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冬草上不拘多少,根莖花葉皆可用。上入瓶內(nèi)以無灰好酒浸,以糠火煨一宿取出曬干,入甘草少許,研為細(xì)末,以所浸酒打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無時候酒飲任下此藥,不特治癰疽,大能止渴并治五痔諸癭等證。
神功散專治發(fā)背癰疽,一切疔毒,并瘰 瘡已未成患者,效驗不可備述。
川烏(炮,去皮尖) 川黃柏(炙,去粗皮)上二味為細(xì)末后各等分,用小兒或大人唾津調(diào)成膏,如唾少漱口水亦可。發(fā)背癰疽等瘡才起者,敷于患處留頭,候藥干用淘米水時常潤濕,每日換藥敷一次。如瘡已成重患,將潰爛者,先將槐枝艾葉煎湯,頓溫,將瘡洗凈。用絹帛展去膿血,以香油潤患處。用綿紙仍照患處剪成園錢,留頭粘貼。后用藥涂于紙,如干,根據(jù)前用淘米水潤,日換一次,聽其自然流膿,不可手?jǐn)D。如敷藥后病患瘡覺住疼減熱即愈。如生肌則腐肉自落,腐而不落者剪割亦可。最不宜用針,發(fā)背不宜貼膏藥。凡醫(yī)瘡,屏去別醫(yī),止飲別藥方可治,忌氣怒、房事、勞復(fù)并孝服、體氣、飲酒之人,飲食忌酒并羊雞魚肉、瓜茄姜辣之物。若因氣怒反復(fù)發(fā)腫者,根據(jù)前治之。如治對口并腦疽,不必洗去舊藥,逐次添藥,恐動瘡口惹風(fēng)也。
援生膏治諸般惡瘡及瘰 鼠瘡才起者,點破即愈。
血竭(一錢) 蟾酥(三錢) 麝香(五分) 雄黃(五錢) 輕粉(三錢) 乳香(一錢) 沒藥(一錢)上用蕎麥秸灰或真炭灰一斗三升,淋灰湯八九碗,用栗柴或桑柴,文武火煎作三碗,取一碗收留,將二碗盛于好瓷器內(nèi)候溫。將前七味藥研為極細(xì)末入灰湯內(nèi),用鐵瓢或桑柳枝右攪,又用好細(xì)鍛石一升入藥灰湯攪勻,取出候冷過宿,盛于小白瓷罐內(nèi)。凡遇諸惡瘡,點在當(dāng)頭,一日二次,次日又一次,瘡頭食破約五分,血水出為妙。恐日久藥干,將前收留灰湯追毒烏金散治瘡口惡肉,毒潰膿血。
巴豆(五錢) 寒食面(一兩) 好細(xì)墨(一錠)上為細(xì)末,用水和面作餅子,將巴豆包定,休教透氣,文武火燒成深黑色為細(xì)末,量瘡貼之。用膽汁就和成錠子,新水磨用,掃五七次妙。
解毒丸治諸邪熱,癰疽腫毒瘡癤,筋脈拘攣,寢汗切牙驚悸。一切熱毒,并宜治之。
大黃 牽牛 滑石(俱一兩) 黃連 梔子 黃芩(以上俱五錢)上為細(xì)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送下,虛減服之。
烏龍骨(一名烏金散)治一切腫毒癰疽收赤暈。
木鱉子(去殼) 半夏(各二兩) 小粉(四兩) 草烏(半兩)上于鐵銚內(nèi),慢火炒令轉(zhuǎn)焦,為細(xì)末,出火毒,再研。以水調(diào)稀稠得所,敷瘡四圍,中留頂出毒瓦斯,或用醋調(diào)亦得。
