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仲御詣洛。到三月三日。洛中王公以下。莫不方軌 連軫。并至南浮橋邊祓禊。男則朱服耀路。女則錦綺粲 爛。仲御時在船中。曝所市藥。雖見此輩。穩坐不搖。 賈充望見。深奇其節。顧相與語。此人有心膽。有似冀 缺。走往問船中安坐者為誰。仲御不應。重問。徐乃答 曰。會稽北海閑民夏仲御。御覽三十。 事類賦注四。
夏統別傳注曰。囗初生合米搗作囗。御 覽八百五十一。
郭翻
翻字道祥。武昌人。御覽五百五十五。
翻經河。墜刀于水。路人有為取者。翻因與之。路人 不取。至于三四。路人固辭。翻曰。爾向不取。我豈能 復得乎。路人曰。吾若取此物。為天地鬼神所責矣。知 其終不受。乃沈刀于向所失處。路人悵然。乃復沒為取 之。翻于是不逆其意。十佩刀價以與之。御 覽四百二十四。
翻遺令儉葬。唯以兩卷老子。示存道德。同 上五百五十五。
郭文
郭文舉。河內人也。懷帝末。濟江至余杭市。賣箭箸易 鹽米。以樹皮作囊。得鹽米以納囊中。御 覽七百四。
文以石為釜。以竹為甑。同上七百五 十七。
佛圖澄
里人佛圖澄。不知何許人。出于燉煌。好佛道。出家為 沙門。永嘉中。至洛陽。值京師有難。潛遁草澤閑。石 勒雄異好殺害。因勒大將軍郭默略見勒。以麻油涂掌。 占見吉兇數百里外。聽浮圖鈴聲。逆知禍福。勒甚敬信 之。虎即位。亦師澄。號大和尚。自知終日。開棺無尸 。唯袈裟法服在焉。世說注二。
石勒時天旱。佛圖澄于石井岡掘得死龍。長尺余。漬 之以水。良久乃蘇。囗而祭之。龍騰空而上。即大雨降 。因名石井為龍岡。事類賦注二十八。
澄以囗盛水燒香囗之。須臾囗中生青蓮花。御 覽七百五十九。
石虎時。自正月不雨。澄詣滏口祠。稽首曝露。即日 二白龍降于祠下。于是雨遍千里也。御 覽六十四。
后趙尚書張離、張良。家富事佛。起大塔。澄謂曰。 事佛在于清凈無大。慈矜為心。檀越雖儀奉天法。而貪 囗未已。游獵無度。積聚不窮。方受見世之罪。何福報 之可希也。同上六百五十八引佛圖澄傳 。
高坐
和尚胡名尸黎密。塔寺記云。其冢曰高 坐。因名高坐。西域人。傳云國王子。以國讓弟。 遂為沙門。永嘉中。進到此土。止于大市中。和尚天姿 高朗。風韻遒邁。丞相王公一見奇之。以為吾之徒也。 周仆射領選。撫其背而嘆曰。若選得此賢。令人無恨。 俄而周侯遇害。和尚對其靈坐。作胡祝數千言。音聲高 暢。既而揮涕收淚。其哀樂廢興皆此類。性高簡。不學 晉語。諸公與之語。皆因傳譯。然神領意得。頓在言前 。世說注二。
庾亮、周顗、桓彝、一代名士。一見和尚。披衿致契 。曾為和尚作目。久之未得。有云尸利密可稱卓朗。于 是桓公咨嗟。以為標之極似。宣武嘗云。少見和尚。稱 其精神淵箸。當年出倫。其為名士所嘆如此。同 上五。王公曾詣和上。和上解帶偃伏。語言神解。 見尚書令卞望之。便斂衿飾容。時嘆皆得其所。同 上七。
道安
釋道安者。常山薄柳人。本姓衛。年十二。作沙門。神 性聰敏而貌至陋。佛圖澄甚重之。值石氏亂。于陸渾山 木食修學。為慕容駿所逼。乃住襄陽。以佛法東流。經 籍錯謬。更為條章。標序篇目。為之注解。自支道林等 皆宗其理。無疾卒。世說注四引安和上 傳。
竺法汰者。體器弘簡。道情冥到。法師友而善焉。一 說法汰即安公弟子也。世說注三引安法 師傳。
