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紀事三
- 明倫匯編皇極典御制部
- (清)陳夢雷
- 11583字
- 2015-12-26 23:46:19
玉海仁宗于干興元年八月辛亥以清景殿書事詩
二卷賜輔臣
宋史丁度傳度在經筵歲久仁宗每以學士呼之而
不名嘗問蓍龜占應之事乃對卜筮雖圣人所為要
之一技而已不若以古之治亂為監又嘗示以欹器
曰朕欲臨天下以中正之道度對曰臣等亦愿無傾
滿以事陛下因奏太宗嘗作此器真宗亦嘗著論于
是帝制后述以賜之
玉海天圣九年十一月十日癸未翰林侍講學士孫
奭知兗州帝作七言詩以寵其行詔近臣皆賦先是
閏十月戊辰奭辭曲宴太清樓命從臣皆賦詩
明道二年二月十六日辛亥賜百官福酒帝作籍田
禮畢七言詩一首賜宰相呂夷簡等次韻和進
庚溪詩話仁宗皇帝當持盈守成之世尤以斯文為
急每進士聞喜宴必以詩賜之景佑元年所賜詩末
句曰寒儒逢景運報國合如何言宏大而有激勵真
詔旨也山東李廷臣嘗言一人有持錦臂鞴鬻于市
者其上織成詩一聯恩袍草色動仙籍桂香浮乃景
佑五年賜進士詩也圣制固宜遠播而仁風所覃雖
獠人亦知敬愛廷臣遠以千金易之作小屏幾研間
見之者莫不改容瞻敬嘉佑初龍圖閣直學士尚書
吏部郎中梅摰公儀出守杭州上御制詩以寵賜之
其首章曰地有吳山美東南第一州梅既到杭州欲
侈上之賜遂建堂山上曰有美歐陽修為記以述之
亦人臣之榮遇也
玉海景佑三年三月六日乙酉曲宴后苑賞花釣魚
帝賦詩群臣席上和進移宴太清樓
四年五月二十五日丙寅御化成殿以芝草生于殿
楹乃召輔臣兩制等觀帝作瑞芝五言詩賜宰臣王
公以下翌日各為詩賦頌以獻
寶元二年十一月六日癸巳以皇太子生宴輔臣宗
室于太清樓讀三朝寶訓賜御詩
慶歷元年七月戊申朔上命圖畫前代帝王美惡之
事可為監戒者號觀文監古圖上自為記召輔臣至
迎陽門觀之
宋史仁宗本紀慶歷四年三月己卯出御書治道三
十五事賜講讀官
玉海慶歷四年三月己卯帝御邇英閣出危竿論一
篇述居高謹危之意顧侍讀學士丁度等曰朕觀書
之暇取臣僚上言及進封事有可施于政治者書以
分賜卿等度暨侍講曾公亮楊安國王洙等既拜賜
因請釋其義從之
七年春旱三月癸巳上下責躬之詔避殿減膳宰相
賈昌朝陳執中等乞罷不許及昌朝罷執中再請第
降一官辛丑幸西太一宮祈雨徹蓋不御及還而雨
群臣請復膳御殿上乃復執中等官下詔以交修庶
職不忘罪己引過之義四月丁未幸西太一宮謝雨
壬子御殿復膳賜喜雨詩一章以勉之
懶真子仁宗皇帝道德如古帝王然禪學亦自高遠
仆游阿育王山見皇佑中所賜大覺禪師懷璉御書
五十三卷而偈頌極多內有一頌留懷璉住京師云
虛空本無礙智解來作祟山即如如體不落偏中位
又有一頌后作一圓相下注兩行云道著喪身失命
道不著滿肝佛性仰窺見解實歷代祖師之上宜乎
身居九重道超萬物外則不為奸邪所蔽內則不為
聲色所惑而享永年推其緒余燕及天下昆蟲草木
咸受上賜故宸奎閣記云古今通佛法者一人而已
至哉言乎
玉海嘉佑二年九月十一日翰林侍講學士李淑出
守河中制五言六韻詩賜之是年九月丁丑龍圖直
學士梅摰出守杭亦賜詩寵其行
六年三月戊申幸后苑賞花釣魚宴太清樓出御制
詩一首命從臣屬和四月丁丑賜新進士聞喜宴于
瓊林苑遣中使賜御詩及大學篇各一軸
聞見后錄嘉佑六年三月仁宗皇帝幸后苑召宰執
侍從臺諫館閣以下賞花釣魚中觴上賦詩云晴旭
暉暉花盡開氤氳花氣好風來游絲絮縈行仗墮
蕊飄香入酒杯魚躍絞波時潑剌鶯流深樹久徘徊
青春朝野方無事故許歡游近侍陪宰相韓琦樞密
曾公亮參政張升孫抃副樞歐陽修陳旭以下皆和
帝獨稱賞韓琦輕陰閣雨迎天步寒色留春送壽杯
之句時翰林學士承旨宋祁久疾在告明日和詩來
上帝覽之已悵然不數日祁薨益加震悼云
宋史仁宗本紀嘉佑七年十二月丙申幸龍圖天章
閣召群臣宗室觀祖宗御書又幸寶文閣作觀書詩
命韓琦等屬和遂宴群玉殿
中山詩話太宗好文每進士及第賜聞喜宴常作詩
賜之累朝以為故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賜詩尤多
