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8章

  • 外科理例
  • 汪機
  • 4845字
  • 2015-12-26 19:06:33

一匠斧傷腳跟。乘急用泥塞。延后攻注。腫盛發寒熱。遂令剔去舊土。使血再出。卻用白敷之。不移時痛住血止。 又遇殺傷。氣偶未絕。急令取蔥白鍋內炒熟。以敷傷處。繼而呻吟。再易已無事矣。無蔥白,用葉亦可。只要炒熱為上。時易為佳。若傷多煨炮不及。

但以干鍋且烙且杵。令延出蔥熱用之妙。

附方

托里溫中湯

治瘡為寒變而內陷者。膿出消解,皮膚涼。心下痞滿。腸鳴切痛。大便微溏。食即嘔。

氣短吃逆不絕。不得安臥。時發 憒。

丁香 沉香 茴香 益智仁 陳皮 木香 羌活 干姜(炮各一錢) 甘草(炙) 附子(炮去皮臍各二錢)作一劑。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附方

六君子湯

治一切脾胃不健。或胸膈不利。飲食少思。或作嘔。或食不化。或膨脹。

人參 白術(炒) 茯苓 半夏(姜制) 陳皮(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作一劑。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附方

內疏黃連湯

(一名黃連內疏湯)治瘡瘍腫硬。發熱作嘔。大便秘澀。煩躁。飲冷。嘔噦。心煩。脈沉實。此邪在臟也。急服以內除之。使邪不得犯經絡。

黃連 山梔子 當歸(酒拌) 芍藥 木香 檳榔 黃芩 薄荷 桔梗 甘草(各一錢)連翹 大黃(炒各一錢)作一劑。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

附方

十宣散

治瘡瘍。脈緩澀。身倦怠。惡寒。或脈弦。或緊細者。皆宜用之。散風寒。助陽氣也。

人參 當歸(酒拌) 黃 (鹽水拌炒各一錢) 甘草 白芷 川芎 桔梗(炒各一錢) 濃樸(姜汁制炒五分) 防風 肉桂(各三分)作一劑。水二鐘。煎八分。服。

附方

小柴胡湯

治瘰 。乳癰。便毒。下疳。及肝經分一切瘡瘍。發熱。潮熱。或飲食少思。

半夏(姜制一錢) 柴胡(二錢) 黃芩(炒二錢) 人參(一錢) 甘草(炙五分)作一劑。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附方

防風通圣散

治一切風熱。積毒。瘡腫。發熱。便秘。表里俱實者。

芍藥(炒) 芒硝 滑石(囗) 川芎 當歸(酒拌) 桔梗 石膏(囗) 荊芥 麻黃(各四半) 薄荷 大黃(煨) 山梔(炒) 白術(炒) 連翹 甘草(炙) 防風 黃芩(炒各五分)作一劑。水二鐘。煎八分。服。

附方

荊防敗毒散

治一切瘡瘍。時毒。腫痛。發熱。左手脈浮數。

荊芥 防風 人參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桔梗 枳殼 茯苓 川芎 甘草(各一錢) 即人參敗毒散加荊芥防風作一劑。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附方

黃連解毒湯

治積熱。瘡瘍 腫。作痛煩躁。飲冷。脈洪數。或口舌生瘡。或疫毒發狂。

黃芩 黃柏(炒) 黃連(炒) 山梔(各一錢半)作一劑。水二鐘。煎七分。熱服。

附方

四物湯

治一切血虛。或發熱之證。

當歸(酒拌) 川芎(各一錢) 芍藥(炒) 生地(一錢)作一劑。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加四君湯。即八物湯。又名八珍湯。治癥詳見于后。

附方

大黃牡丹湯

大黃(四兩) 牡丹皮(三兩) 芒硝(二兩) 桃仁(五十個)每服五錢。水煎服。

附方

隔蒜灸法

治一切瘡毒。大痛或不痛。或麻木。如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其毒隨而散。蓋火以暢達。拔引郁毒。此從治之法也。有回生之功。

大蒜去皮。切三文銅錢濃。安瘡頭上。用艾壯于蒜上灸之。三壯。換蒜復灸。未成者即已成者亦殺其大勢。不能為害。若瘡大。用蒜搗爛攤患處。將艾鋪上燒之。蒜敗再換。如不痛。或不作膿。及不發起。或陰瘡。尤宜多灸。

