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 外科啟玄
  • 申斗垣
  • 5688字
  • 2015-12-26 19:06:39

明瘡瘍標本論

夫瘡瘍者。乃瘡之總名也。瘡者傷也。肌肉腐壞痛癢。苦楚傷爛而成。故名曰瘡也。

瘡之一字。所包者廣矣。雖有癰疽疔癤瘰 疥癬疳毒痘疹等分。其名亦止大概而言也。又云外科者外之一字。言瘡雖生于肌膚之外。而其根本原集予臟腑之內。經云。營氣不從。

逆于肉理。乃生諸瘡毒是也。當察其瘡生于何經部位。則知何經先病為本。次則察其有何苦楚。兼現何經癥候則為標。既明其標本。治之亦然。對癥主治。內托為本。次則調瀉營氣。營氣者。即胃氣也。去其兼現之癥為標。使其經絡流通。臟腑內無壅滯。非苦寒之劑不能除也。此治瘡標本之法神矣。藥下于咽。其痛立止。何必其乳香沒藥乎。后學瘡科。

若不熟玩此等議論。恐臨癥處方。豈能便自胸中了然哉。

明瘡瘍脈理論

夫脈者陌也。徑也。乃血氣之徑路也。然診脈之時。出于醫學精明。奧于七診。心靈智變在毫忽間。浮沉遲速之機。表里虛實之際。脈訣雖詳。瘡癥少異。余之才菲德薄。喜其文不繁。而一語解開。可為千載之師何也。緣古今名醫。累世雖遺秘術傳家。及至緊要捷法。竟不傳于紙筆。

而留之于肘后。何仁于天下也哉。經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是也。

大抵七表浮孔滑實弦緊洪兼長大散數等脈。皆有余之脈。如瘡瘍未潰之先現之則吉。已潰之后現之又少不宜。如微沉緩澀遲伏軟弱結細等脈。皆是不足之脈。即血氣不足也。未潰之先有此不足之脈。乃毒瓦斯深陷。已潰之后。又卻少宜。更參瘡之輕重。標本虛實。色脈相應。良為上工也矣。

明瘡瘍是陰陽相滯論

陰陽者是氣于血也。氣者衛也。血者榮也。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相并周流。循環無端。莫知其紀。一日一夜一百刻。凡氣行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是其常也。

氣為陽熱。滯于氣。固無寒滯也。血為陰寒。滯于血。固無熱滯也。氣得熱則行速而太過。

血得寒則凝遲而不及。人之居處。七情之偏。五味之過。六氣之勝。感之則氣血凝塞。隧道不通。升降有妨。運化失宜。如氣為滯則津液稠粘。為飲為痰。滲入脈內。血為所亂。因而為泣。或為沸騰。此陰滯于陽也。正是血滯于氣也則為疽也。如血為滯。隧道壅塞日增。溢出脈外。升降有礙。運化失令。此陽滯于陰也。正是氣滯于血也。則為壅也。病分寒熱者。是人素稟之偏。虛邪雜染。豈可以陽為熱。

陰為寒耶。浮洪弦數者。乃氣病之脈。豈可遽作熱論。沉細弱澀。乃血病之脈。豈可遽作寒論。雖萬病莫越于此。豈止癰疽疔腫乎。余熟推評至此悉矣。

明瘡瘍分五善七惡論

夫瘡之五善者。即瘡之五吉也。七惡者。即瘡之七兇也。五吉見三則瘥。七兇見四則危。

言其一善者。動息自寧。飲食如常是也。二善者。便利調勻。無諸痛苦也。三善者。服藥靈應。腫消膿少是也。四善者。神氣清爽。語音清亮是也。五善者。氣體和平。起居如舊是也。一惡者。煩躁渴甚。腹痛時嗽。泄利無度。小便如淋是也。二惡者。膿血大瀉。腫痛甚腐臭壞。廣爛難禁是也。三惡者。喘粗短氣。恍惚嗜臥是也。四惡者。黑睛緊小。白睛青赤。

