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 養蒙金鑒
  • 林之望
  • 18417字
  • 2015-12-26 19:09:07

【十一歲】

《后漢書》曰: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虛人也。原十一而喪父,家貧蚤孤。鄰有書舍,原過其旁而泣,師曰:“童子茍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資也。”于是遂就書,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

《梁書》曰:傅昭,字茂遠。十一,雍州刺史袁顗嘗來昭所,昭讀書自若,神色不改,顗嘆曰:“此兒神情不凡,必成佳器。”

又曰:孔休源。字慶緒。會稽山陰人。年十一而孤,居喪盡禮,每見父手所寫書必哀慟流涕不能自勝。

又曰:劉歊,字士光。十一讀莊子《逍遙》篇曰:“此可解耳。”客因問之,隨問而答,皆有情理,家人每異之。

又曰:吉翂,字彥霄,馮翊蓮勺人。年十一,遭所生母憂,水漿不入口,親黨異之。

《隋書》曰:楊尚希,宏農人也。父承賓,商、直、浙三州刺史。尚希齠齓而孤。年十一,辭母請受業長安,涿郡盧辯見而異之,令入太學。專精不倦,同輩皆共推服。

《唐書》曰;韋溫,字宏育。十一舉“兩經”及第,以拔萃高等補咸陽尉。父愕然,疑假權謁進,召而試諸廷,文就無留思,喜曰:“兒無愧矣。”

《宋史》曰:楊億,字大年。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江南轉運使張去華就試詞藝,送闕下連三日,得對試詩賦五篇,下筆立成,太宗深加賞異,命內侍都知王仁睿送至中書,又賦詩一章。

又曰:安燾,字厚卿,開封人。年十一從學里中,羞與群兒伍。聞有老先生聚徒,往師之,先生曰:“汝方為誦數之學,未可從吾游,當群試省題一詩,中選乃置汝。”燾無難色,詩成,出諸生上,由是知名。

《東都事略》曰:宋白,字素臣,大名人也。年十一善屬文,舉進士又舉拔萃,科授著作佐郎。

《金史選舉志》曰:明昌元年,益都府申:“童子劉住兒年十一歲,能詩賦、誦六經,所書行草頗有法,孝行夙成。乞依宋童子李淑,賜出身且加以恩詔。”上召至內殿,試《鳳凰來儀》賦、《魚在藻》詩,又令賦《旱》詩,上嘉之,賜本科出身,給錢粟、官舍,令肄業太學。

《明史》曰:何喬新,字廷秀,江西廣昌人。年十一時侍父京邸修撰。周旋過之,喬新方讀《通鑒續編》,旋問曰:“書法何如綱目?”對曰:“呂文煥降元不書叛;張世杰溺海不書死節;曹彬、包拯之卒不書其官;而紀羲、軒,多采怪妄,似未有當也。”旋大驚異。

又曰:沈周,字啟南,長洲人。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韻詩》上巡撫,侍郎崔恭面試《鳳凰賦》,援筆立就,恭大嗟異。

《續歸田錄》曰:蘇州童子劉少逸,年十一,文詞精敏有老成體。其師潘閬攜見長洲宰王元之、吳縣宰羅思純,二公名重當時,疑未之信,因與聯句。思純曰:“無風煙焰直。”少逸曰:“有月竹陰寒。”又曰:“日移竹影侵棋局。”少逸曰:“風遞花香入酒尊。”元之曰:風雨江城暮。”少逸曰:“波濤海寺秋。”元之曰:“一回酒渴思吞海。”少逸曰:“幾度詩狂欲上天。”凡數十聯皆敏,二公驚異,聞于朝,賜進士及第。

《侯鯖錄》曰:王平甫年十一過洪州,有《滕王閣詩》。

楊載《趙公行狀》曰:公諱孟頫,字子昂,姓趙氏,魏公第七子也。魏公薨,公始十一歲,生母邱夫人董公使為學,曰:“汝幼孤,不能自強于學問終無以顗成人,吾世則亦已矣。”語已,淚下沾襟。公由是刻厲,晝夜不休。性誦敏,書一目輒成誦。

【十二歲】

《戰國策》曰:文信侯欲使張唐相燕,弗肯行。少庶子甘羅請行,文信侯叱:“去之!”甘羅曰:“夫項橐生七歲為孔子師,今臣生十二年于茲矣,君其試臣,奚以遽叱言也?”乃見張卿,說而行之。甘羅還報,秦封羅為上卿。

《漢書》曰:東方朔,字曼倩,平原厭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舉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朔上書曰:“臣朔,少失父母,長養兄嫂。年十二,學書三冬,文史足用。”

又曰:馬援,字文淵,扶風茂陵人。三兄況、余、員并有才能,王莽時皆為二千石。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諸兄奇之。嘗受《齊詩》,意不能守章句,乃辭況,欲就邊郡田牧,況曰:“汝大才當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樸,且從所好。

又曰:鄭眾,字仲師。年十二從父受《左氏春秋》,精力于學,明《三統歷》,作《春秋雜記條例》,兼通《易》、《詩》,知名于世。

又曰:“魯恭,字仲康,扶風平陵人。父某,建武初為武陵太守,卒官時,恭年十二,弟丕七歲,晝夜號踴不絕聲,郡中賻贈無所受,乃歸服喪,禮過成人,鄉里奇之。

又曰:荀爽,字慈明,一名谞。年十二能通《春秋》、《論語》。太尉杜喬見而稱之曰:“可為人師。”爽遂耽思經書,慶吊不行,征命不應。潁川為之語曰:“荀氏八龍,慈明無雙。”

又曰:黃香,字文強,江夏安陸人也。年十二,劉護聞而召之,甚見愛敬。香家貧,內無仆妾,躬執苦勤,盡心奉養,遂博學經典,究精道術,能文章。京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又曰:吳祐,字季英,陳留長垣人也。父恢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隨從到官,恢欲殺青簡以寫經書。祐諫曰:“今大人逾越五嶺,遠在海濱,其俗誠陋,然舊多珍怪,上為國家所疑,下為權威所望。此書若成,則載之兼兩。昔馬援以薏苡興謗;王陽以衣囊徼名,嫌疑之間誠先賢所慎也。”恢乃止,撫其首曰:“吳氏世不乏季子矣。”

華嶠《后漢書》曰:桓典十二喪父母,事叔母如事親。立廉操,不取于人,門生故束問遺一無所愛。

《晉書》曰: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年十二喪父,孝思過禮,事叔父甚謹。嘗游汶水之濱,遇父老謂之曰:“孺子有好相,年未六十必建大功于天下。”即而去,莫知所在。

又曰: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也。父不疑,桂陽太守。欣少靖默,無競于人,美言笑,善容止,泛覽經籍,尤長隸書。不疑初為烏城令,欣時年十二,時王獻之為吳興太守,甚知愛之,獻之嘗夏月入縣,欣著新絹裙晝寢,獻之書裙數幅而去。欣本工書,因此彌善。

