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 外科啟玄
  • 申斗垣
  • 3758字
  • 2015-12-26 19:06:39

總論

夫癰疽疔毒。瘰 瘤癤其名甚多。故余總謂瘡瘍是也。然各有形。其形不同。其苦不一。十四經絡部位之高下。血氣之多少。癥之善惡。瘡之大小淺深。腑臟之源。感之輕重所發也。故有陰有陽。

有表有里。有標有本之異也。經云。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又云。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是也。然形大而浮者。癰也。乃六腑積毒之所生。初起有頭。一如 。白色焦枯。觸之痛應心者。疽也。腫浮根小。至大不過二三寸者。癤也。至于疔者。形有二十三種。余今分為三十四種。其形小頂如釘 。故名之。如有紅絲直皈于心。當刺其頭。瀉去毒血。 入蟾酥等藥。不刺則皈心必死矣。然癰癤初則宜灸。謂其氣本浮。令其氣血通達暢快矣。癰則易療。而將息難瘥遲。疽則難醫。易得痊。

宜烙不宜灸。諸瘡之中。惟有疔瘡發背最兇。須明五善七惡之理。當察其前論。篇篇有味。卷卷出奇。

雖云瘡科。古之未竭其奧。未盡其傳。余雖不敏。詳之至微其理。大至癰疽。小至于痤痱。無不選其精秘。然方法無不擇其良驗。故云之外科啟玄。又圖之形癥。鳴之經絡。施之治法。后學人可一覽而即為上志矣。

腦發

腦此癰發于巔頂之上泥丸宮穴。系足太陽膀胱經。兼與督脈相并而作。其經多血少氣。狀如火燎。

漿炮大如錢。形色似葡萄。頭若有蜂兒米粒大。四圍堅硬。色赤者可治。血悶亂神不定者死。如八日有膿可刺者生。

腦后發

腦后此癰亦是足太陽膀胱經。兼督脈陽維脈所作。多血少氣。在玉枕二穴風府穴端。痛癢不一。善惡兼現。在表者汗之。里者疏之。當詳前法治之。

耳后發

耳后此瘡乃手少陽三焦經毒之所。發于耳后角孫顱息二穴之上下。及左右耳畔。是經多氣少血。凡有瘡難得愈者。甚則連耳聾嗌腫頰痛。手小指次指肩肘俱痛。治當消風抑火。內疏內托。隨癥治之。

右鬢發

右鬢此瘡發于右鬢。乃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在頭維穴下關穴二穴上下。初起如癤子大。次后漸大。

四圍黃赤。堅如石。有膿腫。上似豬皮鬃眼睡中。譫語恍惚。吐逆鮮血。流入四肢。萬無一生。

左鬢發

左鬢此瘡發于左鬢。如右鬢經穴相同無異。大抵毒瓦斯相結于右。即足陽明經。右邊經絡內。毒結氣分。

左屬血分。用藥時察之表里虛實。而再詳左右氣血之屬而藥之。無不神矣。

雙鬢發

雙鬢兩鬢俱生名曰雙發。其毒重于單發。若其毒勢小于單。無惡癥者生。如重者不治。

對口發

對口此瘡生于腦后下。正對于前面口。是督脈經中。毒瓦斯結之。風府啞門二穴之次。其癥最兇。如八九日中有膿可治。如毒勢太兇。必有通喉落首之厄。若不早治。死不遠矣。

兩邊發際發

兩邊發際天柱二穴是足太陽膀胱經。多血少氣。或左或右。雙發者更重。初發時宜急救之。如遲恐毒入腦。

邪熱上攻。四畔赤腫硬。連于耳后。發寒熱作膿。急宜托里。不然。流走于腰背間。再發恐難救也。

耳發

耳是足少陽膽經。其經多氣少血。其瘡發于懸厘主客二穴上下。五六日漸長蜂窩。皮紫 熱。如火燒痛十日內刺之有膿者生。無膿出血。食不知味。精神不佳。二十四日必死不可救也。其左右亦同。

太陰發

太陰此瘡發于瞳子 左右二穴相同。俱系足少陽膽經。多氣少血。赤腫有膿知痛者生。宜托表。如大渴悶亂血出不止者。及青黑色不痛。作蛀孔。血盡出而無膿則死矣。

臉發

臉是足陽明胃經。多氣少血。其瘡發于四白巨 二穴。左右相同。似葡萄色。形漸大或生子母瘡者八日死。分五善七惡多寡治之。在左者內托藥中加當歸二倍。在右者加三倍。妙在斯矣。

