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紀事二

宋史杜太后傳太后持家嚴毅有禮法

黃實傳實字師是孝友敦睦世稱其內行

包拯傳拯知建昌縣以父母皆老辭不就歸養后數

年親繼亡拯廬墓終喪拯性峭直敦厚與人不茍合

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

如布衣時嘗曰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

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王旦傳旦事寡嫂有禮與弟旭友愛甚篤婚姻不求

門閥被服質素家人欲以繒錦飾氈席不許有貨玉

帶者弟以為佳呈旦旦命系之曰還見佳否弟曰系

之安得自見旦曰自負重而使觀者稱好無乃勞乎

亟還之故所服止于賜帶家人未嘗見其怒飲食不

精潔但不食而已嘗試以少埃墨投羹中旦惟啖飯

問何不啜羹則曰我偶不喜肉后又墨其飯則曰吾

今日不喜飯可別具粥旦不置田宅曰子孫當各念

自立何必田宅徒使爭財為不義爾真宗以其所居

陋欲治之旦辭以先人舊廬乃止宅門壞主者徹新

之暫于廡下啟側門出入旦至側門據鞍俯過門成

復由之皆不問焉

吳延祚傳延祚字慶之謹厚寡言性至孝居母喪絕

水漿累日好學聚書萬余卷治家嚴肅

竇儀傳太祖嘗謂宰相曰近朝卿士竇儀質重嚴整

有家法閨門敦睦人無讕語諸弟不能及僖亦中人

材爾偁有操尚可嘉也

石熙載傳熙載字凝績河南洛陽人周顯德中進士

登第囗俊有量居家嚴謹有禮法居太宗幕下頗盡

誠節典樞務日上眷注甚篤方將倚以為相俄遘疾

不起熙載事繼母牛氏以孝聞弟熙導牛氏前夫子

隨母歸石氏以熙載故奏補殿直從弟熙古幼弟熙

正皆登進士第熙載撫之如一熙載卒時子中孚中

立皆幼熙正患熙導以異姓居己上乃詐傳上旨令

己籍熙導家財由是交訟有司歸罪熙導上召問中

孚中立令有司再鞫得實熙導還本姓中孚亦養子

勿問熙正坐除名上素知熙載以母故育熙導甚厚

令還宗而不奪其官復以財產量給之中立字表臣

十三而孤性囗曠初補西頭供奉官后五年改光祿

寺丞家財悉推與諸父無所受

薛居正傳居正字子平開封浚儀人性孝行純居家

儉約

李昉傳昉子宗諤字昌武拜右諫議大夫嘗侍宴玉

宸殿上謂曰聞卿至孝宗族頗多長幼雍睦朕嗣守

二圣基業亦如卿之保守門戶也又曰翰林清華之

地前賢歷多有故事卿父子為之必周知也宗諤

嘗著翰林雜記以紀國朝制度明日上之宗諤卒年

四十九帝甚悼之謂宰相曰國朝將相家能以聲名

自立不墜門閥唯昉與曹彬家爾宗諤方期大用不

幸短命深可惜也既厚賻其家以白金賜其繼母又

錄其子若弟以官焉初昉居三館兩制之職宗諤不

數年皆踐其地風流儒雅藏書萬卷內行淳至事繼

母符氏以孝聞二兄早世奉嫂字孤恩禮兼盡與弟

宗諒友愛尤至覃恩所及必先群從及歿而己子有

未仕者子昭述李氏居京城北崇慶里凡七世不異

爨至昭述稍自豐殖為族人所望然家法亦不隳昭

遘宗諤從子也性和易不忤物能守家法

賈昌朝傳昌朝伯祖父琰字季華風神峻整昆弟五

人琰最幼及琰歷官而諸兄相繼死琰拊循孤幼聚

族凡百口分給衣食庭無間言士大夫以此稱之

掌禹錫傳禹錫字唐卿遷太子賓客矜慎畏法居家

勤儉至自舉幾案

胥偃傳偃字安道子元衡有學行能自立為尚書都

官員外郎并其子茂諶咸早卒偃妻直史館力約之

妹與元衡婦韓茂諶婦謝皆寡居丹陽閨門有法江

淮人至今稱之

梁顥傳顥字太素鄆州須城人美風姿強力少疾閨

門雍睦士大夫多之

陳太素傳太素字仲華判大理事二十余年每臨案

牘至忘寢食大寒暑不變子弟或止之答曰囹圄之

苦豈不甚于我也家行修治尤善論刑名

李虛己傳虛己父寅事親孝治家有法閨門之內肅

如也虛己虛舟又以孝友清慎世其家

張去華傳去華子師德字尚賢去華嘗欲任以官辭

不就師德孝謹有家法不交權貴時相頗不悅之

賈黃中傳黃中字媧民父玭嚴毅善教子常令蔬食

曰俟業成乃得食肉太宗召見其母王氏命坐謂曰

教子如是真孟母矣作詩以賜之頒賜甚厚黃中端

謹能守家法

李沆傳沆字太初性直諒內行修謹公退終日危坐

未嘗跛倚治第封丘門內廳事前僅容旋馬或言其

太隘沆笑曰居第當傳子孫此為宰相廳事誠隘為

太祝奉禮廳事已寬矣至于垣頹壁損不以屑慮堂

前藥闌壞妻戒守舍者勿葺以試沆沆朝夕見之經

月終不言妻以語沆沆曰豈可以此動吾一念哉家

人勸治居第未嘗答弟維因語次及之沆曰身食厚

祿時有橫賜計囊裝亦可以治第但念內典以此世

界為缺陷安得圓滿如意自求稱足今市新宅須一

年繕完人生朝暮不可保又豈能久居巢林一枝聊

自足耳安事豐屋哉沆與諸弟友愛尤器重維暇日

