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局
地龍真經,利在底攻。無論敵人高矮遠近功力大小,皆可以底攻勁勝之。蓋人上部多實,下部多虛。雖平人相角,攻下勝于攻上,況合內功大力者乎。然欲行此法,必先將內功、納卦、神運三經,摹煉熟嫻,然后可用地龍經。不然空有式樣,凡經內所藏訣竅,皆不能知其妙矣。地龍經雖自成一局,然其中道理貫串氣脈連絡處,皆內功、納卦、神運三經,相為表里,學者不可不知。地龍一局,底攻二字盡之矣。其中雖有無限議論、無限道理、無限法門、無限變化,悉于此兩字發出。
第二局
全身煉地,強固精明。遇敵非徒煉足底也,全身倒地,尤能煉氣、煉血、煉筋、煉神,能用周身大力全局,然后可以制放。煉氣則固,煉筋則強,煉神則明,其工夫全在平時,皆經內所譯言者,勿用左道。
第三局
伸可成屈,住亦能行,屈如伏虎,伸比騰龍,行住無跡,屈伸潛蹤。此言敵來,吾即倒身于地。前用雙手按于地上,后用雙足梢著地,即將通身騰起懸地。然后遂敵所在,任意行法,此正格也。若用屈,則合周身大力全局,以雙手向后力拖全身,自能屈而起立,伸則雙足向前力掛,亦能伸而擊敵。行住無一定之格,因敵施法,彼住吾行,全在使敵人不能窺吾蹤跡。偶將身一縮,手足俱皆不見,以全力覆蔽之,但以頭伏于手上,窺敵虛實,如伏虎狀。手足仍能擊敵,如故起立如常。騰則全身伸直,勿論反側,皆能制敵,起立任意蜿蜒,伏如騰龍狀。故欲伏先騰,欲騰先伏,伏者騰之勢,騰者伏之機也。一騰一伏,一伸一縮,變化見矣。
第四局
身堅似鐵,法密如龍,翻猛虎豹,轉疾隼鷹。此局專重堅、密、疾、猛四字。然不悟四經全局,必不能知其妙,須將四經體會明白而后用之,方能任意。蓋不密則失,不堅則亂。身一著地,即使敵人入吾套中,而不能出,更須翻騰有虎豹之猛,婉轉有如隼鷹之疾,方無遺漏。不然,敵雖中法,亦不能如意也。反側伏仰,為翻豎勁也;左右輪轉,為轉換勁也。轉則兩足伸直,翻則略曲一足,橫豎勁方能分明不亂。
第五局
倒分前后,左右分明。敵對面來,吾將全身向后撲去,直倒于敵人身后,使彼目不及瞬。然行法謂之前倒,否則仰跌于地,使敵制吾則遠,吾制敵則近。以次行法謂之后倒,若夫前后左右更屬騰閃之功。敵人直攻來,吾將全身向外一閃,或左或右,務使敵人落空,遂即倒身在地。乘時行法,比及敵人收步變局時,已早中吾法矣。一倒則勝敵,不待細分前后左右方是此中化境。
第六局
門有變化,法無定形。門者吾所自立之門也,伏可變仰,仰可變伏,側能成反,反能成側,此皆隨時立門之規矩,不可執一而不化。至于行法更無一定,有法從門者,有門從法者,甚至于法離門、門離法,俱由平日熟讀四經。其中元妙,無不洞達,臨時方能應手而來。不然雖耳提口道,亦不能領略,況徒勞眼力乎。反側伏仰是門,手足攻擊是法,門近則法變,法近則門變,婉轉不窮,妙法層生。
第七局
前攻用掌,二三門同。前攻者,敵在吾前,吾應順勢以吾前部攻之。須用掌,勿論左右,但一手封住彼踵,在上一手自內向外力折其膝;否則用雙手封住其足。上三門勁狠攻其三里穴。倘敵人足近吾胸下,務要順勢曲吾三門,自上而下,攻其足面,皆能取勝。
用二門法,最要迅速方妙。敵逼吾太近,防其以足攻吾也,以故散門中不敢輕用。
第八局
