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總論一

易經

家人卦

家人者家內之道父子之親夫婦之義尊卑長

幼之序正倫理篤恩義家人之道也卦外巽內離

為風自火出火熾則風生風生自火自內而出也

自內而出由家而及于外之象二與五正男女之

位于內外為家人之道明于內而巽于外處家之

道也夫人有諸身者則能施于家行于家者則能

施于國至于天下治治天下之道蓋治家之道也

推而行之于外耳故取自內而出之象為家人之

義也文中子書以明內齊外為義古今善之非取

象之意也所謂齊乎巽言萬物潔齊于巽方非巽

有齊義也如戰乎干干非有戰義也

或問易傳

云正家之道在于正倫理篤恩義今欲正倫理則

有傷恩義欲篤恩義又有乖于倫理如何朱子曰

須是于正倫理處篤恩義篤恩義而不失倫理方

家人利女貞

家人之道利在女正女正則家道正矣夫夫婦

婦而家道正獨云利女貞者夫正者身正也女正

者家正也女正則男正可知矣

家人者一家之

人卦之九五六二內外各得其正故為家人利女

貞者欲先正乎內也內正則外囗不正矣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

大義也

彖以卦才而言陽居五在外也陰居二處內也

男女各得其正位也尊卑內外之道正合天地陰

陽之大義也

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

亦謂二五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

下定矣

上父初子五三夫四二婦五兄三弟以卦畫推

之又有此象

象曰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身修則家治矣

初九閑有家悔亡

初家道之始也閑謂防閑法度也治其有家之

始能以法度為之防閑則不至于悔矣治家者治

乎眾人也茍不閑之以法度則人情流放必至于

有悔失長幼之序亂男女之別傷恩義害倫理囗

所不至能以法度閑之于始則囗是矣故悔亡也

九剛明之才能閑其家者也不云囗悔者群居必

有悔以能閑故亡耳

象曰閑有家志未變也

志未變而豫防之

六二囗攸遂在中饋貞吉

人之處家在骨肉父子之間大率以情勝禮以

恩奪義惟剛立之人則能不以私愛失其正理故

家人卦大要以剛為善初三上是也六二以陰柔

之才而居柔不能治于家者也故囗攸遂囗所為

而可也夫以英雄之才尚有溺情愛而不能自守

者況柔弱之人其能勝妻子之情乎如二之才若

為婦人之道則其正也以柔順處中正婦人之道

也故在中饋則得其正而吉也婦人居中而主饋

者也故云中饋

象曰六二之吉順以巽也

九三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

九三在內卦之上主治乎內者也以陽居剛而

不中雖得正而過乎剛者也治內過剛則傷于嚴

急故家人嗃嗃然治家過嚴不能囗傷故必悔于

嚴厲骨肉恩勝嚴過故悔也雖悔于嚴厲未得寬

猛之中然而家道齊肅人心祗畏猶為家之吉也

若婦子嘻嘻則終至羞吝矣在卦非有嘻嘻之象

蓋對嗃嗃而言謂與其失于放肆寧過于嚴也嘻

嘻笑樂囗節也自恣囗節則終至敗家可羞吝也

蓋嚴謹之過雖于人情不能囗傷然茍法度立倫

理正乃恩義之所存也若嘻嘻無度乃法度之所

由廢倫理之所由亂安能保其家乎嘻嘻之甚則

致敗家之兇但云吝者可吝之甚則至于兇故未

遽言兇也

以剛居剛而不中過乎剛者也故為

嗃嗃嚴厲之象如是則雖有悔厲而吉也嘻嘻者

嗃嗃之反吝之道也占者各以其德為應故兩言

象曰家人嗃嗃未失也婦子嘻嘻失家節也

六四富家大吉

居家之道能保有其富則為大吉也四高位而

獨云家者于家而言高位家之尊也能有其富是

能保其家也吉孰大焉

象曰富家大吉順在位也

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

九五男而在外剛而處陽居尊而中正又其應

順正于內治家之至正至善者也王假有家五君

位故以王言假至也極乎有家之道也夫王者之

道修身以齊家家正而天下治矣自古圣王未有

不以恭己正家為本故有家之道既至則不憂勞

而天下治矣勿恤而吉也五恭己于外二正家于

內內外同德可謂至矣

象曰王假有家交相愛也

程子曰夫愛其內助婦愛其刑家

上九有孚威如終吉

上卦之終家道之成也故極言治家之本治家

之道非至誠不能也故必中有孚信則能常久而

眾人自化為善不由至誠己且不能常守也況欲

使人乎故治家以有孚為本治家者在妻孥情愛

之間慈過則囗嚴恩勝則掩義故家之患常在禮

法不足而瀆慢生也長失尊嚴少忘恭順而家不

亂者未之有也故必有威嚴則能終吉保家之終

在有孚威如二者而已故于卦終言之

象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

治家之道以正身為本故云反身之謂爻辭謂

治家當有威嚴而夫子又復戒云當先嚴其身也

威嚴不先行于己則人怨而不服故云威如而吉

者能自反于身也孟子所謂身不行道不行于妻

子也

序卦傳下

夷者傷也傷干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

閻氏彥升曰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

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明夷之傷豈得不反

于家人乎

家道囗必乖故受之以睽

南軒張氏曰夫家有父子之親夫婦之愛然身

不行道則父子夫婦無復親矣此家道囗則乖離

所以次暌也

詩經

大雅思齊篇

惠于宗公神罔時怨神罔時恫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

惠順也宗公宗廟先公也恫痛也刑儀法也寡

妻猶言寡小君也御迎也言文王順于先公而鬼

神歆之無怨恫者其儀法內施于閨門而至于兄

弟以御于家邦也孔子曰家齊而后國治孟子曰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張子曰言接神人各得其

