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列厥陰條例大意
厥陰為陰之盡。為臟之極。陰極而盡。則必復反而之陽。故厥陰之生死。在厥熱之進退也。本篇于厥陰脈證之下。先辨厥熱進退。所以明生死之機。次論生死微甚。所以明陰陽之故也。而厥陰有熱。慮其傷陰。必以法清之。厥陰有寒。慮其傷陽。必以法溫之。一如少陰之例也。蓋厥陰少陰。同為陰臟。而俱屬陽火。故于二者群分類聚。欲學人明辨而深思之耳。其次為厥陰汗下諸禁。
蓋欲蒙其利。不可不知其害也。其次為厥陰簡誤。以厥陰篇中。雜入太陰少陰太陽之文。傳誤已久。習焉不察。特檢出之。其次為瘥后勞復等法。
則去疾者莫若盡之意也。凡六十二條。為一卷。
厥陰諸法
厥陰病脈證五條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傷寒之病。邪愈深者。其熱愈甚。厥陰為陰之盡。而風木之氣。又足以生陽火而鑠陰津。津虛火實。臟燥無液。求救于水。則為消渴。消渴者。水入不足以制熱。而反為熱所消也。氣上沖心。心中疼熱者?;鹕谀尽8螝馔ㄐ囊?。饑而不欲食者。木喜攻土。胃虛求食。而邪熱復不能消谷也。食入即吐蛔者。蛔無食而動。聞食臭而出也。下之利不止者。胃家重傷而邪熱下注也。此厥陰在臟之的證。病從陽經傳入者也。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傷寒四五日。正邪氣傳里之時。若腹中痛而滿者。熱聚而實。將成可下之證。茲腹中痛而不滿。
但時時轉氣。下趨少腹者。熱不得聚而從下注。將成下利之候也。而下利有陰陽之分。先發熱而后下利者。傳經之熱邪內陷。此為熱利。必有內煩脈數等證。不發熱而下利者。直中之陰邪下注。此為寒利。必有厥冷脈微等證。要在審問明白也。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圊膿血。
此陽邪入里而作下利之證。寸浮數者。陽邪強也。尺中澀者。陰氣弱也。以強陽而加弱陰。必圊膿血。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下利清谷。脈沉而遲。陰在里在下也。面少赤。身有微熱。陽在上在外也。夫陰內陽外而為病者。必得陽入陰出而后解。而面雖赤而未甚。身雖熱而亦微。則其陽之發露者。僅十之三。而潛藏者。尚十之七也。藏而能動。必當與陰相爭。爭而未勝則郁冒。爭而既勝則汗出。汗出而內伏之陰從外出。外出之陽從內入。而病乃解矣。然此證下虛無氣。中土不守。惟藉君主之靈。以收散亡之氣。而驅沉伏之陰。
郁冒汗出。則心君震怒之候。病患所以必微厥也。設非下虛之故。何至危殆若是。然或真陽畢露。
則必不能與邪爭。不爭亦必無幸矣。
病者。手足厥冷。不結胸。少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手足厥冷。原有陰陽虛實之別。若其人結胸。則邪結于上而陽不得通。如后所云、病患手足厥冷。脈乍緊。邪結在胸中。當須吐之。以通其陽者也。若不結胸。但少腹滿。按之痛者。則是陰冷內結。元陽不振。病在膀胱關元之間。必以甘辛溫藥。如四逆白通之屬。以救陽氣而驅陰邪也。
厥陰進退之機九條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后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正陰陽邪正交爭互勝之時?;蜿幨懿《收摺荼剞D而為熱。陰勝而陽爭之也?;蜿柺懿《鵁嵴摺I鮿t亦變而為厥。陽勝而陰被格也。夫陽勝而陰格者。其厥非真寒也。
陽陷于中。而陰見于外也。是以熱深者厥亦深。熱微者厥亦微。隨熱之淺深。而為厥之微甚也。
夫病在陽者宜汗。
病在里者宜下。厥者熱深在里。法當下之。而反發汗。則必口傷爛赤。蓋以蘊隆之熱。而被升浮之氣。不從下出而從上逆故耳。
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傷寒厥五日。熱亦五日者。陰勝而陽復之也。至六日。陰當復勝而厥。設不厥。則陰退而邪解矣。故自愈。夫厥與熱。陰陽消長之兆也。茲初病至終。其厥不過五日。而厥已而熱。亦得五日。
是其復之之數。當其勝之之數。所謂有陽則復。無太過亦無不及。故知其病自愈也。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其后必便膿血。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厥復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熱已而厥者。邪氣自表而之里也。乃厥未已。而熱之日。又多于厥之日。則邪復轉而之表矣。