附方

清涼飲

治瘡積熱煩躁。飲冷 痛。脈實。大小便秘澀。

大黃(炒) 赤芍 當歸 甘草(各二錢)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

附方

十全大補湯

治瘡潰膿清。或不潰不斂。皆由元氣虛弱。不能營運。服此生血氣。壯脾胃。兼補諸虛潰瘍發熱。或惡寒。或作痛。或膿多。或自汗盜汗。及流注。瘰 。便毒。久不作膿。或膿成不潰而不斂。若血氣不足。結腫未成膿者。加枳殼、香附、連翹服之。自消。

人參 肉桂 地黃(酒蒸焙) 川芎 白芍(炒) 茯苓 白術(炒) 黃 (鹽水拌炒) 當歸(酒拌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作一劑。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附方

八珍湯

調和榮衛。順理陰陽。滋養血氣。進飲食。退虛熱。此氣血虛乏大藥也。

當歸(酒拌) 川芎 芍藥(炒) 熟 (酒拌) 人參 白術(炒)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附方

加味十全大補湯

人參 肉桂 地黃 川芎 白芍藥 茯苓 白術 黃 甘草 當歸 烏藥 香附(各等分)姜棗水煎。空心溫服。每劑一兩。

附方

補中益氣湯

治瘡瘍元氣不足。四肢倦怠。口干發熱。飲食無味。或飲食失節。或勞倦身熱。脈洪大無力。或頭痛。或惡寒自汗。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

黃 (炙一錢半) 甘草(炙) 人參 當歸(酒拌) 白術(炒各一錢) 升麻 柴胡 陳皮(各三分)水二鐘。姜二片。棗二枚。煎一鐘。空心服。

附方

圣愈湯

治瘡瘍膿水出多。或金瘡出血。心煩不安。睡臥不寧。或五心煩熱。

地黃(酒拌蒸半日) 生地黃(酒拌) 川芎 人參(各五錢) 當歸(酒拌) 黃 (鹽水浸炒各一錢)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附方

人參養榮湯

治潰瘍發熱。或惡寒。或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色痿黃。呼吸短氣。飲食無味。或氣血原不足。不能收斂。若大瘡愈后。服之不變他病。

白芍(一錢五分) 人參 陳皮 黃 (蜜炙) 桂心 當歸(酒拌) 白術 甘草(炙各一錢) 熟 (酒拌) 五味子(炒搗碎) 茯苓(各一錢半) 遠志(去心炒五分)水二鐘。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附方

歸脾湯

治思慮傷脾。不能統攝心血。以致妄行。或吐血下血。或健忘怔忡。驚悸少寐。或心脾茯神 白術 人參 黃 (蜜炙) 龍眼肉 酸棗仁(蒸各一錢) 木香(三分) 甘草(炙一分半)水一鐘。姜一片。棗一枚。煎六分。食遠并臨臥服。

附方

遠志酒

遠志(不拘多少泔浸洗去土捶去心)上為末。每三錢。用酒一盞調。遲少頃。澄清飲之。以滓敷患處。治女人乳癰尤效。

附方

黃建中湯

黃 (蜜制) 肉桂(去皮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白芍每服一兩。姜棗水煎服。

附方

內補黃湯

黃 (炙) 麥門冬(各一兩) 熟地黃 人參 茯苓 甘草(炙七分) 白芍 川芎 官桂每服一兩。姜棗水煎服。

附方

逍遙散

治婦人血虛。五心煩熱。肢體痛。頭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干。發熱。盜汗。食少。嗜臥。及血弱榮衛不調。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當歸(酒拌) 芍藥 茯苓 白術(炒) 柴胡(各一錢) 甘草(七分)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附方

柏子丸

治月經短少。漸至不通。手足骨肉煩疼。日漸羸瘦。漸生潮熱。其脈微數。此由陰虛血陽往乘之。少水不能勝盛火。火逼水涸。亡津液。當養血益陰。慎毋以毒藥通之。宜此丸與柏子仁(炒研) 牛膝(酒拌) 卷柏(各半兩) 澤蘭葉 續斷(各二兩) 地黃(三兩酒拌蒸半日杵膏)上為末。入地黃膏。加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附方

澤蘭湯

治癥同前。

澤蘭葉(三兩) 當歸(酒拌) 芍藥(炒各一兩) 甘草(五錢)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鐘。煎一鐘。去滓溫服。

