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癰痔論
大腸癰者,乃陰陽偏勝,喜怒無時,伏于臟腑之中,結在腸胃之內,血凝氣滯,回旋失度,不能通行,聚結成癰,致生腫痛。孫真人云,卒得腸癰而不曉其病候,庸醫治之,錯則殺人。腸癰之為病,初起覺腹中微痛,小腹腫而強抑之則痛,小便澀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其身皮甲錯,腹皮緊急如腫之狀,而按之濡,或發熱無汗,灑淅惡寒皆其候也。其脈洪數者為有膿也,可下。其脈遲緊者,未有膿,不可下也。甚者腹肚脹大,轉側聞有水聲,或繞臍生瘡,或膿從臍出,或大便下膿血,凡此皆為惡證。若夫胃脘癰者,何以別之。《內經》云:人病胃脘癰者,當論胃脈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反盛,則熱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治法亦與腸癰頗同。初以疏利之藥導其滯,次用排膿消毒托里之藥調之,此其大法也。若夫痔 之疾,與腸癰不同,其狀初起于肛門邊,或如鼠乳,或結小核,癢痛注悶,甚者身熱惡寒,此證皆由酒色過度,久嗜肥甘,醉飽入房,勞擾血脈,腸 滲漏,沖注下部,發于肛邊,遂成痔疾。其名有五,一曰牝痔,二曰牡痔,三曰氣痔,四曰血痔,五曰酒痔。又曰腸風痔、脈痔、雌雄痔,皆五痔之別名也。日久不愈,遂成 瘡則難治矣。具方于后,審而用之。
大黃湯治腸癰小腹堅硬,腫大如掌而熱,按之則痛,其上色或赤或白,小便稠數,汗出憎寒,其脈遲緊者未成膿,如脈數則膿已成。
大黃(銼炒) 牡丹皮 硝石(研) 芥子 桃仁(湯泡,去皮尖,雙仁炒,各半兩)上銼碎,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溫服,以利下膿血為度。未利再服。
四圣散(一名神效栝蔞散)治腸癰癰疽,生于腦、髭、背、腋、乳,便毒服之神效。
生黃栝蔞(一枚,去皮) 粉草(研末,四錢) 沒藥(研末,三錢) 乳香(研末,一錢)上用好紅酒二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分作兩服,兩日服盡。大便順導惡物妙,若干栝蔞則用兩枚一方。若病在上,食后服;若病在下食前服。毒已結成即膿化為水,毒未成即于小便中出。疾甚,再合服,以退為妙。
牡丹散治腸癰冷證,腹濡而痛,時時利膿。
牡丹皮 人參 天麻 白茯苓 黃 木香 當歸 川芎 官桂 桃仁(去皮尖,各三分) 白芷 薏苡仁 甘草(炙,各二分)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用水一盅煎至七分,食前溫服。
梅仁湯治腸癰里急隱痛,大便閉澀。
梅核仁(四十九個,去皮尖) 大黃(三兩) 牡丹皮(一兩三分) 冬瓜仁(四兩) 芒硝(二兩半) 犀角(鎊,一兩半)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以利下膿血三二行為度。
神仙蠟礬丸治腸癰內托神妙。此藥不問老幼皆可服之,無不作效。最止疼痛,不動臟腑。
黃蠟(半兩,要黃色者,一方用七錢) 白礬(一兩,要明者研細)上熔化黃蠟,和礬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食遠用溫白湯送下薏苡仁湯治腸癰腹中癘痛,煩躁不安,或脹滿不食,小便澀,婦人產后虛熱,多有此病,縱非癰,但疑似間便可服。
薏苡仁 栝蔞仁(各三錢) 牡丹皮 桃仁(各二錢)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秦艽白術丸治痔疾并 有膿血,大便燥硬作疼,痛不可忍。