相對宴飲清言未嘗及朝政亦未嘗問家事

蘇頌傳頌字子容遷集賢校理編定書籍頌在館下

九年奉祖母及母養姑姊妹與外族數十人甘旨融

怡婚嫁以時妻子衣食常不給而處之晏如富弼常

稱頌為古君子

李光傳孟傳字文授光幼子也博學多聞持身甚嚴

時推能世其家

洪皓傳皓子適遵邁適罷政家居十有六年兄弟鼎

立子孫森然以著述吟詠自樂近世備福鮮有及之

王庠傳庠字周彥滎州人累世同居號義門王氏祖

伯琪以義聲著于鄉州

呂大防傳大防字微仲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

大防見哲宗年益壯日以進學為急請敕講讀官取

仁宗邇英御書解釋上之置于坐右又摭干興以來

四十一事足以為勸戒者分上下篇標曰仁祖圣學

使人主有欣慕不足之意哲宗御邇英閣召宰執講

讀官讀寶訓至漢武帝籍南山提封為上林苑仁宗

曰山澤之利當與眾共之何用此也丁度曰臣事陛

下二十年每奉德音未始不及于憂勤此蓋祖宗家

法爾大防因推廣祖宗家法以進曰自三代以后惟

本朝百二十年中外無事蓋由祖宗所立家法最善

臣請舉其略自古人主事母后朝見有時如漢武帝

五日一朝長樂宮祖宗以來事母后皆朝夕見此事

親之法也前代大長公主用臣妾之禮本朝必先致

恭仁宗以侄事姑之禮見獻穆大長公主此事長之

法也前代宮闈多不肅宮人或與廷臣相見唐入閣

圖有昭容位本朝宮禁嚴密內外整肅此治內之法

也前代外戚多預政事常致敗亂本朝母后之族皆

不預此待外戚之法也前代宮室多尚華侈本朝宮

殿止用赤白此尚儉之法也前代人君雖在宮禁出

輿入輦祖宗皆步自內庭出御后殿豈乏人力哉亦

欲涉歷廣庭稍囗寒暑此勤身之法也前代人主在

禁中冠服茍簡祖宗以來燕居必以禮竊聞陛下昨

郊禮畢具禮謝太皇太后此尚禮之法也前代多深

于用刑大者誅戮小者遠竄惟本朝用法最輕臣下

有罪止于罷黜此寬仁之法也至于虛己納諫不好

畋獵不尚玩好不用玉器不貴異味此皆祖宗家法

所以致太平者陛下不須遠法前代但盡行家法足

以為天下哲宗甚然之大防身長七尺眉目秀發聲

音如鐘自少持重無嗜好過市不左右游目燕居如

對賓客每朝會威儀翼如神宗常目送之與大忠及

弟大臨同居相切磋論道考禮冠婚喪祭一本于古

關中言禮學者推呂氏囗為鄉約曰凡同約者德業

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有善則書于籍

有過若違約者亦書之三犯而刑罰不悛者絕之

孫瑜傳瑜字叔禮父奭亡朝廷錄其子孫時瑜之子

為諸孫長瑜曰吾忍因父喪而官吾子乎以兄之孤

上之瑜天資整敏齊家以嚴

李兌傳兌弟先致仕兄兌尚無恙事之彌篤閑居一

紀卒年八十三子庭玉年六十即棄官歸養人賢其

家法云

張掞傳掞字文裕父蘊掞幼篤孝蘊病刲股肉以療

丁內艱時隆寒徒跣舉柩叩首流血與兄揆廬墓左

事揆如父理家必諮而行為鄉黨矜式

韓億傳億字宗魏性方重治家嚴飭雖燕居未囗有

惰容見親舊之孤貧者常給其昏葬

錢惟演傳惟演字希圣吳越王俶之子也子曖晦暄

從弟易易子彥遠明逸相繼皆以賢良方正應詔宋

興以來父子兄弟制策登科者錢氏一家而已

張存傳存字誠之性孝友嘗為蜀郡得奇繒文錦以

歸悉布于堂上恣兄弟擇取常曰兄弟手足也妻妾

外舍人耳奈何先外人而后手足乎收恤宗屬嫁聘

窮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矜莊子孫非正衣冠不見

與賓友燕接垂足危坐終日未嘗傾倚

王十朋傳十朋事親孝終喪不處內友愛二弟郊恩

先奏其名沒而二子猶布衣書室扁曰不欺子聞詩

聞禮皆篤學自立為治能守家法人亦思慕之

徐鹿卿傳鹿卿字德夫居家孝友喜怒不形恩怨俱

泯宗族鄉黨各得歡心一廬僅庇風雨

陸九齡傳九齡治家有法闔門百口男女以班各供

其職閨門之內嚴若朝廷而忠敬樂易鄉人化之皆

遜弟焉

陸九韶傳九韶字子美其學淵粹隱居山中晝之言

行夜必書之其家累世義居一人最長者為家長一

家之事聽命焉歲遷子弟分任家事凡田疇租稅出

內庖爨賓客之事各有主者九韶以訓誡之辭為韻

語晨興家長率眾子弟謁先祀畢擊鼓誦其辭使列

聽之子弟有過家長會眾子弟責而訓之不改則撻

之終不改度不可容則言之官府屏之遠方焉

李庭芝傳庭芝字祥甫其先汴人十二世同居號義

門李氏

司馬光傳光字君實子康光孝友忠信恭儉正直居

處有法動作有禮自少至老語未嘗妄康字公休幼

端謹不妄言笑事父母至孝光薨治喪皆用禮經家

法不為世俗事得遺恩悉以與族人

鄭綺傳綺婺州浦江人喜讀書通春秋谷梁學以肅

睦治家九世不異爨

徐承珪傳承珪萊州掖人幼失父母與兄弟三人及

其族三十口同甘藜藿衣食相讓歷四十年不改其

