。

二六、取士之法,宜有變通。士行修,然后民徳歸厚。治安之本,無切于此。

二七、孟子之學,亦自明而誠,知言養氣是也。自明而誠者,未必便造其極,理須善養,“盡心知性”一章即是此義。然其告公孫丑,不曰:善養吾“性”,而曰“氣”者,因告子“勿求于氣”而言,以見其所以異也。程子嘗言“學者須先識仁”一叚說話,皆與孟子相合,但以存字該養字爾。吾儒之學,舎此更無是處。然異學亦有假之以文其說者,不可不明辨之。

二八、凡圣贒言語,須是看得浹洽,義理方盡。若執定一處將來硬說,其它說不通處更不管,只是成就得一個偏見,何由得到盡心地位邪?近世學者因孟子有“仁,人心也”一語,便要硬說心即是仁,獨不思“以仁存心”、“仁義禮智根于心”,其言亦出于孟子,又將何說以通之邪?孔子之稱顏淵,亦曰“其心三月不違仁”,仁之與心,固當有辨。須于此見得端的,方可謂之識仁。

二九、程子曰:以吾觀于儒釋,事事是,句句合,然而不同。夫既曰事事是句句合矣,何以又曰不同?此正所謂毫厘之差也。且如吾儒言心,彼亦言心;吾儒言性,彼亦言性;吾儒言寂感,彼亦言寂感,豈不是句句合?然吾儒見得人心道心分明有別,彼則混然無別矣,安得同!

三〇、天地、鬼神、陰陽、剛柔、仁義,雖毎毎并言,其實天該乎地,神該乎鬼,陽該乎陰,剛該乎柔,仁該乎義。明乎此說,其于道也,思過半矣。

三一、義理愈窮究,愈見細宻。到得愈細宻處,愈難為言,一字未安,或反累其全體。故有志于明道者,其言自不容易,若可増可減,可移可換,吾未敢以為知言也。

三二、佛氏之學,不知人物之所自來,斷不足以經世。儒而佛者,自以為有得矣,至于經理世務,若非依傍吾圣人道理,即一歩不可行。所得非所用,所用非所得,正所謂由其蔽于始,是以缺于終爾。內外本末,既不免分為兩截,猶譊譊然動以“一貫”借口,吾圣人所謂“一以貫之”者,果如是乎!

三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蓋以舜自期也。舜飯糗茹草,若將終身;顏子簞食瓢飲,不改其樂。本原之地,同一無累,如此,則顏之進于舜也,其孰能御之!孟子曰:人能無以饑渇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此希圣希贒之第一義也。

山林日長,別無所事,札記之續,時復有之,然亦簡矣。偶閱慈湖遺書,不覺又有許多言語。夫學之不講,圣人以為憂。余言雖多,凡以講明此學,非好辨也,于初學之士,或者未為無益。乃刪取近年所記而并刻之,蓋其言間有互相發明者爾。記凡再續,故其卷亦分為上下云。嘉靖癸巳夏五月戊申整庵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义县| 南木林县| 卫辉市| 高青县| 温泉县| 山丹县| 紫阳县| 日土县| 延川县| 连南| 尼勒克县| 屯昌县| 呼玛县| 嘉定区| 揭东县| 萝北县| 张家口市| 毕节市| 沭阳县| 图片| 武城县| 西乌珠穆沁旗| 谢通门县| 东港市| 巴南区| 凤城市| 海伦市| 江口县| 台北县| 芜湖市| 汤阴县| 若羌县| 赣榆县| 克东县| 吉林省| 金坛市| 多伦县| 天全县| 甘孜| 比如县| 巩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