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6章

  • 萬病回春
  • 龔廷賢
  • 4993字
  • 2015-12-26 18:21:51

癰疽

脈:癰疽脈數,浮陽沉陰。浮數不熱,但惡寒侵。若知痛處,急灸或針。洪數病進,將有膿淫。

滑實緊促,內消可禁。宜托里者,脈虛濡遲。或芤澀微,潰后亦宜。長緩易治,短散則危。結促代見,必死無疑。

瘡瘍之癥,當察經之傳受,病之表里,人之虛實而攻補之。假如腫痛熱渴、大便閉結者,邪在內也,疏通之。腫 作痛、寒熱頭疼者,邪在表也,宜發散之。 腫痛甚者,邪在經絡也,和解之。

微腫微痛而不作膿者,氣血虛也,補托之。漫腫不痛、或不作膿、或膿成不潰者,血氣虛甚也,峻補之。色黯而微腫痛、或膿成不出、或腐肉不潰者,陽氣虛寒也,溫補之。若疑其未潰,而概用敗毒,復損脾胃,不唯腫者,不能成膿而潰者,亦難收斂,七惡之癥蜂起,多致不救。經云: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若腫赤煩躁、發熱引冷、便閉作渴、脈洪數實,是其常也。雖在嚴寒之時,必用大苦寒之劑,以瀉熱毒。若脈微皮寒、瀉痢腸鳴、飲食不入、嘔吐無時、手足逆冷,是變常也。雖在盛暑之時,必用大辛溫之劑,以助陽氣。經曰:用寒遠寒,用熱遠熱。有假者反之,雖違其時,必從其癥。

癰疽,大按乃痛者,病深;小按便痛者,病淺。按之處陷不復者,無膿;按之處即復者,有膿。

不復者可消。若按之都牽強者,未有膿也;按之半軟者,有膿也。又手按上下不熱者無膿;若熱甚者有膿。凡覺有膿,急當破之。無膿但氣腫,若有血,慎之慎之!不可針破也。

癰者,大而高起屬乎陽,六腑之氣所生也。疽者,平而內發屬乎陰,五臟之氣所成也。

凡癰疽未破,毒攻臟腑,一毫熱藥不敢用。若已潰破,臟腑既虧,飲食少進,一毫冷藥不敢用也。

腫瘍者,癰疽未見膿而腫也。腫瘍內外皆壅,宜以散毒表散為主。設欲行大黃者,宜審其虛寒之原。

癰疽初起之時宜灸法 治癰疽發背初生,累試累效。凡人初覺癰疽發背、已結未結、赤熱腫痛,先以濕紙覆其上,立視,候其紙先干處即是結疽頭處。取大蒜切成片,如三個銅錢濃,安在頭上,用火艾壯灸之三壯,換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最要早覺早灸為上;方發一二日者,十灸十愈;三四日者,六七愈;五六日者,三四愈;過七日,則不可灸矣。若有十數頭作一處生者,用大蒜搗成膏作餅子,鋪瘡頭上,聚艾燒之,亦能安也。若背上初發赤腫,內有一粒,黃如粟米者,即用獨蒜切片如前灸法治之,次日去痂,膿自潰也。

竹筒吸毒方 諸般惡瘡并治。

用苦竹長一二寸,用頭節妙,刮去青皮,似紙薄為佳,其大小隨瘡斟酌,應毒瘡初發時用:白蒺藜 蒼術 烏 皮 白濃樸(各五錢重)上四味銼片,用水一碗,同煎竹筒,煎煮以藥將干為度。

乘竹筒熱,以手按之于瘡上,頃之,其筒自粘在瘡上,不必手按也。仍更用前藥分兩再煮,候前竹筒冷,以手拔去,再換熱者,如前法,其膿自吸入筒中而愈。

荊芥敗毒散 治癰疽疔腫、發背乳癰等癥,憎寒壯熱,甚者頭痛拘急,狀似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者,一二劑散其毒。輕者,內自消散。

防風 荊芥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薄荷 連翹 桔梗 枳殼 川芎 茯苓 金銀花 甘草 大便不通加大黃、芒硝,熱甚痛急加黃芩、黃連。

上銼,生姜煎服。瘡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

千金漏蘆湯 治一切惡瘡腫毒、丹瘤瘰瘍、疔腫魚睛、五發瘭疽。初起一二日,便如傷寒,頭痛煩渴、拘急惡寒、肢體疼痛、四肢沉重、恍惚悶亂、坐臥不寧、皮膚壯熱、大便閉結、小便赤黃并治。妊婦勿用。