道也

慶源輔氏曰此章言文王之德足以和神

人治國家其序則先尊而后卑先親而后疏也

安城劉氏曰大學傳齊家治國章三引詩文始言

家人次言兄弟終言四國朱子亦嘗謂即刑寡妻

至兄弟御家邦之意 南軒張氏曰文王之刑寡

妻至兄弟御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蓋無非

是心之所存也圣人雖無事乎推然其自身以及

家自家以及國亦固有序矣 豐城朱氏曰先神

而后人尊卑之序也先家而后國親疏之殺也誠

以奉神而神無不格誠以治人而人無不孚此所

謂接神人各得其道也

禮記

檀弓

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蓋引而進之也嫂叔之無服

也蓋推而遠之也姑姊妹之薄也蓋有受我而厚之

者也

未仕者不敢稅人如稅人則以父兄之命

稅人以物遺人也

禮運

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

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

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

喪服小記

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

疏曰此論服之降殺親親謂父母也尊尊謂祖

及曾祖高祖也長長謂兄及旁親也不言卑幼舉

尊長則卑幼可知也男女之有別者若為父斬為

母齊衰姑姊妹在室期出嫁大功為夫斬為妻期

之屬是也此四者于人之道為最大

大傳

上治祖禰尊尊也下治子孫親親也旁治昆弟合族

以食序以昭繆別之以禮義人道竭矣

治理而正之也謂以禮義理正其恩之隆殺屬

之戚疏也合會族人以飲食之禮次序族人以昭

穆之位上治下治旁治之道皆有禮義之別則人

倫之道竭盡于此矣

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

變革者也

此天地之常經故不可變革

同姓從宗合族屬異姓主名治際會名著而男女有

同姓父族也從宗從大宗小宗也合聚其族之

親屬則無離散陵犯之事異姓他姓之女來歸者

也禮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卑者為婦尊者為母

以婦與母之名治昏姻交際會合之事名分顯著

尊卑有等然后男女有別而無淫亂賊逆之禍也

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屬乎子道者妻

皆婦道也謂弟之妻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名者

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慎乎

屬聯也父之兄弟為伯叔父則其妻謂之伯叔

母兄弟之子為從子則其妻謂之婦此于昭穆為

宜弟之妻不可謂之為婦猶兄之妻不可謂之為

母以紊昭穆也故云謂弟之妻婦者是嫂亦可謂

之母乎言皆不可也舊說弟妻可婦嫂不可母失

其指矣

荀子

君道篇

請問為人父曰寬惠而有禮請問為人子曰敬愛而

致文請問為人兄曰慈愛而見友請問為人弟曰敬

詘而不悖請問為人夫曰致功而不流致臨而有辨

請問為人妻曰夫有禮則柔從聽侍夫無禮則恐懼

而自竦也此道也偏立而亂俱有而治足以稽矣

致仕篇

君者國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亂自

古及今未有二隆爭重而能長久者

漢班固白虎通

五行

父死子繼何法法木終火王也兄死弟及何法法夏

之承春也善善及子孫何法法春生待夏復長也

子之復讎何法法土勝水水勝火也子順父臣順君

妻順夫何法法地順天也男不離父母何法法火不

離木也女離父母何法法水流去金也娶妻親迎何

法法日入陽下陰也子諫父何法法火揉直木也

君子遠子近孫何法法木遠火近土也親屬臣諫不

相去何法法水木枝葉不相離也父為子隱何法法

木之藏火也子為父隱何法法水逃金也

王者賜先親近后疏遠何法法天雨高者先得之也

長幼何法法四時有孟仲叔季也

父母生子養長子何法法水生木長大也子養父母

何法法夏養長木此火養母也不以父命廢主命何

法法人不畏土而畏火也

不娶同姓何法法五行異類乃相生也子喪父母何

法法木不見水則憔悴也喪三年何法法三年一閏

天道終也父喪子夫喪妻何法法一歲物有終始天

氣亦為之變也

荀悅申鑒

政體

問明于治者其統近萬物之本在身天下之本在家

治亂之本在左右內正立而四表定矣

時事

古有掌陰陽之禮之官以教后宮掌婦學之法婦德

婦言婦功各率其屬而以時御序于王先王禮也宜

崇其教以先內政覽列圖誦列傳遵典行內史執其

彤管記善書過考行黜陟以章好惡男女正位乎內

外正家而天下定矣故二儀立而大業成

北齊顏氏家訓

治家篇

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

婦不順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義而婦陵則

天之兇民乃刑戮之所攝非訓導之所移也笞怒廢

于家則豎子之過立見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治家之寬猛亦猶國焉孔子曰奢則不遜儉則固與

