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齊物論(3)

此一節結文,來意甚遠。從夫言非吹也起而下,及道惡乎隱而有真偽,以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乃至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莫若以明,論起一層。以至樞始得其環中,則結之曰莫若以明,為第二層。次從指馬喻論起,以明道通為一,引出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乃點出一道字,以作活眼。次借狙公名實未虧,從一虧上發揮。道之所以虧,由愛之所以成。以此愛之所以成一句,又遠結前立義中,一受其成形,及隨其成心而師之。兩成字之意謂,若受其形,即愛之所以成,故道有所虧,此有成有虧也。若隨其成心而師之,則本無成虧。因有成形,故有辯論是非之彰,蓋由此耳。是以成形、成心二意作骨子也。此道隱小成、言隱榮華,有自來矣。皆未悟明大道之過也。故先揭示之曰,莫若以明;次又論道樞,則又云,故曰莫若以明。今論到底,結歸成虧,指出惠子是第一不明之人,故持堅白之辯,昧了一生。故末后指出,滑疑之耀之圣人,乃不自是之人,故繳歸為是不用而寓諸庸之達者。乃結之曰,此之謂莫若以明。其文發自夫言非吹也起,至此約七百余言,方一大結。其文與意,若草里蛇,但見其動蕩游衍,莫睹其形跡,非具正眼者,未易窺也。至若三子之成虧,其昭文乃業之有成虧者,師曠乃形之有成虧者,惠子則道之有成虧者??偨Y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而末結歸于圣人。此圣人,即結前云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之義。如此深觀,乃見此老之文章,波瀾血脈之不可捉摸處。

此之謂以明,已結了前“夫言非吹也”以來一章之意,到此又從滑疑之圣人上,生起立意,發論圣人無是無非,至下文“無適焉,因是已”,二百三十余言為一章。

今且有言(謂世之立言以辯論者)于此,不知其與是類乎(是,指上滑疑之圣人,乃無是無非者。謂今且有人,立言為辯者,不知與此圣人,是相類乎)?其與是不類乎(謂與此圣人,為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謂今言辯之人,不必說與圣人類與不類。但以己見,參合圣人之心,妙契玄同,則本無圣凡之別。故與彼圣人無以異,了無是非矣。彼字,即上是字,指圣人也)。

此一節,結二圣人,欲人自悟,而忘其己是也。下“雖然”一轉,乃莊子特論本無是非之大同,乃發明大道之原也,便是他真知諦見處。

雖然,請嘗言之(言本無是非。雖然如此,尚未透徹。故請嘗試一論之)。有始也者(即老子“無名,天地之始”),有未始有始也者(此言有始亦無,謂無始也。即老子云“同謂之玄”),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此未始有亦無,即老子云“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此乃單言無形大道之原也)。有有也者(有,即天地人物,老子“有名,萬物之母”也),有無也者(因天地之有,乃推“無名,天地之始”。此蓋就有形,以推道本無形也),有未始有無也者(此言天地萬物有形,出于無形。而大道體中,有無不立,故云未始有),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上言有無俱無,此言俱無亦無,迥絕稱謂,方是大道之玄同之域,故以此稱為虛無妙道)。俄而有無矣(言大道體中,了無名相,一法不立,故強稱虛無大道。忽然生起有無,而不知誰使之也。前云若有真宰,而不知有所為使,直論到此,方回頭照顧,暗點于此),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言大道體中,有無不立,即今之有無,誰使之為有無耶?所謂若有真宰,而求不得其朕。今果返觀至此,有無尚無,安有是非之辯哉)。今我則已有謂矣(言有無既無,了絕名相,何有言論之辯耶?然我既已于無言之中,而有言說矣,但我言本無言),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言我今既已有言,但言其無言耳。如前所謂鷇音是也,原出于天機,了無是非之相。世人但觀我無言之言,其果有言說乎?果無言說乎?但悟此無言之言,則是非自泯矣)?

已前釋言非吹也,蓋有機心之言也。今莊子既說到忘言玄同之處,意謂我今雖已有言,乃從真宰而發,是無言之言。若會我無言之言,則忘言而歸一致矣。

下文重釋忘言歸一,大小玄同,了無是非。如此,乃真是也。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泰山為??;莫壽于殤子(襁褓中子),而彭祖為夭(此二句極難理會。以上文已論歸大道之原,今將以大道而一是非。意謂若以有形而觀有形,則大小、壽夭一定而不可易者。今若以大道而觀有形,則秋毫雖小,而體合太虛;而太山有形,只太虛中拳石耳。故秋毫莫大,而太山為小也。殤子雖夭,而與無始同原;而彭祖乃無始中一物耳。故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也。若如此以道而觀,則小者不小,而大者不大;夭者不夭,而壽者非壽矣。如此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何是非之有哉)。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以道觀之,萬物一體,則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以為一,物我兩忘,更復何言)?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既已稱謂為一,則言惡乎存而不可哉)?一與言為二(謂無形之一,今稱謂之為一,則是兩一成二矣),二與一為三(今又以言說彼兩一,則觀待而為三矣)。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自以言相待而為三,則相待無窮。縱有巧于歷數者,不得終窮矣。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于三,而況自有適有乎(言自無才適有,則已成三;而況自有適有,則無極矣)!無適焉,因是已(無適者,謂安心于未始有已前,則湛然常一而不遷矣。前云,眾人因是,而有是非;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故一往論到未始有物已前,天地萬物混而為一,故不離于道,如此為真是。所言圣人因是者,乃無適為是,此正照之于天也。此文之照應處)!

