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5章

  • 傷寒大白
  • 高世栻
  • 4813字
  • 2015-12-26 23:41:45

三陽合病,多發春夏秋三時。三陽合病,多下利。按《傷寒論》合病,言太陽有二條,不言合病,然用方一以KT KT 有汗,用桂枝葛根湯以解肌,一以KT KT 項背強無汗,用葛根湯以發汗,則暗合陽明合病矣。又明言太陽與陽明合病三條,一以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一以不嘔下利者,但用葛根湯;一以喘而胸滿者,麻黃湯。其太陽與少陽合病者二條。一以自下利者,黃芩湯;一以下利兼嘔者,黃芩湯加半夏生姜。陽明少陽合病者一條,以下利脈滑而數者,有宿食,用大承氣湯。三陽合病二條,一曰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不立方治;一曰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湯主之。前言三陽合病,一見太陽病,重用太陽表癥之藥,再視何經有合病,再加某經藥治之。此言太陽表邪為重,故以太陽經絡而分輕重也。又云合病并病,要看癥之多少輕重,舍少從多,舍輕從重主治,未可盡執經絡上分輕重。又見仲景于太陽陽明合病,見嘔加半夏,不加太陽藥。太陽陽明合病,見喘滿用麻黃湯,不用陽明藥。下文太陽陽明合病,見下利用黃芩湯清少陽,不用太陽藥。下利見嘔,加半夏、生姜,不加少陽藥。此又在癥上分輕重緩急而言。此告戒經絡病癥,互相參治,方無遺漏。

并病

并病者,一經先病未愈,又起一經病者。如先見太陽病未解,又見陽明病,此太陽與陽明并病。如先見太陽病未解,又見少陽病,此太陽與少陽并病。《傷寒論》言二陽并病兩條,一曰面赤色,不足言,陽氣怫郁在表,煩躁不知痛處,但坐以汗出不徹,更發汗則愈。此言宜汗也,雖不立方,然北方冬月麻黃湯,南方羌活湯躍躍矣。二曰太陽癥罷,潮熱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宜大承氣湯。此言宜下也。其論太陽少陽并病三條,第一言頭項強痛,眩冒如結胸,心下痞硬,當刺大椎,慎不發汗。脈弦譫語,當刺期門,此言不可汗也。第二言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此言慎勿下也。第三言反下之,成結胸,下利不止,水漿不入,其人心煩,此言誤下變癥也。

壞癥

汗吐下溫針諸法皆用過而病不解,名壞癥。又有汗吐下諸法,顛倒誤用而病不解,亦名壞癥。言壞癥,非言必壞之癥,言無經絡表里,無汗吐下諸法可治者,故曰壞癥。按《傷寒論》壞癥兩條,上條言太陽病,汗吐下溫針用過,桂枝湯又不中用;下條言太陽病,已吐下發汗,溫針反見譫語,此為壞癥。自此詳之,則太陽病用不得發表解肌,少陽病用不得柴胡和解,陽明癥用不得葛根湯,即是壞病。總之,此經之病,用不得此經之方法正治者,亦名壞癥。

故曰看其脈癥,知犯何逆,隨癥治之,而不立方法。

昏冒

昏冒,即昏憒不醒也。內傷而至昏冒,則死。傷寒熱病至昏冒,亦重矣。方書皆言虛,誤也。仲景云: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當刺大椎、肺俞、肝俞。又曰:陽明病,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熱,喘冒不能臥,宜大承氣湯。此言冒未至昏者,以下乃言昏冒矣。海藏云:傷寒傳至五六日,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自語,目赤神焦,稀粥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此言熱邪內傳手少陰心經,心火上薰于肺,則神識昏迷,若脈浮數,熱在小腸,用導赤散;脈細數,熱在心經,宜瀉心湯;若浮沉皆數,兩經皆熱,導赤各半湯。