斜視或上視也。五惡者。四肢不便。神昏色暗也。六惡者。不能飲食。亦不能服藥。口不知味也。七惡者。聲嘶色敗。面浮肢腫。唇鼻青黑。滯氣也。然瘡有七惡。而觀其皮膚緊急。脈無止數。微有神氣善能會調攝者。亦可保其生命。此兇中變吉也。然瘡雖有五善。

見其皮膚肉緩。又不能善會調養。多欲多勞。亦傷生命。此吉內生兇。后學人不可不知也矣。

明瘡瘍原無定處論

夫瘡瘍者。乃氣血凝滯而生。豈有定位。內經云。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

因營氣凝滯于五臟六腑之內。則為五臟六腑內癰疽。如凝之于皮膚之外。腦背肢腹之間。

隨處而名之。然又有不因凝滯而生者。所謂墜仆打跌金刀箭傷。湯火炙烙。及蟲獸爪牙傷害而成瘡者。亦無定位。故以此鳴之于觀者味之。

明瘡瘍色脈形癥當參相應論

瘡瘍者。因氣血不和。感受六淫七情而生。或濃味房勞過度。致令肌體空虛。染不正之氣。所有經云諸癰腫筋攣骨痛者。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當診其脈浮緊洪緩。在何經部位。再辨之以色。是何經所苦。假令瘡生在脅肋。即知肝膽二經部位受邪所生。其人面色當青。其脈左關浮緊弦數。其癥寒熱嘔逆。脅痛多怒者。此正經自病也。故云能合色脈。可保萬全。如得肺脈浮澀而短。面白色。在秋月是金克木也。脈訣云。秋得肝而亦何宜。舉此一隅而象臟何知也。醫當精此。

明瘡瘍部位所屬經絡論

夫人之體者五也。皮肉脈筋骨共則成形。五體悉具。外有部位。中有經絡。內應臟腑是也。假令瘡在頭頂者。即足太陽經也。面部陽明經。頸項肝經。肋膽經。手足心內應心經。背為諸陽。腹為諸陰。臂膊即手之三陰三陽經所行。股脛即足之三陰三陽經所屬。七竅者目肝耳腎鼻肺舌心口脾。是五臟之竅也。如有瘡瘍。可以即知經絡所屬臟腑也。

明瘡瘍生十二經絡當分氣血多少論

夫分經用藥。當知氣血多少。多則易愈。少則難痊。瘡科之醫。明此大理。不致有犯禁頹敗壞逆之失也。如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足少陽膽經。足少陰腎經。

足太陰脾經。此六經皆多氣少血。凡有瘡瘍。最難收口。如手厥陰心胞絡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厥陰肝經。此四經皆多血少氣。凡有瘡瘍。宜托里。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此二經氣血俱多。初宜內消。終則收功易得。故表此。不可一概而論治哉。