附方

連翹消毒散

(即涼膈散)治積熱。瘡瘍 痛。發熱。煩渴。大便秘。及咽喉腫痛。或生瘡毒。

連翹(一兩) 山梔子 大黃 薄荷葉 黃芩(各五錢) 甘草(一兩五錢) 樸硝(二錢半)每服一兩。水煎。溫服。

附方

理中湯

治脾胃不健。飲食少思。或作嘔。傷寒及肚腹作痛。

人參 干姜(炮) 甘草(炙) 白術(炒各錢半)水一鐘。煎五分。食遠服。

附方

二神丸

治脾腎俱虛。侵晨作瀉。或飲食少思。或食而不化。或作嘔。或久瀉不止。如脾經有濕。大便不實者。神效。

一人年逾四十。遍身發腫。腹脹如鼓。甚危。諸藥不應。用此數服。飲食頓進。其腫漸消。兼以除濕健脾之劑而愈。

破故紙(四兩炒) 肉豆蔻(二兩生用)上為末。用大紅棗四十九枚。生姜。四兩切碎。同棗用水煎熟。去姜。取棗肉和藥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送下。

附方

竹葉黃湯

淡竹葉(二錢) 生 麥門冬(去心) 黃 (炙) 當歸(酒拌) 川芎 甘草 黃芩(炒)芍藥 人參 半夏(姜制) 石膏( 各一錢)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附方

黃六一湯

治潰后作渴。必發癰瘡。宜常服此。可免。

綿黃 (六兩一半生焙一半鹽水潤瓷器飯上蒸三次焙干) 甘草(一兩半生半炙)每銼一兩。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或為末。每服二錢。早晨日午。白湯調服更妙。

加人參尤效。

附方

七味白術散

白術 茯苓(去皮) 人參(各半兩) 甘草(炙一兩半) 木香(二錢半) 藿香(半兩) 葛根(一兩)上為末。每服五錢。白湯調下。

附方

豬蹄湯

消腫毒。去惡肉。潤瘡口。止痛。

白芷 黃芩 當歸 羌活 赤芍 露蜂房(蜂兒多者佳) 生甘草(各五錢)用豬蹄一雙。水四五碗。煮熟去油滓。取清湯入前藥煎數沸。去滓溫洗。以膏藥貼之。

附方

復元活血湯

治墜墮或打撲。瘀血流于脅下作痛。或小腹作痛。或痞悶及便毒。初起腫痛。

柴胡(錢半) 天花粉 當歸(酒拌各一錢) 紅花 甘草(七分) 穿山甲(一錢) 大黃(酒拌炒三錢) 桃仁(二十粒去皮尖酒浸研)水二鐘。煎一鐘。食前服。

附方

桃仁承氣湯

治傷損。瘀血停滯。腹痛發熱。或發狂。或便毒。壅腫疼痛。便秘發熱。用此通之。

桃仁(五十粒去皮尖) 桂枝 芒硝 甘草(炙各一錢) 大黃(二錢)水二鐘。煎一鐘。空心服。

附方

當歸地黃湯

治破傷風。氣血俱虛。發熱頭痛。服此養血氣。祛風邪。不拘新舊并治之。

當歸(酒拌) 地黃(酒拌) 芍藥 川芎 本 防風 白芷(各一錢) 細辛(五分)

附方

補真丸

肉蓯蓉(酒浸焙) 葫蘆巴(炒) 附子(炮去皮) 陽起石(煨) 鹿茸(酒浸焙) 菟絲子(凈洗酒浸) 肉豆蔻(面裹煨) 川烏(炮去皮) 五味子(各五錢)上為末。用羊腰子兩對。治如食法。蔥椒酒煮。搗爛入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鹽湯任下。

附方

玄參升麻湯

玄參 赤芍藥 升麻 犀角屑 桔梗 貫眾 黃芩(各一錢) 甘草(五分)作一貼。水姜煎。食后服。

附方

犀角升麻湯

犀角(七錢半) 升麻(五錢) 防風 羌活 川芎 黃芩 白附子(各二錢半) 甘草(一每服一兩。水煎。食后服。

附方

清胃散

治胃經濕熱。牙齒或牙齦腫痛。或牽引頭腦。或面發熱。

歸身(酒拌一錢) 黃連 生地黃(酒拌各一錢) 牡丹皮(錢半) 升麻(二錢)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服。

