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內(nèi)筵,楊允孚《灤京雜詠》詩:「內(nèi)人調(diào)膳侍君王,玉仗平明出建章,宰輔乍臨閶闔表,小臣傳旨賜湯羊。」注云:「御前常膳有曰大廚房、小廚房。小廚房則內(nèi)人八珍之奉是也。(八珍已見前注。)大廚房則宣徽所掌湯羊是也。每湯羊一膳,具十六餐,余必賜左右大臣。予常職賜,故悉其詳。」是故內(nèi)筵以湯羊為主,非黃羊也。羊肉為內(nèi)筵必備之物,《輟耕錄減御膳》條:「國朝日進(jìn)御膳,例用五羊,而上自即位以來,日減一羊,以歲計之,為數(shù)多矣。」《元史》卷一六九《劉哈剌八都魯》傳:「帝見其瘠甚,輟御膳羊戴以賜。」總之,元宮大概不甚吃豬肉,亦不甚食牛馬,以羊為主。金亦是,見《金史世宗紀(jì)》。但楊允孚曾服務(wù)于御膳房,則有可討論之處。元初漢人不得預(yù)其職,虞集《曹南王勛德碑》云:「博兒赤者,親烹飪以奉上飲食者也,蓋非篤慎強敏見知而親信任使者不得預(yù)。」但在元季,此制壞矣。
○六十
彩繩高掛綠楊煙,人在虛空半是仙。忽見駕來頻奉旨,含羞不肯上秋千。
[錢注]張昱《宮中詞》:「頻把香羅拭汗腮,綠云背綰未曾開。相扶相曳還宮去,笑說秋千架下來。」
案:秋千,本名千秋,漢武帝時后庭宮女之戲,歷代因之。天寶時,時皇稱之為「半仙之戲」,于寒食節(jié)競豎秋千。不僅宮中,民間亦風(fēng)行。此戲或由山戎傳來,蒙古本俗無之,入宮后,從漢人學(xué)得。
○六十一
承寵嬌行寶殿前,新裁羅扇合歡圓。進(jìn)來不為涼風(fēng)好,欲諷君心莫棄捐。
案:此詩引用班倢伃《怨歌行》。午日賜宮扇,似為元制,明仍之。此則進(jìn)扇,不一定午日。
○六十二
大都三月柳初黃,內(nèi)苑羣花漸有香。小閣日長人倦繡,隔簾呼伴去尋芳。
案:大都,即今日之北京,元時漢名大都,蒙古名「汗八里克」是也。今日英文中Khanba lik猶沿元稱。《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大都路:唐幽州范陽郡。遼改燕京。金遷都,為大興府。元太祖十年克燕,初為燕京路,總管大興府。太宗七年,置版籍。世祖至元元年,中書省臣言:『開平府闕庭所在,加號上都,燕京分立省部,亦乞正名。』遂改中都,其大興府仍舊。四年,始于中都之東北置今城而遷都焉。九年,改大都。」故公歷一二七二年方有大都之名,至于中都之名,則金朝有之。金朝五京,燕京為其一也。
○六十三
腰肢瘦弱不勝裙,病里懨懨過一春。因識玉顏多寵幸,殿前催得太醫(yī)頻。
案:此詩或老嫗為道。
○六十四
安息熏壇遣眾魔,聽傳秘密許宮娥。自從受得毘盧咒,日日持珠念那摩。
[錢注]張昱《輦下曲》:「似將慧日破愚昏,白日如常下釣軒。男女傾城求受戒,法中秘密不能言。」
案:此詩仍詠宮人之受秘密戒者。
安息:國名也,即Parthia,然此地之安息乃香名。據(jù)本草,安息香有神秘性質(zhì),焚之可去鬼來神。《晉書佛圖澄傳》言其能燒安息香,讀咒,召龍隨水而來,隍塹皆滿。據(jù)《通典》,北周與隋朝時安息曾以此香入貢,故得安息香之名,后則從三佛齊輸入中國。《酉陽雜俎》云:安息香產(chǎn)于安息(波斯),安息香樹亦稱辟邪樹。此神秘香,據(jù)F.Hirth與W.W.Rockhill之《諸蕃志注》,乃是Benzoin.安息香乃Ben zoin樹膠也。