其不遜也寧固又云雖有周公之才之囗使驕且吝

其余不足觀也已然則可儉而不可吝也儉者省約

為禮之謂也吝者窮急不恤之謂也今有奢則施儉

則吝如能施而不奢儉而不囗可矣

生民之本要當稼穡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蓄園場

之所產雞豚之善塒圈之所生爰及棟宇器械樵蘇

脂燭莫非種殖之物也至能守其業者閉門而為生

之具以足但家無鹽井耳今北土風俗率能躬儉節

用以贍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

世間名士但務寬仁至于飲食餉饋僮仆減損施惠

然諾妻子節量狎侮賓客侵耗鄉黨此亦為家之巨

囗矣

婦主中饋唯事酒食衣服之禮耳國不可使預政家

不可使干蠱如有聰明才智識達古今正當輔佐君

子助其不足必無牝雞晨鳴以致禍也

江東婦女略無交游其婚姻之家或十數年間未相

識者唯以信命贈遺致殷勤焉鄴下風俗專以婦持

門戶爭訟曲直造請逢迎車乘填街衢綺羅盈府寺

代子求官為夫訴屈此乃恒代之遺風乎南間貧素

皆事外飾車乘衣服必貴齊整家人妻子不免饑寒

河北人事多由內政綺羅金翠不可廢闕羸馬囗奴

僅充而已唱和之禮或爾汝之

河北婦人織組紃之事黼黻錦繡羅綺之工大優

于江東也太公曰養女太多一費也陳蕃云盜不過

五女之門女之為累亦以深矣然天生蒸民先人傳

體其如之何世人多不舉女賊行骨肉豈當如此而

望福于天乎吾有疏親家饒妓媵誕育將及使遣婚

豎守之體有不安窺窗倚戶若生女者輒持將去母

隨號泣莫敢救之使人不忍聞也

婦人之性率寵子婿而虐兒婦寵婿則兄弟之怨生

焉虐婦則姊妹之讒行焉然則女之行留皆得罪于

其家者母實為之至有諺云落索阿姑此其相報

也家之常弊可不誡哉

婚姻素對靖侯成規近世嫁娶遂有賣女納財買婦

輸絹比量父祖計校錙銖責多還少市井無異或猥

婿在門或傲婦擅室貪榮求利反招羞恥可不慎歟

吾家巫覡禱請絕于言議符書章醮亦無祈焉并汝

曹所見也勿妖妄之費

風操篇

吾觀禮經圣人之教箕帚匕箸咳唾唯諾執燭沃盥

皆有節度亦為至矣但既殘缺非復全書其有所不

載及世事變改者學達君子自為節度相承行之故

世號士大夫風操而家門頗有不同所見互稱長短

然其阡陌亦自可知昔在江南目能視而見之耳能

聽而聞之蓬生麻中不勞翰墨汝曹生于戎馬之間

視聽之所不曉故聊記錄以傳示子孫

禮云見似目瞿聞名心瞿有所感觸惻愴心眼若在

從容平常之地幸須申其情耳必不可避亦當忍之

猶如伯叔兄弟酷類先人可得終身腸斷與之絕耶

又臨文不諱廟中不諱君所無私諱蓋知聞名須有

消息不必期于顛沛而走也梁世謝舉甚有聲譽聞

諱必哭為世所譏又臧逢世臧嚴之子也篤學修行

不墜門風孝元經牧江州遣往建昌督事郡縣民庶

競修箋書朝夕輻輳幾案盈積書有稱嚴寒者必對

之流涕不省取記多廢公事物情怨駭竟以不辦而

還此并過事也近在揚都有一士人諱審而與沈氏

交結周厚沈與其書名而不姓此非人情也凡避諱

者皆須得其同訓以代換之桓公名白博有五皓之

稱厲王名長琴有修短之目不聞謂布帛為布皓呼

腎腸為腎修也梁武小名阿練子孫皆呼練為絹乃

謂銷煉物為銷絹物恐乖其義或有諱云者呼紛紜

為紛煙有諱桐者呼梧桐樹為白鐵樹便似戲笑耳

周公名子曰禽孔子名兒曰鯉止在其身自可無禁

至若衛侯魏公子楚太子皆名蟣虱長卿名犬子王

修名狗子上有連及理未為通古之所行今之所笑

也北土多有名兒為驢駒豚子者使其自稱及兄弟

所名亦何忍哉前漢有尹翁歸后漢有鄭翁歸梁家

亦有孔翁歸又有顧翁寵晉代有許思妣孟少孤如

此名字幸當避之今人避諱更急于古名子者當為

孫地吾親識中有諱襄諱友諱同諱清諱和諱禹交

疏造次一座百犯聞者辛苦無僇賴焉昔司馬長卿

慕藺相如故名相如顧元歆慕蔡邕故名雍而后漢

有朱張字孫卿許暹字顏回梁世有庾晏嬰祖孫登

連古人姓為名字亦鄙事也昔劉文饒不忍罵奴為

畜產今世愚人遂以相戲或有指名為豚犢者有識

旁觀猶欲掩耳況名之者乎近在議曹共平章百官

秩祿有一顯貴當世名臣意嫌所議過厚齊朝有一

兩士族文學之人謂此貴曰今日天下大同須為百

代典式豈得尚作關中舊意乎明公定是陶朱公大

兒耳彼此歡笑不以為嫌

昔侯霸之子孫稱其祖父曰家公陳思王稱其父為

家父母為家母潘尼稱其祖曰家祖古人之所行今

人之所笑也及南北風俗言其祖及二親無云家者

田里猥人方有此言耳凡與人言言己世父以次第

稱之不云家者以尊于父不敢家也凡言姑姊妹女

子子已嫁則以夫氏稱之在室則以次第稱之言禮

成他族不得云家也子孫不得稱家者輕略之也蔡

邕書集呼其姑女為家姑家姊班固書集亦云家孫

今并不行也凡與人言稱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

長姑皆加尊字自叔父已下則加賢字尊卑之差也

王羲之書稱彼之母與自稱己母同不云尊字今所

非也

言及先人理當感慕古者之所易今人之所難江南

事不獲已乃陳文墨無言者須言閥閱必以文

翰罕有面論者北人無何便爾話說及相訪問如此

之事不可加于人也人加諸己則當避之名位未高

如為勛貴所逼隱忍方便速報取了勿取煩重感辱

祖父若沒言須及者則斂容肅坐稱大門中世父叔

父則稱從兄弟門中兄弟則稱亡者子某門中各以

