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肺癰方上用薏苡米為末,糯米飲調下,或入粥內煮吃亦可。一方用水煎服,當下膿血便愈。
諸疳瘡論
夫疳瘡有數種,有血疳、風疳、牙疳、下疳之類。血疳者,乃臟中虛怯,邪熱相侵,外乘分肉之間,發于肌膚之上。初如紫芥,破時血出,遍身行處成瘡,氣血損傷,破肉虛癢,久不愈或成疳 。風疳者,乃足陽明胃經或受風邪熱毒,客于然谷之間,注在承山之側。初生如疥癬,破時黃水浸淫成瘡,風濕相搏,毒瓦斯聚攻,漸生遍體。或生小兒耳邊,黃水瘡亦謂之疳瘡。牙疳者,皆由幼年好食甘甜煎爆辛熱之物,以致陽明胃經蘊積邪熱,上牙齒之間,或在牙根之內發成腫痛,或成腐肉敗血來侵,潰爛牙槽,臭穢難近,以致牙齒脫落,日久不愈遂成大患。下疳者,乃男子玉莖生瘡,此病皆由所欲不遂,或交接不潔,以致邪毒浸漬,發成瘡毒,日久不愈或成便毒,或損爛陽物,甚不可輕,易多致不救。以上諸疳,治法不同,具方于下。
應效散治氣 疳蝕瘡,多年不效者。
地骨皮(不以多少,冬月自取,只要皮陰干)上杵為細末,每用紙捻蘸 瘡口內,頻用,自然生肉。更用米飲調二錢,無時日進三服,又名托里散。
博金散治下疳蝕,臭爛腫痛。
白礬(與密陀僧同為末,相和于沙鍋內,火上炮汗盡) 密陀僧(以上各五錢) 白堊(二錢) 黃丹 輕粉(以上各一錢) 乳香(五分) 麝香(一字)上為細末,先須另用槐枝、蔥白、鹽、甘草熬湯淋 洗一二時,挹干,摻上項藥。每用藥先須洗浴,然后摻藥,甚者三五次瘥。
烏金散治疳 惡瘡。
麝香 蟾酥(以上各一字) 粉霜 砂 輕粉(以上各一錢) 銅綠 砒霜 白干姜 草烏頭 天南星 舶上硫黃(以上各五錢)上為細末,紙捻 之,或湯浸蒸餅和為錠子, 瘡口內,上以膏貼之。
截疳散治年深疳 瘡,大效。
密陀僧 白蘞 白芨 黃丹(以上各一兩) 黃連(半兩) 輕粉(一錢) 腦子 麝香(以上各五分)上前四味為細末,后四味另研極細和勻為散。每用或摻或 瘡口中,以膏貼之。
麝香輕粉散治血疳瘡,陰蝕瘡,耳疳瘡,一切惡瘡皆治。
麝香 輕粉(各五分) 乳香 沒藥 白礬(飛過,各一兩)上為細末,量瘡干貼。
七寶檳榔散治下元玉莖上或陰頭上有疳瘡,漸至蝕透,久不愈者。
檳榔 雄黃 輕粉 密陀僧 黃連 黃柏 樸硝(各等分)上為細末和勻,先以蔥白漿水洗凈,軟帛挹干,如瘡濕干摻,如干小油調涂。
玉粉散治下陰瘡疼不止。
滑石 密陀僧 寒水石(煨,各半兩) 膩粉 麝香(各少許)上為細末,油調敷或干貼患處。
甘石散治下部疳瘡。
爐甘石 密陀僧(各一錢半) 輕粉(一分) 龍骨(五分) 麝香(少許) 橡斗子(燒灰存性,三錢。)上為細末,先用荊芥、杜仲、川椒煎湯,放溫浴洗罷,然后用藥一捻干貼。
金銀花散治下疳瘡。
金銀花 荊芥 樸硝 蛇床子 甘松 白芷 檳榔(各一兩)上 咀,每用五錢,水五碗,加蔥白二根,同煎數沸,盆盛水,先熏后洗卻上藥。
治下疳瘡孩兒茶上研為細末,先洗凈,干則小油調敷,濕則干摻之,神效。
如圣膏治風疳癬,或癢或痛,經年不可,一切惡瘡并宜治之。
清油(半斤) 巴豆(三錢,去皮) 當歸(五錢) 輕粉(一錢) 黃蠟(三兩)上先將油慢火熬,次下巴豆、當歸,熬黑色,濾去不用,入輕粉黃蠟,量瘡搽之。
青金膏治走馬牙疳、蝕損腐爛者。
人言(一錢) 輕粉(半錢) 粉霜(半錢) 青黛(一錢) 麝香(少許)上為細末,小油調,新筆寫在紙上蔭干,每用少許在疳蝕處,白紙封之。