《梁書》曰:韋愛,字孝友。年十二嘗游京師,值天子出游,老幼爭觀,愛獨端坐讀書,手不釋卷。

又曰:王瞻,字思范。年十二居父憂,以孝聞。

又曰:陳昕,字君章,十二隨父入洛,于路遇疾還京師。詣鴻臚卿朱異,異訪北間形勢,昕聚土畫地,指麾分別,異甚奇之。

《陳書》曰:顧野王,字希馮,年十二隨父之建安,撰《建安地記》二篇。

《魏書》曰:房景先,字光胄,清河繹幕人。幼孤,貧無資,從師其母,自授《毛詩》、《曲禮》。年十二,晝則樵蘇,夜誦經史,自是精勤,遂大通贍。

又曰:祖瑩,字元珍。年十二為中書學生,好學耽書,以晝繼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驅逐童仆,父母寢睡之后燃燈讀書,以衣被蔽塞窗戶,恐漏光明為家人所覺。由是聲譽甚盛,內外親屬呼為“圣小兒”。尤好屬文,中書監高允每嘆曰:“此子才器非諸生所及,終當遠至。”

《北齊書》曰:顏之推,字介,瑯邪臨沂人。年十二博覽群書,無不該洽,詞情典麗,甚為西府所稱。

《周書》曰:泉企,字思道,上洛豐陽人。年十二,鄉人皇平、陳合等三百余人詣州,請企為縣令,州為申上。時吏部尚書郭祚以企年少,未堪宰民,請別選遣,終此一限,令企代之。魏宣武帝詔曰:“企向成立,且為本鄉所樂,何為舍此世襲,更求一限?”遂依所請。企雖童幼,而好學恬靜,百姓安之。

《隋書》曰:爾朱敞,字乾羅,秀容契胡人,爾朱榮之族子也。父彥伯,官至司徒、博陵王。齊神武帝韓陵之捷盡誅爾朱氏,敞小,隨母養于宮中,及年十二,自竇而走,至大街見童兒群戲者,敞解所著綺羅之服易衣而遁,追騎尋至,初不識敞,便執綺衣兒比究問,知非。會已暮,由是得免。

《舊唐書》曰:褚無量,字宏度,杭州鹽官人也。家近臨平湖,時湖中有龍斗,傾里闬就觀之,無量時年十二,讀書晏然不動。

又曰:柳公權,字誠懸,公綽弟也。十二,工辭賦。《宋史》曰: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

又曰:趙上交子曮,字可畏。十二能屬文,與兄晙同舉進士。

又曰:王安國,宇平甫。年十二出所為詩、銘、論、賦數十篇示人,語皆警拔,遂以文章稱于世。

又曰:陸游,字務觀,越州山陰人。年十二能詩文,蔭補登仕郎,鎖廳薦送第一。

又曰:周堯卿,字子俞,道州永明人。年十二喪父,憂戚如成人。見母則抑情忍哀,不欲傷其意,母知而異之,謂族人曰:“是兒愛我如此,多知孝養矣。”卒能如母之言。

《元史》曰:劉詵,字桂翁,吉安廬陵人。年十二作為科場,律賦、論策之文蔚然有老成氣象。

《明史》曰:楊廷和,字介夫,新都人。年十二舉于鄉。

又曰:楊慎,字用修。十二擬作《古戰場文》、《過秦論》,長老驚異。入京賦《黃葉詩》,李東陽見而嗟賞,令受業門下。

又曰:薛瑄,字德溫,河津人。父貞,洪武初領鄉薦,為元氏教諭。瑄性穎敏,甫就塾,授詩書輒成誦。及貞改任滎陽,瑄侍行,時年十二,以所作詩賦呈監司,監司奇之。

《文獻通考》曰:宋真宗景德二年童科,大名府進士姜蓋年十二。

【十三歲】

《后漢書》曰:鄧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人。年十三見光武,知非常人,遂相親附。

《后漢書》曰:鄧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人。年十三見光武,知非常人,遂相親附。

又曰:丁鴻,字孝公,穎川定陵人。年十三從桓榮受歐陽《尚書》,三年而明章句,善論難,為都講。

又曰:杜根,字伯堅,穎川定陵人。父安,字伯夷。年十三入太學,號曰“奇重”。京師貴戚慕其名,或遺之書,安不發,悉壁藏之,及后,捕案貴戚賓客,安開壁出書,印封如故,竟不離其患,時人貴之。

又曰: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年十三喪父,哀悴過毀,扶而后起,州里歸其孝性。

又曰:班固年十三,王充見之,拊其背謂彪曰:“此兒必記漢事。

又曰:闞澤,字德潤,年十三夢見名字炳然在月中。

《魏志》曰:荀攸,字公達,彧從子也。少孤。及曇卒,故吏張權求守曇墓,攸年十三,疑之,謂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將有奸,衢寤,乃推問,果殺人亡命。由是異之。

又,〈注〉曰:趙昱,年十三母嘗病,經涉三月,星慘戚消瘠至目不交睫。握粟出卜,祈禱泣血,鄉黨稱其孝。

《晉書》曰:羅憲,字令則,襄陽人也。年十三能屬文,蚤知名。師事譙周,周門人稱為“子貢”。

又曰:高嵩,字茂炎,廣陵人也。父悝少孤,事母以孝聞。年十三值歲饑,悝菜蔬不厭,每致甘肥于母,撫幼弟以友愛稱。

又曰:王羲之,字逸少。年十三嘗謁周顗,顗察而異之。時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

又曰:褚陶,字季雅,吳郡錢塘人。年十三作《鷗鳥》、《水硙》二賦,見者奇之。

又曰:趙至,字景真,代郡人,寓居洛陽緱氏。令初到官,至年十三,與母同觀,母曰:“汝先世本非微賤,爾后能如此否?”至感母言,詣師受業,聞父耕叱牛聲,投書而泣,師怪,問之,至曰:“我小,未能榮養,使老父不免勤苦。”師甚異之。

二賦,見者奇之。

又曰:趙至,字景真,代郡人,寓居洛陽緱氏。令初到官,至年十三,與母同觀,母曰:“汝先世本非微賤,爾后能如此否?”至感母言,詣師受業,聞父耕叱牛聲,投書而泣,師怪,問之,至曰:“我小,未能榮養,使老父不免勤苦。”師甚異之。

又曰:王接,字祖游,河東猗氏人,漢京兆尹尊十世孫也。渤海劉原為河東太守,好奇,以旌才為務。同郡馮收薦王接于原曰:“竊見處士王接,岐嶷雋異,十三而孤,居喪盡禮,學過目而知,義觸類而長,斯玉鉉之妙味,經世之徽猷也。”

《宋書》曰:王鎮惡,年十三而苻氏敗亡,關中擾亂,流寓崤、澠之間。嘗寄食澠池人李方家,方善遇之,謂方曰:“若遭遇英雄主,要取萬戶侯,當厚相報!”方答曰:“君丞相孫,人才如此,何患不富貴?至時愿見用為本縣令足矣。”后果踐所言。

《梁書》曰:馮道根,字巨基,廣平酂人也。少孤家貧,傭賃以養母。行得甘肥,不敢先食,必還以進母。年十三,以孝聞于鄉里。

又曰:江紑,字含潔,濟陽考城人也。年十三,父蒨患眼,紑侍疾將期月,衣不解帶。夜夢一僧云:“患眼者飲慧眼水必差。”及覺,莫能解。紑第三叔祿與草堂寺智者法師善,往訪之,智者曰:“《無量壽經》云:‘慧眼見真,能渡彼岸。’”父蒨乃舍同夏縣界牛屯里舍為寺,以“慧眼”為名,乃就創造泄故井,井清冽異于常泉,依夢取水澆眼及煮藥,因此遂差,時人謂之“孝感”。