透膿散治諸癰瘡及貼骨癰不破者,不用針刀,一服,不移時自透,屢用有驗。
蛾口繭(用出了蛾兒繭子)上將繭兒燒作灰,用酒調(diào)服即透。切不可用二三個繭兒燒服,若服一個只一個瘡口,若二三個則瘡口多,慎勿輕忽。
通門散治一切癰疽癤,無頭腫痛宣愈。
大黃(二兩) 牡蠣(五錢炒) 山梔子(三錢) 地龍(三錢,去土) 甘草(五錢炒)上為細(xì)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以利為度。
乳香拔毒散治一切瘡腫癰疽,消毒。
黃柏(二兩,去皮) 黃芩(二兩,去腐) 地骨皮(二兩) 乳香(二錢,另研) 沒藥(二上為細(xì)末,用井花涼水調(diào)作膏子,攤紙上貼腫處,效。
立效散治發(fā)背及諸癰癤及瘰 有效,或婦人乳癰,與前方間服神效。
紫色皂角刺(半斤,不用枯者,細(xì)銼耐久炒赤) 生粉草(二兩) 乳香(另研半兩) 沒藥(另研,一兩) 栝蔞(五個,去皮取肉仁,搗碎炒黃,干不炒)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溫?zé)o灰好酒調(diào)下,無時候。
生肌散斂瘡口。
木香 檳榔 黃連(洗去須)上等分,凈器中研,羅為細(xì)末,時以敷瘡。若瘡潰爛,敷了更以常用膏藥或云母膏貼之,聽膿水自出。若用此藥敷后,瘡口未斂,白芨末、輕粉各少許和勻敷,即得速效。
黃 六乙湯常服此藥,終身可免癰疽之疾,仍大治渴疾,補虛損。
綿黃 (去叉蘆凈者六兩,一半生焙細(xì)銼,一半用鹽水濕潤,乘飯上蒸三次焙干銼細(xì))粉草(一兩,一半生細(xì)銼,一半炙黃銼細(xì)。)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早晨日午以白湯點當(dāng)湯水服,若飲時初杯酒調(diào)服尤妙。一方用生黃六兩、甘草一兩, 咀,水煎常服亦可。古人以黃 號羊肉者此也。
宣毒散初發(fā)或灸后用敷貼,消腫收赤暈圍聚。
露蜂房(三兩,炒焦) 南星 赤小豆(各一兩) 小米(一合) 生草烏(一分) 生白礬(上為細(xì)末,用淡醋調(diào)涂四畔,干即再上。
灸法癰疽初發(fā)小點,一二日間急以大蒜頭橫切如錢,貼其中心,頓小艾柱灸之五壯。而上若形狀稍大,以黃稈紙蘸酒全貼,認(rèn)先干處為筋腳,于先干處灸之,或兩處先干皆灸,但五七壯而止。又法:屈指從四圍尋按過,痛處是根,就此重按深入,自覺輕快,即此灸之。更于別處灸,若或大腫,即搗蒜為餅焙干,蘸法醋灸熱,更換頻罨。或以熨斗火于蒜餅上熨之,更換熱餅頻熨,如覺患處走散,即以綿帛覆蓋,勿令氣泄,俟少間敷藥。凡癰疽展大如龜之形,且看頭向上下,先灸其前二腳,次灸其尾或紅筋。走緊而長,從盡處灸之,須留頭并后二腳勿灸。若盡灸之,不惟火氣壅聚,彼毒無所走散,又攻入里也。或辨認(rèn)不明,以白芷(三分)、漢椒、桑白皮(各一分),連根蔥白(十片),上取新水煎湯,入酸醋半盞淋洗,少頃,其筋自現(xiàn),可以辨驗頭尾。