鴉 散專治疳瘡。
老鴉頭(一個,燒灰) 輕粉(五分) 黃丹(五分) 枯礬(五分) 麝香(少許)上為細末,先用溫水洗凈后搽藥,妙。
乳香蓽茇散專治牙痛骨槽風。
天麻 防風 細辛 紅豆(各一錢) 荊芥穗 乳香 沒藥 官桂(各半錢) 當歸 薄荷葉(各二錢) 川烏 盆硝(各一錢) 麝香(少許) 蓽茇(一錢)上為細末,每用一字或半錢,口含水,鼻嗅之,任左右。
牢牙散治牙斷綻肉,牙疳腫疼,牙齒動搖欲落,牙黃口臭。
升麻(四錢) 羊脛骨灰 羌活(各一兩) 草龍膽(一兩半,酒制)上為細末,每用少許貼牙斷疼處,噙良久,有涎吐去。
麝膽散治走馬牙疳危惡候。
麝香(少許) 膽礬(一錢) 銅綠(半兩) 白礬(生用,一分)上為細末研勻,上擦牙蝕處。
三礬散治牙根急疳。
青礬 黃礬(各半兩) 白礬(枯,一分) 麝香(一錢)上為細末研勻,每用些少敷于瘡上,有涎吐之。
青金散治走馬牙疳,蝕損唇舌,肉腐牙落臭爛,其效如神。
銅綠,砒(各等分,制)上研細,每用些少敷于患處。
附骨疽論
夫附骨疽者,謂其毒瓦斯深沉,附著于骨也。此證多由憂愁之時露臥,為寒冷之氣折之,使風熱之氣不能發散,以致伏結附骨成疽。其痛而不能轉,初按之應骨,皮肉微急,洪洪如肥狀者,是也。但痛無時,乍寒乍熱而無汗者,經久不消,極陰生陽,寒化為熱而潰也。又有緩疽石疽,與附骨疽亦相類矣。所異者,蓋緩疽石疽皆寒氣所作,深伏于骨髓之間,有腫與皮肉相似,若疼而堅硬如石,故謂之石疽。緩疽其熱緩慢,積日不潰,久乃赤紫黯色,皮肉俱爛,故名曰緩疽。此二者其治,初覺便宜補虛托里溫熱之劑,以取消矣。若附骨疽,其治亦同,宜服漏蘆湯、五香連翹散疏下之,次用內消升麻湯、 潰膏藥貼之,令其浮淺則能愈矣。
貫眾湯治附骨癰生股上伏肉間,淋渫方。
貫眾 地骨皮 谷精草 枇杷葉(刷去毛,炙) 荊芥(去梗) 蜀椒(去目合口者,各一上搗篩,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和渣淋渫,蘸布帛拓之。
當歸散治附骨癰及一切惡瘡。
當歸(半兩) 甘草(一兩) 山梔子(十二枚) 木鱉子(一枚,去皮)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冷酒調服。
內托柴胡黃 湯治附骨癰。
黃 (二錢) 柴胡(一錢) 羌活(五分) 連翹(一錢三分) 官桂(三分) 黃柏(二分)生地黃(一分) 土瓜根(一錢,酒制) 當歸尾(七分半)上 咀作一服,水三盞,酒一盞,同煎至一盞,去渣熱服。宿食消盡,服一服而食。昔賈德茂,男,年十歲,丁未四月十一日,于左腿近膝股內出附骨癰,不辨肉色,漫腫,皮澤木硬,瘡勢甚大。其左腳乃肝之脾土也,更在足厥陰肝經之分,少侵足太陰脾經之分。其脈左三部細而弦,按之緩而微有力。一方無黃柏。
內托黃 酒煎湯治附骨癰。
黃 當歸尾(各二錢) 柴胡(一錢半) 升麻(七分) 連翹 肉桂 鼠粘子(炒,各一錢) 黃柏 甘草(炙,各五分)上 咀,好糯米酒一盞半,水一大盞半,同煎至一大盞,去渣溫服,空心宿食消盡服之,待少時以早飯服之,使不令大熱上攻中上二焦也。丁未季春二十二日,蒲度主老年七十,因寒濕地氣,得附骨癰于左腿外側,足少陽膽經之分,微侵足陽明分,闊六七寸,長一尺,堅硬漫腫,不辨肉色,皮澤深,但行步作痛,以指按至骨大痛。與藥一服立止,再日堅硬腫犀角湯治石癰熱毒瓦斯盛,腫硬疼痛,口干煩悶。
