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 新竹縣志初稿
  • 鄭鵬云
  • 4957字
  • 2015-12-26 18:37:03

義塾租息

一、同治六年,彰屬牛鰲頭舉人蔡鴻猷與塹城貢生陳輯熙、附生鄭人俊爭辦大甲德化社大租,同知嚴金清就年收大租額斷充德化社;又番業戶巧黃珍獻大租榖一百四十石充入德化社,俱歸明善堂董事經理,合計年收大租榖一千九百三十石。光緒十四年以后,大租扣四留六,剩榖一千一百五十八石;除開德化社各款外,為明善堂開款及義塾經費。

一、同治年間,張合顯與楊姓互爭浸水莊浮復之地,經隆恩官覆丈,將原額斷歸張合顯除外,尚有溢額甲數,諭兩姓不得相爭,撥充明善堂為義塾經費;年收小租榖二十九石。

一、竹北二堡后面莊社番與張姓控爭溪邊大租,官斷撥充明善堂為義塾經費;年收大租榖一百一十石。后扣四留六,剩榖六十八石零一升六合,又大租銀四十三圓三角二瓣三尖。

一、生員劉秉先控案提充新港社年收大租榖六十石為中港義塾經費。

一、紅毛港徐熙拱原帶納大租榖八十石,歸明善堂支給塾師束修;嗣后請歸紅毛港堡新莊仔自設一塾,年給修金榖八十石。

一、紳士陳雕龍與曾四來控爭大眉莊前溪邊浮復田界一甲零,光緒二十年知縣葉意深斷充入義塾經費,年收租銀一十九圓一角三瓣。

一、竹城內中巷房屋一座,前系蘇家建置;后蘇家無嗣,有蘇姓兩人互爭此屋,官斷充明善堂。出稅居是屋者,必奉祀蘇家神牌以抵屋稅。

社學

「廳志」載云:『社學凡六』。今將劃歸淡屬而外,屬新竹轄下者凡四:一、竹塹社;一、后壟社;一、蓬山社;一、大甲東社。又「廳志」列于義塾者,如中港社、貓里社、通霄社、新埔社,計四處。同治年間,即多廢弛;以今考之,仍屬社學。嘉慶二十年,中港社番胡經國蒙臺灣道縻奇瑜取入佾生。道光元年中、壟、新、貓四社眾番稟請四社公租口糧榖九百石內抽出八十石,永為育才學租,教訓番童,鼓舞后學;如有新進佾生,上流下接。余社尚未舉行。

典禮志

禮者,履也;所以經國家、定民志。來守斯土者,必循此以將祀事,而后民悅神和,降之以福。故水旱無災,歲登大有;疫厲不作,民慶蕃昌:皆惇典庸禮為之也。淡廳自雍正元年初辟,光緒四年劃去淡屬,增設新竹縣治;至光緒二十一年,歷百七十有三年。凡舉行儀注,悉遵「會典」,錄要于篇。志典禮。

慶賀

接詔

迎春(鞭春附)

耕耤(前漢文帝開耤田,歷代相承;故曰耕耤,又與藉通。「周禮」:天官甸師掌其屬而耕耨王耤)

祭社稷壇

厲祭

救護日月

鄉飲酒

鄉約

祠祀

慶賀

萬壽圣節、元旦、冬至,文武各官前一日齋沐,率屬赴公所習儀。五鼓庭燎,穿朝服到龍亭前,文武分東西班,行三跪九叩禮,分班坐班。設糾儀官一員。萬壽節前后三日,各官俱穿朝服坐班。至期,行慶賀禮。

接詔

詔書由郡派員赍送至城外,隨傳報各文武官員;具龍亭、彩輿、儀仗、鼓樂,〔出關迎接。赍送官捧詔書置龍亭,眾官具朝服跪迎。鼓樂〕前導至公所,文武分東西序立,〔赍〕送官東立西冋,樂作,行三跪九叩禮。赍送官捧詔授展讀官,跪受,詣開讀案前宣讀;眾官跪聽。讀畢,展讀官捧詔授赍送官捧置龍亭,眾官行三跪九叩禮。畢,退。

迎春(鞭春附)