然不必盡上所自作
揮麈后錄神宗遵太祖遺意聚積金帛成帑自制四
言詩一章云五季失圖獫狁孔熾藝祖造邦思有懲
艾爰設內府基以募士曾孫保之敢忘厥志每庫以
一字目之又別置詩二十字分揭其上曰每虔夕惕
心妄意遵遺業顧予不武資何以成戎捷后來所謂
御前封樁庫者是也上意用此以為開拓西北境土
之資始命王韶克青唐然后欲經理銀夏復取燕云
元豐五年徐禧永洛衄師之后帝心弛矣
冷齋夜話秦國大長公主薨神考賜挽詞三首曰海
闊三山路香輪定不歸帳深空翡翠佩冷失珠璣明
月留歌扇殘霞散舞衣都門送車返宿草自春菲又
曰曉發城西道靈車望更遙春風空魯館明月斷秦
簫塵入羅衣暗香隨玉篆銷芳魂飛北渚那復可為
招又曰慶自天源發恩從國愛深歌鐘雖在館桃李
不成春水折空還沁樓高已隔秦區區會稽市無復
獻珠人元豐初臣魏泰載之于詩話中雖穆王黃竹
漢高大風之詞莫可擬其仿囗
湘山野錄韓忠獻公神道碑皇帝御制也中云薨前
一夕有大星殞于園中櫪馬皆鳴又云公奉詔立皇
子立皇太子被顧命立英宗為皇帝立朕以承祖宗
之序可謂定策元勛之臣后銘其碑曰公行不歸申
文是悼尚想公儀淚落苑草后御篆十字填金以冠
其額曰兩朝顧命定策元勛之碑大哉天子之文章
也廣大明白日星之照江海不過此辭也
玉海元豐三年閏九月壬子賜文彥博御筵上自為
詩賜之命章惇為序詔曰來覲外廷相成宗祀崇進
公品往蒞洛師錫燕賜詩昭示殊禮仍敕近輔序而
識之
宋史神宗本紀元豐七年三月辛丑賜文彥博宴于
瓊林苑帝制詩以賜之
哲宗元佑二年春正月辛巳詔蘇徹劉攽編次神宗
御制
見聞搜玉呂原明侍哲廟講大雪不罷因講孟子有
感上為一笑乃賦詩曰水晶宮殿玉花零點綴宮槐
臥素屏特敕下簾延墨客不因風雪不談經
話腴徽廟一日幸來夫人合就灑翰于小白團扇書
七言十四字而天思稍倦顧在側珰云汝有能吟之
客可令續之乃薦鄰里太學生既宣入內侍省恭讀
宸制不知指意乞為取旨或續句呈或就書扇左上
曰朝來不喜餐必惡阻也當以此為詞以續于扇續
進上大喜會將策士生于未奏名徑使造庭賜以第
焉上御詩曰選飯朝來不喜餐御廚空費八珍盤生
續曰人間有味俱嘗遍只許江梅一點酸
名臣言行錄徽宗親制君臣慶會閣詩群臣進和喜
事者集為一錄汪藻適見之擬和一章屬詞用韻句
法清新出眾作之右
老學庵筆記宣和中保和殿下種荔枝成實徽廟手
摘以賜燕帥王安中且賜以詩曰保和殿下荔枝丹
文武衣冠被百蠻思與朝廷同此味紅塵飛鞚過燕
山
宣政雜錄徽宗遜位前一年中秋后在苑中賦晚間
景物一聯云日射晚霞金世界月臨天宇玉乾坤寫
示宰臣甚為得意皆稱贊取對精切格韻高勝圣學
非從臣可及然次年戎馬犯順后國號金亦先兆金
世界也
玉海建炎三年四月壬戌上登中和堂矚稽山思夏
后之功瞰濤江懷子胥之烈制詩五月辛丑張浚至
行在復為知樞密院上親書御制中和堂詩賜浚曰
愿同越句踐焦思先吾身卒章曰高風動君子屬意
種蠡臣
紹興十九年太史令胡平言十一月十二日行禮景
靈宮登輦出內天氣開朗見帝座及三臺星體明耀
十三日車駕至青城陰霧收斂登壇至禮畢天氣澄
肅星月明瑩回鑾肆赦有彩云之瑞乞宣付史館從
之上因是親制喜霽詩宰輔從臣皆和以進
二十八年十月庚寅上謂宰執曰朕宮中嘗辟一室
名為損齋屏去聲色玩好置古書經史其中朝夕燕
坐亦嘗作記以自警沈該等請降御札以啟迪在位
于是內外碑刻賜百官皆表謝
庚溪詩話光堯壽圣太上皇帝當內修外攘之際尤
以天德服遠至于宸章睿藻日星昭垂者非一至紹
興二十八年將郊祀有司以太常樂章為失序次文
義弗協請遵真宗仁宗朝故事親制祭享樂章詔從
之自郊社宗廟原廟等共有十四章肆筆而成睿思
雅正宸文典贍所謂大哉王言也至于一時閑適遇
景而作則有漁父辭十五章清新簡遠備騷雅之體
其辭有曰薄晚煙林淡翠微江邊秋月已明輝縱遠
柁適天機水底閑云片段飛又曰青草開時已過船
錦鱗躍處浪痕圓竹葉酒柳花氈有意沙鷗伴我眠
又曰水涵微雨湛虛明小笠輕蓑未要晴明鑒里縠
紋生白鷺飛來空外聲辭多不能盡載觀此數篇雖
古之騷人詞客老于江湖擅名一時者不能跂及又
一章曰春入朝陽苑曉霧弄滄波載與俱歸又若何
此又有進用賢才之意關治體也
宋史蕭燧傳燧字照臨紹興三十二年授靖州教授