其尊卑輕重為容色之節皆變于常若與君言雖變

于色猶云亡祖亡伯亡叔也吾見名士亦有呼其亡

兄弟為兄子弟子門中者亦未為安貼也北土都不

行此太山羊囗梁初入南吾近至鄴其兄子肅訪囗

委曲吾答之云卿從門中在梁如此如此肅曰是我

親第七亡叔非從也祖孝微在坐先知江南風俗乃

謂之云賢從弟門中何故不解古人皆呼伯父叔父

而今世多單呼伯叔從兄弟姊妹已孤而對其前呼

其母為伯叔母此不可避者也兄弟之子已孤與他

人言對孤者前呼為兄子弟子頗為不忍北土多呼

為侄案爾雅喪服經左傳侄名雖通男女并是對孤

之稱晉世已來始呼叔侄今呼為侄于理為勝也

凡親屬名稱皆須粉墨不可濫也無風教者其父已

孤呼外祖父母與祖父母同使人為其不喜聞也雖

質于面皆當加外以別之父母之世叔父皆當加其

次第以別之父母之世叔母皆當加其姓以別之父

母之群從世叔父母及從祖父母皆當加其爵位若

姓以別之河北士人皆呼外祖父母為家公家母江

南田里間亦言之以家代外非吾所識

凡宗親世數有從父有從祖有族祖江南風俗自茲

已往高秩者通呼為尊同昭穆者雖百世猶稱兄弟

若對他人稱之皆云族人河北士人雖三二十世猶

呼為從伯從叔梁武帝嘗問一中土人曰卿北人何

故不知有族答云骨肉易疏不忍言族耳當時雖為

敏對于禮未通吾嘗問周弘讓曰父母中外姊妹何

以稱之周曰亦呼為丈人自古未見丈人之稱施于

婦人也吾親表所行若父屬者為某姓姑母屬者為

某姓姨中外丈人之婦猥俗呼為丈母士大夫謂之

王母謝母云而陸機集有與長沙顧母書乃其從叔

母也今所不行齊朝士子皆呼祖仆射為祖公全不

嫌有所涉也乃有對面以相戲者

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名終則諱之字乃可以為

孫氏孔子弟子記事者皆稱仲尼呂后微時嘗字高

祖為季至漢袁種字其叔父曰絲王丹與侯霸子語

字霸為君房江南至今不諱字也河北士人全不辯

之名亦呼為字字固因呼為字尚書王元之兄弟皆

號名人其父名云字羅漢一皆諱之其余不足怪也

已孤而履歲及長至之節無父拜母祖父母世叔父

母姑兄姊則皆泣無母拜父外祖父母舅姨兄姊亦

如之此人情也

宋周子通書

家人睽復論

治天下有本身之謂也治天下有則家之謂也

則謂物之可視以為法者猶俗言則例則樣也

本必端端本誠心而已矣則必善善則和親而已矣

心不誠則身不可正親不和則家不可齊

家難而天下易家親而天下疏也

親者難處疏者易裁然不先其難亦未有能其

易者

家人離必起于婦人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

不同行也

睽次家人易卦之序二女以下睽彖傳文二女

謂睽卦兌下離上兌少女離中女也陰柔之性外

和悅而內猜嫌故同居而異志

堯所以厘降二女于媯汭舜可禪乎吾茲試矣

厘理也降下也媯水名汭水北舜所居也堯理

治下嫁二女于舜將以試舜而授之天下也

是治天下觀于家治家觀于身而已矣身端心誠之

謂也誠心復其不善之動而已矣

不善之動息于外則善心之生于內者無不實

矣 西山真氏曰心不誠則私意邪念紛紛交作

欲身之修得乎親不和則閨門乖戾情意隔絕欲

家之正得乎夫治家之難所以甚于治國者門內

尚恩易于掩義世之人固有勉于治外者矣至其

處家則或狃于妻妾之私或牽于骨肉之愛鮮克

以正自檢者而人君尤甚焉漢高帝能誅秦蹙項

而不能割戚姬如意之寵唐太宗能取孤隋攘群

盜而閨門慚德顧不免焉蓋疏則公道易行親則

私情易溺此其所以難也不先其難未有能其易

者漢唐之君立本作則既已如此何怪其治天下

不及三代哉夫女子陰柔之性鮮不妒忌而險诐

者故二女同居則猜嫌易生堯欲試舜必降以二

女者能處二女則能處天下矣舜之身正而刑家

如此故堯禪以天下而不疑也身之所以正者由

其心之誠誠者無他不善之萌動于中則亟反之

而已誠者天理之真妄者人為之偽妄去則誠存

矣誠存則身正身正則家治推之天下猶運之掌

司馬光涑水家儀

居家雜儀

凡為家長必謹守禮法以御群子弟及家眾分之以

職授之以事而責其成功制財用之節量入以為出

稱家之有無以給上下之衣食及吉兇之費皆有品

節而莫不均一裁省冗費禁止奢華常須稍存贏余

以備不虞

分之以職謂使之掌倉廩廄庫庖廚舍業田園

之類授之以事謂朝夕所干及非常之事

此節

言家長御群子弟及家眾之事

凡諸卑幼事無大小無得專行必咨稟于家長

易曰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安有嚴君在

上而其下敢直行自恣不顧者乎雖非父母當時

為家長者亦當咨稟而行之則號令出于一人家

政始可得而治矣

此節言卑幼事家長之道

凡為子為婦者毋得蓄私財俸祿及田宅所入盡歸

之父母舅姑當用則請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與

此下九節猶小學言父子之親

凡子事父母婦事舅姑天欲明咸起盥漱櫛總具冠

帶昧爽適父母舅姑之所省問父母舅姑起子供藥

物婦具晨羞供具畢乃退各從其事將食子婦請所

欲于家長退具而供之尊長舉筋子婦乃各退就食

丈夫婦人各設食于他所依長幼而坐其飲食必均

一幼子又食于他所亦依長幼席地而坐男坐于左