先立春一日,正官率屬俱盛服詣東郊,設案于芒神春牛前,陳香燭、鼓樂、酒醴,布拜席。通贊導至拜位,行一跪三叩禮;三獻爵,復行三叩禮。屬官先行、長官次之,乃舁芒神、土牛隨后,迎置縣頭門外,土牛南向、芒神西向。屆立春時,各官執采杖排立,樂工擊鼓;贊:『鞭春』,各官擊牛者三,揖退。

土牛芒神式

土牛胎骨用柘木,身高四尺(按配四時)、長三尺六寸(接配三百六十日),頭至尾長八尺(按配八節)、尾長一尺二寸(按配十二時)。鞭用柳枝,長二尺四寸(按配二十四氣)。牛色以本年為法(如本年戊戌屬土,其色黃。余仿此):頭、角、耳用本年天干(如本年天干戊屬土,其色黃;則頭、角、耳皆黃之類),身用本年地支(如本年地支戌屬土,色黃;則身黃之類),蹄、尾、腹用納音(如本年戊戌納音屬木,其色青;則蹄、尾、腹皆青之類)。籠頭、抅、索,以立春日日干為籠頭色(如本年立春日干戊屬土,其色黃)、抅用桑柘木,索孟日用麻(謂寅申巳亥日)、仲日用苧(謂子午卯酉日)、季日用絲(謂辰戌丑未日)。造牛,以冬至節后辰日于歲德方取水土(甲年東方甲位、乙年西方庚位、丙年南方丙位、丁年北方壬位、戊年東南方戊位、己年東方甲位、庚年西方庚位、辛年南方丙位、壬年北方壬位、癸年東南方戊位)。

芒神服色,用立春日支辰受克為衣色,克衣為擊腰色(如立春子日屬水,衣取土克水,用黃色;系腰取水克土,用青色。余日仿此)。頭髻用立春日納音為法(金日平梳兩髻在耳前;木日平梳兩髻在耳后;水日平梳兩髻,右髻在耳后、左髻在耳前;火日平梳兩髻,右髻在耳前、左髻在耳后;土日平梳兩髻,在頂直上)。罨耳用立春時為法(從卯至戌八時,罨耳用手揭,陽時左手揭、陰時右手揭;從亥至寅四時,罨耳或揭或掩,寅時揭從左邊、亥時揭從右邊、子丑二時全戴。蓋寅亥時為通氣,故揭一邊;子丑為嚴凝,故全戴)。鞋、褲、行纏以立春納音為法(逢金、木,系行纏、鞋、褲,金行纏左闕,懸在腰左;木行纏右闕,系在腰右。水日俱全。日俱無。土日著褲,無行纏、鞋子)。老、少,以立春年為法(寅申巳亥,老;子午卯酉,壯;辰戌丑未,幼。身高三尺六寸,按配一年三百六十日)。

耕耤(前漢文帝開耤田,歷代相承;故曰耕耤,又與藉通。「周禮」:天官甸師掌其屬而耕耨王耤)

直省、府、州、縣,各于東郊先農壇側擇沃壤為耤田,廣四畝九分。歲仲春吉亥或用季春有事先農之日,正官率在城佐貳耕耤。是日,屬員視土宜,備谷種青箱、朱鞭、耒服耜、黝牛及他農器、耕器,預陳耕所;耆老率農夫披蓑戴笠,竣于田間,通贊分立田首。向闕張畫屏、設香案,致祭先農。禮畢,各官易蟒袍詣耤田,正官就耕所,執事者授耒耜與鞭,皆左秉耒、右執鞭進耕,以耆老二人,一執種箱播種,一率牛,農夫二人扶犁,九推九返。畢,釋鞭、耒,各官補服,望闕行三跪九叩禮,各退。

器具

農具赤色,牛黑色,耔種箱青色。所盛耔種,照本省土宜,擇勤謹農人二名,免其差役、給以口糧,令看守壇宇、灌溉耤田,敬謹收貯所收米粟,以供各該處祭祀之粢盛。

祭社稷壇

直省、府、州、縣,各建社稷:皆社右、稷左,異位同壇。壇高二尺一寸、方二丈五尺。歲以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長官主之;有故,則佐貳攝;在城文武官皆與祭。視割牲、省粢盛、糾儀、執事、贊相禮儀,均于學宮弟子選充。

