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書名: 臟腑門作者名: (清)陳夢雷本章字數: 3544字更新時間: 2015-12-26 19:38:12
噫!觀三焦妙用,而后知臟腑異而同,同而異。分之則為十二,合之則為三焦。約而言之,三焦亦一焦也,焦者元也,一元之氣而已矣。
圖書編 【明 章潢】
三焦有形考
蘇黃門《龍川志》云:彭山有隱者,通古醫術,與世諸醫用法不同,人莫知之。單驤從之學,盡得其術,遂以醫名于世。予與驤遇于廣都,論古今術同異。驤既言其略,復嘆曰:古今論五臟六腑,其說有謬者,而相承不察,今欲以告人,人誰信者?古說左腎其腑膀胱,右腎命門,其腑三焦,丈夫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據此則三焦當如膀胱,有形質可見。而王叔和言三焦有臟無形,不亦大謬乎!蓋三焦有形如膀胱,故可以藏,可以系;若其無形,尚可以藏系哉?且其所以謂三焦者,何也?三焦分布人體,有上中下之異方,人心湛寂,欲念不起,則精散在三焦,榮華百體;及其欲念一起,心火熾然翕撮三焦精氣,入命門之腑,輸瀉而去,故號此腑為焦耳。世承叔和之謬而不悟,可為長太息也。予甚異其說。后為齊州從事,有一舉子徐遁者,石守道之婿也,少嘗學醫于衛州,聞高敏之遺說,療病有精思。予為道驤之言,遁喜曰:齊嘗大饑,群兇相臠割而食。有一人皮肉盡而骨脈全者,遁以學醫,故往視其五臟,見右腎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與膀胱相對,有二白脈自其中出,夾脊而上貫腦,意此即導引家所謂夾脊雙關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為三焦也。單君之言,與所見懸合,可以正古人之謬矣。今醫家者流,皆執叔和三焦無狀,空有名以自信,不聞有此說,故錄之。
按叔和言三焦有名無狀,容窻所錄,則言脂膜如手大,與膀胱相對,是有形狀之可睹矣。然黃帝書云: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又扁鵲曰:焦,原也,為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在臍下,當膀胱上口,是三焦各有在也。雖有形狀,而止以一處言之可乎哉?或者如仲景所云:下焦不闔,清便下重,此特下焦之一處乎?故并存之以俟知者。
體仁匯編 【明 彭用光】
三焦腑藥性
三焦乃手少陽之經,少血多氣。
【其經起自關沖穴,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終于耳門穴,在耳前起肉當耳觸者。】
丙火之腑。
【《千金》名中清之腑。】
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引導陰陽,開通閉塞,故官司決瀆,水道出焉。】
具無形而有用,行氣血而不停。
【潛溪曰:三焦者,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有名無形,寄生胸中,以應呼吸而行血氣。夫氣者上至頭而不能下,血者下至足而不能上,皆三焦擁逼,使氣血由是而貫通焉,故謂無形而有用。老子曰: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是也。】
竅寄于耳,脈在右尺,是三焦也。
【與命門脈同位。】
虛實驗其寒熱,補瀉分其臟腑。實則上結于心,虛則引氣于肺。上實熱而瀉心陽,涼膈散、雞蘇丸、湯名澤瀉。上虛寒而補肺氣,厚樸湯、理中湯、丸號黃連。瀉脾土去中焦之熱,補腎氣濟中焦之寒。下熱瀉肝,下寒補腎。引數者為證驗,在君子而擴充。
【涼膈散:山梔、連翹、大黃、甘草、(石卜)硝、黃芩、竹葉、石膏、薄荷,蜜水煎服。理中湯:干姜、甘草、人參、白朮、生姜,水煎服。黃連丸:黃連、黃柏、厚樸、當歸、干姜、木香、地榆、阿膠,共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二十丸。厚樸湯:厚樸、枳殼、高良姜、檳榔、(石卜)硝、大黃,水煎服。雞蘇丸:雞蘇葉、黃芪、防風、荊芥、菊花、片腦、川芎、生地黃、桔梗、甘草,煉蜜為丸,每服一丸,細嚼,麥門冬去心煎湯下,不拘時服。澤瀉散:澤瀉、赤茯苓、枳殼、豬苓、木通、檳榔、牽牛,共為細末,每服二錢,用生姜蔥白煎湯調下,不拘時溫服。】
本經補瀉溫涼藥
補:黃芪、甘草、益智子。
溫:川附子。
瀉:澤瀉。
涼:石膏、地骨皮。
東垣報使引本經藥:柴胡、川芎 【行上,】 青皮 【行下。】
醫門法律 【清 喻昌】
論三焦