頤發

頤是足陽明胃經。多氣少血。在頰車大迎二穴上下。左右相同。雙發最兇。如腫痛不可忍者。八日可刺。膿汁出四畔軟者生。如反硬。牙關緊。不能食。似蜂窠涓涓流黃水。十無一生。女人患此。主四五日死。

痼發

痼此瘡發于手少陽三焦經。多氣少血。在耳后下一寸三分。乃致命之所。如赤腫痛急。內托之。毒膿出腫散則安。不然連耳聾渾渾沌沌。喉嗌內腫痛。汗出連目 。頰及肩肘大痛。若不早治必死矣。

癭瘤發

癭瘤此瘡發于脊之正中。近于大椎陶道身柱三穴之端。俱督脈之所絡處。甚利害。急早托之。是陽脈之海。督領百脈。經云。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督脈不能統督之意。可見之兇癥也。

胸發

胸此瘡發于玉堂等穴。皆任脈之所絡也。名陰脈之海。謂之人身中子午也。急早內托。恐毒瓦斯歸心也。發于外者可治。如內發傷于膜者死。

額發

額此瘡發于額上曲差穴下。攢竹二穴。俱足太陽經。多血少氣。初發頭痛憎寒。項似拔。腰如折。

赤腫。急汗之。以托表為先。次看虛實。而為之區處。

蜂窩發

蜂窩此瘡發于或中等穴。是足少陰腎經之穴。其經多氣少血。如蜂窩發在胸乳間。或左或右。或雙發者。因心熱甚急。用內疏心火之藥治之。其癥心懸若饑。饑不欲食。舌干咽腫。如不早治。毒皈于心。

不能生矣。

瘭疽發

瘭疽此瘡發于背后兩旁。是足太陽經等穴。其經多血少氣。脊中穴是督脈之經。初發如豆。小者如梅李大。黑白色不定。疹痛應心。四畔如牛唇。四十歲以前可治。以后者恐衰弱難痊。其在左右亦相同也。

體疽發

體疽此瘡發于足太陽經。多血少氣。上至肺俞。下至肝俞等五穴。左右相同。八日可刺。如不潰。二十日死。或初發時腫上如椒子者死。

蜂窩向上發

蜂窩向上此瘡發于背。是督脈兼太陽經。多血少氣。最不宜頭向上。名曰反癥。最兇。若赤腫痛。無七惡者可治。如無膿痰發者。及有串流于肩膊者。決不療也。入膜者不治。凡頭開不住。不論向上向下。

宜收毒散枯之。

蜂窩向下發

蜂窩向下此瘡頭向下發者少順。亦不宜侵展速快。須仔細用藥托補。恐毒歸心。穿膜無串有膿。知痛能食者可治。如不食無膿脈弱者死。

蜂窩兩頭發

蜂窩兩頭此瘡頭上下開發者最急。是督脈足太陽經。毒發脊中兩頭小。四邊散腫。因濃味所致也。氣食相關。合陰虛以成蜂窩者。言其多五七十不止也。蓮子者。言其頭少不過一二十也。凡瘡口闊大展開者。

急托補之。

兩脅雙發

兩脅雙此瘡發于脅。或左或右。或兩脅雙發者。皆足厥陰肝經期門及章門穴。是經多血少氣。或上至淵腋輒筋二穴。屬足少陽膽經。多氣少血。因氣虛而得。須大補陰治之。不可熱劑。恐傷骨膜。慎之。

對心發

對心此瘡發于背。對于心。是督脈之經。毒發于筋縮之穴。乃因心火亢極而生。急降心火。潰膿赤黃腫無串者可治。如串流他處。膿稀青黑者大渴譫語。肉死膜穿者不治。

蓮子發

蓮子此瘡名蓮子者。比蜂窩頭少之稱也。不過一二十頭。故名之。亦足太陽經。督脈之部位。大要去心火敷藥截之。不令毒攻心。如通背腫者不救。宜打火針三四下為妙。米醋調南星草烏木別貝母末敷之。

陰發背

陰發背 此瘡發于背。不慎房事。及庸醫用涼藥敷服。致使血凝氣聚。不散。敗壞腐臭。陰黑肌死。以致不救。急用玉龍膏敷之。內托大補湯中加附子桂姜回陽。令血溶氣開。肌肉復生之妙。