漏蘆 白蘞 黃芩 麻黃 枳實(麩炒) 升麻 芍藥 甘草(炙) 大黃 芒硝 連翹。

上銼作劑,水煎服。

追風通氣散 治癰疽發背、腦疽流注、腫毒、救壞病、活死肌,弭患于未萌之前,拔根于既愈之后。

此藥順氣勻血,扶植胃本,不傷元氣,滌蕩邪穢,自然通順,不生變癥,兼治打破傷折、疝氣血疝香港腳、諸氣痞塞、塊痛腰痛,一切痰飲為患。

當歸 何首烏(不犯鐵器) 木通(去皮節) 赤芍 白芷 烏藥 小茴香 枳殼(麩炒) 甘草上銼劑,酒、水各煎。病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

一、癰疽初萌,必氣血凝滯所成,為日既久,則血積于所,滯而后盛作,故病患氣血盛者減當歸,多則生血,發于他所再結癰毒,生生不絕矣。

一、癰疽發背在上者,去木通,恐導虛下元,為上盛下虛之病,難于用藥。

一、癰疽生痰有二:一胃寒生痰,加半夏健脾化痰;二乃郁而成風痰,加桔梗、生姜。

一、流注,可加獨活。流注者,氣血凝滯,故氣滯則血留而凝。加獨活者,可以動一身血脈,血脈既動,豈復有流注乎?(一方以醋濕紙貼痛處,以炒鹽熨之即消。)一、流注起于傷寒,傷寒表未盡,遺毒于四肢經絡,澀于所滯而后為流注也。如病尚有潮熱,則里有寒而未盡散,加升麻、蘇葉;熱不退、加干葛;頭痛加川芎、姜、蔥;無汗用酒、水各半煎,大能行血生氣故也。

一、發背既久不愈,乃前醫用涼藥過也。涼藥內傷其脾,外冰其血。脾主肌肉,脾既受傷,飲食必減,顏色痿瘁,肌肉不生;血為脈絡,血一受冰,則氣不旺,肌肉糜爛。故必理脾,脾健肉自生。本方去木通,少用當歸,加濃樸、陳皮;盛則加白豆蔻。

一、凡病癰疽之人,有泄瀉者,不可便服此藥。宜先服蠟礬丸止瀉,后用此。

一、腸肚內癰,宜十宣散與此方相間服之,并宜加忍冬藤。

一、腫毒堅硬不穿加川芎、獨活、麻黃、連須蔥煎服,出汗即穿。

一、傷折在頭上去木通,加川芎、陳皮。

一、經年腰痛加萆 、玄胡索,酒煎。

一香港腳加木瓜、檳榔、穿山甲、水煎。

一痰飲為患,或喘或咳或暈、頭痛睛疼、遍身拘急、骨節痹疼、胸背頭項腋胯腰腿手足聚結腫硬,或痛或不痛,按之無血潮,雖或有微紅亦淡薄不熱;堅如石,破之無膿,或有薄血、或清水、或乳汁;又有壞肉如破絮;或又如瘰 在皮肉之間如雞卵,可移動,軟活不硬,破之亦無膿血,針口 肉突出,唯覺咽喉痰實結塞,作寒作熱加南星、半夏。

神功散 治癰疽發背、一切疔毒并瘰 等癥,已成未成患者神效。

川烏(泡去皮尖) 川黃柏(炙去粗皮,各等分)上為細末,用唾調成膏。如唾少,漱口水亦可,發背癰疽等瘡才起者,敷患處留頂。候藥干,用淘米水時常潤濕。每日藥敷一次。如瘡已成重患將潰爛者,先將槐枝、艾葉煎湯頓溫,將瘡洗凈,用絹帛展去膿血,以香油潤患處,用綿紙仍照患處剪成圓錢留頂粘貼,后用藥涂于紙,如干,根據前用淘米水潤。日換一次,聽其自然流膿,不可手擠。如敷藥后,病患瘡覺住痛,減熱即愈。

如生肌,則腐肉自落。腐如不落者,剪割亦可,最不宜用針。發背不宜貼膏藥。凡醫瘡,屏去別醫,止飲別藥方可治。忌氣怒、房事、勞復并孝服體氣,飲酒之人,飲食忌酒,并雞、羊、魚、肉、瓜茄、姜辣之物。若因氣怒,再復發腫,根據前治之。如治對口并腦疽,不必洗去舊藥,逐次添藥,恐動瘡口惹風也。一腫毒加南星、赤小豆等分,醋調涂即消,姜汁亦可。

