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藶(炒另研) 續隨子(去殼研各半兩) 干筍末(一兩)為末。棗肉丸如梧子大。每服七丸。煎扁蓄湯下。如大便利者。減葶藶、續隨子各一錢。加白術五錢。
又方 治經脈不利即為水。水流四肢即為腫滿。名曰血分。
其候與水相類。作水治之非也。宜用此方。
人參 當歸 桂心 赤芍 瞿麥穗 白茯苓 大黃(濕紙裹三斗米下蒸米熟去紙切炒各半兩) 葶藶(炒另研一錢)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米飲下十五至二三十丸。
附方
托里養榮湯
治瘰 流注。及一切不足之證。不作膿或不潰。或潰后發熱惡寒。肌肉消瘦。飲食少思。睡臥不寧。盜汗不止。
人參 黃 (炙) 當歸(酒拌) 川芎 芍藥(炒) 白術(炒各一錢) 五味子(炒研) 麥門冬 甘草(各五分) 生 (酒拌蒸半日)水二鐘。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附方
琥珀膏
治頸項及腋下初如梅核。腫結硬強。漸如連珠。不消不潰。或潰而膿水不絕。經久不瘥琥珀(一兩) 木通 桂心 當歸 白芷 防風 松脂 朱砂(研) 木鱉子(各五錢肉) 麻油(二斤) 丁香 木香(各三錢)先用琥珀、丁香、桂心、朱砂、木通為末。余銼。以油二斤四兩。浸七日。入鐺慢火煎焦黃漉出。徐徐下黃丹一斤。以柳枝不住手攪煎至滴水捻軟硬得中。卻入琥珀等末攪勻。瓷器盛。用時取少許。攤紙貼之。
附方
方脈流氣飲
治瘰 流注。及郁結腫塊。或走注疼痛。或心胸痞悶。咽塞不通。脅腹膨脹。嘔吐不食。上氣喘急咳嗽痰盛。面目四肢浮腫。大小便秘。
紫蘇 青皮(去白) 當歸(酒拌) 芍藥(炒) 烏藥 茯苓 枳實(麩炒) 桔梗(炒) 半(姜制) 川芎 黃 (炙) 防風 陳皮(去白) 甘草(炙各一錢) 木香 大腹皮 檳榔 枳殼(麩炒各五分)水二鐘。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附方
加減八味丸
治瘡痊后口干渴。甚則舌或黃。及未患先渴。此腎水枯竭。不能上潤。以致心火上炎。
不能既濟。故心煩躁作渴。小便頻數。或白濁陰痿。飲食不多。肌膚漸削。或腿腫膝先瘦。
服此以生腎水。降心火。諸癥頓止。及治口舌生瘡不絕。
山茱萸(凈肉一兩) 五味子(炒二兩) 牡丹皮(半兩) 白茯苓(半兩) 山藥(一兩) 桂心(去皮半兩) 澤瀉(切片蒸焙半兩) 生地黃(二兩酒拌蒸搗膏)為末。入地黃膏。加煉蜜少許丸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五更初未語前。或空心淡鹽湯
附方
香砂六君子湯
治脾胃不健。飲食少思。或作嘔。或過服涼藥。致傷脾胃。即六君子加藿香。砂仁。
附方
金不換正氣散
治瘡脾氣虛弱。寒邪相搏。痰停胸膈。以致發寒熱。服此正脾氣則痰自消。寒熱不作。
濃樸(去皮姜制) 藿香 半夏(姜制) 蒼術(米泔浸) 陳皮(去白各一錢) 甘草(炙五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食遠服。
附方
清咽利膈湯
治積熱。咽喉腫痛。痰涎壅盛。或胸膈不利。煩躁飲冷。大便秘結。
金銀花 防風 荊芥 薄荷 桔梗(炒) 黃芩(炒) 黃連(炒各錢半) 山梔(炒研) 連翹(各一錢) 玄參 大黃(煨) 樸硝 牛蒡子(炒) 甘草(各七分)水二鐘。煎一鐘。食后服。
附方
刺少商穴法
穴在手大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刺入二分許。以手自臂勒至刺處。出血則消。若重者。及膿成者。必須刺患處。否則不治。
附方
承氣湯
治腸胃積熱。口舌生瘡。或牙齦作痛。
大黃(煨) 甘草 樸硝(各一錢)水鐘半。煎七分。食前服。
附方
人參固本丸
治肺氣燥熱作渴。或小便短赤如淋。此治虛而有火之圣藥也。
生地黃(酒拌) 熟地黃(酒洗)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 人參(五錢)除人參為末。余藥搗膏加煉蜜少許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或溫酒下。中寒人
附方
消毒犀角飲子
治斑或癮疹瘙癢。或作痛。及風熱瘡毒。
荊芥 防風(各錢半) 甘草(三分) 牛蒡子(二錢)水一鐘。煎五分。徐徐服。
附方
解毒防風湯
治斑或癮疹癢或痛。
防風(二錢) 地骨皮 黃 芍藥 荊芥 枳殼(各二錢炒)水一鐘。煎五分。徐徐服。
附方
砭法
治小兒丹毒色赤。游走不定。用細瓷器擊碎。取有鋒芒者一塊。以箸一根。劈開頭尖。
以線。縛定兩指。輕撮箸稍。令瓷器芒者正對患處。懸寸許。再用箸一根頻擊箸頭。令毒血遇刺皆出。卻以神功散敷之。毒入腹者不救。
附方
萆湯
治楊梅瘡。不問新舊潰爛。筋骨作痛。并 。
