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 外科啟玄
  • 申斗垣
  • 5688字
  • 2015-12-26 19:06:39

明瘡瘍有無膿論

夫瘡腫已成。須辨其有無膿者。即知瘡之生熟。形之緩急。膿之淺深多少。當視其可針未可針否。

不致于危殆矣。豈可一例針之。如腫大按之痛者。膿深也。小按之即痛者。膿淺也。如按之不甚痛者。

未成膿也。如按之即復起者。有膿也。不復起者。無膿也。非也。必有水也。如發(fā)腫都軟而不痛者。

血瘤也。如發(fā)腫日日漸增腫大而不大熱。時時牽痛者。氣瘤也。近時有楊梅結毒。疼痛腫大。久而不腐。腐而不斂者。又有濕痰流注而經(jīng)久不消。后雖腐而其臭水淋漓。久而氣血衰敗。亦有傷生乎。大凡瘡腫皮光薄軟者。有膿也。肉濃而堅者。不甚熱。膿未成也。宜托里排膿之劑治之。

明癰疽生于九死部位論

夫癰疽之生。原無定位。生死之辨。不可不知。生于不系經(jīng)絡所會關節(jié)之處。臟腑俞募之所針治之法。在于瘡醫(yī)甚詳。驗于脈。審于癥。察于部位。觀之虛實。按法治之雖在九死部位。亦有生矣。如患者隱而不言。設不早治。再遇庸俗。治不對癥。特犯禁忌。調護失宜。雖發(fā)于不死之部位。猶恐難生矣。一伏菟二腓 三背四五臟俞六腦七髭八鬢九頤。此九處系緊關節(jié)要。出于此事難知。宜當熟玩知之矣。

明附骨疽論

夫附骨疽者。以其毒瓦斯深附于骨間。疼痛不已。亦有三種之分。一曰緩疽。二曰石疽。三曰附骨疽。皆因氣體衰弱。感受賊風。而有經(jīng)久不治。延緩而成也。經(jīng)曰。百病乘虛而入是也。初感之賊風痛。皮膚不甚熱。而脈沉緩。微惡風。自汗。喜熱熨。痛則少減是也。宜服引越婢湯治之劑。然附骨疽但痛無休。或寒熱而無汗。經(jīng)久不治。陰極生陽。寒化為熱。方能腐潰是也。蓋緩疽其熱緩慢。數(shù)月半載不潰。延挨日久。色變紫黑。皮肉俱爛。故名曰緩疽。石疽者。亦寒熱相襲。深伏骨髓。但腫痛堅硬如石。故名曰石疽。其治法皆宜補托之劑。加附子等藥。以其性溫熱而消骨內寒痛。臨癥相得。

妙在斯矣。

明瘡瘍膿熟不宜開遲論

凡瘡瘍有膿之際。乃肉腐而為膿。是毒瓦斯侵蝕而潰也。若不速去之。恐毒瓦斯蓄而侵潰好肉。如肘膝樞紐關節(jié)之所。筋骨壞。廢疾成矣。有等畏針之徒。多致不救。或密針之不就。余今有一賽針散。

即透出膿急妙。載方于后。以備錄用。秘之秘之。

明瘡瘍死肉當去論

凡癰疽仗毒。及楊梅結毒。 瘡便毒。疔瘡等。內多有死肉停蝕好肉。苦痛難禁。若不早去。

愈加腐爛。正謂之惡如野狼虎。毒似蛇蝎。有傷性命。恐致不救。當視其緩急。死肉大小。或以針刀割去。緩以腐肉錠子或末藥或膏藥貼之。以平為期。后上生肌長肉等藥。上之內服大補湯丸等劑而愈。

世等庸俗。只知敷貼長肉生肌等藥為神。殊不知有死肉為害。反加腐爛是也。如去不凈。亦不能得愈。

宜熟玩之。

明瘡瘍生肉論

夫瘡瘍已潰。愈加保護。若不謹慎。恐致敗壞。倘七情內亂。怒則傷肝。肝為將軍之官。肝主怒。

怒氣盛則刑脾。脾主肉。脾傷則瘡口肉脹出。名曰 肉。 肉脹滿。不能自消。若不去之。雖瘡愈后。肉梗高積。久亦癢痛。倘生面目之端。形容丑怪。乃不知去此之過也。宜用烏梅燒灰。少加輕粉。一上即平。后愈亦不痕疤也矣。