《傷寒直格》云:邪熱傳內昏冒,脈應疾數。若熱極內甚,脈反沉細欲絕,未明造化,誤認陰癥。或有始得病時,陽熱暴甚,初起便見昏冒者。或兩感熱甚,亦有昏沉者。或失下熱極,以至身冷脈微,昏冒將死。若急下之,則殘陰暴絕而死,不下亦死,并宜涼膈散、黃連解毒湯,待積熱散則心胸暖,脈漸出。若有下癥者,大承氣湯。可見昏迷癥,未可以虛概之。余今酌定解表清里,化痰消導等法。若 痧疫毒,用升發;寒涼抑遏,用溫散;熱結大腸,用下法:汗下太過,脈空瀉脫,用補元。

熱入血室

熱入血室,《傷寒論》分四條。首條陽明病下血譫語,總論男女均有此病,故曰下血,不曰經水,但頭汗出,刺期門。少陽三條,則專言婦人矣。第一言經水適來,七八日熱除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言渾似太陽誤下,身不發熱,表邪乘虛入里,結胸癥。但彼以誤下,邪熱傳入陽明腸胃,故成結胸。此以熱邪自傳厥陰血室,故刺期門。第二條言經水適斷,發作有時而寒熱,渾似少陽似瘧癥,但彼以邪入少陽心胸之間,而成似瘧,此以邪熱入厥陰血室之所,而成熱入血室。二者病不同,而同用小柴胡湯,以其寒熱發作,如瘧狀相同,肝膽同治,故以小柴胡湯同和解。第三言雖有傷寒發熱之表癥,譫語見鬼之里癥,然不用汗吐下等法,以犯胃氣,惟用刺期門,以泄里熱,服小柴胡湯和解表里。大凡發熱有氣血之分。日間發熱為氣熱,夜間發熱為血熱。故晝安靜,夜發熱,名熱入血室。然血熱之癥,又有虛實不同。血虛發熱,營血不足,如陰虛內熱之癥,故脈必細數,治以補血涼血,如海藏四物湯,倍加柴胡,黃芩,以定寒熱。血實發熱,邪熱入血,即熱入血室等癥,故脈必數大,治宜涼血,不必補血,歸芍柴胡湯、導赤各半湯,倍加柴胡、芍藥、生地、黃芩、丹皮,引入血分。然其癥狀,各有分別,血虛者,其人陰血素虛,漸漸夜間發熱,日間仍能舉動,其熱也緩,其脈細數無神;血實者,素無不足,偶因外有感冒,內有積熱,表邪未散,里熱未清,或因早食濃味,或因早服補藥,每夜發熱,其熱也甚,其脈數大有力。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熱而瀉之, 然汗出則愈。

此條詳注頭汗下血門,宜互看。陽明表邪,傳少陽內舍厥陰,不得外泄,上薰頭汗出,刺期門肝穴,經絡宣通, 然汗出而愈。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中風發熱惡寒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當自愈矣。今反見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因經水適來,血海正開,熱邪乘虛入于厥陰藏血之室,肝主魂,熱邪內亂神明,是以脅滿譫語,故刺期門厥陰所注之 ,瀉其實熱外泄。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上條言身涼脈遲,不用發表,但刺期門;此條言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血室未閉,熱入血結如瘧狀,宜用小柴胡湯。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上條一言結胸狀,一言如瘧狀,此條又言如見鬼狀,此互發熱入血室,病形不一。兩條言刺期門,一條言小柴胡湯主之,此條言無犯胃氣及上二焦,此總結上文熱入血室,惟刺期門、小柴胡湯二法。