秦艽(去蘆) 桃仁(去皮尖,另研) 皂角仁(燒存性,各一兩) 枳實(麩炒) 當歸尾(酒制) 澤瀉、白術(以上各半兩) 地榆(三錢)上為細末,與桃仁泥研勻,湯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令藥光滑,焙干。每服一百丸,白湯空心送下。服待少時以美膳壓之。忌生冷硬物、冷水菜之類,并濕面酒及五辛辣熱大料物之類,犯之則藥無驗矣。數服而愈。
秦艽防風湯治痔 每日大便時發疼痛,如無疼痛非痔 也,此藥主之。
秦艽 防風 當歸 白術(各一錢半) 黃柏 橘皮 柴胡 大黃(煨) 澤瀉(各一錢)紅花 桃仁 升麻(各五分) 甘草(炙六分)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空心服。避風寒,忌房事及酒濕面辛熱之物。
地榆散治痔瘡腫痛。
地榆 黃 枳殼 檳榔 川芎 黃芩 槐花 赤芍藥 羌活(各一錢) 白蘞 蜂房(炒焦) 甘草(炙,各五分)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前服。
槐角丸治諸痔及腸風下血脫肛。
槐角(去梗,一兩) 防風 地榆 枳殼(麩炒) 當歸 黃芩(各半兩)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用米飲送下。
釣腸丸治久新諸痔,肛邊腫痛或時瘡癢有膿血。
栝蔞(二個,燒存性) 皮(二個,燒存性) 白礬(囗) 綠礬(囗) 白附子(生用) 天南星 雞冠花(銼炒) 半夏(各五兩) 胡桃仁(十五個, 存性) 枳殼(炒) 附子(炮,去皮臍) 訶子(去核,各二兩)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臨臥用溫酒送下。遠年不瘥者服十日效,久服除根。
皂角煎丸治內痔 ,腸頭里面生核,寒熱往來。
滿尺皂角(三挺,去弦核,醋炙) 白礬(囗) 刺 皮(炙黃) 薏苡仁 白芷(以上各一兩) 桃仁(去皮,炒) 甜葶藶(炒) 川芎 桔梗(以上各半兩) 豬后蹄垂甲(十枚,燒存性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用桑白皮煎湯送下。
神效散治洗痔。凡富貴之人多因嗜欲酒色過度,喜怒不常,致生痔 。或如鼠乳連珠,或糞門腸頭腫,流膿漏血,其痛如割不可忍者。但是諸腫瘡痔 及腸風漏血,此藥治之。
苦參 川椒 苦葫蘆 芫荽子 槐花 枳殼 荊芥 金銀花 白芷 連翹 獨活 小茴香麻黃 牡蠣(囗) 威靈仙 椿樹皮(各二兩)上 咀,每用五錢,水六七碗,蔥白二莖煎五七沸,去渣以盆盛,藥水上坐,先蒸后洗,甚驗。加黃老茄子二個尤妙。
蝸牛膏敷痔瘡極效。
蝸牛(一枚) 片腦 麝香(各少許)上同研爛,用瓷盒盛,次早取汁敷瘡上。
拔毒散敷痔腫毒處。
大黃 黃柏 白芨 石膏 黃芩 黃連 白蘞 梔子 樸硝(各等分)上為末,用井華水調涂。
雞峰烏金散治痔 。
黃牛角心 豬牙皂角 刺 皮 穿山甲(以上,同炒焦黑) 皂莢刺 槐子 枳殼 貫眾阿膠(炒,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半,用胡桃肉研爛并酒調,食前服。大腸有熱,荊芥泡湯調下;漏血不止,當歸煎湯調下。
枳殼散熏洗痔 。
枳殼 貫眾(各二兩) 荊芥 大柏皮(各一兩) 黃連 蛇床子 地骨皮 無名異 干姜(炮,各半兩) 蒼耳根 冬青葉 薤頭 柏枝(各一把) 黑豆(半升)上 咀,每用一大合,用水三大碗,煎至二碗,先熏后洗,日三五次。
結陰丹治腸風臟毒,大便下血。