明譴刑多生惡瘡論

夫譴者。乃天律刑譴也。是人之平昔妒惡。損人利己。所犯天律一十四條。凡有一條。必生背癰人面等瘡之惡報。輕則少有救也。重則天律擬定。雖秦檜之一品。晁盎之巨惡。豈能逃避。一譴曰將誘降兵而殺之。二譴曰刑官陰害人命。三譴曰人臣欺君。四譴曰子侄悖親。五譴曰擅作威福。六譴曰讒害良善。七譴曰血屬自噬。八譴曰 分過禮。九譴曰受用過度。十譴曰酷虐不仁。十一譴曰陰毒嫉妒。十二譴曰虧心陷騙人財。十三譴曰暴殄天物。十四譴曰夙生冤愆。如此之人。惡貫滿盈。減算除年。感應篇中分明具載。

明膏粱之人生惡瘡論

夫膏粱者。是富貴之家。穿著綾錦。吃的百味珍饈。

受用過度。或服金石等藥。房勞過多。腎水有虧。陰虛火盛。津液稠粘。經(jīng)絡壅滯。多生惡瘡。內經(jīng)云。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受苦持虛是也。疔生之初。亦無定處。頭面手足。腰胯腿膝之間。或一二日內必發(fā)熱。頭疼身痛。重則嘔吐惡心。其瘡疼癢。按之其痛應心者是也。再候看其人口內頰邊舌上有赤黑珠子。即是疔也。若不急早治之。恐其毒喜歸心。千金莫救。如五六日不瘥。眼中必見火光。

心神昏昧。口干煩躁。至七日不救也。自古之華元化載之五色疔。千金方論有一十三種疔瘡是也。奈疔之名色俱不同。治法亦異。余雖不敏。究其源。察其形。余總計共三十四種疔瘡。其形癥不同。禁忌不宜。誤犯若不急治。惟恐傷于生命。俗云。走馬看疔瘡是也。故知疔與癰疽由急也。當診其脈浮數(shù)。在表也。宜散之。沉實者在里也。宜下之。半表半里用解表攻里之劑和之。如麻木痛癢者。并宜灸之。更兼服攻毒丸散。敷貼膏藥。治法于下。

明疔瘡三十四種形癥禁忌論

夫疔瘡之苦。形癥多端。詳辨得宜。取效如手拾芥。不得法如下海屠龍。蓋謂不得其詳也。如分其形。

識其名。知其秘。得其宜。故不敢隱而傳之后世。人得其生。非其心哉。仁哉。故剖之。名一一具載。

古之盧扁。漢之華佗。止言五疔是五臟之疔也。辨五色。分五臟。青黃赤白黑名之。一曰心疔。其形生于心臟之俞募經(jīng)井之端。或手之小指。其色赤。發(fā)熱煩心。睡眠不安口干。其痛應心。小便赤。面赤。舌上有珠子。治宜瀉心湯。內加托里解毒之劑。二曰肝疔。其色青。其形生于肝臟部位。足之大指之端。脅肋之次。其癥寒熱頭項痛。眼中火光。口苦脅痛。小便難。面青。宜小柴胡湯內加托里解毒之劑。三曰脾疔。又名曰黃疔。其形多生脾臟之部位。其癥不食。多嘔吐。其色黃。治宜瀉黃散加解毒等劑。四曰肺疔。又名白疔。其形多生肺之部位經(jīng)絡。手之大指。其色白。其癥發(fā)熱咳嗽。治宜瀉白散內加解毒之劑。