此一節,明妙契玄同、天地同根、萬物一體;安心于大道,不起分別,則了無是非。此乃真是。故結之曰“無適焉,因是已”。

下文又重提起一是字,乃是非之根原。

夫道未始有封(本無形相、人我界限),言未始有常(常者,執定不化之意,乃是非之言也。任道而言,則無可、不可,了無一定是非之相),為是而有畛也(只因執了一個是字,故有是非分別之辯)。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意謂從無適有,則有無二字,已成對待矣。既有之后,則有左右之序;有左右,則有倫義;有倫義,則有分辯;則有爭競。此相因而有,乃執定而不可化者。蓋從一是字為病根,只如以左為是,而右則決不可易。世俗之情,以此分辯為能,故謂之八德。此德,乃能義)。

前一往從迷至悟,說到大道根底,因是已一句,已結絕了。至此又提起,大道本無是非,不知這些分辯執著,從何而有。只要提出一個是字為病根,要使人識得破。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道包天地,與太虛同體,本無封畛。只為眾人迷大道,而執己見為是,故是非之辯,由之而起。圣人心與道合,即六合之外,未嘗不知;但存之而不論。以非耳目之所及,恐生是非,故不論耳);六合之內,圣人論而不議(六合之內,圣人未嘗不周知萬物,但只論其大綱,如天經地義,以立君臣、父子之序,而不議其所以之詳)。春秋經世,先王之志,圣人議而不辯(春秋乃為經世君臣、父子之大經、大法,圣人但議其名分、品節之詳,而不辯其是非之曲折)。故分也者,有不分也(夫道一而已,本來不分。但在天地有形之內,而人倫之序,不得不分。人物雖分,而道未嘗分,所謂性一而已矣);辯也者,有不辯也(雖天地間有眾口之辯,其實有不可辯者,乃忘言之大道存焉)。曰何也(謂何以有不辯、不分之義耶)?圣人懷之(圣人與道為一,明知萬化之多,而未嘗分;明知眾口之辯,而道非言之可及。故葆光斂耀,懷之于心,而不示于人),眾人辯之以相示也(眾人其實未達大道之原,而強不知以為知,且執以己見為必是,而以嘵嘵之辯,夸示于人,故大道隱矣)。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故曰者,引古語也。老子云: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此一節,釋滑疑之圣人,與道為一,以至無適焉、因是已。意謂圣人心同太虛,即六合內外之事,未嘗不知,但懷之而不辯,以顯好辯者,其實未明大道也。

下文重釋不言不辯之義。

夫大道不稱(道本無名,故不可以稱),大辯不言(不言之辯,是非了然),大仁不仁(不是有心要仁),大廉不嗛(嗛,滿也。不以廉自滿),大勇不忮(忮,害也。大勇,乃自全道力,非害于人也)。道昭而不道(謂大道昭昭,言則非道),言辯而不及(道本絕言,縱有言辯,亦不能及),仁常而不成(仁若常持有心,則有私愛,故不能大成萬物),廉清而不信(信,實也。謂矯矯以自清立名,則無實德矣),勇忮而不成(勇若有害人之意,則為血氣,而不成道義之勇矣)。五者圓而幾向方矣(五者名雖可行于世,以皆出有心,卒莫能行,故幾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以上五者幾方而不能行者,以恃小知自私之過,其實未知大道之原也。由是而知,圣人止其所不知之地,乃以為至也。此結前古之人、其知有所至以來一章之義)。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言所不知之地,乃大道之原也,此中本無辯論言說。若有人知此不言之辯、不道之道,正若樞之環中,以應無窮。故能知此者,謂之天府)。注焉而不滿(大道體虛,大海不足以比其量。故大地之水,生之而不滿),酌之而不竭(即大地酌取,而亦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所謂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而不知其所從來),此之謂葆光(葆,猶包藏而不露也。前云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圖以來,只說到此,乃結指其義,曰此之謂葆光)。

前云滑疑之耀、圣人所圖,故舉六合內外之事,圣人無所不知,但知而不言;以其大道本來無知、無辯故也。圣人安住廣大虛無之中,以游人世,故和光同塵、光而不耀,是之謂葆光。圣人工夫,必做到此,方為究竟,故云圣人所圖。

故昔者堯問于舜曰:“我欲伐宗(國名)、膾(國名)、胥敖(國名),南面而不釋然。其故何也(不釋然者,謂心中必欲伐之,次罷而不能釋然,不知何故也)?”舜曰:“夫三子者,猶存乎蓬艾之間。若不釋然何哉(言堯之心不廣,不能容物也。且三子所處甚微細,如蓬艾之間,誠不足以芥蒂于胸中者。若不釋然,何不自廣也)!昔者十日并出,萬物皆照,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言堯之德未至也。昔者十日并出,則光明廣大,萬物畢照,況德之勝過于日者乎。茍自德已至,則廣大光明,無物不容,況三子之微細乎)!”

此因上葆光之圣人,其心廣大如天府,所謂圣人所圖者,蓋由工夫做到至處,乃如此耳。此言工夫未到,則其心不廣,不能容物。故雖堯之大圣,亦有所缺。故十日并出,為進德之喻。以總結前意,以終“夫言非吹”已來之意也。下文重申明,至人止其所不知,以顯圣人之成功,以結死生無變于己,而況利害之端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宁市| 黄冈市| 邢台市| 天峻县| 丹东市| 孟村| 嵩明县| 河源市| 石狮市| 盐山县| 上饶县| 霍林郭勒市| 兴安盟| 拉萨市| 崇义县| 原平市| 余干县| 新蔡县| 梅河口市| 疏附县| 四平市| 汨罗市| 巩留县| 金华市| 康马县| 嵩明县| 杂多县| 铁岭县| 东平县| 诏安县| 蓬莱市| 松滋市| 深圳市| 渝北区| 成武县| 华坪县| 张家口市| 平顺县| 英超| 淳安县| 陆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