后攻用足,踵膝通用。敵在吾下,吾則順勢以吾下部攻。須用足,勿論左右,但一足纏敵一足,再進一足,力撞其膝。反側俯仰,左右上下,皆可曲伸住行,皆可翻轉騰挪,成功須曲盡其妙,不可稍有阻擋方為合式。用踵者,敵步稍遠,吾足僅能到而不能纏,則亦不必用纏法。但提一足騰空,自上而下撞其足面;倘彼收回,吾即再飛起一足,仍力撞之。若敵人用步近吾襠下,可以不必轉用前法,但以跪膝撞其足面,自能獲勝。以上六法,內功散門中亦曾言及,然皆本于此纏,非另有講究也。兩足后高骨處謂之踵,雖云自上而下,卻是斜擊,不是正擊;跪膝,謂兩膝是也。用時不可提得太高,太高則虛而無力矣。
第九局
遠則追擊,近則迎接。倘敵人忽然退祛,不可任其自退,須追之。然追之亦不用變局高身法,須將兩手按地,將襠懸起,使雙足自襠向底前透遞而出,以遠為合式。若雙足已合前局,須將全身屈起,用雙手向前力撲而出,亦能趕到,仍以遠為合式。比及追之行法,須以上六法任意變換而行,若方才立法,敵即忽然而來,切不可向左右前后閃避。順勢以法接之,不待敵人穩步合局迅速迎上,方無不中之法。追擊之法,與神運經一理,全憑懸襠兩字。通身若無大力,唯兩手按地,襠必不能懸,況兩足跳躍遠追乎。須內功神運煉熟,再用此功方得其妙。
第十局
大胯著地,側身成局。大胯者,外胯骨也;大胯著地者,定側身側局也。凡用側倒局,須單胯骨尖著地,兩手輕輕按地,足膝俱皆騰起,自能蜿蜒屈伸翻住行,悉于側身局化出。用此局,全在手輕輕按地,一重則手成迂物矣。須時按時起,周身方能活動,亦可單用二門著地,隨勢騰出雙手法。
第十一局
仰倒若坐,尻尾單憑。夫人仰倒于地,未有不以全臀坐地者。坐者非用臀,坐而用臀,則成潰局。要能行法,唯以臀骨尖著地,手足與身,俱皆騰起,合住周身全局。向左則左轉,向右則右轉,任意行法,無不中竅。亦可單用手按地,唯懸下部行法制人,但不如全騰之勢,上可以用雙手,下可以用雙足,更元而妙也。照得此局,左右盤旋,隨在中竅,其妙有不得勝言者。然須知所以然者,全在臀骨作樞機,若將臀實坐于地,則相去遠矣。
第十二局
高低任意,遠近縱橫。高低任意者,人意此法只能在地盤旋,不能起而高攻,孰知遂倒遂起,任意騰伏,原是此經本原,稍有牽強不為合式。凡用起法,須暗曲一足在底,合底煉全局大力,加以雙手或單手助之,勿論左右,反側俯仰前后,自能遂倒遂起;縱橫者,用高身法跳出,用地龍經局收回,用地龍局縱出,一高則攻敵之上,一低則攻敵之下,總以不露形跡堅密疾猛為要。此局全是神運經道理,人能于神運經熟有讀得,知其縱橫飛騰之勢,明其煉氣、煉神之理,自能一貫豁然。
(散門正局待續)
散門正局
第一局
敵進右步撩勁,吾用右手接住彼手,自上而下,順勢向外一摔,其脅自露,急進左底煉封住彼右步,以二門、三門全局,側身攻之。
右第一章:此法須貼住背以小身法向上提起而用方妙。敵來攻時,趁其伏身,速以右局步、全局底煉勁用力向外一開,將右手飛起,以掠勁攻其背,三勁齊使勝。
右第二章:此還上之法也,用時須將兩腿極力伸直,運用周身之氣向后斜帶之,方得。不然,恐敵有底煉之功,不輕易為吾所開也。受敵掠背必倒而伏,遂將左足仍封住彼右足,用地龍倒地起法以左格攻彼右腿勝。
右第三章:此一還二之手法也。倒身之時須有分寸,若一概落地,則難起矣。一說用三門更妙,敵方用地龍起身法,不待彼起,即將右步穩住底煉勁,提起左膝,攻彼左脅勝。
右第四章:此二還一之手法也。須乘其將起未起時攻之。見敵起左膝,吾不前進,隨其左膝向前而倒,順勢向外翻出全身,仍作伏龍法以勝之。