操所居崇善鄉緝俗里木連理瓜瓠異蔓同實州以

聞干德元年詔改鄉名義感里名和順

李罕澄傳罕澄冀州阜城人也七世同居漢干佑三

年詔改鄉里名及旌其門閭太平興國六年長史以

漢所賜詔書來上復旌表之

許祚傳祚江州德化人八世同居長幼七百八十一

口太平興國七年旌其門閭淳化二年本州言祚家

春夏常乏食詔歲貸米千斛又有信州李琳十五世

同居貝州田祚京兆惠從順十世同居廬州趙廣順

安軍鄭彥圭信州俞雋八世同居陜州張文裕六世

同居襄州張巨源五世同居巨源素習法律太平興

國五年賜明法及第襄州劉芳五世同居芳淳化四

年來賀寧壽節賜進士出身潭州瞿景鴻五世同居

溫州陳囗五世同居囗事母至孝賜其母粟帛江陵

褚彥逢五世同居彥逢兄弟五人皆年七十余至道

元年轉運使表其事詔補彥逢教練使胡仲堯洪州

新奉人累世聚居至數百口構學舍于華林山別墅

聚書萬卷大設廚廩以延四方游學之士淳化中太

宗嘉之除本州助教

李迪傳肅之字公儀迪弟子也內行修飭母喪廬墓

三年不入城郭季弟承之生而孤鞠育誨道至于成

人遂相繼為侍從帝稱其一門忠孝云承之字奉世

性嚴重有忠節從兄柬之將仕以官辭不受而中進

士第遷龍圖直學士懇辭乞授兄肅之曰臣少鞠于

兄且兄為待制十年矣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厲風俗

肅之亦當遷也即并命焉

劉子翚傳子翚字彥沖贈太師韐之仲子以父任授

承務郎辟真定府幕屬韐死靖康之難子翚痛憤幾

無以為生廬墓三年服除通判興化軍寇楊就犯閩

境子翚與郡將張當世畫計備御如素服戎事者賊

不敢犯事聞詔因任子翚始執喪致羸疾至是以不

堪吏責辭歸武夷山不出者凡十七年間走其父墓

下瞻望徘徊涕泗嗚咽或累日而返妻死不再娶事

繼母呂氏及兄子羽盡孝友子羽之子珙幼英敏嗜

學子翚教之不懈珙卒有立一日感微疾即謁家廟

泣別母與親朋訣付珙家事指葬處處親戚孤弱之

無業者

魏掞之傳掞之字子實居家謹喪祭重禮法從父有

客于南者千里迎養死葬如禮而字其孤

申積中傳河陽故大理丞陳芳一門十四世同居三

百年詔表芳門閭

富弼傳弼子紹庭字德先性靖重能守家法父弼薨

兩女與婿及甥皆同居紹庭待之與父時不殊一家

之事毫發不敢變族里稱焉

陳堯叟傳堯叟母馮氏性嚴堯叟事親孝謹怡聲侍

側不敢以貴自處家本富祿賜且厚馮氏不許諸子

事華侈景德中堯叟掌樞機弟堯佐直史館堯咨知

制誥與省華同在北省諸孫任官者十數人宗親登

科者又數人榮盛無比

王子融傳子融性儉嗇教飭子孫嚴厲有家法

陳兢傳兢江州德安人陳宜都王叔明之后叔明五

世孫兼唐右補闕兼生京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無

子以從子褒嗣褒至鹽官令褒生灌高安丞灌生伯

宣避難泉州與馬總善注司馬遷史記行于世后游

廬山因居德安囗以著作佐郎召不起大順初卒伯

宣子崇為江州長史益置田園為家法戒子孫擇群

從掌其事建書堂教誨之僖宗時嘗詔旌其門南唐

又為立義門免其徭役崇子袞江州司戶袞子昉試

奉禮郎昉家十三世同居長幼七百口不畜仆妾上

下姻睦人無間言每日必群坐廣堂未成人者別為

一席有犬百余亦置一槽共食一犬不至群犬亦皆

不食建書樓于別墅延四方之士肄業者多依焉鄉

里率化爭訟希少開寶初平江南知州張齊上請仍

舊免其徭役從之昉弟之子鴻太平興國七年江南

轉運使張齊賢又奏免雜科兢即鴻之弟淳化元年

知州康晉又上言兢家常苦食不足詔本州每歲貸

粟二千石后兢死其從父弟旭每歲止受貸粟之半

云省嗇而食可以及秋成屬歲儉谷貴或勸其全受

而糶之可邀善價旭曰朝廷以旭家群從千口軫其

乏食貸以公粟豈可見利忘義為罔上之事乎至道

初遣內侍裴愈就賜御書還言旭家孝友儉讓近于

淳古太宗嘗對近臣言之參知政事張洎對曰旭宗

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謹不衰閨門之內肅于公府

且言及旭受貸事上以遠民義聚復能固廉節為之

嘆息大中祥符四年以旭為江州助教旭卒弟蘊主

家事天圣元年又以蘊繼為助教蘊卒弟泰主之泰

弟度太子中舍致仕從子延賞可并舉進士延賞職

方員外郎

洪文撫傳文撫南康建昌人本姓犯宣祖偏諱改焉

曾祖諤唐虔州司倉參軍子孫眾多以孝弟著稱六

世義居室無異爨就所居雷湖北創書舍招來學者

至道中本軍以聞遣內侍裴愈赍御書百軸賜其家

文撫遣弟文舉詣闕貢土物為謝太宗飛白一軸曰

義居人以賜之命文舉為江州助教三年八月又詔

表其門閭自是每歲遣子弟入貢必厚賜答之

方綱傳綱池州青陽人八世同爨家屬七百口居室

六百區每旦鳴鼓會食嘗出稻五千賑貸貧民景

