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 新竹縣志初稿
- 鄭鵬云
- 4889字
- 2015-12-26 18:37:03
文征
文征
代檄淡水謝守戎
紀竹塹埔
臺灣田糧利弊疏(雍正五年)
淡水公館記(乾隆二十八年)
塹城武廟碑記(乾隆四十二年)
明志書院碑記
番社紀略
番俗近古說
捐造淡水廳城碑記
捐造淡水學文廟碑記
義渡碑記
莊規禁約
山海賊總論
臺北道里記
新竹試院碑記
北郭園記
鳳崎晚霞(距縣東北十二里。「廳志」載八景之一)
隙溪吐墨(縣治西城外。「廳志」載八景之一)
指峰凌霄(距縣東南五十余里。「廳志」載八景之一)
香山觀海(距縣西八里。「廳志」載八景之一)
合水信潮(距縣南八里。光緒十九年纂修「新竹縣志」,采入新竹縣八景之一)
北郭煙雨(在北城外鄭氏別墅。光緒二十年,知縣范克承初擬為「北郭納涼」,后改為「北郭煙雨」;八景之一)
北郭煙雨
潛園探梅(在城西林氏別墅。光緒二十年「新竹縣志」告成,采入八景之一)
指峰凌霄
指峰凌霄
隙溪吐墨
香山觀海
合水信潮
鳳崎晚霞
北郭煙雨
靈泉試茗
潛園探梅
潛園探梅
北郭煙雨
北郭煙雨
北郭園即事
東河飛沫(距縣甫六十里)
東河飛沫(在頭分堡)
北郭園新成八景答諸君作
潛園紀勝十二韻
十八尖(在新竹縣南外城)
過靈泉寺有感(寺在縣東城外金山面冷水坑,距縣治八里。光緒二十一年六月淪于兵火)
題金山面靈泉寺
竹塹竹枝詞
新竹竹枝詞
附錄「海音詩」
代檄淡水謝守戎藍鼎元
查大雞籠社伙長許略、關渡門媽祖宮廟祝林助、山后頭家劉裕、蛤仔難伙長許拔四人能通番語,皆嘗躬親跋涉其地贌社和番,熟悉山后路徑情形。該弁其為我羅而致之,待以優禮,資其行李、糇糧之具,俾往山后采探有無匪類屯藏巖阿?窮極幽遐,周游遍歷;倘有游魂伏莽,立即飛報以聞。本鎮調遣官兵遄臻剿滅,無許偶留根株,以貽地方之害。
但恐許略等或有畏遠憚行,弗克殫心竭力,潛蹤近地,飾言相欺;斯亦不可不慮者。該弁披肝膽以誠告之。更選繪畫者與之偕行,凡所經歷山川、疆境,一一為我圖志。自淡水出門,十里至某處、二十里至某處,水陸程途詳記圖上,至蛤仔難接卑南覓而止。百里、千里,無得間斷;某處、某社、某山、某番,平原、曠野、山窩、窟穴,悉皆寫其情狀、注其名色。使臺灣山后千里幅員,一齊收入畫圖中;披覽之下,瞭如身歷。
重賞酬勛,本鎮無所吝焉。山后廓清,是亦該弁一勞績也。
紀竹塹埔藍鼎元
竹塹埔寬、長百里,行竟日無人煙。野番出沒,伏草莽以伺殺人;割首級、剝髑髏飾金,夸為奇貨,由來舊矣。行人將過此,必倩熟番挾弓矢為護衛,然后敢行;亦間有失事者,以此視為畏途。然郡城、淡水上下必經之地,不能舍竹塹而他之;雖甚苦,亦不得不行云。其地平坦,極膏腴;野水縱橫,處處病涉。俗所謂九十九溪者;以為溝澮;辟田疇,可得良田數千頃,歲增民榖數十萬。臺北民生之大利,又無以加于此。
然地廣無人,野番出沒;必碁置村落,設營汛、奠民居,而后及農畝。當事者往往難之,是以至今棄為民害。不知此地終不可棄,恢恢郡邑之規模,當半線、淡水之中間,又為往來孔道沖要;即使半線設縣,距竹塹尚二百四十里,不二十年,此處又將作縣。流移開墾,日增日眾;再二十年,淡水八里坌又將作縣。氣運將開,非人力所能遏抑。必當因其勢而利導之。以百里膏腴天地自然之樂利,而憚煩棄置為百姓首額疾蹙之區,不知當事者于心安否也?有官吏、有兵防,則民就墾如歸市,立致萬家,不召自來;而番害,亦不待驅而自息矣。
天下無難為之事,止難得有心之人。竹塹經營,中才可辦,曾莫肯一為議及,聽野番之戕害生民而弗恤,豈盡皆有胸無心,抑中才亦難得若是乎?大抵當路大人末由至此,故不能知;而至此者雖知而不能言之故也。留心經濟之君子,當不以余言為河漢夫!