故病當愈。其熱則除。乃四日至七日而不除者。其熱必侵及營中而便膿血。所謂熱氣有余。必發癰膿也。厥已而熱者。陽氣復而陰邪退也。乃熱未已而復厥。而厥又多于熱之日。則其病為進。所以然者。寒多熱少。陽氣不振。則陰邪復勝也。要之熱已而厥者。傳經之證。慮其陽邪遞深也。厥已而熱者。直中之證。慮其陽氣不振也。故傳經之厥熱。以邪氣之出入言。直中之厥熱。以陰陽之勝復言。病證則同。而其故有不同如此。學人能辨乎此。則庶幾矣。
傷寒先厥后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
傷寒先厥者。陰先受邪也。后熱者。邪從陰而出陽也。陰受邪而利。及邪出而之陽。故利必自止。設復厥。
則邪還入而之陰。故必復利。蓋邪氣在陽則生熱。在陰則為厥與利。自然之道也。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
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后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至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并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至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余。必發癰膿也。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又下利者。邪氣從陽之陰。而盛于陰也。陰盛則當不能食。而反能食者??譃槌?。中者。胃中之陽氣也。除者。去而盡之也。言胃氣為邪氣所迫。盡情發露。不留余蘊也。不發熱。不字當作若。謂試以索餅食之。若果胃氣無余。必不能蒸郁成熱。今反熱者。
知胃氣尚在。非除中之謂矣。而又恐暴熱暫來而復去。仍是胃陽發露之兇征也。后三日脈之。而其熱仍在。則其能食者。乃為胃陽復振無疑。故期至旦日夜半。其病當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
厥反九日。熱少厥多。其病當進。茲復發熱三日。并前六日。亦為九日。適與厥日相應。故知其旦日夜半。其病當愈。旦日猶明日也。然厥與熱者。陰陽勝負之機。不可偏也。偏于厥則陰勝而礙陽矣。偏于熱則陽勝而礙陰矣。后三日脈之。而脈反加數。熱復不止。則陽氣偏勝。必致傷及營血。
而發為癰膿也。
傷寒先厥后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
若不止。必便膿血。
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傷寒之邪見于陽者。不必見于陰。見于下者。不必見于上。厥已而熱。下利自止者。陰邪轉而之陽也。設得汗出。其邪必解而咽中痛者。未盡之熱。厥而上行也。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者。邪氣郁而在陽也。雖下利。法當自止。而反不止者。以無汗出。熱仍從里行也。故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邪在下者。則不復在上也。
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后必便血。
熱少厥微。指頭寒。邪氣自微也。默默不欲食。煩躁。邪欲傳里也。里受邪而熱。則其小便必不利。雖利其色必不白。至數日。小便利色白。知其熱已除也。本默默不欲食。忽欲得食。知其胃已和也。熱除胃和。其病則愈。而厥陰之脈。挾胃上膈布脅肋。若其邪不解。淫溢厥陰之位。則為厥而嘔。為胸脅煩滿也。凡病上行極者。必下行主血。而病為熱。血為熱迫。注泄于下。則其后必便血也。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按經脈足之三陰三陽。相接于足十趾。手之三陰三陽。相接于手十指。故陰之與陽。常相順接者也。若陽邪內入。陰不能與之相接。而反出于外。則厥。陰邪外盛。陽不能與之相接。而反伏于中。亦厥。是二者。雖有陰陽之分。其為手足逆冷一也。
厥陰生死微甚之辨十五條
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此厥陰經自受風邪之證。脈微為邪氣少。浮為病在經。經病而邪少。故為欲愈?;蚴枷让}不微浮。繼乃轉而為浮者。為自陰之陽之候。亦為欲愈。所謂陰病得陽脈者生是也。然必兼有發熱微汗等候。仲景不言者。以脈該證也。若不浮則邪著陰中。漫無出路。其愈正未可期。故曰不浮為未愈。
傷寒下利。日十余行。脈反實者。死。
傷寒下利。至日十余行。邪既未盡。而正已大憊矣。其脈當微或弱。而反實者。是邪氣有余。