毘盧:或為毘盧舍那佛,亦作毘盧遮那佛。據(jù)云,毘盧乃佛之真身,為密教教主,但為隱身者,此種佛有五種灌頂法,以開愚者之智慧。灌頂之秘密有各種咒語,毘盧乃起于金元之際的許多佛教別派之一。《金史》卷九《章宗紀(jì)》言毘盧于明昌元年十一月被禁止。
那摩:或即梵語皈依之意,為南那之對音。又元初佛教初勝道教時,由海云掌教,繼而由那摩掌教。那摩,河西人也。
○六十五
鼃聚喧闐苦不禁,不魯罕后喻言深。東安州里池塘靜,鼓吹無聞直到今。
案:不魯罕后,成宗皇后也。《元史》卷一一四《后妃傳》:「卜魯罕皇后,伯岳吾氏,駙馬脫里思之女。元貞初,立為皇后。大德三年十月,授冊寶。成宗多疾,后居中用事,信任相臣哈剌哈孫,大德之政,人稱平允,皆后處決……成宗崩時,武宗在北邊,恐其歸,必報前怨。后乃命取安西王阿難答失里來京師,謀立之。仁宗自懷州入清宮禁,既誅安西王,并構(gòu)后以私通事,出居?xùn)|安州。」
東安州:《元史地理志》:「東安州,唐以前為安次縣。遼、金因之。元初隸大興府。太宗七年,隸霸州。中統(tǒng)四年,升為東安州,隸大都路。」有元一代,皇后妃嬪有罪者,皆謫居?xùn)|安州,自成宗卜魯罕后始,次為泰定帝八不罕皇后弘吉剌氏及泰定帝妃二人,一曰必罕,一曰速哥,文宗天歷初,俱安置東安州。又次為文宗卜答失里皇后,弘吉剌氏,后至元六年六月,詔去太皇太后尊號,安置東安州。總之,東安州約與倫敦塔London Tower類似,凡一黨失勢,則其后妃安置東安州,有罪云者,失勢也。
鼃聚喧闐:謂蛙鳴不已也。王逢《梧溪集》卷五《聞蛙書事詩序》曰:「先朝不魯罕皇后出居?xùn)|安州日,其地多蛙,既遣人諭旨,蛙遂屏息,至今不鳴。」其詩曰:「翠幰文茵紫罽車,東安有旨禁鳴蛙,如何信及豚魚類,青草開門度月華。」此說與本詩合。案不魯罕后有賢名,按元制,弟承兄嫂,成宗應(yīng)收其兄寡嫂答吉入宮,但不魯罕與答吉母子不和,不容成宗收寡嫂,放其母子于懷孟,故與武宗仁宗兄弟有隙。不魯罕后本有子,不幸太子夭亡。故成宗崩,仁宗自懷孟入,奪得政權(quán)。安西王未能繼位,不魯罕后遂有罪,若安西王成功,必尊為太后矣。此故事有兩種說法,他一說則謂地非東安州,為懷孟,人非不魯罕,為答吉。《輟耕錄懷孟蛙》條:「大德間,仁宗在潛邸日,奉答吉太后駐輦懷孟,苦羣蛙亂喧,終夕無寐。翼旦,太后命近侍傳旨諭之曰:『吾母子方憒憒,蛙忍惱人邪?自后其毋再鳴!』故至今此地雖有鼃,而不作聲。后仁宗入京,誅安西王阿難答等,迎武宗即位,時大德十一年也。越四年,而仁宗繼登大寶,則知元后者,天命攸歸,豈行在之所,雖未踐祚,而山川鬼神已陰來相之,不然,則蟲魚微物耳,又能聽令者乎?但迄今不鳴,尤可異矣!」此或為偶然之事,與天命無關(guān),見《菽園雜記》卷十一。
○六十六
暑風(fēng)催雨滴檐楹,深院吳姬睡不成。夢入西湖蕩蓮槳,起來彈淚到天明。
案:吳姬,江南女子也。此地指浙江杭州宮人之思鄉(xiāng)。
○六十七
白酒新蒭進(jìn)玉壺,水亭深處暑全無。君王笑向奇妃問,何似西涼打剌蘇。
案:奇妃即奇后,見前注。
打剌蘇:酒也。《元朝秘史》卷九,答剌蘇譯文為酒。又《元史》卷八十《輿服志殿上執(zhí)事》條:「酒人,凡六十人:主酒(國語曰答剌赤)二十人,主湩(國語曰合剌赤)二十人,主膳(國語曰博兒赤)二十人。」主酒者名答剌赤,因酒名打剌蘇也。