又曰:劉杳,字士深,平原人也。十三,丁父憂,每哭哀感行路。

《陳書》曰:陸從典,字由儀。年十三作《柳賦》,其詞甚美。

又曰:謝貞,字元正。年十三略通“五經”大旨,尤善《左氏傳》,工草、隸、蟲篆。

又曰:張正見,字見賾,清河東武城人。年十三獻頌,簡文深贊賞之。

《南史》曰:江淹,字文通,濟陽考城人也。年十三時孤貧,常采薪以養母。曾于樵所得貂蟬一具,將鬻以供養,其母曰:“此汝之休征也,汝才行若此,豈常貧賤也?可留待得侍中著之。”

又曰:紀少瑜,字幼玚,丹陽秣陵人。十三能屬文。嘗夢陸倕以一束青鏤管筆授之,其文因此遂進。

《魏書》曰:宋隱,字處默,西河介休人。年十三便有成人之志,專精好學,不以兵難易操。

又曰:李謐,字永和,涿郡人。相州刺史安世之子。十三通《孝經》、《論語》、《毛詩》、《尚書》,歷數之術尤盡其長,州閭鄉黨有“神童”之號。

《北齊書》曰:王纮,字師羅,太安狄那人也。頗愛文學。性機敏,應對便捷。年十三見揚州刺史太原郭元貞,元貞撫其背曰:“汝讀何書?”對曰:“誦《孝經》。”曰:“《孝經》云何?”曰:“在上不驕,為下不亂。”元貞曰:“吾作刺史豈其驕乎?”纮曰:“公雖不驕,君子防

未萌,亦原留意。”元貞稱善。

又曰:徐之才,丹陽人。年十三召為太學生,粗通《禮》、《易》。彭城劉孝綽、河東裴子野、吳郡張嵊等每共論《周易》及《喪服儀》,酬應如響,咸共嘆曰:“此神童也!”孝綽又云:“徐郎燕頷有班定遠之相。”

《周書》曰:柳虯,字仲蟠。年十三便專精好學。時貴游子弟就學者并車服華盛,唯虯不事容飾,遍授“五經”,略通大義,兼博涉子、史,雅好屬文。

又曰:柳慶,字更興。年十三因曝書,父僧習謂慶曰:“汝雖聰敏,吾未經特試,乃令慶于雜賦集中取賦一篇,千有余言,慶立讀三遍便即誦之無遺漏。

《隋書》曰:薛道衡,字元卿。年十三,講《左氏傳》,見子產相鄭之功,作《國僑贊》,頗有詞致,見者奇之。

又曰:刁沖,字文朗,渤海饒安人。十三而孤,孝慕過人。

又曰:裴俠,字嵩和。年十三遭父憂,哀毀有若成人。將擇葬地而行,空中有人曰:“童子何悲,葬于桑東封公侯。”俠懼,以告其母,母曰:“神也!吾聞鬼神福善,爾家未嘗有惡,當以吉祥告汝耳。”時俠宅側有大桑林,因葬焉。

《唐書》曰:張九齡,字子壽。十三以書干廣州刺史王方慶,方慶嘆曰:“是必致遠。”會張說謫嶺南,一見厚遇之。

《宋史》曰:范質,字文素。十三治《尚書》,教授生徒。

又曰:魏仁浦,字道濟。幼孤貧,母為假黃縑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嘆曰:“為人子不克供養,乃使慈母求貸以衣我,我能安乎?”因慷慨泣下,辭母詣洛陽。濟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貴達不復渡此!”

又曰:陳彭年,字永年,撫州南城人。年十三著《皇綱論》萬余言,為江左名輩所賞。唐主李煜聞之,召入宮令子仲宣與之游。

又曰:呂陶,字元鈞,成都人。蔣堂守蜀,延多士入學,親程其文。嘗得陶論,集諸生誦之,曰:“此賈誼之文也。”陶年十三,一坐皆驚

又曰:王庠,字周彥,滎州人。年十三居父喪,哀憤深切,謂弟序曰:“父以直道見擠,母撫柩誓言,期我兄弟成立,贈復父官乃許歸葬,相與勉之,且制科先君之遺意也。吾有志焉。遂閉戶窮經史百家,書傳注之學,尋師千里,究其旨歸。

《東都事略》曰:李淑,字獻臣。年十三,獻其所為文,授試校書郎。

《元史》曰:安童,木華黎四世孫,霸突魯長子也。中統初,世祖追錄元勛,召入長宿衛,年方十三,位百寮上。母宏吉刺氏,昭睿皇后之姊,通籍禁中。世祖一日見之,問及安童,對曰:“安童雖幼,公輔器也。”世祖曰:“何以知之?”對曰:“每退朝,必與老成人語,未嘗狎一年少,是以知之。”世祖悅。

又曰:同恕,字寬甫。其先太原人,五世祖遷秦中,遂為奉元人。恕安靜端凝,羈丱如成人。從鄉先生學,日記數千言。年十三以《書經》魁鄉校。

《明史》曰:師逵,字九達,東阿人。事母至孝。年十三,母疾,思藤花菜,逵出城二十余里求得之,及歸夜二鼓,遇虎,逵驚呼天,虎舍之去,母疾尋愈。

《摭言》曰:王勃年十三省其父,至江西,會府帥宴于滕王閣。府帥有婿善為文章,帥欲夸之賓友,乃宿構《滕王閣序》,俟賓合而出,為若即席而就者。既會,帥果授箋請客,諸容辭,次至勃,勃受。怒其不讓,乃使人伺其下筆。初報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帥曰:“此亦老生常談耳。”次曰:“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帥沉吟移晷。又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帥曰;“斯不朽矣!”

《冊府元龜》曰:李琪,字臺秀。年十三,詞、賦、詩、頌大為王鐸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鐸召琪父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漢祖得三杰賦”題就其第試之,琪援筆立成,賦尾云:“得士則昌,非賢,罔共龍頭之友;斯貴,鼎足之臣可重。宜哉項氏之敗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鐸覽而駭之曰:“此兒大器也,將擅文價。”

《鑒誡錄》曰:孟蜀侯侍中,本蒲坂人也。年方十三歲,困寐于屋檐下。是月突蒸,天將大雨,有長虹自河飲水,俄貫于童兒之口,惟其母見,不敢驚之,欲窺其變異。良久,虹自天沒于童兒之口不復出矣。母俟其睡覺問其子曰:“夢中有所觀否?”對曰:“適夢入河飲水,飽足而歸。”母聞其言,知子必貴。

《堯山堂外紀》曰:戴大賓十三中鄉試,有貴公來謁其父,見戴戲庭側尚是嬰稚,以為業童子藝也,出一對曰:“月圓”。即對曰:“風扁。”問:“風何嘗扁?”曰:“側縫皆入,不扁何能?”又出一對曰:“鳳鳴,”即應聲曰:“牛舞。”問:“牛何嘗舞?”曰:“百獸率舞,牛不在其中耶?”貴公大加嘆賞,詢之,即大賓也──已成鄉舉矣,對語皆含刺云。