孝宗初除諸王宮大小學教授輪對論官當擇人不
當為人擇官上喜制用人論賜大臣
玉海隆興二年三月二十四日作七言四韻詩有永
將四海奉雙親之句太上皇御制贊曰律身以道既
濟則亨煌煌競秀結液蟠英
干道三年三月癸卯賜宰執御制春賦上曰人主不
可不知民事七月之詩陳王業艱難近嘗作春賦仿
蘇軾赤壁賦為之大意言農事方興要使無失其時
宰臣魏杞請窺圣作故賜之
五年十一月五日丁巳御書御制用人論賜宰相陳
俊卿等
八年九月虞允文以少保節度宣撫四川上以詩送
之曰不辭論道虛臺席暫假宣威筑將壇歸來尚想
終霖雨未許鄉人衣錦看用李綱故事御正衙親酌
囗酒賜之俾即殿門乘馬持節而出都人以為寵
淳熙元年九月十八日幸玉津宴射賦七言詩賜曾
懷以下與宴者皆和
五年九月十二日壬申幸秘書省觀圖書宴右文殿
翌日癸酉內出御制近體詩賜宰臣史浩以下群臣
咸和又有賞春喜晴因想中原詩苑中即事詩冷泉
堂古風
六年十一月乙卯御制論數百言欲革取士用人之
弊及信賞必罰之法俾輔臣宣示侍從上曰此惟欲
戒飭臣下趨事赴功而已
十二年三月二十六日車駕宿戒幸玉津園命下大
雨將曉有晴意已而天宇豁然洪邁進詩歌詠四月
四日扈從景靈宮賜圣制云比幸玉津園縱觀春事
適霽色可喜卿有詩來上因俯同其韻春郊柔綠遍
桑麻小駐芳園覽物華應信吾心非暇逸頓回晴意
絕咨嗟每思富庶將同樂敢務游畋漫自夸不似華
清當日事五家車騎爛如花
貴耳集壽皇未嘗忘中興之圖有新秋雨霽詩云平
生雄武心覽鏡朱顏在豈惜嘗憂勤規恢須廣大曾
作春賦示徐本中命其校訂曾覿因譖徐云上春賦
本中在外言曾為潤色壽皇頗不悅本中自知閣換
集英殿修撰江東漕后許國用此典故換文階端平
間試詞科出壽皇春賦頌試者皆不知之此無五十
年間事士大夫罔聞之矣
庚溪詩話上皇帝以英睿之資宸文圣作煥然超卓
方居王邸時從太上皇帝視師江左經由京口題詩
金山曰屹然山立枕中流彈壓南東二百州狂寇來
臨須破膽何勞平地戰貔貅辭莊而旨深已包不戰
而屈人兵之意也今上皇帝躬受內禪踐祚以來未
嘗一日暫忘中興之兆每形于詩辭如春晴有感曰
春風歸草木曉日麗山河物滯欣逢泰時豐自此多
神州應未遠當繼沛中歌觀此則規恢之志大矣如
幸秘閣宴群臣賜詩曰稽古右文囗菲德禮賢下士
法前王欲臻至治觀熙洽更罄謨猷為贊襄俯和丞
相史浩詩有曰誰欲元首明自得股肱喜又曰虛心
欲受人忠言資逆耳朕瘠天下肥至樂無易此觀此
則任賢聽諫虛己愛民之心切矣至如詠德壽宮冷
泉亭古風有曰孰云人力非自然千巖萬壑藏云煙
上有崢嶸依空之翠壁下有潺湲漱玉之飛泉一堂
虛敞臨佳沼密蔭交加森翠葆山頭草木四時芳閱
盡歲寒長不老又曰日長雅趣超塵俗散步逍遙快
心目山光水色無盡時都將挹向杯中醁觀此則篤
于奉親盡天下之養者無不至矣如春賦曰碧實朱
英秾苞艷葩榮于春者冬必悴囗于夏者秋必花擢
喬松于歲寒出奇卉于天涯知深仁之被物曾何間
四時與幽遐吾將觀登臺之熙熙包八荒而為家穆
然若東風之振槁灑然若膏雨之萌芽則生生之德
無時不在又何美乎眩目之芳華觀此則所以贊天
地化育一視而同仁者深矣真帝王之用心也當今
皇太子夙稟岐嶷之資篤日就月將之道方其處恭
邸時閱經史習藝業為最多每為詩篇辭語妙高巖
肖時備員講官每請退則與同僚詠嘆敬服不已今
育德春官之久諒制作深造灝靈之體但以在遠不
可得而聞竊觀賡主上新秋雨過述懷詩有曰中原
日月異王氣山河在萬物飾昭回稽首王言大其辭
如是其意宏遠矣
玉海紹熙三年十二月四日進孝宗圣政先二日親
制序仍書賜宰臣留正
慶元六年二月二十二日進光宗圣政翼日制序賜
參政臣深甫并刻石秘府
宋史刑法志理宗起自民間具知刑獄之弊初即位
即詔天下恤刑又親制審刑銘以警有位
理宗本紀紹定六年九月辛酉經筵官請以御制敬
天法祖事親齊家四十八條及緝熙殿榜殿記宣付
史館
玉海淳佑四年正月一日御制謹刑銘訓廉銘
六年十月講禮記畢錫宴秘書省御制七言唐律一
首
宋史度宗本紀咸淳六年春正月丁卯上制字民牧
民二訓以戒百官
桯史金海陵未篡偽封岐王為平章政事頗知書好
為詩詞語出輒崛強囗囗有不為人下之意境內多
傳之且驟施于國東昏疑焉未及誅而有霄儀之禍