女坐于右及夕食亦如之既夜父母舅姑將寢則安

置而退居閑無事則侍于父母舅姑之所容貌必恭

執事必謹言語應對必下氣怡聲出入起居必謹扶

衛之不敢涕唾喧呼于父母舅姑之側父母舅姑不

命之坐不敢坐不命之退不敢退

孫事祖父母孫婦事祖舅姑同此盥洗手也櫛

梳頭也總所以束發今之頭巾冠帶丈夫帽子衫

帶婦人冠子背子昧爽謂天明暗相交之際省問

丈夫唱喏婦人道萬福仍問侍者夜來安否何如

侍者曰安乃退其有不安節則侍者以告此即禮

之晨省也藥物乃關身之切務人子當親自檢校

調煮供進不可但委婢仆脫若有誤則其禍不測

婦具晨羞凡烹調飲膳婦人之職也當檢校監視

務令精潔家長謂父母舅姑或當時家長也卑幼

各不得恣所欲安置丈夫唱喏婦女道安置此即

禮之昏定也

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記而佩之時省而速行之事

畢則反命焉或所命有不可行者則和色柔聲具是

非利害而白之待父母之許然后改之若不許茍于

事無大害者亦當曲從若以父母之命為非而直行

己志雖所執皆是猶為不順之子況未必是乎

凡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

孝悅則復諫不悅與其得罪于鄉黨州閭寧熟諫父

母怒不悅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凡為人子弟者不敢以富貴加于父兄宗族

加謂恃其富貴不率卑幼之禮

凡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有賓客不敢坐于正廳

升降不敢由東階上下馬不敢當廳凡事不敢自擬

于其父

有賓客坐于書院無書院則坐于廳之旁側楊

氏復曰告與面同反言面者從外來宜知親之顏

色安否為人親者無一念而忘其子故有倚閭倚

門之望為人子者無一念而忘其親故有出告反

面之禮生則出告反面沒則告行飲至事亡如事

存也

凡父母舅姑有疾子婦無故不離側親調嘗藥餌而

供之父母有疾子色不滿容不戲笑不宴游舍置余

事專以迎醫檢方合藥為務疾已復初

凡子事父母父母所愛亦當愛之所敬亦當敬之至

于犬馬盡然而況于人乎

凡子事父母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

以其飲食忠養之幼事長賤事貴皆仿此

凡子婦未敬未孝不可遽有憎疾姑教之若不可教

然后怒之若不可怒然后笞之屢笞而終不改子放

婦出然亦不明言其犯禮也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

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婦之禮焉

沒身不衰

此下一節猶小學言夫婦之別

凡為宮室必辯內外深宮固門內外不共井不共浴

堂不共廁男治外事女治內事男子晝無故不處私

室婦人無故不窺中門男子夜行以燭婦人有故出

中門必擁蔽其面男仆非有繕修及有大故不入中

門入中門婦人必避之不可避亦必以袖遮其面女

仆無故不出中門有故出中門亦必擁蔽其面鈴下

蒼頭但主通內外之言傳致內外之物毋得輒升堂

室入庖廚

擁蔽其面如蓋頭面貌之類雖小婢亦然大故

不可避謂水火盜賊之類

凡卑幼于尊長晨亦省問夜亦安置坐而尊長過之

則起出遇尊長于涂則下馬不見尊長經再宿以上

則再拜五宿以上則四拜賀冬至正旦六拜朔望四

拜凡拜數或尊長臨時減而止之則從尊長之命吾

家同居宗族眾多冬至朔望聚于堂上丈夫處左西

上婦人處右東上皆北向共為一列各以長幼為序

共拜家長畢長兄立于門之左長姊立于門之右皆

南向諸弟妹以次拜訖各就列丈夫西上婦人東上

共受卑幼拜受拜訖先退后輩立受拜于門東西如

前輩之儀若卑幼自遠方至見尊長遇尊長三人以

上同處者先共再拜敘寒暄問起居訖又三再拜而

聚于堂上此假設南面之堂若宅舍異制臨時

從宜左右謂家長之左右長幼為序婦以夫之長

幼為序不以身之長幼為序共受卑幼拜以宗族

多若人人致拜則不勝煩勞故同列共受之晨夜

唱喏萬福安置若尊長二人以上同處亦三而止

所以避煩也

此節猶小學言長幼之序

凡受女婿及外甥拜立而扶之外孫則立而受之可

扶謂搊策

此節言接女婿外甥外孫之類

凡節序及非時家宴上壽于家長卑幼盛服序立如

朔望之儀先再拜子弟之最長者一人進立于家長

之前幼者一人搢笏執酒盞立于其左一人搢笏執

酒注立于其右長者搢笏跪斟酒祝曰伏愿某官備

膺五福保族宜家尊長飲畢授幼者盞注反其故處

長者出笏俯伏興退與卑幼皆再拜家長命諸卑幼

坐皆再拜而坐家長命侍者遍酢諸卑幼諸卑幼皆

起序立如前俱再拜就坐飲訖家長命易服皆退易

便服還復就坐

此節言家宴上壽之儀

凡子始生若為之求乳母必擇良惠婦人稍溫謹者

子能食飼之教以右手子能言教之自名及唱喏萬

福安置稍有知則教之以恭敬尊長有不識尊卑長

幼者則嚴訶禁之六歲教之數與方名男子始習書

字女子始習女工之小者七歲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始誦孝經論語雖女子亦宜誦之自七歲以下謂之

