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志
典禮志
學校志
風俗不能皆醇,以人才化之;人才不能常盛,以學校陶之。自淡水廳開創學校百有余年,屢經賢良陶鑄,設學宮、廣學額,輔以書院、加以義塾,無非為培養人才起見。然猶慮其見聞之未廣也,凡國家造士之規、「會典」禮儀,悉為節錄,以匡不逮。嗣因菁莪化久,薈萃成林。臺北增設知府,將舊廳轄內劃為淡、新兩縣;除淡水而外,所有學校屬新竹者仍歸新竹,奮興有基,蒸蒸日上。良有司鼓而舞之,則濟濟多士,皆為國家有用之才,知學校之揚庥遠也。遂作學校志。
學宮
學額
書院
義塾
社學
學宮
儒學在縣城內東南營署左畔。中為大成殿,東西兩廡,前為欞星門。崇圣祠在后殿。左為文昌宮;又左為明倫堂,為學廨舊址,在游擊署前曠地,因未設學,借立為演武廳。經紳士稟請歸還,總鎮武隆阿勘丈定界,議建今所。嘉慶二十二年,同知張學溥興造。道光四年,同知吳性誠報竣。九年,同知李慎彝補建名宦、鄉賢、昭忠、節孝四祠。十一年,貢生林祥云補建牲所。十七年,同知婁云購柯姣園地,添建圍墻,倡捐重修。廟宇七百八十七坪、地基二千零十三坪。
文廟歷年租息
一、八張犁佃戶張阿添年納租榖二十六石。
一、八張犁佃戶馮阿芳年納租榖五十九石。
一、尖山邊莊佃戶鍾阿福年納租榖三十五石。
一、坑仔底莊佃戶徐阿金年納租榖二十一石。
一、四方林佃戶黃姓年納租榖四十九石。
以上年征租榖一百九十石。前系林維源獻充。
一、尖山仔頂莊楊灶生年納租榖五十九石。前系鄭永承獻充。
一、文廟墻內田一所,年納租榖十石。
一、城隍廟前瓦店一座,年納租銀四十八圓。
一、城隍廟后瓦店一座,年納地基銀一十八圓。
一、縣署前瓦店一座,年納租銀二十四圓。
一、林祥叆留存公款二百圓,年納息銀二十六圓。
以上年征租榖六十九石、銀一百一十六圓。
學額
初,淡水小試,原附彰化。乾隆三十一年,同知李俊原詳請就廳考試,未奉準行。
三十五年,監生郭宗嘏捐租呈請,巡道蔣允焄準就近考送。同知宋應麟歷試三科。三十八年,同知宋學灝以時無廩生保結,詳覆巡道奇寵格仍歸彰化考送。嘉慶十五年,總督方維甸巡臺,生員張熏、郭菁英、王士俊等呈請設立學宮,一應經費愿自鳩捐;批行巡道張志緒查議。十九年,巡道縻奇瑜詳請總督汪志伊、巡撫張師誠題準。二十二年,同知張學溥舉貢生林璽、廩生郭成金、鄭用錫、林長青、監生林紹賢等捐題建造文廟。嘉慶二十三年,仍準由廳考試,然后送府。總督汪志伊、巡撫張師誠題準:取進文童六名、武童二名;后噶瑪蘭分去一名。府學三名、二名無定額;廩、增各四名,四年一貢。續準酌加二名,淡五名、蘭三名;廩、增亦加二名,由淡、蘭附生考充。道光初年,特恩廣額取進文童六名。四年,七名。七年后,俱六名。三十七年,七名。咸豐元年,六名。三年,七名。四、六兩年,廣額科、歲,一取進十名、一取進十一名。同治三年,歲考加額取進十名。咸豐八年捐輸案內,臺灣道奏準:淡屬永遠加廣文、武學額各二名,蘭屬永遠加廣各一名。此后淡屬原額五名、加廣二名,計七名;武童原額二名,咸豐八年后俱進四名。其蘭屬向歸淡廳考送,后詳準就近由蘭廳考送,并免府考:淡屬仍送府考如故。嗣后人文炳蔚,較前倍增。光緒四年,臺北別開一府、新竹另設一縣,臺灣道奏定科、歲取進文童六名,武童四名;府學文童二名、三名無定額,武童一名;廩、增各四名,四年一貢。光緒十四年,新竹縣南添設苗栗縣,奏定科、歲取進文童三名,武童一名;府學名額無定;廩、增各二名,六年一貢。