枳殼(去穣,麩炒) 威靈仙 何首烏 椿根白皮 陳皮(去白) 荊芥穗 黃 (各等分)上為細末,酒煮糊同蜜少許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食前用米飲送下。一方不用蜜,以醋少許同陳米飲煎湯下。
豬臟丸治大人小兒大便下血日久,多食易饑,腹不痛,里不急。先用海螵蛸炙黃去皮,白者為末,以木賊煎湯調下服之,三日后效。
黃連(二兩,銼碎) 嫩豬臟(二尺,去肥)上以黃連塞滿豬臟,系兩頭煮十分爛,研細添糕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
乳癰論
夫乳癰者,內攻毒瓦斯,外感風邪,灌于血脈之間,發在乳房之內,漸成腫硬,血凝氣滯或乳汁宿留,久而不散結成癰疽。丹溪云:乳房所屬陽明胃經,乳頭所屬厥陰肝經。乳子之母,或忿怒傷肝,或濃味積熱,以致氣血不流行,竅不得通,汁不得出則結,為腫為痛。陽明之經血熱則化為膿。又有兒口之氣吹而 熱,次結成核,初起時須便忍痛揉散令軟,血脈通和,自然消散矣。失此不治則成癰膿。治法,初起則當發散流氣之藥;若已成膿,又當內托排膿,養血順氣。慎勿妄用針刀,引惹拙病,則難治矣。又有婦人積憂結成隱核,有如鱉棋子大,其硬如石,不痛不癢,或一年、二年、三五年,始發為瘡,破陷空洞,名曰乳癌。
以其深凹有似巖穴也。多為難治。得此證者雖曰天命,若能清心遠慮,薄滋味,戒暴怒,仍服內托活血順氣之藥,庶幾有可生之理也。
內托升麻湯治婦人兩乳間出黑頭,瘡頂陷下作黑眼,并乳癰初起亦治。
升麻 葛根 連翹 當歸身 黃柏(各二錢) 黃 (三錢) 肉桂(五分) 牛蒡子 甘草(炙各一錢)上作一服,水一盅,酒半盅,煎至一盅,食后服。
連翹飲子治乳癰。
連翹 川芎 栝蔞仁 皂莢刺 橘葉 青皮 甘草節 桃仁(各二錢)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
百齒霜丸治吹乳結核不散,腫痛者神效,亦治乳癌。
百齒霜(即梳齒上頭垢)上為丸,如雞頭子大,以黃丹為衣。每服一丸或二丸,好酒送下,如不飲酒白湯送下。
不可化開,亦不可令病患知,極有效驗。
十六味流氣飲(方見前)治結乳寒熱腫痛,欲成癰疽,急服此藥散之。
葛稚川方治婦人乳癰。
人牙齒(燒存性)上為極細末,以酥調涂貼癰上。
兵部手集方療瘧乳硬,欲結膿,服此即消。
鹿角上將鹿角于粗石上磨取白汁涂之,干又涂,不得近手,并以人嗍卻黃水,一日許即散。
或用鹿角,銼為極細末,酒調二三錢服亦效。
神效栝蔞散治婦人乳疽奶癆。
黃栝蔞(子多者一個,去皮焙為細末,如急,用只爛研) 川當歸(洗,去蘆,焙,切細,半兩) 生甘草(半兩) 通明沒藥(二錢半,另研) 滴乳香(一錢另研)上用無灰酒三升,同于銀石器中慢火熬,取一升清汁,分為三次食后服。如有奶癆,便服此藥杜絕病根。如毒瓦斯已成,能化膿為黃水;毒未成即內消,疾甚者再合服,以退為度。
乳疽之方甚多,獨此一方神效無比,萬不失一。
究原五物湯癰疽發背乳癰通用。
栝蔞(研,一枚) 皂莢刺(半燒帶生) 沒藥(各半兩) 乳香 甘草(各二錢半)上粗末,醇酒三升煎取二升,時時飲之,痛不可忍立止。
乳癰方乳癰初發。
貝母上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即以兩手覆按于桌上,垂乳良久自通。
敷乳方天南星 半夏(生) 皂莢刺(燒帶生,各二分) 白芷 草烏 直僵蠶(焙,各一分)上細末,多用蔥白研取汁,入蜜調敷。若破,瘡口用膏藥貼。
復元通氣散治婦人發乳癰疽及一切腫毒。
木香 茴香 青皮 穿山甲(酥炙) 陳皮 白芷 甘草 藜蘆 貝母(去心,姜制,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好酒調下。
肺癰論