五曰腎疔。又名曰黑疔。其形多生于腎經(jīng)絡部位。足之小指涌泉等穴。其癥寒熱面色 。治宜解毒托里加引腎經(jīng)藥治之。

六曰麻子疔。其狀肉起。頭如黍米。色稍黑。四邊微赤多癢。忌食麻子油衣。

七曰石疔。其狀皮肉相堅。色如黑豆。甚硬。刺之不入肉微痛。忌砭之。

八曰雄疔。其狀 黑。四畔仰。 漿起有水出。色黃。大如錢孔。形頂凸者是。忌房室。

九曰雌疔。其狀稍黃向里靨。亦似灸瘡。四面 漿起。心凹。色赤。如錢孔形者忌房室。

十曰火疔。其形如湯火燒燙。瘡頭黑靨。四邊有煙漿。又如赤粟米狀。忌灸烙。

十一曰爛疔。其形色稍黑。有白斑。瘡潰流膿。有大小如匙面。忌食沸熱食物。

十二曰三十六疔。其形黑。浮起如黑豆。四畔起赤色。今日生一顆。明日生二顆。一日增一瘡。若增至三十六。雖靈丹莫救。如未滿者可治。忌嗔怒愁恨。又名滿天星。

十三曰蛇頭疔。又名蛇眼疔。其形頭如蛇頭。有二目。似蛇眼大。苦痛甚。多生手足指頭上。宜取去其眼。系上藥。

十四曰鹽膚疔。其狀大如匙面。四邊皆赤。有黑粟粒。忌食鹽。

十五曰水洗疔。其狀大如錢形有孔。瘡頭白里黑靨。汁出。中間硬。忌飲水及水洗。

十六曰刀鐮疔。其狀闊狹如薤葉大。長一寸。左側肉黑如燒烙。忌針刺刀割。宜藥治之。

十七曰浮漚疔。其狀曲圓少許不合。長而狹如薤葉大。內黑外黃。黑處刺之不痛。黃處則痛。無禁忌。

十八曰牛拘疔。其狀肉色 起 不破。無忌。縱不治。亦不殺人。

十九曰豬疔。其形圓而小。瘡口內有油。忌食豬肉。

二十曰牛疔。其形圓小。瘡口內無油。 起 之不破。有寒熱。忌食牛肉。

二十一曰狗疔。其形長而帶尖。色赤。有寒熱。忌食犬肉。

二十二曰羊疔。其形長而色白。有寒熱。忌羊肉。

二十三曰驢馬疔。其形三角。頂上有黑點。根腳赤色。凸頂。有寒熱。忌食驢馬肉。

二十四曰瓜藤疔。不計其數(shù)。其形圓長如瓜形。因食瓜毒而生。忌食瓜。

二十五曰豆腐疔。其狀白。 三日內頂陷。因食豆腐內有人汗所生。面 亦然。

二十六曰氣疔。其形或大或小。 白如有氣。于內因感怒恚之氣而生。忌氣怒。

二十七曰鬼疔。其形亦大小不一。色青。因中邪毒之氣而生。異于諸疔。比氣疔。夜甚。令人言。

如見鬼狀。

二十八曰紅絲疔。其形赤縷縷如絲線。周身纏擾。如手足上則入心即死。宜松針刺去血。忌熱物。

二十九曰內疔者。言其疔生于內。臟腑上。腔里面。喉內。口內。與外疔更不同。甚利害。宜托毒追疔取黃上。

三十曰蒲桃疔。其形黑兼紫。如水晶。故名之。 內黑血毒水宜去之。入追毒丹。服奪命丹。托毒藥治之。

三十一曰楊梅疔。其形黑紫如熏梅狀。如遍一有梅瘡。內有一二個疔瘡。則令遍身瘡不發(fā)。須針刺其毒。入追毒丹。服土茯苓加托毒等藥。隨癥治之方安。

三十二曰魚臍疔。其形如魚之肚臍狀。多生胳膊肚小腿肚上。乃手足太陽經(jīng)分毒瓦斯。治宜察之加引經(jīng)。

三十三曰痘疔。有大小人出痘之時。忽生此疔。則令遍身痘瘡俱不發(fā)。須急去之。內服托里追疔藥。外有本條。

三十四曰蜈蚣疔。其形長如蜈蚣。亦有頭足。發(fā)寒熱。因食物被蜈蚣所游之毒而生。宜雄黃定子涂之。

明疔瘡治法論

凡疔瘡取治。其法不一。當先看其緩急。如緩者一日瘡 白色而小。二日色白微大。三日色微紫。

四日色真紫。此候之緩也。急者五日色青緊小。六日色深青大緊。七日色黑如火灸瘡之狀。此最急之候。假如身上生一瘡。而他處再生一小瘡。為之應候。用針挑破小瘡。則泄其毒。謂之可治。不可治者他處無小瘡。謂之無應候。毒之甚。故不可治也。大抵疔瘡四圍有赤 腫。名曰有護湯。如四圍不赤腫。