○六十八
海晏河清罷虎符,閑觀翰墨足歡娛。內(nèi)中獨召王淵畫,搨得黃筌孔雀圖。
案:虎符,元代軍官所佩者,如今之獎?wù)卵伞!对繁尽罚骸溉f戶佩金虎符。符趺為伏虎形,首為明珠,而有三珠、二珠、一珠之別。千戶金符,百戶銀符。」故以金虎符為最貴。金虎符中又以三珠為尊。大概與清時三眼花翎相當(dāng)也。又虎符約與護(hù)照與令箭相似。邱處機被召時,元太祖之侍臣劉仲祿懸虎頭牌來請,其牌上文字曰:「如朕親行,便宜行事。」見李志常《長春真人西游記》。元時文學(xué)頗有講到虎頭牌子者,文天祥ò呂文煥詩曰:「虎頭牌子織金裳,北面三年蟻夢長。借問一門朱與紫,江南幾世謝君王?」以「虎頭牌子」為授虜爵之象征也。汪元量《湖州歌》:「四川昝帥尚粗豪,萬馬來燕貢一遭,奏授虎符三百面,內(nèi)家更賜織錦袍。」以虎符與「委任狀」相等,有凡在昝帥麾下之軍官,皆得元朝任用,照常供職之意。換言之,皆成新貴矣。李直夫《便宜行事虎頭牌》雜劇即敘述金代虎頭牌之故事也。元之牌符制度乃因襲金制,金則因襲遼制。日人箭內(nèi)亙有《元代牌符考》,詳論之。《馬可波羅行記》亦曾言及之。
王淵:元代畫家也。夏文彥《圖繪寶鑒》曰:「王淵,字若水,號澹軒,杭人,幼習(xí)丹青,趙文敏公(孟俯)多指教之,故所畫皆師古人,無一筆院體。山水師郭熙,花鳥師黃筌,人物師唐人。尤精水墨花鳥竹石,當(dāng)代絕藝也。」并未提及王淵是元代供奉,此條可補充之。《輟耕錄畫鬼》條:「王淵字若水……善山水人物,尤長于花竹翎毛,幼時護(hù)侍趙魏公,故多得公指教,所以傅色特妙。天歷中,畫集慶龍翔寺兩廡壁。時都下劉總管者總其事,劉命若水于門首壁上作一鬼,其壁高三丈余,難于著筆,因取紙連黏粉本以呈。劉曰:『好則好矣,其如手足長短何?』若水不得其理,因具酒禮再拜求教于劉。劉曰:『子能不恥下問,吾當(dāng)告焉。若先配定尺寸,畫為裸體,然后加以衣冠,則不差矣。』若水受教而退,依法為之,果善。」此故事可說明古時中國有懂西洋畫法者,即畫家先研究解剖學(xué),能畫裸體畫,然后加以衣冠,則尺寸長短得當(dāng)。大約戈雅(Goya)之名畫有衣與無衣美人Maja,即按此辦法而畫者。王淵為趙孟俯弟子,相傳趙氏夫婦像,即王所畫。
黃筌:五代時名畫家也。《圖繪寶鑒》曰:「黃筌字要叔,成都人……十七歲時,事蜀王衍為待詔,至孟昶(后蜀主)加檢校少府監(jiān),累遷為京副使。花竹師膝昌佑,鳥雀師刁光胤,山水師李升,人物龍(師?)孫位,資諸家之善,兼而有之,無不臻妙。……」
翰墨:案:元代在世祖前,對藝術(shù)毫不欣賞。世祖以來,漸有興趣。趙孟俯能歷事數(shù)朝,圣眷不衰者,即因其能書善畫也。至文宗,則大事提倡,建奎章閣,中有羣玉司,即專門搜羅法書名畫之署也。柯九思《宮詞》:「四海升平一事無,常參已散集諸儒,傳宣羣玉看名畫,先進(jìn)開元納諫圖。」注云:「凡御覽法書名畫,羣玉內(nèi)史掌之。」文宗本人能點染,其姑(又為岳母)魯國大長公主甚風(fēng)雅,收集名畫頗多,有良好藝術(shù)修養(yǎng)。《元史》卷一四三《巎巎傳》:「帝(順帝)暇日欲觀古名畫,巎巎即取郭忠恕比干圖以進(jìn),因言商王受不聽忠臣之諫,遂亡其國。帝一日覽宋徽宗畫稱善,巎巎進(jìn)言:『徽宗多能,惟一事不能。』帝問何謂一事,對曰:『獨不能為君爾。身辱國破,皆由不能為君所致!』」巎巎為許衡弟子,洵屬君子正人。元順帝酷似宋徽宗,其人多才,而不能治天下,不免國亡身辱。
