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到處景堪夸,厭戴名花插野花。笑語懶行隨鳳輅,內(nèi)官催上駱駝車。
案:此詩寫元帝北巡上都時,至頓宿之地,扈從之宮娥下車亂逛。「厭戴名花插野花」一句頗有趣,此所謂「物以稀為貴」也。宮中無野花,宮女稀見,故以為貴也。北巡時,中途野花名長十八者,極為名士欣賞,或為宮女之插鬢花也,見于吟者多矣。
駱駝車:當(dāng)為宮女所乘之車。元時皇帝之乘輿,例由大象四只曳之,稱之曰「象輿」。后妃當(dāng)乘象興以往,宮娥則乘駱駝車。《元史順帝紀(jì)》曰:至元二年「發(fā)阿魯哈、不蘭奚駱駝一百一十,上供太皇太后乘輿之用」。太皇太后安能用駱駝如此之多?其宮女從行所用之車為駱駝曳之故也。案元代皇帝巡幸時,例用駱駝鼓,為開道先鋒。
○七十三
諸方貢物殿前排,召得鷹坊近露臺。清曉九關(guān)嚴(yán)虎豹,遼陽先進(jìn)白鵰來。
案:貢物也者,每屆元正、天壽(皇帝誕辰)等喜慶之日,元之藩屬國家元首、親王大臣皆須獻(xiàn)方物等品于天子。此種貢物蓋為一種變相的賦稅,若為動物則獻(xiàn)奇獸珍禽,若非珍奇之動物,則以色澤為白,數(shù)目為九以獻(xiàn),如白馬八十一匹是也。白也者,蒙古人以白色為吉也;九也者,蒙古人以九為多也。八十一乃九乘九,可謂多矣,故有九白之貢也。所貢之珍禽奇獸獅、虎、豹、孔雀等中國稀見之物,而鷹鶻為元帝較獵時必用之物,故尤為貢物之上品。鷹鶻中,又以白色之海東青為最貴,白雕當(dāng)即此物也。
遼陽:按遼陽為產(chǎn)海東青之地,見《元史地理志》:遼陽等處行中書省「合蘭府水達(dá)達(dá)等路……有俊禽曰海東青,由海外飛來,至奴兒干,土人羅之,以為土貢。」元時遼陽為一行省,管轄之地廣大,以海東青為土貢。而進(jìn)貢人亦大費周章,方能獻(xiàn)于天子。《皇元風(fēng)雅》后集,有郭君彥海東青一時,備言獻(xiàn)鷹者之辛苦,其詞曰:「海東俊鳥異雕鶚,金睛玉爪不凡材,八月風(fēng)高度海來,劍翮怒斫云陣開。虞人設(shè)網(wǎng)心獨苦,獲之不敢觸毛羽,為言此鳥獻(xiàn)天子,年年進(jìn)入明光里。驛使長懷萬里憂,傷者還同殺人罪。君不見,唐太宗,魏公入奏久未去,不知鐵鷂死袖中。小臣但愿圣皇修德放此鳥,自有鳳凰遠(yuǎn)銜瑞圖,飛下五云表。」其中「驛使長懷萬里憂,傷者還同殺人罪」兩句寫活了驛致者一路上提心吊膽之苦境。元代諸帝無不熟讀《貞觀政要》,世祖尤熟太宗與魏征故事,惜其不能革射獵之習(xí)。蒙古地方不產(chǎn)五谷,除以所牧牛羊以供肉食外,必以射獵以補充其食物之不足也。蒙古人之打獵,亦猶漢人之耕耘也,不如此則不飽,海青能善擒蒙古人視為珍饈天鵝之俊鶻,則蒙古人重視海青宜也。天鵝炙為「行帳八珍」之一,至今「癩哈蟆想吃天鵝肉」仍為極流行之諺語也。
○七十四
騎來駿馬響金鈴,蘇合熏衣透體馨。罟罟珠冠高尺五,暖風(fēng)輕裊鹖鶏翎。
案:蘇合,香名,或稱蘇合油,俗傳為獅子糞,非也。陶宏景已知其不真。為舶來品,《后漢書》以為來自大秦(卷一一八),云其制法為「合會諸香,煎其汁以為蘇合。」此油之名費解,Laufer于Sino-Irani-ca中討論良久,以為或即梵文窣堵魯迦Sutu-lu-kia(Sut-tu-lu-kyie)為Sturuka對音,換言之Stor-ax是也。自漢以來為出現(xiàn)于中國史乘中之香,而其來源,則有數(shù)國之說。《寰宇志》云:「蘇合油出安南、三佛齊諸番國,樹生膏,可為藥。」