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 外科集驗方
- 趙宜真
- 4940字
- 2015-12-26 19:06:24
內疏黃連湯治瘡皮色腫硬,發熱而嘔,大便閉,脈洪實者。
黃連 當歸 芍藥 檳榔 木香 黃芩 梔子 薄荷 桔梗 甘草(各一錢) 連翹 大黃(各二錢)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煎至一盅,食遠服。
托里散治一切惡瘡發背疔疽便毒始發,脈洪弦實數,腫甚欲作膿者。
大黃(三錢) 當歸(二錢) 栝蔞根 皂角刺 牡蠣 樸硝 連翹(各一錢半) 金銀花赤芍藥 黃芩(各一錢)上作一服,水酒各一盅,煎至一盅,食遠服。
乳香止痛散治一切瘡腫疼痛不止。
乳香 沒藥(各一錢) 丁香(五分) 粟殼 白芷 陳皮 甘草(炙,各二錢)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
內補黃 湯治諸瘡腫發背已破后虛弱無力,體倦懶言語,食無味,少睡脈澀,自汗口干并宜服之。
黃 人參 茯苓 麥門冬 川芎 當歸 白芍藥 熟地黃 官桂 遠志 甘草(炙,各一錢)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紅棗一枚,煎一盅,食遠服。
加味當歸飲子治諸瘡瘍,諸痛癢瘡皆屬心火,火郁則發之。
當歸 生地黃 升麻(各五錢) 防風(二錢半) 荊芥穗 何首烏(各二錢) 柴胡 白芍藥川芎 羌活 黃 (各三錢) 紅花 蘇木 甘草(各一錢)上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生姜三片,煎至八分,食遠服。沐浴取微汗效速。使血氣通和,服應效。
托里溫中湯治瘡為寒變而內陷者,膿出清解,皮膚涼,心下痞滿,腸鳴切痛,大便微溏,食則嘔,氣短促,吃逆不絕,不得安臥,時有昏憒。
丁香 沉香 茴香 益智仁 陳皮(各一錢) 木香(一錢半) 羌活 干姜(炮,各三錢)甘草(炙,二錢) 黑附子(炮去皮臍,四錢)《內經》曰:寒淫于內,治以辛熱,佐以苦溫。以附子干姜大辛熱,溫中外發陽氣,自里之表以為君。羌活苦辛,溫透關節,炙甘草甘溫,補脾胃,行經絡,通血脈。胃寒則嘔吐呃逆,不下食,益智仁、丁香、沉香大辛熱以散寒為佐。瘡氣內攻,氣聚而為滿,木香、茴香、陳皮苦辛溫,治痞散滿為使也。
上 咀作一服,水三盞,生姜五片,煎至一盅,去渣,不拘時溫服。忌一切冷物。
生地黃散治發癰腫熱毒疼痛,心神煩悶。
生地黃(二兩) 川大黃(銼碎炒) 川升麻 地骨皮 當歸(銼微炒) 黃芩 木通 赤芍藥黃 玄參 甘草(生各一兩) 赤茯苓(一兩半)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盅,入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渣,不拘時溫服。
沉香散治癰膿潰已絕,肌肉內虛,尚有余熱。
沉香(銼) 柴胡(去苗) 黃 麥門冬(各一兩) 白術(三分即七錢半) 熟地黃(二兩)黃芩 栝蔞根 甘草(生,銼各半兩)上銼碎,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竹葉二七片,小麥五十粒,煎至六分,去渣,不拘時豬蹄湯治一切癰疽腫毒,消毒瓦斯,去惡肉,凡瘡有口,便須用此湯洗。
