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紀事一
- 明倫匯編家范典卷家范總部
- (清)陳夢雷
- 10451字
- 2015-12-26 23:47:14
史記五帝本紀堯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
處以觀其外舜居媯汭內行彌謹堯二女不敢以貴
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堯九男皆益篤
國語公父文伯之母如季氏康子在其朝與之言弗
應從之及寢門弗應而入康子辭于朝而入見曰肥
也不得聞命無乃罪乎曰子弗聞乎天子及諸侯合
民事于外朝合神事于內朝自卿以下合官職于外
朝合家事于內朝寢門之內婦人治其業焉上下同
之夫外朝子將業君之官職焉內朝子將庀季氏之
政焉皆非吾所敢言也
公父文伯之母季康子之從祖叔母也康子往焉
門與之言皆不逾閾仲尼聞之以為別于男女之禮
矣
漢書石奮傳奮趙人也長子建次甲次乙次慶皆以
馴行孝謹官至二千石于是景帝號奮為萬石君孝
景季年萬石君以上大夫祿歸老于家子孫為小吏
來歸謁萬石君必朝服見之不名子孫有過失不誚
讓為便坐對案不食然后諸子相責因長老肉袒固
謝罪改之乃許子孫勝冠者在側雖燕必冠申申如
也僮仆欣欣如也唯謹其執喪哀戚甚子孫遵教亦
如之萬石君家以孝謹聞乎郡國雖齊魯諸儒質行
皆自以為不及也太后以萬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
以建為郎中令慶為內史建老白首萬石君尚無恙
內史慶醉歸入外門不下車萬石君聞之不食慶恐
肉袒謝請罪不許舉宗及兄建肉袒萬石君讓曰內
史貴人入閭里里中長老皆走匿而內史坐車中自
如固當乃謝罷慶慶及諸子入里門趨至家萬石君
諸子孫咸孝然建最甚慶為齊相齊國慕其家行不
治而齊國大治
張安世傳安世尊為公侯食邑萬戶然身衣弋綈夫
人自紡績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內治產業累
積纖微是以能殖其貨富于大將軍光
后漢書鄧禹傳禹內文明篤行淳備事母至孝天下
既定常欲遠名勢有子十三人使各守一藝修整閨
門教養子孫皆可以為后世法
鄧訓傳訓雖寬中容眾而于閨門甚嚴兄弟莫不敬
憚諸子進見未嘗賜席接以溫色
鄧騭傳騭自祖父禹教訓子孫皆遵法度深戒竇氏
檢敕宗族闔門靜居
魏霸傳霸字喬卿濟陰句陽人也世有禮義霸少喪
親兄弟同居州里慕其雍和
樊宏傳宏父重字君云世善農稼好貨殖重性溫厚
有法度三世共財子孫朝夕禮敬常若公家其營理
產業物無所棄課役童隸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
財利歲倍至乃開廣田土三百余頃其所起廬舍皆
有重堂高閣陂渠灌注又池魚牧畜有求必給嘗欲
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貲至巨萬而賑贍宗族恩加鄉
閭外孫何氏兄弟爭財重恥之以田二頃解其忿訟
縣中稱美推為三老年八十余終其素所假貸人間
數百萬遺令焚削文契債家聞者皆慚爭往償之諸
子從敕竟不肯受
魏朗傳朗性矜嚴閉門整法度家人不見墮容
繆肜傳肜字豫公汝南召陵人也少孤兄弟四人皆
同財產及各娶妻諸婦遂求分異又數有斗爭之言
肜深懷憤嘆乃掩戶自撾曰繆肜汝修身謹行學圣
人之法將以齊整風俗奈何不能正其家乎弟及諸
婦聞之悉叩頭謝罪遂更為敦睦之行
薛包傳安帝時汝南薛包好學篤行喪母以至孝聞