蔡西山《脈經》有論三焦一篇,后引《禮運》記曰:上焦若竅,中焦若編,下焦若瀆。然未曾發明其義。新安孫景思氏因推其義而解之,曰:上焦若竅,竅者竅漏之義,可以通達之物,必是胃之上脘。經曰:上焦在胃之上口,主納而不出是也。中焦若編,編者編絡之義,如有物編包之象,胃之外有脂如網,包羅在胃之上,以其能磨化飲食,故《脈訣》云:膏凝散半斤者,此也。是必脾之大絡,此為中焦。經曰:主腐熟水谷是也。下焦若瀆,瀆者溝瀆之義,可以決瀆,可以傳導,乃是小腸之下,曰闌門,泌別水谷,自此而分清濁之所,此為下焦。經曰:在膀胱上口,主瀉而不藏。又曰:主出而不納。又曰:下焦為傳化之腑。又曰:三焦為水谷之道路,氣所終始也。蓋水谷之所入,自上而中,自中而下,至于糟粕轉輸,傳道而下,一無底滯,如此尤可表其為有形明矣。所謂形者,非謂臟腑外別生一物,不過指其所而為形耳。按西山據《禮運記》而言,《白虎通》性情篇,漚亦作編,二說安得俱誤?恐漚與編殆相似而訛之耳。三焦取火能腐物之義,火之性自下而上,三焦者始于原氣,由于中脘,散于膻中,皆相火之自下而上也。其曰上焦主納而不出,下焦主出而不納,其納其出,皆系乎中焦之腐熟,焦之為義可見矣。
景岳全書 【明 張介賓】
三焦火候
一陽之元氣,必自下而升,而三焦之普濩,乃各見其候。蓋下焦之候,如地土化生之本也;中焦之候,如灶釜水谷之爐也;上焦之候,如太虛神明之宇也。下焦如地土者,地土有肥瘠而出產異,山川有厚薄而藏蓄異。聚散操權,總由陽氣。人于此也,得一分即有一分之用,失一分則有一分之虧,而凡壽夭生育,及勇怯精血病治之基,無不由此。元氣之足與不足,以為消長盈縮之主,此下焦火候之謂也。
上焦如太虛者,凡變化必著于神明,而神明必根于陽氣。蓋此火生氣,則無氣不至;此火化神,則無神不靈。陽之在下則溫暖,故曰相火以位。陽之在上則昭明,故曰君火以明。是以陽長則陰消,而離照當空,故五官治而萬類盛;陽衰則陰勝,而陽為陰抑,故聰明奪而神氣減。而凡人之聲色動定,以及智愚賢不肖之有不齊者,何莫非陽德為之用?此上焦火候之謂也。
此以三焦論火候,則各有所司,而皆歸之命門。蓋水中之火,乃先天真一之氣,藏于坎中,此氣自下而上與后天胃氣相接而化,此實生生之本也。是以花萼之榮在根柢,灶釜之用在柴薪。使真陽不發于淵源,則總屬無根之火矣。火而無根,即病氣也,非元氣也,故《易》以雷在地下而為復,可見火之標在上,而火之本則在下。且火知就燥,性極畏寒,若使命門陰勝,則元陽畏避,而龍火無藏身之地,故致游散不歸,而為煩熱格陽等病。凡善治此者,惟從其性,但使陽和之氣,直入坎中,據其窟宅,而招之誘之,則相求同氣,而虛陽無不歸原矣。甘溫除大熱,正此之謂也。奈何昧者不明此理,多以虛陽作實熱,不思溫養此火,而但知寒涼可以滅火,安望其尚留生意而不使之速斃耶!此實醫家第一活人大義,既從斯道,不可不先明斯理!倘三焦有客熱邪火,皆凡火耳,固不得不除,而除火何難?是本非正氣火候之謂也。學者于此當深明邪正二字,則得治生之要道矣。
身經通考 【清 李瀠】
三焦說
相火之用,分布命門元氣,主升降出入,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上主納,中主化,下主出。
三焦病腹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溢則為水,留則為脹。熱在上焦,因咳為肺痿,中焦因堅,下焦因溺血,嗌腫喉痹,汗出,目銳眥痛,頰腫,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凡吐衄便溺諸血,皆三焦所生。
補瀉應用藥品
實火瀉之:麻黃、柴胡、葛根、荊芥、升麻、薄荷、羌活、石膏以汗之;瓜蒂、滄鹽、虀汁、白礬、皂莢、梔子以吐之;大黃、芒硝、元明粉以下之。虛火補之:上用人參、天雄、桂心;中用人參、黃芪、丁香、木香、草果;下用附子、桂心、硫黃、人參、沉香、烏藥、補骨脂。本熱寒之,用涼藥;標熱散之,用解表藥。然三焦相火也,味,甘補苦瀉;氣,熱補寒瀉。
三焦體用
三焦者,稟腎間動氣以資始,借胃中谷氣以資生。水谷自上焦而入,自下焦而出,膻中為氣海,又氣海在臍下一寸半,故曰: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針灸
《靈樞》曰:腸中不便取三里,盛瀉之,虛補之。
【注 此病在三焦而為腸中不便也。三焦之氣蒸化水谷,濟泌別汁。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是以腸中不便者,三焦之氣虛也。三焦之部署在胃腑上中下之間,故獨取足陽明之三里,邪盛者瀉之,正虛者補之。】
《千金方》曰:三焦病者,腹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為水,留則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于脈,取委陽。
小腹腫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太陽大絡,視其結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管,取三里。
中焦膈氣,聚痛好吐,灸厥陰腧穴,在第四椎兩邊各相去一寸五分,隨年壯。
中焦寒,四肢不可舉動,多汗,洞痢。灸大橫,隨年壯,穴在俠臍兩邊各二寸五分。
膀胱三焦津液下大小腸中寒熱,赤白泄痢及腰脊痛,小便不利,婦人帶下,灸小腸腧五十壯。
三焦寒熱,灸小腸腧,隨年壯。
三焦膀胱腎中熱氣,灸水道,隨年壯,穴在俠屈骨相去五五原作「止」,據《千金》卷二十三焦脈論改。寸。屈骨在臍下五寸,屈骨端。水道俠兩邊各二寸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