○六十九
御溝秋水碧如天,偶憶當(dāng)時事惘然。紅葉縱教能寄恨,不知流到阿誰邊。
案:紅葉,指韓翠蘋故事。《青瑣高議》記唐僖宗時,于佑于御溝拾一紅葉,上有詩云:「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佑亦題詩云:「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置溝上流,為宮女韓翠蘋所拾。后帝放宮女,佑托韓詠門館,詠以韓氏同姓,遂作伐嫁妝。及成禮,各于笥中出紅葉相示,韓氏笑吟曰:「一聯(lián)佳句隨流水,十載幽思縈素懷,今日卻成鸞鳳侶,方知紅葉是良媒。」此類故事頗多,僅取其一,以注此詩。
阿剌吉:酒也。如今日之Liguor相當(dāng)。《草木子》卷三曰哈剌基酒、葡萄酒「皆元朝法酒」。忽思慧《飲膳正要》卷三云:「阿剌吉酒味甘辣。大熱,有大毒,主消冷堅積,去寒氣。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剌吉。」故阿剌吉乃酒精也。《草木子》亦言其制法:「用器燒酒之精液取之,名曰哈剌基酒,極濃烈,其清如水,蓋酒露也。」此種「阿剌吉」蓋酒精與果露之混合液,系自波斯傳入蒙古者,約與今日之Brandy相當(dāng)。按阿拉伯字Araq有生命的水之意,一九○六年之《通報》,曾有專文討論之。
○七十
獨木涼亭錫宴時,年年巡幸孟秋歸。紅妝小伎頻催酌,醉倒胡兒阿剌吉。
[錢注]張昱《塞上謠》:「胡姬二人貌如花,留宿不問東西家。醉來拍手趁人舞,口中合唱阿剌剌。」
案:獨木涼亭,當(dāng)指上都附近之東西涼亭。周伯琦《立秋日書事詩》:「涼亭千里外,相望列東西。秋狝聲容備,時巡典禮稽……」注云:「上京之東五十里有東涼亭,西百五十里有西涼亭,其地皆饒水草,有禽魚山獸,置離宮,巡守至此,歲必獵較焉。」《元史百官志》云:「尚供總官府,秩正三品,掌守護(hù)東涼亭行宮,及游獵供需之事。」《清一統(tǒng)志》:「涼亭廢驛,在舊開平城南,有東西涼亭,為元時巡幸駐蹕之處,明洪武置驛于東涼亭。」案涼亭之能為巡幸之地者,因其地有水,廣可行舟,元帝至此可蕩舟嬉戲。《元史》卷一一七《禿剌傳》:「至大元年秋,武宗幸涼亭,將御舟。」不但皇帝在此水嬉,侍臣亦然。楊允孚《灤京雜詠》詩:「東涼亭下水溶溶,敕賜游船兩兩紅。回紇舞時杯在手,玉奴歸去馬嘶風(fēng)。」此二涼亭或與今日之Riviera相當(dāng)。
元時,飲阿剌吉之胡兒頗有酣醉者,楊維楨《春佒雜詞》:「關(guān)右新來豪俠客,姓氏不通人不識。夜半酒醒呼阿吉,碧眼胡兒吹葦?shù)选!乖獣r大都有尚飲局、醞源倉,上都有掌醞局、源倉,皆醞造上用細(xì)酒者,并隸宣徽院,阿剌吉可能由中國醞造,非外國輸入者。
○七十一
燕子泥香紅杏雨,苕花風(fēng)澹白鷗波。一年春事閑中過,鏡里容顏奈老何。
案:此詩仍詠無所事事之宮娥,或即老嫗自道。
○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