按社祭五土、稷祭五谷。宋時,社、稷、風雨師各一壇;明祀社稷為一壇。設神牌二:左稷右社,以木為之,朱漆青書,題『某處某社某稷之神』,藏城隍廟。祭日設壇,守土官行三獻禮。祭以春、秋二仲上戊日;今仍之。

厲祭

直省、府、州、縣歲三月寒食節、七月望日、十月朔日,祭厲壇于城北郊。前期,守土官飭所司具香燭、公服詣神祇壇,以祭厲告本境城隍之位。至日,奉請城隍神位入壇,設于正中,守土官行禮。畢,仍奉城隍位還神祇壇,退。

謹按「春秋傳」:『鄭人相驚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則皆走。鄭人懼。及昭公七年,子產立公孫泄良止以撫之,鬼有所歸,乃不為厲』。后人仿其遺意,故設厲壇;于季春、仲秋、孟冬三時致祭孤魂,而以城隍神為之主。

救護日月

直省、府、州、縣、衛遇日月食,按欽天監推定時刻分秒,隨地救護。所見不及一分及不見食者,無庸救護。凡救護,正官一人領班行禮。置糾儀二人、通贊二人、陰陽官一人,在正署素服設香案、布拜席,陳金鼓于儀門外。報初虧,行三跪九叩禮,三上香,伐鼓三聲,儀門外金鼓振作;報復圓,金鼓聲止,行禮如初。畢,各退。外省衙門行禮三次:乍虧、食甚,皆素服行一跪三叩禮;復圓,盛服行一跪三叩禮。

謹按「春秋」:『昭公十七年六月甲戌,日有食之。太史曰:「日過分而未至三辰,有災」。于是乎百官降物、君不舉辟。移時,樂奏鼓,祝用幣、史用詞』。故「夏書」曰:『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今之救護日月,與古大同而小異。其曰素服,即降物意也;陰陽官,即祝、史之類也;陳金鼓,即樂奏鼓也。但設香案、布拜席,比之用幣、用詞,則同中而有異焉。其大要,皆以體天為心,誰敢尸厥官罔聞知而闇于天象乎?

鄉飲酒

順治初,令直省、府、州、縣每歲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于儒學之講堂,舉鄉飲酒禮。主者,府知府、州知州、縣知縣;如無正印官,佐貳官代,位于東南。大賓以致仕官為之,位于西北。僎賓,擇鄉里年高有德之人,位于東北。介以次長,位西南。三賓,以賓之次者為之,位于賓、主、介、僎之后。除賓、僎外,眾賓序齒、僚屬序爵。司正以教職為之,專司揚觶以罰;贊禮者,以老成生員為之。其經費,于「存留錢糧」內支辦。

鄉約

順治九年,頒行六諭臥碑文。十六年,令直省、府、州、縣舉行鄉約,于每月朔望日聚集公所宣讀。康熙九年,頒上諭十六條。二十五年,令各營伍將弁兵丁并土司各官,通行講讀。雍正元年,欽定「圣諭廣訓」十六章(計萬言),刊刻頒行府、州、縣、鄉、村,令生童誦讀。每月朔望,地方官聚集公所,逐條宣講。公所之設,在各府、州、縣、鄉、堡擇適中地為鄉約所,選老成公正一人為約正、樸實謹守者三、四人值月,按期集所部民,宣講頒行各諭;擇文內民俗易犯者,咸宣示之。守土官實力董率,并飭各屬隨時巡行倡導,兵民圜聽。宣畢,各退。〔乾隆十年,議準將五年〕欽頒「太學訓飭士子文」通行頒發直省學宮,令朔望一體宣讀,永遠推行。

祠祀

竹塹堡廟宇

社稷壇、山川壇、先農壇在縣治東門外。高方如制,出陛三級。中祀社、稷,左山川、右先農,同為一壇。外曠地一所,為耕耤田。道光九年,同知李慎彝建壇。右有五谷廟一座一進。外加環墻。廟宇四十坪、地基五十坪,祀田二所(一在本廟后,年征租銀四圓;一在海豐莊,佃人游守級,年征租榖二十七石)。

