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治水藥極能虛人,產后既虛,藥又虛之,是謂重虛,多致夭枉。如產畢隨服生化湯,化瘀生新,自無此敗血如水之證。今既失治,宜服小調經散,則血行腫消。密齋用調經湯,又加味五皮湯,使氣血流行,風濕消散,腫自消矣。若水氣系肺,失降下之令,其人必發(fā)咳嗽,小便澀少,可立而辨也。如腳腫或肚腫,或成鼓腫,宜濟生腎氣丸。馮氏云:產后浮腫,若寒水侮土,宜養(yǎng)脾肺。若氣虛浮腫,宜益脾胃。若水氣浮腫,宜補中湯。若兼喘咳而脈沉細無力,此命門火衰,脾土虛寒也,八味丸主之。腹?jié)M者,虛氣而非血也,補中湯送八味丸。一以升補清陽,一以斂納濁氣,升降既得,而脹滿自消矣。
補中利水湯 治產后七日外,消腫利水。
人參 白術(土炒。各二錢) 茯苓 白芍(炒。各一錢) 木瓜(八分) 陳皮(五分) 紫蘇木通 制蒼術 大腹皮(黑豆水制凈) 濃樸(姜汁制,各四分)水煎服。如壅滿,用制半夏、陳皮、制香附監(jiān)之。虛,加人參。熱,加去心麥冬、炒黃芩以清肺金。
大便不通,加郁李仁、麻仁各一錢。
小調經散 治產后浮腫,因敗血者。
歸身(酒洗) 赤芍 桂心(各一錢) 沒藥 琥珀(各一分) 麝香 細辛(各五厘) 炙草(二分)為末,每服五分,姜汁酒調下。
調經湯 歸身(酒洗) 赤芍 丹皮 桂心 赤茯苓 陳皮 炙草(各一錢) 細辛 炮姜(各五分)姜一片,水煎服。
加味五皮湯 治產后虛弱,腠理不密,調理失宜,外受風濕,面目浮腫,四肢腫者。
桑白皮 陳皮 茯苓皮 大腹皮(黑豆水制凈) 生姜皮(各一錢) 漢防己 枳殼(麩炒) 豬苓(各八分) 炙草(五分)生姜引,水煎服。此方重在外受風濕四字,故用此滲利之劑。
五皮散 (見本卷痢滯門。) 生化湯 (見本卷生化湯論后。) 濟生腎氣丸 (見上卷諸痛門,附六味地黃湯下。) 補中益氣湯 (見上卷諸痛門。) 八味地黃丸 (見上卷諸痛門,附六味地黃湯下。)
咳嗽論
產后七日內,外感風寒咳嗽,鼻塞聲重惡寒者,只服生化湯自愈。內有芎姜散其邪也。或于生化湯中,加杏仁、桔梗。有痰,加天花粉。又有加味生化湯,并皆治之。總不用麻黃動汗,即嗽而脅痛,亦不用柴胡伐肝,因其內虛耳。《醫(yī)通》用桔梗湯加蔥白、香豉、生姜,或用小建中湯,且又能治風木乘脾而嗽。至于產后久嗽,宜加味甘桔湯主之。
《尊生》用桑貝芎歸清肺湯,治產后咳嗽甚效。馮氏并《綱目》書云:產后咳嗽,悉屬胃氣不足。胃為五臟之本,胃氣一虛,五臟失所,百病生焉。雖謂肺主皮毛,腠理不密所致,不知肺屬辛金,生于己土,亦因土虛不能生金,所以腠理不密,外邪易感。其陰火上炎者,宜壯土以生金,滋水以制火,若不補虛,見證治標則誤矣。按壯土生金,異功散也。滋水制火,地黃丸也。故《醫(yī)通》治產后虛嗽,有用異功散去術,加山藥、細辛、桂枝之方。陰虛感客邪,六味丸去萸,加桂枝、細辛。陰虛水不制火而嗽,六味丸加麥冬、五味等方也。然又有干嗽、內熱,桔梗湯加葳蕤、麥冬、丹皮,蜜煎姜、橘之類。蓋干嗽一證,有小兒食乳易治,無則成勞。產后食鹽醯太早者,難治。須待再產月內,切記遲用,更宜少用,方可望愈。密齋云:產后多因惡露上攻,流入肺經,乃成咳嗽。其證胸膈脹悶,宜服二母湯。按二母性涼,豈能治惡露上攻?人參補氣,又何能療惡露流入肺經之嗽?雖立齋將桃仁、杏仁加倍,以瀉肺導瘀,然予終不敢妄于用也。若果瘀入肺經,即沖肺證矣,當不止于發(fā)嗽、胸脹已耳。