臺灣田糧利弊疏(雍正五年)尹秦
竊查臺灣全郡盡屬沙壤,地氣長升不降。所有平原,總名「草地」。有力之家,視其勢高而近溪澗淡水者,赴縣呈明四至,請給墾單,召佃開墾。其所開田園,總以甲計;每田一甲,約抵內地之田十一畝有零。鄭氏當日,分上、中、下三則取租。開臺之后,地方有司即照租征糧,而業戶以租交糧,致無余粒;勢不得不將成熟之田園,以多報少。欺隱之田,竟倍于報墾之數。臣等細訪向來任其欺隱不行清查之故,則其說有五:現征科則許畝分算,數倍于內地之糧額。若非以多報少,不能完納正供。此其說一也。臺灣沙地,每歲夏秋大雨,山水奔舄,田園沖為澗壑;而流沙壅積,熟田亦變荒壞。若非以多報少,將何補苴虧缺?此其說二也。臺地依山臨海,所有田園并無堤岸保障;海風稍大,咸水涌入,田園鹵浸,必俟數年咸味盡去之后,方可耕種。若非以多報少,何以抵納官糧?此其說三也。臺郡土脈炎熱,不宜用肥;兩、三年后力薄寡收,便須荒棄兩年,然后耕種。若非以多報少,焉能轉換辦公?此其說四也。佃丁系漳、泉、潮、惠客民,因貪地寬可以私墾,故冒險渡臺。設使按畝清查,以租作糧,伊等力不能支,勢必各回原籍,以致田園荒廢、額賦虛懸。此其說五也。夫田糧之欺隱若此,其所以致此欺隱而難以清厘者又若此,宜作何變通以除欺隱之弊?海疆重大,與內地不同,臣等愚昧不敢輕議;謹據實奏請圣裁!
至于北路彰化一帶,縣系新設、地稍偏遠,臣等見多未辟之土,亦宜召民開墾。案查淡水同知王汧曾經具詳稱:『北路虎尾溪以上閑原寬曠,其召民開墾之法,毋許以一人而包占數里地面,止許農民自行領墾,一夫不得過五甲;十夫連環互保,定限三年,比照內地糧額起科。再如熟番場地,向有奸棍認餉包墾、久假不歸之弊,若任其日被侵削,番眾無業可依,必至退處山內,漸漸變為生番。宜令大社留給水旱地三百甲,號為社田,以為社番耕種、牧獵之所;各立界牌,將田場甲數、四至刊載全書,使日后勢豪不得侵占。其余「草地」,悉行召墾;并限三年起科』。臣等細加尋繹,事屬當行。惟召墾農民,似宜照臣等前折所陳,亦令歸莊并田,務使匪類奸徒無處托足,以靖盜源。
淡水公館記(乾隆二十八年)夏瑚
竹塹居臺北后,乃設官吏、畫封圻而守之。黔黎新集、圜圚樸陋,不讓茅茨太古風。節使觀察與郡守,不時至止;又守土官吏秩滿需代,無閑廨居,于公甚不便之。歲癸未,予奉命守斯土。凡百務前人未遑者,思欲倡導,與民更始。適署左有廢宅,余新之,覺恢恢乎有余地焉。因顏之曰「公余」,并搦筆而為之記。
塹城武廟碑記(乾隆四十二年)朱景英
乾隆丙申秋、七月,我皇上表章前烈,懷柔百神,典舉褒忠,明禋咸秩。遠溯關帝在當時力扶炎漢,志節凜然,史冊所垂,不無遺美。爰頒諭旨,定謚「忠義」,俾補「蜀志」,傳諸永久;正前史之微詞,昭大義于曠代。大哉王言!其所以著神明而起頑懦者,莫盛于此。