散走流注發

散走流注此瘡發于背。流串于四肢者。又毒兼風熱之甚也。又名母子發。是足太陽經。風熱所生。因邪甚逆傳于脾。脾主四肢。流于臀臂。亦能至于手足。必死矣。急宜疏風退熱。氣自息也。

環項發

環項此瘡發于項一周遭。名曰環項發。又名落頭癰。先看何處腫起。如從后天柱穴起即足太陽兼督脈啞門下。作寒熱拘倦。悶亂恐怖。不食。如連前項俱腫。乃毒流入足少陽陽明。連耳腫分經勢治之。

不瘥者死。

左搭肩發

左搭肩此瘡發于肩背者。乃手足太陽經。俱多血少氣。如在膈俞穴魂門穴。有瘡無串者易治。有串者難安。凡有右搭肩左必有串。亦有雙搭肩者更重。當觀善惡。托里疏下。妙亦在臨癥之權衡耳。

腎俞發

腎俞此瘡發于腎俞穴畔者。皆因服金石熱藥及膏粱濃味得之。內傷腎膜。外則發此。急宜補腎藥。內兼托里。解散瘡毒。加敷貼之藥為妙。切忌房事氣怒。須百日平復。若犯之。決不可治矣。

膀胱俞發

膀胱俞此瘡發于膀胱俞中膂內俞。多氣少血。初起時發熱 腫。百節疼痛。昏沉不知人事。出膿者可治。

如出血水不收口者。須內托補妙。不然難愈也。

手背發

手背此瘡發于手背中渚液門二穴。系手少陽經。多氣少血。初起時令人憎寒發熱。或作嘔及作癢痛。

有五善七惡。內詳照篇論治之。

足背發

足背此瘡發于足背。衡陽陷谷二穴。乃足陽明胃經。多血多氣。初發時令人發熱作嘔。痛癢麻木。俱照前篇中可灸之可托之。以平為善也。

腎陰發

腎陰此瘡發于腎囊。一名懸癰。又名囊癰。乃沖任脈所會之處。發者言大也比癰更大也。況胞乃空囊之處。氣血凝聚。能作腫大也。亦有胞腐了止存睪丸亦不死。亦有俱腐落而不死者也。

對臍發

對臍此瘡發于背下命門穴。與臍相對。故名之。是督脈之經。毒發也痛甚者可刺黃白稠膿者生。出血水及清稀水。心神恍惚。睡中見鬼譫語。大發渴者死。善于調攝。勿犯禁忌者亦可得生。

癌發

癌此瘡發于神道靈臺二穴。乃督脈兼膀胱經。多血少氣。初起時不作寒熱疼痛。紫黑色不破。里面先自黑爛。二十歲以后。不慎房事。積熱所生。四十歲以上血虧氣衰。濃味過多。所生十全一二。皮黑者難治必死。

明發背后序六要法

凡人之生發背者。皆足太陽膀胱。多血少氣。兼督脈之經。初起時中間必有白點。四邊腫赤。漸次胤開。大如盤盤。周遭生飯漿小瘡。如粟米大。作寒壯熱。渾身拘急。當以脈辨之。浮沉虛實表里。

外以艾灸計身年數。以截其毒。不致敗壞。戒氣怒。禁酒肉。忌房事。如膿稠者元氣實。膿清者元氣虛也。黃赤者順也。黑腐者逆也。開闊展大者毒甚也。當明其經絡。血氣多少。補接虛怯。毒熱太甚。

當泄其熱。有膿。急刺不可遲。遲則腐去好肉。最怕串腫流入四肢一也。腫硬如石者二也。昏憒不食三也。穿膜黑腐四也。渴甚者五也。內罨不發者六也。如治發背。必須知此六要。此古人之秘訣。余錄曉之。恐后人不及知也。故以胸背脅肋乳及頭項腰腿臍腹總言發也。發者言其大也。余非好異。特別其輕重耳。是為序。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原县| 西安市| 花莲市| 新兴县| 宁武县| 同江市| 左权县| 策勒县| 广汉市| 衡东县| 仁寿县| 大同县| 项城市| 潍坊市| 灌阳县| 苍溪县| 泊头市| 贵阳市| 巴彦淖尔市| 青海省| 揭东县| 沙坪坝区| 陇南市| 通州区| 河北区| 新乡市| 武强县| 深圳市| 阿勒泰市| 阜新| 南召县| 米易县| 蛟河市| 措美县| 梧州市| 青龙| 沧源| 塔河县| 芜湖市| 如皋市| 鄱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