右第五章:此法須地龍功夫煉熟方能用之,不然起倒不明,徒取笑耳,焉能致勝。又倒后,須聚精會神,伺敵人動機,以施吾之攻擊。若敵人見我狀,直上步以矮勢出撩勁,我即用左格勁,格彼左手,再上右手,當胸攻之勝。
右第六章:此接上之變局也,無甚深意,但須出得堅與疾耳。
第二局
敵上右步撩勁,吾用左格勁,自內向外丟住彼右手手腕,再進右底煉,自外向內封住彼右步,又以右擒勁,丟住彼三門,三勁齊使勝。
右第一章:此法用時,左丟手須極力提之,則彼足自然無根;又用時,手足齊上方妙。不然,彼必抽腿矣。若被敵人跌倒,遂用右足勾勁纏住彼右足,伏身合住地龍全局,兩手按地,加左足底勁,撞彼右脛,敵自敗。
右第二章:此法用時,右足極力要曲,左足極力要直,以當運周身之氣以用之方妙。倘敵進撩勁,吾退右步用格勁時,敵右手早已抽出,吾必落空,遂進步纏住彼左手,將身伏下,以左三門攻彼脅下勝。
右第三章:此攻下之變局也,用時須敵人抽退時急攻之,勿令彼步法落實,此乘虛之法也。
第三局
敵進右步撩勁,吾暗上小左步,用左掠勁撩彼右手,按身不動。敵若出左手,借彼出時,急將身一扭,伏于里門,合住勁以左三門攻彼肋下自勝。
右第一章:此法進左步時,已預為攻擊之勢,勿使敵知覺,方見其妙。
第四局
敵進右高步掠勁,吾用右手格勁,向上丟起,遂進左步攔身擒之。
右第一章:此法須左底煉用的堅實,方能取勝,不然一遇強敵恐與敵俱相仆矣;敵用左步封吾身,復以拔勁攻吾,吾復將身一扭,用堅膝勁,擊敵人膝內。
右第二章:此還上之手法也,同時須趁敵人進左步時,迎而擊之。若敵人擒住,即解之不及矣。敵用堅膝勁攻吾左膝,吾急將左步向外一開,將身一落,栽住項根以項攻彼右脅。
右第三章:此一還二之手法也,同時須要穩住周身全局以小身法攻之,方妙。
第五局
敵上高身法以雙手攻吾上路,吾以左手自下向上纏落其左手,以右手自下向上纏落其右手,暗進左步,踴身而入,以胸勁攻敵人前心。
右第一章:此以全身攻敵人之法也,不必拘于胸勁。若敵人自下路而進,亦可用此法,然須向下纏雙手。如將封敵人手時,務要封住,勿使其抽出,得以變法攻吾也。敵以雙手封吾雙手,以胸勁攻吾,其勢不得動手,又不得遲延,略一遲延,即為敵所致矣,須暗起右膝,迎襠攻之勝。
右第二章:此堅膝撩陰也,須斟酌用之,稍重恐傷性命,慎之慎之。
第六局
敵上高右步撩勁,吾用右格勁丟起敵人右手,下用左底煉勁,封敵人右步,將身一扭,用三門勁攻勝。
右第一章:此法須運用周身之氣,將肩背貼住,以短勁攻之。不待敵人用三門勁,以右手按住彼右手,接住彼左步再以左手丟其右手,三勁齊使,向右摔去。
右第二章:此法用時,須不早不晚方妙。蓋早則敵必驚疑而退,晚則吾不得其動身矣,須迎其勢而攻之也。敵欲動足,吾急以右手丟其右手腕,以左手丟其右肘,仍用左足封其右步,向左摔去。
右第三章:此一章之所變以攻下也,蓋以敵之法變而左用之也。摔時,須曲敵人之手于其胸上。
第七局
敵出騎馬勢上右撩勁,吾即向右變步,用手合周身全局向地用力撲,借勢起身,是小身法以雙手擊其腹。
右第一章:此法須以側身之勢,向上斜攻其平面,所謂以我之實,乘敵之虛也。
第八局
敵出右步撩勁,吾用左堅骨,接住彼手,自內向外,將全身一轉,以左足自外向內纏其右步,以左格勁力格其胸,三勁齊使。
右第一章:此法上下須用短勁,若用長勁,敵雖敗吾亦不能無恙矣。
敵上左步,將欲格時,吾即退出右手,亦左步向后一轉,自外向內纏其左步,再以左手抓其右肋向外力掠,二勁齊使。
右第二章:此還上之法也,須要閃得清楚。先立于不敗之地,右抓勁時,須運全身大氣以用之。