宗族大臣以亮有素譽因共推戴既立遂肆暴無忌
佳兵苛役以迄于亡然其居位時好文辭猶不輟余
嘗得其數篇初王岐以事出使道驛有竹輒詠之曰
孤驛瀟瀟竹一叢不同凡卉媚春風我心正與君相
似只待云梢拂碧空又書壁述懷曰蛟龍潛匿隱滄
波且與蝦蟆作混和等待一朝頭角就撼搖霹靂震
山河既而過汝陰復作詩曰門掩黃昏染綠苔那回
蹤跡半塵埃空亭日暮烏爭噪幽徑草深人未來數
仞假山當戶牖一池春水繞樓臺繁花不識興亡地
猶倚闌干次第開又嘗作雪詞昭君怨曰昨日樵村
漁浦今日瓊川小渚山色卷簾看老峰巒錦帳美人
貪睡不覺天花剪水驚問是楊花是蘆花一日至臥
內見其妻幾間有巖桂植瓶中索筆賦曰綠葉枝頭
金縷裝秋深自有別般香一朝揚汝名天下也學君
王著赭黃味其詞旨已多圭角蓋其蓄已不小矣及
得志將圖南牧遣我叛臣施宜生來賀天申節隱畫
工于中使圖臨安之城邑及吳山西湖之勝以歸既
進繪事大喜然有垂涎杭越之想亟命撤坐間軟
屏更設所獻而于吳山絕頂貌己之狀策馬而立題
其上曰萬里車書盍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
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又二日而中秋待月不
至賦鵲橋仙曰傳杯不舉停歌不發等候銀蟾出海
不知何處片云來做許大通天障礙虬髯捻斷星眸
睜裂惟恨劍鋒不快一揮截斷紫云腰子細看嫦娥
體態明年竟遂前謀使御前都統驃騎衛大將軍韓
夷耶將射雕軍二萬三千圍子細軍一萬先下兩淮
臨發賜所制喜遷鶯以為寵曰旌麾初舉正駃騠力
健嘶風江渚射虎將軍落雕都尉繡帽錦袍翹楚怒
磔戟髯爭奮卷地一聲鼙鼓笑談頃指長江齊楚六
師飛渡此去無自墮金印如斗獨在功名取斷鎖機
謀垂鞭方略人事本無今古試展臥龍韜韞果見成
功旦莫問江左想云霓望切元黃迎路余又嘗問開
禧降者能誦憶尚多不能盡識觀其所存寓一二于
十百其桀驁之氣已溢于辭表他蓋可知也
元詩選文宗自集慶路入正大統途中有作
元史本紀泰定三年三月丙寅翰林承旨阿憐帖木
兒許師敬譯帝訓成更名曰皇圖大訓敕授皇太子
考試國子生
龍興慈記圣祖始誕屋上紅光燭天皇覺寺僧望見
之驚疑回祿也明發扣問告以誕請長從游后睿知
天縱主僧禁縛之囗下口占一詩曰天為羅帳地為
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腳恐踏山河社
稷穿
圣祖渡江至太平府不惹庵僧問詰不已題詩壁上
曰腰間寶劍血星星殺盡南蠻百萬兵老僧不識英
雄漢只管叨叨問姓名僧洗去之題詩旁曰壁上新
詩不可留欲留在此鬼神愁慢將法水輕輕洗洗出
毫光射斗牛后差人密訪錄詩進呈遂不問
遵聞錄太平府不惹庵太祖既渡江嘗題詩于壁后
庵僧洗之及有天下僧乃獻詩云御筆題詩不敢留
留時只恐鬼神愁曾將法水輕輕洗猶有余光射斗
牛
在田錄高祖游食四方時嘗詠日一首云東頭日出
光始出逐盡殘星并殘月騫然一轉麗中天萬國山
河皆照著
遵聞錄太祖征陳友諒王師至瀟湘賦詩云馬渡沙
頭苜蓿香片云片雨渡瀟湘東風吹醒英雄夢不是
咸陽是洛陽天葩睿豪宕英邁有如此
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懸秋水呂虔刀雷鳴甲胄乾坤
靜風動旌旗日月高世上麒麟終有種穴中螻蟻竟
何逃大標銅柱歸來日庭院春深聽百勞此圣祖命
都督僉事楊文廣征南而賜之之詩也氣象豪雄而
音律和暢酷似盛唐詩人格局
名山藏典謨記洪武元年十一月辛丑上宴東宮官
僚置酒歡甚命諸臣作龍蟠鐘山賦自作時雪賦
六年五月御制祖訓成凡十二篇
明寶訓洪武七年十二月甲辰御注道德經成太祖
對儒臣舉老子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與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之類曰老子此語豈徒托之
空言于養生治國之道亦有助也但諸家之注各有
異見朕因為注以發其義