及父娶后妻而憎包分出之包日夜號泣不能去至
被毆杖不得已廬于舍外旦入而灑埽父怒又逐之
乃廬于里門昏晨不廢積歲余父母慚而還之后行
六年服喪過乎哀既而弟子求分財異居包不能止
乃中分其財奴婢引其老者曰與我共事久若不能
使也田廬取其荒頓者曰吾少時所理意所戀也器
物取其朽敗者曰我素所服食身口所安也弟子數
破其產輒復賑給
班超傳超字仲升為人有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
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
周燮傳南陽馮良志行高整非禮不動遇妻子如君
臣鄉黨以為儀表
仇覽傳覽雖在宴居必以禮自整妻子有過輒免冠
自責妻子庭謝候覽冠乃敢升堂家人莫見喜怒聲
色之異
張湛傳湛字子孝扶風平陵人也矜嚴好禮動止有
則居處幽室必自修整雖遇妻子若嚴君焉
李通傳通字次元南陽宛人也世以貨殖著姓父守
為人嚴毅居家如官廷
蔡邕傳邕與叔父從弟同居三世不分財鄉黨高其
義
陳實傳實有六子紀諶最賢兄弟孝養閨門雍和后
進之士皆推慕其風
謝承書周燮居家清處非法不言兄弟父子室家相
待如賓鄉曲不善者皆從其教也
世說新語華歆遇子弟甚整雖閑室之內儼若朝典
陳元方兄弟恣柔愛之道而二門之里兩不失雍熙
之軌焉
三國志司馬朗傳注朗父防字建公性質直公方雖
閑居宴處威儀不忒養志閭巷闔門自守諸子雖冠
成人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
問不敢言父子之間肅如也有子八人朗最長次即
晉宣帝也
曹純傳注純字子和年十四而喪父與同產兄仁別
居承父業富于財僮仆人客以百數純綱紀督御不
失其理鄉里咸以為能
裴潛傳注潛為兗州以父在京師出入薄軬車群弟
之田廬常步行家人小大或并日而食其家教上下
相奉事有似于石奮其履檢校度自魏興少能及者
劉繇傳注繇長子基字敬輿遭家多難嬰丁困苦潛
處味道不以為戚與群弟居常夜臥早起妻妾希見
其面諸弟敬憚事之猶父不妄交游門無雜賓
晉書庾亮傳亮字元規美姿容善談論風格峻整動
由禮則閨門之內不肅而成時人或以為夏侯太初
陳長文之倫也
何曾傳曾性至孝閨門整肅自少及長無聲樂嬖幸
之好年老之后與妻相見皆正衣冠相待如賓己南
向妻北面再拜上酒酬酢既畢便出一歲如此者不
過再三焉
孫盛傳盛年老還家性方嚴有軌憲雖子孫斑白而
庭訓愈峻
劉殷傳殷字長盛新興人也在聰之朝與公卿恂恂
然常有后己之色士不修操行者無得入其門有七
子五子各授一經一子授太史公一子授漢書一門
之內七業俱興北州之學殷門為盛
謝安傳安雖處衡門自然有公輔之望處家常以儀
范訓子弟
檀憑之傳憑之字慶子高平人也少有志力閨門邕
肅為世所稱
泛毓傳毓字稚春奕世儒素敦睦九族逮毓七世時
人號其家無常父衣無常主
宋書謝弘微傳弘微從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無后
以弘微為嗣所繼叔父混義熙八年以劉毅黨見誅
妻晉陵公主改適瑯琊王練公主雖執意不行而詔
與謝氏離絕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混仍世宰輔
一門兩封田業十余處僮仆千人唯有二女年數歲
弘微經紀生業事若在公一錢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遷通直郎高祖受命晉陵公主降為東鄉君以混得
罪前代東鄉君節義可嘉聽還謝氏自混亡至是九
載而室宇修整倉庫充盈門徒業使不異平日田疇