加味生化湯 治產后感風寒咳嗽,鼻塞聲重。
當歸(二錢五分) 川芎(一錢) 杏仁(十粒,去皮尖) 炮姜 桔梗 炙草(各四分) 知母(八分,酒炒)姜一片,水煎服。有痰,加天花粉。虛弱有汗,嗽,加人參一錢。予謂此方,有知母、花粉并用,須產久無塊痛,方可用之。
桔梗湯 (即甘桔湯) 治風熱肺氣不清嗽。
桔梗 甘草(各三錢)水煎服。
加味甘桔湯 治產后嗽久不止,涕唾稠粘。
甘草 桔梗 款冬花 貝母(去心) 前胡 枳殼(麩炒) 白茯苓 五味子(碎) 麥冬(去心。各等分)淡竹葉十五片,水煎服。
桑貝芎歸清肺湯 治產后咳嗽。
前胡 紫菀 貝母(去心) 桑白皮 茯苓 當歸 川芎 干葛 紫蘇(各一錢)水煎服。
異功散 治肺胃氣虛,稀痰喘嗽。
人參 白術(土炒) 茯苓(各一錢) 陳皮(去白) 炙草(各六分)為散,每服三四錢,生姜煎湯調服。
二母湯 治產后惡露上攻,流入肺經咳嗽不已。
人參 貝母(去心) 茯苓 知母(各一錢) 桃仁(去皮尖) 杏仁(去皮尖。各二錢)水煎,食后服。
生化湯 (見本卷生化湯論后。) 小建中湯 (見本卷脫汗亡陽門,附黃 建中湯下。) 六味地黃丸 (見上卷諸痛門,附六味地黃湯下。)
淋證論
產后淋證,此亦血去陰虛生內熱也。蓋腎為至陰,主行水道,去血過多,真陰虧損,故生內熱,小便成淋而澀痛。是以熱客于脬,虛則頻數(shù),熱則澀痛也。氣血兼熱,血入胞中,則血隨小便而為血淋。但小便淋 ,卻與不通當分別而治。不通者屬氣虛,淋屬內熱澀痛。故密齋治淋,用知柏導赤散,調益元散治之。馮氏云:血虛熱郁,當用六味丸、逍遙散補陰養(yǎng)血,滋其化源,佐以導血藥可也。《醫(yī)通》云:膀胱陰虛而小便淋瀝,生料六味合生脈散,大劑煎成,隔湯燉熱,續(xù)續(xù)進之,以滋化源。或補中益氣湯,兼服六味地黃丸。更有收生不謹,以致?lián)p胞而得淋瀝者,應用峻補,宜參術湯,或用參術膏,煎以豬羊胞湯,極饑時飲之,令氣血驟長,不過月余,其胞可完。丹溪曾治一婦,診其脈虛甚,用參、 為君,芎、歸為臣,桃仁、陳皮、茯苓為佐,煎以豬羊胞湯服之,一月而愈。又有茅根湯,并加味茅根湯、《濟陰》加味四物湯,俱治淋方也。附錄以備擇用。
知柏導赤散 生地 赤芍 木通 麥冬(去心) 黃柏 知母(炒) 桂心 甘草(生。各一錢)燈心四十九寸,水煎,調益元散二錢服。
益元散 (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 治暑月小水不利。
滑石(六兩,水飛) 甘草(炙六錢,生四錢)為散,清水調服。老人虛人及病后傷津,小便不利禁用。加水飛辰砂一錢,名辰砂六一散,治暑月驚悸多汗,小便澀痛。
參術湯 治婦人生產,穩(wěn)婆誤用手指掐胞損破,以致小便不禁。
人參(二錢五分) 白術(二錢,土炒) 黃 (一錢五分,蜜炙) 陳皮(去白) 桃仁(去皮尖) 茯苓(各一錢) 炙草(五分)先用豬胞或羊胞一個,洗凈,水二盞,煮至一盞,去胞。入藥,煎七分,食前服,多劑乃佳。
茅根湯 治赤、白、砂、石諸淋。
茅根(一兩) 滑石(一錢, ) 甘草(五分) 紫貝(一個, ) 石首魚腦砂(一個,焙干,研為末。一方用二個, 。) 闕字姜(一塊)燈心三十寸,煎入魚頭末,空心溫服。
加減茅根湯 治產后淋,小便痛及血淋等證。
白茅根(一兩) 瞿麥 車前 冬葵子 通草(各一錢) 鯉魚齒(一百個,為末)水煎,入魚齒末,空心溫服。