犀角(鎊) 木香(各七錢半) 連翹 梔子仁 射干 當歸(切焙) 升麻 赤芍藥 玄參枳殼(麩炒) 甘草(生,各一兩) 大黃(炒,二兩)上銼碎,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渣,不拘時溫服。
漏蘆湯治附骨疽。
漏蘆(去蘆) 升麻 連翹 麻黃(去根節,各一兩) 防己 木香 白蘞 沉香(各五錢)大黃(銼炒,一兩半)上銼碎,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竹葉七片,煎至七分,入芒硝一錢攪勻,去渣空心溫服,取利三二行,未利再服。
應痛丸治走注疼痛,疑是附骨疽者。
蒼術(去皮) 當歸 黑牽牛 草烏頭(炮各一兩)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醋湯下。
赤術丸治附骨疽,膿汁淋漓,久而不瘥,已破未破皆可用。
赤術(一斤,泔浸去油用川椒蔥白煮令黑色,焙干) 舶上茴香 破故紙(炒) 川楝子(銼炒) 茯苓 土茴香 川白芷 桃仁(去皮尖,炒,各一兩)上為末,老人加黑附子,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或鹽湯吞下。
黑鯽膏治附骨疽,未破已破或膿出不盡者。
上用黑色鯽魚一個,去腸入白鹽令腹滿,用線縛定,用水一盞,銅石器中煮水盡干焦為末。用豬油調敷,已破者干摻,少痛勿怪。
諸瘡論
夫諸瘡者,謂諸般小瘡也。其名證不同,此皆心腎不交,飲食不節,腸胃停留宿滯,風毒與血氣相搏,凝滯于肌肉之間而發也。凡人體虛,感受風熱濕毒之氣,發為瘡瘍。癢痛腫,身熱多汗,是為惡瘡。若或生于手足間,相對如新茱萸,癢痛坼裂,搔破則黃水淋漓,有孔如 ,久而生蟲,是為 瘡。或初生如飯粒,漸大而有根,頭破血流膿出,肉翻如花開之狀,是為翻花瘡。或初生甚小,先癢后痛,汁出浸淫,濕爛肌肉,延及遍身,名曰浸淫瘡。或生于兩耳鼻面,爛及下部諸竅,浸入筋絡,月中則瘡盛,月末則瘡衰,以其隨月而生,是為月蝕瘡。或毒瓦斯攻于手足指, 肉裹上指甲,疼痛出血。瘡中有蟲,是為甲蛆瘡。或指頭先腫, 熱掣痛,然后于爪甲邊結膿,甚者爪甲俱脫,是為代指。有人稟性畏漆,見漆則中毒,面癢而腫,搔之成瘡,延及遍身,膿 癢痛,是為漆瘡。盛暑之時腠理易開,風熱毒氣搏于皮膚,輕者狀如撒粟,重者熱汗浸漬,匝匝成瘡,是為痱瘡。或心神煩躁,遍身發瘡,赤爛如火,名曰熱瘡。或身觸風寒冷氣,以致血澀不行,其瘡頑滯不知痛癢,經久難療,名曰冷瘡。或身發瘡腫,非癰非疽,非癬非疥狀如惡瘡,或瘥或劇,名曰無名瘡。或頭生白團,斑剝如癬,上有白皮,久則成痂,遂致滿頭生瘡,中有孔有膿,細蟲入里,不痛微癢,少長不瘥,名曰禿瘡。若婦人玉門生瘡久不愈,因而浸淫,名曰陰蝕瘡。或冬月因寒,手足皸裂成瘡,名曰凍瘡。若刀斧所傷者,名曰金瘡。燙火所傷者,名曰火瘡也。以上諸瘡名目不同,其治之方各具于后,臨證之際宜詳審焉。
將軍鐵箍膏治諸惡毒瘡,紅腫突起,用藥箍瘡四圍,不令滋蔓走注毒瓦斯。
南星 大黃 蒼耳根 鹽霜白梅(各一兩) 白芨 白蘞 防風 川烏(各半兩) 草烏雄黃(各三錢)上為細末,先以蒼耳根、霜梅搗爛,和余藥調成膏。如干,入醋調得所,于瘡四圍用藥作鐵箍涂上,只留瘡高突處。如藥干,以雞羽蘸水掃之,日換二三次,大妙。
葵花散治一切瘡。
葵花 郁金 黃連 黃柏 梔子仁(各等分)上為細末,冷水調成膏,貼瘡痛處,神效。