德二年轉運使馮亮以聞詔旌其門天禧中侍御史

韓億安撫江南使還言綱家稅籍錢四百余千米二

千五百斛同居四百年而本縣科率一無寬假望蠲

其戶雜科詔從之

樊景溫傳景溫陜州芮城人榮恕旻雄州歸信人兄

弟異居積年大中祥符中景溫家樗樹五枝并為一

恕旻家榆樹兩本自合兩家感其異復義聚鄉人稱

雍睦

裘承詢傳承詢越州會稽人居云門山前十九世無

異爨子弟習弦誦鄉里稱其敦睦州以聞詔旌其門

閭咸平后又有保定軍孫浦襄州常元紹蔡州王美

解州董孝章并十世同居莫州高珪永定軍朱仁貴

潞州邢浚相州趙祚八世同居麟州楊榮隰州趙友

開封李居正潁州張可象衛州張珪滄州崔諒七世

同居邢州王覺趙州曹遵六世同居兗州童升陳州

樊可行京兆元守全平定軍段德五世同居開封張

仁遇亳州王子上建昌軍瞿肅四世同居肅家百五

十口長幼孝悌鄉人化之又河陰王世及大名李宗

佑陳州劉閏宣州汪政潭州李耕或聚居至七百口

累數十百年并所在請加旌表詔從之仍蠲其課調

大中祥符初東封泰山判兗州王欽若言曲阜東野

宜干封竇益合居五六世有節行四年祀汾陰考制

度使馬起言陜州張化基閻用和楊忠義聚族累世

孝悌可稱并即行在所降詔褒美各優賜粟帛

姚宗明傳宗明十世祖棲云當唐貞元中調卒戍邊

棲云之父語其兄曰兄嗣未立可無往某幸有子請

代兄行遂戰沒塞上時棲云方三歲其母再嫁棲云

養于伯母既長事伯母如其母伯母亡棲云葬之又

招魂葬其父痛其父死于邊乃廬于墓次終身哀幕

不衰縣令蘇轍以俸錢買地開阡刻石表之河中尹

渾瑊上其事詔加優賜表其門名其鄉曰孝悌社曰

節義里曰敬愛棲云生岳岳生君儒君儒生師正自

岳至師正四世廬墓五世孫曰厚六世曰雅七世曰

文八世曰敬真九世曰直十世曰宗明當慶歷初有

司以姚氏十世同居聞于朝仁宗詔復其家十一世

孫用和十二世孫士明十三世孫德自宗明至德又

三世自慶歷以后又五十余年而其家孝睦不替姚

氏世為農無為學者家不甚富有田數十頃聚族百

余人子孫躬事農桑僅給衣食歷三百余年無異辭

者經唐末五代兵戈亂離而子孫保守墳墓骨肉不

相離散求之天下未或有焉

厚德錄竇儀尚書家法整肅每對客坐即二侍郎三

起居四參政五補闕皆侍立焉

陳秦國公省華三子已貴秦公尚無恙每賓客至其

家堯佐及仲季子侍立左右坐客踧踖不安求去秦

公笑曰此兒子輩爾后天下皆以秦公教子為法而

以陳氏世家為榮

小學外篇王凝常居栗如也子孫非公服不見閨門

之內若朝廷焉御家以四教勤儉恭恕正家以四禮

冠昏喪祭圣人之書及公服禮器不假垣屋什物必

堅樸曰無茍費也門巷果木必方列曰無茍亂也

伊川先生文集先公太中諱囗字伯溫前后五得任

子以均諸父子孫嫁遣孤女必盡其力所得俸錢分

贍親戚之貧者伯母劉氏寡居公奉養甚至其女之

夫死公迎從女兄以歸教養其子均于子侄既而女

兄之女又寡公懼女兄之悲思又取甥女以歸嫁之

時小官祿薄克己為義人以為難公慈恕而剛斷平

居與幼賤處惟恐有傷其意至于犯義理則不假也

左右使令之人無日不察其饑飽寒燠娶侯氏侯夫

人事舅姑以孝謹稱與先公相待如賓客先公賴其

內助禮敬尤至而夫人謙順自牧雖小事未囗專必

稟而后行仁恕寬厚撫愛諸庶不異己出從叔幼姑

夫人存視常均己子治家有法不嚴而整不喜笞撲

奴婢視小臧獲如兒女諸子或加呵責必戒之曰貴

賤雖殊人則一也汝如是大時能為此事否先公凡

有所怒必為之寬解唯諸兒有過則不掩也常曰子

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過而父不知也夫人男子

六人所存惟二其愛慈可謂至矣然于教之之道不

少假也纔數歲行而或踣家人走前扶抱恐其驚啼

夫人未囗不呵責曰汝若安徐寧至踣乎飲食常置

之坐得囗食絮羹皆叱止之曰幼求稱欲長當何如

雖使令輩不得以惡言罵之故頤兄弟平生于飲食

衣服無所擇不能惡言罵人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

與人爭忿雖直不右曰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

及稍長常使從善師友游雖居貧或欲延客則喜而

為之具夫人七八歲時誦古詩曰女子不夜出夜出

秉明燭自是日暮則不復出房合既長好文而不為

辭章見世之婦女以文章筆札傳于人者則深以為

過庭錄忠宣捐館許下服中先光祿卒子弟閉戶未

囗出十七叔祖年幼一日先子同至所居宅后門見

賣豆者買食之劉晦升顯子民則偶見歸告晦升即

以柬抵先祖曰某昨暮聞公家子弟有在門首嬉游

者丞相墳土未干未應爾爾顯門下生有所知不敢

不告先祖慚謝晦升諸子皆被責辱

聞見前錄富公清心學道獨居還政堂每早作放中

門鑰入瞻禮家廟對夫人如賓客子孫不冠帶不見