即是不護湯。亦不可治也。疔之生者則身熱頭疼。手足溫暖。飲食如常是也。疔之危者。睛不轉。大渴而喘。唇面青。不進食。五心腫。無有脈。四肢冷。不起床。不精神。腹痛甚于常。是有內疔也。

當詳內疔條。如治外疔。雖有三十四種之分。而其治法不無少異。當知禁忌。不可誤犯。犯之者恐難治也。

明陰陽發(fā)背癰疽論

大凡癰疽等毒。雖屬君火。而經(jīng)絡壅滯。感受亦有陰有陽。陽癰則赤腫 痛。脈浮數(shù)。發(fā)熱而渴。

或大便秘。小便赤。瘡亦紫赤。皆熱之過極。宜服內疏黃連湯。外以洪寶膏敷貼自愈。如陰毒初起。

腫痛肉不變色而少熱。其脈沉實。惡寒喜飲暖。五七日則瘡面凹而陰黑。腐爛潰而不速。久則開而不斂。宜服補中益氣加溫暖藥。外敷玉龍膏。待陰氣散而陽氣回。

則瘡赤而肌肉漸長。痛減如失。人亦得生矣。若不知此。而誤以敗毒等劑。多致不救。學人參之。

明陰瘡毒似陽瘡癥論

夫瘡之始發(fā)。于陰于陽。豈有定規(guī)。調護失宜。致令陰陽偏勝。即有瘡變之患也。如毒之初起。

筋攣骨痛之時。經(jīng)云。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當以表散之。使邪易散。而毒易消。不知治此。再以內疏之劑。敷以寒涼之藥。或食冷物。使瘡毒內陷陰極而方生。陽氣漸回。令人煩悶譫語微渴。其脈沉細而數(shù)。治宜補中益氣湯而加溫暖之藥治之。為上工矣。

明陽瘡毒似陰瘡癥論

人之瘡惡屬心火乃正理也。亦有初起色紫赤而腫痛。脈沉細數(shù)。而惡寒喜暖。非真寒也。乃火極似水。陽極生陰。亢則害。承乃制之理。或平時富貴享用濃味。服金石等藥致之。故有陽極似陰。始熱終寒之變。宜順其時而服內疏托里瀉心等劑。治之即愈矣。

明瘡毒入內罨論

瘡之始發(fā)。肉色未辨。經(jīng)絡初滯之時。宜表散。以托里之劑。使經(jīng)易通。而毒亦散。況瘡為陽。

而令外出為順。內經(jīng)云。汗之則瘡已。令榮衛(wèi)通行。妙在斯矣。有等通俗之人。不聽良言。而自高傲。強自內疏。不知脈浮在表之理。返使邪內罨。如傷寒癥當汗而誤下之意同。致令外如麻。里如爪。

增寒壯熱。邪已內攻。急以蒜灸。以接其陽。令外出。更以托里大補之劑治之。若不如此法。必不能生矣。常見有瘡疥之人。熏燃拈子等藥。亦令入內。皆自取其傷生之禍爾。

明妊娠瘡瘍治法不同論

大凡婦女有孕。忽生癰疽疔毒。始發(fā)及未潰已潰之時。當知雙見。而用藥豈比尋常人也。如奪命丹返魂丹內有砒 巴射等類。有犯于胎禁。及內疏硝黃大下之藥。焉可例用。止宜調氣血安胎托里之劑。可保無虞。此乃警生死之大要。不可不知也。

明產后瘡瘍治法不同論

大凡婦女生產之后。氣血大虛之際。而感受七情六淫。致令榮衛(wèi)不行。逆于肉理。乃生癰腫。況元氣不足。豈能禁于巴 暴悍之劑。只宜大補氣血。大托里之藥。八珍湯丸內少加溫暖藥。使榮衛(wèi)通行。毒瓦斯消散。無不安乎。不然。恐致虛損。瘡亦敗壞。潰而不斂。多致不救矣。