墾辟有加于舊東鄉君嘆曰仆射平生重此子可謂
知人仆射為不亡矣中外姻親道俗義舊見東鄉之
歸者入門莫不嘆息或為之涕流感弘微之義也性
嚴正舉止必循禮度事繼親之黨恭謹過常伯叔二
母歸宗兩姑晨夕瞻奉盡其誠敬內或傳語通訊輒
正其衣冠婢仆之前不妄言笑由是尊卑小大敬之
若神九年東鄉君薨資財巨萬園宅十余所又會稽
吳興瑯琊諸處太傅司空琰時事業奴僮猶有數百
人公私咸謂室內資財宜歸二女田宅僮仆應屬弘
微弘微一無所取自以私祿營葬混女夫殷睿素好
摴蒱聞弘微不取財物乃濫奪其妻妹及伯母兩姑
之分以還戲責內人皆化弘微之讓一無所爭弘微
舅子領軍將軍劉湛性不堪其非謂弘微曰天下事
宜有裁衷卿此不治何以治官弘微笑而不答或有
譏乏曰謝氏累世財產充殷君一朝戲責理之不允
莫此為大卿親而不言譬棄物江海以為廉耳設使
立清名而令家內不足亦吾所不取也弘微曰親戚
爭財為鄙之甚今內人尚能無言豈可導之使爭今
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豈復見關東鄉君葬
混墓開弘微牽病臨赴病遂甚十年卒
沈慶之傳孝建元年慶之封始興郡公慶之以郡公
統諸軍攻戰經年獲生口數萬人居清明門外有宅
四所室宇甚麗又有園舍在婁湖慶之一夜攜子孫
徙居之以宅還官悉移親戚中表于婁湖列門同闬
焉廣開田園之業每指地示人曰錢盡在此中優游
無事盡意歡愉非朝賀不出門
羊元保傳太祖以元保廉素寡欲故頻授名郡為政
雖無干績而去后常見思不營財利處家儉薄元保
自少至老謹于祭奠四時珍新未得祠薦者口不妄
嘗
蔡廓傳廓奉兄軌如父家事大小皆諮而后行公祿
賞賜一皆入軌有所資須悉就典者請焉從高祖在
彭城妻郗氏書求夏服廓答書曰知須夏服計給事
自應相供無容別寄少子興宗年十歲失父哀毀有
異凡童廓罷豫章郡還起二宅先成東宅與軌廓亡
而館宇未立軌罷長沙郡還送錢五十萬以補宅直
興宗年十歲白母曰一家由來豐儉必共今日宅價
不宜受也母悅而從焉軌有愧色謂其子淡曰我年
六十行事不及十歲小兒興宗幼立風概家行尤謹
奉宗姑事寡嫂養孤兄子有聞于世
王曇首傳曇首有識局智度喜怒不見于色閨門之
內雍雍如也手不執金玉婦女不得為飾玩自非祿
賜所及一毫不受于人
通志劉瑜傳元嘉七年南豫州舉所統西陽縣人董
陽三世同居外無異門內無異煙詔榜門曰篤行董
氏之門蠲一門租布
南齊書王延之傳延之字希季瑯琊臨沂人也家訓
方嚴不妄見子弟雖節歲問訊皆先克日子倫之見
兒子亦然
封延伯傳延伯寓居東海三世同財為北州所宗附
延伯好學退讓事寡嫂甚謹垣崇祖為豫州上表薦
之詔書優禮起家平西長史梁郡太守俄以疾免還
東海于時四州入魏士子皆依海曲爭往宗之如遼
東之仰邴原也建元三年大使巡行天下義興陳元
子四世同居一百七口武陵文獻叔八世同居東海
徐生之武陵范安祖李圣伯范道根并五世同居零
陵譚弘寶衡陽何弘華陽陽黑頭疏從四世同居詔
俱表門閭蠲租稅又蜀郡王續祖華陽郝道福并累
世同爨建武三年明帝詔表門閭蠲調役
樂頤傳雁門解仲恭僑居南郡家行敦睦得纖毫財
利輒與弟兄平分
劉悛傳悛為安遠護軍武陵內史漢壽人卲榮興六
世同爨表其門閭
虞悰傳悰治家富殖奴婢無游手
江祏傳祏字弘業家行甚睦待子侄有恩意
梁書楊公則傳公則字君翼天水西縣人也為人敦
厚慈愛居家篤睦視兄子過于其子家財悉委焉
到溉傳溉字茂灌遭母憂居喪盡禮服闋猶蔬食布
衣者累載家門雍睦兄弟特相友愛
謝幾卿傳幾卿陳郡陽夏人免官居宅雖不持檢操
然于家門篤睦
沈顗傳顗字處默吳興武康人也幼清凈有至行內
行甚修事母兄弟孝友為鄉里所稱慕
陳書王玚傳玚字子玙司空沖之第十二子也玚性
寬和兄弟三十余人居家篤睦每歲時饋遺遍及近
親敦誘諸弟并稟其規訓
