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5章

  • 外科理例
  • 汪機
  • 4964字
  • 2015-12-26 19:06:33

天瘡一百三十

脈浮發熱。或拘急者。發散表邪。

脈沉發熱便秘者。解表攻里。

發熱小便赤澀者。分利消毒。

一小兒患此。 痛發熱。脈浮數。挑去毒水。以黃柏、滑石末敷之。更飲荊防敗毒散(七)二劑而愈。(此憑癥也。)一人 痛發熱。服祛風清熱藥愈熾。其脈沉實。乃邪在內也。用防風通圣散(六)一劑頓退。又荊防敗毒散(七)二劑而安。(此憑癥脈也。)此癥為風熱。當審表里。治無誤矣。

一兒 赤發熱。以黃柏、滑石末敷之。飲大連翹湯(七一)二劑少愈。更以金銀花散(百七十)二劑而痊。(此憑癥也。)一兒十余歲。背側患水泡數顆。發熱脈數。此肺胃風熱所致。名曰天泡瘡。以荊防敗毒散(七)加芩、連。外去毒水。以金黃散(六六)敷之。又四劑而愈。(此憑癥也。)一有腹患此。延及腰背。 痛飲冷。脈數。按之愈大。乃表里俱實也。用防風通圣散(六)一劑。更敷前藥。勢減大半。再以荊防敗毒散(七)二劑而愈。

楊梅瘡一百三十一

(有從咽喉患起者見咽喉)濕勝者。宜先導濕。 表實者。宜先解表。

里實者。宜先疏里。 表里若俱實。解表攻里。

表虛者。補氣。 里虛者。補血。 表里俱虛者。補氣血。

一人遍身皆患。左手脈數。以荊防敗毒散。(七)表癥乃退。以仙方活命飲。(六一)六劑瘡漸愈。兼萆 湯。(二百四五)月余而痊。

一婦 痛發熱。便秘。作渴。脈沉實。以內疏黃連湯(三)二劑。里癥已退。以龍膽瀉肝湯(六七)數劑。瘡毒頓退。間服萆 湯。(二百四五)月余而痊。(此憑癥脈治也。)一人下部生疳。諸藥不應。延及遍身。突腫。狀如翻花。筋攣骨痛。至夜尤甚。此肝腎濕熱所致。先以導水丸(二百四八)進五服。次以龍膽瀉肝湯(六七)數劑。再與除濕健脾之藥。外貼神異膏吸其膿。隔蒜灸。拔其毒而愈。(此憑癥也。)若表實者。以荊防敗毒散。(七)里實者。以內疏黃連湯。(三)表里俱實者。防風通圣散(六)氣虛者四君子。(六三)血虛者四物。仍加兼癥之藥。并愈。 若服輕粉等藥。反收毒于內。以致迭發。概服防風通圣。則氣血愈虛。因而不治者多矣。

一人患之。發寒熱。作渴。便秘。兩手脈實。用防風通圣散(六)而退。以荊防敗毒散。

(七)兼龍膽瀉肝湯(六七)而痊。(此憑癥也。)一人患之腫痛。先以龍膽瀉肝湯、(六七)導水丸各四劑少愈。再以小柴胡加黃柏、蒼術五十余劑而平。(此憑癥也。)一人玉莖腫潰。小便赤色。肝脈弦數。以小柴胡加木通、青皮、龍膽草四劑。又龍膽瀉肝湯(六七)數劑而痊。(此憑脈癥也。)一童玉莖患之。延及小腹數枚。作痛發熱。以小柴胡湯(五)吞蘆薈丸。更貼神異膏。月余而痊。(此憑癥也。)一人愈后。腿腫一塊。久而潰爛不斂。以蒜搗爛敷患處。以艾灸其上。更貼神異膏。及服黑丸子。并托里藥。兩月而愈。(此憑癥也。)一婦燃輕粉藥。于被中熏之。致遍身皮塌。膿水淋漓。不能起居。以滑石、黃柏為末。

綠豆粉等分補席上。令可臥。更以金銀花散。月余而痊。(此憑癥也。)一人皆愈。但背腫一塊甚硬。肉色不變。年余方潰出水。三載不愈。氣血俱虛。飲食少思。以六君子湯(二)加當歸、藿香三十余劑。更飲萆 湯。兩月余而痊。(此憑癥也。)一人患之勢熾。兼脾胃氣血皆虛。亦服前藥而瘥。