濟陰加味四物湯 諸淋皆屬于熱,用此累效。
當歸 川芎 赤芍 生地 杜牛膝 木通 甘草梢(各一錢) 桃仁(五個,去皮尖) 滑石(一錢五分) 木香(二分)水煎服。
六味地黃丸 (見上卷諸痛門,附六味地黃湯下。) 補中益氣湯 (見上卷諸痛門。) 逍遙散 (見上卷胎逆上逼門。) 生脈散 (見本卷暈厥門。) 參術膏 (見本卷類瘧及寒熱往來門。)
小便數(shù)及遺尿不禁論
凡人下焦如瀆,所以主潴泄也。產后氣血虛脫,溝瀆決裂,潴蓄不固,水泉不止,故數(shù)而遺而不禁耳。治法:下者舉之,脫者澀之,宜用升陽調元湯,合桑螵蛸散主之。《醫(yī)通》云:產后小便數(shù),乃氣虛不能制水,補中益氣加車前、茯苓。遺尿不知,補中益氣湯。然有腎氣不固者,宜六味丸加益智。
若因膀胱氣虛,小便頻數(shù),當補脾肺,補中益氣加山萸、山藥為主,佐以人參螵蛸散。如系虛寒以致數(shù)遺,益心湯最妙。馮氏云:小便不禁,若脾腎虛弱,補中湯送還少丹。若脾腎虛寒,用八味丸、四神丸佐之。然世有新產之婦,廷孔未斂,故溺出不知。此恒有之,至六七朝自止,不必治也。又有臨產損破尿胞遺尿者,已于前淋證門中論治矣。
升陽調元湯 治產后小便數(shù),及遺尿不禁。
人參 益智仁 黃 (蜜炙。各一錢五分) 升麻 炙草(各一錢)姜棗煎,調桑螵蛸散服。原方藥通用一錢五分,予謂升麻、炙草宜減,故各錄用一錢。
桑螵蛸散 真桑螵蛸(炒) 白龍骨( ) 牡蠣(各等分。取左顧者, )為細末,每服調服三錢。
人參螵蛸散 治產后陽氣虛弱,小便頻數(shù)及遺尿。
桑螵蛸(二三十個,炒) 人參(二兩) 黃 (三兩,蜜炙) 鹿茸(酥炙) 牡蠣( ) 赤石脂( ) 濃樸(姜汁制。各二兩)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粥飲調下。《外臺方》無濃樸、石脂,有甘草、生姜。
益心湯 治產后小便數(shù)及遺尿。
益智仁(二十七粒)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服。
還少丹 治脾腎虛寒,血氣羸乏,不思飲食,發(fā)熱盜汗等證。
熟地(二兩) 山藥 牛膝(酒浸。各一兩五錢) 山萸肉 茯苓(乳拌) 杜仲(姜汁炒斷絲) 遠志(制,去心,取凈肉) 五味子(炒) 楮實子(酒蒸) 小茴香(炒) 巴戟天(酒浸,去骨)肉蓯蓉(酒浸,洗去泥甲。各一兩) 石菖蒲(五錢)棗肉加蜜為丸,每服三四錢。白湯、淡鹽湯俱可送下。
補中益氣湯 (見上卷諸痛門。) 六味丸 八味丸 (俱見上卷諸痛門,附六味地黃湯下。) 四神丸 (見本卷腹痛門。)
蓐勞骨蒸論
產后去血勞傷,再加之調養(yǎng)失宜,所生者少。脾肺氣弱,不能運其精微,致令骨蒸勞熱。若富貴之家,雖有美食及藥力以調養(yǎng),必有他事不如意,而怒動肝火,耗傷其方生之血,亦能致飲食減少,虛羸體倦。況新產之婦,原屬血虛,所生之血無幾,一經傷耗,則陰血更虛,焉得不成內熱骨蒸也。即藜藿之人,不特無美食藥力滋生氣血,更兼自乳其子,則方生之血豈能驟足?倘本質瘦弱,又焉得而不陰虛內熱以成骨蒸也。即或本體壯盛,常見生育數(shù)胎,自為乳哺,則面顏多有老過年歲者,即此而驗,概可知矣。是以產后易成蓐勞之證。故治產后虛弱,用參歸湯。作寒熱,白茯苓散。虛證雜見成蓐勞者,鱉甲湯。