真人奪命飲 治一切癰疽疔腫,不問陰陽虛實善惡,腫潰大痛或不痛。然當服于未潰之先與初潰之際。如毒已失潰不可服。仍用一劑,大勢已退,然后隨癥調治,其功甚捷,誠仙方也。

穿山甲(三大片,切,蛤粉炒成珠) 天花粉 甘草節 乳香(明透者) 赤芍 白芷(各一錢)防風 貝母(各七分) 沒藥 皂角刺(各五分,炒) 陳皮(一錢半) 歸尾(一錢半) 金銀花(二錢)上銼一劑,好酒煎,空心、熱服。能飲者,服后再飲酒三五杯,滓再煎服。在背俞,倍皂角刺;在腹膜,倍白芷;在胸次,加栝蔞仁(二錢);在四肢,倍金銀花。

呂洞賓仙傳化毒湯 治癰疽、發背、乳癰、一切無名腫毒。初起服之立消。已成已潰服之立愈。

防風 甘草節 白芷 茯苓 貝母 黃芩 連翹 白芍(各一錢) 天花粉 金銀花(各一錢二分)半夏(七分) 乳香 沒藥(各五分)上銼一劑,好酒煎。胸前,飯前服;背上,飯后服;下部,空心;上部;食后。俱要出汗為度。如無汗,用木香熏腳膝腕內,被蓋汗出而愈。

神仙排膿散 治惡瘡毒、風毒、疔瘡、背花瘡、小兒惡瘡,膿血俱從大便中出。亦治氣滯腹脹及婦人經閉不通。此方,壯實之人可用,虛弱者當忌之矣。

大黃(十二兩,酒浸一宿曬干) 白芷 沉香 木香 乳香 沒藥 穿山甲(陳壁土炒。各五錢)上各為細末,量人虛實用之。實者不過三錢,虛者二錢半。臨臥,用好生酒調服。服后,禁飲食湯水半日。五更覺腹內疼痛,動三五次,以稀米粥補之。服此藥內有穿山甲,恐令人作嘔,須慎之,即嚼生蔥可止。凡修合此藥要誠意,不可令婦人、雞犬見,又不可多合,恐久放則不效矣。

芙蓉膏 治癰疽發背諸毒。

芙蓉葉(或皮或根亦可) 黃荊子上各等分,入石臼內搗極爛,用雞子清調,搽于瘡上留頂,不過二次收功。頂如煙起,立時止痛。其效如神。

一方 治發背癰疽,不問已潰未潰,敷上立消,止痛如神。

白金鳳花科,連根葉同搗爛。先用陳米醋洗凈患處,后敷藥,一日一換。瘡將好,用桑葉醋煮一滾即撈起貼瘡上,即生肌收口而愈。

潰瘍者,癰疽之膿已潰出也。瘍潰,內外皆虛,宜以補接為主。設欲行香散者,宜防其虛實之失。

由是言之,則癰疽之腫時與潰時不同。

癰疽已潰之后,宜后方。(李氏云:疽疾將安,每日當服十全大補湯以補氣血,宜與千金內托散相間服。)托里消毒飲 治一切癰疽六七日未消者。服此藥,瘡未成即消,已成即潰,能壯氣血、固脾胃,使毒瓦斯不能內攻,使毒膿易潰、肌肉易生。切不可早用生肌之藥,恐毒未盡反潰爛難愈。

金銀花(三錢) 黃 (蜜水炒) 天花粉(各二錢) 防風 當歸(酒洗) 川芎 白芷濃樸(姜汁炒) 桔梗 穿山甲(炒成珠) 皂角刺(炒。各一錢) 陳皮(三錢)上銼一劑,酒、水各一盞煎服。瘡在上,食后服;在下,空心服。后用水煎服。

千金內托散 治癰疽瘡癤,未成者速敗,已成者速潰,膿自去,不用手擠;惡肉自去,不用刀針。

服藥后,疼痛頓解,此藥活血勻氣,調胃補虛、祛風邪、辟穢氣,乃王道之劑。宜多服之大效。

黃 (蜜炙) 人參 當歸(酒洗各二錢) 川芎 防風 桔梗 白芷 濃樸(姜汁炒) 薄荷甘草(生用。各一錢) 加金銀花亦可。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黃酒調下。不飲酒,木香湯調下亦可。或都作一劑,用酒煎尤佳。癰疽腫痛,倍白芷;不腫痛,倍官桂,不進飲食加砂仁、香附;痛甚加乳香、沒藥;水不干加知母、貝母;瘡不穿、加皂角刺;咳加半夏、陳皮、杏仁、生姜五片;大便閉加大黃、枳殼;小便澀加麥門冬、車前子、木通、燈草。