葉廷珪《香譜》以為「蘇合香出大食國(阿剌伯)」。《梁書》卷五十四則云:蘇合產(chǎn)于大秦與安息(Parthia)。安息,古波斯國名也,大秦則指東羅馬。但元時波斯與大食皆大元帝國之一部,安南等國則為進(jìn)貢之屬國,以蘇合油為方物也。《元史》卷二○九《安南傳》:中統(tǒng)三年「降詔曰:『卿既委質(zhì)為臣,其自中統(tǒng)四年為始,每三年一貢,可選儒士、醫(yī)人及通陰陽卜筮、諸色人匠,各三人,及蘇合油,光香,金,銀,朱砂,沉香,檀香,犀角,玳瑁,珍珠,象牙,綿、白磁盞等物同至。』」蘇合油為安南方物之首。
罟罟珠冠:罟罟冠之解釋已見前第二十六首詩注,而所以稱珠冠者,蓋冠上以大珠為飾也。《析津志》曰:「罟罟以大紅羅幔為之。……用大珠穿結(jié)龍鳳樓臺之屬,飾于其前,復(fù)以珠綴長條褖飾方弦,掩絡(luò)其縫,又以小小花朶插帶,又以金累事件裝嵌,極貴。寶石塔形……」罟罟以大珠為主要珠寶,大珠即答納也。斡?xùn)\里克行紀(jì)(The Travel of Friar Odoric of Pordenone)曰:「大汗坐朝時,皇后坐于其左,其座較低,妃嬪二人坐,更下一切命婦頭戴一物,上披鶴羽,飾金及大珠。金世界之珠,未見有如是大者。」明乎此,則知珠冠之意義矣。
鹖鶏翎:即一種雉尾,為珠冠上之羽飾,即斡?xùn)\里克所謂之鶴羽也。楊允孚《灤京雜詠》詩:「香草七寶固姑袍,旋摘修翎付女曹。」注云:「凡車中戴固姑,其上羽毛又尺許,拔付女侍,手持對坐。」此種羽飾,出自一種特殊之鹖鶏,《析津志罟罟》條又云:「在其上頂,有金十字,用安翎筒以帶鶏冠尾。出五臺山,今真定人家養(yǎng)此鶏,以取其尾,甚貴。」
○七十五
秋深飛放出郊行,選得馴駒內(nèi)里乘。野雉滿鞍如綴錦,馬前珍重是黃鷹。
[錢注]張昱《輦下曲》:「天朝習(xí)俗樂從禽,為按名鷹出柳陰。立馬萬夫齊指望,平空鵝影雪沉沉。」
案:飛放,見前第四十首詩注。飛放時普通多系放海青為主,次為普通鷹鶻,春畋時必捕鵝,秋狝時未必一定捕鵝,鵝為候鳥,或南飛矣。
○七十六
江南名伎號穿針,貢入天家抵萬金。莫向人前唱南曲,內(nèi)中都是北方音。
案:江南名伎,不知其姓氏,順帝妃嬪張阿玄巧于針線剪裁,不知其外號是否「穿針」也。
南曲:王國維《宋元戲曲考》曾詳列各種南曲,然《驟雨打新荷》北曲也,誤列入南曲中。
○七十七
地寒不種芙蓉樹,土厚宜栽栝子松。清曉內(nèi)官呼彩緌,各官分賜牡丹叢。
案:此詩或系詠上京者,因大都可植蓮也。金海陵帝之遷都燕京者,即因其地暖可栽蓮也。《大金國志》:天德二年「一日宮中晏閑,因問漢臣曰:『朕栽蓮二百本而俱死,何也?』漢臣曰:『自古江南為橘,江北為枳,非種者不能,蓋地勢然也。上都地寒,惟燕京地暖,可栽蓮。』主曰:『依卿所請,擇日而遷。』」主即海陵帝也。元之上都雖非金之上都,其地冱寒,甚于金之上京,故不能栽蓮。至于牡丹則上都可植。上都盛產(chǎn)芍藥,居民甚至以芍藥芽為飲料。北地雖至伊爾庫茨克城,夏日猶可見芍藥花也。
○七十八
西山晴雪玉圍屏,隨駕登樓眼界明。供奉女兒偏覺冷,貂裘特賜荷恩榮。