香白芷(不見火) 黃芩(去心) 赤芍藥 露蜂房(有蜂見者) 當歸(去蘆) 羌活 生甘草(各等分)上為粗末,看疽大小用藥,如疽大加料用。先將 豬前蹄二只一斤,只用白水三升煮軟,將汁分作二次,澄去面上油花,盡下面渣肉,每次用藥一兩投于汁中,再用文武火煎十數沸去渣。以古帛蘸藥湯,溫溫徐薄揩瘡上,死肉惡血隨洗而下凈,洗訖,以帛挹干。仍避風,忌人口氣吹之,有狐臭人并月經見行婦人,貓犬并不許入病患房。洗瘡切勿以手觸著。洗疽之方所傳甚多,唯此方極效,其用露蜂房有理,蓋以毒驅毒也。
麥門冬湯治癰疽潰后膿水不絕。
麥門冬(去心) 黃 (銼) 五味子(炒) 白茯苓(去黑皮) 人參(去蘆) 官桂(去粗皮)當歸(切焙) 遠志(去心) 芎 (各一兩) 甘草(炙三分)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姜半分掰碎,大棗二枚掰破,同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溫服。
四虎散治發疽腫硬,濃如牛皮,按之痛。
天南星 草烏頭 半夏(生用) 野狼毒(各等分)上為細末,醋蜜調敷,留頭出氣。
內托散治諸腫毒惡瘡,一服立愈。
大黃 牡蠣(各半兩) 栝蔞(二個,山梔子亦可) 甘草(三錢)上銼碎,每服三錢,水一大碗,煎七分,去渣溫服。
鐵井欄治無名腫毒或背疽,治法,腫處圍定,名鐵井欄。
芙蓉葉(重陽前收) 蒼耳(端午前收,燒灰存性)上為末,以蜜水調敷之。
化毒丹治百種惡瘡毒腫,初覺一二日,咳逆煩悶,或咽喉閉塞,發熱惡寒。
沒藥(同乳香另研) 乳香(以上各五錢) 草烏(醋浸泡制) 浮石(各一兩燒赤,醋淬七次研余醋另放) 巴豆(四十九個,生用,另研)上五味為細末,用浮石、烏頭涂醋打面糊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五七丸,食后冷酒送下。忌熱飲,取快利三二行,或吐出惡物為效。
五利大黃湯治人年四十以前,氣血盛多,若患瘡疽,大小便秘者。
大黃 黃芩(去腐) 升麻(以上各二兩) 芒硝 梔子(以上一兩二錢)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五七沸,去渣,空心稍熱服。
竹葉黃 湯治諸癰疽發背煩渴,及一切惡瘡發大渴者。
淡竹葉(一兩) 黃 當歸 川芎 甘草 黃芩(去心) 芍藥 人參 麥門冬(去心)半夏(湯洗) 石膏(以上各三兩) 生地黃(八兩)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竹葉五片,生姜五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五香湯治諸瘡毒瓦斯入腹,托里。
丁香 木香 沉香 乳香(以上各一兩) 麝香(三錢,嘔者去麝香加藿香) 人參(渴加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渣,空心稍熱服?!犊備洝?、《圣惠》、《千金》、《外臺》治諸瘡腫方中,皆載此方。大同小異,大抵專治毒瓦斯入腹,煩悶氣不通者,其余熱渴昏昧,口燥咽干,大便硬小便澀者,未可與服。
止痛當歸湯治腦疽發背,穿潰疼痛。
當歸 黃 人參 官桂 芍藥 甘草(炙) 生地黃(以上各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日進三服。
金銀花散治發背惡瘡,托里止痛排膿。
金銀花(四兩,無花用苗葉嫩莖代之) 甘草(一兩)上為粗末,分為三服,酒水各一盞,同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無時。
追毒散治一切惡瘡膿水不快者。