拔毒散癰疽腫結(jié)通用,能散能潰。
南星(上等大白者,一兩) 草烏頭 白芷(各半兩) 木鱉子仁(一個,研)上為細(xì)末,分兩次,法醋入蜜調(diào)敷,紗貼之。
蠲毒散治癰疽腫毒,未結(jié)則散,已結(jié)則潰,去風(fēng)排膿。
大南星(一兩) 貝母(三分) 白芷 赤小豆 直僵蠶(焙,各半兩) 雄黃(二錢)上為細(xì)末,初用醋調(diào)敷,后用蜜水調(diào)敷。
退毒散癰腫通用。
木鱉子(去油) 大南星 半夏(生) 赤小豆 白芷 草烏(連皮尖,等分)上為細(xì)末,硬則法醋調(diào)敷,熱 則蜜水調(diào)敷。
神功妙貼散涂敷癰疽暈內(nèi),使膿血化為水出,收暈斂毒。
大南星(圓白者) 蓖麻子仁(各四錢) 五倍子(淡紅者) 半夏(生) 白芷(梢片) 姜黃貝母 白芨(各三錢) 沒藥 乳香(各二錢) 花蕊石散(二貼)上為細(xì)末,夾和井水入蜜調(diào)敷,瘡色黯晦姜汁調(diào)敷,從暈邊抹,收入里,留中間如錢大貼膏藥。若瘡開大,全用紗攤藥,以舊茶籠內(nèi)白竹葉尾剪兩片如瘡勢,先貼藥上,然后貼瘡。久年蓬仰上竹葉亦得。竹葉出水藉藥以行之。凡敷藥須是細(xì)末則不痛。
萬病解毒丸治癰疽發(fā)背、魚臍毒瘡、藥毒、草毒、桃生毒、蛇毒、蟲毒、瘵蟲、諸惡病。
文蛤(即五倍子,兩半) 山慈菇(即金燈花根,一兩,洗焙) 紅牙大戟(七錢) 全蝎(五錢) 大山豆根 續(xù)隨子(取仁去油取霜,各半兩) 麝香(一錢) 朱砂 雄黃(各二錢)上件先以前五味入木臼搗,羅為細(xì)末。次研后四味,夾和,糯米糊丸,分作三十五丸。
端午七夕,重陽,臘日凈室修合。每服一丸,生姜蜜水磨下,井水浸研,敷患處。解毒收瘡,救病神妙。朱砂雄黃,乃瘍醫(yī)五毒攻瘍中物也。
加味八味丸降心火,生腎水,治諸渴疾癰疽,未發(fā)前、已瘥后,渴證通用。
好熟地黃(焙,二兩) 山藥(銼,微炒) 山茱萸(蒸取肉,焙,各一兩 辣桂去粗皮,半兩) 澤瀉(截作塊,酒蘸,瓷器盛甑內(nèi)蒸五次,銼焙) 牡丹皮(焙) 白茯苓(各八錢)五味子(慢火焙,另研,一兩半)上為細(xì)末,煉蜜候冷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下。
特異萬靈散治癰疽發(fā)背腫毒等患神妙。
軟石膏(燒通紅,碗覆在泥地上一宿) 大白南星 赤小豆 草烏(連皮尖,各半兩) 乳香(另研二錢)上為細(xì)末,蜜水調(diào)膏,從外抹收入,留最高處如錢勿敷。如已破,切忌藥入瘡口,恐痛。斂毒排膿不致潰爛,屢效。