第九局
敵出低勢右手撩勁,吾進右手堅骨勁,封住其手,然后左手抓住其發,右手當胸,撮其頦,二勁齊使。
右第一章:此法有真巧存焉,用時勿使大勁,又封手時以右足自外門封其步,令彼不得抽退。敵上右高步撩勁,吾自外門向內,用右手格勁,格開彼手,順勢進左步,將左手自敵人胸后向前攀住敵人鼻峰,全局功夫向后折其項。
右第二章:此上法之變勢,用時務向敵人懷中折其項,不可向左,若向左則敵人則漏出矣。
第十局
敵出右步撩勁,吾進左步底煉封其右足,自外向內再進左手自上而下,丟彼右手,用力下撩,遂進右手自上而下斜擊其項。
右第一章:此法丟手時,倘彼用力向上,勢難下撩,遂將彼右手自下而上而后翻起,進右手擊其面。敵進右手擊時,吾手已被丟住,難于退出,遂伏身向里,進左步跪膝,合堅全局進右手擊當胸。
右第二章:此法須落左步時,閃出敵人右手,先立于不敗之地,而膝又宜著力。敵欲擊胸,遂將兩手退出,退出后,向地而倒,合地龍伏身全局用力向前一縱,以右足帶彼右足。
右第三章:縱身時,須將脊骨用力塌下,右足作一步法,左腿伸直,內住后而極力曲之方要。敵帶吾右足,吾必仰地而倒,不須待其起立,遂將身一側兩手按地,意合地龍局起,左足擊其左脛。
右第四章:此法宜極力伸直,左足自上而下斫之。
第十一局
敵出右步撩勁,吾即向后而伏,兩手按地,合地龍局飛起右腿,自上而下,擊其脛。
右第一章:此法用時,要運周身之氣,以堅骨勁攻之,若右手不中,即翻身以左足踵自內向外攻之,亦用自上而下之勢。
第十二局
敵進右步撩勁,吾上右步自內向外撩出彼手,再倒上左步將兩背貼胸下,屈身用雙手拔其右足,以中部全局挫其膝。
右第一章:此法用時,務要貼得周密,令彼抽退不得。上左步須有分寸,令其右足適露在面前;挫膝時,令彼膝尖向上有破骨之勢,勿使其委中向上令吾不得力也。敵欲挫吾膝時,吾即順勢抓住其發,左手用力撮其頦,用兩背全局力折其項。
右第二章:須伺其抓上未定時用之,蓋彼手但奔下路,吾乘其上之虛而攻之,無有不勝之理。但恐其使得飛疾,令吾不得措手耳。
第十三局
敵人持刃迎面而刺,吾且忌不可后退,急側身進左步,用左手自外向內掠住彼右手腕,上右手擊其面門。
右第一章:此法亦有中食二指刺其鼻孔者,亦有用中食二指擊彼兩目者,但視其勢之緩急而用之。
第十四局
敵上右步撩勁,吾進左手采住彼手,伏身以右手捎其右脛骨,捎起時,雙手將彼脛骨一扭,合周身全局,向彼一撞。
右第一章:如左手捎起,或左腿右腿,皆用此法。
第十五局
敵上右步撩勁,吾進右步潛身以雙手封其右足以右三門勁攻其虎脛骨。
右第一章:此法用時封雙足,務要周密防敵人趁勢起足攻吾之面。敵封吾右足欲以三門攻吾,吾乘其將落未落,急起右膝以攻其右脅。
右第二章:此法若被其擒倒,不得用膝,即飛起右足攻之。
第十六局
敵出右步掠勁,吾以雙手自下而上,扭其右手進右足自外向內封其右足,合周身氣力向左丟之。
右第一章:此法須竭力扭其右手腕,以破其勁,里外門俱可用,若用之于里門以左足自內向外封之。
第十七局
敵人進右步撩勁,吾亦進右步用格勁格出彼手,順勢而上擒住其肩頂,再進左手抓住其足踵,合周身全局向外一摔。
右第一章:此法用時,右步進在敵人里門,用格勁時,須自下而上從腹內翻出方可。倘被敵人摔倒,前胸切不可著地,但以雙手按地,合地龍側身局,飛起右手橫擊其陰。
右第二章:飛足用地龍翻身之勢,無甚深意,然必熟地龍之法方可用之。
第十八局