夫肺癰者,乃肺經感受風邪熱毒所致也。此病多因久嗜炙爆肥膩,或勞傷氣血,以致心火炎熾,熏克肺金,致令咳嗽。咳而不已,遂成肺痿。若寸口脈數,其人咳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亦為肺痿之疾。若口中辟辟燥,咳又胸中隱隱而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
脈數而虛者,為肺痿;脈數而實者,為肺癰。夫肺者五臟之華蓋也,處于胸中,主于氣,候于皮毛。勞傷血氣,腠理虛而風邪乘之,內感于肺也,則汗出惡風,咳嗽短氣,鼻塞項強,胸脅脹滿,久久不瘥遂成前證,輕則為痿,甚則成癰。其候應乳上下隱隱而痛者肺癰也,若肉微起者肺癰也。初起皆可救,若日久唾膿臭敗者,不可治也。但診其脈,微緊而數者,未有膿也;若緊甚而數者,已有膿也。若膿如粳米粥及嘔膿不止,其脈浮大而面色赤者,皆難治;若膿自止,其脈短而澀,面色黃白者,皆可治。何以言之。蓋脈浮大面赤,此心火克肺金也,故難治。若脈短澀及面白者,此肺氣未損也,故可治。治當補肺瀉火,止嗽定喘為佳。若不得臥者,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及桔梗薏苡黃 湯之類調之。全在保肺,活法施治,庶可全生也。
升麻湯治肺癰疽,胸乳間皆痛,口吐膿血,氣作腥臭。
川升麻 苦梗 薏苡仁 地榆 黃芩(去心) 赤芍藥 牡丹皮(去心) 生甘草(各三分)上為粗末,每服一兩,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渣溫服,日三服。
桔梗湯治男子婦人咳而胸膈隱痛,兩腳腫滿,咽干口燥,煩悶多渴,時出濁唾腥臭,名曰肺癰,小便赤黃,大便多澀。
桔梗 貝母 當歸(酒浸) 栝蔞仁 橘殼(麩炒) 薏苡仁(微炒) 桑白皮 甘草節 防己(去粗皮,各一兩) 百合(蒸) 黃 (各一兩半) 北五味子 甜葶藶 地骨皮 知母 杏仁(各半兩)上銼碎,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時溫服。咳者加百藥煎,熱加黃芩,大便不利加煨大黃少許,小便澀甚加木通車前子煎,躁煩加白茅根煎,咳而疼甚加人參白芷煎。
葶藶散治肺癰咳嗽氣急,睡臥不安,心胸脹滿。
甜葶藶子(二兩半,隔紙炒赤色) 百合(炒) 白附子 北五味子(炒) 甘草節 羅參款冬花 百藥煎(各一兩) 大朱砂(五錢,另研) 紫菀(去木,一兩)上為末,每服二錢,燈心湯調下。
補肺散治肺癰已吐出膿血,以此潤護。
真鐘乳粉(一兩) 白滑石(二兩)上為末,每服三錢,米飲調下。
理肺膏治肺癰正作,咳唾不利,胸膈迫塞。
訶子(去核) 百藥煎 五味子(微炒) 條參(去蘆) 款冬花蕊 杏仁 知母 貝母 甜葶藶子 紫菀 百合 甘草節(各五錢)上為末,用白茅根凈洗稱三斤,研取自然汁,入瓷石器中熬成膏,更添入好蜜二兩再熬勻,候調和煎藥為丸,如梧桐子大,溫水吞下。
五香白術散寬中和氣,滋益脾土生肺金,進美飲食。
沉香 木香 明乳香 丁香 藿香葉(各半兩) 白術 羅參 白茯苓 薏苡仁 山藥扁豆 桔梗 縮砂 白豆蔻 粉草 蓮肉(各一兩)上為末,蘇鹽湯調,空心服,棗湯亦可。有汗,加浮麥煎湯下。
排膿散治肺癰吐膿后,宜服此排膿補肺。
嫩黃 川白芷 北五味子(炒) 人參(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后蜜湯調服。
四順湯治肺癰吐膿,五心煩熱,壅悶咳嗽。
貝母(去心) 紫菀(去苗土) 桔梗(炒,各一兩) 甘草(炙,銼,半兩)上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五七沸,去渣,不拘時稍冷服。如咳嗽甚,加去皮尖杏仁三枚同煎,小兒量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