遵聞錄陶安知饒州圣祖賜以詩曰匡廬巖穴甚幽
深水怪無端盈彭蠡鱷魚因韓去遠岸陶安鄱陽即
一理未幾以為翰林學士賜以門對曰國朝謀略無
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后又以安為江西參政而卒
圣祖親制文遣使祭之其蒙被寵眷終始不衰
羅復仁吉水人國初時為編修后乞休致太祖賜以
布衣而題其裾曰性雖粗率忠直可喜賜此布衣放
歸田里
泳化類編洪武八年秋八月七日太祖御東黃閣飲
大學士宋濂酒上為勸飲濂不敢辭遂醉之乃命二
奉御捧黃綾案以進太祖曰朕為卿賦醉歌須臾成
楚辭一章命編修朱右重以遺濂五拜叩首以謝而
退
話腴明之象山士子史本有木樨忽變紅色異香因
接本獻闕下高廟雅愛之畫為扇面仍制詩以賜從
臣云月宮移就日宮栽引得輕紅入面來好向煙霄
承雨露丹心一點為君開又云秋入幽巖桂影團香
深粟粟照林丹應隨王母瑤池宴染得朝霞下廣寒
自是四方爭傳其本歲接數百史氏由此昌焉一卉
之微香色稍異能動至尊入品題且昌其主可以人
而不如木乎
大政記洪武八年二月庚子御制資世通訓成上謂
侍臣曰人君為臣民之主任治教之責上古帝王道
與天同今朕統一寰宇晝夜弗遑思以化民成俗復
古治道乃著是書以示訓戒耳侍臣皆曰此臣民萬
世之寶也書凡十四章其一君道章凡十有八事其
次臣道章十有七事其次曰民用士用工用商用等
十二章皆申戒士庶之意詔刊行之
泳化類編洪武十一年戊午夏四月新造皇堂成太
祖親為文以紀之蓋述艱難明昌運故不愛儒臣飾
辭也先是至正四年甲申天流疫疾皇考仁祖淳皇
帝皇母陳太后同月遘疾而作太祖方年十有七貧
不能起窀穸田伯劉大秀以地歸之即今鳳陽之皇
陵也至是造皇堂于所以江陰侯吳良督理之堂成
立碑太祖手摛其詞
明昭代典則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御制敕文諭祭安
東沐陽二縣野鬼時永嘉侯朱亮祖奏安東沐陽二
縣之野暮夜多鬼民命皆驚御制敕文遣使諭祭之
十二年春正月己卯合祀天地于南郊大祀殿禮成
上大喜作大祀文并歌九章
十八年冬十月己丑御制大誥成頒示天下
十九年三月辛未御制大誥續編成頒示天下十二
月癸巳御制大誥三編成頒示天下
大政紀洪武二十年二月甲辰御注書洪范成上召
贊善劉三吾曰朕觀洪范一篇帝王為治之道也所
以敘彝倫立皇極保萬民敘四時成百谷本于天道
而驗于人事箕子為武王陳之武王猶自謙曰五帝
之道我未能焉朕每為惕然遂疏其旨為朝夕省觀
三吾對曰陛下留心是書上明圣道下福生民為萬
世開太平者也
夷白齋詩話高廟詠菊詩云百花發我不發我若發
都駭殺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一統鴻
基兆見于此矣
列朝詩集太祖高皇帝御制文集共五卷翰林學士
樂韶鳳宋濂編錄濂之言曰臣侍帝前者十有五年
帝為文或不喜書詔臣濂坐榻下操觚受辭終日之
間入經出史袞袞千余言嘗為濂賦醉學士歌二奉
御捧黃綾以進揮翰如飛須臾成楚辭一章上圣神
天縱形諸篇翰不待凝思而成自然度越今古誠所
謂天之文哉解縉曰臣縉少侍高皇帝早暮載筆墨
楮以俟圣情尤喜為詩歌睿思英發雷轟電燭玉音
沛然數千百言一息無滯臣輒草書連幅筆不及成
點畫上進才點定數韻而已或不更一字故常喜誦
古人鏗鍧炳朗之作尤惡寒酸咿嚶齷齪鄙陋以為
衰世之為不足觀詩僧宗泐進所精思刻苦以為得
意之作百余篇高皇一覽不竟日盡和其韻雄深闊
偉下視泐詩大明之于爝火也臣謙益所撰集謹恭
錄內府所藏御制文集冠諸篇首以著昭代人文
化成之始其他稗官小說委巷流傳及掇拾亂真者
削而弗取載焉
蜀都雜抄貴州金竺長官司有僧寺曰羅永庵有一
僧題二詩于壁間曰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移四
海心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云深紫微有象