敵進右步撩勁,吾不可前進,不可后退,但用左足底煉穩住周身,飛起右腿合全局直撞其胸。
右第一章:此法有功力者用之方妙,蓋左足有底煉方能自守,右足有底煉方能得入,不然,亦勝負相半耳,何能必勝。敵以右步撞吾肋時,吾亦不可后退,即用雙足底煉穩住周身全局,以胸脅功夫,向外撞其足。
右第二章:此法更須有功夫者用之,學者萬勿效顰。
第十九局
敵出右步撩勁,吾將全身一側,漏過彼手,順勢進吾右步用右手格勁格住其腰,再以左手抓住其發向下力折其項。
右第一章:此法用格時,須自上而下。進步時,進在敵人里門,令彼不得抽退。若有功力莫妙于用橫格,格住其右手,逼在腰間,更勝。
第二十局
敵進右步撩勁,吾即伏身先援以左手縛其足踵,再用右手向外力掠其膝。
右第一章:掠膝時,須掠其膝內,若掠其膝尖,必不得矣。敵來伏身擊膝,吾亦伏身進左步跪膝,自上而下用全局以擊其背。
右第二章:此亦乘上之虛而擊之最妙。敵欲伏身擊背時,不俟其成局,遂合周身全局向上力起,以二三門攻其胸腹。
右第三章:凡伏身入下路,敵來伺吾上路時,皆可用此法。
第二十一局
敵進騎馬勢右掠勁,吾進右步,自外向內封其右手,用左手丟彼右手,填吾脅下,扭身進右手擊其項。
右第一章:進右步,進在里門。若上路被敵人左手格住,下路即可用堅膝勁拿敵人膝內。
第二十二局
敵出騎馬勢右手撩勁,吾用左手自上而下封住彼右手,側身進步底煉斬其足背。
右第一章:用底煉時,令涌泉穴有向內之勢,方得斬字之義。
散門變局
一變:敵用一局一章法,吾變十二局一章法破之。
二變:敵用一局二章法,吾變十局三章法破之。
三變:敵用一局五章法,敵來追擊吾變小身法以雙手攻之。
四變:敵用二局一章法,吾變左堅骨勁,丟其肩頂右手向左連身帶手一總撞之。
五變:敵用三局一章法,吾變六局二章法破之。
六變:敵用四局二章法,吾急將左步向外一開,伏身以左手丟敵人右膝,以右手擒其足踵二勁齊使。
七變:敵用五局二章法,吾將身一側提起,右膝迎之,其膝自然向外而去,吾即順勢變起右膝擊其陰。
八變:吾用六局三章法或敵人力大急切不可動,吾順其勢伸其肘向右摔之。
九變:敵用七局一章法,吾速進右步,自內向外以堅膝勁折其左膝,變右手格勁,連胸帶手一總攻之。
十變:敵用八局一章法,吾若失機為其所跌,急以八局二章法還之。
十一變:敵用九局二章法,吾不可坐待,急變全身向后順轉破之。
十二變:吾用十局一章法,敵人上路已有備時,吾伏身變雙手拔其右足,以三門攻其肋。
十三變:敵用十一局一章法,吾急將右步向外一開,變其左足踢敵內襠。
十四變:敵用十二局一章法,吾變右手攔其左肩向后力摔,右足掛彼左足向前力帶,二勁齊使。
十五變:吾用十三局一章法,敵用力向上時,吾急變回右手自其肘底攻其肋。
十六變:吾用十四局一章法,敵人力大急切不能捎起,急以左步封其身,彼變吾手自前擒之左足,以全局攻之。
十七變:吾用十五局一章法,敵人退步時吾急變地龍經縱身法,趕上仍用十五局一章法攻之。
十八變:敵以十六局一章法丟吾右手,吾急用左堅骨勁按吾右斗骨以破之。
十九變:敵用十七局一章法,吾急用周身大力向后落騎馬勢。
二十變:敵用十八局二章法將吾跌倒,吾急變地龍側身局進右足,撞敵人脛骨。
二十一變:敵用十九局一章法攻吾,吾用大力格之,用其攻吾之法以攻之。
二十二變:敵用二十局一章法,吾變小身法以雙手攻之。
二十三變:敵用二十一局一章法攻吾,吾急仰身跌倒提起右足,自下而上撞其腹。
二十四變:敵用二十二局,吾全周身全局以格勁破之。
散門總局