平時謝客文潞公為留守時節往來富公素喜潞公

昔同朝更拜其母每勸潞公早退潞公愧謝

河中府河東縣永樂鎮有姚孝子莊政和甲午余過

其家長少列拜庭下以次升堂侍立應對有禮道其

家世次第甚詳蓋自棲筠而下義居二十余世矣余

為之低回嘆息而去其村人為余言姚氏世推尊長

公平者主家子弟各仕以事專以一人守墳墓近度

為僧亦廬墓側早晚于堂聚食男子婦人各行列

以坐小兒席地共食于木槽飯罷即鎖廚門無異爨

者男女衣服各一架不分彼此有子弟新娶私市食

以遺其妻妻不受納于尊長請杖之望其墓林木蔚

然灑埽種藝甚謹有田十頃僅給衣食稅賦不待催

驅未囗以訟至縣庭今三百余年守其家法無異辭

者經唐末五代之亂全家守墳不去熙寧間陜右歲

歉舉族百口同往唐鄧間就食比其返不失一人政

和中取粟麥于民謂之均糴姚氏力不給舉家日夜

號泣欲亡去余聞之惻然諭縣官曰孝義之門忍使

至此為作狀申府申監司得免焉

本朝自祖宗以儉德垂世故藝祖之訓曰當思在甲

馬營時可也其所用幃簾有青布緣者仁宗生長太

平尤節儉京城南愍賢寺溫成張妃墳院也寺中有

溫成宮中故物素朱漆囗黃絹緣席黃隔織褥帝御

飛白書溫成影帳牌纔二尺朱漆金字而已以溫成

寵冠六宮服用止此故帝寢疾大臣入問見所御皆

黃綢烏乎恭儉之德不在此乎英宗內無嬪御王廣

淵以濮邸舊僚進待制貧不能辦儀物韓魏為言帝

曰無名以賜不可后數日有旨令廣淵書無逸篇于

御屏賜白金百兩烏乎吾本朝祖宗以節儉為家法

如此

康節先公每出人皆倒屣迎致雖兒童奴隸皆知尊

奉每到一家子弟家人爭具酒饌問其所欲不復呼

姓但名曰吾家先生至也雖閨門骨肉間事有未決

者亦求教康節先公以至誠為之開論莫不悅服十

余家如康節先公所居安樂窩起屋以待其來謂之

行窩故康節先公沒鄉人挽詩有云春風秋月嬉游

處冷落行窩十二家

康節先公春秋祭祀約古今禮行之亦焚楮錢程伊

川怪問之則曰明器之義也脫有一非豈孝子慈孫

之心乎又曰吾高曾今時人以籩豆簠簋薦牲不可

也伯溫謹遵遺訓而行之也

國老談苑李宗諤為翰林學士家雖百口雍睦有制

真宗嘗語侍臣曰臣僚家法當如宗諤

青箱雜記李文正公昉有第在京城北家法尤嚴凡

子孫在京守官者俸錢皆不得私用與饒陽莊課并

輸宅庫月均給之故孤遺房分皆獲沾濟世所難及

齊東野語吳興富翁莫氏者暮年忽有婢作娠翁懼

其嫗妒且以年邁慚其子婦若孫亟遣嫁之已而得

男翁時歲給錢米繒絮不絕其夫以鬻粉羹為業子

稍長詅羹于市且十余歲莫翁告殂里巷群不逞遂

指為奇貨悉造婢家唁之婢方哭則謂之曰汝富貴

至矣何以哭為問其說乃曰汝之子莫氏也其家田

園屋業汝子皆有分盍歸取之不聽則訟之可也其

夫婦皆曰吾固知之奈貧無資何曰我輩當貸汝即

為作數百千文約且曰我為汝經營事濟則歸我然

實無一錢止為作衰服被其子使往且戒曰汝至靈

幃則大慟且拜拜訖可亟出人問汝謹勿應我輩當

伺汝于屋左即當告官可也其子謹受教既入其家

哭且拜一家駭然辟易嫗罵欲毆逐之莫氏長子亟

前曰不可是將破吾家遂抱持之曰汝非花樓橋賣

羹之子乎曰然遂引拜其母曰此母也吾乃汝長兄

也汝當拜又遍指其家人曰此為汝長嫂此為次兄

若嫂汝皆當拜又指云此為汝長侄此為次侄汝當

受拜既畢告去曰汝吾弟當在此撫喪安得去即命

櫛濯盡去故衣便與諸兄弟同寢處已又呼其所生

喻之以月廩歲衣如翁在日且戒以非時毋輒至亦

欣然而退群小方聚委巷茶肆俟之久不至既而物

色之乃知已納相視大沮計略不得施他日投牒持

券訴其子負貸錢郡逮莫嫗及其子問之遂備陳首

尾太守嘆服曰其子可謂有高識矣于是盡以群小

具獄杖脊編置焉

歸田錄錢思公生長富貴而性儉約閨門用度為法

甚謹子弟輩非時不能輒取一錢

金史睿宗皇后李氏傳后世宗母居上京內治謹嚴

臧獲皆守規矩衣服飲食器皿無不精潔敦睦親族

周急貧乏宗室中甚敬之

世宗皇后烏林答氏傳后聰敏孝慈容儀整肅在父

母家宗族皆敬重之既歸世宗事舅姑孝謹治家有

敘甚得婦道

顯宗皇后徒單氏傳后父貞尚遼陽宗干女梁國公

主后性莊重寡言父母常令總家事細大畢辦諸男

不及也世宗即位貞自南京馳見世宗謂之曰卿家

法可尚其以卿女為朕子妃后平時惇睦九族恩紀

皆洽恕以容物未囗見喜慍然御下公平雖至親無

所阿徇家人有以玉杯進者卻之

高楨傳楨性方嚴家居無聲伎之奉雖甚暑未囗解

衣緩帶對妻孥危坐終日不一談笑其簡默如此

張暐傳暐為武安軍節度使致仕例給半俸久之暐

不復請遂止暐自妻卒后不復娶亦無姬侍齋居與

子行簡講論古今諸孫課誦其側至夜分乃罷以為

常歷太常禮部二十余年最明古今禮學家法為士

族儀表子行簡行信行簡端愨慎密為人主所知自

初入翰林至太常禮部典貢舉終身縉紳以為榮與

弟行信同居數十年人無間言