明瘡瘍當分三因論

天地有六淫之氣。乃風寒暑濕燥火。人感受之則營氣不從。逆于肉理。變生癰腫疔癤。

其脈現于人迎。必浮大洪數。其瘡腫 于外。恐邪氣極而行。治宜托里。經云。汗之則瘡已。使營衛通行。邪氣不得入于里也。人有七情。喜怒憂思驚恐悲。有一傷之。臟腑不和。

營氣不從。逆于肉理。則為癰腫。外無 赤。其痛深于內。其脈沉實而數。必發熱煩躁。

治必疏通臟腑。以絕其源是也。如不內外因者。或膏粱之人。

受用太過。或素稟偏性。或勞逸太苦。致令津液稠粘。痰涎壅塞。隧道不通。外無形癥。

內無便溺之阻。飲食如故。清便自調。其脈必滑數實大。知邪在經。當和榮衛。調其經絡。

不失于常。此三法得宜。雖未速瘥。其邪亦峻減。而瘡亦不致于壞也。

明癰疽疔癤瘤瘡瘍痘疹結核不同論

凡瘡雖因營氣不從。逆于肉理所生。各形不同者。因逆之微甚。邪之輕重可知也。癰者壅也塞也。壅塞之甚。故形大而浮也。縱廣尺許者是也。疽者阻也。不通也。深而惡也。

其形有頭粒是也。疔者丁也。定也。其形雖小。一起即有頂如泡丁之形。癢痛不一者是也。

癤者節也。乃時之邪熱感受而成。故形小。至大不過二三寸者是也。瘤者留也。畜也。赤腫如榴之形是也。丹者赤也。火也。標紅勢淺大而浮也。瘍者陽也。乃有頭之小瘡是也。

痘者豆也。形有豆。是胎毒所生也。故世人未免也。疹者隱也。隱而現。現而隱。有頭粒而更手。俗稱痧子是也。亦胎毒畜于肝臟之所生也。結核者在皮膚中。如果之核堅硬。初則推之可動無根是也。久則推之不動。亦有作膿而未得其治也。

明瘡瘍分時令逆順論

夫瘡瘍者陽也。火也。經云。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火為陽。宜于春夏。旺于巳午。

乃萬物蕃秀之時。故為順。忌秋冬者為陰。乃萬物收藏之時。故為逆也。此四時之逆順也。

然五臟六腑亦有生克。四時所宜之逆順。瘡醫不可不知也。假令肺疽肺痿之癥。肺為五臟之華蓋。生于皮毛。行于氣。氣為衛。乃衛護于一身。使榮血潤養。周流無所不至是也。

今肺病則右寸口脈數而虛者。肺萎也。數而實者。肺疽也。其候則口干喘滿。煩躁而渴。

甚則四肢微腫。咳吐膿血腥臭。胸中隱隱微痛是也。甚癥現于秋冬可救何也。則肺旺于秋是也。冬寒水旺。子能救母。母子相生。故云可救為順是也。春夏木旺火勝之時。肺金病再遇火旺之時。三伏之天。流金爍石之時。金受火克。此為逆。故難治也。叔和云夏得肺而難瘥是也。余臟仿此則可知也。

明腫瘍虛實論

凡癰疽初起之際。未出膿時名曰腫瘍。當視其虛實。用藥當不致其有誤。如腫而 赤痛。其脈洪大實數。是邪之在表。宜托宜補。腫硬深痛。脈沉實大緊者。是邪之在里。宜下之。此言表里之虛實也。外無大 腫赤痛。內則便利調勻。知邪之在經絡。亦視其在何經絡。宜托里榮衛湯治之。再加何經引經藥。調其榮衛。使氣血行而無滯。邪氣去而無痛苦。此經絡之虛實也。如精神爽朗。語聲柔弱。或聲嘶色暗。小便難而大便滑。脈微澀細。

面目四肢浮腫。此元氣之虛弱也。飲食如故。腹滿。口苦。作渴。煩躁。身熱。脈大而實。

精神 憒。腫大痛。手不可近。此元氣之實也。經云。諸痛為實。諸癢為虛。如脈大實洪數緊者為實。如微細軟弱澀者為虛。此脈之虛實也。經曰。虛則補之。實則泄之。即托里宣通調榮衛之法矣。