初。魏晉沙門。依師為姓。故姓各不同。安以為大師 之本。莫尊釋迦。乃以釋命氏。后獲增一阿舍經。果稱 四河入海。無復河名。既懸與經符。遂為永式。御 覽六百五十五引道安傳。
支遁
遁本姓關氏。陳留人。或云河東林慮人。幼有神理。聰 明秀徹。初至京師。太原王濛甚重之。曰造微之功。不 減輔嗣。御覽六百五十五。
法師研十地則知頓悟于七住。尋莊周則辯圣人之逍遙 。當時名勝。咸味其音旨。道賢論以七沙門比竹林七賢 。遁比向秀。雅尚老莊。二子異時風尚玄同也。世 說注三。
遁任心獨往。風期高亮。同上五。
遁神心警悟。清識玄遠。嘗至京師。王仲祖稱其造微 之功。不異王弼。同上。
遁神悟機發。風期所得。自然超邁也。同 上。
法虔。道林同學也。俊朗有理義。遁甚重之。同 上六。
遁太和元年終于郯之石城山。因葬焉。同 上。
遁每標舉會宗。不留心象喻。釋解章句。或有所漏。 文字之徒多以為疑。謝安石聞而善之。曰。此九方皋之 相馬也。略其玄黃而取其俊逸。同上。
辛憲英外甥 夏侯湛為傳八。
夫人字憲英。衛尉肅侯毗之女。不好華麗。琇上夫人 子帔。緣以錦不肯服。從外孫胡母楊上夫人錦被。夫人 反臥之。御覽八百十五。
憲英聰明有才鑒。初文帝與陳留王爭為太子。既而文 帝得立。抱毗頸而喜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憲英。 憲英嘆曰。太子代君主宗廟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 。主國不可以不懼。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 。弟敞為大將軍曹爽參軍司馬。宣王將誅爽。因爽出。 閉城門。大將軍司馬魯芝將爽府兵。犯門斬關。出城門 赴爽。來呼敞俱去。敞懼。問憲英曰。天子在外。太傅 閉城門。人云將不利國家。于事可得爾乎。憲英曰。天 下有不可知。然以吾度之。太傅殆不得不爾。明皇帝臨 崩。把太傅臂以后事付之。此言猶在朝士之耳。且曹爽 與太傅俱受寄讬之任。而獨專權勢。行以奢驕。于王室 不忠。于人道不直。此舉不過誅曹爽耳。敞曰。然則事 就乎。憲英曰。得無殆就。爽之才非太傅之偶也。敞曰 。然則敞可以無出乎。憲英曰。安可以不出。職守人之 大義也。凡人在難。猶或恤之。為人執鞭而棄其事。不 祥不可也。且為人死。為人任親昵之職也。從眾而已。 敞遂出。宣王果誅爽。事定之后。敞嘆曰。吾不謀于姊 。幾不獲于義。逮鐘會為鎮西。憲英謂從子羊祜曰。鐘 士季何故西出。祜曰。將為滅蜀也。憲英曰。會在事縱 恣。非持久處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祜曰。季母勿 多言。其后會請子琇為參軍。憲英憂曰。他日見鐘會之 出。吾為國憂之。今日難至吾家。此國之大事。不可得 止也。琇固請司馬文王。文王不聽。憲英語琇曰。行矣 。戒之。古之君子。入則致孝于親。出則致節于國。在 職思其所司。在義思其所立。不遺父母憂患而已。軍旅 之間。可以濟者。其惟仁恕乎。汝其慎之。琇竟以全身 。憲英年至七十有九。泰始五年卒。三 國志注二十五。
王敦
敦字處仲。瑯邪臨沂人。少有名理。累遷青州刺史。避 地江左。歷侍中。丞相。大將軍。揚州牧。以罪伏誅。 世說注三。
敦子應字安期。官至武衛將軍。御覽 二百三十七。
王含
含字處弘。瑯邪臨沂人。累遷徐州刺史。光祿勛。與弟 敦作逆伏誅。世說注二。
桓溫