風云雷雨壇在南門內。設牌位,附祀于龍王祠。道光九年,李慎彝建。

厲壇在北門外水田街。嘉慶九年,同知胡應魁建。道光九年,李慎彝重修。

龍王祠舊為五谷廟,在縣城南門內。乾隆三十四年,同知宋應麟建。〔道光九年,李慎彝改祀龍王,以風云雷雨神牌位附之。建祠〕一座三間,高一丈六尺二寸、深二丈七尺、寬三丈八尺二寸。光緒十四年,知縣方祖蔭籌款重新改造。計二進,廟宇三十坪;地基五十六坪,年征榖十一石。

火神廟在縣城試院左畔。光緒十三年,知縣方祖蔭建。

城隍廟在縣署右側。乾隆十三年,同知曾曰瑛建。五十七年,袁秉義修。嘉慶四年,同知清華捐建后進,祀觀音菩薩。八年,同知胡應魁在左側添建觀音廟,以后進祀城隍夫人。道光八年,同知李慎彝修。三十年,同知黃開基重修。光緒十八年,紳董重修通梁。廟僧云:建修縻金計一萬余圓。廟宇百八十六坪、地基五百六十九坪。

附錄歷年收項

一、曾作邦獻充枋寮田年納租榖一十八石,扣納糧榖二石,實收榖一十六石,折銀一十六圓。

一、陳泉源獻充西門內瓦店間半,年納租銀六十五圓。

一、本廟后瓦店一間,年納租銀五圓。

一、本廟后瓦店一間,年納租銀七圓。

一、王世杰獻充北門內地基一百間,年納銅錢四十千,折實銀三十圓。

一、前淡廳將鹽水港、淺水港二處渡船經費內,歷年獻充銀二十四圓。

一、陳泉源獻充縣署西畔瓦店一間,年納租銀一十五圓(此條每年租銀三十六圓,余項歸林智記征收)。

一、歷年向本廟爐主支領枷資一百八十千文,折銀一百六十五圓。

關帝廟在縣治南門內。乾隆四十一年,同知王右弼建;費金八千有奇。同治十年,紳民捐款重修。右旁另建一間為馬欄;左側另建一座三進,祀觀音菩薩。廟宇百二十九坪、地基二百三十坪。

歷年租項

一、臺北芝蘭堡舉人潘成清年納小租榖四十石,折銀四十圓。

一、內灣年納大租榖九十五圓。

一、南門內瓦店一座,年納租銀八圓。

一、南門內地基年納銅錢一千八百文。

文昌祠在縣城內文廟左側。嘉慶八年,同知胡應魁建;一座三進。道光十七年,同知婁云修。廟宇七十五坪、地基五百坪。

歷年租項

一、淡水鄒屋侖水田年納租榖四十五石。

一、淡水北投社年納大租榖三十石。

一、新埔年納大租榖二十四石一斗八升。

天后宮在縣治西門內。乾隆十三年,同知陳玉友建。四十二年,同知王右弼修。五十七年,同知袁秉義捐修;其碑記云:『廟僧稱為陳護協所建,王司馬修之;刱始何年,弗可考。乃集都人士謀節俸倡修,費番鏹三千有奇。襄厥成者,守戎盧植、二尹陳圣增、分司章汝奎、董事邵起彪』。道光八年,李慎彝重修。同治九年,官紳重新改造。廟宇百六十坪、地基百八十坪。

歷年租項

一、虎仔山楊掌年納租榖二十石。

一、南門外園年納租銀八圓。

一、北鼓樓內外年納地基銅錢四千文。

一、廁地年納租榖一十二石。

一、臺北吳夢梅、王益興、吳夢蘭年納銀二圓。

一、三角涌陳炳焜年納銀二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隆县| 扬州市| 武乡县| 苏州市| 侯马市| 盐边县| 和平县| 平和县| 邢台市| 彰化县| 古丈县| 日照市| 沁源县| 天门市| 东光县| 五莲县| 武威市| 天全县| 大宁县| 栖霞市| 茶陵县| 瓮安县| 金秀| 将乐县| 宁明县| 黄大仙区| 万安县| 平利县| 循化| 苏尼特右旗| 南华县| 滦平县| 丰宁| 龙江县| 静安区| 珲春市| 顺昌县| 浦江县| 富裕县| 都安| 津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