神仙太乙膏治八發(fā)癰疽,及一切惡瘡軟癤,不問年月深淺,已未成膿,并宜治之。蛇虎傷,蜈螫,犬咬傷,燙火,刀斧所傷,皆可內(nèi)服外貼。如發(fā)背,先以溫水洗瘡凈,軟帛拭干,卻用緋帛攤膏藥貼瘡,即用冷水下。血氣不通,溫酒送下。赤白帶下,當(dāng)歸酒下。咳嗽及喉閉,纏喉風(fēng),并用新綿裹膏藥,置口中含化。一切風(fēng)赤眼,用膏捏作小餅貼太陽穴,后服,以山梔子湯送下。打撲傷損外貼,內(nèi)服,橘皮湯下。腰膝痛者,患處貼,內(nèi)服鹽湯送下。唾血者,桑白皮湯下。諸 ,先以鹽湯洗凈。諸瘡,并量大小,以紙攤貼。每服一丸如櫻桃大,蛤粉為衣。其膏可收十年不壞,愈久愈烈。一方久遠瘰 同上, 瘡鹽湯洗貼,酒下一丸。婦人血脈不通,甘草湯下。一切瘡癤并腫痛瘡及疥癩,別煉油少許,和膏涂之。
玄參 白芷 當(dāng)歸 赤芍藥 肉桂(去粗皮) 大黃 生地黃(各一兩)上銼碎,用麻油二斤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火熬黑色,濾去渣,入黃丹一斤,青柳枝不住手?jǐn)嚕虻嗡谐芍椴徽呈譃槎龋瑑A入瓷器中,以磚蓋口,掘窖子埋陰樹下,以土覆三日出火毒。欲服,丸如雞頭子大。
消毒膏治五發(fā)惡瘡,消腫散毒。
黃 當(dāng)歸 川芎 杏仁 白芷 白蘞 零陵香 槐白皮 柳枝(嫩者) 木鱉子仁 甘松(各半兩) 乳香 沒藥(各三錢) 麝香 朱紅 朱砂(各半錢) 黃丹(炒紫色) 黃蠟(各半斤) 芝麻油(一斤) 輕粉(一錢)上將藥銼碎,油浸七日,木炭火上煎杏仁焦色,濾去渣,下黃蠟,候熔開出火,下黃丹急攪百十轉(zhuǎn),下乳沒麝等六味,不住手?jǐn)囍聊善鲀?nèi)收貯,白光絹攤貼之。
神異膏治發(fā)背癰疽,諸般惡毒瘡癤,其效如神。治疽疾,先以麥飯石膏涂敷,俟其瘡根腳漸收止于徑寸大,卻用神異膏貼之收口。此藥隨其人病深淺取效。合時不可與婦人、雞犬貓、厭玄參(半兩) 綿黃 (三分) 杏仁(去皮尖,切一兩) 全蛇蛻(鹽水洗,焙半兩) 男子亂發(fā)(洗凈,焙干,半兩) 露蜂房(凈銼一兩,用有蜂兒者為炒) 黃丹(飛羅細(xì),五兩)上用真麻油一斤,同發(fā)入銀銚中文武火熬,候發(fā)焦熔盡,以杏仁投入。候變黑色,用好綿濾去渣,再將所熬清油入銚內(nèi),然后入玄參黃 ,慢火熬一二時取出,銚子安冷爐上半時久。火力稍息,旋入露蜂房、蛇蛻二味,將柳枝急攪,卻移銚于火上不住手?jǐn)嚕鸢局磷宵S色,用綿濾過。復(fù)入清油在銚內(nèi),乘冷投黃丹急攪片時。又移銚于火上,以文武慢火熬,不住手柳枝攪千余轉(zhuǎn),候藥油變黑色,滴于水中凝結(jié)成珠則是膏成就。若珠子稀,再熬少時,必候其得所,然后瓷器內(nèi)收封待用。或恐偶然熬火太過,稍硬難于用,卻少將蠟熬麻油在內(nèi),以瓷器盛封蓋,于甑上蒸,乘熱攪調(diào)收用。膏藥熬成了,須連所盛瓷器置凈水中,出火毒一周夜,歇三日方可用。日換兩次,夜換一次。熬此膏藥極難于火候,須耐煩看火緊慢,火猛則藥中火發(fā),不特失藥性,又傷人面目,救助不及,千萬謹(jǐn)戒。膏藥方甚多,不下數(shù)十,治疽之時神效無出于此方。千金不換,杖瘡尤妙。
