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尾龍岸番,皆偉岸多力;文身,而狀同魔鬼。出則焚掠、殺人;土番聞其出,皆呼哭走避。阿蘭番近斗尾龍岸,狀貌相似。雞距番足趾楂囗〈木丫〉如雞距,性善緣木;樹上往來跳躑,捷同猴狖。食息皆在樹間,非種植不下平地。其巢與雞籠山相近,常深夜獨出,至海濱取水。遇土番,往往竊其首去;土番亦追殺不遺余力。蓋其足趾楂囗〈木丫〉,不利平地,多為土番追及。既登樹則穿枝度棘,不可復制矣(「番境補遺」)。
考二古跡
竹塹堡古跡
井井泉在縣治北城外鄭氏別業。
巡司埔井在南城外竹蓮寺邊,味甘冽。
龍王池在縣治龍王祠前,近填為平地。
墨水即囗〈隙,氵代阝〉溪;在西城外,距縣治一里許。曲而清,水若深至三尺即墨。
仰天湖在南城外。俗名出粟湖。距縣治七里。有草結子如粟,其水不溢不竭。
土地公坑在南城外,距縣治四里許。有古樹,殆百余年物。
合水合潮在縣南十里許。「廳志」載:每午未時,水突發涌,有聲如潮漲;逾時,退。光緒二十年「縣志」告成,知縣范克承采入新竹縣八景之一。
靈泉試茗在金山面冷水坑,距縣治八里許。有水一泓,清可沁脾。光緒二十年,知縣范克承采入新竹縣八景之一。
樹杞林堡古跡
石壁潭距縣東二十余里。中有泉窽坎鞺囗〈革答〉,如聞鐘鼓之聲。
十八兒山在五子山,距縣東五十里。其地山水靈秀。相傳為生番發跡之所,九胎連生十八子;故名。
苗栗堡古跡
澹云湖「廳志」載:在中港溪南。
石磴瀉泉在苗栗照西牌山(一名四牙石)中。有泉自石中出,中祀古佛,造化天然。寺僧擬創建寺觀,不果。
磺油窟在苗栗溪頭牛斗口山,距縣南七十五里。番割邱茍地。水色黃,嗅之有磺氣;以瓢淺挹,即成油。
苑里堡古跡
馬龍潭在苑里堡東,距縣南八十里。大旱不涸。
大甲堡古跡
國姓井在大甲堡鐵砧山巔,距縣南九十五里。相傳鄭成功屯兵大甲,以水多瘴毒,乃拔劍斫地得泉,味清冽。旁有小碣,鐫此三字。光緒初年,巡檢泐碑記之。
鯉魚潭在大甲堡,距縣南八十八里。中有鯉魚,長三尺余。
竹北二堡古跡
六角潭在竹北二堡咸菜甕溪,距縣東四十五、六里。中有鯉魚、鰻魚,長均數尺。
大潭在石觀音大潭莊。「廳志」載:多產魚。近沙泥壅塞,秋冬之交水多涸。
竹塹堡園亭
潛園在縣治西門內林氏別業。道光二十九年,林占梅建。中有水,可泛舟,奇石陡立;又有二十六宜梅花書屋、爽吟閣、涵鏡軒、著花庵、掏月弄香之榭、留客處。創建縻金錢十余萬。
北郭園在縣治北城外水田街鄭氏別業。咸豐元年,鄭用錫建。中有小樓聽雨、歐亭鳴竹、陌田觀稼、浣花居、環翠山房、帶草堂諸景。創業費近十余萬金。
考三兵燹`
明萬歷二十年,日本兵侵淡水、雞籠(謝金鑾「蛤仔難記略」)。
清康熙二十有二年六月癸巳,水師提督、內大臣伯施瑯進兵雞籠嶼,斬鄭將林升。
林升在雞籠嶼,沿岸筑壘,環二十余里。瑯申嚴號令,分兵三路,以五十艘出雞籠嶼為奇兵。酣戰竟日,清軍裹創力戰,陣斬林升等,獲大、小戰艦三百余艘(徐鼒「小腆紀年」)。
三十有八年二月,吞霄社土官卓個、卓霧、亞生亂。
五月,內北投社土官冰冷殺主帳金賢,與卓個等通。秋、七月,水師把總襲執之。
八月,署北路參將常泰率岸里社番擊吞霄,擒卓個、卓霧、亞生歸,斬于市。
初,通事黃申贌社于吞霄,征派無虛日;社番苦之。土官卓個、卓霧、亞生鷙而驍,謀作亂。會番當捕鹿,申約令先納錢米而后出;卓個、卓霧、亞生等鼓眾畾,殺申及其伙數十人。鎮道遣使招諭,不得入;乃發兩標官兵,委署北路參將常泰進剿,令新港、蕭壟、麻豆、目加溜灣四社番為前部。個、霧等阻拒四社番,死傷頗眾。既而有獻計者曰:『岸里社番穿林越澗如飛,擒亞生,非此不可』。時岸里社番尚未內附,乃遣譯者入,說其魁,多致糖、煙、銀、布;番大喜,自以收捕為功,繞出吞霄山后,日有擒獲。官軍攻其前,個、霧等大窘,將逃入山內,岸里社番設伏擒之;至郡,尸諸市,傳首以示諸番。是役也,勞師七閱月,官軍瘴死者數百人(新修「通志」參鄭稿)。