案:西山晴雪,乃大都八景之一,或稱曰「神州八景」。八景之名或始于金明昌時代,因《明昌遺事》有燕京八景之說。元代或稱神州八景。八景者:太液秋風(fēng),即今三海之地。瓊?cè)A春陰,即今白塔一帶。居庸疊翠,即今居庸關(guān),以居庸山出名,太行第八陘也,關(guān)上有石刻六種文字,以西夏文陀羅尼經(jīng)石刻為最出名。金臺夕照,此時有數(shù)處皆以金臺自號,或曰清之夕照寺,又朝陽門外五里有金臺夕照名碑,今仆。盧溝曉月,即今盧溝河之地。西山晴雪,最有問題,有作「四山晴雪」者,見陳剛中《神州八景》詩(《皇元風(fēng)雅》后集,卷之二),有作西山積雪者,要之,在今北京西郊西山八大處一帶。玉泉垂虹,當(dāng)即今玉泉山一帶。薊門飛雨,明時或改名「薊門煙樹」。金幼孜有《薊門煙樹》詩。乾隆有御題「薊門煙樹」石碑,在北京德勝門外。案北京西直門以西為風(fēng)景優(yōu)美之地,西山不問雪不雪皆可愛也。
○七十九
月錢常是散千緡,大例關(guān)支不是恩。南國女官呼姓字,只愁國語不能翻。
[錢注]張昱《輦下曲》:「守宮妃子住東頭,供御衣糧不外求。牙仗穹廬護(hù)闌盾,禮遵估服侍宸游。」
案:緡,貫也。元時行鈔法,先造中統(tǒng)鈔,次造至元寶鈔,次造至大銀鈔,最后造中統(tǒng)新鈔。《元史食貨志鈔法》條云:「世祖中統(tǒng)元年始造交鈔,以絲為本。每銀五十兩,易絲鈔一千兩,諸物之直,并從絲例。是年十月,又造中統(tǒng)元寶鈔,其文以十計者四:曰一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以百計者三:曰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以貫計者二,曰一貫文、二貫文。每一貫同交鈔一兩,兩貫同白銀一兩。」后來每改一次,物價即高漲五倍。至元末,遂通貨膨脹至鈔料十錠(五十兩為一錠)易斗粟不得,而元亦亡矣。當(dāng)元初時,鈔法通行,民間稱便,遂輸入波斯等國而西傳,然中國則鑒于元亡由于鈔法之亂,明時又用銀,不用鈔矣。
此詩似言,凡元帝之寵幸,于正規(guī)月錢外,尚得「私房銀」。普通宮人之月錢為千緡,當(dāng)時已通貨膨脹矣。
國語:謂蒙古語也。如前引之《元史輿服志儀衛(wèi)殿上執(zhí)事》:司香二人,掌侍香,以主服御者(國語曰「速古兒赤」)攝之。主湩者,國語曰「合剌赤」。主膳者,國語曰「博兒赤」。……換言之,國語即蒙古語也。
○八十
海子?xùn)|頭暗綠槐,碧波新漲灝無涯。瑞蓮花落巡游少,白首宮人埽殿階。
案:海子,《元史地理志大都路》條:「海子在皇城之北,萬壽山之陰,舊名積水潭,聚西北諸泉之水,流入都城而匯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恣民漁采無禁,擬周之靈沼云。」又《元史祭祀志國俗舊禮》記游皇城之路線曰:「起行從西宮門外垣,海子南岸,入厚載紅門,由東華門過延春門而西。」張昱《輦下曲》曾一再提及海子,其一見第七首詩錢注,另一首為其《輦下曲》之最末一詩:「欄馬墻臨海子邊,紅葵高柳碧參天。過人不敢論量數(shù),雨露相將近百年。」清乾隆帝有《海子行》,系詠南海子(南苑)者。然《元史》之海子則在明清皇城之北,為今北海、十剎海之地。
槐:當(dāng)指宮槐,即俗稱馬纓花者是也。《爾雅》曰:「守宮槐,葉晝聶宵炕。」注:「槐葉晝?nèi)章櫤隙箍皇姓撸麨槭貙m槐。」
○八十一
河西女子年十八,寬著長衫左掩衣。前向攏頭高一尺,入宮先被眾人譏。
案:河西即西夏,見前第二十四首詩注。柯紹忞《新元史》列傳八《太宗諸子傳》:「合失生于太祖十年,嗜酒早卒,蒙古謂西夏曰河西,合失與河西音近,及卒,左右諱言河西,惟稱唐古特云。」系采自剌失德說,以補中國史乘之不足。
此詩詠西夏女子裝束與蒙古異。元宮中有女真、契丹等所謂漢人,又有江南(南國)及西夏(河西)、高麗女子,惜未言及來自西方之女子,胡姬或當(dāng)之歟?