五靈脂 川烏頭(炮) 白干姜(炮,各一兩) 全蝎(五錢)上為細末,用少許摻瘡口中,深者紙捻蘸藥 入瘡口內,以膏貼之?;蛩麸?,令浸透搦去水,和藥令勻,捻作錠子,每月 入瘡口中,亦名追毒錠子。
水澄膏治熱毒腫痛大效。
大黃 黃柏 郁金 天南星 白芨 樸硝 黃蜀葵花(以上各一兩)上為細末,每用新水一盞半,藥末二錢,攪調勻候澄底者,去浮水,以紙花上攤于腫處貼之,如急燥津唾潤之。此藥治熱毒赤腫神效,如皮膚白色者勿用之。
拔毒散治熱毒丹腫,游走不定。
寒水石(生用) 石膏(生用,各四兩) 黃柏 甘草(以上各一兩)上為細末,每用新水調掃之,或油調涂之,或紙花上攤貼亦妙,涼水潤之。
碧霞錠子治惡瘡透,不覺疼痛。
銅綠(一兩) 砂(二錢) 蟾酥(一錢)上為細末,軟米飯一處擦勻,捻作錠子粳米樣,每用針刺之不覺痛者,但有血出, 一錠子在內,以膏貼之,或作散以紙捻蘸 之亦可。臨證看如何宜合用度。
寸金丹二名返魂丹,三名再生丸,四名追命丹,五名延壽丸,六名來蘇丸,七名知命丸,八名得道丸,非人勿示此方。若有人患瘡身未爛者,與三丸服之,咽下便活。如口噤,但斡開牙關,研化三丸,灌下喉中立生。此方治發背腦疽,癰腫遍身,附骨腫痛先覺,時飲水,口中煩渴,發熱,四肢沉重,體壯熱。
麝香(一分) 南乳香 烏金石 輕粉 雄黃 狗寶 沒藥(以上各一錢) 蟾酥(二錢)粉霜 黃蠟(以上各三錢) 砂(五錢) 鯉魚膽(干用) 狗膽(以上各一個,干用) 金頭蜈蚣(七條全者,酥炙黃色) 頭首男孩兒乳(一合)上件為細末,除黃蠟、乳汁二味,熬成膏子,同和丸如綠豆大,小兒丸如芥子大。每服一丸,病重者加三丸。白丁香七個研爛,新汲水調送下。用衣服蓋之睡,勿令透風。汗出為度,大段疼痛。如無頭瘡腫,不過三服立效,服藥后吃白粥瓜齏就睡大妙。
定痛托里散治一切瘡腫疼痛不可忍,如年少氣實,先用疏利,后服此藥粟殼(去筋膜炒,二錢) 川芎 當歸 白芍藥 乳香 沒藥(以上各一錢半) 官桂(一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
榮衛返魂湯又名通順散,又名何首烏散。
何首烏(不犯鐵) 當歸 木通(去皮) 赤芍藥(炒) 白芷(不見火) 茴香(炒) 土烏藥(炒) 枳殼(麩炒) 甘草上 咀,各等分,每服五錢,水一盞,酒一盞,煎至八分,隨病上下服之,若流注加獨柞木飲子治發背癰疽,已成未成并宜服之。
干柞木葉(四兩) 干荷葉心蒂 萱草根 甘草節 地榆(各一兩)上為散,每服半兩,水二碗,煎至一碗,分作二服,早晚各進一服。再合渣煎,有膿者自干,成膿者自消,忌一切毒食之物。
復煎散治癰疽發背。
黃柏 黃芩 黃連 知母 生地黃(各一錢) 酒洗 防己 山梔 羌活 黃 麥門冬甘草(炙) 獨活 人參(各半錢) 當歸尾(二錢) 陳皮 防風梢 甘草梢(生) 蘇木 當歸身五味子 豬苓 本 連翹 桔梗(各一錢半)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隨證上下食前后服。
內消散治癰疽發背諸瘡癤結硬,疼痛不止。
人參 當歸 黃 川升麻 沉香 黃芩 防己 防風 瞿麥 白蘞 甘草(各一兩)赤小豆(十合,炒熟)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溫酒調服。
瞿麥散治癰疽發背,排膿止痛,利小便。
桂心 赤芍藥 當歸 黃 芎 瞿麥 白蘞 麥門冬(各等分) 赤小豆(一合,酒浸,炒干)上 咀,每服四錢,酒煎溫服。如諸癰已潰未潰,瘡中膿血不絕,痛不可忍者,加細辛、白芷、白蘞、薏苡仁。
內托千金散專治癰疽發背,乳疽乳癰,諸惡瘡癤,未成者自散,已成者即潰。