元史鄭文嗣傳文嗣婺州浦江人其家十世同居凡

二百四十余年一錢尺帛無敢私至大間表其門文

嗣歿從弟大和繼主家事益嚴而有恩家庭中凜如

公府子弟稍有過頒白者猶鞭之每遇歲時大和坐

堂上群從子皆盛衣冠雁行立左序下以次進拜跪

奉觴上壽畢皆肅雍拱手自右趨出足武相銜無敢

參差者見者嗟慕謂有三代遺風狀聞復其家部使

者余闕為書東浙第一家以褒之大和方正不奉浮

屠老子教冠婚喪葬必稽朱熹家禮而行執親喪哀

甚三年不御酒肉子孫從化皆孝謹雖嘗仕宦不敢

一毫有違家法諸婦唯事女工不使預家政宗族里

閭皆懷之以恩家畜兩馬一出則一為之不食人以

為孝義所感有家范三卷傳于世

郭全傳有劉德奉元人父娶后妻何氏德事之如所

生家貧傭工取直寸錢尺帛皆上之四弟并何出德

撫愛尤篤年五十未娶稱貸得錢先為弟求婦諸弟

亦化其德一門藹然鄉里稱為劉佛子

劉德泉傳德泉汴梁杞縣人早喪母父榮再娶王氏

生二子居敬居元俱幼德泉甚撫之及王氏病卒乃

益相友愛至元末歲饑父欲使析居德泉泣止不能

得乃各受其業以去父卒兄弟相約同爨和好如初

至治三年真定朱顯自至元間其祖父已分財至顯

念侄彥昉等年幼無恃謂弟耀曰父子兄弟本同一

氣可異處乎乃會拜祖墓下取分券焚之復與同居

延佑間蔚州吳思達兄弟六人囗以父命析居思達

為開平縣主簿父卒還家治葬畢會宗族泣告其母

曰吾兄弟別處十余年矣今多破產以一母所生忍

使兄弟苦樂不均邪即以家財代償其逋更復共居

宅后柳連理人以為孝友所感又有朱汝諧濮州人

父子明囗命與兄汝弼別產子明卒汝弼家盡廢汝

諧泣請共居仲父子昭子玉貧病汝諧迎至家奉湯

藥甘旨甚謹

趙毓傳毓唐州人父福遷鄭之管城其先三世同爨

毓官福州司獄滿歸以母老不復仕一日會諸弟泣

申遺訓愿世世無異處且祝天歃血以盟自是大小

百口略無間言同力合作家道以殷毓長兄瑞早世

嫂劉氏守志毓率家人事之甚恭次兄選繼歿嫂王

氏毓母以其少許歸改嫁王氏曰婦無再嫁之義愿

終事姑毓妹贅王佑佑亡妹念佑母無子乞歸養之

人謂孝友節義萃毓一家元貞初旌之

羊仁傳仁廬州廬江人至元初阿朮兵南下仁家為

所掠父被殺母及兄弟皆散去仁年七歲賣為汴人

李子安家奴力作二十余年子安憐之縱為良仁蹤

跡得母于潁州蒙古軍塔海家兄于睢州蒙古軍岳

納家弟于邯鄲連大家皆為役尚無恙乃遍懇親故

貸得鈔百錠歷詣諸家求贖之經營百計更六年乃

得遂大小二十余口復聚居為良孝友甚篤鄉里美

之大德十二年旌其家

張閏傳閏延安延長縣人隸軍籍八世不異爨家人

百余口無間言日使諸女諸婦各聚一室為女紅工

畢斂貯一庫室無私藏幼稚啼泣諸母見者即抱哺

一婦歸寧留其子眾婦共乳不問孰為己兒兒亦不

知孰為己母也閏兄顯卒即以家事付侄聚聚辭曰

叔父行也叔宜主之閏曰侄宗子也侄宜主之相讓

既久卒以付聚縉紳之家自謂不如又有蕪湖芮世

通十世同居峽州向存義汴梁丁煦八世同居州縣

請于朝并加旌美

董俊傳俊子文炳文蔚文用文忠文直文蔚事母至

孝兄文炳為囗城令厲精于政家務悉委之凡供給

祭祀賓客之事無不盡心及文忠去事世祖文用亦

在朝俱有仰于家而食者百余口文直勤儉始終不

替內則養生送死之合禮外則中表賓問之中度奉

上接下一敬一愛藹乎其睦也

董文炳傳文炳次子士選為江浙行省右丞遷汴梁

行省平章政事又遷陜西士選平生以忠義自許尤

號廉介自門生部曲無敢持一毫獻者治家甚嚴而

孝弟尤篤時言世家有禮法者必歸之董氏其禮敬

賢士尤至在江西以屬掾元明善為賓友既又得吳

澄而師之延虞汲于家塾以教其子諸老儒及西蜀

遺士皆以書院之祿起之使以所學教授遷南行臺

又招汲子集與俱后又得范囗等數人皆以文學大

顯于時故世稱求賢薦士亦必以董氏為首晚年好

讀易淡然終其身每一之官必賣先業田廬為行貲

故老而益貧子孫不異布衣之士仕者往往稱廉吏

許衡傳衡字仲平時兵亂中衡夜思晝誦身體而力

踐之言動必揆諸義而后發從姚樞得程朱書益大

有得家貧躬耕粟熟則食粟不熟則食糠核菜茹處

之泰然謳誦之聲聞戶外如金石財有余即以分諸

族人及諸生之貧者人有所遺一毫弗義弗受也樞

嘗被召入京師以其雪齋居衡命守者館之衡拒不

受庭有果熟爛墮地童子過之亦不睨視而去其家

人化之如此

同恕傳恕父繼先博學能文廉希憲宣撫陜右辟掌

庫鑰家世業儒同居二百口無間言

王履謙妻齊氏傳齊氏太原人治家嚴肅克守婦道

至正十八年賊陷太原齊氏與二婦蕭氏呂氏及二

女避難于趙莊石巖賊且至度不能免顧謂二女曰

汝家五世同居號為清白豈可虧節辱身以茍生哉

長女曰吾夫已死今為未亡人得死為幸呂氏曰吾

為中書左丞之孫義不受辱齊氏大哭乃與二婦二

女及二孫女俱投巖下以死

王約傳約字彥博平居襟度和粹謙抑自持后進謁