所謂病勝臟也。故死。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沉為里為下。弦為陰。下利脈沉弦者。陰邪在里。而盛于下。故下重也。脈大者。邪氣盛。經曰、大則病進。故為未止。脈微弱。為邪氣微。數為陽氣復。陰寒下利。陽復而邪微。則為欲愈之候。雖復發熱。亦是陽氣內充所致。不得比于下利發熱者死之例也。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復緊。為未解。
此二條亦為陰邪下注者設。微熱而渴。與脈數有微熱汗出。并陽氣內充之象。而脈弱又陰氣衰退之征。故令自愈。夫脈弱者。脈緊去而轉弱也。設復緊。則陰邪仍盛。其病豈能遽已耶。
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瘥。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
此亦陰邪下利而陽氣已復之證。脈數而渴。與下利有微熱而渴同意。然脈不弱而數。則陽之復者已過。陰寒雖解熱氣旋增。將更傷陰而圊膿血也。
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發熱而厥者。身發熱而手足厥。病屬陽而里適虛也。至七日。正漸復而邪欲退。則當厥先已而熱后除。乃厥熱如故。而反加下利。是正不復而里益虛矣。夫病非陰寒。則不可以辛甘溫其里。而內虛不足。復不可以苦寒堅其下。此其所以為難治也。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者。邪氣從外之內。而盛于內也。至躁不得臥。則陽氣有立亡之象。故死。此傳經之邪。陰氣先竭。而陽氣后絕者也。
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發熱。下利厥逆。證與上同。而下利至甚。則陰欲亡。厥逆不止。則陽亦傷。雖不躁猶死也。
此亦傳經之邪。陰先竭而陽后絕者也。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寒傷于陰。至六七日發熱者。陽復而陰解。雖下利猶當自止。所謂傷寒先厥后發熱而利者。
必自止也。乃傷寒六七日。本不下利。而忽熱與利俱見。此非陽復而熱也。陰內盛而陽外亡也。若其人汗出不止。則不特不能內守。亦并無為外護矣。是謂有陰無陽。其死必矣。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陰寒下利。而至厥冷無脈。陽氣將竭而死矣。灸之所以通既絕之陽。乃厥不回。脈不還而反微喘。殘陽上奔。大氣下脫。故死。
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 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時、周時也。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者。陰先竭而陽后絕也。是當俟其 時。經氣一周。其脈當還。其手足當溫。若脈不還。其手足亦必不溫而死矣。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傷寒六七日。陽氣當復。陰邪當解之時。乃脈不浮而微。手足不煩而厥冷。是陰氣反進。而陽氣反退也。煩躁者。陽與陰爭。而陽不能勝之也。灸厥陰。所以散陰邪而復陽氣。陽復則厥自還。
設不還。則陽有絕而死耳。是故傳經之邪至厥陰者。陰氣不絕則不死。直中之邪入厥陰者。陽氣不復則不生也。
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脈數為熱。脈遲為寒。診家之大要也。熱者清之。寒者溫之。醫家之大法也。乃傷寒脈遲。至六七日而不變。其為寒無疑矣。而反與黃芩湯。復除其熱。是以寒益寒也。于是陽氣消亡。陰寒獨勝。法當腹中冷而不能食。今反能食者。非胃氣盛也。胃中之陽。發露無余。譬之貧兒夸富。罄諸所有而暴之于外。雖炫耀目前。然其盡可立而待也。故直斷之曰。此名除中。必死。
厥陰病欲解時。從寅至卯上。
厥陰屬風木之臟。寅卯為木王之時。臟氣勝而邪氣解。亦如三陽及太少二陰之例也。
厥陰清法五條
厥陰病??视嬎摺I偕倥c之愈。
厥陰之病。本自消渴。雖得水未必即愈。此云渴欲飲水。少少與之愈者。必厥陰熱邪還返陽明之候也。熱還陽明。津液暴竭。求救于水。少少與之。胃氣則和。其病乃愈。若系厥陰。則熱足以消水。而水豈能消其熱哉。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傷寒自利不渴者。為臟有寒。太陰自受寒邪也。下利欲飲水者。以里有熱。傳經之邪。厥陰受之也。白頭翁湯除熱堅下。中有秦皮。色青味苦。氣涼性澀。能入厥陰。清熱去濕而止利也。
白頭翁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