魏書辛紹先傳紹先子鳳達鳳達子少雍性仁厚有
禮義門內之法為時所重侍中游肇薦之會卒年四
十二少雍妻王氏有德義與其從子懷仁兄弟同居
懷仁等事之甚謹閨門禮讓人無比焉士大夫以此
稱美
盧度世傳度世子淵昶等并循父風遠親疏屬敘為
尊行長者莫不畢拜致敬閨門之禮為世所推謙退
簡約不與世競父母亡后同居共財自祖至孫家內
百口在洛時有饑年無以自贍然尊卑怡穆豐儉同
之親從昆弟常旦省謁諸父出坐別室至暮乃入朝
府之外不妄交游其相勖以禮如此又一門三主當
時以為榮淵兄弟亡及道將卒后家風衰損子孫多
非法帷薄混穢為論者所鄙
石文德傳文德河中蒲囗人也五世同居閨門雍睦
天水白石縣趙令安孟蘭強等四世同居行著州里
李幾傳幾博陵安平人也七世共居同財家有二十
二房一百九十八口長幼濟濟風禮著聞至于役作
卑幼競進鄉里嗟美標其門閭
王閭傳閭北海密人也數世同居有百口太山劉業
興四世同居魯郡蓋囗六世同居并共財產家門雍
睦鄉里敬異
崔挺傳挺字雙根博陵安平人也三世同居門有禮
讓于后頻值饑年家始分析長子孝芬兄弟孝義慈
厚弟孝演孝政先亡孝芬等哭泣哀慟絕內蔬食容
貌損瘠見者傷之孝暐等奉孝芬盡恭順之禮坐食
進退孝芬不命則不敢也雞鳴而起旦參顏色一錢
尺帛不入私房吉兇有須聚對分給諸婦亦相親愛
有無共之始挺兄弟同居孝芬叔振既亡之后孝芬
等奉承叔母李氏若事所生旦夕溫凊出入啟覲家
事巨細一以諮決每兄弟出行有獲財物尺寸已上
皆內李氏之庫四時分賚李自裁之如此者二十余
歲撫從弟宣伯子朗如同氣焉振少有學行居家孝
友為宗族所稱
李順傳順長子敷兄弟敦崇孝義家門有禮至于居
喪法度吉兇書記皆合典則為北州所稱美
許絢傳絢字百禮頗有業尚閨門雍睦三世同居吏
部尚書李神囗稱其家風
吳悉達傳悉達河東聞喜人也閨門和睦讓逸競勞
雖于儉年糊饘不繼賓客經過必傾所有
楊播傳播字延慶自云恒農華陰人也播家世純厚
并敦義讓昆季相事有如父子播剛毅椿津恭謙與
人言自稱名字兄弟旦則聚于廳堂終日相對未曾
入內有一美味不集不食廳堂間往往幃幔隔障為
寢息之所時就休偃還共談笑椿年老曾他處醉歸
津扶侍還室仍假寐閣前承候安否椿津年過六十
并登臺鼎而津嘗旦暮參問子侄羅列階下椿不命
坐津不敢坐椿每近出或日斜不至津不先飯椿還
然后共食食則津親授匙箸味皆先嘗椿命食然后
食津為司空于時府主皆引寮佐人就津求官津曰
此事須家兄裁之何為見問初津為肆州椿在京宅
每有四時嘉味輒因使次附之若或未寄不先入口
椿每得所寄輒對之下泣兄弟皆有孫惟椿有曾孫
年十五六矣椿常欲為之早娶望見元孫自昱以下
率多學尚時人莫不欽羨焉一家之內男女百口緦
服同爨庭無間言魏世以來唯有盧淵兄弟及播昆
季當世莫逮焉
寇贊傳贊子臻臻長子祖訓順陽太守祖訓弟治字
祖禮進號征虜將軍治兄弟并孝友敦穆白首同居
父亡雖久而猶于平生所處堂宇備設帷帳幾杖以
時節開堂列拜垂淚陳薦若宗廟然吉兇之事必先
啟告遠出行反亦如之
張烈傳烈字徽仙清河東武城人也辭老還鄉里兄
弟同居怡怡然為親類所慕為家誡千余言
王琚傳琚養子寄生未襲而亡子蓋海襲祖琚爵初
琚年七十余賜得世祖時宮人郭氏本鍾離人明嚴
有母德內外婦孫百口奉之肅若嚴君家內以治
閻元明傳元明河東安邑人也少而至孝行著鄉閭
昆弟雍和尊卑諧穆安貧樂道白首同歸又東郡小
黃縣人董養事親至孝三世同居閨門有禮
安同傳同長子屈太宗時典太倉事盜官粳米數石
欲以養親同大怒奏求戮屈自劾不能訓子請罪太
宗嘉而恕之遂詔長給同粳米其公清奉法皆此類
也同在官明察長于校練家法修整為世所稱
宋繇傳繇字體業敦煌人也父囗張元靚龍驤將軍
武興太守繇生而囗為張邕所誅五歲喪母事伯母
張氏以孝聞八歲而張氏卒居喪過禮繇少而有志