星還拱山漏無聲水自沉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宮猶
望翠華臨閱罷楞嚴聲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南來
瘴嶺千層迥北望天門萬里遙款段久忘飛鳳輦袈
裟新換袞龍袍百官此日知何處惟有群烏早晚朝
人知為建文君僧遂避去其詩至今留庵中衛方伯
正夫傳其事漫記之以備一說
列朝詩集惠宗幼囗敏能詩太祖命賦新月應聲云
誰將玉指甲抓破碧天痕影落江湖上蛟龍不敢吞
太祖凄然久之曰必免于難按葉子奇草木子余錄
載皇太子新月詩云云所謂皇太子者庚申君之子
也野史以為懿文太子作為不及享國之讖而曉則
以為建文作考楊維楨東維子詩集此詩為維楨作
則諸書皆傅會也曉又載帝金陵詩云禮樂再興龍
虎地衣冠重整鳳凰城亦見維楨集中今并削之
遜國后賦詩牢落西南四十秋蕭蕭華發已盈頭干
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長樂宮中云氣散
朝元閣上雨聲愁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
休
大政紀永樂三年九月關陜奏獻嘉禾數穗同一莖
翰林儒臣撰詩以進上以太祖高皇帝御制嘉禾詩
石本分賜諸王及京師三品以上翰林近侍國子祭
酒司業洪武二十八年九月庚戌北平禾有異莖同
穗之祥上為燕王時進上太祖親御翰墨為詩一章
以賜上佩誦追維乃用摹勒于石拓本成軸至是復
有嘉禾之瑞頒賜之
明昭代典則永樂五年十一月永樂大典書成上親
制序文
大政紀永樂七年二月圣學心法書成命司禮監刊
行上采輯圣賢格言若執中建極之類切于修身齊
家治國平天下之要者為書四卷曰君道臣道父道
子道出示胡廣等廣等覽畢奏曰帝王道德之要備
載此書遂為圣學心法親為之序
名山藏典謨記永樂十三年九月五經四書大全及
性理大全書成上親序之
十五年正月上集神僧傳成御制序九月修孔子廟
成上制文刻碑焉
十七年三月為善陰騭書成蓋上輯古之積善而慶
顯有明效者得百六十五人人為論斷系詩于后以
勸世焉
明昭代典則永樂十七年秋九月神仙傳成上嘗覽
列仙傳因命侍臣博采重加纂輯至是成賜名神仙
傳上親制序冠之
名山藏典謨記永樂十八年正月上元節上觀燈午
門賜群臣宴賜御制詩群臣屬和以進六月孝順事
實書成蓋上命侍臣考古孝行卓然者得二百七人
復為論斷并系之詩以教民
二十二年五月宴文武大臣命內侍歌高皇帝御制
詞五章上爵之曰此先帝垂諭創業守成之難而示
淫荒酣酗之戒也朕雖軍旅君臣杯酒敢忘先訓皆
稽首謝上亦制詞五章述奉天法祖勤政恤民之意
焉
列朝詩集上靖難犁庭神武丕烈戎馬之余鋪張文
治敕修經書大全及永樂大典昭代文章度越唐宋
御制集藏天府不傳人間恭錄御賜榮公二詩以
見神龍之片甲云壽介逃虛子耆年尚未央功名躋
輔弼聲譽籍文章畫靜槐陰合秋清桂子香國恩期
必報化日正舒長玉露滋芳席奎魁照碧空斯文逢
盛世學古振儒風未可還山隱當存報國忠百齡有
余慶寫此壽仙翁御書用紫粉金龍箋后題云八月
十三日旁有為善最樂圖書少師至常熟入余慶
書院謁文靖公祠其守僧凈心少同衣囗謂之曰御
詩有余慶二字留此永鎮山門今在院中
明昭代典則永樂二十二年八月丁巳皇太子即皇
帝位改明年元曰洪熙九月上御西角門閱京官誥
詞顧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曰卿三人及蹇義
夏原吉皆先帝舊臣朕方倚以自輔凡朕所行有未
盡善皆當盡言遂取五人誥詞親制宸翰增二語云
勿謂崇高而難入勿以有所從違而或怠此朕實心
卿等勉之士奇等稽首曰此陛下圣德臣等其敢不
勉
洪熙元年二月賜三公及兵部尚書天元玉歷祥異
賦上初得此書以示侍臣曰天道之事未嘗有二有
感必應朕少事太祖每教以慎修敬天朕未嘗敢怠
此書言簡理當左右輔臣亦宜知之遂命刊布上親
制序
列朝詩集仁宗在東宮久圣學最為淵博酷好宋歐
陽修之文乙夜翻閱每至達旦楊士奇歐之鄉人熟
于歐文帝以此深契之嘗命贊善徐善述改竄其詩