明嬰孩瘡瘍治法不同論

嬰孩之輩。乃氣血未克。筋骨未堅。脾胃尚脆。凡有癰疽。多是胎毒。或母不慎調護。致令血氣壅滯。多生瘡腫。止宜內托內疏湯劑。和緩之藥。不可用大猛峻之劑。有傷胃氣。外有無辜疳毒。豈同大人治之。宜消疳大補之劑即安矣。

明師尼寡婦室女瘡瘍治法不同論

凡師尼寡婦室女。雖云牝體。乃異于妻外家乎。然無房室。常有憂思之苦。欲心蒙而不遂。有失交歡。氣血欠和。陰陽乖戾。凡有瘡瘍。治法亦異。雖內托補中之劑不殊。而調經(jīng)舒郁安神之藥不缺。

隨癥治之神矣。

明宦官及富貴人瘡瘍治法不同論

夫宦官富貴人者。性自驕奢。膏粱濃味。受享不同。形志苦樂亦異。及年老衰弱。酗酒勞房。多令陽勝陰虧。凡有癰疽。勢不可緩。內疏內托。必用大劑攻之。方得其宜。然性貪不忌口。略少苦即難禁。此其常也。

明貧賤勞逸人瘡瘍治法不同論

夫貧賤之人。饑寒勞苦。風霜有之。志慮居處奔馳有之。致令榮衛(wèi)不通。血脈凝注。逆于肉理乃生癰腫。非膏粱之變。形苦志樂之所生乎。既受享不足則血氣不克。形骸瘦弱。癰腫初起。必大補內托為先。已潰之后。宜補中益氣加減。令氣血沖和。不致 羸頹敗。醫(yī)術之玄妙在斯矣。

明南北方人瘡瘍治法不同論

經(jīng)言東西南北中五方人土產濃薄。居處高下。風寒暑濕。各地不同。日用谷 頗異。所以黃帝舉五方之問。岐伯進五治之功。針砭 淋灸之法。乃五方得宜之用。而今年力衰壯。五土之別。學人當詳察之。不可不備矣。

明鴇嫗妓瘡瘍治法不同論

夫 妓者乃煙花路柳。人人可折。逐日交歡。罕于間隔。鴇嫗易老。是精華作喪于早年。雖受男子陽精補益。自己豈無泄漏。故云爽口。物多終作疾。快心事過易為殃。嫖客亦然。凡此之人。有瘡難愈者何也。蓋精血不足。難潰難斂。必須大托大補。先禁房色。非百日不痊。豈但瘡瘍諸疾可忌。

養(yǎng)生之源。莫出于此矣。

明肥人瘡瘍治法論

夫肥人多濕多痰。多氣虛。形體外實者多肉。內虛者屬氣虛。故氣虛之人生瘡瘍故多癰。癰者壅也。屬陽在表。氣虛即表虛。故多浮腫于外。皮薄色赤。宜內托之。使邪不內陷則易潰而易完。丹溪云。肥人宜二陳湯加人參 歸術金銀花連翹等類治之。無出于此。學人察之。

明瘦人瘡瘍治法論

夫瘦人多火多血虛。血虛即陰虛。陰虛即火盛。火盛即發(fā)熱。筋骨瘦而不勝于寒。蓋皮寬肉緩。

如生瘡瘍則多疽。疽者阻也。屬陰。因榮血受凝注不從。正是陰滯于陽。血滯于氣。則為疽也。又云疽乃五臟之毒。癰為六腑之毒。故疽多附于骨。肉色不變。故難潰。潰而難完。治宜八珍湯中加金銀花連翹附子之類加減。妙在于不執(zhí)其方。斯為上工。學人味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濮阳县| 泰州市| 新沂市| 铜山县| 尼玛县| 开原市| 山西省| 新化县| 高雄县| 孙吴县| 会宁县| 咸宁市| 自贡市| 千阳县| 兴业县| 阳山县| 凤翔县| 玉林市| 和顺县| 印江| 社旗县| 白沙| 万山特区| 韶关市| 金门县| 宣化县| 隆子县| 来安县| 泾阳县| 灵寿县| 无锡市| 正镶白旗| 闸北区| 油尖旺区| 汝阳县| 天等县| 黔江区| 谷城县| 清远市| 通化县| 万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