尚喟然謂妹夫張彥曰門戶傾覆負荷在繇不銜膽
自厲何以繼承先業遂隨彥至酒泉追師就學閉室
誦書晝夜不倦博通經史諸子群言靡不覽綜呂光
時舉秀才除郎中后奔段業業拜繇中散常侍繇以
業無經濟遠略西奔李皓歷位通顯于京師世祖拜
繇為河西王右丞賜爵清水公加安遠將軍長子巖
襲爵巖子蔭中書議郎蔭子超尚書度支郎超弟稚
字季預性清嚴治家如官府遷青州渤海太守
周書崔謙傳謙子曠謙保定中歷荊州總管性至孝
少喪父殆將滅性與弟囗特相友愛雖復年事并高
名位各重所有資產皆無私焉其居家嚴肅動遵禮
度曠與囗子弘度等并奉其遺訓云
秦族傳族上郡洛川人也性至孝與弟榮先復相友
愛閨門之中怡怡如也鄉里咸嘆異之化其行
唐瑾傳瑾性方重有風格退朝休暇恒著衣冠以對
妻子遇迅雷烈風雖閑夜宴寢必起冠帶端笏危坐
又好施與家無余財所得祿賜散之宗族其尤貧者
又割膏腴田宅以賑之所留遺子孫者并磽之地
朝野以此稱之
鄭孝穆傳孝穆幼而謹厚年未弱冠父叔四人并早
歿昆季之中孝穆居長撫訓諸弟有如同生閨庭之
中怡怡如也
裴俠傳俠撰九世伯祖貞侯傳以為裴氏清公自此
始也欲使后生奉而行之宗室中知名者咸付一通
從弟伯鳳世彥時并為丞相佐笑曰人生仕進須身
名并裕清苦若此竟欲何為俠曰夫清者囗職之本
儉者持身之基今吾幸以凡庸濫蒙殊遇固其窮困
非慕名也志在自修懼辱先也翻被嗤笑知復何言
伯鳳等慚而退
柳霞傳霞子靖字思休少方雅性愛閑素其于名利
淡如也隋文踐極特詔征之靖遂以疾固辭優游不
仕閉門自守所對惟琴書而已足不歷園庭殆將十
載子弟等奉之若嚴君焉其有過者靖必下帷自責
于是長幼相率拜謝于庭靖然后見之勖以禮法鄉
里亦慕而化之或有不善者皆曰唯恐柳德廣知也
時論方之王烈
辛威傳威隴西人也性持重有威嚴歷官數十年未
嘗有過故得以身名終兼其家門友義五世同居世
以此稱之
寇囗傳囗字祖囗上谷昌平人也父臻安遠將軍郢
州刺史囗性寬雅幼有識量好學強記兄祖訓祖禮
及囗并有志行閨門雍睦白首同居
北齊書楊愔傳愔一門四世同居家甚隆盛昆季就
學者三十余人
邢邵傳邵字子才率情簡素內行修謹兄弟親姻之
間稱為雍睦
羊烈傳烈字信卿家傳素業閨門修飾為世所稱一
門女不再醮魏太和中于兗州造一尼寺女寡居無
子者并出家為尼咸存戒行烈天統中與尚書畢義
云爭兗州大中正義云盛稱門閥云我累世本州刺
史卿世為我家故吏烈答云卿自畢軌被誅以還寂
無人物近日刺史皆是疆埸之上彼此而得何足為
言豈若我漢之河南尹晉之太傅名德學行百代傳
美且男清女貞足以相冠自外多可稱也蓋譏義云
之帷薄焉
崔悛傳悛一門婚嫁皆是衣冠之美吉兇儀范為當
世所稱
顏氏家訓治家篇裴子野有疏親故屬饑寒不能自
濟者皆收養之家素清貧時逢水旱二石米為薄粥
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無厭色
隋書郭囗傳囗字弘乂太原文水人也家門雍睦七
葉同居犬豕同乳烏鵲通巢時人以為義感之應州
縣上其事上遣平昌公宇文詣其家勞問之治書
御史柳彧巡省河北表其門閭漢王諒為并州總管
聞而嘉嘆賜兄弟二十余人衣各一襲
崔弘度傳弘度理家如官子弟斑白動行捶楚閨門
整肅為當時所稱
柳昂傳昂父敏有高名好禮篤學治家如官
房彥謙傳彥謙字孝沖早孤不識父為母兄之所鞠
養長兄彥雅雅有清鑒以彥謙天性穎悟每奇之親
教讀書年七歲誦數萬言為宗黨所異十五出后叔
父子貞事所繼母有逾本生子貞哀之撫養甚厚后
丁所繼母憂勺飲不入口者五日事伯父樂陵太守
豹竭盡心力每四時珍果口弗先嘗遇囗功之戚必
蔬食終禮宗從取則焉
唐書穆寧傳寧以秘書監致仕卒寧居家嚴事寡姊
恭甚嘗撰家訓令諸子人一通又戒曰君子之事親
養志為大吾志直道而已茍枉而道三牲五鼎非吾