萬金膏治癰疽發(fā)背,諸般瘡癤,從高墜墮,打撲傷損,腳膝生瘡,遠年 瘡,五般痔 ,一切惡瘡。又云專治發(fā)背,神妙不可具言。若初覺或做瘡,用牛皮膠熬令稀稠得所,如藥化攤在毛頭紙上,于初覺處,或有做瘡處貼。次用軟布帕子二條,于釅米醋內(nèi)煮令熱,漉出互相于膠紙上,乘熱蒸熨。不可令布帕冷,布帕二條不可都齊漉出,常留一條在醋內(nèi)煮,候蒸熨得一條冷卻,于醋內(nèi)取熱布蒸,冷布卻入醋內(nèi)煮,庶幾常得熱布替換熨蒸,即易見效。若瘡癢,乃是藥攻其病,須忍癢,不止蒸熨。直候膿出將盡,即濃煎貫眾湯候溫,洗去膠紙。次日根據(jù)前更洗。若尚有膿,又如前法蒸熨,雖連數(shù)日蒸熨不妨,但要瘡中膿凈瘡干為度。然后用生肌紅玉散摻在瘡上,即以萬金膏貼。每日一上或兩上,每用再蒸熨并如前先鋪膠紙于瘡上熨了,亦如前用貫眾湯洗去膠紙。
龍骨 鱉甲 苦參 烏賊魚骨 黃柏 草烏 黃連 豬牙皂角 黃芩 白芨 白蘞 木鱉子 當(dāng)歸 白芷 川芎 濃樸(去粗皮各一兩) 槐枝 柳枝(各四寸長二十一條) 沒藥(另研) 乳香(另研,各半兩) 黃丹(水飛凈炒過一斤八兩) 清麻油(四斤,入前藥煎紫赤色去渣,稱凈油三斤)上除乳、沒、丹外,余藥入油內(nèi)慢火煎,候白芷焦色,去渣,入黃丹一半,不住手?jǐn)嚵钗⒑谏朦S丹仍攪,待滴入水中成珠不粘手為度,攪溫下乳沒末亦攪勻,瓷器盛。用時量瘡大小,攤紙貼之。治諸惡瘡,加自然銅、肉桂各一分。一方無當(dāng)歸。
白龍膏治頭面五發(fā)惡瘡及燒湯凍破潰爛,止痛生肌,清血脈,消毒散腫,通氣脈如神至,可無輕粉(五錢,另研) 白薇 白芷 白蘞 黃 商陸根 柳白皮 桑白皮(以上各一兩)乳香(二兩,另研) 定粉(另研) 黃蠟(以上各五兩) 杏子油(一斤,如無用芝麻油)上七味銼,油內(nèi)揉浸一日,于木炭火上煎令白芷黃色,濾去渣,于油中下黃蠟乳香,候溶開出火再濾,候微冷下輕粉、定粉,急攪至冷,瓷合內(nèi)收貯。每用緋絹上攤用之。
磨風(fēng)膏治頭面五發(fā),瘡腫疥癬等疾,及燙火破傷麻風(fēng),止痛滅瘢痕。
白附子 白芍藥 白茯苓 零陵香 白芨 白蘞 白芷 白檀 藿香 升麻 細(xì)辛 黃甘草 杏仁(去皮尖,以上各一兩) 腦子 栝蔞根(一兩) 大栝蔞(二兩,去皮) 黃蠟芝麻油(一斤)上先藥十四味銼,油內(nèi)浸百日,于臘日慢木炭火上銀石器內(nèi)煎至白芷微黃色,離火入栝蔞二味箸內(nèi)煮百沸,重綿濾去渣。再慢火上煉,油香,下削凈黃蠟,熔開為度,傾在瓷器內(nèi)收貯。上摻腦子密封。旋用磨風(fēng)涂之。
金絲萬應(yīng)膏治顛撲傷損,手足肩背并寒濕香港腳,疼痛不可忍,小兒脾疳瀉痢,咳嗽不肯服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