學田
道光十年,職員林平侯建充學田六所:
一、奶姑山八張犁莊田一所,丈報一甲三分五厘一毫一絲,年收租榖四十三石;除屯糧等租外,實收租榖二十四石五斗八升七合六勺。又田一所(丈甲不載),年收租榖一十五石五斗。除屯糧等租外,實收租榖一十四石。又田一所,丈報六分。年收租榖四十二石九斗八升四合四勺除屯糧等租外,實收租榖三十五石。
一、黃泥塘隘寮莊田一所(丈甲不載),年收租榖二十二石;除屯糧等租外,實收租榖一十八石。
一、四方林莊田一所(屯糧、甲數不載),實收租榖二十八石。又田一所(屯糧、甲數不載),實收租榖二十一石。
以上皆「廳志」所載:年計實收租榖一百四十石零五斗八升七合六勺。光緒十四年改征錢糧,從前配錢糧盡行裁汰,年征租榖一百六十八石四斗八升四合四勺。
一、鄭恒升獻充番仔陂腳小租榖二十石。
一、鄭家獻充校場埔小租榖四十石。
一、潘金和獻充太平窩小租榖二十石。
一、吳家獻充口墻圍小租榖二十石。
一、城隍廟口瓦店一座二進,年征稅銀四十八圓。
一、城隍廟井仔腳〔囗囗〕一座,年征稅銀二十六圓。
以上各條(詢查訓導、胥斗),年征租榖一百石、稅銀七十四圓。
試院
試院在縣城南門內巡司口。光緒十二年,知縣方祖蔭捐建。就巡檢舊署遺址平基定向,五月興工建造,十二月竣。凡三重,堂區兩廊列坐一千號。板門樓前筑甬道、圍墻。后堂增建高閣,供奉奎星神像。計費銀八千九百八十四圓六角六瓣。勒石碑二座:一紀捐項姓名,一紀建置事實。十五年冬,以修書院余款添建中道川亭。
書院
明志書院在縣城西門內。初在興直堡新莊山腳,永定縣貢生胡焯猷于乾隆二十六年獻充學租。二十八年,并其舊宅充作義學,名曰「明志」;同知胡邦翰乃詳建為書院。二十九年,總督楊廷璋勒石以記其事。三十年,同知李俊原以原建書院距廳治太遠,議在廳城南門內別建。四十二年,同知王佑弼牒將胡焯猷捐積榖價為移建費。四十六年,同知成履泰以南門低洼,別購西門內蔡姓地基建造;即今所也。是年興工,是年即竣。計一座三進:中為講堂,后祀朱子神位,左右兩畔各房為生童肄業所。左為敬業堂,一排五間,堂以外另建一小廊。計費銀四千六百二十九圓,撥胡焯猷捐積榖價變給。光緒十五年冬,知縣方祖蔭籌捐紳士蔡廷琪等項下重修敬業堂,于堂外添建右畔小廊,并改造外墻門于敬業堂適中之所。十九年,知縣葉意深改新竹兩處義塾,并歸書院。二十年春,葉意深重修。
明志書院租息
一、乾隆二十六年,貢生胡焯猷捐充興直堡坪頂山腳自置水田八十甲零四厘三毫一絲,年收租榖六百零六石九斗九升六勺;除輸正供榖一百二十七石七斗三升九合、貼番租二十三石三斗四升、又丁耗折納銀十兩三錢六分零、社餉折納銀八兩三錢三分四厘外,剩榖為義塾經費。四十八年,同知馬鳴鑣牒將胡焯猷捐額年應收實榖三百五十三石充為書院膏伙。