養也疾病不嘗藥時稱知命四子贊質員賞寧之老
贊為御史中丞質右補闕員侍御史賞監察御史皆
以守道行誼顯先是韓休家訓子侄至嚴貞元間言
家法者尚韓穆二門云
馮元常傳元常閨門雍睦有禮法雖小功喪不御私
室神龍中旌其家大署曰忠臣之門天下高其節凡
名族皆愿通婚
萬敬儒傳敬儒廬州人三世同居喪親廬墓州改所
居曰成孝鄉廣孝聚
孝友傳序張公藝九世同居北齊東安王永樂隋大
使梁子恭躬慰撫表其門高宗有事太山臨幸其居
問本末書忍字以對天子為流涕賜縑帛而去
李知本傳知本涉經術事親篤至與弟知隱雍順子
孫百余至貲用僮仆無間也大業末盜賊過閭不入
相戒曰無犯義門往依者五百余室皆以免
蕭嵩傳嵩子華謹重方雅有家法
蕭俯傳俯母韋賢明治家嚴俯雖宰相侍左右
張知謇傳知謇敏且亮惡請謁求進士或不才冒位
視之若讎每敕子孫經不明不得舉家法可稱云
李晟傳晟治家以嚴子侄非晨昏不輒見所與言未
嘗及公事正歲崔氏女歸寧讓曰爾有家而姑在堂
婦當治酒食且以待賓客即卻之不得進達禮敦教
類如此
韋陟傳陟家法修整敕子允就學夜分視之見其勤
旦日問安色必怡稍怠則立堂下不與語雖家僮數
十然應門賓客必允主之
裴向傳向能以學行持門戶內外親屬百余口祿俸
必均世稱其孝睦
崔佑甫傳佑甫字貽孫太子賓客孝公沔之子也世
以禮法為聞家朱泚亂佑甫妻王陷賊中泚嘗與佑
甫同列遺以繒帛菽粟受而針鐍之帝還京具封以
獻士君子益重其家法云
崔邠傳邠字處仁貝州武城人父倕三世一爨當時
言治家者推其法邠為太常以母憂解卒于喪弟酆
郾郇鄯鄲四世緦麻同爨宣宗聞而嘆曰鄲一門孝
友可為士族法因題曰德星堂后京兆民即其里為
德星社云
李景讓傳景讓家行修治閨門唯謹或諫公廉潔無
素儲不為諸子謀耶景讓笑曰兒曹詎餓死乎清素
寡欲門無雜賓景讓宅東都樂和里世稱清德者號
樂和李公云
郭子儀傳子儀子曜性沉靜子儀專征伐曜留治家
事少長無間言
劉君良傳君良瀛州饒陽人四世同居族兄弟猶同
產也門內斗粟尺帛無所私隋大業末荒饉妻勸其
異居因易置庭樹鳥鶵令斗且鳴家人怪之妻曰天
下亂禽鳥不相容況人耶君良即與兄弟別處月余
密知其計因斥去妻曰爾破吾家召兄弟流涕以告
更復同居天下亂鄉人共依之眾筑為堡因號義成
堡武德中深州別駕楊弘業至其居凡六院共一庖
子弟皆有禮節嘆悒而去貞觀六年表異門閭
李績傳績屬疾帝及皇太子賜藥即服家欲呼醫巫
不許諸子固以藥進輒曰我山東田夫耳位三公年
逾八十非命乎生死系天寧就醫求活耶弟弼始為
晉州刺史以績疾召為司衛卿使省視忽語曰我似
少愈可置酒相樂于是奏樂宴飲列子孫于下將罷
謂弼曰我即死欲有言恐悲哭不得盡故一訣耳我
見房元齡杜如晦高季輔皆辛苦立門戶亦望詒后
悉為不肖子敗之我子孫今以付汝汝可慎察有不
厲言行交非類者急榜殺以聞毋令后人笑吾猶吾
笑房杜也我死布裝露車載柩斂以常服加朝服其
中儻死有知庶著此奉見先帝明器惟作五六寓馬
下帳施幔為皂頂白紗裙中列十偶人他不得以從
眾妾愿留養子者聽余出之葬已徙居我堂善視小
弱茍違我言同戮尸矣乃不復語弼等遵焉
房元齡傳元齡治家有法度常恐諸子驕侈席勢凌
人乃集古今家誡書為屏風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
此足以保躬矣漢袁氏累葉忠節吾心所尚爾宜師
之
王珪傳珪性不苛察至仆妾亦不見喜慍奉寡嫂家
事咨而后行教撫孤侄雖其子不過也宗族匱乏周
恤之薄于自奉獨不作家廟四時祭于寢為有司所
劾帝為立廟愧之不罪也世以珪儉不中禮少之
劉德威傳德威彭城人于閨門友睦為人寬平生平
所得奉祿以分宗親無留藏子審禮少喪母為祖母
元所養隋末大亂道不通審禮尚少自鄉里負祖母
度江轉側避地及天下平西入長安元每疾病必親