冰冷者,麻里郎吼之姻黨也。麻里郎吼,有女字主帳金賢;賢將娶之,父以女幼弗與,告賢曰:『俟長歸汝』。賢怒,縛丈人于樹,撻之。麻里郎吼泣愬于冰冷;冰冷故兇悍,率眾射殺賢。凡與賢善者,皆殺之。時吞霄土官個、霧等方亂,冷遣使與通。適水師把總巡哨至,聞變,潛泊海口,冷未之覺;把總遣他社番誘以貨物交易,伏壯士水次縛之,亟發舟。比諸番出,已掛帆矣。吞霄平。諸番以首惡既誅,乃因通事求撫(新修「通志」參鄭稿)。
六十年四月乙酉,臺灣奸民朱一貴亂。
一貴,長泰人;游手無賴,渡臺灣充臺廈道轅役被革,飼鴨為生。其鴨旦暮編隊出入,愚民異焉。奸匪過者,一貴輒烹鴨具饌,款延盡歡。時承平日久,守土官恬熙,防范疏闊,一貴心易之。是年,鳳山令缺,郡守王珍攝縣篆,委政次子,征收苛刻。以風聞捕治盟歃及違禁入山斫竹木者,囚系百余人;奸匪藉為口實,搖惑人心。有黃殿者,居羅漢門,約惡少李勇、吳外、鄭定瑞等見一貴曰:『今地方官但知沈湎樗蒱耳,兵民瓦解;欲舉大事,此其時乎』!一貴曰:『然!我姓朱,若以明裔聳鄉村,從者必眾』。皆曰:『可』;推一貴為渠首。立賊幟,書「大元帥朱」;夜出岡山,襲劫塘汛。先是,粵民高永壽在笨港負販為生,有病者棲破廟中,病且死,永壽活之。偶至南路,遇前所活人;欷歔感泣,引入見一貴,言倡亂謀甚悉。邀永壽入伙,佯許之;乘間逃回,赴南路營告變,弗信。至府,復告之鎮道,以為狂疾,坐妖言惑眾,將論死;從寬遞回原籍(新修「通志」)。
五月乙亥,總督覺羅滿保馳至廈門,檄召南澳總兵藍廷珍會水師提督施世驃于澎湖,刻期進兵討賊。
臺中各官逃至澎湖,喘息稍定,乃始具文申報。滿保聞變,以廈門為控制臺灣咽喉,親行彈壓;巡撫呂猶龍綏緝省城,令布政使沙木哈督買延、建上游之米,復移檄浙江、廣東兩省運米,并赴廈門平糶。庚午,滿保發福州;乙亥,至廈門,則世驃已登舟出港兩日矣。初,民間聞臺灣全郡俱陷,疑賊且長驅澎、廈,加以各路征兵皆集,米價騰貴,市井驚惶。滿保募丁壯、籍游手,潛消伏莽;所征各鎮協標營兵,多從海舟赴廈,陸行至者,處之舟中,止許一人登岸買辦,所需悉依民價,街巷寂然,不見兵革。未幾,諸路運載米石數萬俱至,米價頓平,民益歡慶忘亂(新修「通志」)。
淡水營守備陳策遣人至廈門請援,總督滿保發兵救之;復率淡水義民侯觀德、李直三等固守要害,斬賊數萬。
策聞臺郡陷,督弁兵堅守;招集鄉壯,分布要害。遣隊目鄭明、蔡武赴廈請援,滿保令金門守備李燕、北路營守備劉錫、千總李郡帶兵星赴淡水應援。策復團練義勇,固守要害;率淡水莊義民侯觀德、李直三等以鄉兵破一貴賊數萬,斬賊萬計(新修「通志」參「武圣記」)。
六月,提督施世驃、總兵藍廷珍等復臺灣,檄游擊張駥會淡水營守備陳策夾攻于上淡水。閏六月丙寅,擒朱一貴于溝尾;械送京師,磔之。游擊謝希賢復引兵與陳策下半線,北路平。
一貴既獲,游擊朱文率兵收復諸羅,擒賊目萬和尚等;希賢與策復合兵下半線,于是北路千余里悉平(節新修「通志」)。
雍正四年、秋,水沙連社番骨宗等戕民;總督高其倬檄巡道吳昌祚進攻之,調淡水同知王汧協征。
昌祚遣北路參將何勉率兵直抵水沙連北港之蛤仔難社,諸番震懾就撫;復入南港,擒骨宗父子三人及黨阿密氏麻薯等二十余番,解省伏誅(節「彰化縣志」)。
九年十二月,大甲西社番林武力等亂;臺灣鎮總兵呂瑞麟討之,弗克。淡水同知張宏章道經阿束社,逆番圍之,莊佃救免。