明潰瘍虛實論

夫潰瘍者。乃癰疽已出膿后之稱也。當視其虛實而治之。如膿大出。而反痛。瘡口久而不斂。發熱口干。

膿水清稀。腫下軟慢。脈大虛微。此瘡之虛也。宜補之八珍湯。如膿稀腫硬色澤。脈沉實大。 痛。發熱煩躁。大便秘結。瘡口壅實。此瘡之實也。宜解毒清涼飲治之則愈。

明瘡瘍屬奇經八脈為癥論

奇經八脈者。是十二經十五絡。共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如環無端。奇經八脈。取奇偶之意也。故圣人圖設溝渠以通江海。無令水之濫溢之意也。凡人之瘡瘍。因氣血壅塞而生者何也。人之經絡二十七氣。如天地江河湖海乃周流通輒之意。一日夜行。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焉得有壅滯耶。凡有壅滯。是奇經八脈之所為病也。如天降滂沱大雨。溝渠滿溢。水勢泛濫。不能通于湖海之理也。經云。陽維起于諸陽之會。陰維起于諸陰之交是也。陰陽不能自相維是也。故有瘡瘍。如生于頭面背脊者。是陽維癥也。如瘡生于頤項胸腹肢股內 者。是陰維癥也。凡治瘡瘍。必察此意。而審載于何經部位。此上工之醫也。

明瘡瘍作嘔及惡心論

夫嘔者有聲無物謂之嘔。是氣病也。有物無聲謂之吐。是血病也。凡瘡瘍腫痛之時。即有嘔聲或吐。當診其脈。如洪數實大。或便秘而喜冷凍飲料者。宜降火清中。黃連解毒湯類治之。如喜熱飲而惡寒者作嘔。便利如常。宜養胃調中湯治之。如脈微細腸鳴腹痛作泄而嘔者。宜托里溫中湯二神丸治之。再以香砂六君子湯治之。飲食頓進。十全大補湯亦可治之。有患瘡瘍未潰而作嘔及惡心者。乃瘡毒之甚內攻。胃氣原虛。

故有此癥。宜六君子湯加香砂半夏生姜治之。如瘡瘍已潰。而作嘔作惡心者。或不食痞滿。腸鳴腹痛。大便利。作嘔。及噦聲不絕。不得安眠。昏憒時發。宜托里溫中湯治之。內經云。寒淫于內。治以辛熱。佐以苦溫。姜附能溫中外發。陽氣自里之表。故為君。羌活苦辛溫能透關節耳。

明瘡瘍作渴論

夫渴者乃銷爍津液。因熱極而能作渴。心火燔燃之所有也。如瘡瘍未潰而作渴者。是瘡毒熾盛其心肺。脈必洪數實大者。宜降火清金。芩連內疏之劑治之。如尺脈洪大而無力者。宜滋陰降火。大補氣血等藥治之。或急用獨參湯極妙。如已潰后。氣血大虛。而有渴疾者。常十有八九。宜以黃 六乙湯加減八味丸治之。如癰疽已發。已潰未潰。皆可以加減八味丸治之大效。如無有瘡瘍而肺脈洪數甚作渴者。

必發癰疽。此其候也。

明瘡瘍大便秘結論

大凡瘡瘍皆由五臟不和。六腑壅滯。則令經絡不通而所生焉。瘡之初起。未潰之先。腫 大痛。

脈洪數實大。欲作膿時。大便秘結者。宜托里散瀉心湯內倍加硝黃以治之。即發表攻里之劑是也。如已潰后。脈微芤數澀者。必膿血大出。氣體衰弱者。宜八珍湯丸圣愈湯內加桃仁天麻子當歸。少加熟地黃大黃以潤之。如弱甚以膽汁導之更妙。切不可以巴豆牽牛等藥驅逐峻利之藥治之。恐老幼虛實不等故以度之。

明瘡瘍痛癢麻木論

經云。諸痛癢瘡瘍者屬心火。蓋火之為物。能銷爍萬物。殘敗百端故也。蓋人之肌膚附近火灼則為瘡。近火則痛,微遠則癢。此火之用也。或有癢痛如針尖輕刺者。猶飛迸火星灼之然也。然癢者美疾也。又有瘡癢時炙之以火。漬之以湯。而癢轉甚者是微熱助之所使也。有因而不癢者。是熱令皮膚舒緩。腠理開通。陽氣得泄熱氣易散。而故不癢也。有癢而用冷水沃之。臨時少退。良久復大癢者。乃寒主收斂。陽氣郁結不得散越。怫熱內作。故復癢轉甚也。又有癢得爬而解者。爬主動。動為陽。陽屬火化。故輕輕爬而能癢。亦火之微也。重重爬則癢去者。是皮膚爬得辛辣而屬金化辛能散。故金化見火力而解。故不癢也。經云。痛者為實。癢者為虛。

