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煨熟,去面) 木香(三四分)水煎服。一方有炙干姜四分。
參麥飲 (見本卷暈厥門。) 補中益氣湯 (見上卷諸痛門。)
痢滯論
凡雜證之痢,皆由暑濕之積邪,或挾食積所致。傷于氣分則痢白,傷于血分則痢赤,氣血俱傷赤白兼下。
至產后患此則有不同,治法亦有異,蓋多由中氣虛而停積也。如產后七日內外,患赤白痢疾、后重頻并最為難治。欲調氣行血而推蕩痢邪,猶慮產后之元氣方虛;欲滋榮益氣而大補產虛,又恐反助痢初之邪盛。其行不損元,補不助邪,惟生化湯去干姜,加以木香、茯苓,名香苓生化湯為善,以其能消惡露,兼行痢滯也。如痢在七日之外,可酌加芍、連、蓮、樸等藥。如傷面食、谷食瀉痢,先服生化湯加炒神曲。
塊痛止,服六君子加麥芽一撮,或炒神曲一錢。如傷肉食瀉痢,先服生化湯加山楂、砂仁。塊痛止,服六君子湯加山楂四五枚,砂仁四分,炒神曲一錢。如半月外患赤痢后重,歸芍連殼飲。如脾氣虛弱瀉痢,四肢浮腫,宜六君子湯加木香、肉果面煨,合五皮散。如瀉痢黃色,乃脾土正氣虛耳,宜補中益氣湯加木香四分,肉果一枚,煨。如胃氣虛弱瀉痢,完谷不化,當溫助胃氣,及產后瀉痢日久后重者,并宜服加味六君子湯。
大凡產后赤痢去血多,姜、砂、木香之類不可多用,熱則血愈行。倘血痢日久不止者,血虛也,宜四物湯加荊芥、人參,或用人參五錢,香連丸一錢,同為末下。凡諸證兼嘔吐,皆宜加藿香五分。痰,加制半夏八分。兼小便短澀,引加燈心三十寸。且燈心利水而不傷陰,況產后津液已虧,兼之瀉痢傷陰復傷津液,小便理宜短少,故止用燈心足矣,不可用利水傷陰之藥也。如胎前下痢,產后不止,伏龍肝湯丸治之。又有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治產后痢不止。馮氏云:產后腹痛瀉痢,若非外因所傷,乃屬腎氣虧損,陽虛不能生土,陰虛不能閉藏耳,必用四神、八味補腎。倘誤投分利導水之劑,是益其虛。但瀉痢之證,非脾即腎。如病在腎,所謂補脾不如補腎。如病在脾,自又補腎不如補脾也。圓機活法,在臨證定之耳。
香苓生化湯 治產后七日內患赤白痢。
川芎(二錢) 當歸(五錢) 炙草(五分) 桃仁(十粒,去皮尖) 茯苓(一錢) 陳皮(四分) 木香(一分)水煎服。如紅痢腹痛,加砂仁三分。七日外,可加白芍、黃連、炒蓮肉、制濃樸各五分。
歸芍連殼飲 治產后半月外,患赤痢后重。
川芎(一錢五分) 當歸(三錢) 白芍(酒炒) 茯苓(各一錢) 黃連(六分,姜汁炒)枳殼(五分,麩炒) 甘草(四分) 木香(三分)水煎服。
五皮散 治產后風濕傷脾,氣血凝滯,以致面目虛浮,四肢腫脹氣喘。
陳皮 桑皮 姜皮 茯苓皮 大腹皮(黑豆水制凈。各一錢)水煎服。
香連丸 治下痢赤白,膿血相雜,里急后重。
黃連(二十兩,吳萸十兩,同炒,去吳萸) 木香(四兩八錢,不見火)醋糊丸,米飲下。一方等分,蜜丸。一方加甘草八兩,黃連用蜜水炒,蒸曬九次,入木香為丸。
伏龍肝湯丸 治胎前下痢產后不止,及元氣大虛,瘀積小腹結痛,不勝攻擊者。
山楂肉(一兩,炮黑) 黑糖(二兩,熬枯)二味,一半為丸,一半為末,用伏龍肝二兩,煎湯代水。煎前末二錢,送前丸二錢,日三夜二服,一晝夜令盡。氣虛,加人參二三錢駕馭之。虛熱,加炮姜、肉桂、茯苓、炙甘草。兼感風寒,加蔥白、香豉。