《中州集》曰:馮辰十三歲《雨后詩》云:“東風花外錦鳩啼,喚起西山雨一犁。綠滿蔬畦人不到,桔槔閑立夕陽低。”

《楊椒山先生自著年譜》曰:十三歲春,劉師辭歸,乃從邸先生,諱宸,號南臺。一日師出,予與諸生作布陣相戰之戲,師偶來,眾皆藏匿,師呼:”跪!”出對云:“藏形匿影”,對成者先起,予隨對曰:“顯姓揚名”,師曰:“此絕對也!”自此相愛之甚,教以作文法,治書經。

“顏真卿《殷君墓碣銘》曰:君諱踐酞,字伯起。年十三,日誦《左傳》二十五紙。

【十四歲】

《家語》曰:曾子十四歲嘗出薪于野,有客至,母以手扼其臂,曾子心動,棄薪馳歸問母:“無恙乎?”母曰:“有客至,故扼臂以呼汝耳。”

《漢書》曰:金日磾,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以父不降見殺,與母閼氏、弟倫俱沒入官,輸黃門養馬,時年十四矣。久之,武帝游宴,后宮滿側。日磾等數十人牽馬過殿下,莫不竊視,至日磾獨不敢。日磾長八尺二寸,容貌甚嚴,馬又肥好,上異而問之,具以本狀對,上奇焉,即日賜湯沐、衣冠,拜為馬監。遷侍中,駙馬都尉,光祿大夫。

《后漢書》曰:黃憲,字叔度,汝南慎陽人。世貧賤,父為牛醫。潁川荀淑至慎陽遇憲于逆旅,時年十四,淑竦然異之,揖與語,移日不能去,謂憲曰:“子吾之師表也。”

《魏志注》曰:曹純,字子和。年十四而喪父,與同產兄仁別居承父業,富于財。僮仆人客以百數,純綱紀督御不失其理,鄉里咸以為能。

《吳志》曰:劉繇長子基,字敬輿。年十四居繇喪盡禮,故吏饋餉皆無所受。

《晉書》曰:王導,字茂宏。光祿大夫覽之孫也。少有風鑒,識量清遠。年十四,陳留高士張公見而奇之,謂其從兄敦曰:“此兒容貌、志氣將相之器也。”

又曰:桑虞年十四喪父,毀瘠過禮,日以米百粒,用糝藜藿。其姊諭之曰:“汝毀瘠如此,心至滅性,滅性不孝,宜自抑割。”虞曰:“藜藿雜米足以勝哀。”

又《載記》曰:劉聰,字元明。年十四究通經史,兼綜百家之言,孫吳兵法靡不誦之。

《梁書》曰:謝舉,字言揚。中書令覽之弟也。幼好學,與覽齊名。舉年十四嘗贈沈約詩為約稱賞,世人為之語曰:“王有養、炬;謝有覽、舉。”養、炬──王筠、王泰小字也。起家秘書郎。

《周書》曰:李賢,字賢和。年十四遭父喪,撫訓諸弟,友愛甚篤。

又曰:蔡祜,字承先。年十四事母以孝聞。

《隋書》曰:高勱,字敬德。年十四為青州刺史。

《北史》曰:趙溫子琰,字叔起。初,苻氏亂,琰為乳母攜奔壽春,年十四乃歸。孝心色養,飪熟之節,必親調之。

《唐書》曰:鄭善果,鄭州滎澤人。年十四為沂州刺史。

又曰:裴敬彝,絳州聞喜人。父智周,補臨黃令,為下所訟。敬彝年十四,詣巡察使唐臨直枉。臨奇之,試命作賦,賦工。父罪已釋,表敬彝于朝,補陳王府典簽。

《宋史》曰:任諒,字子驚,眉山人。年十四即冠鄉書登高第。

《金史》曰:紇石烈良弼,本名婁室。牟十四為北京教授,學徒常二百人。時人為之語曰:“前有谷神;后有婁室。”

《明史》曰:趙時春,字景仁,平涼人。年十四舉于鄉。

《文獻通考》曰:王安中,年十四薦于鄉。

《麟臺故事》曰:晏珠年十四特召試詩賦各一首,乃賜進士出身。

《語林》曰:方觀年十四喪母,負土成墳,廬其側。

【十五歲】

《后漢書》曰: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人。父遭喪亂客死于蜀漢。年十五,辭母西迎父喪。蜀郡太守張穆,丹之故吏,乃重資送范,范無所受,與客步負喪歸葭萌。

又曰: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蕃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蕃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魏志》曰:溫恢,字曼基,太原祁人也。父恕為涿郡太守。卒,恢年十五,送喪還歸鄉里,內足于財,恢曰:“世方亂,安以富為?”一朝盡散,賑施宗族,州里高之。

《吳志》曰:顧雍族人悌,字子通,以孝悌廉正聞于鄉黨。年十五為郡吏,除郎中。

《陳書》曰:周宏正,字思行。十五召補國子生,仍于國學講《周易》,諸生傳習其義。以季春入學,孟冬應舉。學司以其日淺弗之許焉。博士到洽議曰:周郎年未弱冠便自講一經,雖曰諸生,實堪師表。

又曰:杜之偉,字子大。十五遍觀文史及儀禮故事,時輩稱其蚤成。仆射徐勉嘗見其文,重其有筆力。

又曰:徐伯陽,字隱忍,東海人。年十五以文筆稱。學《春秋左氏》。家有史書,所讀近三千余卷。

《隋書》曰:裴政,字德表,河東聞喜人也。幼明敏,博聞強記,達于時政,為當時所稱。年十五辟邵陵王府法曹參軍事。

又曰:魏澹,字彥深,巨鹿下曲陽人也。年十五而孤。專精好學,博涉經史,善屬文,詞采贍逸。齊博陵王濟聞其名,引為記室。

《舊唐書》曰:權德輿,字載之。十五為文數百篇,編為《童蒙集》十卷,名聲日大。

《宋史》曰:賈黃中,字媧民。年十五舉進士,授校書郎、集賢校理。

又曰:孫何,字漢公,蔡州汝陽人。年十五善屬文,篤學嗜古,為文必本經義。在貢籍中甚有聲,王禹偁尤推重之。嘗作《西晉名臣贊》、《宋詩》二十篇。

又曰:倪濤,字巨濟,廣德軍人。丱角能屬文,博學強記。年十五試太學,第一,遂擢進士,調廬江尉、信陽教授。

《遼史》曰:韓延徽子德樞年甫十五,太宗見之謂延徽曰:“是兒卿家之福,朕國之寶,真英物也!”

《金史》曰:溫迪罕斡魯年十五居父喪,不飲酒肉,廬于墓側。

《元史》曰:成遵,字誼叔,南陽穰縣人也。年十五喪父,家貧,勤苦不廢學問。

又曰:陳櫟,字壽翁。十五鄉人皆師之。

《明史》曰:黃輝,字平倩,一宇昭素,南充人。博極群書。年十五舉鄉試第一。

又曰:羅洪先,字達夫,吉水人。年十五讀《王守仁傳習錄》,好之。師事同邑李中,傳其學。嘉靖八年舉進士第一,授修撰。

又曰:瞿九思,字睿夫,黃梅人。十五作《定志論》。

《文中子》曰:夫子十五人為師矣。

《說苑》曰:介子推行年十五而相荊,仲尼聞之,使人往視,還曰:“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仲尼曰:“合二十五人之智,智于湯武;并二十五人之力,力于彭祖。以治天下,其固免矣乎?”