一、乾隆三十四年,監生郭宗嘏復捐長道坑、八里坌二處水田一百六十一甲六分一厘六毫六絲,應征租榖九百六十九石六斗九升六合;園二十九甲二分,應征租榖八十七石六斗。統計田、園一百九十甲零八分一厘六毫六絲,共征租榖一千零五十七石二斗九升六合。三十五年冊報:除開銷六百四十二石七斗九升外,存榖四百一十四石五斗、又銀八分一厘。四十八年,馬鳴鑣牒將郭宗嘏捐額年應收實榖四百一十石零,亦為膏伙。〔此項捐榖〕,初議充建學宮經費;因設學未成,同知宋學灝請將租榖積貯廳庫。四十三年,成履泰撥出積榖變價開銷,移建書院經費。其興直堡舊地距新建〔書院〕較遠,留為租館,仍聽生童照舊肄業;今僅存正屋三間,中廳供朱子神位。歷年就學租內抽銀十五圓,交董事經理春秋祭祀。
以上胡、郭二項捐充租榖,除輸正供、雜費外,計共實榖七百六十三石零。后僅有六百六十余石,定為每年師生修金、膏伙以及修補各費。光緒五年淡、新分治,胡、郭捐充田園屬淡水轄下,歸淡水董事陳承芳、張東峰掌理,年收興直堡、八里坌、長道坑學租除在淡開銷各款外,實繳租銀六百六十四圓二角六瓣五尖七周。光緒十九年,淡紳張春濤等捏名金興文控爭胡、郭學租,將從前繳項改為五百七十圓繳歸新竹明志書院。
一、金包里、二方坪等莊充公大租榖年收銀七十一圓六角四瓣。光緒十四年「扣四留六」并退租等情,每年折收銀三十五圓五角五瓣六尖(此條大租,詢之書吏,據稱控案充公)。
一、龜侖社佃戶陳清琳、武朥灣佃戶蘇國光承耕桕仔林溪邊充公園租除撥龜侖社義塾每年修金四十圓外,實繳銀八十圓。
一、光緒十八年,石岡仔溫阿滿與范李養控爭茶埔充公茶園租銀六十五圓(五分埔紳士陳朝綱經理)。
一、光緒十八年,陳維藻與張秀生控爭竹南一堡大北埔業一所,每年認納租榖三十四石(佃人羅有生、羅仕生)。
一、光緒十九年,曾神從、曾清寬欠納錢糧充出竹北二堡大湖口、四腳亭年納租榖三十六石(佃人張清元)。
以上合計年收銀七百五十圓五角五瓣六尖、年收榖七十石。
一、內北坑充公租榖二百二十五石,每石折銀一圓,計銀二百二十五圓。
按光緒十一年案:查內北坑埔地,前因連維三與吳恢先等互相爭占,經前縣令訊斷充公,贌佃張玉崇具結認耕,年納租銀二百二十五圓,早季完納七成、晚季完納三成。惟地近番界,照莊例向鄰年貼隘租銀一十二圓,又福德祠祭祀等費銀四圓;余銀盡充書院膏伙。經臺灣道批準在案。一、五股林及員墩仔充公租榖六百四十六石七斗五升九合零二抄三撮,每石折銀一圓,計銀六百四十五圓七角五瓣九周零二末三皮。
按光緒十一年案載:知府前在淡廳任內,詳定撥充書院經費。并于分治案內,續稟札飭前項租榖五股林年收租榖三百六十三石九斗一升七合九勺二抄坐落新邑,歸新竹縣征收;員墩仔等處年收租榖二百八十一石八斗四升一合一勺零三撮(內呈報水沖一十八石八斗三升五合二勺)坐落淡邑,由淡水縣征收,解新邑湊作膏伙之需。奉準遵辦在案。
書院小課公款
一、光緒十三年九月,葉宜記息借培英社小課銀五百圓,遞年行息二分,計銀一百圓,分作四季繳納。此款系中港職員陳其德捐充培英社小課經費,交葉宜記行息。嗣因二分利重,十七年紳士高廷琛、吳逢清稟請將二分酌減一分,與陳和興一律行息為小課經費。