川萆 (俗呼王茯苓) 每用二兩。水三鐘。煎二鐘。去渣。不拘時。徐徐溫服。若患久。或服攻擊之劑。致傷脾胃氣血者。以此一味為主。而加以兼證之劑。
附方
雙解散
治便癰。內蘊熱毒。外挾寒邪。或交感強固精氣。致精血交錯。腫結疼痛。大小便秘。
宜此通解。更隨癥調治。
辣桂 大黃(酒拌炒) 白芍 澤瀉 牽牛(炒杵) 杏仁(去皮尖) 甘草(炙) 干姜(炮水二鐘。煎八分。空心服。
附方
八正散
治積熱。小便不通。及淋癥脈實。
大黃(酒拌炒) 車前子(炒) 瞿麥 蓄 山梔仁(炒) 木通 甘草(各一錢) 活石(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
附方
導水丸
治便癰。初起腫痛。及下疳大小便秘。又治楊梅瘡初起。濕盛之際。宜先用此數服。
大黃(酒拌炒) 黃芩(炒各二錢) 黑丑末(炒) 滑石( 各四錢)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臨臥溫水下。
附方
托里當歸湯
治潰瘍。氣血俱虛。發熱。及瘰 諸癰。不問腫潰。皆宜服之。久服能斂瘡口。
當歸(酒拌) 黃 (鹽水拌炒) 人參 熟 (酒拌) 川芎 芍藥(炒各一錢) 柴胡 甘草(炙各五分)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附方
加減龍膽瀉肝湯
治肝經濕熱。玉莖患瘡。或便毒。懸癰腫痛。小便赤澀。或潰爛不愈。又治陰囊腫痛。
或潰爛作痛。或睪丸懸掛。亦治痔瘡腫痛。小便赤澀。
龍膽草(酒拌炒黃) 澤瀉(各一錢) 車前子(炒) 木通 黃芩 生地黃(酒拌) 歸尾(酒拌) 山梔(炒) 甘草(各五分)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濕盛加黃連。大便秘加大黃。(炒)
附方
胃苓散
豬苓 澤瀉 白術 茯苓 蒼術 濃樸 陳皮(各一錢) 甘草(炙) 肉桂(各五分)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服。
附方
當歸郁李仁湯
治痔漏。大便結硬。大腸下墜出血。苦痛難忍。
歸尾(酒拌) 郁李仁 澤瀉 生 大黃(煨) 枳實 蒼術 蓁艽(各一錢) 麻黃仁(錢半) 皂角(一錢另研細末)水二鐘。煎八分。入皂角末。空心服。
附方
秦艽防風湯
治痔漏結燥。每大便作痛。
秦艽 防風 當歸(酒拌) 白術(各錢半) 黃柏 陳皮 柴胡 大黃(煨) 澤瀉(各一錢) 紅花 桃仁(去皮尖研) 升麻 甘草(炙各五分)水二鐘。煎八分。空心服。
附方
加味四君子湯
治痔漏下血。面色痿黃。心忪耳鳴。腳弱氣乏。及脾胃虛。口淡。食不知味。又治中氣虛。不能攝血。致便血不禁。
人參 白術(炒) 茯苓 黃 (炙) 白扁豆(蒸) 甘草(炙各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滾白湯點服。
附方
除濕和血湯
治陽明經濕熱。便血腹痛。
生地黃 牡丹皮 生甘草(各五分) 熟甘草 黃 (炙各一錢) 白芍(錢半) 升麻(七分) 歸身(酒拌) 蒼術(炒) 秦艽 陳皮 肉桂 熟 (酒拌各三分)水二鐘。煎八分。空心。侯宿食消盡。熱服。
附方
槐花散
治腸風藏毒下血。
槐花 生地黃(酒拌蒸) 青皮 白術(炒) 荊芥穗(各六分) 川芎(四分) 歸身(酒拌)升麻(各一錢)為末。每服三錢。空心米飲調下。水煎亦可。
附方
參苓白術散
治脾胃不和。飲食不進。或嘔吐泄瀉。凡大病后皆宜服此。以調理脾胃。
人參 茯苓 白術(炒) 連肉(去心皮) 白扁豆(去皮姜汁拌炒) 砂仁(炒) 桔梗(炒)山藥 甘草(炙) 薏苡仁(炒各二兩)細末。每服三錢。石菖蒲煎湯下。
附方
小烏沉湯
治氣不調和。便血不止。
烏藥(一兩) 甘草(炙二錢) 香附(四兩醋制)每服二錢。食前鹽湯下。
附方
枳殼散
治便血。或婦人經候不調。手足煩熱。夜多盜汗。胸膈不利。
枳殼(麩炒二錢) 半夏曲 赤芍藥(炒各一錢) 茈葫 黃芩(炒各錢半)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
附方
芎歸湯
治便血。或失血過多。眩暈。
芎 當歸(酒拌各五錢)水鐘半。煎六分。食后服。
附方
如神千金方
治痔無有不效。
附方
水澄膏
治痔護肉。
附方
枯藥
(以上三方。俱見前痔瘡條下。)
附方
連翹飲子
治乳內結核。服數劑不消。宜兼服八珍湯。初起有表癥者。宜先解表。
連翹 川芎 栝蔞仁(研) 皂角刺(炒) 甘草節 橘葉 青皮(去白) 桃仁(各一錢半)水二鐘。煎一鐘。食遠服。
附方
復元通氣散
治乳癰便毒腫痛。及一切氣滯腫毒。如打撲傷損。閃肭作痛。及疝氣。尤效。
木香 茴香(炒) 青皮(去白) 陳皮 穿山甲(蘇炒) 白芷 甘草 漏蘆 貝母(去心各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