附方

清咽利膈散

金銀花 防風 荊芥 薄荷 桔梗 黃芩 黃連(各一錢半) 山梔 連翹(各錢) 玄參大黃(煨) 樸硝 牛蒡子 甘草(各七分)作一貼。水煎服。

附方

聰耳益氣湯

黃 (一錢) 甘草(炙五分) 人參(三分) 當歸(二分酒焙干) 橘皮(二分) 升麻(二分) 柴胡(三分) 白術(三分) 菖蒲 防風 荊芥作一服。水煎。空心服。

附方

防風通氣湯

羌活 獨活(各二錢) 防風 甘草(炙) 本(各一錢) 川芎(五錢) 蔓荊子(三錢)銼。分二貼。水煎服。

附方

豆豉餅

治瘡瘍腫硬不潰。及潰而不斂。并一切頑瘡惡瘡。用江西豆豉為末。唾津和作餅如錢大三文。置患處。又艾壯于餅上灸之。餅干再用唾津和作瘡大。用漱口水調作餅覆患處。以艾鋪餅上燒之。未成者即消。已成者雖不全消。其毒頓減。甚有奇功。不可忽之。

附方

流氣飲

治流注及一切恚怒氣結腫作痛。或胸膈痞悶。或風寒濕毒。摶于經絡。致氣血不和。結成腫塊。肉色不變。或漫腫木悶。無頭。(即瘡科流氣飲)桔梗(炒) 人參 當歸(酒拌) 官桂 甘草(炙) 黃 (鹽湯浸炒) 濃樸(姜制) 防風紫蘇 芍藥 烏藥 枳殼(各七分) 檳榔 木香 川芎 白芷(各五分)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附方

獨參湯

治潰瘍。氣血虛極。惡寒或發熱。或失血之證。葛可久血脫補氣。即此方也。

人參(一兩) 水二鐘。棗十枚。煎一鐘。徐服。若煎至稠濃。即為膏。

附方

補腎丸

巴戟(去心) 山藥 補骨脂(炒) 小茴香(炒) 牡丹皮(各五錢) 清鹽(二錢半后入)肉蓯蓉(酒洗一兩) 枸杞子(一兩)上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附方

地骨皮散

治骨蒸。潮熱。自汗。咳吐腥穢稠痰。

人參 地骨皮 生地黃(各錢半) 白茯苓 柴胡 黃 (炙) 知母(炒) 石膏( 各一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附方

密鑰匙

治喉閉。纏喉風。痰涎壅塞。甚者水漿難下。

焰硝(一兩五錢) 鵬砂(五錢) 腦子(一字) 雄黃(二錢) 白僵蠶(一錢)各研為末。和勻。以竹管吹患處。痰涎即出。如痰出喉仍不消。急針患處。去惡血。

附方

必效散

治 未成膿自消。已潰者自斂。如核未去。更以針頭散腐之。若氣血虛者。先服益氣養榮湯數劑。然后服此散。服而 毒以下。再服前湯數劑。

南鵬砂(二錢半) 輕粉(一錢) 斑蝥(四十個糯米同炒熟去翅及頭) 麝香(五分) 巴豆(五粒去殼心膜) 白檳榔(一個)上為末。每服一錢。壯實者錢半。五更滾湯調下。小水澀滯。或微痛。此 欲下也。進散一服。其毒即下。斑蝥、巴豆似為峻利。然巴豆能解斑蝥之毒。用者勿畏。嘗遇富商項有痕頗大。詢之。彼云因怒而致。困苦二年。百法不應。方與藥一服。即退二三。再服頓退。四服而平。旬日而痊。以重禮求之。乃是必效散。一老媼亦治此癥。索重價始肯治。其方乃是中品錠子 瘡內。以膏藥貼之。其根自腐。未盡再用。去盡更搽生肌藥。數日即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武县| 庆元县| 蓬安县| 邢台县| 开化县| 麻城市| 监利县| 肇东市| 丰台区| 兰西县| 元氏县| 鲁甸县| 沅江市| 长治县| 平和县| 南澳县| 枣庄市| 河间市| 枣庄市| 贵南县| 咸丰县| 曲阳县| 仙居县| 淄博市| 无极县| 农安县| 武陟县| 黄陵县| 扬州市| 隆回县| 望奎县| 鄂伦春自治旗| 汽车| 绥棱县| 泗阳县| 昌邑市| 惠安县| 海宁市| 肇州县| 阿鲁科尔沁旗| 沅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