煮藥嘗而進元曰兒孝通幽顯吾一顧念疾輒間貞
觀中歷左驍衛郎將父喪免比葬徒跣血流行路咨
嘆服除當襲爵讓其弟不聽見父執必感泗滂沱事
繼母尤謹與弟延景為聞友得祿多資之而妻子執
寒苦晏如也母從皆同居合二百口內外無間言
薛蘋傳蘋累封河東郡公治身觳薄所衣綠袍更十
年至緋衣乃易居三鎮聲樂不聞于家所得祿即分
散親屬故人而無余藏
裴坦傳坦字知進性簡儉子娶楊收女赍具多飾金
玉坦命撤去曰亂我家法世清其概
李綱傳綱孫安仁安靜安仁永徽中太子忠廢還邸
寮屬奔散獨安仁泣拜而去安靜天授中武氏革命
群臣皆勸進安靜獨無所請收系獄殺之自綱五世
同居安仁安靜復以義烈聞世稱李氏不衰
宇文士及傳士及撫幼弟孤兄子以友睦稱好周恤
親戚故人然過自奉養服玩食飲必極豐侈有司謚
曰恭黃門侍郎劉洎曰士及居家侈肆不可謂恭乃
改曰縱
李襲志傳襲志弟襲譽字茂實為人嚴囗以威肅聞
居家儉厚于宗親祿稟隨多少散之以余資寫書罷
揚州書遂數車載嘗謂子孫曰吾性不喜財遂至窶
乏然負京有賜田十頃能耕之足以食河內千樹桑
事之可以衣江都書力讀可進求宦吾歿后能勤此
無資于人矣
唐臨傳臨字本德京兆長安人儉薄寡欲不好治第
宅性旁通專務掩人過見妻子必正衣冠
朱敬則傳敬則字少連永城人以孝義世被旌顯一
門六闕相望與三從昆弟居四十年貲產無異
崔元暐傳元暐博陵安平人弟囗為司刑少卿元暐
三世不異居家人怡怡如也貧寓郊墅群從皆自遠
會食無他爨與囗尤愛族人貧孤者撫養教勵后雖
秉權而子弟仕進不使逾常資當時稱重
杜暹傳暹濮州濮陽人自高祖至暹五世同居暹尤
恭謹事繼母孝撫異母弟昱甚厚自弱冠誓不通親
友獻遺以終身既卒尚書及故吏致賻其子孝友一
不受以行暹素志云
李日知傳日知事母孝既罷不治田園惟飾臺池引
賓客與娛樂開元三年卒日知貴諸子方總角皆通
婚名族時人譏之后少子伊衡以妾為妻鬻田宅至
兄弟訟鬩家法遂替云
源干曜傳干曜族孫光裕撫諸弟友義任鄭州卒官
子洧以雍睦保家士友推之
裴守真傳守真早孤母喪哀毀囗盡養寡嫂謹甚士
推其禮法子子余耀卿巨卿曾孫行立子余事繼母
為聞孝家闈友愛兄弟六人皆有志行云行立母亡
泣血幾毀
沈既濟傳既濟子傳師字子言治家不威嚴閨門自
化兄弟子姓屬無親疏衣服飲食如一問餉姻家故
人帑無儲錢鬻宅以葬
韓王元嘉傳元嘉母昭儀宇文述女也寵于高祖既
即位欲立為后固辭元嘉以母寵故特為帝愛后出
諸子無及者在潞時年十五聞太妃病涕泣不食居
喪毀甚太宗數慰勉少好學藏書至萬卷皆以古文
字參定同異與弟靈夔友愛燕見終日如布衣禮閨
門修整當世稱之
魯王靈夔傳靈夔子藹藹子道堅方嚴有禮法閨門
肅如也
郁林王恪傳恪子琨琨子祎少有志尚事繼母謹撫
異母弟祇以友稱當襲封固讓祇祎治家嚴教子有
法度故峘嶧峴皆顯
楊炎傳炎字公南鳳翔天興人三世以孝行聞至門
樹六闕古所未有
趙憬傳憬字退翁性清約位臺宰而第室童獲猶儒
先生家也得廩入先建家廟而竟不營產
高崇文傳崇文字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
異居開元中再表其閭
李素立傳素立孫至遠至遠子畬字玉田少聰警事
母謹累世同居長幼有禮
柳公綽傳公綽孝友性質嚴重起居皆有禮法子仲
郢有父風私居內齋束帶正色公綽治家埒韓滉
唐國史補韋倫為太子少保致仕每朝朔望群從甥
侄候于下馬橋不減百人
因話錄柳元公善張尚書正甫元公之子仲郢嘗遇
張于途去蓋下馬而拜張止之不獲他日張言于元
公曰壽郎相逢其謙太過元公作色不應久之張起
去元公謂客曰張正甫與公綽往還欲使兒于街中
騎馬沖公綽耶此人亦不足與語張聞之拜謝
東觀奏記藍田尉直弘文館柳珪擢為右拾遺弘文
館直學士給事中蕭仿鄭裔綽駁還曰陛下高懸爵