《搜神記》曰:漢丁蘭,河內野王人。年十五喪母,乃刻木作母事之,供養如生。

《庾子山年譜》曰:大通元年丁未,信年十五。侍梁東宮講讀。賦《云蘭成射策》之年是也。

張說《尹先生墓志銘》曰:先生諱守貞,十五誦“三禮”能明君臣父子之道,定郊廟吉兇之制。

張舜民《游公墓志銘》曰:公諱師雄,字景叔,姓游氏。年十五入京兆學,益自刻勵,蚤暮不少休。同舍生始多,少之。已而考行試藝屢居上列,人皆畏敬。

【十六歲】

《后漢書》曰:張堪,字君游,南陽宛人也。蛋孤。讓先父余財數百萬與兄子。年十六受業長安,志美行厲,諸儒號曰“圣童”。世祖微時見堪志操,常嘉焉。

《晉書》曰:庾亮,字元規。年十六,東海王越辟為掾,不就。父在會稽,嶷然自守。時人皆憚其方嚴。

《梁書》曰:王訓,字懷范,暕子也。年十六召見文德殿,上目送久之,顧謂朱異曰:“可謂相門有相矣。”

又曰:王筠,字元禮,一字德柔。年十六為《芍藥賦》,甚美。

《南史》曰:劉覽,字孝智。十六通《老》、《易》,位中書郎。以所生母憂廬于墓,常再期,不嘗鹽酪,食麥粥而已。

又曰:裴讓之,字士禮。年十六喪父,殆不勝哀。其母辛氏泣撫之曰:“棄我滅性得為孝子乎?”由是自勉。

《周書》曰:張元,字孝始。年十六其祖喪明,因讀《藥師經》盲者得視之言,遂請七僧燃七燈七日七夜轉《藥師經》。其夜,夢一老公以金鎞。治其祖目,居三日,祖目果明。

《隋書》曰:盧思道,字子行,范陽人。聰爽俊辯,通侻不羈。年十六遇中山劉松,松為人作碑銘,以示思道,思道讀之多所不解,于是感激,閉戶讀書,師事河間邢子才。

《唐書》:張志和,字子同,婺州金華人,始名龜齡。年十六擢明經。以策干肅宗,特見賞重,命待詔翰林,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因賜名。

《宋史》曰:陳希亮,字公弼。年十六,將從師,其兄難之,使治息錢三十余萬,公悉召取錢者,焚其券而去。學成乃召其兄之子庸,諭使學,遂與俱中天圣八年進士第。里人表其閭曰:三俊坊”。

又曰:楊澈,字晏如,楊徽之宗人也。世家建陽。父思進佐使幕。澈年十六,會昭慶令缺,使府命澈假其任。時河決,臨郡府督役甚急,澈部徒數千徑大澤中,多蘆葦,令采刈為筏,順流而下。既至,執事者訝以后期,俄而,葦筏繼至,駭而問之,澈以狀對,乃更嗟賞。

又曰:盧革,字仲辛。少舉童子。知杭州馬亮見所為詩,嗟異之。秋貢士,密戒主司勿遺革。革聞,語人曰:“以私得薦,吾恥之!”去弗就。后二年遂首選。至登第,年才十六。

又曰:和峴,字晦仁。十六登朝為著作郎。

又曰:陳師道,字履常,一字無己,彭城人。少好學苦志,年十六蚤,以文謁曾鞏,一見奇其文,留受業。

《金史》曰:賀勝,仁杰子也。字貞卿,一字舉安,小字伯顏,以小字行。嘗從許衡學,通經傳大義。年十六入宿衛,凝重寡言,世祖甚器重之。大臣有密奏輒屏左右,獨留勝許聽之。出則參輿,入則侍帷幄,非休沐不得至家。

《元史》曰:董文炳,字彥明,俊之長子也。父沒時年十六,率諸幼弟事母李夫人。夫人有賢行,治家嚴,篤于教子。文炳師事其先生,警敏善記誦,自幼儼如成人。

《明史》曰:文征明,長洲人。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征仲,別號衡山。父林,溫州知府,卒,吏民醵千金為賻。征明年十六,悉卻之。吏民修故“卻金亭”,以配前守何文淵,而記其事。

又曰:孟化鯉,字叔龍,河南新安人。年十六,慨然以圣賢自期。

《蓬軒吳記》曰:臨川饒介之在吳,慕高季迪才名,召之至再,強而后往。命題“倪云林竹木圖”,且以木、綠、曲為韻,季迪即吟曰:“主人原非段干木,一瓢倒瀉瀟湘綠。逾垣為惜酒在樽,飲余自鼓無弦曲。”饒大驚異,厚禮之,因勸之仕,季迪笑而不答──時年才十六。

《東坡集》曰:狄武襄公者,本農家子。年十六時,其兄素與里人號“鐵羅漢”者斗于水濱,至溺沒之,保伍方縛素,青適餉田見之曰:“殺羅漢者,我!”人皆釋素而縛青,青曰“我不逃死,然待我救羅漢,庶幾復活,若決死者,縛我未晚也。”眾從之。青默祝曰:“我若貴,羅漢當蘇。”乃舉其尸,出水數斗而活,人咸異之。

【十七歲】

《左傳》曰:我先君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寵于獻,好學而不貳。生十七年有士五人。

《國語》曰:晉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卿材三人從之,可謂賢矣。

《吳志》曰:孫堅,字文臺,吳郡富春人,蓋孫武之后也。少為縣吏。年十七與父共載,船至錢塘,會海賊掠取賈人財物,方于岸上分之,行旅皆住船不敢進,堅謂父曰:“此賊可擊,請討之。”父曰:“非爾所圖也!”堅行,操刀上岸,以手東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邏遮賊狀,賊望見以為官兵捕之,即委財物散走,堅追斬得一級以還,父大驚,由是顯聞。

《晉書》曰:姚襄,字景國。年十七,身長八尺五寸,臂垂過膝。雄武多才藝,明察善撫納,士眾愛敬之。

《梁書》曰:柳忄焱,字文通,河東解人也。年十七,齊武帝為中軍,命參軍。

又曰:吉翂,字彥霄。年十七,應辟為本州主簿,出監萬年縣,攝官期月風化大行。

又曰:孫謙,字長遜,東莞莒人也。年十七,伯符為豫州刺史,引為左軍行參軍,以治干稱。

《魏書》曰:崔光,字仁本,本名孝伯,清河鄃人也。年十七隨父徙代。家貧好學,晝耕夜誦,傭書以養父母。

《北齊書》曰:崔季舒,字叔正,博陵安平人。年十七為州主簿,為大將軍趙郡公琛所器重,言之于神武,神武親簡丞郎,補季舒大行臺督官郎中。

《周書》曰:權景宜,字暉遠,天水顯親人也。年十七,魏行臺蕭寶夤見而奇之,表為輕車將軍。

又曰:唐瑾,字附璘。性溫恭,有器量。博涉經史,雅好屬文。年十七,周文聞其名,乃貽其父永書曰:“聞公有二子,曰陵、曰瑾,陵縱橫多武略;瑾雍容富文雅。可并遣入朝,孤欲委以文武之任。”因召拜尚書員外郎。