膈氣不舒,磨沉香數匙,調服。
生化湯 (見本卷生化湯論后。) 六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 (俱見上卷諸痛門。) 加味六君子湯 (見本卷泄瀉門。) 四物湯 (見上卷安胎門。)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見上卷痢門。) 四神丸 (見上卷腹痛門。) 八味丸 (見上卷諸痛門,附六味地黃湯下。)
霍亂論
霍亂者,反復不寧而揮霍撩亂之謂也。邪干于上則吐,邪干于下則瀉,邪注中焦不能容受,或冷熱不調,邪正相搏則上吐下瀉。此邪字,雖有寒濕及水土氣令,或乍寒乍熱外邪之侵,然因于飲食停滯,或傷過飽,食不能化而致者,十之六七。常人尚多如此,而況產后血去氣損,脾胃愈虛,飲食易傷,風冷易乘,一旦不及運化,或稍失調理,則陰陽升降不順,清濁亂于腸胃。即有心腹絞痛,手足逆冷,吐瀉交作霍亂之證矣。如塊痛未除,宜服生化六和湯。塊痛已除,宜溫中散。無塊痛而手足厥冷者,宜附子散。密齋用加味理中湯治產后霍亂。若用于塊痛已除之后,亦可。
生化六和湯 治產后塊痛未除,氣血虛損,傷食感寒而霍亂吐瀉。
川芎(二錢) 當歸(四錢) 茯苓(一錢) 砂仁(六分) 干姜 陳皮 藿香 炙草(各四分)姜一片,水煎服。
溫中散 人參(隨宜) 白術(一錢五分,土炒) 當歸(二錢) 濃樸(八分,姜制) 干姜(四分) 茯苓(一錢) 草豆蔻(六分)姜一片,水煎服。
附子散 治產后無塊痛,霍亂吐瀉,手足厥冷。
人參 白術(土炒,各一錢) 當歸(二錢) 陳皮 丁香 干姜(各四分) 附子(五分,制)為末。用二錢,粥飲調下。
加味理中湯 人參(隨宜) 白術(一錢,土炒) 干姜 陳皮(各四分) 藿香 濃樸(姜制,各八分) 炙草(二分)生姜五片,水煎溫服。
氣逆嘔吐不食論
人之胃腑,為水谷之海,而水谷之精,化為血氣,榮潤臟腑。產后勞傷臟腑,寒邪易乘,入于腸胃,則氣逆嘔吐而不食也。初產,宜加減生化湯。七日外,宜溫胃丁香散。如咳嗽、嘔逆、怔忡、目眩,用石蓮散。
《秘書》云:產后胃氣不和,嘔吐不止,全不納谷,初產香砂生化湯。塊痛止,加味香砂生化湯。又云:當分二證,立三方。如七日內塊痛未除,當重塊,安胃行血湯佐以溫胃藥。如七日內曾服生化湯三四帖,血塊不痛,嘔不納谷,當服加減六和湯,又和中湯,此二方選用。如產后嘔止,或服三方而胃和嘔止痛止,但血氣不足食少,宜補中和胃湯。馮氏仿立齋治法云:飲食過多,六君子加楂、曲。兼勞役,補中湯。飲食停滯,人參養胃湯。脾胃氣虛,六君子。胃氣虛寒,加炮姜、煨木香。寒水侮土,益黃散。肝木侮土,六君子加升、柴。嘔吐泄瀉,手足俱冷,肚腹作痛,乃陽氣虛寒,急用附子理中湯。
此內有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而嘔吐,用八味丸一論,恐非救急之務,故摘出。密齋遵郭稽中治云:有敗血散于脾胃,脾受則不能運化津液而成腹脹,胃受則不能受水谷而生嘔逆。若以尋常治脹嘔之劑,則藥不對證,反增其病,用抵圣湯。若產后傷食,嘔吐脹滿,用六君子湯為主,加隨證藥治之。予謂馮氏偏于補氣,密齋用抵圣一論,泥于敗血,臨證者,似宜斟酌。一產婦朝吐痰,夜發熱,晝夜無寐,或用清痰降火,肌體日瘦,飲食日少,前證愈甚。蓋早間吐痰,脾氣虛也。夜間發熱,肝血虛也。晝夜無寐,脾血耗也。遂用六君子湯,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以次調理而痊。
