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2章

  • 外科理例
  • 汪機
  • 3106字
  • 2015-12-26 19:06:33

治肺痿。喘嗽不已。往來寒熱。自汗。

茯苓 黃芩(炒各二錢) 甘草(炙) 知母(炒) 人參 五味子(杵炒) 桔梗 薄荷 半夏(姜制) 柴胡 白術 麥門冬(去心) 款冬花(各三錢) 川芎 阿膠(蛤粉炒各二錢)作一貼。水二鐘。姜三片。煎一鐘。食后服。

附方

人參養肺湯

治肺痿。咳嗽有痰。午后熱。并聲颯者。

人參 五味子(搗炒) 貝母(去心) 柴胡(各四分) 桔梗(炒) 茯苓(各錢半) 甘草(五分) 桑白皮(炒一錢) 枳實(麩炒錢半) 杏仁(炒) 阿膠(蛤粉炒各一錢)水鐘半。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后服。

附方

梔子仁湯

治肺痿。發熱。潮熱。或發狂煩躁。面赤咽痛。

梔子仁 赤芍藥 大青葉 知母(炒各七分) 黃芩(炒) 石膏(囗) 杏仁(去皮尖炒)升麻(各錢半) 柴胡(二錢) 甘草(一錢) 豆豉(百粒)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附方

甘桔湯

治肺氣壅熱胸膈不利。咽喉腫痛。痰涎壅盛。

甘草 桔梗(各五錢)水鐘半。煎八分。食遠服。

附方

加味理中湯

治肺胃俱寒。發熱不己。

甘草(炙) 半夏(姜制) 茯苓 干姜(炮) 白術(炒) 橘紅 細辛 人參 五味子(搗炒各五分)水一鐘。煎六分。食遠服。

附方

大黃湯

治腸癰。小腹堅腫如掌而熱。按之則痛。肉色如故。或 赤微腫。小便頻數。汗出增寒。其脈遲緊。未成膿宜服。

樸硝 大黃(炒各一錢) 牡丹皮 栝蔞仁(研) 桃仁(去皮尖各二錢)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或空腹溫服。

附方

牡丹皮散

治腸癰腹濡而痛。時時下膿。

牡丹皮 白茯苓 薏苡仁 人參 天麻 黃 (炒) 桃仁(去皮尖) 白芷 當歸(酒浸)川芎(各一錢) 官桂 甘草(炙各五分) 木香(二分)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附方

梅仁湯

治腸癰隱痛。大便秘澀。

核桃仁(九個去皮尖) 牡丹皮 大黃(炒) 芒硝(各一錢) 犀角(鎊末一錢) 冬瓜仁(研二錢)水二鐘。煎八分。入犀角末。空心服。

附方

薏苡仁湯

治腸癰。腹中癘痛。或脹滿不食。小便澀。婦人產后多有此病。縱非膿。服之尤效。

薏苡仁 栝蔞仁(各三錢) 牡丹皮 桃仁(去皮尖各二錢)水二鐘。煎八分。空心服。

附方

云母膏

治一切瘡疽。及腸癰折傷。

蜀椒(開口者去目微炒) 白芷 沒藥 赤芍 肉桂 當歸 鹽花 血竭 菖蒲 黃白芨黃芩 夜合皮 乳香 附子 良姜 茯苓(各五錢) 硝石 甘草 云母(各四兩) 柏葉桑白皮 槐枝 柳枝(各二兩) 陳皮(一兩) 清油(四十兩) 黃丹(十四兩)上除血竭、乳、沒、射、黃丹、鹽花、硝石、七味、另研外。余并銼。入油浸七日。文。以柳篦不住手攪。候匝沸乃下火。沸定又上火。如此三次。以藥黑色為度。紙濾去渣。再熬。續入丹。將凝再下余味藥末。仍不住手攪。又熬。滴水中成珠為度。瓷器收之。候溫將水銀絹包。以手細彈鋪在上。謂之養藥毋。用時刮去水銀。或服。或貼。隨用。其功甚大