孺子早寢晏起食無時八歲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

必后長者始教之以謙讓男子誦尚書女子不出中

門九歲男子誦春秋及諸史始為之講解使曉義理

女子亦為之講解論語孝經及列女傳女戒之類略

曉大義十歲男子出就外傅居宿于外讀詩禮傳為

之講解使知仁義禮智信自是以往可以讀孟荀揚

子囗觀群書凡所讀書必擇其精要者而讀之其異

端非圣賢之書傳宜禁之勿使妄觀以惑亂其志觀

書皆通始可學文辭女子則教以婉娩聽從及女工

之大者未冠笄者雞鳴而起總角面以見尊長佐

長者供養祭祀則佐執酒食若既冠笄則皆責以成

人之禮不得復言童幼矣

乳母不良非惟敗亂家法兼令所飼之子性行

亦類之故必擇數謂一十百千萬方謂東西南北

婉娩柔順貌女工謂蠶桑織績裁縫及為飲膳不

惟止是婦人之職兼欲使之知衣食所來之艱難

不敢恣為奢麗至于纂組華巧之物亦不必習也

囗洗面也

此節言教男女之道

凡內外仆妾雞初鳴咸起櫛總盥漱衣服男仆灑掃

廳事及庭鈴下蒼頭灑掃中庭女仆灑掃室堂設椅

桌陳盥漱櫛囗之具主父主母既起則拂囗襞衾侍

立左右以備使令退而具飲食得閑則浣濯紉縫先

公后私及夜則復拂囗展衾當晝內外仆妾惟主人

之命各從其事以供百役

襞迭衣也

此節言仆妾事主父母之道

凡女仆同輩謂長者為姊后輩謂前輩為姨務相雍

睦其有斗爭者主父主母聞之即訶禁之不止即杖

之理曲者杖多一止一不止獨杖不止者

同輩謂兄弟所使后輩謂諸子舍所使內則云

雖婢妾衣服飲食必后長者鄭康成曰人無貴賤

不可以無禮故使之序長幼

此下三節言主父

母御仆妾之道

凡男仆有忠信可任者重其祿能干家事者次之其

專務欺詐背公囗私屢為盜竊弄權犯上者逐之

凡女仆年滿不愿留者縱之勤舊少過者資而嫁之

其兩面二舌飾虛造讒離間骨肉者逐之屢為盜竊

者逐之放蕩不謹者逐之有離叛之志者逐之

近思錄

伊川先生曰冠婚喪祭禮之大者今人都不理會豺

獺皆知報本今士大夫家多忽此厚于奉養而薄于

先祖甚不可也某嘗修六禮大略家必有廟廟必有

主月朔必薦新時祭用仲月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

祖季秋祭禰忌日遷主祭于正寢凡事死之禮當厚

于奉生者人家能存得此等事數件雖幼者可使漸

知禮義

正叔云某家治喪不用浮圖在洛亦有一二人家化

異宮

橫渠先生曰古者有東宮有西宮有南宮有北宮異

宮而同財此禮亦可行古人慮遠目下雖似相疏其

實如此乃能久相親蓋數十百口之家自是飲食衣

服難為得一又異宮乃容子得伸其私所以避子之

私也子不私其父則不成為子古之人曲盡人情必

也同宮有叔父伯父則為子者何以獨厚于其父為

父者又烏得而當之父子異宮為命士以上愈貴則

愈嚴故異宮猶今世有逐位非如異居也

朱子全書

論人倫

學者實下工夫須是日日為之就事親從兄接物處

事理會取其有未能益加勉行如此之久則日化而

不自知遂只如常事做將去

答郭希呂

示諭所以居家事長之意甚善此事他人無致力處

正唯自勉而已但謂學問大端不敢躐等言之則鄙

意有所未曉者夫學問豈以他求不過欲明此理而

力行之耳但其工夫所施有序而莫不以愛親敬長

為先非謂學問自是一事可以置之度外而姑從事

于孝友之實也愿深察此意而講于所謂學問之大

端者以求孝弟之實則閨門之內倫理益正恩義益

篤將有不期然而然者矣

性理會通

人倫

藍田呂氏曰君子之道莫大乎孝孝之本莫大乎順

親故仁人孝子欲順乎親必先乎妻子不失其好兄

弟不失其和室家宜之妻孥樂之致家道成然后可

以養父母之志而無違也故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

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則治家之道必自妻子始

豫章羅氏曰君明君之福臣忠臣之福君明臣忠則

朝廷治安得不謂之福乎父慈父之福子孝子之福

父慈子孝則家道隆盛安得不謂之福乎俗人以富

貴為福陋哉

倪思經鉏堂雜志

歲計

儉者君子之德世俗以儉為鄙非遠識也儉則足用

儉則寡求儉則可以成家儉則可以立身儉則可以

傳子孫奢則用不給奢則貪求奢則掩身奢則破家

奢則不可以訓子孫利害相反如此可不念哉富家

有富家計貧家有貧家計量入為出則不至乏用矣

用常有余則可以為意外橫用之惜矣今以家之用

分而為二令兩子弟分掌之其日用收支為一其歲

計收支為一日用以賃錢俸錢當之每月終白尊長

有余則趲在后月不足則取歲計錢足之歲計以家

之薄產所入當之歲終以白尊長有余則來歲可以

舉事

謂如添造

屋宇之類

不足則無所與舉可以展向后者一

切勿為以待可為而為之或有意外橫用亦告于尊

長隨宜區處

人家至于破產先自借用官物錢始既先借用官物

錢至于官物催趲不免舉債與質久而利重雖欲存

產業不可得矣故當先須留官物錢則無此患仆奮

空拳粗成家業毫分積累甚難諸子宜體念各存公

心管干且為二十年計日后則事難料又在諸子從

長區處仆之智力有不及矣月河莫侍郎家甚富兄

弟同居亦三十余年此可法也蓋聚居則百費皆省

析居則人各有費也然須上下和睦若自能奮飛不

藉父業則聽其挈出不可將帶父業留以與不能奮

飛者可也

人家用度皆可預計惟橫用不可預計若婚嫁之事

是閑暇時子弟自能主張若乃喪葬倉卒之際往往

為浮言所動多至妄用以此為孝世俗之見切不可

囗則當隨家豐儉也慶元六年九月十五日

月計

士大夫家子弟若無家業經營衣食不過三端上焉

者仕而仰祿中焉者就館聚徒下焉者干求假貸今