一、光緒十五年十一月,陳和興息借培英社小課銀五百圓,遞年行息一分,計銀五十圓,分作兩季認納。此款系本城何錦泉捐充培英社小課銀四百圓、生員林學源捐充培英社小課銀一百圓,湊成五百圓,交陳和興行息為小課經費。
一、光緒十六年十月,鄭如沾息借培英社小課銀五百圓,遞年行息一分,計銀五十圓,作兩季分納。此款系周玉兔被控罰充培英社公款,交鄭如沾行息為小課經費。
明志書院章程
遞年山長束金銀三百圓、贄儀銀二十四圓、節儀年敬銀三十六圓、煙茶雜費銀十二圓。監院(即訓導兼辦)薪水銀一百圓。院丁一名,年給辛工銀三十圓、食米三斗。全年考課八期,每月官師二期,生員超等一名給膏伙銀二圓,余超等均一圓;特等一名給膏伙一圓,余均五角;一等不給。童生上取一名給膏伙銀一圓,余上取均五角;中取一名給膏伙銀五角,余中取均二角五瓣;次取不給。光緒十六年,加考小課八期,其膏伙與考課均一律支給。遞年不敷,官為墊辦。是年,知縣沈茂蔭始不用監院;十九年,知縣葉意深始不用山長。師期考課,歸官評閱。又將城內兩處義塾,并歸書院。
苗栗英才書院(未建)光緒十八年,暫設文昌祠內。將番社租銀在苗栗轄內者,提充英才書院作膏伙。
一、德化社年征大租銀八十圓。
一、新港社年征大租銀二十八圓。
一、貓盂社年征大租銀一十圓。
一、大甲東社年征大租銀一十九圓。
一、后壟社年征大租銀四十五圓。
一、貓閣社年征大租銀三十八圓。
一、苑里社年征大租銀五十六圓。
一、日南社年征大租銀四十五圓。
一、房里社年征大租銀三十六圓。
一、通霄社年征大租銀六十圓。
一、雙寮東勢社年征大租銀一圓四角。
義塾
同治六年,同知嚴金清始設各處義塾,計一十五所。今除劃歸淡屬而外,縣城內四所,東西南北各一。同治九年,增設城外兩義塾:一在南城外竹蓮寺,一在北城外舊社莊。此外,又有紅毛港堡新莊仔義塾一所、中港堡天后宮義塾一所。光緒十五年,明善堂年收大租項下扣四留六,動用不敷,裁去城內、外六塾為二塾:一在西門內,一在北門內。光緒十九年,并歸一塾,設于明志書院。
謹按同治六年,同知嚴金清以義倉捐榖所剩,劃出〔三千〕六百零石支給淡、新各處義塾經費;「廳志」載明:存廢不一。又番業戶巧黃珍獻充德化社榖一百四十石,并罰充各款,歸明善堂掌管,設塹城四塾。同治八年,同知富樂賀泐石紀之。同治九年,新設城外二塾,兼教熟番;系遵同治八年臺灣道黎兆棠札廳議核,以臺地熟悉中有堪造就者,若照舊章僅取佾生,阻其進取,無以群興觀感;自先于郡城設學舍,取屯千、把及各頭人子弟,次及番民子弟,擇秀颕者入學讀書,宣講「圣諭廣訓」,授以朱子「小學」,熟后再令習「經」,札各廳亦仿照舉行。一、二年后,果能漸通文理,當援照黔省苗學例,另編字號考試,請設學額,一體鄉試。其塾師如教導有方,亦照烏蒙設學例,六年準予充貢,俾歸化者親遜成風云云。旋議,示諭熟番子弟,準其自同治九年始,一體投考明志書院,另列一榜,優給膏伙,以廣招徠;會同鹿港理番同知孫壽銘詳覆在案。惜番童頗少,不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