《隋書》曰:高颎,字昭元,一名敏,自云渤海蓚人也。少明敏,有器局。博涉書史,尤善辭令。年十七,周齊王憲引為記室。

又曰:盧昌衡,字子均。父道虔,魏尚書仆射。昌衡小字龍子。風神澹雅,容止可法,博涉經史,工草行書。從弟思道,小字釋奴,宗中俱稱英妙,故幽州為之語曰:“盧家千里,釋奴龍子。”年十七,魏濟陰王元暉業召補太尉參軍事兼外兵參軍。

又曰:梁彥光,字修芝。魏大統末入太學,略涉經史,有規檢,造次必以禮。解褐秘書郎,時年十七。

《北史》曰:齊趙郡王睿,天保二年出為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時年十七,稱為良牧。

又曰:王勱,字丑興。性忠果有材干。年十七從周文帝入關,及平秦隴,定關中。周文嘗謂曰:“為將坐見成敗者,上也;被堅執銳者,次也。”勱曰:“意欲兼被之。”周文大笑,尋拜散騎常侍,賜爵梁甫縣公。

《唐書》曰:江夏郡王道宗,年十七從秦王討賊,王登玉璧城以望,謂道宗曰:“賊怙眾欲戰,爾計謂何?”對曰:“武周席勝,剡然鋒未可當,正宜以計摧之,且烏合之眾憚持久,若堅壁以頓其銳。須食盡氣老,可不戰禽也。”王曰:“爾意與我合。”

《舊五代史》曰:和凝,字成績,汶陽須昌人也。年十七舉明經。至京師忽夢人以五色筆一束以與之,謂曰:“子有如此才,何不舉進士?”自是才思敏贍。

《宋史》曰:薛季宣,字士龍。年十七起從荊南帥辟書寫機宜文字,獲事袁溉。溉嘗從程頤學,盡以其學授之。季宣既得溉學,于古封建、井田、鄉遂、司馬法之制,靡不研究講畫,皆可行于時。

又曰:王超子德用,字元輔。超為懷州防御使、補衙內都指揮使。至道二年,分五路出兵擊李繼遷,超帥兵六萬出綏、夏。德用年十七為先鋒,將萬人戰鐵門關,斬首十三級,俘掠畜產以數萬計。進師烏白池,他將多失道不至。虜銳甚,超兵不進,德用請乘之,得精兵五千,轉戰三日,敵勢卻。德用曰:“歸師迫險必亂。”乃領兵距夏州五十里絕其歸路,下令曰:“亂行者斬!”一軍肅然,超亦為之按轡。繼遷攝其后,左右望見隊伍甚嚴整,莫敢近。超撫其背曰:“王氏有子矣!”累遷內殿崇班,以御前忠佐為馬軍都軍頭。

《元史》曰:楊恭懿,字元甫,奉元人。力學強記,日數千言,雖從親逃亂未嘗廢業。年十七西還,家貧,服勞為養,暇則就學,書無不讀,尤深于《易》、《禮》、《春秋》,后得朱熹集注《四書》,嘆曰:“人倫日用之常、天道性命之妙,皆萃此書矣。”

又曰:秦起宗,字元卿。生長兵間,學書無從得紙,父順削柳為簡,寫以授之,成誦,削去更書。年十七會立蒙古學,學輒成,辟武衛譯史。御史中丞塔察兒愛其才,遷中臺史。

又曰:王都中,字元俞,福之福寧州人。世祖授都中少中大夫、平江路總管府治中,時年甫十七,僚吏見其年少,頗易視之。都中遇事剖析動中肯綮,皆愕眙不敢欺。

《明史》曰:王守仁,字伯安。年十七謁上饒婁諒,與論朱子格物大指。還家,日端坐講讀“五經”,不茍言笑。

李興《羊公碑》曰:公諱祜,字叔子。年十有七,上計吏察孝廉,州辟,不肯就。

韓愈《師說》曰: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贈之。

【十八歲】

《史記》曰:賈生名誼。雒陽人也。年十八以能屬文聞于郡中。河南守吳公為廷尉,薦諸文帝,以為博士。

又曰:終軍,字子云,濟南人也。少好學,能屬文。年十八選為博士弟子。太守聞其有異才,與交結。軍至長安上書言事,武帝異其文,拜軍為謁者、給事中。

《后漢書》曰:崔骃子瑗,字子玉,蚤孤。銳志好學,盡能傳其父業。年十八至京師,從侍中賈逵質正大義,逵善待之,瑗因留游學。諸儒宗之,與扶風馬融、南陽張衡特相友好。

《魏志注》曰:曹純,字子和。年十八為黃門侍郎。

《蜀志注》曰:龐統,字士元,襄陽人,德公從子也。少未有識者,惟德公重之。年十八使往見德操,德操與語,既而嘆曰:“德公誠知人,此實盛德也。”

《梁書》曰:到洽,字茂沼,年十八為南徐州迎西曹行事。洽少知名,清警有才學士行。謝朓文章盛于一時,見洽深相賞好,日引與談論,每謂洽曰:“君非直名人,乃亦兼資文武。

《南史》曰:張緬,字元長。天監中出為淮南太守,時年十八。武帝疑其年少未嫻吏事,遣主書封取郡曹文案,見其斷決允愜,甚稱賞之。

又曰:徐勉,字修仁。年十八召為國子生,便下帷專學,精力無怠。同時儕輩肅而敬之。祭酒王儉每見,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

《魏書》曰:韋朏,字尊顯。年十八辟州主簿,時屬歲儉,朏以家粟造粥以飼饑人,所活甚眾。

《北齊書》曰:楊愔,字遵彥。永安初還洛,拜通直散騎侍郎,時年十八。

《舊唐書》曰:房元齡,字喬,齊州臨淄人。年十八,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吏部侍郎。高孝基素稱知人,見之謂裴矩曰:“仆閱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必成偉器。”

《唐書》曰:漢王諒反,遣將綦良攻黎州。竇德明年十八,募士五千,號令嚴整,倍道擊賊,破之。

又曰:楊于陵,字達夫。十八擢進士,調句容主簿。節度使韓滉剛嚴少許可,獨奇于陵,謂妻柳氏曰:“吾求佳胥,無如于陵賢。”因以妻之。

又曰:陸贄,字敬輿,蘇州嘉興人。年十八第進士,中博學宏辭。壽州刺史張鎰有重名,贄往見,語三日,奇之。既行,餉錢百萬請為母夫人一日費,贄不納,止受茶一串,曰:“敢不承公之賜。”

《宋史》曰:張去華,字信臣,開封襄邑人。以蔭補太廟齋郎。周世宗平淮南,去華時年十八,慨然嘆曰:“兵戰未息,民事不修,非馭國持久之術。”因著《南征賦》、《治民論》獻于行在,授御史臺主簿。

又曰:王嚴叟,字彥霖,大名清平人。十八鄉舉,省試、廷對皆第一。

又曰:汪應辰,字圣錫。紹興五年進士第一,年甫十八。御策以“吏道、民力、兵勢”為向,應辰答以“為治之要,以至誠為本,”在人主反求而已”。上覽其對,意其為老成之士,及唱第乃年少子,上甚異之。鼎出班特謝,舊進士第一人賜以御詩,乃是特書《中庸》篇以賜。初名“洋”,特改賜”應辰”。