瑞麟既敗,村落為番焚殺。宏章適帶勇巡莊,路經阿束社,逆番突圍,鎗矢齊發,勇潰;莊佃負耒出,聞官長至,急呼眾與戰,逆番退,乃免。陣亡者,黃仕遠、黃展期、陳世英、陳世亮、湯邦連、湯仕麟、李伯壽、李任淑、賴得旺、劉志瑞、吳伴云、謝仕德、江運德、廖時尚、盧俊德、張啟寧、周潮德、林東伯等;大憲以其事聞,上賜祭、予恤,飭建祠,春秋致祭。鄉人題其冢曰:「十八義民之墓」;
在彰化城西(節「彰化縣志」)。
十年八月,陸路提督王郡等率兵討大甲西社番;平之。
先是,五月間,番賊復結沙轆、吞霄等十余社同反,圍彰化縣;百姓奔逃,絡繹于道。六月,總督郝玉麟赴廈門,調呂瑞麟回臺灣府彈壓,檄新授陸路提督王郡等討之。七月四日,郡同巡察覺羅柏修至鹿仔港,遣參將李應越、游擊黃貴、林榮茂、守備蔡彬等圍于束社,番賊潛逸;參將靳光瀚、游擊林黃彩、守備林世正等扼隘口,絕其去路。八月,渡大甲溪,遣金門鎮李之棟、游擊高得志、李科、守備呂九如、林如錦等分路追殺;歷大甲溪,登大坪山,直抵悠吾生番界。賊大窘,走南日內山,峭壁峻絕。〔鄉民探知巢徑〕僅一線,魚貫攀緣而上。番據高嶺、下矢石如雨;我師奮勇爭進,鎗炮交攻,聲震山榖,番負創四竄,官軍搗其巢,縱火焚所積。番計窮,于是各社相繼獻渠兇林武力、學生等來降。凡四閱月,北路平(新修「通志」)。
乾隆五十有一年十一月丁酉,彰化奸民林爽文亂;城陷,臺灣知府孫景燧、北路理番同知長庚等皆遇害。
爽文,漳州平和人;徙居彰化大里杙。少充縣捕;尋棄去,與匪徒潛行劫掠。大里杙去縣二十里,逼近內山,資為盜賊囊橐;吏不敢問。先是,閩、廣間奸徒結黨,名目有所謂「天地會」者。四十有八年,漳州人嚴煙渡海傳會,爽文與劉升、陳泮、王芬及淡水之王作、林小文、諸羅之楊光勛、黃鍾、張烈、葉省、蔡福、鳳山之莊大田、莊大韭等均入會。光勛為楊文麟養子;文麟幼子楊媽世與光勛不睦,創雷公會與之敵。是年七月,臺灣道永福、知府孫景燧聞其事,密飭文武員弁嚴緝。石榴班汛把總陳和獲黃鍾,解郡;攝諸羅縣臺防同知董啟埏獲文麟及子楊狗,狗以賄釋,謀殺和。適和又獲張烈,械之,夜宿斗六門;狗與眾焚劫奪烈而去,和被殺。永福與總兵柴大紀率兵馳赴諸羅,擒數十人,搜得姓名會簿。首犯楊光勛逃逸,旋為攝彰化縣臺防同知劉亨基所獲,永福、大紀審鞠光勛等十八人,皆斬諸市。然彰化匪類根株未拔也,烈等余黨遂竄入大里杙嘯聚。是月初旬,大紀巡視彰化;賊方豎旗起事,北路理番同知長庚請大紀駐鎮,不許。即日旋府,令中軍游擊耿世文領兵三百人,同景燧赴彰化。景燧至,促新縣令俞峻、副將赫升額與世文率兵往捕;駐營于二十里外之大墩,諭各擒獻,焚數小莊以怵之。賊遂鼓煽,會于茹老山;眾怨官兵以無辜焚其莊,皆從亂。因林氏之族不肯令爽文主名,乃暫推劉升為首。是夜,賊目陳泮、王芬等從爽文倡攻大墩營,陷之,殺赫升額、耿世文、俞峻及千、把總兵役等數百人。時彰化守兵僅八十人,景燧、長庚糾集番眾掘濠插竹,同都司王宗武、原任知縣張貞生、署典史馮啟宗、丁艱典史李爾和分門戒嚴。二十八日戊戌,大雷雨,賊抵城下,鎗炮莫施。二十九日己亥,城中有與賊通者,開門納之。賊入城,拘景燧,不害;褫亨基衣冠,叢刃斃之。其女滿姑尚幼,賊扶之出。姑切齒痛罵,賊以刀割其舌,嘖血大慟而絕;劉氏一門死者十三人。啟宗守監門,為監犯楊牛所害。長庚有膂力,與賊戰,手刃二賊;賊礫之,沈其首于濠。宗武及其子,死于署前。賊擁景燧至演武廳,迫降;景燧以大義斥之,遂與亨基、幕友孫南容、范琪輝同死焉(節新修「通志」,參「彰化縣志」)。
十二月朔庚子,賊陷淡水;護淡水同知、臺灣知縣程峻自殺,竹塹巡檢張芝馨死之。丁未,賊黨林小文等攻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