一婦患之皆愈。惟兩腿兩 。各爛一塊如掌。兼筋攣骨痛。三載不愈。諸藥不應。日晡。飲食少思。以萆 湯兼逍遙散。倍用白術、茯苓。數劑。熱止食進。貼神異膏。更服八珍湯(十四)加牛膝、杜仲、木瓜三十余劑而痊。(此憑癥也。)又捷法。治楊梅瘡不問新舊。并效。不過旬日。每日用膽礬、白礬末。并水銀各三錢五入香油、津吐各少許。和勻。坐無風處。取藥少許。涂兩腳心。以兩手心對兩腳心擦磨良久。再涂藥少許。仍前再擦。用藥盡。即臥。汗出或大便去垢。口出穢涎為驗。連擦三日。煎通圣散(六)澡洗。更服內疏黃連湯敗毒散。愈后服萆 湯。有熱加芩、連。氣虛參、 。血虛四物之類。

一人楊梅瘡后。兩腿一臂。各潰二寸許。一穴膿水淋漓。少食不睡。久而不愈。以八珍茯神、酸棗仁服。每日以蒜搗爛涂患處。灸良久。隨貼膏藥。數日少可。卻用豆豉灸。更服十全大補湯(十三)而愈。(此憑癥也。)凡有腫硬。或作痛。亦用蒜灸。及敷中和膏。內服補藥。并效。

斑疹一百三十二

(附小兒丹毒 痘后毒)脈浮者。消風為主。

脈浮數者。祛風清熱。

脈數。按之沉實者。解表攻里。

一婦患斑作癢。脈浮。以消風散(八十)四劑而愈。(此憑癥也。)一婦患斑作癢。脈浮數。以人參敗毒散(六四)二劑少愈。更以消風散(八十)四劑而安。

一人患斑。色赤紫。 痛發熱。喜冷。脈沉實。以防風通圣散(六)一劑頓退。又以荊防敗毒散。(七)加芩、連。四劑而愈。

一老患疹。色微赤。作癢發熱。以人參敗毒散(六四)二劑少愈。以補中益氣湯。加黃芩、山梔而愈。(此憑癥也。)一婦患斑癢痛。大便秘。脈沉實。以四物加芩、連、大黃、槐花而愈。(此憑癥也。)一兒患斑作痛。發熱煩渴。欲服清涼飲下之。診脈不實。舉按不數。此邪在經絡不可下。用解毒防風湯二劑而安。

此癥小兒多患之。須審在表在里。及邪之微甚而治之。前人謂首尾俱不可下者。何也。

首不可下者為斑。未見于表下。則邪氣不得伸越。又脈癥有表而無里。故禁首不可下也。尾不可下者。斑毒已顯于外。內無根蒂。大便不實。無一切里癥。下之則斑氣逆陷。故不可下一人作癢發熱。以消毒犀角飲(二百四二)一劑作吐瀉。此邪上下俱出也。毒自解。少頃吐瀉俱止。其疹果消。吐瀉后。囗脈七診。此小兒和平脈也。邪已盡矣。不須治。果愈。

潔古云。斑疹為癥各異。發 腫于外者。少陽屬三焦相火也。謂之斑。 小紅靨行于中不出者。屬少陰君火也。謂之疹。凡顯斑癥。若有吐瀉者。慎勿亂治而多吉。謂邪上下出也。斑疹并出。小兒難禁。是以別生他癥也。首尾不可下。大抵安里之藥多。發表之藥少。