百合散治頤頦瘡,一名獨骨瘡。
百合 黃柏(各一兩) 白芨(一分) 蓖麻子(五十粒,研)上為末,用樸硝水和,作餅貼之,日三五次。
胭脂散治翻花瘡。
胭脂 貝母 胡粉(各一分) 硼砂 沒藥(各半分)上研細,先以溫漿水洗拭,后敷藥。
甘草涂敷方治翻花瘡。
甘草(半生半炒) 礬鍛石 人中白 密陀僧(各半兩)上為細末,以童子小便半盞,以無灰酒熬,用竹篦攪成膏,取涂瘡上,日五次。
香瓣瘡方治面上耳邊生浸淫瘡,有黃水出,久不愈。
羊須 荊芥 干棗(去核,各二錢)上燒灰存性,研勻,入輕粉半錢,同研極細。每用少許,清油調搽,先以溫湯凈洗拭干,涂藥二三次效。亦治大人小兒兩吻生瘡。
乳香膏治諸瘡痛,久不瘥。
乳香(一兩,另研) 食鹽 松脂 杏仁(去皮尖,研,各一兩半) 黃蠟(三兩) 生地黃(取汁,三合) 白羊腎臟脂(半斤)上先熬脂令沸,下杏仁地黃汁蠟煎。候蠟溶盡,入香鹽松脂煎。以柳篦攪令勻,稀稠得所,瓷盒盛。敷瘡上,日三二度。
黃 湯治諸瘡,退風熱。
黃 (銼) 黃芩(去黑心) 麥門冬(去心,焙) 芍藥 甘草(炙銼,各一兩半) 生地黃四兩) 半夏(姜制,半兩) 當歸(切焙) 大黃(銼,炒) 石膏(碎) 芎 人參(各一上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竹葉七片,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溫服,日晚附子散治冷瘡,日夜發歇疼痛。
附子(半兩,炮去皮臍) 川椒(去目) 雄黃(細研,各二錢半) 白礬(七錢半,枯) 膩粉(二錢,研)上為細末研勻,每用清麻油調敷瘡上,日二換。
白蒺藜散治熱毒瘡瘙癢,心神壅躁。
白蒺藜(炒,去刺) 白蘚皮 防風(去蘆) 川大黃 赤芍藥 梔子仁 子芩 麥門冬(去心,焙) 玄參 桔梗(去蘆) 前胡(去蘆) 甘草(炙赤銼,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后用薄荷湯調服。
密陀僧散治熱毒惡瘡臭爛,久不生肌。
密陀僧 雄黃 雌黃 定粉(各半兩) 輕粉(三錢)上研為細末,先用柳枝一握,生甘草一兩捶碎,以漿二升,煎六七沸,去渣稍熱淋洗瘡凈,拭干敷之。
玉粉散治熱汗浸漬成瘡,腫癢 痛。
定粉(一兩) 蛤粉(九兩半) 白石脂 白龍骨 石膏(各半兩) 滑石(八兩半) 寒水石(燒通赤,干凈地上放冷出火毒一兩) 粟米粉(二兩)上為細末研勻,每用些少,干擦患處。
七寶散治熱汗浸漬成瘡,癢痛不止。
黃 當歸 防風 荊芥穗 地骨皮 木通(各二兩) 白礬(一兩)上為粗末,每用藥一兩,水三大碗,煎五六沸,濾去渣。稍熱淋渫患處,拭干避風少時。東垣老人云,此方城北獨柳店之客舍,有推江軸者,皮膚皴裂不任痛,兩手不能執轅,足不能履地而輒止宿,因制此藥與敷之,即效,明日遂行。自此屢用屢效。
赤石脂散治痱子磨破成瘡,用此止痛生肌。
赤石脂(細研) 黃柏(去粗皮,銼) 臘茶末(各半兩) 白面(二兩) 龍腦(半錢,另研)上為細末研勻,每用時綿 撲之。
玉女英治痱瘡癢痛。
滑石(半兩,細研) 綠豆粉(四兩,微炒)紫花地丁散紫花地丁 當歸 大黃 赤芍藥 金銀花 黃 (各半兩) 甘草節(二錢)上 咀,每服一兩,用水一盞,酒一盞,同煎至一大盞,去渣,隨病上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