吾進右步撩勁,敵人用左手格勁格出吾手,欲向里進右手擊時且不可亂,上左手但合周身全局,以右手掠勁掠之。
右第一章:倘吾撩勁失機,已被左手擊來,可以不必用掠勁,須上左手迎其右手,以雙手堅骨勁擊之。
右第二章:吾出右手撩勁,倘敵人以右手封吾右手,欲進左步,左手擊吾耳門時,不可亂用左手,但以右手格勁向外格之。
右第三章:吾出右手撩勁被敵人丟住欲進,左步以右手擊吾面時,吾但用右背上下全局功夫將二門曲回力攻其肋。
右第四章:吾出右步騎馬勢勁,無論敵人欲用何法,但彼右手將近吾手即以吾右手丟住,進左手攻其右肋。
右第五章:吾進右步撩勁,敵人用右手封吾右手,欲起右足擊吾肋時,吾但穩住周身全局,翻出右手丟彼足急擎之。
右第六章:吾出右步撩勁,敵人以左手封吾右手,上右手擊吾時,吾亦用左手封彼右手,退出吾右手仍以撩勁擊之,但須有全局功夫方妙。
右第七章:以上諸法皆兩敵相近時所用者,若相去尚遠,不必待敵人近身即以神運全局飛身而入,左手封住敵人右手,以右手撩勁擊之。擊之不中,即飛身而出,勿候敵人用法也。飛身出后,穩住周身功夫,敵人來追,乘其未落步時,陡然擊之。若擊敵人,敵人退出,仍以神運全局急急逐之;相其虛實察其動靜,或里門或外門,或上路,或下路;因敵布局以用諸法,不可失時,不可妄進,此臨敵之要訣也,必熟練神運功夫,方能知其妙。
內功散門雜評
一說:南溪子用功十二年余,所纂集之手法不可勝計,唯此內功散門皆其會合諸家手法而衷之于內功經,刪煩即簡,擇其有自然之克之趣者,而后定為法式,以公諸同好。
二說:內功散門其上上下下之格式、里外反正之規矩,皆古人之定法,今人不得移易。至其中斗榫合縫天然湊巧,皆南溪讀內功經有悟,而后自出心裁者也,凡不見內功經者皆不得與知焉。
三說:內功散門正局、變局,皆南溪子親筆自著。唯正局中注解則景房所著也,然必本于內功經與南溪子平日之論而后敢下筆也。
四說:內功散門后所附之分訣,皆南溪子得之于師傅口授者也,而八訣注解則南溪子所親著者。
五說:內功散門正局、四十五手變局、二十四手總局、八手,通計七十七法,而上、下、左、右、前、后、里、外遍矣,茍能煉熟于身,無論敵從何來,皆有一法以勝之。故亦無取乎再盡也。
六說:內功散門正局,凡微通門路識句讀者,細心揣摩之必能有悟。至其中之神功巧妙,還須讀內功經以后方能知之。
七說:讀內功經有悟,而后學散門尚矣。若不能悟內功經而能得明人親傳內功散門,再費日月精煉者亦可制勝,不必盡拘于悟內功經也。
八說:內功散門皆精妙無比手法也,而其神妙不測者,皆在變局中也。然學者不因正局熟嫻亦無從窺變局之神化也。
九說:學內功散門第一要知勁之所在。敵人勁之所在,是敵人之所恃也。吾知其所恃,而破之,彼焉有不敗者哉。
十說:內功散門第二要知其無勁之處。敵人無勁之處是敵人畏人之處也。吾知其畏人而攻之,彼安得不敗哉。
十一說:第三要知其立門之處。敵人立門之處,是敵人陷吾之計也。吾知其陷吾之計而避之,彼焉能得勝哉。
十二說:第四要知其無門之處。夫無門之處是敵人無可奈何之處也,吾知其無可奈何而攻之,彼焉能得勝。
十三說:又必先知周身骨節反背順逆開合橫豎之理而后知勁與門也。
十四說:要熟周身骨節反背順逆開合橫豎之理而后能知勁與門無錯訛也。
十五說:不知周身骨節反背順逆之理,雖費盡苦功,是學散門也,非內功散門也。
十六說:學內功散門用底煉而不效,何也?曰:必其用底而不用煉也。若用底煉,焉有不效之理哉。