員多闕少待次之日常多官小俸薄既難贍給遠宦

有往來道涂之費縱余無幾意外有丁憂論罷之虞

不可不備又還家無以為策則居官凡事掣肘若有

退步進退在我易以行志矣就館聚徒所得不過數

十有一書館爭者甚眾未娶就館猶可既娶之后難

遠離家在己為羈旅在家則百事不可照囑或自有

子欲教不可若稍有家業則可免此患縱不免就館

聚徒亦不至若不可一日無館者之窘也至于干謁

假貸滋味尤惡不唯趄囁嚅此狀可惡奔走于道

涂見拒于閽人情況之惡抑又可知縱有所得無幾

久而化為唇吻潔特之士化為無廉恥可厭之人若

乃假貸親故至一至再亦難言矣諺曰做個求人面

不成此言有理若自有薄產無此惡況矣吾家業雖

不多若自知節省且為二十年計可以使汝輩待闕

不至狼狽既免聚徒就館又免干求假貸諺曰求人

不如求己此之謂也己作歲計簿復作月計簿蓋先

有月計然后歲計可知若月之所用多于其所入積

而至歲為大闕用矣世間事固終歸空人固各有命

然可施智力處亦不當不理會又所求者在己與夫

不知義命妄求者大異也非是空言乃真達理

子孫計

或曰既有子孫當為子孫計人之情也余曰君子豈

不為子孫計然其子孫計則有道矣種德一也家傳

清白二也使之從學而知義三也授以資身之術如

才高者命之習舉業取科第才卑者命之以經營生

理四也家法整齊上下和睦五也為擇良師友六也

為娶淑婦七也常存儉風八也如此八者豈非為子

孫計乎循理而圖之以有余而遺之則君子之為子

孫計豈不久利而父子兩得哉如孔子教伯魚以詩

禮漢儒教子一經楊震之使人謂其后為清白吏子

孫鄧禹十子人各授之一業龐德公云人皆遺之以

危我獨遺之以安皆善為子孫計者又何歉焉

居山約

余營兼山本以藏拙已就粗安可以忘歸諸兒之意

眷戀挽留又難遽絕今與汝曹約每月二十日在山

十日在家獨甚寒甚暑兩月則全在家恐山中不便

也山中不可獨須子弟一人侍置歷輪流四子每人

一旬周而復始其當旬者凡飲膳之類專掌之其余

在家有效時新各隨其意多少不拘無亦不責其或

有商議事合要來此不必當旬自宜前稟自六月為

始各于旬下書名如當旬有私干兄弟那容

儉而能施仁也儉而寡求義也儉以為家法禮也儉

以訓子孫智也儉而慳吝不仁也儉復貪求不義也

儉于其親非禮也儉其積遺子孫不智也

衣食

衣以歲計食以日計一日闕食必至饑餒一年闕衣

尚可藉舊食在家者也食粗而無人知衣飾外者也

衣敝而人必笑故善處貧者節食以完衣不善處貧

者典衣而市食

戴埴鼠璞

論治家

圣賢言家道如齊家御家閑有家皆有肅然不艀瞍

意媯汭之嬪虞必曰刑于二女文王之于太姒必曰

刑于寡妻齊御閑刑皆以嚴為主易家人卦家人嗃

高婦子嘻嘻終吝治家之道與其失于寬寧過于嚴

嚴雖覺防范太過無寬裕氣象終則吉寬則縱溢放

肆綱紀蕩然矣故家之將興父子夫婦濟濟有禮于

肅正之中自然雍穆一失治家之節則寬縱太過父

不父子不子夫婦不成夫婦亂倫敗度靡所不有乖

爭凌犯之風反自此起故曰王假有家假亦正也

葉夢得石林家訓

孝友

司馬溫公作迂說其一章云迂叟之事君無他長能

勿欺而已矣事親亦然此天下名言也事君之道廣

博未易言且言事親吾見世人未嘗能免于欺愛子

教訓子面從而不行欺也己有過失隱寂使不聞欺

也有懷于中避就不敢盡言欺也佯為美觀之事未

必出于情欺也曾子喪親水漿不入口者七日而于

吾親無所用之情也曾子之孝則至矣至于難能不

可繼之行欲以孝聞則未嘗盡其情也然且自以為

過夫死而過于難猶且不敢況生而欺之乎今但能

聞教訓而一一遵行不敢失墜有過失改悔不復為

不求不聞但有所懷必盡告之秋毫不敢隱為人子

所當為不為人于所不當為文飾以掠美如是亦可

以言孝則勿欺而已推是心以施之君安有二道哉

今汝兄弟五人能如吾所以處二姑氏則吾門戶猶

未艾也

李昌齡樂善錄

嚴正

為父而不能盡父之道則家無孝友之子為師而不

能盡師之道則門無行藝之士為子而不能盡事父

之道則為不孝為弟子而不能盡事師之道則為不

知斯四者天下之大經誠不可違也茍欲盡夫為父

為師之道者無他惟嚴與正而已制之以嚴教之以

正罔不盡善雖文王為父仲尼為師不過如是也茍

欲盡夫事父師之道者無他惟敬與順而已敬之以

禮順其教命則罔有不令雖曾參之為子顏回之為

弟子不過如是也蓋父猶天也師猶父也其勢雖殊

其尊一也為人而不能盡事父師之道者逆天者也

是人也若無人禍必有天刑或曰如彼之頑嚚而嚴

不足以制之正不足以教之則嚴正何所措諸予對

曰誠有是事也然果人也庸有治之以嚴正而不率

者乎茍嚴正不足以治之則非人矣任之可也嘗觀

堯舜不能化朱象蓋凡此徒者不可謂之人也人之

類而已此韓愈所謂兩間禽獸皆人者是也予欲天

下之為父子師弟子者各盡其道故發斯言

室家

治室家御妾婦之道當以至正與夫仁術大抵婦人

女子之性情多淫邪而少正易喜怒而多乖率御之

以嚴則事有不測其情不和其內有怨蓋未有久而

不為害者率御之以和則動多違禮其事多專其心

無憚蓋未有久而不為亂者二者皆非君子所以處

家人之道其失均也故予謂君子之治室家御妾婦

當以和而使嚴行其中當以正而使寬在其中則無

太嚴太寬之弊然后率之以仁教之以義和之以禮

撫之以恩勿聽其言勿受其制勿從其役任以可責

之事使以不怨之勞有能不可太寵有過不可窮治

舉動不為彼所識措畫不為彼所料如是則彼之平

昔所可逞者皆在吾范圍中矣雖欲事不測而情不

和動違禮而事自專內有所怨心無所憚不可得也

夫是數者既不可得而為則君子之治家室御妾婦

之道如斯而已矣

子弟

今子弟之大失者有三自少即思衣服之鮮華飲食

之豐美惟利己之驕惰安逸而不恤人之規正一也

不知誦讀經史惟事嬉游度日稠人廣坐論古今之

道則懵無所知聞世俗之言則欣然而喜既不知恥