見必加禮貌俸祿所入布散姻族外及貧士從父居

貧月奉錢米饋肴膳事之如父歲時朔望攜子孫至

先塋展拜懷戀謹時祭及五祀動稽古禮邦人以為

矜式

丁尚賢妻李氏傳李氏汴梁人年二十余有姿容至

正十五年賊至欲虜之李氏怒曰吾家六世義門豈

能從賊以辱身乎于是闔門三百余口俱被害

明外史鄭濂傳濂字仲德浦江人其家累世同居三

百年七世祖綺載宋史孝義傳綺生聞聞生運運生

政致政生德珪德璋德珪生文嗣武宗至大二年旌

為義門載元史孝友傳文嗣生鑒鈞銘鑒生渭濂濤

濟鈞無子以濂嗣德璋生文融文泰文轟文厚文轟

生巨鑾文厚生欽銖文融無子以欽嗣欽生洵巨生

演淵洧淵生楷洧生柏鑾生源溱銖生漠沂致生德

池德池無子以德璋子文泰嗣文泰生鉉銳鉉生漢

泳湜渶囗銳生深淇文融字太和部使者余闕標為

東浙第一家而順帝太子手書麟鳳二大字以賜之

學士歐陽原功為贊勒之石者也鄭氏代以一人主

家政文融卒欽繼之欽嘗刺血療本生父文厚疾與

弟銖廓先業增田八百余畝欽卒巨繼之巨卒銘當

主家政以渭宗子與相讓虛其位者久之始受事銘

受業于吳萊婦翁張無子盡以其業銘銘受其三

之一及翁歿銘籍所受歸于張銘卒鉉繼之父喪慟

哭三日而須發盡白嘗游燕都與揭傒斯黃溍善子

泳從子深并為丞相脫脫館師鉉為書數千言陳時

政之弊脫脫多采納其綜家政嚴而有恩元末兵起

大將數入其境相戒毋犯義門樞密判官阿魯灰軍

奪民財鉉以利害折之引去明兵臨婺州鉉挈家避

右丞李文忠為扃鑰其家而遣兵護之歸至正中卒

渭繼之渭卒濂繼之至濂而受知于太祖昆弟由是

顯濂以賦長詣京師太祖問治家長久之道對曰謹

守祖訓不聽婦言帝稱善賜之果濂拜賜懷歸剖分

家人帝聞嘉嘆欲官之辭老不仕遇圣壽輒捧香詣

闕拜賀帝每慰勞之時富室多以罪傾宗而鄭氏數

千指獨完會胡惟庸以罪誅有訴鄭氏交通者吏捕

之兄弟六人爭欲行湜竟往濂方以事至京迎謂曰

吾兄長當任罪湜曰兄年老吾自往辨二人爭入獄

太祖召見勞之曰有人如此肯從人為逆耶宥之賜

酒食立擢湜為福建左參議復命舉所知湜舉同郡

王應等五人皆授參議湜字仲持居官有政聲南靖

民為亂詿誤者數百家士卒多掠其婦女湜言于諸

將盡釋免居一歲入覲卒于京十九年濂坐事當逮

從弟洧曰吾家以義名先世有兄代弟死者吾可不

代兄死乎詣吏自誣服斬于市洧字仲宗受業于宋

濂有學行鄉人哀之私謚貞義處士久之濂卒渶繼

之太祖患天下俗薄二十六年秋東宮缺官命廷臣

舉孝而淳行者眾以鄭氏對太祖曰其里王氏亦仿

鄭氏家法乃征兩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濟

與王勤為春坊左右庶子其后太祖又征鄭氏子弟

銖子沂自白衣進擢禮部尚書年余致仕去永樂元

年入朝留為故官未幾復謝去而鉉孫干永樂中官

御史棠永樂中官檢討他得官者復數人鄭氏愈顯

聞天下濟棠皆學于宋濂有文行渶囗仕元為浙江

行省宣使主家政數年建文帝旌表其門閭渶入朝

謝御書孝義家三字署其曰賜浦江鄭渶識以精

一執中之印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家者遣人

索之渶家廳事中列十大柜五貯經史五貯兵器備

不虞使者至所發皆經史乃置其半不啟而帝所賜

御書適以榜墜暫撒乃免于禍人以為至行所感云

成化十年有司奏鄭永朝世敦行義復命建孝義之

門以旌之自文融至渶皆以篤行著其他名跡可紀

者附于篇銖字彥平幼失父母鞠于世母周氏以孝

聞長游京師謁丞相脫脫器之奏為行宣政院照磨

統江南諸道浮屠一錢不入改松江諸處稻田提領

所大使正課外歲羨米萬余石上下侵蝕其中銖獨

斥還之民深字仲幾館元丞相脫脫家教其子哈剌

章順帝令太子從授孝經脫脫謫西寧托子于深眾

勸深速去毋與其禍深不可脫脫召太傅奏深為長

史尋薦遷宣文閣說經郎兼經筵譯文官久之以吏

部員外郎從脫脫征高郵遷浙西道廉訪僉事卒濤

字仲舒受業同郡王袆仕元歷禮部郎中危素推濤

德行為當時第一初文融著家范三卷凡五十八則

子欽增七十則從子鉉又增九十二則至濤與從弟

泳澳湜白于兄濂源共相損益定為一百六十八則

刊行焉家范益備泳仕元歷溫州路總管府經歷江

浙行省都事有行義又有曰瀛曰洪者瀛早卒妻黃

氏年少養從子柎為后守節五十余年柎子煁仕至

大理少卿洪武初李文忠辟為參謀薦諸朝授引禮

郎遷藏庫提點坐法死妻石當發配泣曰我義門婦

也可辱其身以辱其門乎不食死淵字仲涵師宋濂

好洛閩之學善古文母病逾年扶持不離頃刻跪進

湯藥膝生胝既卒哀慟過節耳為之聵從弟灃及妻

早亡遺三女淵撫之過于己生元末有司薦為月泉

書院山長不就明初中外屢薦并以聵辭洪武六年

卒宋濂謚曰貞孝楷子叔度與方孝孺善官蜀王府

長史柏字叔瑞不仕皆游濂門蜀王曰叔瑞清逸之