致書稱謝又云令旨說與好古將選詩內取易入手
解意的詩分類賦比興爾為選擇王燧真明日早進
來看其虛懷好學如此御制集上下二卷尹直瑣綴
錄載上觀象戲與曾棨賡和詩御制集及棨集并不
載故削之
明昭代典則宣德元年夏四月御制外戚事鑒及歷
代臣鑒二書成頒賜群臣及外戚
三年二月御制帝訓及官箴二書成
名山藏典謨記宣德四年四月薦鰣魚奉先殿分嘗
大學士士奇榮幼孜賜酒御制詩士奇等和上曰今
日君臣當以卷阿相勖
大政紀宣德四年五月上御文華殿讀典謨有感成
詩示廷臣詩內云盛治已如此端拱已無為猶聞謹
天戒兢業恒自持又云惟爾卿大夫國家所倚毗進
賢獻忠讜竭力殫猷為又云斯言出誠悃勉旃爾勿
違當續明良歌毋取伐檀譏蓋示交修之義云十月
丁亥駕幸文淵閣命增直宇設飲饌器用翌日大學
士楊士奇等上表謝恩降敕賜詩褒答敕曰朕念卿
等弼亮之勤朝夕弗置間因暇日至文淵閣微有賜
賚以庶幾乎君臣相與之義而已而卿等乃以表來
謝覽之備悉衷誠深用爾嘉因賦一詩以識予懷詩
曰天命予躬撫萬方丹心切切慕虞唐退朝館閣咨
詢處回看文星爛有光
名山藏典謨記宣德四年十月幸文淵閣顧問少傅
士奇學士溥等賜酒饌制詩上作猗蘭操以示大臣
曰孔子自衛反魯而操猗蘭傷不遇也朕虞谷中之
賢有不仕者輒擬斯篇夫以人事君卿等所謂大臣
也幸文淵閣賜儒臣鈔及御書制詩一章
五年正月丁未雪作喜雪歌
大政紀宣德五年三月庚戌上御左順門召少師等
官蹇義楊士奇楊榮等以御制耕夫記示之上曰朕
昨謁陵還道昌平東郊見耕夫在田召而問之知人
事艱難吏治得失因錄其語成篇今以示卿卿亦當
體念不忘也
名山藏典謨記宣德五年六月遣捕蝗畿內命行在
戶部尚書郭敦曰往歲捕蝗之使聞不減蝗卿尚飭
而后遣之因制捕蝗詩示敦九月歲登賜群臣詩命
諸學士和十二月己卯雪尺作喜雪詩賜群臣宴群
臣進和語有警戒者上錄而為之序
六年六月制憫農詩示吏部尚書郭琎曰為朕慎擇
賢守令
大政紀宣德六年七月賜輔臣蹇義楊士奇楊榮等
御制豳風圖詩上閱內庫書畫得元趙孟俯所繪豳
風圖因賦長詩一章召輔臣示之曰豳風周公陳后
稷公劉致王業之由與民事早晚之宜以告成王使
知稼穡艱難萬世人君皆當知此朕覽斯圖為賦詩
欲揭于便殿之壁朝夕在目有所儆勵爾其書于圖
之右十一月作祖德詩九章
七年三月上出御制猗蘭操及四言招隱詩賜諸大
臣上既下詔求賢復出御制示大臣上以御制織婦
詞一篇示群臣上曰朕非好為詞章昔真西山有言
農桑衣食之本為君者當詔儒臣以農夫織婦耕蠶
勤勞之狀作為詩歌使人誦于前又繪以圖揭于宮
掖布于戚里使皆知民事之艱衣食之所自朕所以
賦此也六月上親制翰林院箴今揭于院之后堂朱
紅漆榜字用金涂之
名山藏典謨記八年三月選庶吉士尹昌等三十人
讀書翰林制養士詩四月修廣寒清暑二殿藏書其
中奉皇太后游宴焉制廣寒殿記六月旱蠲兩畿山
東西河南屬縣租稅作憫旱詩
九年二月制思賢詩十二月制洪范序
泳化類編宣宗皇帝善詩尤喜六言題史館云蕩蕩
堯天四表巍巍舜日重華祖考萬年垂統乾坤六合
為家又題上林春色云山際云間曉色林間鳥弄春
音物意皆含生意天心允合吾心又題撤扇云湘浦
煙霞交翠剡溪花裊生香掃卻人間炎暑招回天上
清涼
列朝詩集宣宗天縱神敏遜志經史長篇短歌援筆
立就每試進士輒自撰程文曰我不當會元及第耶
萬機之暇游戲翰墨點染寫生遂與宣和爭勝而運
際雍熙治隆文景君臣同游賡歌繼作則尤千古帝
王所希遘
泳化類編峴山漢水二賦英宗皇帝御制以賜襄憲
王也憲王初被有召代之疑上復辟宮中疏見其有
請奉迎之章上嘉而賢之召入朝賦詩以賜之
名山藏典謨記正統五年九月造渾天儀璇璣玉衡
簡儀成御制觀天器銘
天順五年四月修大明一統志成御制序十月致書
襄王瞻墡曰朕制詩賦數首用寫名藩山川風景之
勝以寓嘉美至可目入
大政紀成化二年二月重修闕里孔子廟成上制文
立碑紀之
十二年十一月續資治通鑒綱目成上自為制序
十四年五月翰林院編輯御制詩集成凡四卷五百
八十九首
名山藏典謨記成化十八年十二月文華大訓成以
授皇太子其書四綱二十四目四綱曰進學曰養德
曰厚倫曰明治上親序之復題其后
列朝詩集孝宗皇帝本朝之周成王漢孝文也圣學