附方

神仙太乙膏

治一切瘡毒。不問年月深淺。已未成膿。先以溫水洗凈。軟帛拭干。用緋帛攤貼亦可用冷水吞下。血氣不通。溫酒下。赤白帶。當歸酒下。咳嗽及喉閉。纏喉風。并用綿裹含。諸風弦赤眼。 作小餅。貼太陽穴。以出梔湯下。打撲傷損外貼。內服橘皮湯。腰膝痛貼處。鹽湯下。唾血丸以蛤粉為衣。桑白皮湯下。瘰 鹽湯洗貼。酒下一丸。婦人經脈不通。

甘草湯下。其膏可收十余年不壞。愈久愈烈。一切疥。別煉油少許。和膏涂之。諸蟲蛇并湯火刀斧傷。皆可內服外貼。

玄參 白芷 當歸 肉桂 生地黃 大黃 赤芍(各一兩)咀。用麻油二斤。入銅鍋內煎至黑。濾去渣。入黃丹十二兩再煎滴水中捻。軟硬得中。

矣。予嘗用治瘡毒并內癰。有奇效。一婦月經不行。腹結塊作痛。貼之經行痛止。愈。此方

附方

排膿散

治腸癰少腹痛。脈滑數。或里急后重。或時時下膿。

黃 (炒) 當歸(酒浸) 金銀花 白芷 穿山甲(蛤粉拌炒) 防風 連翹 栝蔞仁(各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為末。每服三錢。食后蜜湯調下亦可。

附方

射干連翹散

治塞熱。瘰 。

射干 連翹 玄參 木香 赤芍藥 升麻 前胡 當歸 山梔仁 甘草(炙各七分) 大黃(炒二錢)水二鐘。煎八分。食后服。

附方

薄荷丹

治風熱瘰 。久服毒自小便宣出。未作膿者自消。

薄荷 皂角(去皮弦) 三棱(煨) 連翹 何首烏(米泔浸) 蔓荊子(各一錢) 荊芥穗(一兩) 豆豉末(二兩半)為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滾湯下。日二服。病難愈。須常服之。

附方

益氣養榮湯

治抑郁或勞傷氣血。或四肢頸項患腫。或軟。或赤不赤。或痛不痛。或日晡發熱。或潰人參 茯苓 陳皮 貝母 香附 當歸(酒拌) 川芎 黃 (鹽水拌炒) 熟 (酒拌)芍藥(炒各一錢) 甘草(炙) 桔梗(炒五分) 白術(炒二錢)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胸膈滿加枳殼、香附、(各一錢) 人參、熟 。(各減二分)飲食不甘。暫加濃樸、蒼術。 痰多加橘紅、半夏。

往來寒熱。加柴胡、地骨皮。發熱加柴胡、黃芩膿潰作渴。加參。 、歸、術。 膿多或清加歸、芎。

脅下痛或痞。加青皮、木香。 肌肉生遲。加白蘞、官桂。

口干加五味子、麥門冬。 渴不止加知母、赤小豆。(俱酒拌炒)濃不止。倍加參、 、當歸。

附方

針頭散

治一切頑瘡瘀肉不盡。及 核不化。瘡口不合。宜此腐之。

赤石脂(五錢) 白丁香 乳香(各二錢) 黃丹(一錢) 砒生(一錢) 輕粉 麝香(各五分) 蜈蚣(一條炙干)為末。搽瘀肉上。其肉自化。若瘡口小。或痔瘡。用糊和作條子。陰干 之。凡瘡久不合者。內有膿管。須用此藥腐之。兼服托里之劑。

附方

如神散

治瘰 已潰。瘀肉不去。瘡口不合。

松香末(一兩) 白礬(三錢)為末。香油調搽。干搽亦可。

附方

當歸龍薈丸

治瘰 腫痛。或脅痛以有積塊。及下疳便癰。小便澀。大便秘。或瘀血凝滯。小腹作痛當歸(酒浸) 梔子仁(炒) 黃連 青皮 龍膽草(酒拌炒) 黃芩(各一錢) 大黃(酒拌炒) 蘆薈 青黛 柴胡(各五錢) 木香(二錢半) 麝香(五分另研)為末。神曲糊丸。每服二三十丸。姜湯下。