溫字元子。譙國龍亢人。漢五更桓榮后也。父彝、有識 鑒。溫少有豪邁風氣。為溫嶠所知。累遷瑯邪內史。世 說注二。
溫以永和元年。自徐州遷荊州刺史。在州寬和。百姓 安之。同上。
永和二年。溫平蜀。初朝廷以蜀處險遠。而溫眾寡少 。懸軍深入。甚以憂懼。而溫直指成都。李勢面縛。同 上四。
永和四年。進征西大將軍。鎮西夏。時逆胡未誅。余 燼假息。永和十年。伐秦。十二年。討 姚襄。溫親勒郡卒。建旗致討。清蕩伊洛。展祭園 陵。世說注二。
興寧元年。以溫克復舊京。肅靜華夏。進都督中外諸 軍事、侍中、大司馬。加黃鉞。使入參朝政。同 上五。
溫以太和四年上疏自征鮮卑。同上三 。
薨謚宣武侯。同上二。
孟嘉
嘉字萬年。江夏鄳人。曾祖父宗、吳司空。祖父揖、晉 廬陵太守。宗葬武昌新陽縣。子孫家焉。嘉少以清操知 名。太尉亮領江州。辟嘉部廬陵從事。下都還。亮引問 風俗得失。對曰。待還當問從事吏。亮舉麈尾掩口而笑 。語弟翼曰。孟嘉故是盛德人。轉嘉為勸學從事。太傅 褚裒有器識。為豫章太守。出朝。亮盛修學教。高選儒 官。正旦大會州府人士。時彥悉集。嘉坐次第甚遠。裒 問亮曰。聞江州有孟嘉。其人何在。亮曰。在坐。卿但 自覓。裒歷觀久之。指嘉謂亮曰。此君小異。將無是乎 。亮欣然以上亦見御覽二百六十五。而 笑。喜裒得嘉。奇嘉為裒所得。乃益器之。二 字一作重嘉焉。以上亦見御覽三百九十三。又四百四十 四。后為征西桓溫參軍。既知其政。溫甚重之。九 月九日。溫游龍山。參寮畢集。時佐吏并著戎服。風吹 嘉帽墮落。溫戒左右勿言。以觀其舉止。嘉初不覺。良 久如廁。溫命取還之。孫盛時在坐。溫授孫盛紙筆。命 作文嘲之。成著一作置。嘉坐處 。嘉還一作歸。見之。笑而請紙 筆一作紙一作筆。即答。了不容 思。四坐嗟嘆。以上亦見初學記四。御 覽六百八十七。嘉喜酣暢。愈多不亂。溫問酒有何 好。而卿嗜之。嘉曰。明公未得酒中趣爾。又問聽伎。 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何也。答曰。漸近自然。轉從事 中郎。遷長史。年五十三卒。世說注四 。
又陶靖節征 西長史孟府君傳。
君諱嘉字孟年。江夏鄳人。曾祖父宗、以孝行稱。仕吳 司馬。祖揖。元康中為廬陵太守。宗葬武昌新陽縣。子 孫家焉。遂為縣人。君少失父。奉母與二弟居。娶大司 馬長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閨門孝友。人無能閑。鄉閭稱 之。沖默有遠量。弱冠。儔類咸敬之。
桓玄
玄字敬道。譙國龍亢人。大司馬溫少子也。幼童中。溫 甚愛之。命以為嗣。年七歲。襲封南郡公。拜太子洗馬 。世說注一。
玄初拜太子洗馬。時朝廷以溫有不臣之跡。故抑玄為 素官。同上七。
玄為義興太守。不得志。少時去職。歸其國。與荊州 刺史殷仲堪素舊。情好甚隆。同上一。
玄克荊州。殺殷仲道護。及仲堪參軍羅企生、鮑季札 、皆仲堪所親仗也。同上一。
玄既克殷仲堪后。楊佺期遣使諷朝廷。朝廷以玄都督 八州。領江州、荊州、二刺史。同上三 。
祖約
約字士少。范陽遵人。累遷平西將軍、豫州刺史。鎮壽 陽。與蘇峻反。峻敗。約投石勒。約本幽州冠族。賓客 填門。勒登高望見車駿。大驚。約又使占奪鄉里先人田 地。地主多恨。勒惡之。遂誅約。世說 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