惟時臺灣淡防廳治新建關帝廟,適告成功。蓋廳治移駐斯境,踰二十年所。地處荒遠,一切規制闕如。今司馬王公來蒞,隱然念斯地荒則恒昧于所向,遠則宜設教以神;遂亟謀建廟,用崇秩祀。竹城地頗閑曠,考卜厥址,倡捐廉俸,疇咨興刱,購材餼工,蠲吉具舉。凡構享殿,崇十有七尺,廣三倍而弱,深如廣之數而殺其一。門寢崇、廣,以次遞殺。左稍前,為更衣所;后筑寮舍,司香火者居之。周繚以垣,全甃皆甓。及夫麗牲之庭、合樂之榭,靡弗賅備。計費金錢八千九百有奇,十閱月而蕆事。自是瞻拜者肅然,過廟者怵然。年榖順成,奸回弭戢,信夫忠義之感召為甚神也。
嘗稽帝言曰:『日在天之上、心在身之內,忠之謂也』。莊生有云:『君臣之義,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是故非義則忠不足以扶質而立干。孟子言浩然之氣,極之配義與道,此物此志也。際茲上溯神跡、仰繹明詔,實征忠誠義烈,昭垂萬古。然則王公建廟之本意,洵屬立政之大端。詎非凡有土地民人之責者所當效法也哉?
王公名右弼、字萬長、號亮齋,山東濟東縣人。
明志書院碑記楊廷璋
粵惟世道遞升,文明日盛;國家奄有九有百二十余年,列圣相承,治隆化洽。皇帝德媲虞、夏,道協殷、周,甫飭戎車,拓疆萬里;神武丕著,文教彌昭。寓內同文,海外有截。
興直堡者,還隸臺灣、僻處淡水,風土秀美、氣象欝蔥,髦俊萃臻,向文慕學,實繁有徒。夫結想維殷,不如居肆;馳懷在遠,莫若連鑣。使鼓篋者樂群、擔簦者時術,刱興講席匪緩圖矣。惟是志在圣賢,義利無淆于慮;志在經濟,王霸必究其原。爰標「明志」之名,冀成致還之器。
于戲!往昔荷蘭鳩據、鄭氏蟻爭,斯固虎狼之窟宅、鯨鯢之淵藪也。今則海不揚波、野皆樂土,易戰攻以禮樂、化甲冑為詩書;摩義漸仁,山川換色。圣朝愷澤之敷、聲教之遠,載稽史冊,未或前聞。
余備位臺衡、恭膺節鉞,遙遙臺海統馭及焉。樂觀書院之成,惟拜手揚言,與多土賡歌太平之化而已。
是舉也,舍宅捐租,永定貢生胡焯猷功不可泯。爰書以為來者勸。
番社紀略鄧傳安
臺灣四面大海,而大山亙其南北。山以西,民、番雜居;山以東,有番無民。番所聚處曰「社」,于東西之間分疆畫界。界內番或在平地、或在近山,皆熟番也;界外番或歸化、或未歸化,皆生番也。幸沾皇化維有歷年,地益辟、民益集、番益馴。猶恐番黎有不得輸之情,爰設南、北路理番兩同知以撫之。
北路熟番可紀者:嘉義十三社、彰化三十三社、淡水三十六社。每社有通事、土目,約束其眾;廢置皆由同知。此外,歸化生番:嘉義,則內優六社及阿里山八社,而崇爻八社亦附阿里山輸餉;彰化,則水沙連二十四社。其淡水之蛤仔難,向在界外;今入版圖,改稱噶瑪蘭。設官吏如淡水廳;通判即兼理番,不隸北路同知矣。內優通事,尚由官置;余如土司之世襲。阿里山之副通事、水沙連之社丁首,皆治贌社、輸餉事宜。聞南路之卑南覓,亦有官置社丁首。夫贌社,即民番互市也。所謂歸化,特輸餉耳;而不薙發、不衣冠,依然狉狉榛榛。間或掩殺熟番而有司不能治,為之太息;安得如噶瑪蘭之改土為流乎?