無疾覺虛,十全大補湯,又當歸羊肉湯。有治產后骨蒸,先服清骨散,后服保真湯。又有加味大造丸,亦能治骨蒸勞熱。《醫(yī)通》云:產后蓐勞,因產不順,疲極筋力,憂心勞慮,或產后將養(yǎng)失宜,致令虛羸喘乏,寒熱如瘧,百節(jié)煩痛,頭疼自汗,肢體倦怠,咳嗽痰逆,腹中絞刺,當扶正為主,六君子加當歸。若脾肺氣虛,咳嗽口干,異功散加麥冬五味。氣虛頭暈,補中益氣倍用歸、 。肝經血虛,肢體作痛,四物加參、苓、術、桂。肝腎虛弱,自汗盜汗,往來寒熱,六味丸加五味子。脾虛血弱腹痛,月經不調,歸脾湯倍木香。血虛有熱,增損柴胡湯。骨蒸勞熱,咳嗽有紅者,異功散去術,加山藥、丹皮、五味、阿膠、童便。熱而無痰干咳,逍遙散用蜜煎姜、橘,蜜蒸白術。產后虛損,不時寒熱,或經一二載元神不復,月事不轉,先與千金當歸芍藥湯,后與烏骨雞丸調補。大抵此證,多因脾胃虛弱,飲食減少,以致疲憊而成,當補脾胃,進飲食,則諸臟有所倚賴,病自愈矣。
參歸湯 治產后虛弱。
人參 當歸(酒浸。各二錢) 豬腎(一個) 糯米 蔥白水煎服。
白茯苓散 治產后蓐勞,頭目肢體疼痛,寒熱如瘧。
人參 當歸 熟地 川芎 白芍(炒) 黃 (蜜炙) 桂心(各五分) 茯苓(一錢) 豬腎(一個)姜、棗引,水煎服。
鱉甲湯 治產后虛證雜見成蓐勞。
黃 (蜜炙) 鱉甲(炙。各一錢) 牛膝(七分,酒蒸) 人參 茯苓 當歸 白芍(炒) 桑寄生麥冬(去心) 熟地 桃仁(去皮尖) 桂心 炙草(各五分) 續(xù)斷(三錢,酒制,取凈肉)豬腎煮汁作水,加姜、棗引,煎服。
當歸羊肉湯 治產后無疾覺虛。
當歸(五兩) 黃 (四兩,蜜炙) 生姜(六兩)肥羊肉一斤,煮取汁煎藥,分四服。
清骨散 治骨蒸勞熱,男女皆可用。
柴胡 前胡 胡黃連 烏梅(各八分) 豬骨髓(一段) 韭白(十根)水煎成,入豬膽汁少許服。一方,將藥為末,豬髓一錢,豬膽汁一個,韭白同搗為丸,綠豆大。每服三四十丸,開水食后送下。
保真湯 人參 茯苓 白術(土炒,如咳嗽用蜜蒸) 麥冬(去心) 白芍(炒) 枸杞 生地 熟地 知母(炒。各一錢) 黃 (蜜炙) 川芎 地骨皮(各八分) 當歸 天冬(去心。各二錢) 五味子(十粒) 黃柏(六分,炒) 炙草(四分)棗二枚,水煎服。亦可作丸服。一方,天冬只用一錢,無麥冬。
加味大造丸 治骨蒸勞熱。如服保真湯,不須服此。
人參 當歸(酒浸) 山藥 黃柏(炒) 枸杞子(各一兩) 麥冬(去心) 石斛(各八錢)生地(二兩) 柴胡(六錢) 胡黃連(五錢) 紫河車(一具,水洗凈,白酒蒸)另將麥冬、地黃先搗如泥,紫河車蒸熟,亦另搗,后入諸藥于河車、麥冬、地黃內,同搗為丸。
如焙干河車為末,則煉蜜為丸亦可。
增損柴胡湯 治少陽血虛,寒熱不止。
人參 川芎 芍藥 炙草(各一錢) 柴胡 制半夏(各二錢) 陳皮(八分)姜五片,大棗四枚,水煎服。
千金當歸芍藥湯 治產后煩滿不安。
人參 芍藥(炒) 麥冬(去心) 干地黃(各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桂心(四分)粳米(一撮) 生姜(三片)去核大棗三枚,水煎服。
烏骨雞丸 治婦人郁結不舒,蒸熱咳嗽,月事不調,或久閉不行,或倒經血溢于上,或產后蓐勞,或崩淋不止,及帶下赤白、白淫諸證。兼療男子斫喪太早,勞嗽吐紅,或虛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