秘則微疏之。令邪氣不壅并而作次以出。使兒易禁也。身溫暖者順。身涼者逆。

一子痘毒。及時針刺。毒不內侵。數日而愈。

大抵古人制法。淺宜砭。深宜刺。使瘀血去于毒聚之始則易消。況小兒氣血又弱。膿成而不針砭。鮮不斃矣。

一兒臂患痘毒作燒。按之復起。此膿脹痛而然。遂刺之。以托里而愈。

痘后肢節作腫而色不赤。宜金銀花散。(百七十)更以生黃豆末。熱水調敷。干以水潤。

自消。若敷六七日。膿已成。急刺之。宜服托里藥。

一兒痘瘡已愈。腿上數枚。變疳蝕陷。用雄黃、銅綠等分為末。敷。兼金銀花散而愈。

遍身。用出蛾綿繭填實白礬末。燒候汁干。取出為末。放地上。碗蓋良久。出火毒。敷之。

一兒痘后搔癢。搔破成瘡。膿水淋漓。用經霜陳茅草為末。敷之。及鋪席上。兼服金銀花散(百七十)而愈。若用綠豆、活石末亦可。似不及茅草功速。

一兒周歲患丹毒。延及遍身如血染。用瓷鋒擊刺。遍身出黑血。以神功散(七十)涂之。

服大連翹飲而愈。

又兒未盈月。陰囊患此。為前治之而愈。

又兒不欲刺。毒入腹而死。 河間云。丹從四肢延腹者不治。予嘗刺毒未入腹者。無不一小兒腿患丹如霞。游走不定。先以麻油涂患處。砭出惡血。更以金銀花散。(百七十)一劑而安。(此憑癥也。)一小兒遍身皆赤。砭之。投解毒藥即愈。(此憑癥也。)一人患丹毒。 痛便秘。脈數而實。服防風通圣散不應。令砭患處去惡血。仍用前藥即愈。

(此憑脈癥也。)一小兒患之。外勢須輕。內則大便不利。此在臟。服大連翹飲。敷神功散而瘥。(此憑一小兒遍身亦赤。不從砭治。以致毒瓦斯入腹而死。 此癥乃惡毒熱血。蘊蓄于命門。遇而合起也。如霞片者。須砭去惡血為善。如腫起赤色。游走不定者。宜先以升麻油涂患處砭之。以泄其毒。凡從四肢起入腹者不治。須知丹有數種。治者有數法。無如砭之為善。常見患稍重者不用砭法。俱不救也。

腸癰一百三十三

小腹硬痛。脈遲緊者。瘀血也。宜下之。

小腹軟痛。脈洪數者。膿成也。宜托之。

一產婦小腹痛。小便不利。以薏苡仁湯二劑痛止。更以四物加桃仁、紅花。下瘀血升許大抵此癥、皆因榮衛不調。或瘀血停滯所致。若脈洪數。已有膿。脈但數。微有膿。脈。乃瘀血。下之則愈。若患甚者。腹脹大轉側作水聲。或膿從臍出。或從大便出。宜蠟礬丸、太乙膏、及托里藥。

一婦小腹腫痛。小便如淋。尺脈芤而遲。以神效栝蔞散二劑少愈。更以薏苡仁湯二劑而愈。(此憑脈癥也。)一人膿已成。用云母膏一服。下膿升許。更以排膿托里藥而愈。后因不守禁忌。以致不救。(此憑癥也。)一人里急后重。時或下膿。脹痛。脈滑數。以排膿散及蠟礬丸而愈。(此憑癥脈也。)一婦小腹痛有塊。脈芤而澀。以四物湯加玄胡、紅花、桃仁、牛膝、木香而愈、(此憑一婦小腹隱痛。大便秘澀。腹脹。轉側作水聲。脈洪數。以梅仁湯一劑。諸癥悉退。以薏苡仁湯二劑而瘥。(此憑脈癥也。)一婦腹脹痛。皮毛錯縱。小便不利。脈數滑。以太乙膏一服。膿下升許。脹痛頓退。以神效栝蔞散二劑而全退更以蠟礬丸及托里藥十余劑而安。(此憑脈癥也。)一婦因經水。多服澀藥止之。致腹作痛。以失笑散(百九)二服而瘳。(此憑癥也。)一人小腹痛而堅硬。小便數。汗時出。脈遲緊。以大黃湯一劑。下瘀血合許。以薏苡仁湯四劑而安。(此憑脈也。)一婦小腹惡露不盡。小腹痛。以薏苡仁湯(二百十五)下瘀血而痊。(此憑癥也。)凡瘀血停澀。宜急治之。緩則腐為膿。最難治療。若流滿節骨。則患骨疽。失治多為敗癥。

腸癰。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聚積。身無熱。此久積冷所致。故金匱附子溫之。若小腹腫痞。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調發熱身無汗。復惡寒。脈遲緊。腫未成可下之。當有血。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此內結熱所成。故金匱有用大黃利之甚者腹脹大。