南路理臺、鳳兩縣番載在「府志」者,臺灣祗三社,皆平地番;鳳山熟番亦祗六社,余俱歸化生番。以余所聞,惟山豬毛四社、傀儡山二十七社實與鳳山相接。瑯嶠一十八社,山行須歷生番界,水行則由下淡水小舟可通;而沙馬磯頭為其盡處,故由鳳山往者皆取水洋之捷。若卑南覓七十二社,則西南值鳳山、北接崇爻,又在嘉義山后;「府志」紀其大概,故系于鳳山下耳。今山豬毛已在界內,民、番錯處,有都司駐焉。瑯嶠與沙馬磯頭,皆見于藍鹿洲「東征集」。瑯嶠當日已稱樂郊,不忍棄諸界外;今益繁盛,民雜閩、粵,番甫歸化,有司俱得通文告,不比傀儡山之有番無民者矣。鹿洲曾為元戎檄卑南覓大土官文結,令搜山擒賊,賞以帽靴、補服、衣袍等件;是生番中未嘗無衣冠文物。今其女土官寶珠盛飾如中華貴家,治事有法;或奉官長文書,遵行惟謹。聞其先本逃難漢人,踞地為長,能以漢法變番俗;子孫并懔祖訓,不殺人、不抗官。然則雖在界外,又何殊內地乎?
由卑南覓而崇爻,其北為秀孤鸞、又北為崎峽、又北為蘇澳,已是海島盡處;迤西乃達于噶瑪蘭。自噶瑪蘭既開,人跡罕到之處始知其名,宜前此無及之者。獨怪巴荖遠、獅頭、獅尾至今尚未歸化,而「府志」附于彰化番社之末。其猴猴、歪仔歪、巴荖欝、新仔羅罕、奇立丹、抵美簡、抵美抵美、踏踏、新仔罕、又毛搭吝(即南搭吝)、珍汝女簡(即珍珠美簡)、女老(即里荖)、奇武律(即奇武荖)、勿罕勿罕(即武罕)、毛老甫淵(即貓里府煙)、奇立援(即奇立板)、抵羨福(即抵美福)、哆朥美仔遠(即哆啰美遠)、屏仔貓力(即珍仔滿力)、擺里(即擺厘)、奇班宇難(即奇蘭武蘭)、打那軒(即打那岸)凡二十二社,今皆在噶瑪蘭界內;當日并未歸化,何以「府志」載在淡水番社中?彰化萬斗六、阿里史二社俱設立通、土,而「府志」不載。恐生、熟番揉雜似此者尚多,非親歷不能核實也。
我國家車書一統、聲教無外,不宜于一島中判華、彝。溯臺灣初平時,僅有臺、鳳、諸三縣;已而于半線置彰化縣矣,又于竹塹置淡水廳矣,今又于艋舺、三貂之東南增噶瑪蘭廳矣;誠如鹿洲所謂『氣運將開,非人力所能遏抑者。分界禁墾,前人權宜一時;究竟舊日疆界,無不踰越。所當變而通之,以番和番為柔服伐貳內外合一根本』。
郁滄浪「稗海紀游」云:『有賴科者,欲通山東土番,與七人為侶,晝伏夜行,從野番中越度萬山,竟達東面。東番導游各社,禾黍芃芃,比戶殷富。謂「苦野番間隔,不得與山西通,欲約西番夾擊之」。又曰:「寄語長官,若能以兵相助,則山東萬人鑿山通道,東西一家,共輸貢賦,為天朝民矣」』。考賴科之名,亦見于「東征集」。是大雞籠通事曾招崇爻八社向化者。所謂「野番」,似指淡水山后;未知所稱「土番」,即是崇爻、抑尚在崇爻以北?姑存之以備一說。
番俗近古說鄧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