附方

分心氣飲

治七情郁結。胸膈不利。或脅肋虛張。噎塞不通。或噫氣吞酸。嘔噦惡心。或頭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痿黃。口苦舌干。飲食減小。日漸羸瘦。或大腸虛秘。或病后虛痞。

木通 赤芍 官桂 半夏(姜制) 赤茯苓 桑白皮(炒) 大腹皮 陳皮(去白) 青皮(去白) 甘草(炙) 羌活(各五分) 紫蘇(二錢)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燈心十莖。煎八分。食遠服。

附方

生地黃丸

許白云云。有一師尼患惡風。體倦。乍寒乍熱。面赤心煩。或時自汗。是時疫氣大行。

熱。作傷寒治。大小柴胡湯雜進。數日病劇。予診三部無寒邪。但肝脈弦長上魚際。宜用抑陰之藥。遂用此方。

秦艽 黃芩 硬柴胡(各五錢) 赤芍藥(一兩) 生地黃(一兩酒蒸搗膏)為末。入地黃膏。加煉蜜少許。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烏梅湯下。日進二服。

附方

遇仙無化丸

治 未成膿。其人氣體如常。宜服此丸。形氣覺衰者。先服益氣養榮湯。待血氣。少充方服此丸。核消仍服前湯。潰后有瘀肉。宜針頭散。若不斂。亦服此丸。斂后再服前湯。

白術(炒) 檳榔 防風 密陀僧 郁李仁(湯泡去皮) 甘草(各五錢) 斑蝥(去翅足用糯米同炒米不用五錢)細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早晚煎甘草檳榔湯下。服至月許。覺腹微痛。自小便中取下 毒。如魚目狀。已破者自合。未膿者自消。

附方

三品錠子

上品 去十八種痔。

白礬(二兩) 乳香(三錢五分) 沒藥(三錢五分) 牛黃(三錢) 白砒(一兩零五分)中品 去五漏及番花瘤氣核。

白礬(二兩) 白砒(一兩三錢) 乳香 沒藥(各三錢)下品 治瘰 、氣核、疔瘡、發背、腦疽諸惡癥。

白礬(二兩) 白砒(一兩五錢) 乳香 沒藥(各二錢半) 牛黃(三分)先將砒末入紫泥罐內。次用礬末蓋之。以炭火 令煙盡。取出研極細末。糯米糊和為挺狀如線香。陰干 瘡內三四次。年深者五六次。其根自腐潰。如瘡露在外。更用蜜水調搽。

附方

益元散

滑石( 六兩) 甘草(炙二兩)各研為末。和蜜與服三錢。熱湯冷水任下。

附方

治血分椒仁丸

續隨子(去皮研) 郁李仁 黑牽牛(研) 五靈脂(研) 吳茱萸 延胡索 椒仁 甘遂當歸(各五錢) 芫花(醋浸一錢) 石膏 膽礬(一錢) 人言(一錢) 青(十枚去頭翅足同糯米炒黃米不用)為末。面糊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橘皮湯下。此方藥雖峻利。所用不多。畏而不服。

是養病害身也。嘗治虛弱之人。亦未見其有誤。

附方

治水分葶藶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鸡市| 神农架林区| 阿克| 称多县| 商洛市| 汤阴县| 商河县| 鱼台县| 京山县| 静海县| 隆回县| 江达县| 南投县| 深泽县| 晴隆县| 吉木乃县| 临清市| 微山县| 双牌县| 泽州县| 徐州市| 聂荣县| 石林| 图木舒克市| 平利县| 阿城市| 娄底市| 南陵县| 巴青县| 舒城县| 涟水县| 松阳县| 晋江市| 棋牌| 丰城市| 石家庄市| 二连浩特市| 伊川县| 神农架林区| 阿城市| 巴林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