緝熙光明純粹學士張元禎進講性理索太極圖觀
之曰天生斯人以開朕也靜中吟一絕見于李東陽
麓臺集粹然二帝三皇典謨訓誥不當以詩章求之
也詩云習靜調元養此身此身無恙即天真周家八
百延光祚社稷安危在得人
正德十五年上自稱威武大將軍南巡至鎮江幸大
學士楊一清私第御制詩十二首以賜一清命一清
即席恭和歡宴沾醉夜闌而罷相傳上將臨大學士
靳貴喪命詞臣撰祭文皆不稱旨乃御制一首云朕
居東宮先生為傅朕登大寶先生為輔朕今南游先
生已矣嗚呼哀哉代言之臣老于文學者皆嘆息斂
手野史載上幸宣府制小詞有野花偏有色村酒醉
人多蓋天縱圣神言語文字之妙信不關學問也
名山藏典謨記嘉靖五年十月御制敬一箴頒示翰
林諸臣
六年五月制大學衍義序聽講詩二篇示群臣
泳化類編嘉靖六年十二月除夕之日世宗因賦五
言詩一律三冬寒已去九陽春又來辭殘省往過迓
歲善增培伊傅真耆碩輔弼信英才專賴交修道承
之尚欽哉是日上為手書命司禮監赍諭大學士楊
一清謝遷翟鑾等曰今三始更新萬物復亭正可革
宿愆興新德之時朕雖有過不能自知卿可以正代
非以善易惡交修不逮斯實朕望焉遂以其詩章賜
之及一清各賡和以進遂命錄為一集世宗親序諸
首去年除夕朕以殘冬已盡陽和回春遂賦五言律
一首以其述示楊少師一清寓以望其輔導交修之
意以辭殘比省過迓歲比進善之意一清遂與廷璁
鑾等恭和以聞但其中頌朕太過愧受之嗚呼虞周
之道君臣惟一故舜歌皋陶賡之卷阿之作周臣頌
之非虞周之圣但喜得忠良遂取為集以見同道之
義詩之所關大矣非吟囗者比實以求道望治不覺
形諸言也歟嘉靖七年戊子春正月四日序楊一清
跋其后
名山藏典謨記嘉靖七年閏十月御制十六字箴曰
卓爾之見一貫之唯學圣君子勖哉勿偽
十年三月上以皇后出蠶北郊未便欲移內西苑并
定土谷壇省耕焉乃幸西苑趣召大學士孚敬尚書
時相度中官渡過太液池入見舊仁壽宮還報命昭
和殿手授御制西苑賦使共和因手書賜賦三臣匯
曰囗和錄
永陵編年史嘉靖十年三月御制先蠶壇位賦手授
張孚敬曰朕偶有作卿等刪潤和之以寓儆戒之意
孚敬請上手書賜為世寶許之
名山藏典謨記嘉靖十二年五月召孚敬時獻夫鑾
見西苑寶月亭駕過清馥殿示御制詩四章命立和
之分篸以芍藥花退覽四臣和詩于翠芬亭使中官
遍領觀花樹賜茗飲酒饌退
大政紀嘉靖十三年十一月日長至肇祀皇天上帝
于園丘駕御齋宮上親制大報歌因諭夏言顧鼎臣
等曰朕肅懷大報作此數字以見意耳卿等各盡所
以贊佐戒進文詞和來
十四年三月頒御詩于群臣初帝幸南內召張孚敬
李時汪鋐夏言郭勛同游翌日孚敬時鋐言各作奉
制記樂賦以獻帝亦作詩一章命曰御制記樂同游
又為作序曰御制詩賦集序內閣繕寫成帙附諸臣
奏賦其后命曰御作詩發工部刊摹成書頒示兩京
群臣
名山藏典謨記嘉靖十八年二月幸承天門乙卯發
京師制述懷詩三月辛巳謁顯陵制謁陵山詩甲申
享上帝上親制樂章遂祭告于顯陵上悲思瞻顧制
再謁顯陵詩壬辰駕還制思親賦
二十二年七月旱上躬禱雩壇雨制感雨吟
二十四年七月萬壽圣節命百官上香叩元奉先殿
丹陛下出朝奉天門永和王知燠獻白鹿上壽遂告
鹿瑞于太廟
三十年十二月以雪應祈群臣疏賀上嘉答之制賀
雪吟
臣林記世宗御無逸殿東室召費宏與大學士李時
曰今日閑暇庶幾君臣同游之雅命出觀殿宇殿東
壁書無逸篇北壁則皇考所作農家忙詩上跋其后
轉觀豳風亭東壁書七月詩北壁則上所題豳風圖
長句東西小亭二壁上制文自儆兼述創造之故宏
頓首稱頌
列朝詩集世宗生五齡囗敏絕人獻皇帝口授輒成
誦萬幾之暇喜為詩文大學士楊一清進呈元宵詩
有看冰輪清似鏡之句世宗以為類中秋詩改云愛
看金蓮明似月一清疏謝以為曲盡情景不問可知
為元宵作矣嘗與閣臣費宏等賡唱張桂忌而阻之
以為雕蟲小技不足勞圣慮然是時館閣大臣皆乏
黼黻之才不能有光圣學誠可嘆也
神宗天藻飛翔留心翰墨每大令鴨頭九帖虞世
南臨樂毅論米芾文賦以自隨勸學詩一章御書賜
太監孫隆刻石吳中者也帝奉兩宮純孝內府藏顏
魯公書孝經得之如珙璧命江陵相裝演題識珠囊
綈幾未嘗一日去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