加減生化湯 治產后嘔逆不食。
川芎(一錢) 當歸(四錢) 炮姜 砂仁(各四分) 炙草(五分)姜一片,水煎服。
溫胃丁香散 治產后七日外,患嘔逆不食。
人參(一錢) 當歸 白術(土炒。各二錢) 藿香 前胡 炮姜 丁香 陳皮 炙草(各四分)姜一片,水煎服。
石蓮散 治產后咳嗽,嘔逆,怔忡,目眩。
石蓮子(一兩五錢,去殼) 茯苓(一兩) 丁香(五錢)共為細末,米飲調送,每服三錢。
香砂生化湯 治產后塊痛未除,氣逆嘔吐。
當歸(四錢) 川芎(一錢) 制半夏(八分) 桃仁(十粒,去皮尖) 炙姜 藿香 砂仁(各四分) 陳皮(三分) 炙草(五分)生姜一片,水煎服。
加味香砂生化湯 治產后塊痛已除,嘔逆不止。
當歸(二錢) 川芎 白術(土炒。各一錢) 制夏(八分) 陳皮(三分) 前胡 砂仁 藿香炮姜(各四分) 炙草(五分)生姜一片,水煎服。
安胃行血湯 治產后七日內,塊痛未除,嘔吐不止,全不納谷。
人參 川芎(各一錢) 當歸(四錢,酒洗) 桃仁(十粒,去皮尖) 砂仁 藿香 炙草(各四分)生姜一片,水煎服。一方無桃仁。有汗,不可用姜。
加減六和湯 治產后七日內,曾服生化湯三四帖,今血塊不痛,但嘔不止,不納谷。
人參 川芎 茯苓(各一錢) 當歸(二錢) 山藥(一錢五分,炒) 藿香 陳皮(各三分)白豆蔻 炙草(各四分)姜一片,水煎服。嘔止,減豆蔻。一方有炮姜四分。
和中湯 人參 當歸 茯苓(各一錢) 白術(一錢五分,土炒) 扁豆(二錢) 丁香 藿香 陳皮(各三分) 炙草(四分)姜一片,水煎服。嘔吐止,去丁香。受寒,加吳萸一二分。
補中和胃湯 治產后嘔吐,服前三方而胃和、嘔止、塊痛止,但氣血不足食少者。
人參 白術(土炒) 當歸 扁豆(各二錢) 茯苓(一錢) 山藥(一錢五分) 炮姜 陳皮炙草(各四分)水煎服。
益黃散 治脾胃虛寒,水反來侮,以致嘔吐不食,或肚腹作痛,或大便不實,手足逆冷等證。
陳皮(一兩) 青皮 訶子肉(煨) 炙草(各五錢) 丁香(二錢)上為散,每服二三錢,水煎服?;蚝谔钦{服一錢。益黃不用補益中州,反用青橘二皮辟除陳氣,其旨最微。此方原為嬰兒久瀉連綿不已,乳食積滯于內,故需二皮專理肝脾宿蔭,即兼訶子以兜澀下脫,丁香以溫理中州,甘草以和脾氣,深得瀉中寓補之法,非洞達斯義,難與言至治也。
抵圣湯 治產后敗血積于脾胃,腹脹嘔逆。
人參 制夏 澤蘭 陳皮 赤芍(各二錢) 炙草(一錢)火焙生姜三片,水煎服。惡露過多者,去澤蘭、赤芍,倍加陳皮、生姜。予謂陳皮用二錢過,當用一錢足矣。
六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 人參養胃湯 (俱見上卷諸痛門。) 附子理中湯 (見上卷瘧門,附枳實理中湯下。)
呃逆論(即吃忒,又名咳逆)
凡病呃逆者,乃逆氣使然。蓋此氣從胃中出,上沖賁門吃忒而作聲也。有胃氣虛寒者;有中氣大虛,沖任之火直犯清道而上者;有飲水過多,水停而逆者;有大小便閉,下焦不通其氣上逆者;有胃絕者。至于產后呃逆,乃胃虛氣寒證也。有云呃噫者,胃氣所生,宜加味理中湯主之?!夺t通》云:產后氣血俱虛,風冷搏氣而逆上,乃胃氣虛寒之極,最為惡候,理中加丁香。古方以丁香、豆蔻、伏龍肝為末,用桃仁、吳萸煎湯調下一錢匙,如人行五里再服。未應,急投參、附,遲則不救。《尊生》治吃忒云:以可異事,或費滋索事,出其不意扣之,令其思維立止。又立羌附湯以治之。馮氏云:如中氣大虛,下焦陰火上沖而致呃逆者,當用桂、附、干姜之類。