○八十二
百年四海罷干戈,處處黎民鼓腹歌。偶值太平時節(jié)久,政聲常少樂聲多。
案:現(xiàn)代學(xué)者受民族主義之熏染,以為中國人在蒙古人統(tǒng)治下痛苦無比。此是錯覺。中國人民雖政治上無特權(quán),漢人與南人皆在社會最低一層,經(jīng)濟(jì)上備受剝削,所謂「富極塞北,窮極江南」,但蒙古人治下,生活并不痛苦,所以然者,蒙人以三大事為主,即戰(zhàn)爭、狩獵與宴會。自平宋以來,中國享受近百歲之和平,當(dāng)時之朝廷提倡打獵,所謂「春水秋山」,約與今之運動會相當(dāng),提倡「宴饗」,一年之中有若干日為筵會期,當(dāng)時之人只知「吃喝」(筵會)與「玩樂」(巡幸、畋獵),極其享受。總之,生活在蒙古人治下,人民活潑;生活在道學(xué)束縛下,人民并不愉快也。張昱有《題王振鵬畫大都池館》一詩,寫出元時人生活情況,真「歡天喜地」也。與今之Have poor time生活方式似。
○八十三
鹿頂?shù)钪蟹昶呦Γb瞻牛女列珍羞。明朝看巧開金盒,喜得蛛絲笑未休。
案:鹿頂,或作盝頂,乃建筑學(xué)術(shù)語。元代有盝頂?shù)睢⒈J頂樓、盝頂房等等名稱。其所以得名者,當(dāng)因屋頂似盝也。《輟耕錄宮闕制度》條曰:「盝頂?shù)钗彘g,在光天殿西北角樓西,后有盝頂小殿。」又曰:「東盝頂?shù)钤谘尤A閣東,版垣外,正殿五間,前軒二間,東西六十五尺,深三十九尺,柱廊二間,深二十六尺。寢殿三間,東西四十八尺……殿之旁,有盝頂房三間,庖室一間……盝頂之制:三椽,其頂若笥之平,故名。西盝頂?shù)钤谘尤A閣西,版垣之外,制度同東殿。」盝頂兩字在《元史》中則作「鹿頂」,如《英宗紀(jì)》云:延佑七年十月「為皇后作鹿頂?shù)钣谏隙肌!埂S种林味臧嗽挛煲冈t畫《蠶麥圖》于鹿頂?shù)畋冢詴r觀之,可知民事也。」又英宗「嘗御鹿頂?shù)睿^拜住曰:『朕以幼沖,嗣承大業(yè),錦衣玉食,何求不得。惟我祖宗櫛風(fēng)沐雨,戡定萬方,曾有此樂邪?』」又《泰定帝紀(jì)》:泰定元年十一月甲辰「作歇山鹿頂樓于上都」。又,泰定二年十二月丁亥「修鹿頂?shù)睢埂S郑┒ㄈ晔辉录河稀缸髀鬼斪貥恰!褂帧柑┒ㄋ哪晁脑录仔纾髯孛鬼敇恰埂9事鬼數(shù)钍窃瘶O流行之建筑,或因其非正式大殿,而為偏殿、便殿。清震鈞《天咫偶聞》云:北京「內(nèi)城房式,大房左右有東西廂,亦有耳房,名曰盝頂。」蕭洵《故宮遺錄》云:「玉德殿……東為宣文殿,旁有秘密室,西有鹿頂小殿。」又?jǐn)⒃「m情況時曰:「四起雕窗,中抱彩樓,皆為鳳翅飛檐,鹿頂層出,極畫巧奇。」要之,為玲瓏小殿。張昱《宮中詞》云:「從行火者笑相招,步輦相將過釣橋。鹿頂?shù)铋_天樂動,西宮今日賽花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