非為虛寒之虛。乃火熱微甚之意也。又有瘡瘍麻木而不知痛癢者。是氣虛而不運。又兼瘡毒壅塞。經絡不通。致令麻木而不知有無也。亦分輕重耳。蓋麻者木之輕也。木者麻之重也。假如人坐久有腿膝木而不知有無。少頃舒伸。良久復疏則麻。乃壅之少通。氣血復行之意也。大抵未潰之先有麻木者。

毒塞輕重之分也。已潰之后有麻木者。乃肌肉腐爛。血氣已虧。是虛之輕重也。余粗知至此。錄之以示后人耶。

明瘡瘍已潰未潰發熱惡寒論

夫瘡瘍初起未潰膿。時有發熱惡寒者。有不惡寒者。是榮衛不行。經絡阻塞。瘡毒 發之所為也。

如已潰之后。膿血大泄。未有不虛者也。經云。陽微即惡寒。陰弱還生熱是也。丹溪云。惡寒非寒。

是衛氣虛衰不能溫分肌肉。實于腠理而惡寒者。又有上焦之邪。隔絕榮衛。不能升降。出于肌表而惡寒者。東垣云。夜則惡寒。晝則安靜。是陰血自旺于陰分也。有日夜惡寒而不發熱者。是重陰無陽也。

當泄其陰而峻補其陽也。又夜則安靜。晝則惡寒。是陰盛而上溢于陽分也。如晝則發熱。夜則安靜。

是陽氣自旺于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是陽氣下陷入陰分也。名曰熱入血室。如晝夜俱發熱煩躁。是重陽而無陰也。當亟泄其陽而峻補其陰。王注云。病熱而脈數。按之不鼓動。乃寒盛格陽而致之。非熱也。形癥俱寒而脈氣鼓擊于手下者。此為熱盛拒陰而生病。非寒也。如脈浮數而弱。惡寒者。陽氣虛也。宜補氣。如脈澀而熱者。血虛也。宜補血。又午前發熱宜補氣。午后發熱宜補血。如脈浮數發熱而痛者。邪在表宜散之。脈沉數發熱而痛者。邪在里。宜下之。又法候之以手捫摸分輕重五法。以輕手捫之于皮毛間熱者。肺熱也。微重于肌肉間熱者。脾熱也。再微少重于血脈間熱者。心熱也。又重手按之于血脈之下。筋骨之間。肝熱也。又至重按之于骨分。其熱蒸手如火。其人骨蘇蘇如蟲食。其骨困熱。不任其身。亦不能起于床者。腎熱也。又一法十二經候之于十二時中發熱。形癥可推。亦隨癥施治。無不驗耳。

明瘡瘍淺深論

夫瘡論紛紛。當識淺深。辨之得法。規矩準繩。如匠之工巧。豈能棄之爾。蓋瘡疽之舉有三。高而軟者發于血脈。腫下而堅者發于筋骨。皮肉色不相辨者發于骨髓。又法候之以手按搖腫根牢而堅大者深也。根小而浮者淺也。七惡少見者疽之深也。五善迭見者癰之淺也。大抵浮而淺者易治。深而堅者難治。求瘥之法。豈能逃于是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阳市| 长乐市| 合江县| 太康县| 大英县| 蒲城县| 河池市| 安阳县| 万源市| 邓州市| 临武县| 娱乐| 靖西县| 鱼台县| 岱山县| 密云县| 咸丰县| 德令哈市| 启东市| 威宁| 澄迈县| 怀集县| 沈丘县| 马鞍山市| 达拉特旗| 拉萨市| 台湾省| 张掖市| 三门县| 榆树市| 丘北县| 天镇县| 榕江县| 成都市| 古蔺县| 周口市| 德保县| 望谟县| 光山县| 石阡县| 嵩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