十全大補湯 治癰疽潰后,補氣血、進飲食,實為切要。凡膿血出多,陰陽兩虛,此藥有回生起死之功。但不分經絡,不載時令,醫者觸類而長之可也。或見腫平痛寬,遂以為安。

慢不知者無補調養之功,愈后虛證復見,因而轉為他病而危劇者多矣。

神仙蠟礬丸 治癰疽及肺癰、腸癰,能消毒、固臟腑、止疼痛、護脂膜、止瀉漏,化膿癰疽潰后宜。兼治諸瘡毒、粉瘤、痰核,三五年者,半料即消。不問惡瘡新起者亦效。

黃蠟(二兩) 白礬(三兩)上為末,熔蠟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九,酒下。不飲酒,熟水下。一日服三次。肺癰,蜜湯下。

咳嗽,姜湯下。

五善七惡主治:夫善者,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便利調勻、膿潰腫消、水鮮不臭、神彩精明、語聲清朗、體氣和平是也。此屬腑癥,病微邪淺,更能慎起居、節飲食,勿藥自愈。惡者,乃五臟虧損之癥。或因汗下失宜,榮衛消灼;或因寒涼克伐,氣血不足,或因峻厲之劑,胃氣受傷,以致真氣虛而邪氣實,外似有余而內實不足。法當純補胃氣,多有可生。不可因其惡遂棄而不治。

若大渴發熱,或瀉泄淋閉者,邪火內淫,一惡也。(竹葉黃 湯。氣血俱虛,八珠湯加黃 、麥門冬、五味子、山茱萸,如不應,佐以加減八味丸同服)若膿血既泄,腫痛尤甚,膿色敗臭者,胃氣虛而火盛,二惡也。(人參黃 湯。)如不應,用十全大補湯加麥門、五味。)若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視者,肝腎陰虛而目系急,三惡也。

(六味丸加炒山梔、麥冬、五味子。如不應,用八珍湯加炒山梔、麥冬、五味子。)若喘粗氣短、恍惚嗜臥者,脾肺虛火,四惡也。(六君子加大棗、生姜。如不應,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心火刑克肺金,人參平肺散。陰火傷肺,六味丸加五味子煎服。)若肩背不便、四肢沉重者,脾腎虧損,五惡也。(補中益氣湯加山茱萸、山藥、五味。如不應,用十全大補湯加山茱萸、山藥、五味。)若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者,胃氣虛弱,六惡也。(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如不應,急加附子。)若聲嘶色敗、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者,脾肺俱虛,七惡也。(補中益氣湯加大棗、生姜。

如不應,用六君子湯加炮姜。更不應,急加附子,十全大補湯加附子、炮姜。)若腹痛泄瀉、咳逆昏憒者,陽氣虛、寒氣內淫之惡癥也。(急用托里溫中湯,后用六君子湯加附子,或加姜桂溫補。)若有潰后發熱、惡寒作渴、或怔忡驚悸、寤寐不常、牙關緊急、或頭目赤痛、自汗盜汗、寒戰切牙、手撒身熱、脈洪大、按之如無;或身熱惡衣、欲投于水、其脈浮大、按之微細、衣濃仍寒,此氣虛極,傳變之惡癥也。

若手足逆冷、肚腹疼痛、泄痢腸鳴、飲食不入、呃逆嘔吐,此陽氣虛、寒氣所乘之惡癥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潍坊市| 菏泽市| 武邑县| 巩义市| 筠连县| 石城县| 长武县| 宁武县| 万安县| 罗甸县| 乌拉特前旗| 祁连县| 秦皇岛市| 常州市| 那坡县| 舞钢市| 井研县| 元江| 阳谷县| 蓝山县| 西昌市| 山丹县| 桐梓县| 嘉义市| 体育| 油尖旺区| 库尔勒市| 台江县| 宜城市| 全南县| 彩票| 凌云县| 佛山市| 大余县| 临夏县| 洪江市| 四子王旗| 安龙县| 五寨县| 博罗县| 抚顺市|