小柴胡湯 見寒熱頭眩。

此方清血室之熱,家秘加當歸、芍藥,則引入血分。立齋以此湯加生地、丹皮,亦是此意。

柴芩四物湯柴胡 黃芩 生地 當歸 白芍藥 牡丹皮此即海藏四物湯,家秘加入柴胡、黃芩治血虛發熱,今用治熱入血室最效。

歸芍柴胡湯歸身 白芍 柴胡 生地 丹皮 地骨皮 秦艽 黃芩 廣皮 甘草此方涼血養血,家秘治血虛,夜發熱,熱入血室,陰虛骨蒸等癥最效。

導赤各半湯血藏于肝而生于心,故心火旺則血亦熱。此方清心火,生心血,家秘加柴胡、歸、芍,兼肝熱而治之矣。

不語

不語之癥,內傷外感皆有。外感不語,即噤口傷寒也,世有其癥,無其書,故補注之。內傷不語,有舌強不語者,神志仍清,口亦能開,但舌本強硬,不能言語也。有口噤不語者,舌本無病,但牙關緊咬,口不能開而不能言語也。有神昏不語者,呼之不應,問之不答,如醉如睡,而不得言語也。外感不語之癥有五條,初起惡寒發熱,失于發散表汗,不得發越,遂發煩熱喘渴,誤認里熱,誤投涼劑。有口噤不語之癥,此寒涼抑遏表邪之一條也。又有發熱日久,熱邪不解,應清火而不清,有下癥而失下,諸竅熱壅,語言不出,此里熱昏沉之一條也。倘因惱怒停食,又兼外冒風邪,發熱譫語渴不消水,人見其譫語,誤認里熱,苦寒冷凍飲料凝結中焦,今有譫語之后,即變不語,此寒涼抑遏食氣之一條也。又有內積痰飲,外冒風寒,又誤食生冷,與夾食傷寒不相上下,此寒涼抑遏痰迷不語之一條也。以上諸條,即大便秘結有下癥者,止用芒硝、玄明粉、硝以消堅,不用大黃重濁泥滯。又有時行異氣,沿門傳染,溫毒濕毒,暴熱暴寒,襲人毛竅,或發疫癥, 痧毒瓦斯不得外泄,內擾神明,志識昏迷,叉手捻空,口噤不語,此時疫不語之一條也。治表邪不語,若身表尚熱,兩足無汗六脈浮滑數動,或脈沉伏模糊,治宜辛溫發汗,冬三月北方口不干者,可用麻黃湯;若口干者,用羌活敗毒散。余三月,不用麻黃,竟用羌活敗毒散,佐以石菖蒲、半夏開竅豁痰,禁用寒涼攻下。

治里熱不語,若身表不熱,手足時常有汗,口干唇焦,六脈沉數,宜清其里熱,則諸竅通達,導赤各半湯、涼膈散;有下癥者,承氣湯下之。

治食氣不語,若發熱胸滿,手足或冷或熱,唇不焦,口不渴,右脈滑大不數,或反沉伏,先用吐法,隨用理氣稍滯,如保和散、枳桔平胃散加石菖蒲、白豆蔻。無汗者加干葛、防風;太陽見癥,加羌活;少陽見癥,加柴胡;若表邪已散,時時手足有汗,便結不通,有下癥者下之。

治痰迷不語,若胸膈滿悶,惡心嘔吐,口不干渴,右關脈滑,按之沉弦不數,治宜二陳導痰湯合平胃散,加枳、桔。亦有用吐法,上涌其痰。若有表邪,加各經散表之藥。若表邪已散,手足時時有汗,梔連二陳湯沖竹瀝熱服。若便結不通,有下癥者,竹瀝導痰湯加玄明粉下之。

治疫毒不語,先用敗毒散散表。若胸前滿悶,可用吐法,吐中有發散之義。若腸胃有積熱,脈見沉數,當清涼解毒,然亦不可驟用寒涼。古人用敗毒散治疫毒,以天地邪氣從外而入,仍要從毛竅而出,發散則毒得外出,苦寒則毒抑遏。