人參 當歸 黃 白芍藥 川芎 防風 官桂 桔梗 白芷 甘草 栝蔞 金銀花(痛甚者加當歸 乳香 沒藥 芍藥上 咀,每服七八錢,水二盅,煎至七分,入好酒半盞,去渣溫服。日進二三服,服后瘡口有黑血出及有汗出者,此藥之功效也。
牛膠飲截癰疽惡瘡發險處服之,使毒瓦斯不攻于內,不傳惡證。
牛皮膠(通明好者凈洗干,稱四兩為準)上用酒一碗,入膠內重湯煮,令膠溶透攪勻傾出,更浸酒,隨意飲盡。若能飲者,以醉為度,不能飲者,亦用酒煎,卻浸以白湯,飲盡為佳,此法活人甚多。(浸音侵)國老膏治一切癰疽諸發,預期服之,能消腫逐毒,使毒瓦斯不內攻,功效不可具述。
大橫紋粉甘草(二斤)上捶令碎,河水浸一宿,揉令漿汁濃,去盡筋渣,再用密絹濾過,銀石器內慢火熬成膏,以瓷罐收之。每服一二匙。無灰酒侵入或白湯亦可,不拘時服。曾服燥藥丹劑亦解之,或微利無妨。
遠志酒治一切癰疽、發背、癤毒惡候侵大,有死血陰毒在中則不痛,傳之則痛。有憂怒等氣積而內攻,則痛不可忍,傳之即不痛?;驘崽N在內,熱逼人,手不可近,傳之即清涼?;驓馓撗?,潰而不斂,傳之即斂。此本韓大夫宅用以救人,極驗。若七情內郁,不問虛實寒熱,治之必愈。
遠志(不以多少,浸洗去土,捶去心)上為細末,酒一盞,調藥末三錢,遲頃,澄清飲之,以渣敷病處。
忍冬酒方治癰疽發背,初發時盒飯服此。不問疽發何處,發眉發頤,或頭或頂,或背或腰,或脅或婦人乳癰,或在手足,服之皆有奇效。如或于鄉落之間,僻陋之所,城市藥肆又遠,或居貧乏之中,無得藥材,但虔心服此,亦能取效。仍兼以麥飯石膏及神異膏涂敷,其效甚奇忍冬藤生取一把,以葉入沙盆內爛研,入瓶子酒少許,生瓶酒尤佳,調和稀稠得所涂敷四圍,中心大,留一口泄其毒瓦斯,仍用。
忍冬藤(五兩用木捶微微捶損,不可碎。) 甘草節(一兩,銼碎)上二味入沙瓶內,以水二碗,用文武火慢慢煎至一碗,入無灰好酒一大碗,再煎十數沸去渣,分為三次溫服,一日一夜連進吃盡。如病勢重,一日一夜要二劑,服至大小腸通利,則藥力到。沈內翰云,如無生者只用干者,終不及生者力大而效速。
此藤凌冬不凋,故名忍冬草,其藤左繞附樹延蔓,或在園圃墻籬之上,藤方而紫,葉似薜荔而青,故又名左纏藤。二月開花,五出微香,蒂帶紅色,花初開則色白,經一二日則色黃,故又名之金銀花,又名鷺鷥藤,又名金釵股,又名老翁須,在處有之。而《本草》中不言善治癰疽發背,而近代名人用之療癰疽發背,往往奇效,其功尤勝于紅內消。
神仙截法治癰疽發背一切惡瘡等,預服此,毒瓦斯不內攻,可保無虞。
真麻油(一斤,銀器內煎數十沸,傾出候冷。)上用無灰酒二碗,浸油內約五大盞許,重湯溫稍熱,通口急服,一日盡之為妙。感疾數日者,亦宜急服之佳。
此法傳授之于吳安世云,吾家三世用之無不驗。又聞獵者云,凡誤中藥箭,急飲麻油則藥毒不行,后果于西山親見人被虎箭穿股者,號叫不忍聞,急以麻油灌之,良久遂定。又聞鄭學諭德甫云,渠尊人曾用之有驗,故備錄之。
內托黃 丸治因用針砭傷其經絡,白膿赤汁,逗流不止。
生黃 (去蘆,焙炒,八兩) 當歸(洗,焙,三兩) 肉桂(去粗皮,不見火) 木香 沉香乳香(另研,各一兩,諸香并不見火)上為細末,用綠豆粉四兩,生姜自然汁煮糊,丸如梧桐子大,無時候溫熱水吞下四五梔子黃芩湯治發背癰潰后因飲食有傷,調攝不到,發熱不住,用以退熱。
漏蘆 連翹 山梔子仁 黃芩(去心) 防風 石葦(如無有取桑白皮代) 生甘草 生犀角屑 人參 苦參(各去蘆) 茯苓(去皮,各二錢半) 生黃 (一兩,去叉蘆)上為粗末,每服四大錢,水一盅,煎至六分,去渣溫服。
忍冬丸療渴疾既愈之后,須預防發癰疽,大宜服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