士也人因稱為清逸處士

王澄傳澄字德輝浦江人歲儉出粟貸人不取其息

有鬻產者必增直以足其意遠近翕然稱善人慕義

門鄭氏風欲學之將終集子孫誨之曰汝曹能合食

同居如鄭氏吾死目瞑矣子孫咸拜受教澄以元至

正元年卒生三子子覺子麟子偉子覺生應子偉生

勤子覺既承父志同居無間言洪武十四年春太祖

既擢用義門鄭湜因令湜舉所知以應應詔擢布政

司參議二十六年秋簡東宮官又擢應從弟勤右庶

子義門王氏之名遂與鄭氏并天下學士大夫為

詩稱道之亦與鄭埒又有王燾者蘄水人七世同居

一家二百余口人無間言洪武九年十一月詔旌為

孝義之門

孝義傳序其同居敦睦者則有洪武時龍游夏文昭

四世同居成化間霸州秦貴建德何永敬蒲圻李囗

句容戴睿饒陽耿寬俱七世同居石首王宗義五世

共爨宿遷張賓八世同爨安東蘇勒潞城韓錦李升

永州唐汝賢豐城劉志清俱六世同居弘治間密云

李琚合肥鄭元陵川徐梁安東朱勇五世同居慶都

黃鍾定邊衛韓鵬俱六世同居孝感程昂七世同居

泰州王玉八世共爨正德間山陽丁震五世同居嘉

靖間石偉十一世同居遂安毛彥恭六世同居萬歷

間蕭梅七世同居滁州盧守一長治仇大六世同居

先后出節烈貞女二十三人太平楊乙六累世同居

天啟間南城吳煥八世同居皆旌曰義門

劉閔傳閔字子賢莆田人生而純愨早孤絕意科舉

求古圣賢褆躬訓家法率而行之念祖母及父二喪

未舉遂斷酒肉遠室家訓徒鄰邑朔望歸則號泣于

殯所如是三年鄰族憐之為助其葬婦失愛于母出

之獨居奉養疾不解衣母或恚怒則整衣竟日跪榻

下祭享奠獻一循古禮一鄉莫不欽重副史羅璟立

社學構養親堂延閔為師提學僉事周孟中捐俸助

養知府王弼每祭廟社必延致齋居曰此人在座私

意自消置田二十余畝贍之并受不辭及母沒即送

田還官廬墓三年弟婦求分產閔闔戶自撾婦感悟

復合如初

蜀獻王椿傳椿薨孫靖王友堉嗣宣德六年薨妃李

侍姬黃皆自經以殉無子弟僖王友嗣九年薨獻

王第五子和王悅由保寧王嗣天順五年薨繼妃

徐年二十六不食死謚靜節子定王友垓嗣七年薨

子懷王申囗嗣成化七年薨弟惠王申鑿嗣弘治六

年薨子昭王賓瀚嗣正德三年薨子成王讓栩嗣自

椿以下四世七王幾百五十年皆檢飭守禮法好學

能文孝宗恒稱蜀多賢王舉獻王家范為諸宗法

孫燧傳燧字德成巡撫江西宸濠反遇害子堪墀陛

堪歷都督僉事堪子鈺亦舉武會試官都督同知鈺

子如津都督僉事墀字仲泉文學通贍以選貢生歷

尚寶丞供事內閣理誥囗官至尚寶卿居母喪以毀

聞陛官尚書自有傳孫氏世有顯人墀孫如游大學

士如游孫嘉績僉事陛子鑨囗皆尚書鋌侍郎錝太

仆卿鑨子如法主事如洵參政并以文章行誼世其

家世以此推余姚孫氏

鄒賢傳賢字恢才安福人居家孝友遇義敢為喪祭

一循禮制士論稱之

石城王奠堵傳奠堵性莊毅寡言笑家法甚嚴靖王

與諸郡王交惡臨川弋陽皆被構得罪奠堵獨謹約

不能坐以過失

襄陵王沖傳沖憲王第二子忠孝有至性母病

囗北辰刲股和藥病良已及卒終喪毀瘠每展墓必

率子孫躬畚鍤培冢先后璽書褒美者六卒謚莊穆

子范址服其教敏學篤行母荊罹危疾亦刲股肉和

湯進之愈其后五世同居門內雍肅嘉靖十一年賚

以羊酒文幣韓諸王以襄陵家法為第一王孫征囗

病卒聘杜氏未婚父母謀改聘杜不可愿歸征囗家

志操甚厲詔賜旌表

胡獻傳獻字時臣誠篤惇重為諸生時無寒暑風雨

日一至學宮性孝友內行修飭父或稍弗樂即長跪

請罪居官每退食妻具服與獻見中堂獻坐茶至妻

進茶再拜就坐妾乃進食竟食立不敢動鄉人稱

獻篤行無間言

倪復傳復字汝新鄞人篤于孝友親喪哭泣遂成目

疾束修之饋不入私室一以資諸弟檢身以禮市肆

優場未囗一涉足人嚴憚之或群居談謔復至則寂

然斂聲

徐三重傳三重字伯同松江華亭人自幼嗜學有至

行其嘉言懿行遠近奉為模楷士大夫語家法者率

推徐氏為第一云

見聞錄劉忠愍公球事兄甚謹同居合食始終無間

言從弟玭為莆田知縣奉夏布一匹即日封還貽書

戒之曰守清白以光前人此非所望于賢弟者其家

法如此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宁县| 扎赉特旗| 星子县| 斗六市| 左权县| 龙游县| 年辖:市辖区| 中山市| 吉安县| 土默特右旗| 尼勒克县| 灌阳县| 怀宁县| 开远市| 拜泉县| 兴义市| 镇坪县| 怀化市| 鹤庆县| 景谷| 伊川县| 西昌市| 延川县| 商河县| 福安市| 全南县| 曲周县| 隆尧县| 福建省| 黄龙县| 武隆县| 桐庐县| 青冈县| 河北区| 禹城市| 和政县| 棋牌| 叙永县| 无极县| 浦东新区| 青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