習以為常二也身既無學且復忌人之學故于勝己

者則遠而不近于佞己者則悅而相親所言莫非庸

下所思莫非頗僻三也有此三失父母兄弟所不喜

君子長者所不與上官巨人所不肯薦揚欲立身成

名起家以光其祖宗可乎茍能甘淡泊而務學問近

有德而遠下流則所知者圣賢之道所聞者正大之

言所交者正大之士所行者向上之事如此豈不足

以成名乎哉為子弟者幸毋以予言為耋

金華鄭氏家范

治家雜訓

內外屋宇大小修造工役家長常加點檢委人用工

毋致損壞

親賓會聚若至十人不許于夜中設宴時有小酌亦

不許至一更晝則不拘

子弟未冠者學業未成不聽食肉古有是法非惟有

資于勤苦抑欲其識虀鹽之味

子弟未冠者不許以字行不許以第稱庶幾合于古

人責成之意

子弟年十六以上許行冠禮須能暗記四書及一經

正文講說大義方可行之否則直至二十一歲

子弟已冠而習學者每月十日一輪挑背已記之書

初次不通去巾一日再次不通則倍之三次不通則

分紒如未冠時通則復之

子孫有妻子者不得更置側室以亂上下之分違者

責之若年四十無子者許置一人不得與公堂坐

女適人者若有外孫彌月之禮惟首生者與之余并

不許但令人以食味慰問之

橋圯路淖子孫倘有余資當助修治以便行客或遇

隆暑又當于通衢設湯茗一二處以濟渴者自六月

朔起至八月朔止

子孫須恂恂孝友見兄長坐必起行必以序應對必

以名毋以爾我諸婦并同

子侄年非六十者不許與伯叔連坐違者家長罰之

會膳不拘

卑幼不得抵抗尊長其有出言不遜制行悖戾者姑

誨之誨之不悛者則重棰之

子孫受長上訶責不論是非但當俯首默受毋得分

子孫固當竭力以奉尊長為尊長者亦不可挾此自

尊攘拳奮袂忿言穢語使人無所容身甚非教養之

道若其有過當反復諭戒之甚不得已會眾棰之以

示恥辱

子孫飲食幼者必后于長者言語亦必有倫應對賓

客不得雜以俚俗方言

子孫不得謔浪敗度免巾徒跣凡諸舉動不宜掉臂

跳足以蹈輕儇見賓客亦當肅行祗揖不可參差錯

子孫不得目視非禮之書其涉謔浪淫之語者見

即焚毀之妖幻符咒之屬并同

子孫毋習吏胥毋為僧道毋狎屠豎以壞亂心術當

時時以仁義二字銘心鏤骨庶或有成

子孫自八歲入小學十二歲出就外傅十六歲入大

學聘致明師訓飭必以孝弟忠信為主期至于道若

年至二十一歲其業無所就者令習治家理財向學

有進者不拘

子孫為學須以孝義切切為務若一向偏滯詞章深

所不取此實守家第一事不可不慎

子孫年未二十五者除綿衣用絹帛外余皆用布除

寒凍用蠟屐外其余遇雨皆以麻屨從事三十里內

并須徒走初到姻親家者不拘

子孫年未三十者酒不許入唇壯者雖許少飲亦不

宜沉酗杯酌喧呶鼓舞不顧尊長違者責之若奉延

賓客惟務誠囗不必強人以酒

子孫當以和待鄉曲我寧容人毋使人容我切不可

先操忽人之心若累相凌逼進進不已者當以理直

子孫處事接物當務誠樸不可置纖巧之物務以悅

人以長華麗之習

子孫毋得與人眩奇斗勝兩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

吾儉吾何害乎

俗樂之設誨淫長奢切不可令子孫及臧獲輩習肄

之違者家長棰之

子孫不得畜養飛鷹獵犬專事佚游亦不得恣情取

饜以敗家事違者以不孝論

子孫不得私造飲饌以囗口腹之欲違者姑誨之誨

之不悛即責之產者病者不拘

凡遇生朝父母舅姑存者酒果三行亡者則致恭祠

堂終日追慕

壽辰既不設筵所有襪履亦不可受徒囗女工無益

于事

家中燕享男女不得互相勸酬庶幾有別若家長舅

姑宜饋食者非比

家眾有疾當痛念之延良醫為之救療

諸婦必須安詳恭敬奉舅姑以孝事丈夫以禮待娣

姒以和然無故不出中門夜行以燭無燭則止如其

淫狎即宜屏放若有囗忌長舌者姑誨之誨之不悛

則責之責之不悛則出之

諸婦媟言無恥及干預閫外事者當罰拜以愧之

諸婦工作當聚一處機杼紡績各盡所長非但別其

勤惰且革其私

主母之尊欲使家眾悅服不可使側室為之以亂尊

每歲畜蠶主母分給蠶種與諸婦使之在房畜飼待

成熟時卻就蠶屋上箔須令子弟直宿以防風燭所

得之蠶繭當聚一處抽繅更預先抄寫各房所畜多

寡之數照什一之法賞之

諸婦每歲公堂于九月俵散木綿使成布匹限以次

年八月交收通買錢物以給一歲衣資之用公堂不

許侵使或有故意制造不佳及不豋數者則準給本

房甚者任其衣資不給有能依期豋數者照什一之

法賞之

諸婦育子茍無大故必親乳之不可置乳母以饑人

之子

諸婦之于母家二親存者禮得歸寧無者不許其有

慶吊勢不可已者則勿拘此

諸婦親姻頗多除本房至親與相見外余并不許可

見者亦須子弟引導方入中門見燈不許入會婦人

親族有為僧道者不許往來

朔望后一日令諸生聚揖之時直說古列女傳使諸

婦聽之

女子年及八歲者不許隨母到外家余雖至親之家

亦不許往違者重罰其母

男女不共圊混不共湢浴以謹其嫌春冬則十日一

浴夏秋不拘

男女不親授受禮之常也諸婦不得刀鑷工剃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明县| 彩票| 繁昌县| 南溪县| 滨海县| 张家口市| 馆陶县| 阜康市| 湘潭县| 五寨县| 靖西县| 南丰县| 时尚| 普兰店市| 甘孜县| 调兵山市| 正安县| 文成县| 荆州市| 满洲里市| 开化县| 农安县| 永清县| 晋中市| 紫阳县| 乌兰浩特市| 鹤庆县| 金堂县| 大安市| 康保县| 普洱| 奎屯市| 稻城县| 陈巴尔虎旗| 峨眉山市| 桦南县| 墨脱县| 禹城市| 新绛县| 平舆县| 如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