位本待賢良既命澆浮恐非懲勸珪居家不稟于義
方奉國豈盡于忠節刑部尚書柳仲郢詣東上閣門
進表稱子珪才器庸劣不合塵玷諫垣若誣以不孝
即冤屈為甚太子少師柳公權又訟侵毀之枉上令
免珪官且在家修省貞元元和以來士林家禮法嚴
整以韓皋柳公綽柳仲郢為稱首一旦子孫不孝簪
組嘆息
小學外篇唐河東節度使柳公綽在公卿間最名有
家法中門東有小齋自非朝謁之日每平旦輒出至
卜齋諸子仲郢皆束帶晨省于中門之北公綽決私
事接賓客與弟公權及群從弟再會食自旦至莫不
離小齋燭至則命一人子弟執經史躬讀一過訖乃
講議居官治家之法或論文或聽琴至人定鐘然后
歸寢諸子復昏定中門之北凡二十余年未嘗一日
變易其遇饑歲則諸子皆蔬食曰昔吾兄弟侍先君
為丹州刺史以學業未成不聽食肉吾不敢忘也姑
囗妹侄有孤嫠者雖疏遠必為擇婿嫁之皆用刻木
奩纈文絹為資裝常言必待資裝豐備何如嫁不
失時及公綽卒仲郢一遵其法事公權如事公綽非
甚病見公權未嘗不束帶為京兆尹鹽鐵使出遇公
權于通衢必下馬端笏立候公權過乃上馬公權莫
歸必束帶迎候于馬首公權屢以為言仲郢終不以
達官有小改公綽妻韓氏家法嚴肅儉約為縉紳家
楷范常衣絹素不用綾羅錦繡每命粉苦參黃連熊
囗和為丸賜諸子每永夜習學含之以資勤苦
北夢瑣言仆嘗覽柳氏訓序見其家法整肅乃士流
之最也柳玭出官瀘州郡洎牽復沿路染疾至東川
通泉縣求醫幕中有昆弟之子省之亞臺回面且云
不識家人曰是某院郎君堅云不識莫諭尊旨良久
老仆忖之得非郎君頭腳乎固宜見怪但垂之而
入必不見阻此郎君垂下翹翹之尾果接撫之其純
厚皆此類也仆親家柳坤即亞臺疏房也僑寓陽安
郡伯仲相率省焉亞臺先問讀書否修文否茍不如
是須學作官我之先人修文成名皆作官曰幸勿棄
分陰也瀘州郡有柳大夫所造公廨家具皆牢實粗
重傳及數政莫知于今存否
懶真子唐世士大夫崇尚家法柳氏為冠公綽唱之
仲郢和之其余名士亦各修整舊傳柳氏出一婢婢
至宿衛韓金吾家未成券聞主翁于廳事上買綾自
以手取視之且與駔儈議價婢于隙偶見因作中
風狀仆地其家怪問之婢云我正以此疾故出柳宅
也因出外舍問曰汝有此疾幾何時也婢曰不然我
曾伏侍柳家郎吾豈忍伏侍賣絹牙郎也其標韻如
此想是柳家家法清高不為塵垢卑賤故婢化之乃
至如此雖今士大夫妻有此見識者少矣哀哉聞之
于田元邈
五代史李自倫傳自倫深州人也天福四年正月戶
部奏自倫高祖訓訓生粲粲生則則生忠忠生自倫
自倫生光厚六世同居敕以所居飛鳧鄉為孝義鄉
匡圣里為仁和里準式旌表門閭九月戶部復奏前
登州義門王仲昭六世同居敕量地之宜高其外門
安綽楔左右建高臺一丈二尺廣狹方正稱焉圬以
白而赤其四角使不孝不義者見之可以悛心而易
行焉
王延傳延字世美為人重然諾與其弟規相友愛五
代之際稱其家法焉
南唐書顏詡傳詡魯郡公真卿之后少孤兄弟數人
事繼母以孝聞謹禮法多循先業迨末年一門百口
家法嚴肅男女異序少長敦睦子侄二十余人皆服
儒業每延賓侶寓門下者常十數詡晨暮延揖飲饌
宴笑未嘗不躬自接對雖遇姻戚沖孺亦為之冠帶
盡禮聞子弟有與賓客戲者未嘗面責手寫韋昭博
奕論署于屋壁使之自愧家人未嘗見其喜慍季父
非理據鄉人桑詣邑求治令尹下詡評之詡償以己
緡其訟遂止
冊府元龜漢張瓘同州車渡村人故太原監軍使承
業之猶子也承業佐后唐武皇莊宗有功甚見委遇
瓘聞之與昆仲五人自故里奔于太原莊宗皆任用
之瓘天佑十三年補麟州刺史承業治家嚴毅小過
無所容恕一侄為磁州副使以其殺河西賣羊客承
業立捕斬之嘗誡瓘等曰如車渡村百姓劉開道下
賊慣作非為今須改行若故態不除死無日矣故瓘
所至不敢誅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