加味理中湯 人參 白術(土炒。各一錢) 干柿蒂(二錢) 丁香 炮姜(各五分) 陳皮 炙草(各八分)水煎服。有熱,去丁香,加竹茹二錢。如虛羸太甚,飲食減少呃逆者,胃絕也,難治。
羌附湯 羌活 制附子 小茴香(各五分) 木香 生姜(各二分五厘) 食鹽(一捻)水煎,熱服立愈。
理中湯 (見上卷痢門。)
腹脹滿悶論
產后有因敗血入于脾胃,腹脹嘔吐者,已于嘔吐門中論之矣。然婦人因產,脾胃多虛,飲食最易停滯而生脹悶。若產畢,隨服生化湯,消其舊瘀而生其新血,瘀塊既消,便大補氣血,使脾胃健運,自無中虛脹滿之證。其產后大率因傷食而誤用消導,因氣郁而誤專順散,或因多食冷物而停滯惡露,或因血虛大便燥結誤下而愈脹。此蓋止知傷食當消,氣郁當順,惡露當攻,便結當下,不知消耗愈多,胃氣大損,滿悶益增,氣不升降,積郁之久兼成膨脹。若再專用攻消,不死不休矣。豈知消導佐于補劑內,則脾強而所傷之食消氣散。逐瘀佐于養血劑中,則惡露自行而大便濡潤亦通。再考之《綱目》內云:飲食停于脾,六君子湯加濃樸一錢。若飲食傷于胃,宜六君子湯以補之。又云:大凡停于脾,莫妙節其飲食,自愈為善?!蹲鹕芬嘤眉訙p六君子湯治之?!睹貢妨⒂兄蚊浄?,并養生化滯湯二方,治產后脹證,均未敢專于消導,前人之慮產深矣?!夺t通》云:胎前孕婦服安胎藥過多,或正產半產后,經一兩月惡露未凈,此非敗血之比,宜導氣行血,若用止、截誤矣。又云:飽悶惡露不行,多因血逆,宜行瘀為主。
如有塊上升,飽悶欲吐者,二陳湯加姜、桂、香附、炮楂、蓬術。塊不散,積久愈堅,琥珀黑龍丹。予謂審知飽悶,實因惡露不行所致。若初產,仍宜服生化湯,瘀去而飽悶自開,可無藉乎二陳、炮楂、蓬術,恐產虛者難當耳。
治脹方 治產后腹脹。
人參(二錢) 白術(土炒) 當歸(各三錢) 茯苓(一錢五分) 川芎(七分) 陳皮(四分)甘草(三分)水煎服。
養生化滯湯 治產后大便不通,誤服大黃等藥,致成鼓脹。
人參 茯苓 川芎 白芍(炒。各一錢) 當歸(四錢) 桃仁(十粒,去皮尖) 肉蓯蓉(一錢五分,酒洗去泥甲) 大腹皮(五分,黑豆水制凈) 陳皮(四分) 制香附 炙草(各三分)水煎服。如脹甚,再加人參二三錢。常治誤用大黃多者,服參、歸至半斤以上,大便方通,腫脹漸退。
加減六君子湯 治產后腹脹。
人參 白術(土炒) 茯苓(各一錢) 陳皮(六分) 濃樸(八分,制) 砂仁 炮姜(各四分) 炙草(五分)水煎服。
生化湯 (見本卷生化湯論后。) 六君子湯 (見上卷諸痛門。) 二陳湯 (見上卷子煩門。) 琥珀黑龍丹 (見中卷催生門。)
浮腫論
產后手足俱浮,皮膚間光瑩色潤,乃脾虛不能制水,腎虛不能行水也。宜大補為主,補中利水湯治之。
如因寒邪濕氣,傷表無汗而腫,前湯加姜皮、半夏、蘇葉,或五皮散亦可。又有由敗血乘虛停積,而循經流入四肢,留淫日深,腐壞如水,故令面目四肢浮腫,乍寒乍熱。醫人不識,誤作水氣治之,多用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