羌獨敗毒散 見發熱。

導赤各半湯 見腹痛。

涼膈散 見發狂。

承氣湯 見便結。

枳桔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枳殼、桔梗。

梔連二陳湯 即二陳湯加山梔、黃連。

竹瀝導痰湯 即導痰湯沖竹瀝。

痰結不語,即令有火,亦防寒涼抑遏。此方清火而無凝滯,化痰而不推蕩。

清胃湯升麻 生地 山梔 黃連 甘草膏粱積熱,壅結中焦,則諸竅閉塞而言語不出,故以此方清胃熱,治其本也。

發 癥,海藏分四條,一曰溫毒,二曰熱病,三曰時氣,四曰傷寒。至吳氏書,改熱病發曰陽毒,又增出內傷寒涼、陰癥發 共為六條。然究其實,傷寒熱病者多,陰癥發 甚少。

即內傷寒冷抑遏,陽火不伸以致發 ,不過用辛溫升散之法耳,亦未可遽作陰癥主治。就目今所發之 ,只須根據海藏四條為正。

一曰溫毒。冬時觸冒寒毒,至春始發,郁久變熱,故以溫名。又有冬令應寒反暖,亦名溫毒。

人感溫毒,外冒風寒所束,溫氣不得發泄,則惡寒拘急,身熱足冷,無汗脈浮,或脈伏,宜以敗毒散升麻葛根湯散其表邪,則溫毒外泄而脈出汗出, 氣自透。若里有積熱,然后用升麻清胃湯、消毒化 湯清熱。

二曰熱病發 ,即陽毒發 。濕熱燥火 傷人血分,蒸釀發出。其癥目赤狂言,咽痛煩悶,如紋錦,不惡寒反惡熱,初起脈見浮大,先以升麻葛根湯升散陽明 毒。若脈沉而數,身熱不退,隨以消毒犀角散、石膏化 湯、升麻清胃湯清其里熱。便結腹脹,下癥悉具,以當歸大黃丸加柴、葛以下之。

三曰時氣發 。此天時疫毒加臨,長幼傳染,初起惡寒發熱,或耳聾足冷,煩悶下利,呻吟嘔惡,此等之 有表癥者,羌活敗毒散、升麻葛根湯。已發者消毒飲合升麻清胃湯、化 湯化之。若食滯中焦,宜消導,忌寒涼。故治疫邪,治無定法。若寒淫所勝,治以辛溫;寒濕所勝,治以溫燥;濕熱所勝,治以苦寒;燥熱所勝,治以甘寒,隨各年時氣以治者。

四曰傷寒發 。內有積熱,外傷暴寒,束于肌表,蒸發紅 。或當汗不汗,當下不下,熱毒蘊蓄,亦令發 ,每發于十日之外。不論日數,但頭痛足冷,惡寒發熱,脈浮大,有太陽癥,用羌活敗毒散。若寒熱耳聾,煩悶咳嘔,脈見弦數,有少陽癥,用柴胡湯。若目痛額痛,鼻干不眠,脈見洪長,有陽明癥,用升麻干葛湯。若表散里熱,脈大沉數,用解毒化湯,升麻清胃湯。若有下癥,脈浮弦數,大柴胡湯;脈大長數大,干葛湯。脈沉數大,三化湯、大承氣湯。

楨按發 癥,以發出為主。然 之不出有五,一曰表郁寒邪,二曰積熱火閉,三曰內傷冷飲,四曰食滯中焦,五曰痰窒中脘。若外郁表邪,散表則 出;里壅邪熱,清里則 出;內傷冷凍飲料,溫中則 出;食滯中焦,消食則 出;痰凝中脘,化痰則 出;此始發之工夫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宁县| 大兴区| 衡阳市| 红安县| 九龙县| 陵水| 龙泉市| 新津县| 诸暨市| 寿阳县| 肥东县| 紫金县| 黄陵县| 肃北| 焦作市| 达州市| 镇巴县| 绥江县| 康马县| 临泉县| 敦煌市| 融水| 威海市| 康保县| 商水县| 团风县| 全椒县| 开封市| 黑水县| 兴隆县| 昌江| 海晏县| 安阳市| 谢通门县| 靖安县| 武隆县| 新竹市| 云霄县| 荃湾区| 南昌县| 扶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