十七說:內功散門用堅膝而不效何也?曰:必其用膝而不能堅也。若用堅膝焉有不效哉。
十八說:學內功散門而不知內襠外胯用勁何也?曰:必其未讀內功經也。若讀內功經,未有不知外胯、內襠用勁者也。
十九說:學內功散門而不能以肩、背、胸、肋制人者何也?曰:必其不知貼勁、汗勁。若貼勁、汗勁,未有不能以肩、背、胸、肋制人者也
二十說:學內功散門不知勁之所以,貼膝之所以,堅底之所以煉何也?曰:此必未深體內功經者也。若深體內功經安有此弊。
二十一說:不知內功經但學散門亦能取勝否?曰:內功散門中有功局、巧局。功局,非知內功經者不能用也;若夫巧局,但知周身骨節反背順逆開合橫豎之理,即能取勝,不必盡拘于內功也。
二十二說:若用內勁有得而又熟于散門何如?曰:內功加之以散門,剛以濟柔,柔以濟剛,生克變化,陰陽虛實,望之如好女,提之如猛虎,難以形容其妙也。
二十三說:學內功散門開卷茫然不知其妙,何也?曰:必其未經明人指示也。凡深奧之書未經明人指示,未有不茫然者。試令景房口說其一二,未有不深獲于心者。
二十四說:不得明人指示亦能悟其一二否?曰:不得明人指示若能熟讀精思,二人對局演之,再因聰明過人,至于用力之久,亦能豁然開悟,然較有明人指示須百倍其功。
二十五說:聰明人學內功散門之久必能開悟,不然亦無貴有此書。
二十六說:學內功散門亦有一見即悟者否?曰:一見即悟者,非欺人即自欺也。景房頗有中人之才,親承南溪子之等誘導五六年矣,所得者較南溪子萬分之一。今有一見即悟者也,景房直斷之曰:非欺人即自欺也。
二十七說:學內功散門若是其難乎?曰:以言其精妙誠不易也,以言乎勝敵,則又最宜人者。試取而用之必有奇驗,但須三月苦功耳。
二十八說:內功散門其中手法與世大相異矣。曰:同是人也,同是身有何異乎?但周身骨節反背逆順開合橫豎微有不同,而勝負遂大相懸絕矣。
二十九說:內功散門但凡用足必將全身倒地,從不輕易立高步起足擊人,是此門之異處。然取世之高步起足者,學內功者必令其提足不起,此天生之奇事,景房不解其何故。
三十說:從來學此道者,非(目+真)目語難驕傲懦弱即深藏吝嗇誓不傳人,而南溪子獨持身儒雅,接人謙和,凡見有誠心領教者,無不說其原委。景房銘諸肺腑,不知海內聞予言亦服否?
山左南溪子臨敵制勝八訣
八訣:備、料、誘、激、疲、惑、追、因。
備敵法:臨敵第一要訣曰“備”。唯知己之有備,而后可應人之攻,唯知伺敵之無備,而后可攻人之瑕,備之義廣矣哉。有備之于功夫者,進之中有退勁,備敵之牽也;退之中有進勁,備敵之撞也;豎勁中有橫勁,備敵之格掠也;橫勁中有豎勁,備敵之門漏也。有備之于散門者,擊敵之上路必先備敵之擊吾下路也;擊敵之里門,必先備敵之擊吾外門也。引而伸之,不敢輕進,備敵之誘吾也;不敢心急,備敵之激吾也;不敢數動,備敵之疲吾也。是備與一義不可勝言,誠為自守之要道、攻敵秘訣也歟。
料敵法:臨敵第二要訣曰“料”。能料敵之淺深,自能制敵之要害。能不為敵料其淺深,方不受敵之侮弄。料之義遠矣哉。料敵之遠近,以為進退;料敵之虛實,以為散門;料敵之強弱,因為剛柔。多方以料之,而后與之戰也。敵誘之以料其知,激之以料其度,疲之以料其力,因之以料其變。是料之一法,無不可施,遇敵之初,所必須者。