又曰:朱子,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年十八貢于鄉。

又曰:蔡幼學,字行之,溫州瑞安人。年十八試禮部第一。

又曰:馬知節,字子元。幼孤。太宗時以蔭補供奉官,賜今名。年十八監彭城,兵眾憚之如老將。

又曰:張載,字子厚,長安人也。少時喜談兵。年十八以書謁范仲淹,仲淹曰:“儒者自有名教可學,何事于兵?”因勸學《中庸》,載感其言,益窮“六經”。

《金史》曰:阿鄰,年十八授定遠大將軍,為順天軍節度使。

《明史》曰:李東陽,字賓之,茶陵人。天順八年,年十八,成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

又曰:陳茂烈,字時周,莆田人。年十八作《省克錄》,謂顏之“克己”、曾之“日省”,學之法也。

又曰:王洪,字希范。十八成進士,授吏科給事中。

《宋史》曰:程頤,字正叔。年十八上書闕下,欲天子黜世俗之論,以王道為心。游太學見胡瑗,試以“顏子所好何學論”。

《說苑》曰:子奇年十八,齊君任為東阿,既行而君悔焉,使人追之,屬使者曰:“未至,追令還;已至,勿追。“未至東阿,使者反,齊君問故,使者曰:“臣見子奇同載者皆白首矣,夫老者之志、少者之決,此必能治東阿矣。”王曰:“善哉。”

《新序》曰:齊有閭丘昂,年十八道遮宣王曰:“家貧、親老,愿得小仕。”宣王曰:“子年尚稚,未可也。”昂對曰:“昔者顓頊行年十二而治天下,秦項橐七歲為圣人師,由此觀之,昂不肖耳,年不稚矣!”

《聞見前錄》曰:陳瓘,年十八登進士甲科。

《御史臺記》曰:唐,辛郁,管城人也。舊名太公。弱冠遭太宗于行所。問:“何人?”曰:“辛太公。”太宗曰:“何如舊太公?”郁曰:“舊太公八十始遇文王,臣今適年十八已遇陛下,過之遠矣!”太宗悅,命值中書。

《江南余載》曰:姚端年十八狀元及第。

《齊東野語》曰:汪端明年十八魁天下。天資強敏,記問絕人。其帥福州,吏聞其名,欲嘗之,始謁廟,有嫗持牒立道左,命取視之,累千百言,皆枝贅不根,即好諭曰:“事不可行也。”嫗呼曰:“乞詳狀!”公笑曰:“爾謂吾不詳耶?”駐,畢還其牒,誦之不差一字。吏民以為神,相戒不敢犯。

司馬文正公《劉道原〈十國紀年〉序》曰:皇祐初,光為貢院屬官。時有詔,士有能講解經義者聽別奏名。應詔者數十人。趙周翰為侍講知貢舉,問以《春秋》、《禮記》大義,其中一人所對最精詳,先具注、疏;次引先儒異說;末以己意論而斷之。凡二十問,所對皆然。主司驚異,擢為第一。及發糊名,乃進士劉恕,年十八矣。

李維楨《醖檀集序》曰:數歲前,犁丘邢仲子示余以蕭公黼《綠遠樓賦》,巨麗妍藻,類漢、晉人手筆,余不知為何氏,意必老于文學者。已而知為泰山人某,年十有八耳,心竊異之。

【十九歲】

《漢書》曰:東方朔上書曰:“臣朔十九學孫、吳兵法戰陣之具、鉦鼓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

《吳志》曰:陳武子修有武風。年十九,權召見獎勵,拜別部司馬,授兵五百人。時諸新兵多有逃叛,而修撫循得意,不失一人。權奇之,拜為校尉。

又曰:劉繇,字正禮,東萊牟平人也。年十九,從父韙為賊所劫質,繇篡取以歸,由是顯名。

又(注)曰:殷禮,字德嗣。弱不好弄,潛識過人。少為郡吏。年十九,孫權召除郎中。

《晉書載記》曰:李壽,字武考。拜前將軍,督巴西軍事,遷征東將軍,時年十九。聘處士譙秀以為賓客,盡其讜言。在巴西威惠甚著。

《周書》曰:姚僧垣次子最,字士會。幼而聰敏,及長,博通經史,尤好著述。年十九隨僧垣入關。世宗盛聚學徒校書于麟趾殿,最亦預,為學士。

《隋書》曰:柳機,字匡時,河東解人也。偉儀容,有器局,頗涉經史。年十九,周武帝引為記室。

《舊唐書》曰:楊于陵年十九登進士第。

《唐書》曰:任環,宇瑋,廬州合肥人。年十九試守靈溪令,遷衡州司馬。

又曰:盧祖尚,字季良,光州樂安人。年十九善御眾,所向有功,盜畏,不入境。

《舊五代史》曰:和凝,字成績。年十九登進士第。滑帥賀環知其名,辟置幕下。

《宋史》曰:曹瑋。父彬,歷武寧太平軍節度使,皆以瑋為牙內都虞候。沉勇有謀,喜讀書,通《春秋》三傳,于左氏尤深。李繼遷叛,諸將數出無功。太宗問彬:誰可將者?”彬曰:“臣少子瑋可任。”即召見,以本官同知渭州,時年十九。

又曰:寇準,字平仲,華州下邽人。少英邁,通《春秋》。年十九舉進士。太宗取人多臨軒顧問,年少者往往罷去。或教準增年,答曰:“準方進取,可欺君耶?”后中第,授大理評事,知歸州。

又曰:王拱辰,字君貺,開封成平人。元名拱壽,年十九舉進士第一,仁宗賜以今名。

又曰:蘇轍,字子由。年十九與兄軾同登進士科。

《遼史》曰:蕭陽阿,字稍隱。端毅簡嚴,識遼、漢字,通天文,相法。父卒,自五蕃部親挽喪車至奚王嶺,人稱其孝。年十九為本班郎君。歷鐵林、鐵鷂、大鷹三軍詳穩。

《元史》曰:廉希憲,字善甫,布魯海牙子也。世祖為皇帝,希憲年十九得入侍,見其容止、議論,恩寵殊絕。希憲篤好經史,手不釋卷。一日方讀《孟子》,聞召,急懷以進,世祖問其說,遂以性善、義利、仁暴之旨為對,世祖嘉之,目曰:“廉孟子”。由是知名。

《明史》曰:楊延和,字介夫,新都人。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進士,改庶吉士。告歸娶。

又曰:吳與弼,字子傳,崇仁人。年十九見《伊洛淵源圖》,慨然想慕,讀“四子”、“五經”、洛、閩諸錄,不下樓者數年。

又曰:王敬臣,字以道,長洲人。年十九為諸生,受業于魏校。性至孝,父疽發背,親自吮舐。

又曰:何塘,字粹夫。年十九讀許衡、薛瑄遺書,輒欣然忘寢食。

《陶華陽譜》曰:年十九,蕭將軍錄尚書,引為諸王侍讀。

《蘇穎濱上樞密韓太尉書》曰: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汩沒,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

