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絡】
靈蘭秘典論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注 膻中者,心主之宮城。心主包絡,位居膻中而代君行令,故為臣使之官。心志喜,心主代君宣布,故喜樂出焉。】
靈樞經
經脈篇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中,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注 是動則病心中熱,臂肘攣急,腋腫,經氣之病于外也。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蓋甚則從外而內,其有余于內也。主心血,而包絡代君行令,故主脈。是主脈之包絡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蓋自內而外也。】
【心包絡諸穴歌 手厥陰心包之脈,計有九穴而終。自天池天泉為始,逐曲澤郄門而通。間使行于內關,大陵近乎勞宮。既由掌握,抵于中沖。】
【分寸歌 心包起自天池間,乳后一寸腋下三。天泉曲腋下二寸,曲澤屈肘陷中央。郄門去腕方五寸,間使腕后三寸量。內關去腕止二寸,大陵掌后兩筋間。勞宮屈中名指取,中指之末中沖良。】
經水篇
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內屬于心包。
【注 漳水有二:一出于上黨沾縣大黽谷,名為清漳;一出于上黨長子縣鹿谷山,名為濁漳。二漳異源而下流相合。夫血者神氣,陰中之清,心所主也,合厥陰包絡而流行于經脈之中,猶二水之合流,故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內屬于心包。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
海論篇
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
【注 膻中為氣之海,在膺胸之內,宗氣之所聚也。宗氣流于海,其下者注于氣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俞,故其輸上在背之天柱,前在膺胸之人迎。】
氣海有余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注 膻中,宗氣之所居,上出于喉,以司呼吸。故氣海有余者,氣滿胸中,氣息悗亂,氣上逆,故面赤也。氣海不足,則氣少,故不足于言。】
扁鵲難經
心主與三焦為表里
二十五難曰:有十二經,五臟六腑十一耳,其一經者,何等經也?然。一經者,手少陰與心主別脈也。心主與三焦為表里,俱有名而無形,故言經有十二也。
【注 手少陰與心主各別為一脈,心主與三焦為表里,俱有名而無形,以此一經并五臟六腑,共十二經也。或問手厥陰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故曰手心主,以經而言,則曰心包絡,一經而二名,實相火也。虞庶云:諸家言命門為相火,與三焦相表里。按《難經》只言手心主與三焦為表里,無命門三焦表里之說。夫左寸火,右寸金;左關木,右關土;左尺水,右尺火。職之部位,其義灼然于乎!如虞氏此說,則手心主與三焦相為表里而攝行君火明矣。】
身經通考 【清 李瀠】
心包絡經說
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經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謂心包也。其經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與橫膜相粘而黃脂裹者心也,其脂膜之外,有細筋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即包絡也。
心包絡病,笑不休,手心熱,心中大熱,面黃目赤,心中動。其余見證與心臟同。
心包絡腑形象之圖
見圖
補瀉應用藥品
補用地黃,濕用肉桂,瀉用枳殼、烏藥,涼用梔子。引經用柴胡、川芎以行上,青皮以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