誘敵法:臨敵第三要訣曰“誘”。遇敵時,強弱相當,手法無二,彼此皆知,自護其身。我不貪敵之瑕,必無瑕以予敵;敵不貪我之瑕,必不瑕以予我。是我無瑕可攻,敵無貪擊之心,亦無可乘之機,以施吾攻擊之術也。故真瑕不可有,假瑕不可無。若彼此無瑕,彼此無貪,安有勝負哉。法在假與敵以可擊之機,彼若貪擊吾時,必有不備之處,吾乃出其不意而擊之。故欲擊敵之里門,必先誘敵之外門;欲擊之敵下路,必先誘敵之上路;欲剛先柔,欲虛先實,欲實先虛。如理之明,而易悉者,然不先煉于平日,亦未必臨時能用之也。
激敵法:臨敵第四要訣曰“激”。非以言激之,以手激之也。蓋誘者,是試之以虛也,激則動之以實矣。若用誘之之法,敵無貪擊之心,豈可對待無術乎。須做作發怒之勢,近身逼之,以試其勇怯,而觀其動靜,然后施吾攻擊之術。故激其左,敵不得不向左以迎吾;激其右,敵不得不向右以迎吾,而敵之真情可得而見矣。此中奧妙,須要深體,萬勿泥于世俗激將之說。蓋此等手法,以得敵之意用之,則為擊;以探敵之意用之,則名激。總而言之,手實而意虛也。
疲敵法:臨敵第五要訣曰“疲”。疲者勞之也,病之也,令其怠,而后攻之也。夫人一日之間,朝氣銳,而暮氣惰;一時之間,始氣銳,而終氣惰。初動之時,其氣必銳,銳則力猛。動而不已,其氣必惰,惰則氣衰,必然之勢也。如遇強敵,敵欲急攻,吾謹合周身全局以待之,敵欲退步,吾用神運全局以撓之,或實中帶虛,或虛中帶實,或柔內藏剛,或剛內藏柔。無非欲其不得休息,久動而怠,怠而后擊之也。然用疲之時,須時時愛吾精神,惜吾氣力,留之以攻敵。不然,久動之后敵固疲矣,而吾則豈能獨銳乎。
惑敵法:臨敵第六要訣曰“惑”。惑者目眩也,心迷也,吾不為敵所惑,焉能為敵所勝;敵不為吾所惑,焉能為吾所愚;是惑與不惑之間,勝負所由分也。故遇強敵必多方以惑之,進而示之以無定,進而惑之也;退而示之以不測,退而惑之也。我之所短,我藏之而不用;我之所長,我用之以當先,此惑愚之法也。匿我之長,以驕其志。炫我所短,以輕其心,此惑敵智之法也。伙故作無紀律之態,或故出奇異之狀,欲用剛而先示之以柔,欲用柔而先嘗之以剛,皆所惑之也。此術一行,敵未有不目眩心迷者,較疲之術,更深矣。蓋疲之第攻其力,惑之直攻其心耳。
追敵法:臨敵第七要訣曰“追”。蓋敵受吾疲之術,其力必怠,受吾惑之術,其心必輕。既妄且輕,敵不欲戰矣。若不因此時而服其心,更待何時哉。故又有追之術法,近而追之以散門,遠而追之以神運。敵用橫勁以退,吾追之以豎;敵用豎勁以退,吾追之以橫勁。緩追之,以防其詐,急追之,以乘其虛,追之法不一,而俱不許敵行。其見可而追,知難而退之,智也。知此數法,可以得追敵之妙矣。然又有連追帶擊之法,攻敵之無備也。追而不擊之法,待敵之有瑕也,不可不知。
因敵法:臨敵第八要訣曰“因”。因之一求,妙不可言。因物付物,因時立功,因人施法,古天人應變無窮,無非因字之妙。易所謂變動不居,周流無虛也。散門之隨敵布陣,亦不外此一字。蓋以法制敵,敵無窮而法有盡,因敵立法,敵無方而法亦無方也。因之義神矣哉。敵欲攻吾上路,吾因其在上之勢而攻之,如二十局第二章之法是也。敵攻吾下路,吾因其在下之勢而攻之,如一局第四章之法是也;敵來勢甚猛,吾因其來勢甚猛立法以攻之,如五局第二章之法是也;敵跌吾于地,吾因其跌吾于地立一法以攻之,如十局第四章之法是也。總而言之,吾用功之時,有無數成法在于胸中者,以古人之法至矣,我不能出其范圍,不得不借成法以規矩也。無一成法在于胸中者,因敵之勁立法,因敵之門以立法,因敵之勢以立法,原不可一于法也。嗚呼,知此妙義,方可許見內功散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