【二十歲】

《史記自序》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鼓城,過梁、楚以歸。

《后漢書》曰:吳祐,字季英。年二十喪父,居無擔石而不受贍遺。

又曰:郭林宗少孤。年二十,李元禮一見稱之曰:“吾見士多矣,無如林宗者。”

《魏志》曰: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年二十為郡功曹,守鄭縣令。縣囚系數百人,畿親臨獄,裁其輕重盡決遣之。郡中奇其年少而明大義。

又曰:王修,字叔治。年二十游學南陽,止張奉舍,奉舉家得疾病無相視者,修親隱恤之,病愈乃去。

又(注)曰:孫該,字公達。強志好學。年二十上計椽,召為郎中。著《魏書》。遷博士、司徒、右長史。

《吳志》曰:張昭弟子奮,年二十造作攻城大攻車,為步騭所薦,昭不愿,曰:“汝年尚少,何為自委于軍旅乎?”對曰:“昔童汪死難,子奇治阿,奮實不才耳,于年不為少也!”遂領兵為將軍,連有功效。

又曰:陸抗,字幼節,孫策外孫也。父遜卒時年二十,拜建武校尉,領遜眾五千人送葬,東還,詣都謝恩。

又:〈注〉曰:羊道,南陽人,道初為中庶子。年二十時延尉監隱蕃交結豪杰,自衛將軍全琮等皆傾心敬待,惟道及宣詔郎豫章揚迪拒絕不與通,時人咸怪之,而蕃后叛逆,眾乃服之。

《晉書》曰:王濟,字武子。少有逸才,風姿英爽,氣蓋一時。好弓馬,勇力絕人。善《易》及《莊》、《老》,文詞秀茂,技藝過人,有名當世,與姊夫和嶠及裴楷齊名。尚常山公主。年二十拜中書郎。

又曰:皇甫謐,字士安。嘗得瓜果輒進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經》云:‘三牲之養,猶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心不入道,無以慰我。”因對之流涕。謐乃感激,就鄉人席坦受書,勤力不怠。

《宋書》曰:裴松之,字世期。年二十,拜殿中將軍。

《南史》曰:賀革,字文明。少以家貧躬耕供養,年二十始輟耒,就文受業,精力不怠。有六尺方床,思義未達則橫臥其上,不盡其義終不肯食。通“三禮”。

《魏書》曰:李仲尚,隴西狄道人,儀貌甚美,少以文學知名。二十著《〈前漢功臣序〉贊》及《季父司空沖誄》。時兼侍中高聰、尚書邢巒見而嘆曰:“后生可畏非虛言也!”

《新唐書》曰:姚崇,字元之,陜州陜石人。先天二年,元宗講武新豐。故事:天子行幸,牧、守在三百里者得詣行在。時帝亦密召姚崇。崇至,帝方獵渭濱,即召見,帝曰:“公知獵乎?”對曰:“少所習也,臣年二十居廣成澤,以呼鷹逐獸為樂。張璟藏謂臣:‘當位王佐,無自棄。’故折節讀書。”

《宋史》曰: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舉進士,對策集英殿,時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天不息”為對,其言萬余,不為稿,一揮而成,帝親授為第一。考官王應麟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敢為得人賀。”

《元史》曰:楊惟中,字彥誠,宏州人。金末以孤童子事太宗。知讀書,有膽略,太宗器之。年二十奉命使西域三十余國,宣暢國威,敷布政條,俾皆籍戶口,屬吏乃歸。帝于是有大用意。

又曰:(劉)元振,字仲舉,黑馬長子也。隨父入蜀,蒞成都。會商、鄧間有警,令黑馬往鎮商、鄧,以元振攝萬戶,時年方二十。既蒞事,號令嚴明、賞罰不妄,麾下宿將皆敬服之。

又曰:張宏范,字仲疇。年二十時,兄,順夭路總管宏略上計壽陽行都,留宏范攝府事,吏民服其明決。蒙古軍所過肆暴,宏范杖遣之,入其境無敢犯者。

又曰:許有壬,字可用。其先世居潁,后徙湯陰。年二十,暢師文薦入翰林,不報,授開寧路學正,升教授。

《明史》曰:劉大夏,字時雍,華容人。年二十舉鄉試第一,登天順八年進士。

又曰:李化龍,字于田,長垣人。萬歷二年進士,除嵩縣知縣,年甫二十。胥吏易之,化龍陰察其奸,悉召,置之法,縣中大治。

又曰:楊爵,字伯彥,富平人。年二十始讀書。家貧,燃薪代燭,耕垅上輒挾冊以誦。兄為吏,忤知縣,系獄。爵投牒直之,并系。會代者至,爵上書訟冤,代者稱”奇士”,立釋之,資以膏火。益奮于學,登嘉靖八年進士。

又曰:黃道周,字幼平,漳浦人,天啟二年進士。廷推閣臣,道周已充日講官,遷少詹事,得與名。帝不用道周,乃草疏上之:“臣二十躬耕,手足胼胝以養二人。”

又曰:周蕙,字廷芳,泰州人,為臨洮衛卒,戍蘭州。年二十,聽人講《大學》首章,惕然感動,遂讀書。州人殷堅,薛瑄門人也。時方講學于里,蕙往聽之,相與辨析,堅大服,誨以圣學,蕙乃研究“五經”。又從學安邑李昶,昶亦瑄門人也,蕙從之久學,益邃。恭順侯吳瑾鎮陜西,欲聘為子師,固辭不赴。或問之,蕙曰:“吾軍士也,召役則可,若以為師,師豈可召哉?”瑾躬送二子于其家,蕙始納贄焉。后還,居泰州之小泉。幅巾深衣,動必由禮,州人多化之,稱為“小泉先生”。

《懶真子》曰:王禹玉年二十就揚州秋解,試《瑚漣賦》官韻。“端木賜為宗廟之器”,滿場多第一韻,用“木”字云:“惟彼圣人,粵有端木。”禹玉獨于第二韻,用“之”云:“上希顏氏,愿為可鑄之金。下笑宰予,恥作不雕之木。”

《世說》曰:梁武平建業,朝士皆造之。謝景滌時年二十,意氣閑雅,瞻視聰明。梁武目送久之,謂徐勉曰:“覺此生芳蘭竟體。”

《名臣言行錄》曰:韓琦年二十,廷試名在第二,唱名時太史奏日下五色云見,從官稱賀。

《朝野雜記》曰:王文正、夏文莊二十知制誥。

《司馬文正公年譜》曰:二十歲中進士甲科。聞喜宴獨不戴花,同列語之曰:“君賜不可違。”乃簪一花。

“明王謹齋墓志”曰:先生出,代親役入掃舍,捧席哺二老,晨省夜問如古禮。謹齋時年二十矣。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津县| 仁化县| 绥宁县| 孙吴县| 宜丰县| 昌乐县| 绥滨县| 藁城市| 吉木萨尔县| 绍兴市| 大同县| 黄骅市| 宁波市| 盐山县| 四会市| 义乌市| 筠连县| 鄄城县| 沧源| 会同县| 迁西县| 分宜县| 平泉县| 德州市| 昭通市| 衡水市| 巢湖市| 栾城县| 忻州市| 樟树市| 海盐县| 武陟县| 益阳市| 尖扎县| 昌黎县| 亚东县| 葵青区| 黔西县| 丹巴县| 九龙坡区| 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