轉側聞水聲。或繞臍生瘡。膿從瘡出者。有出臍中者。不治必死。惟大便下膿血者自愈。

一婦病少腹痞堅。小便或澀。或時汗出。或復惡寒。此腸癰也。脈滑而數。為癰已成。

設脈遲緊。即為瘀血。惟血下則愈。(此憑癥脈也。)內經載有息積病。此得之二三年。遍身微腫。續乃大腸與臍連日出膿。遂至不救。此亦腸癰之類。

腸癰作濕熱積治。入風難治。千金謂妄治必殺人。要略以薏苡仁附子敗毒散。千金以大黃牡丹湯。三因以薏苡仁湯。千金又有灸法。曲兩肘頭正肘銳骨灸百壯。下膿血而安。

一人傷寒逾月。既下。內熱未已。脅及小腹偏左腫滿。肉色不變。俚醫為風矢所中。以之。月余。毒循宗筋流入睪丸。赤腫如瓠。翁診關尺滑數且芤。曰。數脈不時見。當生惡瘡。關芤為腸癰。用保生膏。 更以乳香。用硝黃作湯下之。膿如糜者五升許。明日再圊。

余膿而瘥。(此憑脈癥也。)一婦腸中痛。大便自小便出。診之芤脈見于關。此腸癰也。以云母膏(二百十六)作百十丸。煎黃 湯吞之。利膿數升而安。

一女腹痛。百方不應。脈滑數。時作熱。腹微急。曰。痛病脈沉細。今滑數。此腸癰也云母膏一兩。丸如梧桐子。以牛皮膠熔入酒中。并水吞之。餉時服盡。下膿血。愈(此憑脈一人年逾五十。腹內隱痛。小便如淋。皮膚錯縱而脈滑數。此腸癰也。滑數膿成。以廣東牛皮膠酒熔化送太乙膏。膿下升許。更以排膿托里藥、及蠟礬丸而愈。(此憑脈也。)一婦產后小腹作痛。諸藥不應。其脈滑數。此瘀血內潰為膿也。服瓜子仁湯(五九)痛止。更以太乙膏而愈。(此憑脈也。)今人產后。多有此病。縱非癰毒。用之更效。有人臍出膿水。久而不愈。亦以前膏及蠟礬丸而痊。

一兒年十二。患腹脹。臍突頗銳。醫謂腸癰。舍針臍無他法。翁曰。臍神闕也。針刺當況癰舍子內。惟當以湯丸攻之。進透膿散一劑。膿自潰。繼以十奇湯下善應膏丸。漸瘥。(此憑癥也。)

肺癰肺痿一百三十四

喘嗽氣急胸滿者。表散之。

咳嗽發熱者。和解之。

咳而胸膈隱痛唾痰腥臭者。宜排膿。

喘急恍惚。疾盛者。宜平肺。

咳膿脈短者。宜補之。

肺痿。寸口脈數而虛肺痿之候久嗽不已。汗出過度。重亡津液便如爛瓜。下如豕脂。小便數而不渴。渴者自愈。欲飲者瘥。此由多唾涎沫而無膿。

肺疽。寸口脈數而實。肺疽之候。口干喘滿。咽噪而渴甚者。四肢微腫。咳唾膿血。或濁味。胸中隱隱微痛。候始萌則可救。膿成則多死。脈若微緊而數者。未有膿。緊甚而數者。已有膿。嘔膿不止者。難治。久久如粳米粥者。亦難治。

膿自止者。自愈。其脈短而澀者。自痊。浮大者難治。面色常白反赤者。此火克金。皆內疽皆因飲食之火。七情之火。相郁而發。飲食者陰受之。七情者臟腑受之。宜其發在腔子而向內。非干腸胃盲膜也。

肺癰先須發表。千金曰。咳唾膿血。其脈數實。或口中咳。胸中隱痛。脈反滑數者為肺癰。脈緊數為膿未成。緊去但數為膿已成。

要略。先以小青龍湯(百九十五)一貼。以解表之風寒。然后以葶藶大棗瀉肺湯、桔梗湯、葦葉湯、隨癥用之。以取膿。此治腫瘍例也。終以黃昏湯。以補里之陰氣。此治潰瘍例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敖汉旗| 德惠市| 当阳市| 霍林郭勒市| 象山县| 宜兴市| 绥宁县| 平山县| 清流县| 边坝县| 英德市| 汉源县| 伊吾县| 高陵县| 屏边| 德江县| 新沂市| 洛阳市| 金山区| 休宁县| 哈尔滨市| 虎林市| 绥中县| 桐柏县| 晋宁县| 德安县| 徐闻县| 汉沽区| 福鼎市| 桃园市| 客服| 明水县| 高安市| 平邑县| 炉霍县| 阳江市| 额敏县| 来宾市| 安丘市| 吕梁市| 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